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s
陇上墨客:472850588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过程与方法
理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原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归纳列举本课的知识点: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科学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注意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列举。
教学媒体
投影
陇上墨客:472850588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听一位鲜卑和他的子孙之间的一席谈话:
我的孩儿们!我老了,生活在洛阳,我更怀念草原的游牧生活。孩儿们!今天我忽然很怀念过去,尽管我们现在姓“元”。但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我们身上流着鲜卑拓拔部的血。我们的祖先最开始生活在黑龙江境内的大兴安岭,由于那里气候寒冷,物产不丰富。部落联盟逐渐西迁和南下。到魏晋之际,我们迁到鄂尔多斯草原,而且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我们拓拔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我们进入中原,并且把我们的首领封为代王。来到这里我们经常遇到身着不同服饰的民族,但是这里的主人还是身着袍服的汉人,我们开始并不怎么来往,时间长了,日常接触开始频繁了。我们彼此影响着:
我们开始学会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农产品也慢慢成为我们主要的食物,也开始接受他们文化。听说他们南朝人也穿我们的裤褶服,并且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也穿他们的汉服。我们生活得很安逸。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啊!我们的政权,被当时强盛的前秦所灭。直到淝水之战后,我们的首领纠合旧部,即代王位。398年,拓拔硅即皇帝位。定都平城,改国号魏。我们政府制礼乐、定律令;给人民耕牛,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我们鲜卑族迅速发展,我们的政权也强大起来。我们一一消灭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十六国,统一了北方。没想到我们的皇帝拓跋宏又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我们的姓氏等
我这一辈子可以说是在颠簸流离中度过的。好啦!你们以后可以过太平日子,我也将在这里度过我的余生。你们都歇息去吧!
师:听了这位老人谈话,心中略过一丝悲凉,谁不念家,谁会忘记自己的根,我们祝愿这位老人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随着老人谈话的结束,我们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在。刚才老人的谈话向我们展现了1600年前的那些史实?
(北方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而且还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魏政府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和改革措施)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106-107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陇上墨客:472850588 1.北魏的建立
鲜卑拓跋部原来居于大兴安岭北段,汉魏以来逐步南迁,过头游牧生活。4世纪后期,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3.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建立以前,原形跋部主要以游牧为业。这从前秦苻坚和拓跋部首领的一次谈话中,可以看出。苻坚问拓跋部首领,部落里有没有能做将领的人。这位首领回答道:“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北魏建立以后,鲜卑人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思考回答: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
2.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
(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过渡讲解: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亲政。他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推行改革和汉化,关键的步骤是迁都洛阳,北魏故都平城,地处边塞,难以控制中原地区。况且平城周围的鲜卑平民,不耕不牧,游手好闲;京城里的鲜卑贵族奢侈腐化,失去了以前强悍好战的性格;加上平城一带连年荒旱,粮草缺乏。因此,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即是决定迁都洛阳。他不顾贵族大臣的反对,毅然宣布要南下攻南朝的齐。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冒着连绵秋雨,长途跋涉,到达洛阳。人困马乏,群臣叫苦,他趁机说:兴师动从,哪能无功而还,继续前进!鲜卑贵族苦苦哀求,不愿南下。孝文帝说,如不南进,那就得迁都洛阳,随行贵族只好同意。495年正式迁都洛阳。为了照顾鲜卑贵族的习俗,允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迁都后,太子轻骑逃回
陇上墨客:472850588 北面,孝文帝下令把他废为庶人。保守派贵族在平城阴谋叛乱,孝文帝派兵镇压,平定叛乱,稳定了政局。自此,北方各族人民陆续移居中原,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步伐。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过渡讲解: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1.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正如后人所言,北魏已是“衣冠号令,华夏同风”。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2.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3.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思考回答:
陇上墨客:472850588 1.请你找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六个关键词。(汉语、服饰、姓氏、联姻、官制律令、礼法风气)
2.组织学生根据108页“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多用“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3.根据109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北魏孝文帝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A.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和汉族文化的影响,立志改革,胸怀宽广,日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而那些没有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就反对迁都洛阳,反对学习汉族文化,终究成不了大事。
B.但是,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当时已经形成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自从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黄河流域以北的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同汉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生活上日益接近,互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就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条件。)小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不是缺乏民族自豪感?我们今天正在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许多传统的文化正在收到冲击。大量的洋节正在被中国人接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呢?这个可以我们以后继续思考。
板书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3.北朝的分裂
第二篇: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2、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3、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1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自制视频《东北少数民族风情片》,师生共同欣赏东北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饮食及其他风俗学生边看边思考:短片中展现的东北少数民族的哪些习俗已经与汉族融合了?(从饮食习惯、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回答)待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历史上的东北地区还生活着鲜卑、匈奴等民族,那么这些民族为何今天不存在了呢?学生带着困惑,急于探索答案。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讲主题。(板书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先学(15分钟)
(一)自学教材(8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北魏的建立的时间、地点、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作用?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目的?内容(语言、服饰、姓氏、联姻、汉制、学礼法,尊孔子)?作用?
(二)自学检测(4分钟)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三)我的疑惑(3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要求: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 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忙解决。第二部分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行交流,分组分题目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
1、本册书中学习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写改革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当堂训练(13分钟)
(一)过程:1.每组的3号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和题目得分计入小组量化;
2.注意时间,提高效率,总结方法和技巧。3.学生整理学案。
(二)训练内容
1、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根本目的”争 论,你赞 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田制
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5、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2、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1)你能说出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吗?
(2)你能说出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吗?
(三)、反思收获
过渡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些什么?请你写在学案上面。
结束语:“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祖国大家庭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同时传承自己的独特民族文化,在发展的时代里,共同创造着祖国辉煌的明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5.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展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设问:①在16国中哪个政权曾经统一黄河流域?这个政权长久吗?前秦之后,你知道什么民族再次统一黄河流域吗?通过学生回答后,老师顺势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立了北魏。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A.迁都的原因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是古都,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可见孝文帝迁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北魏的统治。
B.迁都的过程:借南征的名义,将百官带到洛阳后劝大家留在洛阳。C.迁都洛阳的意义: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洛阳繁荣,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提问: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汉化改革)①语言:用汉语。②服饰:穿汉服。③姓氏:改汉姓。④婚姻:与汉联姻。⑤政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礼法:学汉礼。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哪一项改革内容?
分组讨论:阅读东晋使者的感受,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改革产生什么作用?”
2、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四、北朝的更替。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后来北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北周统一北方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见课件)
●探究活动
寻找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提示:从饮食、节日、服饰、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思考!)
●巩固练习(见课件)●德育教育(见课件)
●课后作业布置。你怎样评价改革家孝文帝?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1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本相关资料、插图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破题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她15岁时便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深受百姓的爱戴。她是谁?(花木兰)对,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一生充满神秘。那你知道她是哪个民族的姑娘吗?是鲜卑族。其实在鲜卑族的历史上还有两位木兰非常敬重的大人物:一位是北魏的冯太后,一位是北魏孝文帝。那么鲜卑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孝文帝又有着怎样的作为?让我们跟随木兰一起,重回鲜卑部,共睹鲜卑史: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的形象导入本课,抓住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借助动画片这个学生感兴趣的媒体介入课堂,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结合《伴你学》知识梳理,预习课本内容,完成初步学习。
3、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说到鲜卑,我们在哪里提到过?(生:五胡的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中的拓拔部早年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一带,打猎为生。出示图片《嘎仙洞》了解鲜卑族的发源地和简单发展过程。
板块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的家乡
2、我们都知道木兰是鲜卑族人,但木兰却说她也是北魏人,这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内容找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师接述:谁能总结一下,自三国以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政权?(生总结:曹操,西晋,前秦)结合地图来说明:《前秦与东晋》《十六国与东晋》《北魏与南朝》说明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北方的分裂局面,直到439年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告以结束。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借助学生已有经验,通过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也能为学生提供方法借鉴,增添探究信心,为以后探索问题积累经验。
3、师:试想一下: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要想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统治政治经济先进的中原地区是何等地不容易,该怎么办呢?让我们先看看中原的形势再说。此时的中原可谓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出示《服饰》《生活坐具的变化》《种桑图》设问学生:这些图片反映了 什么现象?你能否结合课本来说明?学生表述后,教师强调: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接触中,在生产技术和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 2 融合成为一种趋势。点评学生的回答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民族融合概念的理解,深化认识。
4、师接述: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原来粗暴的统治,落后的习俗似乎与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一切格格不入。作为一个落后的民族要想能够长久地去驾驭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汉族,究竟该怎么做呢?你能不能为鲜卑的统治者出谋划策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本民族落后的局面,进行变革。审时度势,北魏统治者的决定是:顺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向汉族学习,进行改革。那么北魏改革派的代表分别是谁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导言部分了解相关内容。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借助主线人物——木兰叙述“我的家乡”引出北魏建立的相关知识及改革前中原的趋势,让历史贴近学生生活,缩短时间差,再以图片、具体实例的形式,如《服饰》《生活坐具的变化》《种桑图》等,说明问题,培养学生让事实说话的意识,拓宽学生了解历史的途径和渠道,同时建立直观形象思维,降低理解难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版块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自骨无人收。—我苦难的乡亲
1、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的形势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学生自学找出。
2、紧接着孝文帝又推出了又一举措:迁都洛阳。出示《孝文帝迁都图》形象了解。出示导学提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暗含木兰从军的原因——受到柔然人的侵略)2)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吗?3)面对阻挠,他如何应对?4)迁都后,洛阳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孝文帝用自己的智慧和决心完成了迁都。3、1)关于本部分内容教师可补充:俗话说故土难离,落叶归根,面对祖辈们经营百年的都城,大家愿意迁都吗?
2)迁都后,孝文帝命令南迁的鲜卑贵族把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也要葬在洛阳。对于一些实在难以适应洛阳生活的老臣,允许他们随季节的变迁往来于平城和洛阳之间,他们被称为“燕臣”。
4、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行汉化政策。都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你能否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师生共同总结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六条措施,并出示 3 在屏幕上。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属于政治改革,学习汉族的礼法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其共同点是什么?(向汉族学习)师总结:这些政策可以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改革的周到性。
5、接下来,结合投影图片,依次对每一条措施来与学生共同了解分析。充分发挥图片与史料的价值,形象地为学生介绍,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提到礼法时,可提问学生,这条措施体现了哪一家学派的思想?这些内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在你的生活中你应该怎样做呢?教师可综述: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关爱身边的老人。同样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孝文帝非常崇信佛教。出示《龙门石窟图》说明中国现存著名的两大佛教石窟群都是从北魏年间开始修造的,可见,北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之大。
6、教师:让我们来回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是什么?改革分几大步进行的?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让学生思考回答。强调意义: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设计意图】设置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层次,然后再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减轻学生负担。
板块三: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北魏灭亡
7、教师: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仍不断南下骚扰,于是就出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学生讲述
教师:历经12年的艰苦奋战,木兰终于凯旋回家。而北魏也因此一度的繁荣昌盛,历史也似乎在期待着北魏的强大能够长久一些。但是,孝文帝后,北魏的统治日益腐朽,后来北魏发生了分裂,怎么变化的呢?
学生说明简单过程。教师出示简图,形象说明。说明至此,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
8、请学生完成一个小任务: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线索。并设问:这一时期有着怎样的时代特点?学生说明后,师点出:“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并说明也正是由于这种大分裂,促成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会、对号入座等教学形式,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理解分析归纳和表达历史信息的综合能力,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并整体感悟第四单元的特点: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4、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人物评价——评价孝文帝,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两大原则:人物的两面性评价和是否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设计意图】以辩论赛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对孝文帝和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使学生懂得北方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使学生知道各民族友爱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育其民族友爱来往的意识;通过懂得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权势的反对,保持改革的史实,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人生观的形成。
结束语:点评学生的表现。并说明: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北魏孝文帝。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推动了中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民族腾飞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这些小主人百倍的努力!
5、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
2、统一北方:439年
3、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整顿吏治、均田制等政治经济改革
2、迁都洛阳(平城——洛阳)
3、推行汉化政策:1)穿汉服;2)说汉话;3)改汉姓;4)鼓励联姻;
5)采用汉族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礼法
4、意义: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五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老师指导同学主动地获得学问,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肯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同学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同学主动思维,培育同学的自主合作力量。实行同学分组争论,合作探究,老师参加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同学熟悉到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培育了同学的创新力量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力量。
本节课同学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当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学问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盼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特长,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2
“爱好的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提高同学留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同学饶有爱好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同学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头就让同学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学校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同学已有学问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熟悉。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同学获得详细的感性熟悉,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同学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同学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迁都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同学充分理解孝文帝迁都的缘由,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本课细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同学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同学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同学视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同学很简单从课本中找出来,假如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同学去背一背,难以获得详细的认知,也增加同学负担。为了便利同学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嬉戏,让同学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同学尝试的热忱,同时使同学能在轻松气氛中把握孝文帝的改革详细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同学再次穿越时空隧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同学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熟悉到当时改革会遇到肯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还是少数民族改革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同学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沟通。通过争论,提高同学对历史人物与大事的评价力量,也培育同学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当留意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同学通过学习熟悉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同学主体的活动过程,同学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同学的思维进展。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查、历史短剧、缩句嬉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参加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开心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