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如何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错误产生,在学生眼里,错误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很多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在老师眼里,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避之唯恐不及。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 师立即快刀斩乱麻, 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嘴, 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 直至满意为止;或以执牛耳者的姿势亲自加以纠正, 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认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差错。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们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二)、问题思考: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种精彩不仅是因为有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以及创造力的迸发等,更因为有错误才使课堂更精彩。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利用错误,适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该做学习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达成的目标: 反思我们的教学,分析数学学科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数学学科组确定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利用的实践与研究力求通过研究达成以下目标:
1、提高捕捉学生有效错误资源的能力。
2、提高利用学生有效错误资源的能力。
3、研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专业学习
我们首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此专题进行了研讨,了解此专题的内容及意义。每位数学教师先针对专题自己学习,查阅资料,进行反思,然后集中进行交流。使老师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堂错误资源,能使教与学的活动更具有价值,能让课堂因错误而更精彩!
(二)教学实践 通过学习和反思,我们决定采取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的研究方法进行广泛地研究。
(三)策略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而学生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师应该用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一)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我们树立了学生正确的错误观;给学生出错的时空,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原因分析;将错误资源化;加强反馈与矫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明显提高。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善于思考、善于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遇到有争议的错误问题时,能及时地分析解决;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2、通过研究,增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师们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彻底得到改善。老师们在体会到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过程后,摈弃了原先那种亦步亦趋的牵引式教学,更为大胆开放,让学生尝试探究,积极把握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3、通过研究,激活了校本教研的生机。以前学校的教学研究,搭台多,戏不精彩;活动泛,主题不突出;用时多,效果不明显;开展小专题研究,激活了校本教研的生机,增多了研究因子,实现了研究源于课堂,又服务于课堂,贴近教师,又服务于教师之目的。
4、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尤其重要。小专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空间平台。这种自我反思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经验,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突破
本课题研究的一个突破就是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不仅只是帮助学生改正题目的错误,更重要的在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增长智慧,具体为:
1、使陈述性知识错误在辨析比较中得以修正。教师充分利于学生的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学生内心的观念冲突,用辨析比较的方法纠正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
2、使程序性知识错误在操作演练中得以精确。当课堂中有学生经常出现程序性知识的错误偏差时,教师适时借助图形、教具的操作进行纠正,利用图形语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连接,在正例中概括,在反例中分化,这样程序性知识的错误就成了学生熟练技能的练习点。
3、使策略性知识错误在体验感悟中得以生长。
(三)实践反思
课堂上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但一般情况下, 只要学生经过思考, 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 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 反射出智慧的光芒。这些错误如果能被教师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 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那么,错误将会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更是学生积极思维时闪烁的瞬间火花。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利用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利用的研究
内容提要】
学习错误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资源,善于捕捉课中错误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错误资源。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看中哪些准确无误的资源。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加以躲避,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暴露学生的错误,更不要说去寻找、利用、开发这些错误资源。
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抓住这种数学教育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词】: 错误、教育契机、反思
在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进行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体会成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对待“错误”的态度
(一)现阶段课堂教学对待“错误”的态度
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
面对课堂的学生资源,我们教师往往看中哪些准确无误的资源。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加以躲避,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暴露学生的错误,更不要说去寻找、利用、开发这些错误资源。使得课堂教学一路凯歌高奏,给人感觉学生上课一听就懂,但是真正做题时却错误不断。
(二)现阶段教学研究对待“错误”的态度
目前我国对学生课堂资源的研究比较少,对课堂的错误资源研究的更少。许多研究注重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的研究,而这个研究中往往是研究生成资源的正确资源进行研究。而对生成资源中的错误资源往往采用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谈。
二、对“错误”的进一步认识 错误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
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相同的错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
三、“错误资源”的作用
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
(一)巧用错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
我在教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
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教师应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想想,想想学生此时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敢于正视错误,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正视错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明显有错,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
对待错误,许多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可以想到,不拨“乱”反“正”,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阻住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也就打击了他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这一点,特级教师魏书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经常外出上示范课,每每告诉那些陌生的学生:“魏老师上课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我要给他发特等奖„„”其实,这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还在于魏老师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巧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有一次,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在计算:38.2÷2.7,并要求学生进行验算。大部分学生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10倍,得0.4。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中,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四)巧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上,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学完了新课知识后,我就让学生完成 “做一做”的题目。当完成到第2题的第三个图形(菱形)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它的对称轴是4条,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应该是2条。”“不,是4条”,“2条!”„„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期盼着我一槌定音。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既然有学生提了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请大家安静,刚才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究竟是2条还是4条,口说无凭,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 “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我吩咐道。过了两分多钟,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真的只有2条哎!”。“是2条!”,赞同2条的声音越来越多。“你怎么知道它的对称轴是2条呢?能跟大家说说吗?”我指名第一个说2条的同学回答。“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我又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他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对称轴的两侧图形应该能完全重合。”学生的确很聪明,我在心里赞叹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这道看似极为普通的一个图形、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但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使其变废为宝。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四、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一)显示错误,防患未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那么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
学完《圆的认识》,出示判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让大家明白必须要在“同一个圆中”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出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那直径和半径必须在同一个圆中。”让学生先思考,再用画图来验证,使之理解其正命题、逆命题的逻辑关系。
(二)诱导错误,引发深思
教师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 “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故意出错,引起质疑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主动呈现错误,让学生的心理泛起了涟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老师有意“出错”能有效地调节教学气氛,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通过故意暴露错误,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进而引发探究。老师这样的故意出错,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
(四)将就“错误”,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我们也可以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这种“化错为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错误。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建立错题库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形成性练习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作业本或练习纸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整理的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
1、错误原形。
2、分析原因。
3、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过程)。
4、提出改进的措施。
通过建立错题库,学生可以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时时对自己加以警戒,培养严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也产生着,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的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发挥数学错误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对其新的探究与发现,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利用研究》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利用研究》研究实施方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沈潮来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面对课堂的学生资源,我们教师往往看中哪些准确无误的资源。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加以躲避,更不要说去寻找、利用、开发这些错误资源。
2、问题研究的意义
正视儿童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并加以利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避免出现相类似的问题。并且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和老师的纠错能力,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并且有如下作用: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应用错误-解决问题”,这一个思路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2)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1、课题界定:
关键词
[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
[教育契机]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资源,善于捕捉课中错误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错误资源,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反思]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
2、理论依据
(1)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2)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三、研究的内容
(1)研究学生产生错误资源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地位的研究。
(3)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及对策研究。
四、研究过程和方法。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7年7、8月)准备阶段:申请课题,学习理论书籍。
第二阶段(2007年9月)初步实施阶段:进行文献研究和上网收集资料,研究
课题内涵,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5月)实施阶段:教学中记录、归纳学生容易
出错的题型,记录学生对待错误题型的态度和错误的原因;反思学生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撰写阶段性论文。
第四阶段(2008年6月)总结阶段:统计数据,总结研究的过程和实效以及反
思问题,撰写结题报告。撰写期末论文。
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和某一个知识点错误的概率,并且记录下来。
2、日记法:撰写教学反思日记,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
情况,总结研究发现。
3、文献法:通过上网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收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对研
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错误原因和内容差
异性,并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五、研究的条件及研究预期成果
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在校级教科研中积极主动研究,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调查、观察、反思、调整等研究工作
3、研究者在学校一直是教科研骨干,几年来一直坚持写教学反思,每学期均有文章发表或获奖。因此有能力进行本课题研究。
预期成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相关论文两篇,力争有论文获奖和发表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浦江县大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那么错误是怎么形成的?我们通过对全校六个年级的数学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发现,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数学课堂和课后作业中偶尔出现错误,25%的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结合被调查的学生和教师,我们发现造成学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引起错误。
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错误。比如,在教学“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有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身高不可能比爸爸高。随后,他振振有词地解释:“你们看,我们的爸爸都比我们高。”显然,这位学生由于受到生活中“爸爸都比我们高”的影响,考虑问题片面,认识发生了错误。
2.概念不清、法则不明产生错误。
概念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做题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由于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认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而产生的一些错误就是概念性错误。例如判断“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时,有的学生丢开了假分数概念的另一部分“或等于”而误判为对;再如判断“钝角都大于90°”时,受概念“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中“小于180°”的影响,认为题中少“小于180°”而误判为错。这些错误,都是因为学生对概念掌握得不够完整而引起的。
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概念的精髓,也是这一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基本特征。小学生习惯着眼于表面现象,对知识的本质属性把握不住,而有些知识的非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突出的特征,掩盖了知识的本质属性,至使学生弄错概念,产生错误。例如,教学方程时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就是说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一个等式;这个等式必须含有未知数。如“判断8K=64是方程吗?”有的学生对此给出了错误的回答,理由是等式中的末知数不是X,而是K,所以不是方程。还有认为“4Y=0”不是方程,理由是“0”表示“什么也没有”,所以不是等式,那就不是方程。这些判断错误的原因就是弄不清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让非本质属性掩益了本质属性。又如解答判断题:“正方法的边长扩大5倍,周长就扩大20倍”、“1平方米比1米大”,许多学生往往判断为正确。
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63-28=45。学生对退位减法算理不清,不明白个位不够减应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加上个位上的数,然后再减,所以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直接用减数来减被减数。再如:82.36-(52.36-18.58)=82.36-52.36-18.58=31.42。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的算理。
3.思维定势造成错误。
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它的负性一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受到负性一面的影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错误。例如低段学生在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时,往往会受到“多”就“加”、“少”就“减”的思维定势造成解题的错误。再如,长期以来,时间进率问题一直是困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老问题。学生从学习“时间单位”的第一节课起,到小学毕业止,都爱做出形如“1.5时=1时50分、2时差10分=1时90分、70分钟<1时„„”的错题,深入分析是因为学生受十进制计数单位和百进制面积单位的“负迁移”影响,干扰了对时间进率的理解。又如:学习乘法分配律一课,用简便方法计算125×(8+10)时,有的学生会受已经学过的乘法结合律的干扰,往往会做成125×8+10。再比如25×4÷25×4,学生对25×4=100非常熟悉,就会错误地先计算两个25×4=100,再计算100÷100=1。再如低年级教学“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学习分率比较时,“哥哥比妹妹高25%”,学生错误地推导出“妹妹比哥哥矮25%”。
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处置不当,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造成学生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课堂上真实的信息,很多问题在课堂上没有暴露,但课后却错误一片。久而久之,既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只有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因此教师如何对错误资源进行及时、有效、深入地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课堂错误资源有效利用也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对学生课堂资源的研究往往是对生成资源中的正确资源进行研究,而对生成资源中的错误资源研究较少,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领域。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非预设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合理利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避免出现相类似的问题。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和教师的纠错能力,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并且有如下作用: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应用错误-解决问题”这一个思路,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2.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在错误中成长。4.反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原因,以案例反思的形式描绘教师捕捉与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能力的过程,提高教师自我思辩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一)错误
《辞海》中对“错误”的定义是“不正确的”。西方学者,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洛克、贝克莱等人都认为错误在本质上是一种“不符合”或“不一致”。这里所谈“错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即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也指合理性错误。
(二)错误资源
错误资源就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学生发生偏差或失误,并通过双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错误资源化,是指课堂学习错误向教学资源转换的动态演变过程,即在一定观念支配下,把课堂中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变“错误”为资源,有效利用,化腐朽为神奇。
(三)有效利用
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资源,善于捕捉课中错误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错误资源,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认识必然有一个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出现一定的错误和反复。为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努力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意义的生成,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三)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的聚集。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树立“对症下药”的教育观。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颇有影响。桑代克把学习中出现错误当作是一种必然的过程,认为人正是在纠正形形色色的错误中才获得了真知。
四、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低、中、高每个年级段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比班。
第五篇:利用“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利用“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摘 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错误资源又是多种多样的,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如何采用教学行为来优化“错误”资源,让这些错误资源能“变废为宝”,真正达成错误资源的价值再生.[关键词] 纠错;辨析;思维;整理;习惯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必经的一个过程.然而,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一味地追求完美,害怕学生出错.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选择的是急切地告诉学生真正的答案,迫切地希望在学生的记忆中永远是正确的内容.有时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甚至对其进行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没有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还有可能让学生惧怕学习数学,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化“错”为“宝”,让错误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再生.自主纠错,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早已经深入每个教师的思想和教学行为中,这种理念让每个教师的教学改变了很多,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灌输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在学生出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时机,巧妙地利用他们自己的错误资源自主纠错.在自纠的过程中学会再次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自己能够找到自身出错的原因,弄清自己的出错点,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使有时候不能通过自纠的行为解决原先困惑的问题,但是此时他们的思维也比原先更深一步了,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再升.例如,在教学“整式的乘法”时,笔者在教学中,给出一些学生在平时经常出错的练习题.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计算后,果不出笔者预料,有很多学生出现了错误.这时,笔者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批评讽刺,也没有直接为学生纠正错误,更没有对学生的错误置之不理,而是抓住时机,正确地对待学生这些错误资源.笔者选择将这些错误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共同辨析,以便更好地改正.如a2?a4=a8,a9+a3=a12,-(a)2?(-a)3=-a5,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很快投身于分析并改正这些错误中.笔者将学生所做的错题挑出,并让学生去寻找、分析出错的根本原因,促使学生进入到主体角色中.学生在寻找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出错的原因,知道自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混淆了有关同底数幂相乘的知识概念,这样让学生自主纠错,使得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知识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寻找错误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主纠错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平时较易出错的地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降低再出错的概率,渐渐达成授之以渔的良好教学效果.巧借错误,促使学生学习新知
学生出错并不代表学生的失败,恰好相反,学生的这些错误,是推进学生成功的有效工具,因为这些错误资源充分暴露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也正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所在,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成重、难点的真正突破.而学生的错误呈现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宝贵资源,只有通过错误的呈现才能更彻底、透明地反馈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关键的思维断点所在.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推进学生再度分析和突破,促使学生学习行为和效能的真正提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借助错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巧妙地借助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的错误,得以更深入地思考相应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笔者在上课之前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首先笔者画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任取三个点A,B,C,然后请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条线段.学生在笔者给出问题并思考后,给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4条线段.笔者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并没有直接说学生错了,而是巧借学生这一错误,加快新课教学的脚步,更直接地让学生认识、了解新知.师:你们数一数后发现图中有4条线段,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呢?你们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线,可以称之为线段吗?
学生在笔者的问题的刺激下,展开了思考.师:你们的答案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经过接下来的学习后,你们就可以自己来判断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成功地被调动起来.此时,笔者乘胜追击,向学生引出本节课题的内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而学生为了弄清楚最后的结果,很主动地参与到了数学教学中,学习相关的新知内容.笔者借助学生的错误资源,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巧妙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有了渴望,真正达成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在解决学生原有问题的过程中再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建构.巧设陷阱,引导学生思维碰撞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很宝贵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一般都会对错误有很深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意为学生巧设陷阱,让学生将自己的错误通过教师预设的陷阱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进而有机会让学生更广、更深、更有效地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进一步正确分析、对待自己的错误.而这个预设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引导者的身份,不仅要“引诱”学生陷入原先预设的陷阱中,还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错误,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促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更好地发展.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对此部分的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为了促使学生对勾股定理有更深入的认识,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为3厘米,一条边为4厘米,请问这个三角形的第三条边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在笔者给出问题后,立即说出“5厘米”这个答案.学生对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以至于只要是涉及3,4,5的三角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思维带到此处.自以为是地将其设定为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也是导致学生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笔者让学生多次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再次回忆有关勾股定理的概念.学生在进一步检查、思考后,发现题中少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而这个“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能成立.如果没有“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只知道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那么最后只能够求出第三条边的一个取值范围.此时,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有了很深刻的记忆和印象.教师通过巧设陷阱,让学生暴露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不足,提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整理错误,培养良好的纠错习惯
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其实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是学生审题不仔细,犯了原本会解而不该错的错误;二是理解不透彻,解题经验不丰富导致的思维欠缺性错误;三是有思维挑战性的题目,题目中出现的思维深度远远超越学生解题时能达成的思维高度.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错误,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和分析.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总是一时的记忆,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地将其中的重点、难点遗忘.为了避免这一状况发生,教师需要在学生出错并改正后,及时地引导学生整理错误,让学生留下一定的资料,以便以后复习巩固.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摇△ABC中,其中一个角为50°,另一个角为70°;还有一个△DEF中的一个角为60°,另一个角为70°,请问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有不少学生,在笔者给出题目后,立即给出答案,说不是相似三角形,因为给出的条件中并没有符合自己所学的那些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而且给出的这两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都不对应相等,一定不是相似的.很明显学生出错了,此时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分析、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学生了解了自己出错的原因后,笔者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整理错误,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很好地整理在自己的错题本中.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错题,清晰地写上自己出错的原因:忽略题中的隐含条件,此题给出了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还隐含了一个角的度数.学生不仅整理了出错的原因,还在其中提醒自己在今后做题时的注意点.学生就这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很认真地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归类、总结、整理.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整理错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纠错习惯,让学生可以有机会时常回顾,促使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纠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充满了很大的教学价值,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学会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出错,敢于面对错误,学会自主纠错.借助错误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更好地灵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