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0:1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第一篇:论文-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轴两翼”M型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为了以上合作更好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迫在眉睫。对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发展现状及其港口整合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将其与临近的湛江港作了简单的比较,接着分析了广西的贸易结构,并就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对广西贸易结构的影响作了简单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港口;整合;广西贸易结构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的发展现状

1.1北部湾港口战略定位

按新的规定,广西三大港口将结束重复建设、重复竞争的局面,防城港将成为主要港口,北海港、钦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逐步形成沿海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发展格局。沿海三港功能定位也各有侧重。据防城港港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防城港将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比如矿石、化肥以及煤炭等等,此外防城港也将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逐步成为具有运输组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钦州市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则指出,钦州港依托临港工业开发,特别是近期一系列大型化工项目的落户,将促使钦州港形成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港区;远期发展成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为港口腹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

北海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度假区,按照规划,北海港的石步岭港区将以商贸和旅游服务为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旅游业,形成以商贸旅游和清洁型物资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而最新建设的铁山港区将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及物流、保税、加工等。

1.2广西三大沿海港口的发展情况

伴随南昆铁路的建成和西南公路出海通道的全线贯通,广西防城港、钦州和北海3个港口在西南物流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突出。防城港是三大港口中最有竞争实力的港口,现有泊位35个,其中生产性泊位31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1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20万吨,年实际吞吐能力超过4000万吨。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20.99%。钦州港位居第二,2007年该港吞吐能力超过1000万吨,其中归属于钦州市港口集团的四个万吨级码头吞吐量超过500万吨。而北海港实力较弱,两个主要港区(石步岭港区、海角港区),共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个,2万吨级泊位1个,3.5万吨级泊位1个,年实际吞吐能力215万吨。2007年,北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历史纪录,超过500万吨。

1.3北部湾港口整合现状

为了整合北部湾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带动贸易、物流、金融、旅游、临海工业等产业的发展,2007年2月14日成立了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3月19日,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港务集团”)明确了北部湾三大港口的定位。在进入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后,现在所有的港口货物都由北部湾港务集团来统一调配,价格也是由北部湾港务集团来统一定价,在此情况下,北海港虽然独立于北部湾港务集团,但也受到整体影响,之前三大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

有关数据显示,防城港2007年全年实现营运收入9.68亿元,同比增长36.98%;实现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26.17%。营运收入和利润增幅首次大于吞吐量增幅,说明北部湾港务集团公司成立后,对港口进行整合,消除了恶性竞争,带来了明显效果。据钦州市港口集团公司表示,2007年的装卸费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该年的运营收入和利润水平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对广西贸易结构的影响

2.1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将优化广西工业制成品行业结构

港口吞吐量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特别是其外向型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广西虽地处沿海,但各港口辐射扇面地区经济发展都不甚发达,外向型经济尤其为甚。广西沿海港口腹地属于工业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缺乏活力,尤其缺乏新兴产业发展,因此集装箱等附加值高、物流贸易产业链长的高附加值货源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然而北部湾经济区的这三大港口一旦整合成功,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由于整合后大大降低了其运输的成本,给物流提供了方便之路,港口吞吐量的巨大提升,势必引起港口吞吐货物的多元化,从而带动整个广西的产业升级。广西的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将迅速增长。工业等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将推动了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拉动了对矿物燃料等原料性产品的进口。技术的提高使得工业制成品中机电类、化工类产品的出口将增长明显。

2.2北部湾港口整合将改进广西与东盟贸易各国的关系

广西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距离较近,容易形成整体合力。由于三个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港口整合之后,原来广西和东盟交流将越来越频繁,与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会不断增加,我区与东盟贸易将迅速加大。而且民间、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广西高等院校留学生人数也在增加,这为少数语种国家交流打下了基础,也为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3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将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

国家交通部已将广西沿海港口确定为全国25个主枢纽港之一,计划将吞吐量到2010年将达到1亿吨。通过北部湾港口的整合,其出口通道更加便捷,来料、来件等两头在外形式的加工贸易往来更加方便,加上各种优惠政策和各工业区的优势,广西加工贸易也会飞速发展壮大起来,就完全可以与东部企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3优化广西贸易结构的建议与对策

3.1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国际竞争力。着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进一步扩大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其中,氧化锌、松香、重晶石、滑石、锡、锑、锌等是广西优势资源产品,要通过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来提高其出口地位。

3.2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广西的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东盟、欧盟、中国香港特区、日本,以及美国。其中东盟占了近一半的份额,而在对东盟的出口中又是主要以越南为主,过于集中的出口地区结构会使得出口风险增大。短时期内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数量增加也极易引发进口国的限制和制裁,另外省一家企业在某个出口市场上的成功也极易引来其他企业的竞争效仿,往往会带来价格战,形成增量不增效的局面。不仅如此,一旦主要进口国对广西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者经济状况逆转,则会使广西失去整个的出口市场。

3.3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

做好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行动起来,抓紧研究制定我区贯彻落实国家加工贸易新政策、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具体行动方案。要立足广西现有优势,找准与加工贸易产业发达地区的对接点,做好产业承接规划,加快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优化政策服务环境,建设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通道,力争把广西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推动加工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3.4鼓励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机构、生产型企业同外贸企业组织联营公司,三方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科研机构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或专业技术可以为生产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于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对外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外贸经营活动;生产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等级,促进产品出口的发展;而外贸企业将优质产品成功推销至国际市场,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效促使“研、产、销”良性循环,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优化我区出口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陈全,邹琴.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2]纪明,岑树田.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创新产业结构发展模式[J].经济研究,2007.[3]李立民.试论广西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J].改革与战略,2001.[4]杨延华,周立荣.抱团发展做强做大广西北部沿海港口[J].港口纵横,2007.

第二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人才引进模式的比较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人才引进模式的比较研究

[摘要]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出台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努力打造人才聚集的局面。面对当前该区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人才引进成为满足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文章通过比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才引进模式,认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通过构建人才引进综合环境与人才引进模式的促进机制,为创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模式和有效落实人才引进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部湾;发达地区;人才引进模式;比较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5930904066

[作者简介]张维洁,广西大学商学院2007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创新,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2-0084-0004

自2008年1月14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务实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广西提出“北部湾的开放,首先向人才开放;北部湾的开发,首先是人才的开发”,并于2008年2月出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将人才要素摆在了北部湾经济区崛起与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

按照《规划》所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人才发展规划》重点确定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需求。由于受到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总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稀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现状不容乐观。而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引才载体、聚才平台缺乏,对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较弱。这些都形成了北部湾经济区在人才引进集聚功能上不强的现状。

面对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打造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集聚局面,需要兼顾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等长效机制。从时间上看,引进人才是快速集聚人才的重要手段,更能有效地加快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才引进模式,认清差距,完善不足。

一、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人才引进模式的出发点比较

(一)人才引进理念的比较

长三角地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引进战略,倡导人才柔性流动,吸引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工作、服务和创业。人才引进坚持国际化战略,更倾向国外人才和智力的引进。珠三角地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充分利用广东省人文和地缘优势,发挥会展的引才、引智作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多途径、多层次地吸引海内外人才。

与之对比,北部湾经济区是后发展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明确了引才思路主要是“通过人才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和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而不可能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不能单靠物质方面的优惠举措。对自身发展条件的清晰认识是北部湾经济区制定人才引进模式和相关措施的关键。

(二)人才引进对象的比较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最多的地区,也是世界500强企业集中落户的区域,地缘和经济优势形成了该地区人才大量集聚。人才的引进选择上主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和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内外科研、技术人才,强调高层次的质量引进。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人才引进时不但注重学科带头人、管理专家、优秀青年人才的广泛吸纳和对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引进,还将促进民营企业引才工作作为重点,并大力引进国外著名科研院所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常驻分支研究机构。

与之相比,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对象上兼顾经济发展中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人才数量上的引进和质量上的提升,但在引才对象上(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存在着与发达地区人才的激烈争夺。

二、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人才引进主要模式的比较

人才引进源于需求,用以弥补人才培养对人才需求的不足。在人才引进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人才引进对象,当前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工作不同程度地呈现以下主要模式。

(一)人才引进的起点模式:产业集聚带动模式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由支柱性优势产业支撑,优势产业的培育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推动。由于当地人才培育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势必需要进行人才引进。实施产业集聚带动的人才引进模式的条件,首先是分析该地资源特点,从而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其次是针对当地人才培育不足但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群体进行人才引进工作。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大力吸引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高素质人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江苏重点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集群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以发展现代制造业。浙江围绕现代轻工业吸引和引进涉及服装、纺织、金属制品等轻工业品制造的经营管理、营销等人才以及技术人才。珠三角地区的广州重点发展会展、物流和汽车产业,深圳以现代物流业和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集聚的带动下,产业链在这些地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齐全,国内外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也更愿意不断涌向这些地区以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

北部湾经济区明确发展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目前正以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这九大产业的相关人才。这样的引进模式符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与发达地区相比,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扶持性政策明确,有利于北部湾经济区制定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二)人才引进的柔性配套模式

产业集聚带动人才引进是各地人才引进工作的主要方向,为配合其更好地发挥人才吸引作用,需要实施形式多样的柔性配套模式。归纳起来,呈现以下几种主要模式和特点。

1.科研院所引进模式

科研院所引进模式主要指为提升该地科研和创新能力,依靠当地具有实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软硬件条件,或者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相关机构在该地设点,来吸引更多科研人才、专家、学者加入其中的引进方式。实施该模式的条件,二者择其一:一是当地科研院所实力能够构成对人才的吸引;一是当地有引起国内外科研院所注意、具有可供其利用的资源及区位优势。

长三角地区的浙江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中介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鼓励其在当地设立分部;此外还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参与外地研发机构科研工作,以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的科研机构。江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该优势吸引着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在江苏设立研发机构。珠三角地区的深圳注重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来深圳设立研究室、实验室、创作室、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以形成中国一流的研发产业集群来扩大吸纳高素质人才的空间。

与之相比,北部湾经济区科研院所的实力不具备竞争力,单纯通过高校和研发机构的条件难以形成对人才的吸引。但北部湾经济区具有的连接东盟的区位优势,以及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东盟国家的来往,使得引进东盟国家科研院所分支机构或吸引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设立与东盟相关产业对口的科研机构成为可能。这也将有利于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的科研、创新水平,为远期吸引更多研究型人才创造条件。

第三篇:政府职能优化与地方税收结构论文

一、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优化的前提

分税制财政体制根据财政分级、税种分设和收入分征的原则,按照政府职能分工的层次和受益范围来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对经济影响的程度及征管效应,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范围及征管权限,使各级政府都能有一块相对独立的、能基本维持本级政府职能运转需要的税收收入。因此,没有政府职能范围的明确界定,就没有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税权与税种的合理划分,从根本上讲,就谈不上中央与地方各自税收结构的优化。

(一)按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界定政府职能的范围

公共财政的市场性表明:政府及其财政不能侵犯市场,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公共领域。按照这一要求,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应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来界定,即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鉴此,我们要确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将国家财政职能主要集中到为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正确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福利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管理领域,弱化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而强化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有职能作用,以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社会性、公共性。

(二)根据政府职能范围,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公共财政的理论表明,公共产品受益范围是全体国民,则支出责任应属于中央财政:受益范围是区域公民,则支出责任应属于地方财政。根据这一原理,将涉及省级资源配置和区域范围受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划归为省级政府及其财政,并根据省、市、县、乡的分级体制,实行层次化管理。如地区性交通、治安、消防、基础教育、环保、城建、城管、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等支出应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对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如跨地区的水陆空运输、邮电通讯、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承担国家安全、外交、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等支出应由中央政府负责。

(三)根据事权,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财权是与事权相联系的。各级政府财权的划分,在分税制下实质上是税权、税种的划分问题。科学合理地划分税权、税种是分税制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的基础。

1.税权的划分。税权是指税收管理权限,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税收立法权。它包括税种的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的调整权,税法的解释权,税收减免权等内容。二是税收征收管理权。合理划分税权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税制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从世界各国税权划分的现实看,政府间税权划分可归纳为集中型、分散型和混合型3种模式。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混合型分权模式。此模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制定税收基本法、税收权限法、税收征纳程序综合法等基本法规;(2)中央税立法权和征收权归属中央;(3)共享税立法权归属中央,征收权根据共享的方式不同,分为中央专属或中央、地方分征;(4)地方税征收权归地方,税收立法权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中央集中式。对全国统一开征、税基流动性较大、涉及社会收入分配、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征税范围广、税源充裕的地方税,基本立法权和附属立法权大部分划归中央,如营业税、社会保障税等。二是中央、地方共享式。对全国统一开征、税源分布地区差异较大、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地方税种,中央确立基本法规,地方分享附属立法权,包括制订实施细则,决定开征、停征,进行税目、税率调整,确定减免事项,根据弹性税制要素确定具体执行办法等。如城建税、房产税等。三是地方独立式。对于一些区域性零星税源或受益性特定的税种,由地方自行立法开征,报中央备案。

2.税种的划分。税种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受益准则,即根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区域性和受益范围来确定税种性质,因为税源的产生与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直接相关,应该做到谁提供、谁得益,这样更能体现经济的公正原则,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开辟税源、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集散准则,即税源丰裕且集中或税基宽的税种应归为中央税,税源相对贫乏且分散或税基窄的税种,应归为地方税;三是规模准则,政府间划分税种时,还要考虑各级财政机制独立运作的要求,通过划分税种使中央和地方税收体系形成一定规模,有支撑各级政府财政局面的主体税种;四是便利准则,税种划分既要考虑征收的难易程度,又要求划分标准简明,使得中央税和地方税界限明确,尽量保持税种的独立性,减少共享税种。

二、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的优化

从我国目前分税制实施的情况看,由于政府职能范围上的模糊性,导致了在事权划分上的相互交叉和重叠。典型表现是:中央承担了本该由地方管理的事务支出,地方承担了本该由中央管理的事务支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权划分格局。事权划分不清,使得分税制的实施失去了应有的前提条件,导致中央与地方收入的不确定性和资金转移支付数额的模棱两可。这是其一。其二,现行分税制收入划分标准不统一:既按税种又按隶属关系划分,如企业所得税;既按隶属关系又按行业划分,如地方企业所得税;既按税种又按行业划分,如营业税;既按税种又按税目划分,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利息所得税归中央;既按税种又按征管机构划分,如增值税(属共享税,但海关征收的增值税划归中央)。收入划分上的多重标准,违背了国际分税制的规范要求,既在理论上难以界定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实际工作中增加了国税与地税双方的征管难度,不利于中央与地方各自税收体系的完善。因此,重建分税制下的财权划分,重在取消多重标准的收入划分方法,严格按税种来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收入,建立起中央与地方两套独立的税收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实现真正的“分灶吃饭”和彻底的分税制。其三,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降低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影响了中央宏观调控的实施能力和协调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能力。其四,地方税体系不健全,主体税种不明确,收入不稳定,收入规模不足以支撑地方政府正常运转和发展所需。其五,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证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还需开征环境保护税和社会保障税等一些新税种。其六,原设个别税种功能老化,且相互交叉和重叠,需要改造和提升。鉴此,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应重新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的税种组成。

(一)中央税收结构的优化

中央税收结构应以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并辅之以关税、证券交易税、土地增值税、固定生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全局性的环境保护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外加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共享税种。具体设想如下:

1.消费税。消费税税源集中,收入丰厚,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支出水平的重要手段,应由中央掌握。为了发挥消费税在中央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有必要对现行消费税进

行改革和优化,其途径是:一是扩大征收范围,突破现行消费税只对消费品征税,不对消费行为征税的格局,将一些高消费行为,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卡拉OK及桑拿等纳入征税范围;二是变价内税为价外税。增值税为普遍调节,消费税是增值税的补充调节,而在计税时,增值税以不含税价计税,消费税以含税价计税,这既给纳税人税款的计算带来了不便,更影响了价格与税负的透明度。三是纳税环节的后移,应将现行消费税的生产环节课税后移至零售环节课税,这更能体现消费税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调节。

2.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属中央掌握的主体税种。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限制,其收入功能和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并且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将其归属于地方税体系。把个人所得税划归中央主要是考虑到目前不同区域间个人收入水平差距太大,若维持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地方性,不利于实现地区间财政的均等化,反而会加剧地区间公共产品服务的不均衡性。另外,从个人所得税近几年的收入情况来看,增长速度较快,潜力较大,应进一步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使之成为中央税体系中的骨干税种。其改革优化的途径是:一是征税模式的转换,应将我国现行的分类所得税模式转变为以综合所得课税模式为主、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为辅的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二是在税率选择上,综合所得课税适用累进税率,分类所得课税适用比例税率;三是提高目前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四是严格减免项目,防止税源流失,拓宽税基,同时,简并税率档次,并适当调低最高边际税率,适度降低税收负担,以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3.关税。关税具有直接的涉外性,体现政府的对外经贸政策,理应归属中央。关税的优化既要考虑关贸总协定的要求,同时,也要充分重视我们在关贸总协定里理应享受的权利和优惠政策。

4.环境保护税等税种。尽快开征全局性的环境保护税以促进全国性或跨区域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证券交易税、土地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是为调节证券市场、房产市场和固定资产投资而开设的税种,具有宏观调控性,宜作为中央税,中央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其有废。

(二)共享税的构成与完善

1.增值税。应仍维持共享税的性质,具体分享比例可根据中央与地方各自按新办法划分后的收入规模来重新确定。从我国目前各税种组织的收入情况来看,增值税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水平。因此,改革和优化现行增值税势在必行:一要扩大征收范围。可将现行营业税中交通运输、建筑业和销售不动产项目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因为这些行业与增值税征收链条关联密切,更有利于激活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二要把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变为消费型增值税,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生产价值不予抵扣,因此仍存在着重复征税,特别是对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或企业更为严重,这不利于鼓励投资和加速设备的技术更新;三要变多档税率制为单一税率制。

2.企业所得税。过去按隶属关系和行业划分企业所得税的做法容易滋长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造成地方保护与地区封锁,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把企业所得税作为共享税并实行同源分率计征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企业所得税的优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应尽快合并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和涉外企业所得税两税并存的局面,取消涉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二是税负不宜过重,绝不能按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企业的产品关系和产品比例来确定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负担比例;三是税率不宜采取累进制,以比例税率为最佳选择,提高税负透明度,增强激励功能。四是对企业税后利润再投资用于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可给予退税,建立适应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机制;五是适当提高折旧率,通过加速折旧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地方税制结构的优化

与中央税收结构的优化相比,地方税收结构优化中的制约因素比较多,问题比较复杂,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1)观念上的制约。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建设中,过去我们只注重中央税的建设,轻视地方税的建设;而在分税制体制下,中央税收结构与地方税收结构同属国家税收结构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厚此薄彼。但从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税收结构建设明显落后于中央税收结构建设的进程,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税收体系的完善和总体功能的发挥。构建规范化的地方税收结构,既是巩固中央税收结构的需要,也是完善整个税收体系的需要。(2)税权过于集中。税制改革虽然赋予地方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总的来看,地方税收法规制定权、解释权、税目税率调整权以及减免税收等都集中于中央,削弱了地方因地制宜配置本地资源、调控地方经济、组织地方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地方税主体税种不突出。地方税税种不少,但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主体税种,由此决定了地方收入规模偏小,地方过份依赖于中央的无条件转移支付。(4)行政性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普遍,严重侵蚀了税基,应尽快加以清理,加快费改税步伐,为地方税系的建立创造一个良好的税基环境。

优化地方税制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城乡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社会保障税、农业税、财产税为骨干税种,其它税为辅助税种的地方税制结构。

1.营业税。在目前地税系统组织征收的税种中,收入规模最大、收入最稳定的当属营业税。虽然随着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营业税收入会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代理业、娱乐业的发展,为营业税的征收提供了广阔的税源,加之征管手段的日臻完善,营业税仍将保持相当水平的收入规模。

2.城乡维护建设税。将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更名为城乡维护建设税,同时应改变目前城市维护建设税“三税附加”的从属地位,应以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依据,使之成为独立的税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费改税的要求,不断扩大城乡维护建设税的征收范围。

3.资源税。把资源税从共享税变为地方税的主要用意在于促进西部大开发、缩小地区差距。因为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样可以使西部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从资源税的优化来看:一是扩大征收范围,我们现行的资源税只对矿产品和生产盐征税,而应逐步扩展到水资源、森林资源、林业资源、草资源等方面,以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二是提高矿产品和盐的单位税款,现行资源税的单位税款定得过低,没有完全反映出劣等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反而助长了资源的无序开采。

4.财产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或有形、或无形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将财产税作为地方税的骨干税种是有潜力可挖的,而且也是可行的。一是统一内外财产税制,改造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其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扩大征收范围,减少减免优惠;调整计税依据,应按财产价值计税;提高税率水平。二是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该税是对财产转移或财产赠送所征的一种税,开征此税可以适当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限制不劳而获,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

5.社会保障税和区域性的环境保护税。利用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是世界各国的普遍作法,我国应开征社会保障税,代替目前的收费形式,以法律形式保证保障基金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社会保障税划归中央,并构成中央税系的主体税种。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实社会保障具体管理办法存在差异以及社会保障税的典型受益性质等因素在开征初期,宜划归地方,构成地方税体系骨干税种。同时地方应针对区域性的环境污染与治理,开征环境保护税。

6.农业税。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按理农业税应该成为我国税收体系的重要税种,但长期以来,农业税收入只占税收收入的很小比例,而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各类收费、摊派等非税负担,又使农民不堪重负,因此农业税改革必须与整顿农业的非税负担结合在一起,要彻底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将合理收费部分并入农业税,按量能负担原则,确立合理的负担率。

7.辅助税种。实行“费改税”规范地方政府收入形式,同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授权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的特殊税源,开征部分区域性和受益性强的地方辅助税种。

【参考文献】

[1] 刘建民.政府间的税种配置优化问题及研究[J].财政研究,2001(6):27-30.[2] 隋晓.构建规范化和相对独立的地方税体系[J].税务研究,2002(2):34-37.

第四篇:广西储粮通风技术实践与研究-论文

广西储粮通风技术实践与研究

科学保粮,使其在储存期间保持原有品质,减少损失损耗, 是粮食科技工作者和广大保粮职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储粮通风技术就是科学保粮的一种,是实现低温储粮和降低水分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达到这一目标的经济和有效途径之一, 因而得到很多储粮单位的推广和应用。

1.广西储粮通风技术的意义。

储粮通风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投资少,作业成本低,不拘仓房条件限制等特点,它能使粮堆处于均匀的低温状态,从而有效的控制害虫霉菌的发展与危害,增进储粮的稳定性,延缓品质陈化速度和保持粮食的新鲜度。目前低温储粮技术应用很广,降低粮温的方法主要有谷物冷却机冷却粮食、仓房安装空调、储粮通风降温等三种,据我调查,广西很多储粮单位特别是基层粮库都没有配备谷物冷却机,也没有在仓房安装空调,但基本上都配备了机械通风设备,因 此,研究储粮通风技术对我们有很大意义。

2.储粮通风技术的两种方式: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2.1.储粮自然通风,白然通风冷却粮食是一种经济的的通风方式,它不消耗动力,但相对于机械通风来说冷却速度慢,而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侯区,低温期短,储粮自然通风的效果不明显,所以下面我们主要是针对储粮机械通风技术方面进行研讨。

2.2.储粮机械通风是利用风机产生的压力,将外界低温低湿的空气送入粮堆,促使粮堆内外气体进行湿热交换,降低粮堆幻温度和水分,它的降温所需的时间短,效果明显,很受储粮单位的推广和使用。我们最常用的通风机有离心式风机和轴流式风机。

3.储粮通风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经过多年的实践,近年广西武鸣县利用储粮通风技术在低温储粮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我们在储粮通风技术方面的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

3.1储粮通风机的选择。

对于条件比效好的仓库,如果有地槽或通风管道,安装轴流风机是最好的选择,它操作简单,通风效果好,很受保管员的欢迎。以武鸣为例,目前武鸣所有的区、县储备粮仓库都安装了轴流风机,比如五海库,一间600吨仓容的仓库,安装两台0.75千瓦的风机就满足了通风的需要。安装了轴流风机的仓库,在粮食入库时要做好通风管道的铺设,我们一般都是采用U型布管方式,在仓库底部用竹笼辅设,仓库装满粮食后可随时通风。

对于其它不能安装轴流风机的仓库,粮食需要通风,就用单管通风机,把通风管打入粮堆深处,根据粮温情况,采用吸出式或压入式对粮食进行通风。

3.2.储粮通风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广西的气侯特点:广西属亚热带季风区,春季温暖潮湿,但有时会有寒潮到来,即我们所说的倒春寒;夏季时间长,气

温高,雨水多;秋天白天气温高,夜间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冬天低温时间短,天气干燥。掌握了广西气侯特点,就可以让我们在储粮通风时抓好时机,使通风降温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3.2.1储粮通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储粮通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低温和低湿,但经我们多年的实践表明,寒冷的湿度大的天气同样可以通风,而且可以减少粮食水分的流失。温差大小是关系到通风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当气温低于粮温8℃以上时,通风降温效果最显著;如果温差在8℃以下,则粮温下降速度慢,效果较差。温差越小,效果越差。这就要求我们通风时必须要掌握好温差。

3.2.2储粮通风时机的选择。

我们一般分三个阶段来掌握通风的时机。

第一阶段:夏、秋季新粮进仓时的温度通常都在36℃以上,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我区白天气温还较高,但夜间气温己在25℃左右,我们就要开始进行首次通风,通风的最佳时间为每天晚上10时到次日6时,经过4、5个晚上的通风,就可以把原始粮温降低到25℃左右,接近大气温度。以武鸣五海库城东5号11号仓为例,2008年9月底集并满仓后,最高粮温分别达39℃和40℃,我们利用晚上进行通风降温,经过6个晚上的通风,最高温度分别降为25℃和26℃。

第二阶段: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广西的气温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当气温降到16℃以下时,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地对储粮通风降温,把粮温降到20℃,通风方式同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广西的冬季,桂北的最低气温在-4℃-10℃之间,桂南的最低气温在3℃-14℃之间,并且持续低温的天数不多,我们应在气温最低时进行通风,可以在夜间气温低时通风,如果白天气温低,也可以全天通风降温,使粮温下降到 接近最低气温。2008年初,由于霜冻天气的影响,我区气温持续寒冷,这对我们储粮通风非常有力,我们抓住时机进行通风降温,把所有储备粮仓库的最高温度降到13℃以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过这种情況,由于暖冬的原因,到1月底,部分仓库储粮的温度又上升到20℃左右,那就要求我们在2月份要抓住倒春寒的机会,再次通风,尽量降低粮温,因为倒春寒来时,冷空气南下一般会维持几天时间,最低气温会降到7℃左右,有利于我们继续通风降温。

在每个阶段通风时应采用间歇通风的方法进行,促使粮堆内温差自动平衡,缩小各层温差,这样既可以提高通风效果,又能节省电力。在通风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做好仓库密闭工作,防止外界湿热空气侵入仓内,保持粮食长期低温,安全渡夏。这几年,我们在通风结束后,用4厘米厚的泡沫板放在窗口门口作隔热层,然后密封门窗,并用薄膜压盖粮面以隔热保温。实践证明,储粮经过通风降温并封闭保温,在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底,我们的粮温最高温度都在20℃以下;6月到11月底最高粮温都控制在28℃以下。

3.3储粮通风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3.1通风仓库的入口要做好防鼠防虫网,预防老鼠钻入危害储粮及仓库设施,预防虫害感染。

3.3.2在粮温高时通风,要经常进仓检查粮情,注意防止粮食结露,造成损失。当粮温已降到要求时,应及时停机,防止无效通风,造成浪费。

3.3.3在通风过程中,要认真操作,发现问题,应立即改进,防止事故发生。

3.4储粮通风可以进行环流熏蒸杀虫。

我们通常利用储粮通风设施和技术进行环流熏蒸杀虫,环流熏蒸杀虫是通过通风系统使毒气在粮堆內充分循环从而达到杀虫目的,它具有操作方便,杀虫效果好,减少药剂用量,减轻保管员劳动强度和接触毒气机会的特点,得到储粮单位的推广使用。

3.5储粮通风可以对储粮进行增湿调质。

当储粮水分偏低,不适于加工时,可以选择外湿、外温较高的大气状态,采用效低的风量,对储粮进行通风加湿处理,改善储粮加工品质和出品率。对于准备出库的桹食,我们通常在雨天掀开粮堆压盖的薄膜,打开门窗,进行自然通风或者利用风机通风,使储粮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达到增湿调质的目的。

储粮通风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在粮食储藏上的应用,随着储粮条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粮食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储粮通风技术也得到迅速地发展,我们在粮食保管工作中也应不断的学习、实践与研究,使储粮通风技术的发展能适应新情势下粮食储藏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路茜玉主编,<<粮油储藏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 徐朝德、李俊海、张春慧,<<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4.6 左进良、刘维春、张祯祥,<<储粮通风技术>>,轻工业出版社1996.11

第五篇:幼儿教育研究论文的结构的模式与原则

幼儿教育研究论文的结构的模式与原则

论文的结构是指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体裁的要求,把那些零散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成为有机的整体。简言之,论文的结构就是论文内部的组织构造。

如果把论点比做论文的“灵魂”,论据比做论文的“血肉”,那么结构便是文章的“骨架”。

论文的结构的实质,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是作者基本思路的体现。作者要把某一客观事物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必须对这个事物进行深刻的研究,力求对它的内部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认识得清楚,才有可能反映清楚;认识不清楚,就不可能反映清楚。

可见,论文的结构,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或者技巧总是实质上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问题。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首先集中力量对研究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综合,以便确立合理、科学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详略的处理;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安排;段落(一般说来,一个段落要内容单

一、完整。单一是指表达的内容只有一个,完整是指在一个段落中尽量把某一内容叙述清楚,不要到另一段落继续阐述同一件事。每个段落如果有段旨句,更加有利于写作,也有利于读者的阅读和领会文章的内容)的划分和过渡;前后的交代和照应等等。

一、幼儿教育研究论文的结构的模式

教育研究论文,一般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本论是主要部分。有的文章只有本论,而无绪论、结论。不同类型的研究论文,其结构又不完全相同。如学术论文、经验总结的结构与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的结构就有较大的区别。

下面只就常用的教育研究论文本论部分的结构作一般性的说明。

⒈递进式结构,又叫直线推论式,这种结构的论文是提出一个问题或论点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述,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不能任意颠倒顺序。如“‘问题’类论文”的论证顺序一般是:“[问题的表现及其危害]→[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沿着这样的直线方向步步深入展开讨论。

⒉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论文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基本上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它是把从属于全文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逐一加以论证,每一个部分围绕着一个分论点展开。如“游戏中的素质教育”即可从素质教育的几个方面分别去进行论述。

这种结构的论文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作者的主要观点,写起来顺畅,读起来醒目,因而这种结构形式常为一般教师所青睐。

⒊对比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论文是在论证时采用对比的方法,全文结构安排是对比性质的。

⒋事理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论文是先叙事例,再说道理。事例是说道理的基础,道理是从事例中引申出来的。这种结构形式,符合由感受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采用事理式结构,选事要典型,理与事要吻合。

⒌总分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论文是先总后分说,或先分说后总说,或先总后分再总。具体表现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三种方式。这种总分式结构与教育研究论文的整体结构(序论、本论、结论)大体相似。分1分总分式:总→分2分总式:分→总

分3分⒍综合式结构,许多教育研究论文,常常兼有两种以上的结构形式。有的全文是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结构;有的全文是总分式,主体部分是对比式结构;有的全文是递进

式结构,中间某些部分是并列式结构。总之,教育研究论文的结构并无固定的死板的框框,它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只要能恰当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都是可以的。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不管采用何种结构形式,都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文的各个部分要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不可颠三倒四,自相矛盾。

二、幼儿教育研究论文的结构的原则

⒈结构要服从主题需要

结构应为表现内容服务,设计结构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表现主题。

⒉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利弊,探讨解决问题的意义,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这是论文写作中较常用的基本推理式,这种以因果关系为主的论证方式决定了文章内在结构的严谨性。但是,除因果关系外,事物之间还有多样关系,如平等关系,递进关系、平行关系,对立关系等等,理清这些关系,并在结构中体现出来,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

常见的错误是作者写作时东拼西凑,论文层次既不遵守各部分内在逻辑顺序,也不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作者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出现前后衔接不自然,颠三倒四,重复甚至矛盾。所以作者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层次、脉络,理顺各种关系,过渡自然,段落分明。

⒊布局完整、平衡

论文一般都分序论、本论、结论等三部分,布局完整要求这三部分详略得当,浑然一体。序论简单明了,结论简明扼要,正文部分层层铺设,有理有据,是论文的重头戏。缺头少尾,不能算一篇完整的论文。有的作者写论文,一上来就列举大量事实、数据,却不引出论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给人“没头没脑”之感。有的论文收尾匆忙,没有最后梳理全文的中心论点,缺乏必要的分析、评论,给人头重脚轻之嫌。

布局完整这一要求不算太难,只要掌握一般规则就行了。但要做到布局平衡得费点脑筋。布局不平衡的情况在正文部分最常见,当作者把大量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证时,有的方面洋洋洒洒几百字,有的则一带面过,畸重畸轻,使文章失却平衡。

当然,布局平衡并不是说作者在论文写作时要平均用力,而要根据论题中心,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若该详处轻描淡定,该略处笔墨浓重,会导致论文结构偏移重心。

有些教师因为手头有许许多多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生动事例,写作时总喜欢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往文章中塞,他们在津津乐道时,却把布局搞混乱了,把论题中心淡化了。⒋论证有力,具有逻辑性

论证不力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只有理论分析,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必要和充分的事实依据;二是材料很多,但选择材料及组织材料时,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这两类毛病容易犯,但后者更是常见,主要表现为:

①忽视选材新颖性要求,陈芝麻烂谷子,缺乏新鲜感、吸引力。

②忽视选材典型性要求,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经不起反驳,缺乏说服力。

③提出论点,罗列论据后,不作深入分析甚至不作任何分析,没有论证过程,便用“由此可见”“大量的事实证明”等附会所提论点。

④分析问题时不是从实际出发,从对事实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而是用观点去套例子,用事例去印证观点。

作者应注意并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学会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等逻辑思维方法,增强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尽管论文写作有一定结构,但写作中作者不应拘泥于此,否则文章平铺直叙,缺少可读性。

最多见的论文结构是“三部曲”(现状→原因→对策)或“四部曲”(成绩→问题→成因→对策),要改变这一结构刻析、千篇一律的做法,作者特别应该学会各种写作方法,除用得最多的例证法(围绕大论点,提出小论点,用个事例说明,由此得出一个在结论),还应学会喻比法——运用比喻的方法把道理引出来,说明论点;类比法——根据事物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以及对比法、反驳法、归谬法等。

总之,论文的结构安排,要在中心论占的统率和支配之下,把各个论证部分严谨周密地组织起来,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使整篇文章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详略疏密有致,又不失新颖生动。同时,还要注意结构要考虑不同体裁的要求。

下载论文-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