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讲教案
专题一: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结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近几次课程的任务是对高考语文中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做一个总结性地学习。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其中的六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用法十分多样化,容易混淆,同学们需要重点区分记忆)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cuī 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拔出佩剑击碎了它。这里“而”表示撞的结果,可以不译。】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3、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的时候,“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1、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第二篇:试讲教案
试讲一: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教育在当代社会是关系到每个人,涉及到方方面面,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而且,教育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以教育是复杂的,教育管理学也同样是复杂的。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教育内部矛盾实务方方面面的关系。
教育管理学的内容,可以分成两个维度:管理职能维和教育、教学业务维。那么,教育管理学有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次来认识它。一是,教育事业的管理,二是,教育组织的管理,三是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这三者之间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的关系。
第一个层面,教育事业的管理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从宏观上对教育的管理。它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大政方针政策,方向性的,也就是我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国教育的方针,那么我国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教育方针,什么样的教育是科教兴国。
其二,制定发展规划,其三,解决问题。1,提高认识,找出矛盾。2,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3,制定教育管理的法规,依法进行教育管理,4,解决教育不平衡发展问题,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社会因素,使教育存在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教育不平等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5,办学主体,如何从政府全权负责到以政府为主,社会有效参与上来。
第二个层面,教育组织的管理,从三个方面来讲
其一,教育组织也要制定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就是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不同类型的大学,985学校制定的是科学研究型,而100名左右的一般制定的是教育科研学校。
其二,教育组织有了方向,目标,也要制定发展规划,规划和设计学校的未来。
其三,达到即定目标要具体的实施,1,学校的组织建设,学校组织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管理要考虑文化、科学、教育的特点。2,学校秩序的维护。3,学校的合理配置。4,形成学校物质的文化。
第三个层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管理者素质高可提高管理的效率。
管理者提高管理的效率就是要有影响力场,执行力度强,所制定的方针制度都能够有效执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管理者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那么,就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概念能力,也就是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原则。
2、决策的能力。3,沟通和协调能力。4,组织实施能力。5,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除了这些,学校管理者还应把自己培养成权变型的管理者,不同的组织类型需要不同的类型的管理者,学校和教育组织因其自身的特点,而需要的是权变型管理者。
试讲二:关于教育管理现代化
上一节我们讲的是管理的现代化,朱容基总理是这样定义,把它三个方面:它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指要抛弃那种狭隘的思想,解放思想,逐渐树立起经济效益的观点、科学观点、民主观点、法制观点以及有效性观点。
那么组织的现代化指管理组织机构和体制要集中化、专业化、协作化、整体化,形成矩阵的结构、多维网络的结构。
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指,要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那么,教育管理现代化也要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
教育管理现代化我国从3、40年代就开始有这样的思想了,比如说罗延光先生所提出的,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思想,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有这样的一个思想。那么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现代化始终在发展着,比如说,解放后我们提出一“两条腿走路”“勤俭办学”等这样的方针政策,90年提出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产生一个转变,那么,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化的要求也产生了转变。
近代的教育管理现代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也就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思想的方面,要求学校重视从功能管理到效能管理,从功能管理管理方面,以前,我们学校只注重实现教书育人这样的一个目的,而效能管理,是指,我们要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挥更好的教书育人的这样一个目的,是为了重点体现效能的效率。
第二个思想方面的转变是说对教师员工的激励机制,从以前的监督检查机制转变成奖励机制,激励机制,检查和监督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发展,人需要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激励机制,更好的发挥教职工的能动性。
第三个思想的转变,从以前教育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入全面的思想,教育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虽然能起到很大的规范作用,但教育它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些事情需要进行全面的处理和管理,那么在现代的教育管理下,应该加入全面的思想。
第二个方面,从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也是要求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具有合作,整体,协作这样的一些要求,那么在早期,学校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各自独立的现象,甚至出现内耗,教育管理现代化就要求学校应该把各个部门之间联系起来,做成一个整体,更好的发挥效力,当局部利益和整体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局部利益应该服从整体。
那么,第三个方面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从以前的以行政为主转变到以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中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为教育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提供了基础,所以说,我们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以这些技术手段方法为基础,转向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发展,也就是我们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进行预测、评价、测量、诊断,为教育管理的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根据。
那么这三个层次就是我们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试讲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明晰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的权力和所负职责。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次1958年-1959年,主要是中央从全权负责放权给地方,中央负责方针、政策、规划,办好直接管理的学校。地方负责中学、职业教育等和部分高校,新建高校等。这次改革,中央放权给地方,由于缺乏教育发展的宏观控制,产生了地方盲目发展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这次放权放得太大了,所以有了第二次改革,从1961-1963年,中央收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过分集中,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必须放权,1985年,《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第三次教育改革,概括为三个方面,:中央放权给地方,教育领导部分放权给学校。政府放权给社会。
一、中央放权给地方,主要是将基础教育交给地方。
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的权力,这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到2006年,已有96%的县实现“两基”。
高等教育,中央集中办好一批学校111所,985工程,211工程
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服务、政策指导等进行宏观管理,而学校在人、财、物上有更大的自主权,使学校能形成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
三、政府主导与社会资源利用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多层次,这样完全由国家包揽办学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所以,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等、因此,民办学校的比例不断增加,并且成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一股力量。
三次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央与地方,管理部门与教育组织之间的权力,责任更加明晰,中央和管理部门放权后,各级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管理部门的规划政策指导逐渐形成,法规确定下来。
但是,改革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放权后,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造成盲目发展。
2、再次对基础教育重视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公现象等。
那么,是否是放权不对呢,显然不是,放权是大势所趋,但放权后,要加强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内容:
1、是方向调控,也就是指挥棒。
2、是进程调控,从整体上确定人才需求的总量和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大学,各专业的编制。3,是活动调控,规定招生方式、分配原则等。
宏观调控有5种手段:
1、计划,制定各种计划,指导教育发展方向。
2、法律,给下放的权力保驾护航和划框框。
3、监督手段。
4、经济手段。把教育经费投入到更需要的方向上,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5,在某些时候还是要有必要的行政管理。通过以上的几种加强宏观调控手段,使教育管理放权后能达到教育行政改革的预期目标和目的。
第三篇:试讲教案
讲课人:普江婷 学生:七年级 课时;20分钟
一、教学目标;
课题: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
1、通过欣赏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总体风格,掌握欣赏写实性绘画作品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初步了解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3、提高学生对外国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 运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4、学习伟大艺术家们的勤奋、刻苦和钻研的精神,领悟这些艺术大师们的情感和心灵的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西方各种题材的油画作品在不同方面体现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西方传统绘画的图片(教师)多媒体设备、西方传统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互相问好,查看学生准备情况(2)课件演示两幅油画作品:
《蒙娜丽莎》达芬奇——写实(传统具象绘画)《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抽象(现代抽象绘画)
老师问:请哪位同学根据题材、绘画语言、绘画风格三方面分析两幅作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教师回答:一幅写实,一幅抽象。
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研究的“传统具象绘画”。(引出课题)(板书)
(3)播放课件,进一步欣赏作品 ①、欣赏《阿尔诺菲尼夫妇像》
这是一幅描绘贵族阶层结婚场面的作品。具有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双重特征,室内坏境和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都狠真实。
② 欣赏《蒙娜丽莎》 我想这幅画是大家在熟悉不过得了,偶尔每个人总会提起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想应该没有谁会不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吧?有谁不知道吗?大家一起说是谁吧?那下面就请同学简单的赏析一下这幅画吧。学生自由发挥
老师小结
:根据三方面分析:a色彩:明暗渐进法;
b构图:三角形(金字塔),更稳定; c题材:肖像,是人非神。
老师总结: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死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是为一个叫佐贡多的富有商人的年轻美貌的妻子蒙娜.丽莎或叫拉.佐贡多绘一幅肖像。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蒙娜.丽莎梦幻般的肖像与她周围梦的世界,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天才创造,这解答了为何《蒙娜.丽莎》这幅肖像会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一幅肖像的问题。
这幅画画家用色彩和敏感的对比表现出蒙娜丽莎脸上那若隐若现的朦胧光线以及脸部和手部的模糊轮廓,让人物形象变得那么自然而优美,那眼神中露出的忧伤和嘴角的一丝微笑,又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她的笑被称为“永恒的微笑”,其中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③、欣赏作品《雅典学院》
作者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方法,表现出一个气势宏伟的场景,空间效果逼真,仿佛能使人能走进画中。画面正中描绘的是欧洲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比哦啊哦请自信而冷静,其他人物都是古希腊以来各个方面著名的学者,有50多人,以此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对真理的追求.④、欣赏静物作品《水果蓝》
此画不仅精确的描绘出了水果和篮子的形态、色泽和质感,还将水果上的斑点与枯萎的叶子描绘得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从中能够清除地看到西方绘画的高度写实技巧。⑤、欣赏作品《读信的妇女》
对室内的空间感和光线、氛围的真实描写,是这幅画突出之处,细节的真实更是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⑥、欣赏《干草车》和《拾穗者》
这幅作品从题材上看,都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的写照,没有进行夸张变形。⑦、欣赏作品《马拉之死》
马拉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因革命工作染上严重皮肤病,晚上必须泡在浴缸中才能工作,女保皇派分子利用这一时机,将他刺死在浴缸之中,画面每个细节的描写都是为了歌颂资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质服务的,整个构图十分简洁,重点突出人物。
⑷、欣赏完作品后,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呢?(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答案:追求视觉的真实效果,注重作品的题材内容 ⑸、巩固学过的内容
《蒙娜丽莎》
肖像画 《阿尔诺菲尼夫妇像》
风俗画 《水果蓝》
静物画 《马拉之死》
历史绘画 《干草车》和《拾穗者》
现实主义绘画
(6)、介绍西方绘画: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历史画等画种。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也是西方绘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风俗画是用当时社会风俗及日常生活做题材的绘画;
五、课堂总结
东方和西方绘画有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样式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我们初步和欣赏了西方传统绘画,了解到画家通过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见到的自然物象真实地描绘出来。不仅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作业:
回顾我们今天欣赏作品的过程,大家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后大家可以使用以下词句作为开头,写出两三点收获。我学到了„„ 我惊讶的是„„ 我再次发现„„
第四篇:5,25 试讲教案
教案
1.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教授的音标、单词、句子、演讲。
b.能力目标:通过反复音标发音练习掌握课堂所讲音标,通过操练句子掌握要求的语法。
2.教学重难点
a我选择的教学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大都个性活泼,但发音这一块普遍薄弱,需要在课堂上加强练习。根据李阳疯狂英语的五大发音规则之一,双元音发音饱满,例如 /ar/,大嘴卷舌音,应在句子中反复操练。You can park your car in the parking lot over there.It’s getting harder and harder to live without a car.b语法现象,辅音+y 结尾的单词,变复数时应Y----I+ES, party---parties, family----families
The war separated many families.3.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音标、单词、句子、演讲
教案设计说明
A 时间安排 1+2+3+2(分钟)
我会将重心放在单词和句子这两块,音标应放在单词及句子里练习,反反复复。
B 音标以现场抽取为准。所选单词separate,该单词较容易记忆,sepa/rate,左右两边的e.a分布是对称的,即使分开了依然有联系。Separate 分离Separate。所选句子The war separated many families.句子里主语 the war ,谓语separated,宾语many families。可让学生互相PK,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演讲部分: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在操练这两句子时注意中英文互译,并且快速对此提问,最后得鼓励学生在追逐理想的征途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
第五篇:高中英语试讲教案
高一英语Unit 3 Going Places(说课稿)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旅游”,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时尚话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与喜爱。文中涵盖了有关这一话题的许多内容,如:“人们在旅游中的交通方式”“旅游点的选择”,还有新兴的旅游方式----“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等。而所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几乎都是围饶这一中心话题而设计的。而在上这一单元时,正赶上“十一”长假到哪去的话题,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Warming-up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图例可以看出人们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第二、三部分要求讨论有哪些交通方式。主要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出话题,为后面几堂课的讨论做好热身准备,是本单元的总动员。比如:第一部分的图例内容与eco-travel联系比较紧密,我就把它作为这一课(第六课时)的导入。
Listening提供了两部分听力资料。前面为三则飞机起飞前的广播通知;后面是写在五张明信片上的旅游者的自叙。目的在于通过输入语言,掌握一些旅游中会碰到的常用表达法。
Speaking 提供的是关于“时光机器”的资料,幻想人们可以借助于这一神奇的交通工具,在过去、未来的时间长河里随心所欲地畅游,文后设计了表格。这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结合学过的历史、地理知识畅所欲言,能充分调动他们“说”的兴趣。整个活动涉及了“听、说、写”多个技能,按要求完成一定的表格,使之“说”的时候更言之有物。
Reading 分为三部分: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pre-reading提供了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预测课文内容;reading 是一篇关于探险旅游的材料,其中介绍了hiking 与rafting,话题较新颖;post-reading设计了一些帮助学生检测对课文作浅层、深层理解的巩固练习。
Language study 分word study和Grammar两部分。词汇配对练习引导学生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与记忆;语法项目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送行与表达美好祝愿的话语。我对word study的处理,除了听写、默写等机械性记忆外,更多的是有意地把他们分散在每堂课的指令用语与话题里,让学生在语境中学,在运用中学。而Grammar则渗透在reading与 writing里学,道理也同上。
Integrating skills 部分可以说是阅读部分的延续,写作部分的前奏。文中提到了“生态旅游”这一越来越时尚的热门话题。以列表形式提供了两个生态旅游区的资料,让学生稍作了解这一新名词的内涵后,完成文中的表格填写,算是一种mini-writing。
Writing本单元的要求是写信。以Sue的口吻给父母写两封信(分别写于周六、周日),对旅游中已做的,正在做的,将要做的事情进行如实描述。考虑到学完第三单元,已经完成了本册教学任务的四分之一,我在此安排了一大一小两作文。
Tips 告诉学生写作前要多作思考,不要急于动手。不失为一剂写作良方。
Checkpoint 简要地总结了本单元的语法重点,并提供了一些例句。
从内容的编排上可以看出,编者打破了原有教材每单元分课而设的框框,代之以听、说、读、写四技能为侧重点的几大板块。因此新教材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在分别完成四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较好的综合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导向,由此
可见一斑。
我们教师明确了这一意图后,在引导学生进行四技能操练时就会有的放矢,做到内容、形式、技巧三者的有机结合。当然新教材对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备课深广度的挖掘以及学生想象力的激发都是一场不小的挑战。还有词汇,如本单元新增了hiking, rafting, eco-travel等新词,相应地词汇要求的级别高了,语言的地道性也有了提升。还有workbook, 简直是又一本教材,里面提供了许多关于听、说、读、写的材料与练习,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库,另一方面也许也增加了我们的负荷。这是我对新教材与本单元的一点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本单元的生词、短语2. 有关旅游的一些表达法3. 掌握游记与来往书信的写法4. 复习动词的用法以及现在进行时用于将来的表达法
(二)难点
1. 动词时态的综合运用2. 语法操练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有机结合 3. 一些开放性话题的实现4. 课外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与话题相关的常用词汇与表达法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3)使学生能就given topics较好地完成一些开放性话题4)培养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
1)在有趣的话题激励下,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2)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加强教师的亲和力,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沟通,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3)在共同完成一些调查、采访、取长补短等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团体协作意识4)带领学生领略世界风光之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 学习策略
1)兴趣教学策略,其中包括对话、讨论、表演等2)开放式教学策略,如:brainstorm, role play, given situations 等活动3)任务型活动策略,在做中学,在交际中进行真实运用
为了有效地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以下六个任务: 1)The students are to discuss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2)The students are to describe a place they know 3)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know what an adventure travel is like 4)The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take a virtual travel 5)The students are to write a travel diary/letter 6)The students are to finish a proposal letter/make a survey report
我把本单元计划为六课时,Warming-up & Listening(1课时),Speaking(1课时),Reading(一)(1课时),Reading(二)(1课时),Grammar & Writing(1课时),Integrating skills(1课时),以任务为依托,分别对听、说、读、写四技能进行训练,各有侧重,但又互相结合。注重指导语篇阅读,逐步提高口头表达,笔头写作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