教学案例 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师

时间:2019-05-15 00: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 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 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师》。

第一篇:教学案例 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师

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师

案例:

我班一女生于某,从小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和挫折。前几天,因为宿舍卫生一直不好,我多次批评她并冷脸相对,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经调查方知,问题根本不在她这一方,而是同宿舍其它女生不打扫而造成的。我的武断处理,让她感到很委屈。不几天她又感冒发烧,我也全然不知,反而认为她在闹情绪,更雪上加霜的是陈老师去查宿舍,又把她批了一通。在她十分委屈的情况下,她提出退学回家,如果不批准她将离家出走。此时,我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我尝试着和她沟通,没想到她充满敌意,一门心事就是退学。

第二天,宿舍卫生大扫除,结果这个宿舍根本没有收拾,我什么也没说,拿起扫帚就开始扫地。其它女生看我这样,都自觉的帮着摆鞋,摆箱子,扫到她的床位时,一直不动的她也帮着干了起来,我依然什么都没说。

这天,我班胡某也感冒了,我就让她俩一起去打点滴,并借给她们一百元钱。到了中午,她俩打电话无助地告诉我钱不够,我急匆匆的找到她们,帮她们垫付上欠款。已到中午吃饭时间,我带着她俩去了一个饭馆,点了几个她们爱吃菜,饱餐了一顿。吃饭时,我向她道了歉,并且说了宿舍应如何整理,如何团结全宿舍的女生把卫生搞上去。

几天后,她逐渐的恢复了笑容,开始安心学习,并且对待班级工作积极认真。

反思: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的体会到,班主任工作需要非常细心、耐心,要解决问题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她们、关心她们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她们信任你,爱戴你,并用心为班级奉献。当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时,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并想办法做好心理疏导,解开学生心中的每一个结,使他们快乐成长,学会用一颗阳光的心快乐生活。

第二篇:心理教学案例

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

一、教学内容: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等心理现象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三、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全面地和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诱惑是什么?古人说:诱惑如陷阱,会把人毁灭;诗人泰戈尔说:顶不住眼前的诱惑,就会失去未来的幸福;余秋雨说:诱惑是无底的崖谷,坠下去粉身碎骨,那么诱惑你的到底是什么呢?

(1)导入:一天傍晚,一批从汽车上下来的旅客,远远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正在广场上专注地抬头仰望天空。这群人感到十分好奇,也不禁都抬头搜寻起来,但什么也没有看见&&路人越积越多,一大帮好奇者聚集在一起,抬头看着天空。最后终于有人忍无可忍了,大家究竟在看什么?究竟在看什么?问来问去,最后问到哪个年轻女子。她羞涩地回答:不好意思,我在流鼻血。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大家摇摇头,一哄而散。问:为什么什么也没看到,还有那么多人聚集在那看呢?这一哄而上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呢?

(2)情境再现:《生活的点滴》

情景1: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的舟舟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

情景2:小强发现自己做出的数学题与其他许多同学的答案不一致,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答案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景3: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宴席,似已成风,后天就是沈飞的生日了,他心想:别人都这样过生日,我也不能例外,但是囊中羞涩&&(3)教师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并且存在好奇心。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成语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别人怎么想,自己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人云亦云,随大流&&这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大家想一想,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从众心理?

1、请学生举例谈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从众心理。10分钟。

2、同学们分组讨论从众心理的好处和坏处。5分钟。

3、点名各组的学生组长进行发言。5分钟。

4、教师进行总结:一方面,从众心理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又可能抑制我们的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

(4)感悟交流:有时候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是相伴而生的,请欣赏一篇关于好奇心的作品。

一、学生表演节目-朗诵:《好奇的思绪》

当第一条泥盆纪古鳍鱼过腻了在树上爬来爬去的生活而对陆地上平坦的生存环境感兴趣时,他便爬下树试探着走向林边的空地。这也是好奇。

是的,是好奇心让地球有了高级生命,让世界有了更高级的生命。

当第一个北京人从地上拿起被天火烧焦的野味,颤颤地把它放入口中时,他感到的不再是茹毛饮血的感觉,便有了再吃一口的念头,从而使他的部落走出生食的境地。这是因为好奇。当古人看到石块在一起冒出奇妙的火花时,猛然有了钻燧取火的念头,便产生了人火生活的束缚。这也是因为有了好奇心。

是的,是好奇心让人类走向文明,让生命看到多彩。

当一个人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啪地砸在他的头顶,他伸手捡起那个苹果,产生了疑惑:它为什么落到地上砸在我的头上而不飞向天空落到月亮上呢?这个,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他便开始认真研究,也就有了牛顿定律,有了近代物理。当两个人看到天空的鸟儿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便也想如鸟儿一样飞在空中,他们便开始致力于鸟儿的研究。终于,有了飞上天的工具。这是因为好奇。

是的,都是因为 有好奇心,才使人类更快进步,有了更高的文明。

当人们仰望高远的天空,看着那满天的星斗,那圆圆的月亮,产生了玄妙的幻想:天上到底是什么?星星是不是也和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样?月亮上是不是真有广寒宫?嫦娥和玉兔生活得怎样?于是,便有人以毕生的精力和十倍的努力去研究,终于可以在月球上迈开步子,在太空中建立家乡。这些都是好奇心。

当人们面对09这十个数字组成的世界是如此纷繁复杂绚丽多彩时,便有人去幻想他们的妙处,也有人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这个猜想,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也是因为好奇。

是的,好奇心是兴趣的姊妹,它消除人类的无知,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妙。

二、学生表演节目-情景表演

从前,有个人捡到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记住,无论如何,都不要打开这个盒子,否则人类将要早到灭顶之灾。这人开始吓了一跳,没敢打开盒子,可是总是在想:这盒子里究竟是装了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最终他经受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打开了盒子。结果,盒子里面的东西跑出来了。从此,人类就有了洪水、瘟疫、犯罪等灾难。原来这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这个情景模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请问:这样的好奇心能够保持吗?

讨论归纳:

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好奇心呢?

2、你曾经对哪些事情产生过好奇心呢?

3、你是否愿意永远拥有好奇心?请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好奇心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诱导人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就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世界奥秘的大门,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好奇心,我们既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又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好奇心,趋利避害。在21世纪在,在家庭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融入社会,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作为学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一味的追求吃穿,应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对外面的种种诱惑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无知出偏见真知出灼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做一个自尊心强、自信心足的人,善于控制自己、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面对诱惑,学会说不。

六、教育反思: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就是做的这个工作,平凡而琐碎。

第三篇:导师案例

导师制总结

随着离婚率的每年递增,或随着意外事故的增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了,我的导生就有1位。在我的眼中,他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有些孤僻、不和群,有些早熟、对人戒心很重,有些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有时情感淡漠、不容易被温暖……

我的导生安新华是小学二(1)班学生,他是一个特别叛逆的孩子。应该说在小学部没有应该没有一个老师可以管的住他,经常和同学打架。虽然我接管这个孩子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我还是要用爱的方式把他转变过来。以下是我用的几个方法:

1、在学校里、我常常与他单独说一会儿话,并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如:对孩子笑一笑,拉一拉孩子的小手,拍一拍他的肩等,使他感受到老师对她爱和关心。此外,找出孩子身上的长处,在恰当的场合给孩子一个积极的肯定,使孩子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2、在师生间、同学中架起关爱的桥梁,使他感到来自班级集体的温暖,恢复健康的心理平衡。并在同学中找了一位活泼的性情温和、善交谈的同伴和他结成对子,做好朋友,带领他一起玩,使他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和同伴的关心。

3、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特长,鼓励他能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

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因而在对儿童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教师要多学一点心理知识,才能胜任今天的教育工作。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师要用导师制进行跟踪教育,并给予经济补助,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龚 轲

第四篇:导师案例

【育人案例】

走近学生心田,塑造学生健康和谐心理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介绍】

董新迪,女,11岁,四年级学生,离异家庭。起初她和爷爷及后奶奶一起生活,是爷爷后来的小儿子。这个学期和自己的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各自在外地工作。在学校,师某经常独自一人,很沉默,不与人交流,特别是去年秋季运动会上,这种表现更加明显。但在校外,我曾多次无意中碰到她经常和同年级的男生在一起有说有笑,和在校的表现大相径庭。我很纳闷,兼于我是她的班主任和学校心理保健师,所以也就特别的关注她。而师生谈话本便成了我和学生交流的桥梁,在第一次的谈话本她是这样写道:她对她的“小弟弟”(按辈份处应是小叔叔吧)很反感,不仅仅打扰了她的学习,而且爷爷奶奶都非常偏爱他„„父母经常分别打电话给她,诉说各自的不容易,甚至母亲在电话里向她哭诉„„她很烦,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案例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电话交谈中了解到,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女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不敢与同学交流,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这种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自卑心境。但同时又特别渴望得到关爱。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育人方法】

第一:加强与家庭联系,说服家长尽责,帮她摆脱心理困境。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和她母亲通话,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尽量抽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仅局限于电话交流上,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脸上露出了点点自信,而对我也就更加信任了。

第二:运用行为疗法,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觉性很强,也很爱读书。有一天课堂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 :激发她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只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同学们还用精彩的小品,悦耳的歌声等形式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主题。我细细地观察,发现这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轻轻地走过去,扶起她瘦弱的肩膀,把她引到会场的中心,“想说说你的看法吗?“她缓缓地抬起头,坚定而清晰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她的话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这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辅导成效】

我渐渐发现她开始开朗起来,看到我也会微笑着主动跟我打招呼,与同学们的相处也很融洽。特别在今年春季末学校举办的感动校园故事大赛中她的一篇:“老师,我为你而感动”,获得了二等奖。看到她文章中的字里行间,看到她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感到女孩仿佛获得了新生。

【案例反思】

1.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2.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孩子们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明确自己是青少年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们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第五篇:(一年级学生)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描述

2019年9月。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天,我和刚升一年级的几位学生一起打扫校园卫生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小赛(化名)的哭声。小赛家就在学校的对面,在教学楼下面,透过学校围栏可以看到他的家。这天早上,外婆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哭闹着不肯进学校,校长拉他进来关上校门之后,他就跑到围栏这里,抓着栏杆,看着外婆家,跳着脚,哭喊着外婆,直到他外婆关上大门也没有停止。第一天的印象太深刻了,我记住了他。接下来的时间,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会哭闹。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分离性焦虑。

二、成因分析

焦虑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对未来的危险或不幸感到不安。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小学生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1.个人因素

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经过了解,知道小赛的爸爸曾经也有过焦虑,小赛读二年级的表哥在一年级上学期也有相同的情况。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会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分神,同别人交流时,与人的眼神交流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源于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如生理需要及安全感缺失引起的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分离焦虑让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过分担心。比如,他经常对他外婆说:“外婆你要好好的”和“外婆,你一个人在家把门关好”。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自卑的心理使得他缺乏勇气,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在与外婆交谈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得远,两人不常在一起。他小时候主要是妈妈带,与爸爸时间相处较少。三四岁的时候就非常黏妈妈,常常会因为和妈妈分离而哭闹。他的爸爸非常严厉,性格很急,不善于表达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教育往往是粗暴的。从亲子关系角度来看,小赛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较为疏远。

后来他的父母要外出打工,小赛只能哭闹,他妈妈没办法,只能将他带到外婆家。小赛过了一个多月之后,她妈妈不顾他的哭闹,最后还是外出打工了。外婆说他妈妈走后,小赛在家时常哭闹,连睡觉都在喊“妈妈”,甚至还听到他说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只有外婆了”这样的话来。与母亲的分离,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环境的不适应,使得他极度地依恋外婆。

3.环境因素

应激事件特别是与威胁和危险有关的应激事件也促发分离焦虑。有研究发现,环境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大,而且相同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由于是新学期开始,并且刚升一年级,开始学园生活,小赛不太适应学校的生活。在与他交流时,他告诉我,外婆说过,“学校老师很严厉,不听话会被批评;会有作业,不做完作业不能玩”。这些话语加深了他的焦虑情绪。

刚开学,小赛不能适应小学生活,不愿融入到集体中。在社交上,小赛表现出一种回避的态度。刚开学,我发现他不太愿意跟别的同学玩。下课时间通常是跑到三楼去找二年级的表哥玩,上课铃响了,还不太愿意放开捏着哥哥衣角的手。有时候,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涂鸦,或者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别人玩。在交谈时,他还说“只有哥哥才是我的好朋友”。

三、辅导方法

1.放松训练,心理暗示

在和小赛交流时,帮他做放松练习,躺在床上深呼吸。告诉他,当你忍不住想外婆的时候,可以深呼吸,缓解焦虑情绪。

同他一起说:“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很不错。”自己鼓励自己,加强心理暗示。

2.指导家长,加强情感引导

同外婆分析小赛出现哭闹的原因,帮家长认识自身的个性弱点,告诉外婆方法,改变孩子与家长的交感互动,特别是父亲的陪伴必不可少。明确告诉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支持,多对孩子表达爱意,比如多视频聊天、打电话,关心他,帮助他,让小赛有安全感。

家长一定要耐心,帮助小赛正确认识导致其出现焦虑情绪的事情,教他正确管理情绪的知识,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小赛讲讲上学的趣事,鼓励他与其他同学玩耍,让孩子对上学充满向往,消除恐惧焦虑。

外婆要注意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完成作业、收拾物品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外婆过分依赖。

3.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认知会影响其情绪及行为,是治疗分离焦虑的最好方法。认知重建是指识别并帮助患者纠正在思维、自我形象、态度和信念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上课时,请他回答问题,回答出来后及时肯定,增加成就感;在他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后,在班上表扬他,并选举他为劳动委员,增强归属感;他很听外婆的话,能主动给老师打招呼,在班会课上表扬他有礼貌;在他情况好些后,选他为护旗手,升国旗。经过表扬和鼓励,强化他优秀的品质,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4.建立积极的师生及同伴互动,增强归属感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而出现不安全感。帮助他建立新的依恋关系,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在学校,对小赛多加关怀,了解其学习进度,关注其心理状态,多鼓励引导,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给班级同学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笑话小赛,反而要多关心他,帮助他,并且请一个细心的女孩关心他的情绪,一个开朗的男孩陪伴他玩游戏帮助他融入集体,感受同学的友爱。这样一个月下来,他有了新的朋友,笑容也多了起来,变得更加开朗勇敢。

四、评估反思

分离焦虑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情绪体验,一方面它会激发人们去彼此想念和珍惜,加深彼此的情谊,催生美好的诗句。另一方面,如果对它缺乏了解,不能正确的应对,就可能发展恶化,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小赛和朋友嬉戏玩闹,积极乐观,已经看不到往日哭闹、焦虑的样子。他的外婆也说,小赛不再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现在很开心,很幸福。“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教育需要爱,需要方法。再多的教育手段,都离不开对孩子的爱。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

下载教学案例 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 当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基于小学生心理教育实例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姓名:刘@性别:男年龄:12所属班级:六(4)二、问题行为概述:比较自由散漫,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关注,又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

    (五年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让爱心和耐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放眼当下孩子问题是当下很多父母关注的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又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确需要我们作为父母的用心来......

    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案例分析

    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介绍: 王兵,男,五年级学生,性格外向,思维反应敏捷,脾气暴躁。其父任职某公司,母亲经营小商店,姐姐大专毕业做销售工作。该生自幼在家人的百般呵护......

    四年级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四年级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张某某,男,9岁,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是我们班有名的“捣蛋鬼”。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比如拽小女孩的......

    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人际交往案例分析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

    学生厌学心理辅导案例★

    学生厌学个案分析 案例一: 王峰,男,高一(7)班。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

    二年级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及时发现,改正不良习惯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董某某 性别:男 年龄:8岁 年级:二年级 2、家庭情况: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没有正式工作,一有空就管自己玩麻将......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镇一小石赣 提要: 《劝学篇》中有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的是莲蓬的生长不用扶植,自然就是直的。用在这里则比喻在孩子成长中环境的影响。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