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家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
儒家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
作者:周瑾 编辑:studa20
摘要: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文章分析儒家文化和家族企业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提出利用儒家文化发展家族企业,并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儒家文化 家族企业 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在行为方式上,主张推己及人、由亲及疏、齐家治国,顺乎伦理贴近人情;在生活态度上,主张顺天因时,积极人世;在处事准则上,强调和谐,追求中庸,“过犹不及”。这些特质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可以作为行动的指南。
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家族企业仍然对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家族企业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不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家族企业都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中国来说,许多以家族企业形式存在的中国私营企业(包括海外华人企业)构成了除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之外的经济实体。
一、儒家文化与家族企业的联系
儒家思想作为一个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态度、行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却牢牢地扎根我们的思想中,与我们的灵与肉结为一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家不断地从儒家思想中得到启发,成功创办企业的同时,也培育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对于现代中国企业的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族企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血亲和姻亲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别是血缘关系,还具有无法选择性和不可替代性。家族成员之间长期互动,彼此了解和特有的关注和宽容,使其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较之外来人而言要强烈的多。家族文化价值观使家族成员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构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是一条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强调每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但也不乏会出现了一些过分贪婪、自私,对社会以及企业漠不关心的心理和行为。儒家文化的群体意识和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处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强调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强调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相融合,这也正是东方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利用儒家文化发展家族企业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如今,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的家族式企业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家长式;2.关系;3.不安全感。
民营企业家对待自己的企业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采用家长式的做法,这也正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方面,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避风险。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民营企业家带着一种不安全感,将企业发展壮大。但是这种家族式的企业不可能会发展的很大。因为它本身具有局限性。由于企业家不相信自己关系以外的人,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接受新观念,先进文化。
安利,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家族企业能够一直保持如此一个好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所有人都把自己当成这个公司的一份子,对待这个公司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这就是与我国一些家族企业相比,能发展的久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在家族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者都是在这个企业中长大,都是随着公司一同成长,而且也非常关注公司的发展。可能在一些具体的公司运营方面,家族的每个成员都会有分歧,但最终的目标一致,都希望公司更好。
家族企业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管理者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时,着眼可以更加长远。任何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家族企业中的每个人必须相信未来,着眼长远,要非常有耐心。很多上市公司把眼光盯在各种财务报表上,报表要非常漂亮,而家族企业则可以踏踏实实做一家好公司。家族企业更容易着眼长远来制订企业发展的战略,尽管这个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短期收益并不好。
很多人觉得,在家族企业里,所有的董事会成员都是家族的成员,这是一个挺好笑的局面。但实际上,我觉得,所有的家族成员都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促使我更好地管理这家公司。我觉得在家族企业治理的同时,保持一个融洽的家庭关系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对公司的业务都非常关注,他们也把自己的心血注入到了这家公司之中。
我们所有的家族成员都非常喜爱这家公司,也都非常认可公司的价值观,非常关注公司的发展。这同公司的两位创办者有关,他们就是把我们在这样一个氛围内带大的。我父亲经常对我说,拥有一个企业并不是拥有一种权利,更多的是承担了一种义务——管理好家族企业的义务。
历朝历代,聪明的统治者都会把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基本思想。儒家的精髓是叫人怎么做人和怎么治人。想必治人、治家、治企业、治国应该都在可以遵循儒家的精神。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抛弃了这种精神,你的企业就不会成为一个有灵魂有作为企业。儒家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应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套用过去一个词来形容儒家学说和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就叫“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如此,美国如此,全球人都如此。因为,那是做人的基本底数,是根本。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就要以宽阔的胸怀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使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得以发扬光大,并且走向世界,为当代世界科学文化和管理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当今经济科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必然会在世界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深远影响。
第二篇:论文:儒家文化对华人家族企业的影响1
儒家文化对华人家族企业的影响
胡武云
(广西大学 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0)
[摘要]:本文首先粗略介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与道家、法家等相较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其次,表明了当前“家族企业”现状和普遍性,不仅在东南亚,而且在港台、中国大陆,家族企业都茁壮成长。再次,在中国几千年风风雨雨历史中,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指出中国文化“家”的根源性。最后,选取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优秀性的一个较小的角度,分别表明儒家文化对华人家族企业的深刻影响。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华人家族企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就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影响来看,儒家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当时的“无为”是在等待时机,时机一到就更加“大有为”,但消极避世的思想抹杀它一定的光彩。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自秦严刑峻法和秦朝的迅速崩溃后,法家文化逐渐走向穷途末路。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更是世界军事领域著作的一朵奇葩,但没有续作者发扬光大。儒家文化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流长而不衰,就得益于孔子及其后历代圣贤的儒家文化的精神滋养。儒家文化就当前对国家、社会、民族、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企业、个人的现实意义影响而言,有其相当先进性的一面。当然儒家文化有其不容置疑的优点,同时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它的优点,发扬儒家文化先进性的一面贡献于华人家族企业。
所谓“家族企业”,指企业资产和股份(50%以上决策权)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领导层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员出任,企业内部管理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或者用泛家族规则来整合企业的管理资源。首先,东南亚是最早的华人移民地之一,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华人经济已成为东南亚各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经济就是靠华人家族企业支撑。港台的大型企业如长江实业、台塑也是家族企业居多。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国内的民营经济中,家族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单一业主制的企业,也有合伙制的企业、共有制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所以,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家族企业。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力将是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家是中国人的生活重心,研究华人的企业文化,自然要特别注重对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家族企业是华商企业的主要经营形态。华人家族企业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中国人的群体精神是“家本位”群体精神,具有典型的家族 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就是“家本位”的代表。儒家的治国之道,就是强调君王应当像“家长”关心家族成员一样关心自己的子民。在家要父慈子孝,在外任职要做父母官,一切都要遵守伦理秩序。所以,中国人的社会人格是以“家”为中心的。其次是家旅世袭制,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形成了中国人特别严重的内耗特点和防范心理,但它也强化了中国人的家族意识,迫使人们从内寻求支撑,以血缘关系为最基本的纽带,渗透到家族资本的运作特征中去。中国人在本土以血缘为纽带抗拒天灾人祸,而在国外,上无片瓦遮天,下缺立足之地,就只能以血缘纽带求生存求发展,由此形成海外华人独特的家族世袭管理模式。所以绝大多数华人家族企业的传承都带有世袭的倾向。
儒家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是以“仁”作为核心的概念。孔子所谓的“仁”,在字型上是“从人,从二”,亦即“二人为仁”.“仁”字的基本涵义是二人的关系,仁也即“爱人”,从而道出人与人之间适度的关系,最终的实现通过“善”联接。儒家文化讲究“择善固执、止于至善”。若是孤独的一人,则没有行善的机会。所以,儒家没有关起门来做圣人,而充分发挥社会关怀。这有利于发挥华人家族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也有利于华人家族企业家“富则兼济天下”。最终驱使华人家族企业家最终把一定量的社会财富通过捐赠的形式回馈社会。彭年酒店董事长、港商余彭年全身投入“彭年光明行动”的慈善事业,5年内在国内的甘肃、湖南、青海等九省一市计划投入5亿元做20万例免费白内障手术。而且每年都有大量财富进行捐赠。余彭年从几乎身无分文的内地人只身到香港闯天下,从打工者一步步积累财富,创立年营业额达20亿彭年酒店集团。期间积累财富的艰辛恐难为他人所知。但拥有了财富却兼济天下。这和儒家文化“向善,行仁” 的深刻思想不无关系。“仁”还促使华人企业家完成一定的社会价值。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董事长马云讲过:“企业家是带着使命感要完成某种社会价值的。企业家的公民意识正是源于这种企业家精神”。“仁”套用一句很现代的话就是“以人为本”,真正“以人为本”的企业家,也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中国历代国家都有实现“仁政”,企业家也可以实现“仁商”,这样可以促使企业家和员工实现和谐相处的精神。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的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所以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华人企业家如理解不是很深刻,舍利而取义就大错特错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影响了很多企业家。其实,要深刻理解:企业的本质天然具有趋利性,企业的最大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此需辨证理解“义”与“利”的关系。孔子也曾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人其实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商人只知“唯利是图”,舍义而不顾,这种商人往往不择手段追求钱财,最终做不长久。第二种商人“有义无利”,只讲哥们义气,到处被人赊欠,资金链一旦断裂,弄的企业衰败。二世祖败家的例子不胜枚举。第三种商人讲究“有利有义”。这是商人最高的一种境界。这种情形是可以做的到的。香港首富,世界上最成功的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就讲过“行仁义之事,赚无量之财”。李嘉诚成功帮助包玉刚收购九龙仓就做到“有义有利”。李嘉诚不遗余力帮助包玉刚的中资财团,是出于义;后得到九龙仓的股份,则获得了利。所以,对于华人家族企业家,更应辨正理解儒家文化中“义”与“利”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儒家学说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还礼的功能就是调节。人要满足欲望,有礼予以调节。礼还有一种功能,就是使能文雅,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有礼才有道德。尊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礼就是人们的共同规则。马克思曾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父子之亲、男女之别、手足之情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只有他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人与人互动时,不能没有行为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是“法”,较高尚的安排是“礼”。论语中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从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合而观之,礼与法可以并称,都是教育的初步内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企业家立身处世,不能不知礼。礼不只是典礼仪式或教条形式,它必须深植于一个人的内心情感。礼仪促使情义的深化,礼法与情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华人企业家在管理家族式企业时,公司内部企业文化崇尚“礼尚往来”,“有礼有节”,“礼多人不怪”。华人家族式企业更倾向于“人情礼仪主义”的特色。他们在做决策时往往必须考虑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西方企业中,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工具性的关系。而儒家文化更倾向于鼓励雇主与员工以礼仪情感成分来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华人社会有一种习俗:在农历新年前夕,华人家族企业老板会给员工不同金额的红包,以此表达对员工贡献的一种情义和奖励,员工可以根据红包的大小,了解老板对于自身表现的评价。
智对于儒家文化是相当重要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周游列国而传授知识,既重视实践知识,又重视书本知识。孔子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智慧,成就了他圣人的威名。儒家思想自董仲舒大力提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变成儒教,儒教与封建政体相结合,同时开创了科举考试选拔社会人才为国家服务的先河。儒家文化的知识与智慧,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儒们的发扬与提高,终于成为中华二千多年来的主导文化。新儒家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称为“四书”,作为新儒家的基本经典。它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尤其要达到修齐治平,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和智慧,是很难成功的。当然,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然后才能做治国平天下的事。他仅仅需要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的一分子,为天下尽力而为。只有这样,他尽到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就达到人格的完满。儒家文化积极的入世精神使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而不是消极出世的。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对于华人家族企业中成功的企业,无不非常重视知识。“知识改变命运,智慧创造辉煌”。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尤其需要学以致用,大胆创新。华人家族企业家为了企业的传承,无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李嘉诚就把两个儿子李泽楷、李泽钜送到美国留学,完成硕士、博士才回港委以重任。王永庆就把儿子王文洋送到英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派到大陆担当重任。
信是偏重人要讲究诚信,讲究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己及人和推己及人者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忠恕之道,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在华人家族企业里,员工为了获取决策者的信任,往往必须牺牲个人的方法或短期利益,展现出对组织的忠诚。员工唯有在获得老板的充分信任之后,才能缩短员工与老板之间的社会距离,并进入组织中权力的内圈。因此,儒家文化的当权者在考量他跟某以特定下属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特别重视“忠”“诚”的因素。
总之,儒家文化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也不是彼此割裂开来的,而是彼此之间都有深刻的联系。“仁”和“义”合二为一,就是行“仁义”。华人企业家尤需行仁仗义,反对假仁假义。礼仪促使情义的深化,礼法与情义使人向善,从而向“仁”的核心转化。“仁、义、礼、信”的实现,最终更需要智慧做基础,所以中华仁人志士都积极入世,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追求智慧和光明。诚信、忠恕之道就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又包括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所以,儒家文化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大基本点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为依归对华人家族企业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台)傅佩荣 哲学与人生 第一版 东方出版社 2005年 【2】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www.yifan.net 下载。
【3】 袁达 编 塑胶大王王永庆 第一版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年 【4】 谷书堂 主编 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 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5】 东方智 编著 李嘉诚独门生意经 第一版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年 【6】 贺雄飞 著 新经济与大企业家-走近儒商时代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年
第三篇:儒家文化
我与大人之道
我天生就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对于儒家文化”既熟悉又陌生,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儒家文化”打交道:“礼、义、廉、耻、仁、爱、忠、孝”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但我又对之知之甚少,因而也充满了好奇,选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求知者对知识的一种渴望的追求吧!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里面有许许多多奇异的东西:有现实的物质,又有很抽象的理论,从人生的降临到死亡,从新事物的诞生到灭亡,她都有概括。而“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五千年兴而不衰,之所以能保持生命力,就在于它探讨的是一些永恒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总是能从“儒家文化”中挖掘出对国家和个人生存和发展指导意义:儒家文化所传授给我们的道理,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促使我们去探讨和思索一些客观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个人所遇到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中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以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现实中遇到和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它们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也正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存在,中国自古到今被誉为“礼仪之帮”。
张老师讲课自有他的一套,时时刻刻体现着一种谦虚,或者是羞涩吧。也许从老子开始,每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人在给他的学生授课时都是抱着一种谦虚和谨慎吧!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一个钻研“儒家文化”的学者在孜孜不倦的过程中所熏陶出来的一种修养吧!一个人能把他所学的知识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境界,或者用老师的“儒”字三态学术说是到了“气态”的境界,至少是“液态”。他不仅将儒家文化“引导自己”,而且还将儒家文化用来“指导言行”——他自己的学生,包括他自己。“欲让他人为之,必己先为之”这也许是儒家文化传播者的为师之道了。
作为一个儒家文化学者,他创立的“儒”字三态学说,可以说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总结,它涵盖了物质的起源到灭亡再到起源的全部时期,人从诞生到求知为人,生老病死。就像太极八卦的阴阳相互转化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生阳阳可生阴。人诞生于气态,先有气息,再到液态,生出血液、体液,然后到固态,骨肉皮筋爪,形成婴儿。在倒回来,由固态的婴儿,依靠自己,立足现在,在老师的指导下过渡到液态,准备过河:下水、下海,去闯荡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最终到达最高态——气态,建功立业、成人!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成人的建功立业,人的出世入世,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儒家文化注重教导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
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即就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
然而儒家文化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会做人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基本价值观。它还指导人们如何去看待生活,如何处世、处事。人要有“乐”的旷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举杯邀友共饮黄河之水天上来。人要有“信”独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人笑我太疯狂,我笑他人看不穿”。人要有“学”的谦虚: “学然后知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要有 “志”的抱负:艰苦努力,矢志不移,向自己的理想前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者,学不只要在课本上学,还要在生活中学,在社会上学所理解、感悟,强化自己的身心素质。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加深体会,验证自己的能力,并决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进取目标。建功立业,以己之学授人以渔,太极无形而运用之于有形,此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学者之路漫漫,成人难,成大人更难。儒家之大,大家之儒,二者兼得可谓之“儒家之道”!大人也!
课程评价:
《儒家文化与生命系统潜能开发》这门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还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它不但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播,使更多的人感触到了儒家博大精深,更深一步来说,它是对中国优良传统的发扬,同时,人们将在学习中学到怎样去做人,做事,从而是人获益!
第四篇:儒家文化
1)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2)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岗五常”等政策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除了要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外,还必须重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形成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企业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其中礼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一、“贵和”是“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子一言以蔽之:“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乐文化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上》)小到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生存的依据、发展的根本、制胜得法宝。
中国古代是宗法家族社会,一个宗族内部的人们,共同参加祭祀自己祖先的礼仪,具有加强宗族团聚,增强凝聚力的目的。由家族向外推演,就逐渐可以将这种家族内部的亲情伦理,应用于国家的组织和管理。如《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严宗庙。严宗庙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礼乐文化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获得实现的基础
二、以礼乐文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古代儒家提倡“以礼为国”,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今天我们则是用礼来治企业,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儒家礼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内部的团结,今天我们将礼文化的精神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增加凝聚力首先要做到“仁者爱人”。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毋庸讳言,当代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劳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真正的亲属关系。但是要想建设和谐企业,企业家要先要对企业的全体员工抱有一份“爱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精神对待全体员工,员工才会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并为这个家不遗余力。
儒家的礼乐文化主要依靠教化来推行,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民爱之。”(《孟子·公孙丑上》)将儒家礼乐文化的“亲亲”精神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形成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气氛,最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三、将劳资关系融入礼乐文化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成为国家的政治哲学,还在于儒家敢于正视现实,针对社会根本性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古代社会存在由于身份、等级、财富所形成的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回避这些矛盾,空谈“兼爱”、“平等”于事无补。儒家礼文化所以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在于其“以亲亲率尊尊”的合理设计,将社会的差异融合与亲情伦理之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
在儒家看来,社会上的尊卑差等关系,就是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自然延伸。在家里要服从父母,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就会服从君主,尊敬官长。而儒家的各种礼乐仪式,无不贯穿着肯定差等的“尊尊”精神。
儒家礼乐文化中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规范,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果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统治与反抗的关系,那就没有办法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在员工中培养起遵守制度,服从领导的文化氛围,解决好公司内部上下、左右的组织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和垂直指挥系统。长幼有序的精神,既是对老职工经验的尊敬与继承,也是对他们劳动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青年职工的激励。男女有别的精神有助保护女职工的利益,防止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的发生。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儒表法里”是指在表面上承认多元共同体权威(皇权、族权、父权、绅权),而实际上独尊一元化的大共同体;讲的是性善论,信的却是性恶论;口头的伦理中心主义,实际的权力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吏的儒化而实质上是儒的吏化。在社会组织上,则表面上崇尚大家族而实际效果类似“民有二男不分异者信其赋”。当时的奉行黄老思想的汲黯就曾当面揭穿武帝。“为多欲而外施仁义”,实际上是“儒表法里”。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4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2000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儒为法本指的是法律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如果仔细研究过去的刑法,其实的确它们是以礼教为基础的,是为了维护礼教而建立的法律。法助儒威指的是法律是扶持道德的具体手段。黑格尔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是民事的敕令,一部分是道德的规定……道德被当作立法的条例,而法律本身也具有一种伦理的形态。”
给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的启示也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法”,却忘了“情”,法和情应该左右互补。与此对应的有两种领导方式:“为之君”和“为之亲”。与此同样的逻辑,不能在领导上一味用“君”之道,却忘了“亲”之道,“君”和“亲”应该双手互博。在领导力模型的时候,我们会仔细研究领导力中的“君”和“亲”。
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汉武帝治理理念
政治上;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春秋大一统。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专营,限制富商大贾。
1).经济增长,国力增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汉帝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帝初年,仅仅登录在册的官马就有四十多万匹,一改高祖时期无马可用的窘境。人口增加到3500多万,较汉初,膨胀近6倍。汉帝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汉帝国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和轻徭薄赋,人民对刘氏皇族的统治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而边疆与中央的差距逐步缩小,也使得边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增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3.汉武帝时期,除宫廷礼仪更加复杂之外,在其它方面也进行了神化皇权的礼仪活动,如:
(1)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封禅泰山,祝告天地,表示自己受命于天; (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表示皇帝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
(3)颁布由国家制定的历法来指导全国进行农业生产
4.重用董仲舒等一批儒生,而后设立经学研究,规定选拔人才,必须是儒生,而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必须依附于儒学,才能进入官场,发挥治国作用。这样就可以以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官吏甚至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
5,(1)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酌金”策略,逐步削弱和翦除诸侯国;
(2)设置“内相”,夺取丞相的权力; (3)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实行“平准”、“均输”等政策,打击囤积居奇的富商;
(4)在数个郡之上设置州,其长官是一个只有报告权、无决策权和固定治所且官阶低于郡守,这样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又不会形成地方做大,反抗中央;
(5)将盐、铁、酒收归官营,也不容许诸侯国私铸钱币;
1,虽然景帝时期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但是各同姓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还是很大。而武帝要加强皇帝对中央,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与外戚和同姓诸侯国产生了矛盾
2,由于汉初的宽松治理,导致兼并日剧,财产特别是土地大量集中于地方豪强手中,这些豪强凭借自己的力量隐蔽人口,逃避税收,甚至干预地方政治。同时一些富商也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扰乱物价,对国家政治经济已经带来的严重的损害。
.在对朝廷和地方的统治权和全国的经济权分别集中之后,汉武帝开始增加赋税,随后组建强大的军队,进行了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最终把匈奴赶入了大漠深处。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立人处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不可否认,这些经典著作、思想学说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在现今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
第五篇:“国培”与我的成长
“国培”与我的成长
有幸于2010年10月18日开始了“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班的学习,收获颇丰,感受良多。
“国培”充实了我的生活。
以往,在学校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回家相夫教子忙家务,两点一线的重复构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自从开始国培,心里又多了一份牵挂。每天聆听教育专家们的讲座,丰富着自己的思想;观看名家讲课视频,折服于他们随意闲适的教学流程中折射出来的教学智慧,博取着行家们的教学技巧;每天惦记着同仁们新的贴子,生怕错过每一篇睿智的呈现,生怕错过每句出于肺腑的良言;每天全新地演绎着自己的教学思维,展现着自己平常而独特的思想结晶。累得不亦乐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我感到了充实,感到了快乐。
“国培”促使我反思过往的教学。
以往我也要进行反思,但更多的是沿着考试评价的轨迹,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全面,所教的内容是不是考试要涉及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否合理,很少去想其他的问题,诸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快乐吗?学生真正学到他们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锤炼和提升了吗?听了专家的讲座,看了名师的视频讲课,我忽然明白了许多。
以往在教学中也曾有意地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一阵子的尝试没有什么效果的时候,往往就开始懈怠,不能坚持。通过国培,我更加懂得了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学习就是一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会学习,有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学家叶圣陶则强调:“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决不是被动接受者,作为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把自己融化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行列中,否则学生的学习就永远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以前也无数次的思考过。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可是还是事与愿违。想想在语文平日的课堂里,学生的错别字不见少,语句仍然不通,文章不会读,作文不会写,原因何在?我想可能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有偏离。为了最终的评价,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而忽略了语文字词句的教学,而脱离了字词句的教学,语文教学就成了空谈,一堂一堂的空谈,学生的水平如何提高?语文既然是工具,就应该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字词,教会学生从句子中体会语文作品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生去读,老师加以点拨,而不是说教。语文应该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国培”启发了我新的思考
一、做一个求知的语文人。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则需要大大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如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阅读专业书籍当然是必要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其次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做一个真实的语文人。
语文的教学,不能让考试评价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回归语文的真实。教得真实,学得真实,方能教书,方能育人。
真实的语文离不开语言教学。而要进行语言教学,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包括标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是加强朗读。朗读应该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范读和学生各种方式的朗读无疑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重头戏。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的指导,要的是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也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领学生渐入语言佳境。
三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抓住课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字、词、句,或互换,或改动,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学生对词意语意的理解,培养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和运用句子表情达意的能力。
四是注意积累。积累语言材料,为听说读写能力奠定基础。大量地背诵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名段名句,不仅可以增加积累,同时也能从中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真实的语文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事实上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呈现,语文课堂应该是“师导生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教师给予疏导,再由学生去理解揣摩。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意向,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框架。使学生能了解到学习各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实现学习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完成学习目标,如此循坏,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思考的状态,也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融会贯通新学知识。
三、做一个艺术的语文人
首先解读教材要把握四个环节:由简入丰,由懂而通,由此及彼,由博返约。
由简入丰是指教师独自解读课文,随后参阅大量相关文献,全面、深入、准确把握教材。按余映潮老师的说法就是把书读厚,把一篇几百字、一两千字的课文读成一两万字。
由懂而通。在读懂每一篇课文的基础上,形成以该课文为中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网络,构建初中教材中所有课文间的联系,包括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等。
由此及彼。“此”指的是教材,“彼”指的是教参、教辅、教案、教学实录、课题。“彼”还指其他版本的同学段教材,或其他学段的教材。
由博返约。教师根据课标、教材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以及师生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宜的剪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简单、丰富而直接的教学内容。
其次,要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上课时要有精神,要有激情,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风趣性、幽默性、简洁性;要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要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国培”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国培学习中,各位名家的理论研究,蔚为大观,卓然有成;各位名师的教学实践,特立独行,可为示范。从他们身上我想到的是:厚基础,广才学,得以左右逢源;薄名利,远物欲,方能乐在其中。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从头做起,有自信,能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