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0: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第一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反思一: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反思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教师,是教书?还是用书教?是教书匠?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者?答案虽很明确,如何让我的学生乐于上这节课,乐于上历史课,最终爱上历史,一直是我追寻的目标。一节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那么课堂必将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我认为一堂课要让学生乐意听,就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教,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与他们一起亲历历史,共同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

本课课本上内容不多,但由于学生此前对民族融合和孝文帝了解基本空白,而民族融合问题是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进程里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后的学习都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备课中充分挖掘,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突出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迁都、改革的有机联系,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族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对以后接触这方面内容时打下基础。

本节课首先导入采用胡服骑射成语的视频导入,符合邯郸的乡土文化,学生带着好奇心看问题,乐于接受。

其次,通过动态的图示对比中原地区的汉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得出如果北魏的统治者还用武力征服的办法来统治国家是不行的,必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对比明显,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把问题简单化。

再次,关于迁都的原因,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景剧,君臣议事,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引起兴趣,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掌握迁都的原因。

还有,“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最后,结束时让学生通过胡服骑射和孝文帝的改革两件事谈受到的启发,前呼后应,顺利推出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这节课讲下来,我感触颇深。一遍一遍的修改课稿,仔细推敲,使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升华。虽然失败过、气馁过,但最终坚持下来。我收获了很多,在讲课的方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基本功、与学生的交流上我成熟很多。当然。这次的讲课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整个历史组乃至整个学校在我的这节课上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从搜集资料到听课、评课,大家都很认真,遇到问题一块商量解决,有意见、想法都能够直言不讳,这样就使这节课越来越好。所以,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学科乃至整个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备课的阶段固然重要,那么现场的讲课阶段也不能忽视。课前状态的调整、课件教具的检查,都会直接影响讲课的效果。正是在李主任的带领和大家细心的帮助下,才使得我课前能调整到最佳状态,轻松地进入讲课环节。

我觉得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思路清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然,也有很多不足,如君臣议事环节,我对于孝文帝的角色可以再演的真实一些,跳出教师的角色,融入情境中去。再如,关于介绍鲜卑与汉族的资料可以再充实一些等。

总之,这节课让我获益匪浅。今后我还要加倍努力。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从以下方面做起:

(1)多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是对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2)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也多同学生交流,了解自己的教学实绩。

(3)注意每一节课的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反思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迁都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本课精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游戏,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体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学生再次穿越时空隧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学生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认识到当时改革会遇到一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还是少数民族改革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交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查、历史短剧、缩句游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

反思四: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

1、在备课中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充分挖掘教材,补充了大量的史料。运用历史材料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教师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例如: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它的了解很少,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论从史出,可以增强史实的真实感、可信感,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关于北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课本介绍很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运用历史材料,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直观理解民族融合在服饰、饮食、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表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作,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融合,使得各民族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从而具备相应历史空间概念,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困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第二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老师指导同学主动地获得学问,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肯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同学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同学主动思维,培育同学的自主合作力量。实行同学分组争论,合作探究,老师参加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同学熟悉到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培育了同学的创新力量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力量。

本节课同学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当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学问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盼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特长,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2

首先,虽然说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以学生学为主,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前更应做好准备,为学生提供一份科学合理的自学的导学案,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

1、要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立要准确无误,要让学生看得懂,并且能够很容易接受。分清本节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哪些,能够运用史实去分析什么样问题,评价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谁等等。在这节课中我首先明确了以上内容,比如在目标中明确写出运用史实来评价人物孝文帝。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在阅读是才能找到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2、自主学习内容要落实到位。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在学生的导学案中设置出自学题纲,题纲的设立一定要结合学习目标落实的要具体,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本课的史实,为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3、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要有弹性。探究的问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史实的运用能力,所以要设置要有深有浅,要层层深入。也可以有一些教材中没有下面交待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

如在本课中的探究中,我提出了“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

问题提出后,学生只能去思考、去判断、去交流,在交流中会豁然开朗,明白了交流的重要,很容易找出答案。其次,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也进行适时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时,学生说出是为了巩固北魏在北方地区的统治。但学生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说不出为什么。这时我就前秦的统一与瓦解讲解了北魏刚刚统一时的社会情况,涉及到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就是说当时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统治的基础不稳固。只有采取办法去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通过教师的指点,学生的`感悟又有了一点点高度,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古今联系,适时的进行情感教育。本课学生进行概括后,我又指出当今我国的民族情况,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都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民族共同创造与传承的。培养学生的民族平等观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另外,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也要发挥学生学习组长的作用,教师要与各组的组长进行良好的协调。加强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时间的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学生的积极性应更高一些,如何教会学生去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3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迁都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本课精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游戏,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体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学生再次穿越时空隧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学生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认识到当时改革会遇到一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还是少数民族改革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交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查、历史短剧、缩句游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4

“爱好的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提高同学留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同学饶有爱好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同学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头就让同学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学校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同学已有学问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熟悉。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同学获得详细的感性熟悉,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同学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同学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迁都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同学充分理解孝文帝迁都的缘由,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本课细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同学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同学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同学视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同学很简单从课本中找出来,假如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同学去背一背,难以获得详细的'认知,也增加同学负担。为了便利同学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嬉戏,让同学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同学尝试的热忱,同时使同学能在轻松气氛中把握孝文帝的改革详细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同学再次穿越时空隧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同学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熟悉到当时改革会遇到肯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还是少数民族改革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同学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沟通。通过争论,提高同学对历史人物与大事的评价力量,也培育同学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当留意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同学通过学习熟悉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同学主体的活动过程,同学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同学的思维进展。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查、历史短剧、缩句嬉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参加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开心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第三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2、过程方法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能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

能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能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认识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制止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实,学习那种顽强的意志力和除旧布新的勇气,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担挫折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1)民族大融合,这是本课的主题。本课在讲述北魏建国、统一北方、改革的史实中,也贯穿了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并达到高潮的这条主线。(2)孝文帝改革,这是本课的核心。

难点: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并不简单等同汉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那么,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什么时期?它是怎样进行的呢?

讲解新课:

(一)北魏统一北方 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思考: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 十六国时期,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通过长期征战,于439年统一北方。

师介绍鲜卑族: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②拓拔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

你是怎样理解北魏学习中原文化的政策的?(统一战争激起了各民族的反抗,尤其占人数最多的汉族的反抗,因此,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北魏虽入主中原,但其具有原始色彩的落后文化和生产方式与中原民族有很大差距,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的发展、封建化和巩固统治。北魏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二)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2)迁都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2、孝文帝的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内容:①迁都洛阳②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3)主要措施: A: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B: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E: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4)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三)北朝的形成 学生看书88页了解。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4、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统一北方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改革

(一)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二)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主要措施

4、历史作用

三、北朝的形成

第四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设计者 李占锋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教学建议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民族大融合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教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这一时期社会特点是什么? 〔导入新课〕

六朝: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那么与南方相对应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形势和社会特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北方的政局

西晋的短期统一局面结束后,中国历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各国之间,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这期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淝水之战后之久,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到了5世纪前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此时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峙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五个政权全称为北朝。(附板书)

提问:请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是政权更替频繁,各国之间混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

②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北方的再度统一提供了条件,是哪个政权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它的建立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学习重点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组织学生看书第一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①北魏建立和北方统一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着定居生活。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势力扩展到今山西、河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强国。

提问:北魏统一北方有何历史意义?

小结:结束了分裂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和交往更加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②改革历史背景

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对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又较多汉族进行统治,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胡汉融合”新目标(自身转化)。

③改革措施(两个阶段)

孝文帝(拓跋宏)5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采取措施 ⑴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官员俸禄制 ⑵经济上:“均田制” 时事生英雄,490年,孝文帝19岁亲政后,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改革;

⑶迁都洛阳(关键)⑷推行汉化政策。

学生讨论:孝文帝迁都原因、经过、意义 教师总结:平城偏在北方,不便于控制整修北方地区,北边少数民族多次南下威胁平城。另平城地区土地贫瘠,所产粮食有限,不足以供应所需,还经常发生灾祸,造成人畜大量伤亡,孝文帝亲政后,感到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还很落后,需要改进,需要向汉族学习,要想进行改革主,必须离开旧都。为何选择洛阳?因为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等几国都城,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但是鲜卑贵族不愿放弃营造好家园,如何说服群臣,保证迁都(学生看书自学),孝文帝与保守势力进行巧妙斗争,终于把都城迁到洛阳。

(学生讨论)迁都作用: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

迁都后,推行汉化政策(看书),消除了鲜卑族同汉族的隔阂,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杰出政治改革家。

④孝文帝改革作用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①民族大融合

所谓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互相往来,共同斗争,民族隔阂逐渐消失,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趋向一致。②特点: ⑴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⑵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③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历史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迅速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 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交流。

〔教学作业〕

① 鲜卑族内迁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

②据你所知“胡汉融合”对衣食位行等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影响? ③完成《名校课堂》上的选择和材料题。

第五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相处融合,共同发展,孝文帝改革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深远的意义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学情分析】

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未知的事物。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动口、动手能力都较强,因而适合开展一些体验、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民族大融合进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民族平等原则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问题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解读】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解读:通过五胡内迁和黄河流域的再次统一,说明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加强,北魏迁都洛阳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孝文帝改革既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又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又一个表现,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处理方法:采用史料学习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根据史料得出相应结论,既是一种学史方法的渗透,又可以反馈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解读: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目前阶段不可能,因此本课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同化中的自然同化,但它不是简单的汉化,是多个民族相互影响,民族差异缩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处理方法:学生探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结合‚五胡内迁‛的历史现象分析,再列举生活中民族间相互影响的种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根据陶行知先生的 ‚六大解放‛思想,构建灵动课堂,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积极吸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史料教学法: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史料教学法,学生合作分析,借鉴语文文章分析法得出正确历史结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3.问题教学法:学习新知识,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设疑分成两种形式:学生设疑、教师设疑。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设疑,激起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愿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投影猜谜语:‚两点三十八分‛(打一古代历史人物)教师可做提示

投影:《木兰辞》节选和图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问题①从‚可汗大点兵‛中可不可以看出木兰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人呢?

(木兰是鲜卑族)

问题②从‚木兰当户织‛中看出木兰在织布,这是哪一个民族的传统?

问题③今天56个民族当中还有鲜卑族吗?

导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鲜卑族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感受一下那时北方的民族融合吧。

设计思路:通过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让他们进入到新课中。

层层设疑,紧扣课题,激发他们探究新课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环节一:学生设疑(5分钟)

要求:

①学生浏览整篇课文,看看有几目,整体把握教材;

②学生分组提问题,将小组问题整理清楚,尽量使用书面语言表达;

③小组交流展示,比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多,哪一组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教师投影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①前秦瓦解后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②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③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历史意义?

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教会学生浏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是什么‛‚怎么样‛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设疑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环节二:学生合作探究上述疑问(5分钟)

要求:(1)第1、2组同学讨论问题①;第3组同学讨论问题②;第4组同学讨论问题③;第5、6同学讨论问题④;

(2)将讨论结果整理好以便小组交流时思路清晰,完整;

(3)不能解答的问题做好标记。设计思路: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加强小组学习的竞争力和协同作战的凝聚力。

环节三:师生合作,展开新课(20分钟)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设疑:第1、2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时候完成统一的?

②历史上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经也统一过黄河流域?

③根据《敕勒歌》内容介绍鲜卑民族特点?

④鲜卑族原来生活在什么地方?他们什么时候内迁到黄河流域的?

(教师投影五胡内迁地图)⑤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也在这个时候内迁,我们称之为‚五胡‛?

过渡: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学生释疑:第3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投影: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

教师强调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过渡: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新一任魏主孝文帝也想像苻坚一样,通过自己的实力来逐鹿中原。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做?

学生小讨论形成共识:要吸取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教训,防止民族矛盾激化;鲜卑族落后于汉族,要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现状必须向汉族学习,促进民族间友好交往;‚顺者昌,逆者亡‛,我们应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主动向汉族学习。

教师总结过渡: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在迁都前他受冯太后影响,进行过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设疑:

观看历史剧:《孝文帝迁都洛阳》,第4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②迁都洛阳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什么阻碍?

③孝文帝是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④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设计思路:环节三两大问题的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在学生探究自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深化设计延续性和因果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认识本质,从而理解难点,并为理解孝文帝改革深化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过渡: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论从史出,第5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娶汉臣李冲之女为皇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材料三:

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投影改革的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我们一起来做缩句游戏,要求和语文缩句一样,全班同学一起做。

请你将孝文帝改革的每项措施缩成简单的一句话?比比谁缩的最科学,最容易记忆。过渡: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了两个特殊的字眼‚必须‛,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由此你能分析改革的影响吗?

(2)影响:第6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②从教材中找一段材料印证改革的影响。

教师归纳: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何其艰难!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每组总结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的繁荣时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再次陷入混战中。

环节四:北魏之后北方的历史发展进程(5分钟)

投影:南北朝的并立地图

教师解释:南北朝历史演变情况

学生反馈:对号入座,请你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填入《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号入座示意图》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大特点:分裂、民族大融合

解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族的去向

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列举我国民族融合的表现:

老师小结: 历史发展的主流始终是统一的,后来北周结束了南北并立的局面,完成统一,建立起了隋朝。下学期我们将会学习到相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2.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C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5.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请回答,当时的洛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A.匈奴 B.蒙古 C.突厥 D.鲜卑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C.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教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8.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图)

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拓展延伸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你认为呢?

课堂延伸,衔接生活

现在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下载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而......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凤台六中:马双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2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5篇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池菊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4.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

    4.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1

    17、北方民族大融合 2010-12-6 学习目标: 1.知道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的过程。 2.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史实。 3.记住北魏先后定都的两个都城。 4.掌握冯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