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标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怎么学、会不会学。
关键词:效果 设疑 激疑 求知 欲望
小学数学是基础的学科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小学教师应把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放在教学之重。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探索、去创新、去主动探究。新课改下,教师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往往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被同学笑话,更怕老师投来不屑的眼光。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个圆的直径是6cm,求它的面积,由于题目比较简单,我叫了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上来黑板前板演。她列式为:3.14×62,刚写出算式,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上来订正。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只是错了一点,求面积时要先知道什么呢。”我边说还边把图中的直径再画了一次,经过提醒,这个女生马上改正了过来,并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我告诉学生,这个同学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还不快点感谢她啊,全班同学会意得给她鼓掌,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创设情境,发展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决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锥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来了,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也有的说捏成圆柱体,也有人说出了用排水法来计算。在肯定了学生各种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求出老师旁边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吗?”这时,学生感到刚才的体积变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从而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自己的体积公式,再引导思考:有没有一个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3、大胆创设,更新案例。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善,变传统的填鸭式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的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
我在刚刚讲完的数学广角中的“抽屉原理”时,上课时我就马上说:“我们班有41个学生,至少有4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话还没说完就糟到很多同学的置疑,说不可能啊什么的都有,我只是笑笑,然后我从1月到12月把同学的生日都记下来,学生发现,果然是如此,这时,学生个个都用渴望知道为什么的眼神望着我,这样,在我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又是另我满意的一课。
4、捕捉“资源”,引导创新。
一个几十人的班级,由于程度的不同,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思维水平,那么每个人就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他们都有“再创造”的能力,而有意义的指导则意味着教的“强迫性”和学的“自由性”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对于学生各种独特的想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这里所说的“独特的想法”多是指老师所不曾想到的,它也许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都是课堂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在推导圆柱的侧面积时,有个学生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沿着高剪开,而是斜着剪开。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把侧面展开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的面积,这就是“资源”,如果教师固守原先预设的“方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而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这一“资源”,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这样想也可以”就请另一位说出你想要的答案,这将极大地扼杀了这位学生的这一创新意识,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扼杀”。这里教师不仅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赞赏,还应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资源”加以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踊跃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获得再创造的信心。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以上提到的是正确的“资源”,而在实际教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盖耶说的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的“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类似3/4÷8=6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将学生们的错误改编成一道判断题:3/4÷8=6(),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待学生作出判断后,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很快找到了不同判断错误的方法。有的利用验算、有点把被除数化成小数来做等。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把握错误的“资源”,帮助学生就错寻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5、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代表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老师再加以引导、解释,往往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广阔而美丽的天空,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要注重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巧设悬念,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巧设悬念,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
内容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通过巧设悬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都能广泛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巧设悬念 学习兴趣 提高 小学数学 课堂效果
正文:课改以来,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普遍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情境创设随意化,脱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形式化,不求效果,只求热闹好看;评价方式集中化,优等生一节课获得无数次表扬,差等生要获得一次表扬难于上青天;多媒体使用过度化,不管什么内容,一节课下来全部用多媒体展示,黑板上干干净净„„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许多老师被此现象迷惑,自我陶醉。其实很多学生是“假”参与,并没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看推理侦探小说时,恨不得一口气看完,饭都懒得吃,觉都不想睡;在看间谍片时,看完一集就想看下一集„„第二天会迫不及待的坐在电视机前等待„„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设有悬念,总是在扣人心弦的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使读者或观众急于知道故事的情节或结局,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诱导我们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
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就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将知识、技能巧妙、简洁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巧设悬念,诱导学生专心、主动的去学、去想、去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省时高效的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如何设置教学中的悬念,使小学数学课教学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从四个方面浅析。
一、巧提“疑问”,点燃学生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其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其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充满生机。只有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效果。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有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
一石激起千层浪,刚才还平静的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的报号码,老师一一作答,准确无误。一会儿,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学生再报号码了,一个个小脸蛋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生迫不及待的齐声回答“想”)认真学完这节课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神奇的本领。此时,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瞬间点燃,大家聚精会神的开始听老师上课了。
巧提“疑问”,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问题不仅能够引发求知者的深深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巧示“错例”,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错题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如何利用“错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不要过分的加以批评或指责,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诱导错误,引发深思”,“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等方法。使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让错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包袱。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出示判断题:“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叫学生回答,几个学生都判断是对的。老师再问全班其他同学,也认为是对的。但是,老师却持相反意见,要求学生找出原因。学生感到很惊讶,都在冥思苦想。这时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圆,为了让学生看的清楚明白,一个圆很小,一个圆很大。老师面带微笑说:“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这两个圆,你还会坚持你的判断吗?”几秒短暂的安静后,学生们潘然大悟,圆的大小不一样,一个圆的半径不不可能是另一个圆的直径的一半。随后,教师多媒体出示“只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恰当的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出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及时通过有效地方法,引导其发现错误,让他们顿时醒悟。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明显的正误对照,很自然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错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吸取教训,往往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无形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三、巧求“变化”,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追求适当的“变化”,在“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趣味;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变化莫测;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求“变化”,学生才不会照搬照抄“死读书”,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圆柱表面积时,老师要求学生求一节圆柱形水管的面积。同学们一看题目很简单,不假思索的就利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面积。很快学生都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然而老师却否决了。并且老师很夸张的告诉学生,因为这里面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问大家想不想知道„„
通过教师的一番“故弄玄虚”,学生注意力就高度集中,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大秘密”了。很快学生就知道了要求水管的表面积只要求水管的侧面积即可,其实所谓的“秘密”就是水管两个底面是空的„„这种变化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直接套用公式解决,有的题目还要考虑特殊情况。长期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解题的应变能力。
四、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游戏环节,英语、体育等课中极为普遍,可是在数学课堂中甚为罕见。是不是在数学课堂中就不能用呢?我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主要中低段)课堂中完全可以用,只要用的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更佳。
做游戏,其实就是玩。但是一定要考虑到要玩的有意义,要玩的目的,要玩的有收获。教师在设计时要把握四个原则:
1、玩的游戏要与学的数学知识有关;
2、玩的游戏要全员参与(包括在动脑思考的学生);
3、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好题目的难易程度;
4、要为游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反过来促进教学。笔者听过一节课,教师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设置了一个分组比赛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六组估算题,每组7道。五组学生同时一个一个上去按顺序完成题目,看哪一组又快又准的做完。当每组的7名同学都完成后,第8名同学可以有一次机会上去改错更正。获胜的组将获得老师的神秘礼物(其实就是每人获得一张老师签名的“学习之星”卡片),这一下子把全班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了。这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个小小的游戏,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极大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总之,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数学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在巧设悬念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坚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唐丽萍.《新课的巧妙导入》.2009年05期.3.陈 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新课程(小学版).2009年01期.4.杨彩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浅谈》.教育艺术.2009年06期.
第三篇: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恩施市舞阳办事处五峰山小学 田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科学课堂要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
从学生们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方法。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的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个人经验向着人类共有的知识共有的能力和共有的精神素质的全面转换。判断教师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要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几个版本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有典型的、有科学教育意义的问题素材。
二、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情境化下的科学学习,会避免科学探究的枯燥,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肌体,也会产生一个适合学生探究并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但情境创设也要把握度,不能离开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我们不能丢失目标去创设情境创设,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下两个情景创设:
情境一:《饮料瓶的知识》:小朋友们去春游,小明小组的同学带了三瓶饮料,大家都请同学品尝自己的饮料,并发现饮料瓶的形状不同,接下来整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情境二:《瓜果交易会》:昨天我们观察了瓜果,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瓜果,让大家尝尝,吃前我们应该先干吗?(学生:洗手)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就用老师的消毒液消毒一下吧,学生开始用碘酒消毒,拿瓜果的时候发现手怎么越来越脏?学生很好奇的开始提问。
显然上述的二个情境创设效果不一样,《饮料瓶的知识》表面上是为了谦让,但实质上对这堂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提不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瓜果交易会》的情境设计极为精彩,学生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后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三、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四、科学课堂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既是参与者,同时更是组织者。“科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等科学素养的学习过程。”有些科学课堂,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片面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实现”或“自己构建”,表面上看起来,课堂非常活跃,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质量低下,教学被表面化,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学生自主、自立的学习是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其他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与教室、教材、学生、环境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立起作用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除了设计和创设活动情境之外,大量的是以行动参与、与学生合作研究、通过语言同学生对话、交流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昂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第四篇: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
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臵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等。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有明确性。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后提问:“与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三、提问的思考性。【案例】: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r=。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四、提问的启发性。
【案例】:学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一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2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教师的问题为: 从表中,你有什么细小的发现吗? 一行一行看,有什么发现? 一列一列看,有什么发现? 横着看,有什么发现? 竖着看,有什么发现? 斜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的设臵一步步启发提出问题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审视和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启发性问题起到启发和引导和作用。
五、提问的灵活性。
【案例】: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以后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有组合的,有单一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这一提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亮点。这种问题的提出,既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又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提问的巧妙性。
【案例】:邱老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很快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七、提问的科学性。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意义和效果,对提问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样会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路也一步步展开,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问题,掌握知识。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注意防止随意性问题过多,防止抽象性问题过多,更要防止事实性问题过多。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我相信,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在实践中提出合适而又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异彩纷呈。
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
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2、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现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3、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宽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最后,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6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间接教学模式。(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 15-9=6
因为 15-1-1-1-1-1-1-1-1-1=6
学生:15-9=6
因为 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4、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之二)本文提要: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多次“一不留神”的错误提问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反之,设计精彩的提问,能使学生回味无空,变得越来越聪明。那么怎样设计与实施数学课堂的提问,就是本文所力求阐明的主要内容。
一、数学课堂提问作用的概述
任何小学数学课都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康托尔也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良提问的类型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的矛盾,形成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因此,问题设计与实施到位的好提问必须回避下面几点:①明知故问;②模棱两可;③面面俱到,过于琐碎;④时机不当;⑤难易失控;⑥系列模糊,答域不清;⑦节外生枝;⑧缺少反馈评价;⑨强求一致,缺乏开放;⑩过于抽象,难以捉摸。现举一例说明不良提问的不良影响:
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师出示了一些两个分数相乘的算式,口算后按一定规律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乘积为1的算式,让学生再次观察它们的特点后,提问:“由于它们的乘积都是1,所以每个等式的两个因数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大家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便于让大家记住。”于是学生瞎编成“镜子数”、“调换数”、“相互数”、“颠倒数”、“上下数”……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局面一时难以控制,责任当然是教师的提问不当而引起的。数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严肃性与规范性,数学上的名称、术语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该问而不问,不该问而设问,是造成学生混乱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讲究提问的策略。本文所述的提问策略,主要包括设计提问的策略和实施提问的策略。
1、巧臵矛盾,激疑促思(臵疑法)。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臵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一上课,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个圆溜溜图形的面积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吗?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已经学会用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去量多边形的图形,并形成经验。而曲线图形显然用数方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这是一对矛盾。教师又问,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化”方法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行不行?怎样转化呢?(投影下图)
(1)如果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相等,圆的半径与宽相等,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2)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圆的半径的平方的几倍?
(3)除长方形外,你还能拼成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用方形的面积单位度量圆的面积,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臵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剥茧法,层层剥离,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
2、沟通联系,促进迁移(迁移法)。
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
(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在运用迁移法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渗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迁移类推作好充分的铺路搭桥的准备工作,沟通所搭的路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路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3、分解组合,逐个突破(分合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问题的范围大小、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长方体的认识》,先每个学生观察所带的长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怎样的立体可以称为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上列问题并合作交流。
(1)长方体有几个特点?
(2)长方体怎样分组数量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找出它们之间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怎样验证?
(3)长方体有几个棱?怎样分组数棱?怎样验证说明?
(4)长方体是怎样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生动手用尺测量、剥离各个面重合比较,找出长方体的面与棱的特点,再归纳学生容易找到大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通过分解、组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基本数学学习的策略。
4、神针点穴,连击重点(点穴法)。
钻研教材,主要是钻研教材内容要达到什么目标,要重点把握关键。数学教师往往可以设计点穴法的提问,如针灸点穴,治好疾病,又像排炮强攻堡垒,打开缺口,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它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了突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个加减法的本质特征,可逐一提出下面几个问题:
(1)3分米和4米能直接相加得7,什么单位?为什么?应该怎样相加?
(2)怎样计算小数0.3加4,为什么一定要把各个加数的小数点后对齐后才能相加?
(3)计算+,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4)要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怎样把+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呢?(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应该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反馈时,教师归纳,灵活机动板书:
(1)转化成整数相加:原式=(+)×20÷20=9÷20=
(2)转化成小数相加:原式=0.25+0.2=0.45=
(3)转化成同分母相加:原式=+=+=
结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单位不同,必须转化成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
课外作业:填写表中空格,使线一横行、竖行加三数之和都是1。(提示:根据分母为12的三阶幻方改编而成)
5、两面夹攻,正反比较(比较法)。
“两面夹攻”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有时候,教师的提问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方面作出假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可以正反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如提问:偶数都是合数吗?(2是偶数,但2不是合数。)质数都是奇数吗?(除2外的质数,都是奇数。)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举出例子。不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也举个例子,然后找其规律。
再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教师上课都举了几个物品平均分的实例,再用1个物品平均分成2份,导出。而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引入:分组,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2)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3)展示:一排是
另一排是
提问:我把同学们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生答后再问:说说为什么也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认识。
教师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6、由易及难,逐步升温(搭梯法)。
《史记》中曾说:“善问者攻竖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欺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认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开始就问高难度的问题,往往把学生难倒,使他们失去兴趣;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了,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如教学《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可采用小步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
边提问边操作:
(1)把一个饼(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
(2)把一张长方形纸(几何图形)分成4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
(3)把1米长的线段(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
(4)把6个桃子(可以说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并让学生举例说说。
(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怎么表示?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含义,引导理解“1”为什么要加引号。
(6)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再举个具体的例子说说。这样采用逐步深化的办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7、故布迷津,迂回绕道(绕道法)。
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若采用“迂回战术”,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有意布设迷津,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
使用此策略时,应注意所设计的提问应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由于强攻一时不能奏效,所以转个弯去达到目标,磨刀不负砍柴功,磨刀的目的是使刀刃锋利,提高提问效率。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笔者认为直接教学此内容较难,故课题改为《能被9、3整除的数的特征》。
(1)引入,复习分别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创设情境,师生共捐款852039元平均分赠给9所希望小学。
(3)展开,学生观察猜想:因为这个数的个位数是9,所以9∣852039,经用计算器计算验证,原假设成立。接着补充问题情境:又有人捐款共859302元,个位是2,而9∣859302,老办法行不通,什么原因呢?用情境创设悬念,用事实转折,学生受负迁移影响的猜想,假设不成立,同时给学生一个深刻印象:9或3倍数的特征与2或5倍数不一样。
(4)合作探究。①在数位顺序表上,请你任意在一个数位上写一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个数位上都是0,看它能否被9整除?如40÷9余4,700÷9余7,找出规律;②那么写两个非零数字(其他各位都是0)组成的多位数该发生怎样的情况呢?如740÷9的余数就是(7+4)÷9的余数,找出规律;③任意写几个数字组成的数试试看;④找一找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任意写几个多位数举例验证(加深印象);⑥小组讨论填写“我的发现实验报告”。
这就是迂回曲折突破重难点,先布设迷津假设不成立,用多次搭桥、围攻或提问,比较顺利地突破思维的框架。由于3是9的约数,而9的倍数的特征比较明显,让学生用找被9整除的数特征的方法迁移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上来,容易突破难点,既发展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又促使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有个清晰的表象,有效教学才能顺利实现。
8、抓住活把,归谬反思(板艄法)。
所谓归谬,是指一种反驳的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它推出十分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该观点是错误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理解问题的不正确、不全面之处,通过提问,进行归谬延伸,让学生自己反思意识到错误的存在,并自觉地进行反思纠证,使学生学会全面、正确地抽象概括的教学思想方法,往往使用在发现知识规律,操作后的概括方法时使用的一种提问策略,正如行舟,当船头在歪斜时掌舵人板好船艄,使般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第124页《三角形认识》,先让学生观察一些三角形的物体的面,再用小棒搭成不同的三角形。提问:为什么这些小棒搭成的图形都叫做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意图是让学生从多种直观形象的不同三角形中,抽象概括出它的本质特征。生1答: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的图形。
师板书(图一),说:这是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 生2答:三角形是三条线段连成的图形。
师板书(图二),说:连成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 生3答:三条线段的头都接牢的图形。师板书(图三),说:头都相接了,是吗?
生4答:三条线段都是头接着尾,围拢起来的图形。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师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画出图四)他在说三条线段接起来的时候,用了一个很精彩的词语,叫什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师再接着说:“打开课本第124页,课本上是怎么说的,什么叫三角形?”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读“围成”这个词,而把精彩的话语让学生说,让学生反思,不断地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促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建立清晰正确的表象。
9、拓展思路,策略开放(开放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认为哪种办法更好?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新,发展数学思维,在开放式提问下学生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如传统教学的提问:2加8是多少?这一问一答,无需讨论,直截了当。反过来,如果问:10等于几加几?你是怎样想的?思考范围较广,是可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好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可以用分合思想解释结果。一般学生能说出
一、两个答案,而思维水平高的好学生能有序组织,列出便于理解、记忆的有序等式。这种开放式提问值得提倡。
10、改变方式,保持本质(变化法)。
提问要灵活,改变提问的角度与方式很多,有直问与曲问、宽问与窄问、明问与暗问、正问与反问等。有人称之为“变式提问法”。现举一例:直问“长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曲问“量一量长方体的每一条棱,如何分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宽问“长方体有什么特点”,暗问“用小棒作长方体的棱,用橡皮泥作长方形的顶点,搭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怎样选用小棒”,反问“如果有4种长度不同的小棒搭出的立体,能不能叫长方体?为什么?”
有这样的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货车要15小时。现在客货两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原问:“经过几小时可以相遇?”笔者改为“当相遇时客车行了几小时?”原想这是一道基本的行程问题,原数量关系不变,只是改变了叙述的方式,不料有一半学生不会做,这是笔者万万没有想到的。因此,平时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如提问:根据甲乙两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甲比乙少20%,乙是甲的125%……)
提问的策略还有许多,一节数学课的提问,往往是多种策略的综合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策略,切不可生搬硬套,囫囵吞枣。同时,提问仅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它必须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实施,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结果。
第五篇: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
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问”出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用智慧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智慧性地层层设疑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二、“问”出学生的激情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乘法的认识》,以导课部分为例: 师: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是以打猎为生的。如果一位猎人一天能打三只野兔,那么他6天能打多少只野兔?你能说出连加算式吗?
生:3+3+3+3+3+3=18 师:十天呢?二十天呢?一百天呢?
生(各抒己见):这么长的算式,说起来多麻烦呀!
师:有一种方法能专门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乘法,想学吗? 生: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能及时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
三、“问”出学生的创造
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促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高度凝集。让他们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尝试性和创造性学习,进而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