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

时间:2019-05-15 00:0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

第一篇: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

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

发布日期:2010-08-30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本文就未来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农发行“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应重点关注以下六个领域:业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治理体系、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基础平台。

业务信息化:继续推进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完善应用系统架构,使我行的主要业务基本上都转化成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电子流,更好地实现高效运作和强化风险控制的目的。

管理信息化:在数据大集中基础上,继续推进数据的应用整合,建立管理决策系统架构,提高管理和分析决策能力。

信息化治理体系:完善能够有效实现业务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制度体系,包括与信息化配套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项目管理、开发、运行的制度和规范,IT审计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等。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安全策略、安全管理规范、安全技术标准等,为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金融信息安全保密与恢复和网络运转提供保障。

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统一制定、管理全行应用、技术、数据架构标准,提高架构设计及执行能力。有机整合现有数据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和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统一平台建设,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信息化基础平台:继续改善网络环境、软硬件平台等基础条件,为其他五个部分的建立和使用提供基础,关注IT基础架构整体服务能力对业务需求的支持、包括服务器规划、网络规划和存储规划等。

二、促进业务和技术的进一步融合2005年,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成功上线,实现了全行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的集中。2008、2009年对综合业务系统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造,改造后的综合业务系统架构更加先进,可扩充性更强,由一套封闭处理会计业务的独立系统,改造为一套可以灵活连接各业务系统,实时提供经营管理数据的模块化的核心业务系统,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为账务处理核心、综合前置系统为应用系统接入核心、数据交换平台为数据处理核心的业界一流系统架构。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应倾力推进业务和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当今时代,IT在不断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公开化,IT本身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这意味着IT作为生产力已经不具备独特性。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贡献应该上升为“竞争力”,只有IT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影响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依靠信息技术切实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减小风险,或者快速适应市场变革,加速业务增长,才能再次显现IT无可替代的价值。

所以,要提升信息技术对农发行改革发展的贡献,就需要大力推进业务和技术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改善、客户关系的提升、管理运营成本的降低、经营绩效的提高。业务和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应当关注几个方面:

(一)继续推进数据应用整合。有效利用数据大集中,充分发挥综合业务系统和CM2006的数据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基层行的数据重复采集,保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着力拓展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功能,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应用,为管理层和各部门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目前总行正在推广应用的综合报表平台,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今后还应继续在数据整合应用上加大力度。

(二)积极推进管理与决策系统建设。相对于业务操作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管理应用系统的发展比较滞后,当前还主要以报表、邮件、公文传送为主体,属于管理应用的初级阶段。决策管理人员往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缺乏迅捷捕获有助于分析、判断的关键性数据信息的手段。应当在基础架构平台的支撑下,以业务信息化为基础,以数据应用整合为路径,进行数据的分析、挖掘,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制作报表和趋势图表,还应当采用金融数学工具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金融资产动态数学模型,辅助决策管理人员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引导业务发展并实现整体信息化战略目标。

(三)进一步推进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银行业务流程的重塑和优化,反过来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操作,又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和运用。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可提供的手段是具备的、应用潜力很大,关键在于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运用。目前农发行信贷业务运作流程架构基本建立,但仍然存在完善的问题,比如横向层面,资金计划、客户信贷、信贷管理、风险管理各相关环节如何责任分明、有机联贯、有序运作;又比如纵向层面,如何强化业务条线垂直管理与考核。统一和固化业务流程,也有助于减少和杜绝人为操作风险。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优化了的业务流程编制成信息化的系统运作程序,使我行的主要业务基本上都转化成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电子流,更好地实现高效运作和强化风险控制的目的。

(四)加强和完善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对统计信息系统3.0、信贷管理系统2.0等仍在使用的、但明显不适合农发行业务需要的软件实施退出,充分发掘统计大集中、综合报表管理平台等新系统的功能,尽量减少应用系统的数量。

(五)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促进业务和技术的有效对接。在总行层面要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汇聚各方意见和建议,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使IT发展规划与全行发展战略、重大业务需求结合得更紧密、更有效。应切实发挥各省级分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全辖信息化建设规划,审议各部门、辖属行提出的信息化需求,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使技术研发、应用与业务领域的实际需求相吻合,重点解决对全行业务、管理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并组建跨部门的工作团队合力攻关。

三、建立“向服务客户倾斜”的信息技术体系架构

第一,从银行性质上说,商业银行以实现盈利和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竞争性强的业务,竞争客户资源的压力和动力很大,因而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发展战略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强烈需要。而农发行目前仍然定位在政策性银行,虽然近几年开拓了一些商业性业务,但由于受政策限制,客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商业银行,我们所说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上还有很大局限性。第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要求银行业务流程与之相适应,就是要构建流程银行。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业务的综合化以及信息披露的日益完善化,使得银行在与客户的博弈关系中,客户的弱势地位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使得银行客户营销失败或者客户流失的风险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银行从生产和产品导向走向消费者导向和服务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进而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再造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以快速反应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流程银行是对传统银行“科层制、多级分行制”的颠覆性变革。相比之下,农发行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传统银行的架构,从我们的业务特点来讲,建立一整套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反应客户需求的体系架构,还略嫌激进。

因此,建立向服务客户倾斜的信息技术体系架构,更加注重适应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其中包含有效利用数据大集中,进一步优化和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拓展和丰富服务产品,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推进新的结算、支付和核算手段在我行的运用等。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IT治理

(一)加强全系统信息技术条线的指导、支持、监督和考评。在监督和考评上,应在全系统信息技术条线推广应用“运维管理系统”或“信息技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级行信息技术部门运维管理工作远程检查和监控,及时督促纠正失范现象,提高条线执行力。在软件研发上,坚持重要的、共性的应用系统由总行统一规划、研发和推广。省级分行的软件研发项目,应报总行审查,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属于共性的或者具有全系统推广应用价值的,由总行组织研发;属于省级分行个性的、特色的,由省级分行自主研发,省级分行不具备技术能力的,由总行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研发成功。

(二)在信息技术支持“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基础平台”建设上,应推进后台业务集中化处理。在二级分行建立业务处理中心,利用电子影像技术和电子流技术,将支行处理的后台业务集中到中心来处理,提高二级分行对所辖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使支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客户营销和维护、贷后监管等工作。

(三)在IT审计上,应当考虑IT综合审计系统的部署和建立。目前,我行已经基本实现核算业务的电子化处理,核心业务系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对IT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人员的违规操作、数据被恶意篡改、网络安全事件、机密的泄露等等。作为管理者,对业务系统运行究竟是否正常、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风险的隐患、核心系统的违规操作能否做到事后追溯、前后台系统运维环节的管控手段等,都是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与掌控的。所以有必要利用科技手段对以上问题和风险实现事前事后的管控。

据我们所知,当前像这样的IT综合审计管理系统已是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必备子系统。为此,总行应根据行内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将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业务需求分析和业务审计模型,统筹考虑IT综合审计系统的部署与建设,在业务信息系统部署监控审计点,依据流程对网络、主机、数据库、日志和业务等进行审计,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合规性的全面监控审计。并要依据现实应用的效果,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与策略调整机制,加强业务与科技的实时互动、互为补充完善,提高我们对信息系统风险的管控能力,从而规避信息系统风险给业务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四)应当使用虚拟化等新技术,整合省级分行的服务器数量,为省分行配发存储器,构建高效,可靠的省级分行运维中心。

五、稳定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

(一)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岗位人员的管理制度。基层行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职少兼职多、部分人员不能胜任专业工作、变动频率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总行应出台信息技术岗位人员管理办法或指导性意见,对各级行信息技术人员上岗资格、配备数量、在信息技术岗位最低服务年限、信息技术人员调整的有序管控等方面作出要求。由总行出台信息技术岗位人员管理办法或指导性意见,更有权威性,更有利于促使各级行落实。

(二)解决好“待遇留人”问题。一是尽快出台面向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岗位办法,拓宽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二是将目前在县级支行实行的信息技术岗位增加薪酬系数的政策,扩大到各级行的信息技术岗位人员,以调动信息技术人员积极性;三是建立全系统的技术人才库,对进入人才库的人员由总行给予特殊津贴,人才库实行动态调整;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对软件研发或其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激发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利用社会高端教育资源,多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高层次的专业认证培训,跟上现代信息化建设的潮流,打造系统内核心和骨干人才。

(四)促进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融合。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使技术应用切实提升银行的生产力,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部门应当配有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员,赋予其跟踪了解业务条线信息化需求的职责,以便快速反应。另一方面,应当重视技术人员的转型,在新的技术人员补充有保证的前提下,适时、适量把技术人员调整到业务部门,这样的人员到业务部门后更能从业务和技术结合的角度发现和提出信息化需求,有处于促进业务和技术的融合。

第二篇: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对策

●杨增福

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业务系统,以“信息化”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是农发行应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笔者针对迪庆州农发行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自身取得的管理经验,对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认识。

一、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战略制定与企业战略不匹配

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应该是支持企业整体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会更有助于推动企业的运作和发展。迪庆州农发行各项业务战略的制定也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信息化战略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出现了信息化战略制定与企业战略不匹配的问题。

(二)信息化战略实施进展缓慢

基础数据是农发行的财富,尽早地利用数据对客户类型、各类客户的需求倾向、贷款偿还预测、客户信用政策、客户流失等进行分析;对经营成本与收入、风险控制、欺诈行为等进行甄别,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作用,提高农发行在战略转型时期的竞争力,迪庆州农发行必须加快信息化战略实施步伐,保证投入,才能尽早完成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各项任务。

(三)组织机构与组织战略相脱节

组织结构要服从于组织战略,因为战略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要有效地实施一项新的战略,就需要一个新的,或者至少是被改革了的组织结构。从迪庆州农发行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看,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大,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也显得更加紧迫。随着CM2006业务系统的推广使用,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机房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转、所有计算机设备维修维护、应用系统的操作指导等,这些具体、细致的基础管理工作都需要本行信息部门来完成。而且,随着数据大集中运行模式的实现,支行的操作、应用故障和问题都会直接反映到总行系统中,而当出现问题时,总行却不能直接解决支行的实际问题。所以,各级行应当随着总行战略的调整,改革组织架构,重新成立单独的信息技术部门。同时,在县级支行设立专职系统管理员负责县支行的信息管理,以确保本行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信息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是发动机,能调动人们内在的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从迪庆州农发行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来看,对信息人员的激励手段还很缺乏,没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导致信息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从县支行角度来看,由于未设立专职系统管理人员岗位,信息岗均为兼职,而且兼职岗位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多数兼职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很难提高管理质量。从二级分行角度来看,虽然有专职技术人员,但数量少,任务重,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高层次技术培训少。

(五)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从事信息技术专业工作的人员要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否则很容易落伍。由于县支行兼职人员本职业务岗位负担重,投入信息专业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信息技术水平很难提高。二级分行信息技术人员少,任务重,每天处理繁杂事务,自身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因此,加大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逐步提高基层行员工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农发行应当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六)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企业制度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再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从而使企业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引导企业完成即定目标,这是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神奇力量的主要手段。在农发行的信息工作中,专业理念的引导和渗透尤为重要。从实际效果看,迪庆州农发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企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信息化专业理念渗透不够深,信息文化建设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科技引领发展”认识不足;二是员工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

(七)业务的发展与信息技术不平衡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战略、组织、文化等非技术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外,技术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迪庆州农发行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打造现代银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信息技术方面还不够强势,信息技术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后,缺乏熟练掌握大型数据仓库技术、高端存储等技术的技术骨干,这些将成为农发行风险防控的重点。

二、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中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分析,应当在战略、组织、文化建设和技术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加强信息建设管理,逐步实施“科技兴行”的战略举措,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信息引领业务跨越发展。

(一)因地制宜调整战略规划

1、加快信息化战略实施步伐。现阶段迪庆州农发行已经实现了会计数据和信贷数据的大集中,为适应业务发展需要,要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速项目实施进程,开发综合报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平台,使业务人员工作更高效,让业务人员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业务工作带来的效率和价值,为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做好数据挖掘工作过程中,首先,要踏踏实实做好数据仓库建设。其次,数据挖掘必须由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员共同参与,包括行业专家、数据管理员、数据分析员、业务分析员、数据挖掘专家等,并逐步建立起挖掘的数据模型库,构建数据挖掘系统,使挖掘结果供决策层决策使用。

2、提前实施重点战略规划。作为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农发行,应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契机,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打造自己,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应该由原来的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过渡到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充分体现出集中数据的价值。消除以往“数据丰富,信息匮乏”现象,抓紧实施基于数据挖掘基础之上的决策系统的研发,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3、优先扩充系统功能。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掌握轻重缓急,排出优先顺序,对系统进行合理、适时扩充改造。首先,优化系统结构,改造与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通讯接口,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为各家银行提供的支付结算手段,提高农发行竞争力。其次,优先开发农发行自己的网络银行,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等。

(二)结合实际调整组织人员

1、加强信息组织机构的建设。有力的组织机构和技术过硬的人员是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想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必须依据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的调整,构建信息部门组织机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项业务发展,单独成立信息技术部门,充实信息技术部门力量,更好地实现信息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

2、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做好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支行设立专职信息技术管理岗,重点解决县支行各种业务上运用的技术指导。着重培养了解、掌握本行业务知识,既懂得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人员,又负责整个支行的信息管理具体问题,鼓励他们在支行全面开展工作,发现基层支行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并独立承担解决复杂故障问题的技术处理方法,夯实基层支行信息技术管理基础工作。二是充实二级分行信息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现有人员基础上,积极引进信息专业人才,注重挖掘其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在人员岗位层级设置上,要体现技术骨干与一般操作人员的不同价值,让能力水平强的技术人员有所显现,让技术水平一般的人员有热情、有信心迎头赶上,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其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成长为本行信息专业的骨干。这样,既实现了技术人员自身的价值,又促进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三是建立激励机制。由于银行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有效机制,促使信息技术人员多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愿望,创造条件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各类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以及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对有资格证书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建立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库,对库内人员采取定期学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在人才使用上,要大胆使用年轻优秀的技术干部,为其提供提高管理能力的机会。

3、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信息技术文化建设。一是针对员工实际,解决好“人员素质偏低、技术应用滞后”的问题,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年青员工带老员工、结对子学习、面对面、手把手等多种形式学习,在全行范围内形成比学比优的良好风尚,并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二是信息技术文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信息化专业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经营的发展。三是结合实际,制定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走上制度化轨道,规范信息技术服务,也就是从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三)、重视信息技术安全管理工作

迪庆州农发行信息化主要面临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机构不理顺、人员严重匮乏等导致的管理力度下降,随着时间的积累,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堆积;另一方面,由于现有技术人员数量少,人员矛盾比较突出,一人多岗操作情况大量存在,岗位之间制约关系弱化,“单点故障”风险十分突出。

因此,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战略。将信息化安全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执行,认真研究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策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信息化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观念理念的培育,树立“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严格管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三是尽快解决人员匮乏问题。采取内部调动、外部招聘等办法,补充现有信息技术人员;加强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四是加强人员管理,避免操作风险。防范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必须从加强管理入手,合理设置岗位,以安全原则划分岗位权限;实行严格的流程化管理,加强信息工作过程规范化管理,避免口口相授方式的工作信息传递。五是做好信息系统监控工作,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网络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大多数业务系统的运行都与上级行互联,尤其是生产系统,网络一旦中断,直接影响客户业务办理。所以,只有及时发现信息系统异常,才能做到在事故发生前排除隐患,有效的网络系统监控应借助专业信息技术,建立网络监控系统,避免手工人为监控,增加现有人员工作压力。六是优化系统关键部位设备配置。及时更换超期使用或性能不稳定的设备以及重点部位,对网络系统,应重点配置备用设备。

第三篇: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信息技术是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年是我行加大支农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我行信息化建设现状,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大平台”和“三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为业务经营核心、综合前置系统为系统接入核心、数据交换平台为数据应用核心的现代银行IT架构雏形,“两地三中心”灾备、研发体系建成,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

(一)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成功能完备、同业先进的总行数据中心、同城灾备中心和珠海异地灾备中心;建成并优化“分网运行、互为热备”的企业网;分支行机房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

(二)经营决策平台。全面优化综合业务系统,使之成为支撑业务经营、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的核心业务系统;建成信贷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大集中,信贷管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建成综合报表平台,初步实现经营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建成统计数据集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汇金宏、反洗钱、反假数据报送、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覆盖全行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综合办公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软件合作开发跟踪与控制管理办法和省级分行软件研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提升IT项目管理规范化水平;制定网络管理办法、机房建设技术规范、安全等级标准和运维管理规范等制度规范。

(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同业领先的“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初步建成总行集中监控系统、省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机房预警监控系统;完成全网防病毒体系建设;建立信息系统应急预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有序推进;各级行有效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体系。总行信息技术部和营运中心分设,成立软件研发和灾备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总行信息技术人才数量显著增加,全行初步建立一支既懂技术也懂管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我行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很多方面甚至超过预定目标,与先进银行的差距大幅缩小,其中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必须把信息化建设提升到全行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离开信息科技支撑,建设现代银行就是空谈。正是由于将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全行的战略高度,确立了赶超型发展战略,我行信息化建设才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农发行的实际紧密结合。我行没有零售业务,业务特色鲜明,决定了我行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照搬商业银行模式,必须紧密结合我行实际,建设具有政策性银行特色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我行的信息化建设底子薄、基础差,信息化建设必须实施开放式发展的模式,既要充分调动全系统积极性,也要广泛利用同业和社会资源。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行信息化建设与现代银行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尚待提高。现有系统仍存在功能不完善、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对大集中后业务数据的深层次利用不够。二是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仍显薄弱。系统运维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滞后,保障安全运行的技术手段还需加强。三是信息技术队伍与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不适应。现有信息技术队伍数量、素质、结构仍不足以支撑研发、运维的需要。四是信息技术治理体系仍需完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制有待完善,产品设计和研发统筹规划不足,管理、研发、运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二、“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行外部配套改革加快,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设将迈出新步伐,信息化建设蕴含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步拓展,客户将更趋多元化,对我行客户响应能力、客户服务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多渠道的信息技术生产支撑体系。

其次,随着我行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将提高,难度将加大,管理决策将更加要求精细化和科学化,需要加快建设以数据深度利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管理支撑体系。

第三,外部监管将更多采用信息化手段,要实现行内外系统的有效对接,必须构建安全高效、灵活便捷、严谨规范的金融信息服务架构。

我行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和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赶超阶段,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我行信息化建设将肩负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三、“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信息创造价值,科技引领发展”的信息技术文化理念,坚持科技强行战略,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和经营管理要求为导向,坚持以内部自主创新和外部资源引入相结合,转变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我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建设质的飞跃,为全行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围绕中心:信息化建设应以我行改革发展为中心,以响应市场变化和服务业务需求为抓手,采用成熟的技术,建设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行的核心竞争力。

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权威、科学、有效的科技治理体系,总体规划、全面设计,形成统一蓝图,强化应用系统的协同一致性,避免重复建设。

有序规范:充分研究并切实遵循信息化建设内在规律,规范应用架构和技术标准,把握轻重缓急,统筹资源配置,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安全优先:坚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贯彻到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设施之中,全面落实外部监管部门和业务稳健运行对风险防控的要求,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风险可控。

“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夯实“四个平台”,推进响应快速化、产品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渠道网络化和决策智能化,使我行信息化水平整体接近国内同业先进水平。

“四个平台”指:生产经营平台;内部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信息技术基础平台。

为实现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即突出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为目标,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为导向实施信息化建设;实施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的总体设计和管控,发挥整体架构快速支撑业务发展的优势,更加注重提升信息系统的内在价值;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促进“流程银行”建设,更加注重整体协同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进业务和服务创新,更加注重业务与技术双向驱动、互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健全IT治理体系,完善管理、研发、运维、安全的规范衔接机制,坚持研发和运维并重,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生产经营平台建设。生产经营平台是提供对外服务、开展业务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搭建了架构合理、支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综合业务系统,建成信贷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要以提高对客户服务能力为重点优化综合业务系统,以有效满足信贷管理要求为重点完善信贷管理系统;完善网上银行,建设短信平台,丰富服务渠道;全面实现国际业务信息化;启动中间业务系统和分行特色业务系统建设。

到2015年末,形成以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为核心,包括网上银行、短信平台、国际业务系统的生产经营平台,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支撑主体业务以及各类创新业务,使之成为运行稳定、功能完整、架构灵活的基础运营平台和渠道丰富、结算便捷的产品创新平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多元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

(二)内部管理平台建设。内部管理平台是实现内部工作集约化、流程化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建成统计数据集中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公文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等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业务流程和信息流转的有序衔接,整合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解决数据多头重复录入问题;扩展应用综合办公平台,使之成为高效、协同的全行办公环境;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提高审计覆盖面和效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深化系统应用范围;建设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内容管理等流程驱动系统;启动资金业务、财务管理等系统建设;完善企业信息门户,实现内部管理的统一接入。

到2015年末,构建支持移动办公和多种接入方式的协同工作环境,打破条线分割和部门壁垒,促进流程优化和重组,实现流程规范化、资源可视化、过程透明化和内部管理的刚性控制和有序运转。

(三)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决策支持平台是提供分析预测、辅助经营决策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建成数据交换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初步实现业务数据共享。“十二五”期间,要对业务经营数据进行梳理,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目的,实施数据质量工程;以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建设数据仓库;采用商业智能技术,基于数据仓库,启动决策分析模型研究,推进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管理会计、信用风险管理等系统建设。

到2015年末,实现经营和管理数据在全行范围的共享,以数据仓库为基础,推动建立面向主题、面向市场、面向决策、满足内部管理和外部政策要求的智能应用,力争形成全行完整统一、各有侧重的决策支持平台,为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四)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基础平台是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十一五”期间,实现管理与运行、研发与运行相分离的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建成总行“三大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要健全组织和人员管理、规划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外包管理等IT治理体系。要持续完善“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确保业务连续性;完善适应“两地三中心”运行格局的运维监控系统;完善安全基础设施,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建设有利于加快软件研发速度和提高软件质量的研发平台和测试平台;以资源动态配置为目标完善网络系统;着手启动需求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需求的全过程管理;全面完成机房标准化工程。

到2015年末,按照业界先进的IT治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整合我行IT决策、组织、流程、人员等各方面因素,在全系统内建立和完善立项、研发、测试及运维的标准和规范,形成有利于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的IT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做到开发与运维并重,在快速开发应用系统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同时,改善现有软件系统质量和系统安全运维水平,确保重要核心系统的稳定高效。

五、“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十二五”期间是我行信息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利用必将引起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深化信息化组织体制建设。完善适应数据大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强化信息技术部对全行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职能,完善研发和运行有序衔接、规范运转机制,完善各级行信息技术部门职能,使总行成为全行管理、研发、数据中心,省级分行成为区域数据和特色业务中心,二级分行成为一线技术支持服务中心。

(三)全面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培养、使用、储备各类专业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建立适合我行模式的信息技术核心团队,承担总体IT架构设计、研发管理、核心系统自主测试、运行维护任务。设立专门面向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岗位,拓宽信息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四)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优先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需要。逐步优化投资结构,在继续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适当提高在信息化战略咨询、标准化体系研究、运维体系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

(五)完善研发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外包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总行为主、分行补充的全系统参与的研发机制,引导和调动各级行、各部门的研发积极性,继续充分利用外部专业IT合作厂商、外包合作伙伴的先进经验和成熟资源,提高信息化建设速度和质量。

(六)探索重要核心系统的常态化升级模式。对综合业务系统、综合前置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等核心系统,要加强需求整合,逐步实现产品化研发,形成稳定的持续优化、常态化升级和问题解决模式。对信贷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系统同步升级、同步优化机制。

本文来自: 中间件技术社区论坛(http://bbs.middleware123.com/)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middleware123.com/thread-1995-1-1.html

第四篇:教育督导之管见

郴州市教育督导优秀论文评选材料

教育督导之“管”见

安仁县排山中小

谭晓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规划等方面的改革、发展也日益深入。我们在学习、借鉴吸收西方先进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不少创造性的教育管理、监督、评价、指导理论,教育督导即“冰山一角”。《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它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实践证明教育督导是落实基础教育“重中之重”战略地位的重要机制,也是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及解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勿庸置疑,自1991年国家实行教育督导以来,我们富有成效地推进了这项工作,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状况,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的现状,各有侧重、形式多样地落实教育督导职能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呢?方法诸多,我多年奋斗在基层教育管理岗位,对此感受颇深,下面谈两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是“督学”与“督政”相结合,突出“督政”,促进政府办学职责的真正落实。

我们常把教育督导分解为两大块,一块为“督政”,即由上级政府部门督导下一级政府的教育工作,以督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为主要内容,一块是“督学”,即由教育行政部门执行,督导学校的工作,以督导评估学校内部管理、教育质量为主要内容。这两者要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及现实情况,我认为“督政”应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首先,“督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我们一直以来在不断尝试、改革,建立了日臻完善的督导机制,学校督导固有的导向、激励、制约及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逐步摆脱教育面临的困境、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教育督导重要内容的“督政”工作,有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却日渐削弱。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级教育督导机构通过深入的调研,认识到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问题己严重制约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速率。而造成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义务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税费体制改革后,逐渐取消了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农业税等。财力逐渐向中央财政集中,但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并未按财力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客现上形成了“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有的县级政府迫于财政的压力,逐年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近几年,部分地区的乡、村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近乎为0。这就造成:一是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个别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成为纸上谈兵;二是有些学校还存在危房和多年无法消除的沉重基建债务;三是教师福利待遇无法按国家要求予以落实,仍属“清贫一族”;四是学生家长经济负担重,造成学生辍学,巩固“普九”成果成为一句空话。如此等等,为教育的发展套上了沉重枷锁,己成为制约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对此,教育内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有人回答很简单:太穷,没有钱!这个回答很难说对或者不对。说不对吧,我们政府的确还穷,实在拿不出很多钱办教育,有的地方连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得不到保障;说对吧,也不尽然:我们如果联系个别现象来思考,或许能得到一丝朦胧的答案:现如今,地上跑的是高档(公家车),桌上吃的是高规格,地上耸的呢?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楼堂馆所遍地开”。这一切皆在国家“控制”、“压缩”乃至“禁止”之列,我们有些干部却表现了超人的胆量和智慧,在“控”、“禁”的夹缝中“游刃有余”。而增加教育投入、落实教师待遇,名目端正,福泽深远,这些干部却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这里有个别政府领导的思想作风问题,更有一个思想认识落伍的问题,因为前者可以使其获得享受,还可以获得所谓的“政绩”,而教育的投入不投入,教师的待遇不待遇,没考虑那么多。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在玩、吃等方面所造成的浪费,足可以用于国家一年的教育投入,正因为如此,导致“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能凸显。

今年,省政府将“督政”的内容纳入政府管理责任目标书,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我们不能否认一个现实,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严重的“虚、假、空”的现象。对此,国家要有相应的对策,要通过推进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严格制约。唯有如此,才能依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危房改造、落实教师待遇及管理学校等“迎来一片艳阳天”。

二是“重点督导”与“全面督导”相结合,突出“重点督导”。

重点督导是我们在开展教育督导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在不同时期,不同侧重地开展学校督导。全面督导就是对照上级督导方案开展的综合性督导评估。二者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效果也许会更加明显。就“督学”而言,我认为重点督导可实行一期一次,“全面督导”一任(校长)一次。县教育局可每期根据本县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督导重点,作为该期的攻关课题,提出目标,推出措施,实行动态管理与期末总评相结合,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譬如,如果组织一次以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督导评估,在督导时,就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测验、考核、教研及办学思想的督查等为重点,而其它方面的督导,可大胆“放手”,由各校开展自评、自查为主。校长任职期到,组织一次全面督导,督查结果作为校长任职目标的重要内容,与校长的聘任、提升直接挂钩。现实中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谋了很多对策,求“广”、求“全”,初衷是好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每期督导的内容多,形式不断创新,需要整理建档的资料繁杂,到头来,苦了领导,也苦教师,有的甚至于整天埋头于各类繁琐的资料整理,导致造假之风盛行,极有可能使督导失去实际意义,乃至偏离正常的轨道。有时,我们渴望“遍地开花”,却有可能开不出一朵“艳丽的花”,窃以为还不如实行“重点载培”,以达到“百花盛开”。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督导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时刻把住时代的脉搏,面对新的形势,千方百计,积极应对,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确保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第五篇:乡镇机构改革之管见

按照推进乡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及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乡镇政府应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乡镇机构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工作重点应该是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设置,重新核定乡镇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编制,大力整合事业站所,调整布局,综合设置。有条件的走企业化、社会化的路子。撤并重复设置、职责任务萎缩、长期不出成果的事业单位。把乡镇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变到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上来,使乡镇政府减少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同时,规范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搞好职能定位,将机关承担的技术性、辅助性、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行政机关。此外,合理划分“责、权、利”,理顺条块关系,对设在乡镇的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服务的事业单位,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对实行区域性建设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管理为主的体制。

一、乡镇党政机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按照便于统一领导和管理的原则,撤销党政机关内设结构,以有利于乡镇履行职能,有利于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最终目的,科学设置职(岗)位,将工作任务直接分配到人,各负其责。在对乡镇政府职能进行分解、界定的基础上,实行 “干事”和“助理员”制,明确“干事”、“助理员”的工作职责。不同“干事”、“助理员”职位的公务员,按照职责分工,在相关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实现“职、权、责”的有机统一。就会能够有效理顺乡镇党政之间的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和行政运行机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二、乡镇事业单位要调整布局,规范名称,按照事权、财权和人权相统一的要求,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真正赋予事业单位法人地位,推动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要坚持市场取向,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办好社会事业,变“养人”为“养事”。围绕农村经济建设,适应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从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入手,对现有的事业结构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要按照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要求,明确职能定位,划清政事范围,真正实现政事分开。在机构设置上,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有利于健全事业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要按乡镇机构设置的情况,制定科学的编制方案,统一核定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编制,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要在领导干部配备上,实行交叉任职,领导职数实行总量控制,党、政、人大三位一体,合理配备班子。分管工作应避免交叉,选配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干部,管理各项工作。

下载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事业单位改革之管见

    事业单位改革,包括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两方面。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和全面发展战略要求,综合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人制......

    班主任工作之管见

    班主任工作之管见 阜阳市五职高杨学芳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它决定着学校工作是否能正常有序地推行。它影响着学生智力及品格的形成。同时,班主任工......

    汉语拼音教学之管见

    汉语拼音教学之管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声母、韵母和声调,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

    个性化写作之管见

    个 性 化 写 作 之 管 见 枞阳县金桥中学 李贵进 有这样一句妙趣横生的广告语:“拥有一只我的手机”。这种说法与“我拥有一只手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手机”富有个性......

    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之管见

    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之管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论述直接说明,党员领......

    农村治保会建设之管见(共5篇)

    治保会是我国宪法确定设置在基层单位的群众自治性的治安保卫组织,是公安机关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径,是开展群防群治的骨干和助手。当前,随着公安派出所的工作不断地......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对于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宏观方面说,信息化有利于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

    劳技教学之管见

    劳技教学之管见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陶锡泉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临近,中国经济将广泛地溶入世界经济的滚滚洪流。而要使我国在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