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会计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现象及其教学改革

时间:2019-05-15 00:5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会计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现象及其教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会计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现象及其教学改革》。

第一篇:当前会计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现象及其教学改革

摘 要: 针对当前会计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现象,文章提出了从专业课程教材选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 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应该实行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关键词: 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拟实验;

会计是一门务实性的学科,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本人的调研及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培养具备会计工作能力的学生。

一、实行专业课程教材改革

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会计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传统的会计教材主要偏重于理论上的阐述,较少顾及具体的实务操作,条文性解释多,直观性图表少,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与技能。《会计学原理》(有的学校使用《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基础学科,会计工作最基本的技能如会计凭证的编制、审核、传递与保管,账簿的设置、登记、对账与结账等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但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初学者不易理解,所以最好结合具有操作性较强的教材(如《会计操作实务》)进行教学。如在《会计学原理》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填制的章节中,只是条文性地列出填制原始凭证应该注意四点要求,即内容必须真实,数字必须准确,填制必须及时,手续必须完备,但是没有介绍应该具体如何填制原始凭证。而《会计操作实务》除了介绍上面的要求外,还详细介绍了原始凭证的填写规范,如书写使用的墨水、标准数码的填写、汉字大写金额的书写、支票日期的规范填写;介绍了红字发票的使用、原始凭证的分割、原始凭证遗失处理等,这些都是会计日常工作常常碰到的情况。如果学生仅仅学习《会计学原理》,而不结合《会计操作实务》,往往还不会规范填写支票日期,不懂规范书写凭证汉字大写金额,甚至出现象$50.00元这样的低级书写错误。学生通过结合学习,对原始凭证的填制就能心中有数,上岗后就能很快达到工作要求。因此,不管是中专、大专还是注重会计理论培养的本科教育,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都要注意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会计实务教材的选择,都要注意贴近实际。因为用人单位一般都会把刚毕业的学生放在会计最基层的岗位,如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而不会放在财务管理、会计主管岗位。所以会计专业课程教材改革应该以培养具有会计理论又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为基本要求。

二、实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市场要求企业提供更加规范、具有可比性与参考作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在提供决策信息、引导投资方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会计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该掌握我国会计法律法规,掌握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学校应该增加会计法律法规的课程。增加会计法律法规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会计法》。《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律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法律,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会计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等方面进行规范。会计人员应当熟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履行职责,依法维护职权。《会计法》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学习《会计法》,对于会计人员制定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有序,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遵循《会计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各项要求的基础上,对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如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一般要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会计监督等。尤其针对会计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地方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有些刚毕业的学生不会规范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如对原始凭证进行涂改、挖补;用“白条”充当原始凭证;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明细账户没有结计累计数额;年终结账对有余额的账户,将余额再记入本年账户的借方或者贷方等。因此,会计人员应当掌握有关会计基础规范知识,规范地进行账务处理,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

(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财政部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问题,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成本费用、筹资、担保、实物资产等环节或项目进行具体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强调的是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要经过授权批准,进行岗位分工与复查核对,建立标准化(一般包括授权、主办、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六个步骤)业务处理程序。加强内部管理,以防疏忽、舞弊发生。一些毕业生对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淡薄,不了解内部控制措施,如不知道借款需要经过审批,支付款项需要经过审批、复核等控制措施,容易被不法之人利用,发生失职事件。

(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专业的会计实务课程都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是针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很少提及。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就职,但不管是对进入事业单位还是进入企业单位的毕业生,了解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都十分必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具有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学生。高等教育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广东省教育厅制订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中,鼓励高校向社会招聘“兼任教师”,有条件的高校兼职教师可占教师总数四分之一。尤其鼓励“高校、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互聘专家教授任课讲学、协作科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也鼓励高校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说明社会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和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一些 学校的会计专业老师直接从大学毕业分配而来,理论水平较高,但从来没有到会计岗位真正实践过,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知之甚少,对于单据的填制、账薄的登记、备查账、卡片账的设置及运用等实际知识缺乏;对于社会经济案例的分析能力、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知识比较肤浅。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会计实务课程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对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会计实务课程,学校可以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的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进行授课。

四、实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经过调查,绝大部分会计人员对我国会计教育有同感:学校里学的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呈断层现象。这反映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严重脱离实际。所以在会计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社会实践,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会计科目、会计分录、会计凭证等的含义与应用,是十分抽象与难以理解的,因此要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如在学习《会计学原理》会计凭证—记账凭证时,教师可以出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与通用凭证,使学生接触实际,加深印象,还可以让学生把案例分录做在实际使用的记账凭证上,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了记账凭证填制技能。同样,在学习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时,在介绍编制方法后,应当让学生根据案例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在计算固定资产合计数时,应以固定资产净值而非固定资产原值计算(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还是往往搞不清),否则资产负债表左右半表合计数不相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加深学生对资产定义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技能。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学科除了财务管理课程涉及比较复杂深奥的计算外,其他的都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往往会出错,不是会计分录做错就是累加数字算错。所以学生一定要自己动手操作,才能掌握会计核算方法、账务处理技巧。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由于学生的社会关系较简单,加之会计资料涉及到单位的商业秘密,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所以一些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即使找到,由于单位避免出错和泄漏商业秘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使实习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以弥补实习缺乏的不足。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企业,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充当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稽核人员等,练习假币识别、点钞、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审核签字等。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内部会计控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2]王珏,顾玉芳.会计操作实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3]王茂盛.加强会计模拟实验[M].强化职业技能教育.[4]柯佑鹏,秦翰祥.更新会计教学理念[M].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

第二篇:实际应用能力过关卷

实际应用能力过关卷

一、看图填一填,算一算。

(第1、2小题各10分,第3小题12分,共32分)

1.有个小朋友在跳绳,个小朋友在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一共有13只北极熊,图中右边有只,左边有多少只?

3.草地上原来有只兔子,跑来了只兔子,又跑走了只兔子,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兔子?

二、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能用算式“8+7”解决的是()。

① 8本故事书,7本童话书,再买几本童话书就和故事书同样多?

② 8本故事书,7本童话书,一共有几本书?

③ 8本书,看过了7本,还有几本没看?

2.妈妈给哥哥和妹妹每人5块巧克力。哥哥疼爱妹妹,就把自己的巧克力给了妹妹2块,妹妹现在比哥哥多了()块巧克力。

① 1

② 2

③ 4

3.有15个小朋友,站成一列。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6,小明的后面有()人。

① 10

② 8

③ 9

三、我会解决有趣的生活问题。

(共38分)

1.两组同学去栽树。两组一共栽了多少棵?(12分)

2.谁剩得多?(13分)

________剩得多。

3.跑步比赛。(13分)、答案

一、1.5 3 5+3=8

2.5 13-5=8

3.8 7 3 8+7-3=12

二、1.② 2.③ 3.③

三、1.8+8=16

2.10-3=7 9-4=5

7>5 豆豆

3.6+8+1=15

第三篇:关于当前21实际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文化反思

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文化反思

王 建 军

(石油大学(华东)政法系,山东东营257061)

〔摘 要 」在21世纪初的今天,大学生的恋爱已经呈现出普遍性、低成功率、低年级化、公

开化、世俗化等诸多特点。大学生的生理一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刺激和示

范,都使大学生的恋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并呈现出一系列的现代特征。对于大学生恋爱现象,简单地肯定和否定都是形而上学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以开明和开放的心态培养自由选择的独立人格和敢于负责的现代精神,是成人世界对待大学生恋爱应采取的基本态度。

【关 键 词 」大学生;恋爱;文化反思

[中 图 分 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0一5951(2001)04一0099一(03)

一、大 学 生恋爱的特点

1.普 遍 性

如果 说,在改革开放处在起步阶段的80年代初

期,大学生谈恋爱还是一种新鲜事物的话(当时,有

大学生“恋爱热”的说法),那么,在21世纪初的今

天,大学生恋爱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实。或者说,大学生恋爱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已是一个永恒的热点,当然也就不是什么热点了。我们讲大学生恋

爱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每个大学生都在谈恋爱,因

为这既不是事实,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应当看到,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在谈恋爱的人也许并不多,但仔

细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要远远多

于正在谈恋爱的人,而产生过爱情但并没有谈恋爱的人(大多是因为单相思)则更多。还有相当多的人

想谈恋爱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至于思考过爱情

问题,对爱情问题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说是百分之

百。一个从未思考过爱情的大学生几乎是不可想

像的。

所 以,尽 管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在谈恋爱的人也

许并不是十分多,但我们仍然可以用普遍性来概括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特点。也正因为大学生恋爱已经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实,所以,大学生恋爱现象已不

再被看作是一个突现的热点。我们可以预言,大学

生恋爱现象这一校园浪漫曲将是大学校园中永恒的旋律(当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主旋律)。

2.低 成 功率

我们 这 里 讲的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是以最 终结合即结婚为标准而言的。有人讲,恋爱就是恋 爱,本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恋爱的成败不能以结婚为 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么说也是对的。然而,最 终不能结合的恋爱至少对一方而言是痛苦的,总是 一种令人遗憾的失败。所以,我们还是可以用结婚 作为大学生恋爱成败的标准。如果以结婚作为成功 率的标准,那么,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只有10%左 右。有人戏称大学生恋爱的“成活率”只有10%1 10%的具体数字也许并不是十分准确的,但是,我们 有绝对的把握说,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不可能很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首先,大 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不是为结婚而只是 为恋爱。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 都决定了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不是结婚。事实

上,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系统中,性满足的动机、情 感亲密的动机、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 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其次,大学生恋爱的性质是 友谊性恋爱,而不是婚姻性恋爱。其实,大学生恋爱 的动机就决定了大学生恋爱的性质。恋爱双方互称

为“男朋友”和“女朋友”,十分精确地概括了大学生 恋爱的友谊性质;第三,大学生的开放观念也是恋爱 低成功率的因素之一。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大学生的恋爱观是相当开放的。在一部分大 学生看来,恋爱就是恋爱,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至于 能不能结合,不是恋爱的重要标准。“只要曾经拥 有,不求天长地久”就是对这种恋爱观的精确概括。

3.低 年 级化

由于 不 以 结婚作为谈恋爱的主要目的,也由于 相互影响和感染,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的时间已明显 超前。调查研究表明,第一个学期就涉足爱河的大 学新生并不鲜见,大学二年级是恋爱的高峰期。相 反,到大学三、四年级不谈恋爱的人往往也不会再去 谈恋爱了。这同以前的大学生到快毕业了再去谈恋 爱确实是大不相同了。

4.公 开 化

如果 说,以前的大学生谈恋爱惟恐别人知道,那 么,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则是惟恐别人不知道。在 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我们不但可以在马路上看到成 双结对的情侣,在自习室、图书馆甚至在教室里都可 以明显地辨别出谈恋爱的大学生。曾几何时,逛马

路、看电影是谈恋爱的十分浪漫的方式,而且,这一 切往往都是偷偷地进行的,而现在,于大庭广众之下 拥抱接吻已经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了。

5.世 俗 化

大学 生 恋 爱的世俗化有两种含义。一是大学生 恋爱中的性成分明显增多,二是恋爱的非责任化倾 向明显。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不少人在结婚前都没 有碰过对象的手,但是,现在大学生在恋爱关系确定 的初期就拥抱接吻已司空见惯。光天化日之下的拥 抱接吻现象在大学校园已不鲜见。在不少大学校园 的树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被遗弃的避孕套,女生 怀孕现象也偶有所闻。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性,在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非 责 任 化也是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明显特 征。所谓非责任化,就是不少大学生对恋爱更多的 抱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而不是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

待恋爱。用大学生自己的语言讲,就是“玩玩”而已。在这里,享乐主义和玩世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 当代大学生是有明显影响的。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对待恋爱的游戏态度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人生追求趋 于低俗,客观上也使那些对恋爱抱有严肃态度的人 更容易受到情感的伤害。

二、大 学 生恋爱现象的原因

1.青 春 的本性使然0

可 以说,大学生的生理一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 特点使大学生谈恋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首先,从 生理上讲,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完全成 熟,性生理发展的成熟必然诱发青年男女的性意识 和性冲动,进而诱发大学生对异性的兴趣和追求。性满足的动机,是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恋爱的重 要动机之一;其次,从心理上讲,和父母的“心理断 乳”所造成的无依无靠感,同伴友谊建立的困难,都 容易使大学生在异性和恋爱中寻找情感的满足。特 别是亲密(依恋)需要和自我确认需要的满足。在马 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被称为缺失需要,意思是 说,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个体的心理健 康就会受到损伤。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恋爱在心理 上给大学生的满足是多方面的,在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方面都能给大学

生以相当程度的满足,也正因为如此,失恋才会给大 学生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甚至有人因为失恋而 自杀。

必须 指 出,人类的性冲动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理 冲动,被人们热情讴歌的美好爱情也并不是柏拉图 式的精神之恋,尽管性冲动和爱情有时也是分离的,无爱的性和无性的爱都是存在的,但是,真正的爱情 往往是灵与肉的结合。因此,我们指出大学生恋爱 的性动机,并不是否定大学生恋爱现象,也不是贬低 大学生恋爱的层次。

2.校 园 恋爱文化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刺激和示 范

校 园文 化 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 十分深刻的。二十几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使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校管理者 和教师对大学生恋爱也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这就 使得大学生不再把谈恋爱看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这就使得恋爱现象成为大学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线,或者说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现象。不管是白天 还是夜晚,当一个大学生漫步于大学校园之中,他经 常看到一对对亲亲密密的情侣时,他怎么可能不受 影响?

社会 大 众 文化以更加强烈的方式刺激着大学生 的性意识和恋爱意识。现代女孩穿着打扮上的以

“薄露透”为特色的性感化倾向,时刻在刺激着男大 学生的性意识,报刊杂志和电影电视上过多的性描 写和恋爱描写也时时刻刻在诱发大学生的恋爱动

机,计算机互联网上的黄色内容,也对大学生产生了 不少的影响。流

行歌曲是备受大学生钟爱的,流行歌曲中又有多少 不是情歌呢?试想,大学生天天耳濡目染,他们能不 受影响吗?

3.成 人 社会时大学生恋爱的宽容

中学 生 谈 恋爱被认为是“早恋”而被严加制止,尽管有些开明和开放的老师不认为有些中学生男女 之间的交往就是恋爱,并且创造了一个“交往过密” 的说法,但是,对于真正的中学生之间的恋爱现象,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是严加制止的。然而,大学 生之间的恋爱不再被认为是早恋。大学生恋爱现象 的日益增多,也使成人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越来越 宽容。这在客观上也消除了大学生恋爱的顾虑。

我 们 还 应当看到,中学老师有意无意地充当了 一个鼓励大学生谈恋爱的角色。为了鼓励自己的学 生压抑自己的青春冲动,以便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都用在学习上,他们为自己的学生编造了一个非常 美丽的“大学神话”:你们现在好好学习,不要谈恋 爱。想谈恋爱?有本事到大学里去谈!这就使得一 部分大学生想在大学里尝试谈恋爱的滋味。

三、如 何 看待大学生恋爱现象

1.世 人 评说与学校政策:伦理关注

大 众传 播 媒介对大学生恋爱现象给予了高度的 关注和评说,然而,这种关注和评说往往是伦理性的 而不是心理性和文化性的。社会大众和传播媒介关 注大学生恋爱主要是两点:一是有一个疑问:大学生 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谈恋爱肯定会影响学习,他们怎 么叮以谈恋爱呢?二是对一些恋爱不良现象的关 注:如少数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性关系而导致女 生怀孕,有些学生因恋爱而导致学业严重后退甚至 自杀,有些学生的明目张胆的恋爱行为使部分人感 到有伤风化等等。学校的政策则是“双不政策”:既 “不支持”,也“不禁止”。学校不可能支持学生谈恋 爱,禁止既是不应当的,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学校 应当对大学生恋爱给予必要的引导。

2.大 学 生恋爱现象是社会发展和观念变迁的 必然

经过近二 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 积极方面讲,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宽容精神 的弘扬,客观上都是促进大学生恋爱的因素;从消极 方面讲,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大学生 恋爱现象的日益普及。

3.恋 爱 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恋爱 对 大 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生谈 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大学生辩论赛

上_BH篲_常常出现的辩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如果处

3.成 人 社会时大学生恋爱的宽容

中学 生 谈 恋爱被认为是“早恋”而被严加制止,尽管有些开明和开放的老师不认为有些中学生男女 之间的交往就是恋爱,并且创造了一个“交往过密” 的说法,但是,对于真正的中学生之间的恋爱现象,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是严加制止的。然而,大学

生之间的恋爱不再被认为是早恋。大学生恋爱现象 的日益增多,也使成人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越来越 宽容。这在客观上也消除了大学生恋爱的顾虑。我 们 还 应当看到,中学老师有意无意地充当了 一个鼓励大学生谈恋爱的角色。为了鼓励自己的学 生压抑自己的青春冲动,以便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都用在学习上,他们为自己的学生编造了一个非常 美丽的“大学神话”:你们现在好好学习,不要谈恋 爱。想谈恋爱?有本事到大学里去谈!这就使得一 部分大学生想在大学里尝试谈恋爱的滋味。

三、如 何 看待大学生恋爱现象

1.世 人 评说与学校政策:伦理关注

大 众传 播 媒介对大学生恋爱现象给予了高度的 关注和评说,然而,这种关注和评说往往是伦理性的 而不是心理性和文化性的。社会大众和传播媒介关 注大学生恋爱主要是两点:一是有一个疑问:大学生 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谈恋爱肯定会影响学习,他们怎 么叮以谈恋爱呢?二是对一些恋爱不良现象的关 注:如少数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性关系而导致女 生怀孕,有些学生因恋爱而导致学业严重后退甚至 自杀,有些学生的明目张胆的恋爱行为使部分人感 到有伤风化等等。学校的政策则是“双不政策”:既 “不支持”,也“不禁止”。学校不可能支持学生谈恋 爱,禁止既是不应当的,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学校 应当对大学生恋爱给予必要的引导。

2.大 学 生恋爱现象是社会发展和观念变迁的 必然

经过近二 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 积极方面讲,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宽容精神 的弘扬,客观上都是促进大学生恋爱的因素;从消极 方面讲,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大学生 恋爱现象的日益普及。

3.恋 爱 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恋爱 对 大 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生谈 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

_

第四篇: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招之不来”现象分析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招之不来”现象分析①

作者:李小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高速的发展为机械制造业的复苏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加上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的成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进校招聘的企业数量也节节攀升,然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到岗率却不高,招之不来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低效性成为当前高校当前就业工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上岗就业低效有业不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243-02

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呈现了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持续增加的良性状态。全国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强力复苏。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和就业岗位形成一种供需两旺的局面。然而即使出现这种有利状况,高职毕业生上岗率却成下降状态。“有业不就”现象十分突出。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实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低效性现状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科学的良性的,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会、学校的就业指导等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基本上对当前的就业状况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并且相当一部分都有着正确的就业观。但当企业来校招聘,录用结果公布并通知学生以后,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报到率却并不理想。以安徽某职业院校为例,该校自九月中旬启动就业以来,大批企业陆续来校招聘,短短一个多月,企业累计录用毕业生1500多人次,而到企业报到上岗的却不足900人,上岗率仅为60%左右。尽管如此,大量企业仍然强烈要求进校招聘。有业不就的矛盾极大的影响着学校的就业工作和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1 国家经济的复苏和稳定持续的发展对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的需求状况。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9%,这是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尽管与上年同期比有所回落,但这个速度仍然快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这个速度是在国民经济遭遇一系列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的,更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十分强劲。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持续高速增长,机械制造业对于劳动力需

求旺盛。基于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都表现出以微薄之力为国家的发展做更大贡献的热情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并通过不同方式为自己选择一条适合的道路,有的选择继续教育,有的则选择毕业后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不愁就业和不急就业的想法在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心中蔓延。更是对招聘企业挑三拣四,迟迟不到岗工作。造成“企业有人招不到,学生有业不急就”的尴尬局面。

1.2 期望值过高对学生就业取向产生影响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根据调查:我国应届高职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还有一小部分认定月薪低于1000的坚决不干,说明我们的学生之中有主动不就业的潜在意愿。

1.3 社会压力过大对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毕业生数量增多,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就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企业愿意给大专毕业生的开的最低工资只有8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200元。现在的大学生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全国大学包括高职专科一年的平均费用约1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社会现实的压力促使学生“要高价”。不达标准不上岗,上岗难自然赴岗率就低。

1.4 高校就业部门的“推荐就业的好意”给学生就业选择造成错觉

由于用人单位的数量巨大,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高校就业部门加大了企业引进力度,招聘会过于频繁,就业岗位富足,这就给广大毕业生造成一种错觉:招聘会天天有,何必急于这一时,先看看再说,后面或许还有更好的。这样一来,必然滋长学生轻浮、自大和懒惰的情绪。导致学生在接到招聘会信息之后也只是到现场“走马观花,匆匆走一遭”。即使在企业用工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被录用也会爽约失信。企业来校招聘录用员工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5 家庭观念落后给学生就业选择造成干扰

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且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不需要子女挣钱顾家怕累坏孩子甚至连孩子的以后的生活也都安排妥当,叫自己的孩子到一线去工作更是于心不忍;加上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崇尚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什么“万般皆

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光耀门楣”等等,这样的单向思维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加上今后人口呈现下降并趋稳的态势,使得升学生源不足,专升本计划的的扩大更是让广大家长看到成为精英的希望。导致本该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大好光景却让孩子赋闲在家等待毕业,或只求一纸文凭足矣。这样以来就业的低效性就在所难免了。

1.6自由职业者数量增多瓜分了部分用工份额

时代的进步为人的自由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意识的膨胀让广大80末或90后的新生代毕业生想“走自己的路”,他们不满意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希望展现自己活出自己真我的风采。而且他们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做任何的打算,想当然的认为与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找不到稳定正式的工作不如追求理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于是相当数量的学生跟风做淘宝,做拍拍,做阿里巴巴。这样一部分学生的分流是本来就紧张的供应市场变得更加狭小。

1.7 大学生的从众、跟风和盲目心理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大多数毕业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甚至受他人思想和言行的影响,盲目的跟风,随大流,在关系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中丧失自我,人为地取消决定自己人生命运的决定权。造成有业不就,你去我去大家去,你闪我闪一起闪的不良现象。

1.8 企业用工制度的不合理阻碍毕业生赴岗的步伐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这些都是造成毕业生即使被录用也不愿到公司上岗报到的原因。

1.9 过分强调工作专业对口促使毕业生对众多岗位不感兴趣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注重所学即所用,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领域或专业要求无所适从,感觉隔行如隔山,如若从事陌生的工种,自己则可能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成本去适应,改变或放弃自己三年所学着实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部分毕业生就会频繁选择用人单位,多方选择之后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就业效率当然提不上来。高职院校解决毕业生就业低效性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指导和教育

从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提高就业报到率和就业质量,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并端正就业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要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现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管理、技巧传授、信息发布等方面向改变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价值观念方面转变。而且这种思想教育要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真正做到量变到质变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等真正到就业推荐阶段才能提高就业报到率。

2.2 强化校企交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工作环境

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在关系学生生产生活学习的客观环境和硬件方面,如工资待遇、用工制度、劳动合同、培训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做足功课。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三者达到一致或平衡,企业所提供的条件满足了毕业生的入职标准和要求,就业报到率就能得到保障。

2.3 高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的方针,从源头上把好招聘企业质量关

由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强劲复苏,大量的企业遭遇用工荒,学校对众多的用人单位无所适从,为了保障毕业生的权益和切身利益,高校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的方针,把好用人单位质量关,对于提升空间大、发展前景广、科技含量高、待遇条件好、社会评价良、资金雄厚有实力的企业要大力引进,其他特色企业可依情筛选引进。现如今高校已经不再采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招统分”的就业模式,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个性要求也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需要学校给予推荐工作,这种情况下狠抓就业质量和就业优势成为当今高校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2.4 高校就业部门要调整好就业策略,做到就业推荐的持续有效

高校要采用正确的就业推荐策略,集中扎堆的企业来校招聘会给毕业生造成一种“不愁没工作,只要我愿意”的错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也会随之泛滥,因此高校就业安排可以考虑到专业特色、校园设施和学生个性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张弛有度,循序渐进。学生也会根据来校招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人才市场的状况来调整自己的就业选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实效性。

2.5 从源头抓起,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纳入专业课课程体系

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立体的指导体系。组建有分管领导挂帅,招生、就业、心理咨询、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协同一体的职业指导小组。入校前的招生阶段开展对考生和家长的专业内容,就业方向和未来趋势的职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校后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标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就业指导和教育管理;按照专业课的课程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和代化教学手段,就业招聘模拟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状况的理解,以提高实际就业的实效性。

2.6 完善信息发布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往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种不对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产品和知识产品形态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产品特性。二是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就业部门在发布就业信息是往往仅局限于公布企业的招聘简章,具体的企业的产品情况、个人发展空间、往届生的评价等等更是无从知晓。在双方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下让学生仓促决定自己的命运去向显然不够现实。强行推动必然引起就业市场秩序混乱,进而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因此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掌握的越彻底越全面越能保证良好的就业效果。

2.7 加强毕业生的诚信就业和心态教育,促使毕业生尽快上岗

诚实守信是人们为人处世的起码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应自觉继承这种优秀传统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学校要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阐明的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教育学生。让广大毕业生知道被企业录用是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的发展成长之中去,而不是失信毁约。到企业后工作后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更不能人云亦云互相攀比,要以一个平和的心态认真看待自己的处境,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心态摆正了就业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8 鼓励毕业生自主就业自谋职业,参与社会竞争

相对于大多数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来说,自主就业自谋职业甚至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来说更能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到社会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通过社会的历练来检验自己的成色,也只有经过一番挫折和失败的洗礼之后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校推荐就业的可贵,反过来也能够提高高校推荐就业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价值观,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转变工作方法。建立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提高为毕业生择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振元.全过程与全方位就业指导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3] 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5.

[4] 陈江.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22.

第五篇:加强数学建模教学,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数学建模教学,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摘 要: 为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者结合教学体会,从理论及实践上分析了高中数学建模的必要性,并针对问题分析了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 数学建模教学 建模意识 创新思维

我国普通高中新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证明、运算、检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需求不仅契合数学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数学建模,培养建模意识

“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著名数学家怀特海语)什么是数学模型?即,对于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特定的目的,在一些必要而特定的简化假定的前提下,应用恰当的数学工具,并以数学语言的方式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如数学中的各种数学公式、定理、方程式等,都是一些具体可感的数学模型。比如,二次函数即是一个数学模型。通过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模式,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性问题能得以解决。如此,通过把问题数学化,借以模型构建,进而求解检验,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被称作数学模型方法。所以,说到底,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前人已知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及如何才能够构建模型的思想意识,以便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及实际问题。

那么,具体地讲,数学模型方法是怎样操作的?如下所示: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建模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把实际性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就必须先进行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相关的数学模型,再把数学模型融入相关的知识系统中进行相应处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类比能力等。当然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它需要教师始终把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即应该不断诱导学生以数学思维和观点进行观察、分析和把握各种关系和数学信息,从复杂繁琐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化为熟知的数学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并要能够使数学建模意识潜化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二、了解建模条件,掌握基本途径

1.树立学生的建模意识,应先内化自己的建模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力求变化,更饱含着教育思想及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因而,我们除需要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进程和发展动态之外,还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研究如何使之应用于现实生活。如,我在大街上曾看到这样的一则广告:“本店承接A1型号影印。”A1型号是什么?在弄清了诸多型号的比例关系之后,我就把这一材料引入到教学之中,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数学建模教学立足于现行教材。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数学模型。比如,函数模型、解析几何模型、数列模型、方程模型等。我们应研讨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应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储蓄问题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在建模意识的渗透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就能够从各种建模问题中慢慢感受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诱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进而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后,为促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通过下面的例子辅以讲解。例:包间的定价问题。某个大酒店有150个包间,经过一阶段经营实践,得出:每间包间定价为160元时,下订率为55%,每间包间定价为140元时,下订率为65%,每间包间定价为120元时,下订率为75%,每间包间定价为100元时,下订率为85%。要使每天收入达最高值,每间包间应怎样定价?

[简化假设]

因为一个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如不经过合理的简化假设,将很难转化成数学模型,即便转化成功,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难于求解的模型,从而使建模归于失败。所以作出假设时要充分利用与问题相关的学科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分清问题的主次,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此外语言要准确,就像做习题时写出已知条件一样。对例题来说,依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作如下假设:(1)每间包间最高定价为160元;(2)设随着定价的下降,下订率呈线性增长;(3)设大酒店每间包间定价相等。

[建立模型]

按照假设分析相关变量间关系,寻求等量(不等量)关系或其他关系以建立模型。这中间要尽量利用已知领域的已知模型或结果,通过类比等方法构造模型。另外,建立模型时还要注意一个原则:能用初等工具绝不用高等工具,能用简单方法绝不用复杂方法。按照上题我们建立其数学模型。

设y表示大酒店一天的总收入,与160元相比每间包间降低的定价为x元。由假设(2)可得,每降价1元,下订率就增加10%÷20=0.005。因此,得出,y=150(160-x)×(0.55+0.005x)。由0.55+0.005x≤1,可知0≤x≤90。于是问题转化为:当0≤x≤90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

[求解模型]

依据所建立模型的特点,归属(哪个数学分支)寻求其求解方法。由此,可得到:

通过二次函数求最值,即可得:当x=25时,包间定价为135元,y取最大值13668.75(元)。

[讨论与验证]

所谓检验是将数学上分析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并用实际现象或数据与模型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1)验证得出,此收入在各种已知定价对应的收入中是最大的。如果为了便于管理,则定价为140元也是可以的,因为此时它与最高收入只差18.75元。

(2)如果定价为180元,下订率则为45%,其收入就只有12150元,所以假设(1)是合理的。

3.结合专题讨论与建模法研究。我们可选取合适的建模专题,比如“代数法建模”、“图解法建模”等,通过探讨、剖析和研究,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建模的重要思想及基本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平常生活的观察选取实际问题进行建模练习,从而尝到数学建模成功的“成就感”和难于解决的“不易感”,进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

三、强化建模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在众多的思维活动之中,创新思维属于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主要有三点基本要求。首先,积极对待周围的事物;接着,勇于提出问题;然后,巧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性,还有实质性的实践活动。同时,在建模活动过程中,思维应具有深刻性和灵活性。

1.以“建模”为基点,培养直觉思维。在数学史中,我们不难发现,直觉思维促使了不少的数学发现,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这些都是在观察、比较、领悟中发现的。而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不同一般的思考方法。当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以“建模”为介质,培养转换能力。数学建模,其实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为数学问题。所以,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注重转化,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乃至提高解题速度都是有显著作用的。对“建模”的进一步研究,无疑会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3.以“建模”为载体,培养创新能力。“建模”即构造模型,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具备较强的构造能力。而构造能力又制约着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紧密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细心观察,精巧设计,可以把一些看似繁杂抽象的问题,去伪存真,从而构造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要让学生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真正提高其数学应用能力,学到确实有用的数学,就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建模教学。

参考文献:

[1]朱中华.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实践与认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2]陈国勋.构建数学模型巧解有关问题[J].福建中学数学,2003(04).[3]赵冬歌.关于“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的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05.[4]王广富,王凤灵.《数学模型》课程教学的探讨[J].保山师专学报,2007(02).[5]雷欣.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J].江西教育,2010(Z3).

下载当前会计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现象及其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会计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现象及其教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