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0:5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学 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学 教学大纲》。

第一篇:美学 教学大纲

美学 教学大纲

辅助阅读书目: 宗白华:《美学散步》

李泽厚:《美的历程》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艾柯:《美的历史》 《丑的历史》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研究对象是“美。

第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

第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艺术。

第四,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

第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

第六,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第一章

审美活动与艺术的发生 艺术发生学、审美发生学 三个方面 1.原始人

2.现代部落土著 3.儿童

第一节 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人类最早的实践-生活形式。

巫术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源头。

巫术活动与我们所称的纯粹的审美活动还不是一回事,但它中间已经包含着审美活动的根芽。

一、巫术及巫术直观

(一)什么是巫术活动

巫术是人类原始的活动方式,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生命活动特征来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原始人类经验世界的方式和信仰的方式。

它的核心就是把人自己的生命活动的力量看作是世界的普遍力量,认为这种力量神秘地沟通了事物间的联系,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发挥着超常的威力。

巫术世界具有以下特征:(1)人的生命是与万物的生命未分离的,它们之间是相通的,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巫术的世界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世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就是这种整体性的表现。

(2)人的生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交互影响的,也是交互可直接沟通的。人的意愿可以影响外部事物的运行,外部事物的力量也可以影响人的生命运行。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就是这种不术思想的产物。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把这种巫术的 交互感应称作“交感巫术”。

(3)巫术世界是一个“存在”与“非存在”不分的世界

(4)巫术世界是一个隐喻的世界,也是一个受魔法支配的世界。一个事物的任何一部分都代表了这个事物本身。

早期“艺术”中的女神母题 女神母题中的原型性因素:

1、丰乳肥臀

2、双足下蹲

3、双手捧腹

4、双手上举

5、身如容器

6、水波纹、旋涡纹、三角纹等符号

二、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巫术符号与神话、语言、艺术 神话

(1)神话运思减少了几分迷信,多了几分信仰。

(2)神话减少了几分模糊,增加了几分形象的清晰。

(3)巫术世界充满的是吉凶感与宿命感的混合,但神话世界则充满着命运感。

语言和词语的魔力

与神话一样,语言也产生于巫术活动的符号创造之中,也就是说,孕育神话的力量同样也孕育了语言。

在原始社会中,没有指示性符号,而是一种魔法符号。指示性符号就是一种人为的抽象形式来指示某个事物或意义。

原始艺术

(1)绘画、雕刻:

原始社会没有我们今天的纯粹艺术。而是依附于巫术活动,并构成了巫术活动的一部分。

绘画。

第二节 劳动与手艺

在这具体的劳动中,也有艺术和审美活动的起源。柏拉图:艺术活动有两个起源,一是灵感,一是手艺。

“无论什么东西从无到有中间所经过的手续都是诗。所以一切技艺的制造都是诗,获得它们的一切手艺人都是诗人或制作家。”

灵感归属于巫术直观,手艺归属于生产劳动。

一、身体劳作与“手艺”

原始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走过了近3万年的漫长路程。

在原始的生产实践中,一切都是围绕着身体进行的。

(一)身体劳作

发明工具、狩猎、驯养动物、采集果实、培育植物(culture/藝)。

工具是人身体的延伸。衣冠是人的肌肤的延伸。

建造了自然界没有的屋宇,获得属人的栖居。

(二)身体劳作的本源性意义

(三)手艺的诞生

艺术在生产活动中的本源是“手艺”。手艺是身体劳作的一种凝结和提炼,是3万年的原始身体劳作的结晶。

手艺的本质在于:

通过一种合乎事物的内在本性(合规律性)的劳作,使事物的内在本性对于人的需要(合目的性)敞开。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诞生

一、从巫术直观到纯粹诗性直观

(一)理性的崛起与巫术活动的分裂

轴心时期的思想巨变的实质,就是理性思维从原始的、整体性的巫术-神话思维中崛起。原始的、整体性的巫术-神话思维被分裂成三个独立的部分:

一是理性思维的认知,一是纯粹直观,一是神秘的迷信。巫术-神话思维向理性认知转变。

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裂和脱颖出来,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历史,是在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 其一,在理性思维的领域,把加缠于巫术活动中的直观分离出来。

其二,是相对独立的艺术从巫术-神话活动中逐渐分离了出来。在中国有三个重要的标志:

(1)出现了独立的诗。《诗》、《楚辞》。

(2)出现了独立的为怡情乐性而演奏的音乐以及独立的音乐理论。《高山流水》;《乐论》。

(3)出现了独立的艺术家。伯牙、师况、屈原。

二,从“艺”走向艺术

淹没在身体劳作和巫术解释下的“艺”,也走向了自由艺术。这一发展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艺”向自由艺术演变;一个是“艺”中蕴藏的自由本性被揭示出来。

(一)“艺”向自由艺术演变

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1、这种对“艺”的升华,首先表现在“艺”被从身体劳作中独立出来,成为培养自由人的方式。

这种作为培养自由人的“艺”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见证,就是“六艺”,在古希腊则是“七艺”。

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士人。

天文、算术、几何、音乐、文法、修辞、逻辑。培养自由人。

2、手工技艺发展成一种真正的艺术。比如雕刻、建筑、绘画。

(二)对“艺”的诗性直观的自觉

在“艺”从身体劳作的掩盖下走向自由艺术的同时,“艺”中包蕴的自由本性也就被人自觉到了,并被人揭示了出来。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

庄子:扑蝉老人的绝技、梓庆削木以成乐器等,都深刻地揭示出手艺的“艺”中“游”的本性。

(三)对“艺”的自由形式的自觉

孔子关于“质”、“文”关系的理论

古希腊人关于“艺”所实现的形式的“美”与“和谐”的品质。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平衡”、“匀称”、“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等形式的独立美感和价值。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

什么是美与美学的诞生

第一节:轴心时期的有关美的命题 • 何谓轴心时期(Axial Age)?

• 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

• 时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 地域: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 特征: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各个文明——古希腊、以色列、古印度、中国——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 一 轴心时期中国有关美之思考

二 轴心时期西方有关美之思考

• 古希腊美并无独立地位

• 德尔菲神谕:至美即至公。希腊艺术之黄金时代,美往往与适中、和谐、平衡等相联系。

• kalon,一切令人愉快,引起悦慕或吸引眼神的物或人,皆谓之美。• 美无独立地位:颂神歌(宇宙的和谐)、诗(愉悦的魅力)、雕塑(比例与平衡)、修辞(恰当的声音节奏)。

希腊艺术家的“美”观

• 具象艺术的技术性发展,缩短法(foreshortening)•

• 雕刻对象为活生生的人体美

• 灵肉统一、身心至善(kalokagathia)

• 最能表现这种美的是静态的形式。动作或动作的一个片段显出平衡与沉静 •

• 最后,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 这种心灵就显现在拉奥孔的面部,并且不仅显现在面部,虽然他处于极端的痛苦之中。他的疼痛在周身的全部肌肉和筋脉上都有所显现,即使不看面部和其他部位,只要看他因疼痛而抽搐的腹部,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到自己也将遭受这种痛苦。但这种痛苦——我要说,并未使拉奥孔面孔和全身显示出狂烈的**。像维吉尔在诗里所描写的那样,他没有可怕地号泣。他嘴部的形态不允许他这样做。这里更多的是惊恐和微弱的叹息,像萨多莱特所描写的那样。身体感受到的痛苦和心灵的伟大以同等的力量分布在雕像的全部结构,似乎是经过平衡了似的。

• ——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

1、毕达哥拉斯

• 希腊哲学家开始用本原来代替神话。形成了四元素说(地水火风)。• 毕达哥拉斯(学派)更进一步,认为数是本原。

通过对数的领悟他们认为宇宙的主宰就是数,数就是神。

宇宙万物皆贯穿了数的原则,在他们那里,数学、音乐、天文学是统一的。弦长成一定比例时能够构成和谐的音乐,而这种有内在规律的数的比例就构成美。

宇宙各个天体处在一种数的和谐之中。太阳:地球=2倍月亮:地球;金星:地球=3倍月亮:地球。

• 天体的运行是和谐的,距离越大的天体,速度越快,并发出高昂的音调,距离越小的天体速度越慢,并发出浑厚的音乐。音调与距离成比例,构成宇宙谐音。

美就是数的和谐。

• 由此也产生了中西艺术的区别。

• “从绘画和雕塑的关系而论,中西就有不同。希腊的绘画,立体感强,注重凸出形体,讲究明暗,好像把雕塑搬到画上去。而中国则是绘画意匠占主要地位,以线纹为主,雕塑却有了画意。希腊画似雕塑,中国雕塑似画。” • “西洋人物画脱胎于希腊的雕刻,以全身肢体之立体的描摹为主要。中国人物则一方重眸子的传神,另一方则在衣褶的飘洒流动中,以各式线纹的 描法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

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之美的分野

• 德尔菲神庙一侧画阿波罗,另一侧画狄俄尼索斯

• a美与感官感觉之间的对立;b声音与视像之间的对立 •

• 两种美的对立还表现在远/近的对立上。西方艺术注重有距离的观照,注重视觉与听觉,而东方艺术则往往带有对触觉、味觉、嗅觉等的注重。• 而视觉与听觉之美虽能与人保持距离但两者程度有别。

• 阿波罗之美表现在一种静穆与和谐,在古希腊作“秩序与节制”解。是理性之美。

• 狄俄尼索斯式的美则无明显形式,超越有限的视觉表象。是癫狂之美。

2、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认识理性 • ①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 事物本身之美与事物相对于人之美

• ②美和合目的性 •

3、柏拉图

• 《大希庇阿斯》:“什么是美”与“什么东西是美的”

• 对美本身的追问开启了哲学美学的方向。所谓哲学美学,就是以美的本质为核心来研究审美对象的美学。•

• 美是理式,idea与edios • idea源于希腊文,本义为“见”,引申为“所见”,泛指心眼所见的形相(form)„„柏拉图只承认idea是真实的,眼见一切事物都是idea的影子,都是幻相。这匹马与那匹马是现象,是幻相,而一切马之所以为马则因为马的idea。

• 柏拉图的床,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中的两个笑话。“我”的概念。• 复制的概念 电影:银翼杀手

• 《会饮篇》肯定了美的理式的永恒性、绝对性和单一性:

• 这段话阐述了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

• 第一,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第二,美的理式具有绝对性。第三,美的理式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 第四,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各种美的理式却不因此有所增损。•

• 洞穴隐喻

• 有一群人“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向外面,它跟洞穴内部一样宽。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在这里,双腿和脖子皆被锁住,所以总是在同一地点。因为被锁住也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跟他们隔有一段距离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和 囚徒之间,有一条高过两者的路,沿着这条路建有一道矮墙,就像演木偶戏的面前横着的那条幕布。外面沿墙走过的人们带着各种各样高过墙头的工具,用木头、石头及各类材料制成的动物或人的雕像,扛东西的人有的在说话,而有的沉默着。由于他们(洞穴中人)终生不能行动或回头,因此外部世界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影子,便成了他们所能看到的唯一的真实。当路过的人们谈话时,洞穴里的人们会误认为声音正是从他们面前移动的阴影发出的。被囚禁的人完全被剥夺了任何自由的可能,他们只能面对着空荡的石壁,壁上的影子就是他们可能拥有的唯一的世界,而这个幻象的功能就是使他们不再有能力指认真实。

4、亚里士多德

• 虽然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式做了无情的批判,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批判理式脱离于物的孤立存在,但是从来没有否定过理式本身。按照传统翻译惯例,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希腊术语eidos在拉丁文中译成“形式”,为的是使物的eidos尽可能与物本身相接近,从而强调亚里士多德的eidos处在物之中。而在柏拉图的著作中,eidos从来不被译成“形式”,只译成“理式”,为的是强调“理式”处在物之外。我们不反对把亚里士多德的eidos译成“形式”,但是始终要记住,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式。

• 柏拉图的理式论是“一般在个别之外”,亚里士多德的理式论是“一般在个别之中”。柏拉图仅仅承认理式的一般性,而忘掉它的个别性。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存在于物内部的理式既是一般性,又是个别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

• 第二节 美学学科的形成

• 他们首先划分出了科学的领域和信仰(宗教)的领域以及诸如思维的领域,而对应于这些领域的是哲学、宗教、逻辑学等学科。但他们发现,有一个领域却无法归类,这就是包括艺术活动在内的丰富的诗意活动的世界。没有一个学科对应这一领域。他们还发现,人的心智中有三种能力,一是知,一是意,一是情。与“知”的心智能力相应的是哲学,与“意”的心智能力相应的是伦理学,但却没有一个学科对应着“情”的心智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分类、排序的逻辑中,一个巨大的领域显露了出来,并要求在整个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居于一定的地位。

1、维柯对“诗性智慧”的发现

• 意大利的维柯在1725年出版了他的《新科学》,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相对于逻辑推断的智慧,人类还有一种智慧。它比逻辑推理的智慧要更源始、更根本、也更重要,这是一种“诗性的智慧”。

2、鲍姆加通:Aesthetic、伊斯特剔克(美学)• 他于1750年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美学》。因为他第一次为美学正名,划定了美学的边界,为面目不清、位置模糊的这一学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3、康德(1724-1804)• 这位哲学上“哥自尼式革命”的创新者,在相当程度上秉承了鲍姆加通的遗产。他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了三大任务:第一是自然秩序的论证,第二是道德秩序的论证,第三是前两者协调关系的论证。这就构成了他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聚焦于人的三种基本心智能力和判断原则:纯粹理性是关于人的思想及其认识原则的,实践理性则是有关人的意志及其道德原则的,而判断力却和人的情感及其情感原则关系密切。•

• 第三节、对柏拉图提问的现代应答 • 维特根斯坦:美属于词的误用。•

•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美学大讨论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美学界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这场讨论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以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典型说、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说以及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说。

2、康德的审美判断的演绎美的主客观性质的阐释

• 一个审美判断首先具有这样的性质:它是主观的,但看起来好像是客观的。“这朵玫瑰花是美的”,这是一个主观判断。玫瑰花的美不在于它自身,你说它美是因为你将自己的主观的美的感受加给它了。所以一个审美判断是一个主观判断,但它必须好像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好像是这个玫瑰花有一种美的客观属性。

• 一个审美判断还具有这样的性质:虽然它好像是客观的,但这种客观又是一种主观的客观。也就是说,这种客观并不是这个事物的属性,而是因为人人都感到美,都表示认同,才显得好像是“客观”的。客观的东西是大家公认的,所以反过来我们为了得到大家公认,就把美说成是客观的,或者当大家公认的时候,我们觉得美好像是客观的了。这种客观性乃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

• 这种必然的倾向从何而来?康德认为因为人有共通感。这种共通感是先天的,只要是人,他就有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天然的人性结构,能够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这就是审美判断之所以可能的前提。

自然之美

第一节 自然美的中国历史

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自然美指自然界万物的美,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物的美。自然美欣赏的历史发展在我国经历了致用、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

(一)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畅 神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

19世纪瑞士文化史家布克哈特说:“准确无误地证明自然对人类精神有深刻的影响的还是开始于但丁……但是,充分而明确地表明自然对一个能感受的人的重要意义是佩脱拉克——一个最早的真正现代人。”

人物之品藻

内涵: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美学上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时代。

审美距离和移情

一、距离说 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二、移情说

 移情说最著名的代表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

 在说明移情作用时,立普斯本人所举的例子是希腊建筑中的多立克石柱。移情作用的定义

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3、观点:

 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

现人的感情。

4、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区别

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有选择性的)外物与人心相融合的结果

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物本身

四、内摹仿

1、内摹仿学说简介

 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

 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谷鲁斯

2、观点:摹仿和游戏是本能,审美活动中二者联系在一起,摹仿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审美的摹仿不同于一般知觉的模仿,而是一种内模仿。

3、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有人把它称为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第二篇:《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英文名称:Aesthetics

课程代码:01259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3学分54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

修订人:廖国伟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

美学原理是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本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是阐述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的重要方式,对于大学本科生了解审美的基本原理、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美学原理能够系统掌握和理解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运用审美的基本原理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以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概括能力以及理论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基本素质和进一步深入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如下:

1.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文学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3.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内容、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审美经验(理论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本章要求理解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重点理解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审美知觉的概念及其审美知觉特点;了解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讲授内容:

1.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

2.审美知觉。

3.想象。

第二章审美的属性与美的本质(理论讲授4学时、讨论1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都在于理解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与难解性,要求学生掌握审美的非功利性特点,了解审美的现代性和审美的政治性的属性。

讲授内容:

1.审美的非功利性。

2.审美的现代性。

3.审美的政治性。

第三章审美需要与审美愉悦(理论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审美需要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理解审美需要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重点掌握审美愉悦的条件、审美需要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文化对于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讲授内容:

1.审美需要的构成。

2.审美需要的历史发展。

3.审美愉悦的条件。

第四章形象与再现(理论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本章要求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角度理解艺术形象产生的过程及心理特点,深入理解艺术形象和审美形象的意义,掌握艺术再现的特点和典型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熟练掌握再现和典型的概念。

讲授内容:

1.形象的产生。

2.形象的意义。

3.再现与典型。

第五章意象与表现(理论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意象不仅是一个艺术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而意象又具有表意性和抒情性。本章对意象的特点及其与表现的关系进行阐述。要求了解意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意象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关于意象的一些基本理论,重点把握意象的审美价值以及意象与表现的关系。

讲授内容:

1.意象的产生和发展。

2.意象的意义。

3.表现与意象。

第六章形式与形式美(理论讲授4学时)

本章要求理解形式美是内容向形式转化的结果、内容向形式转化的根据、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及其组合原则,重点掌握形式美的本质、形式美构成的基本因素,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清楚的理解。

讲授内容:

1.形式美的发生与生成。

2.形式美构成的因素。

3.形式美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第七章自然和自然美(理论讲授4学时)

本章要求理解中西方美学家对于自然美的不同理解、中国现当代有关自然美的论争,重点掌握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国古代对自然美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的自然的认识、自然美的基本特点以及自然美的文化价值。

讲授内容:

1.中西方关于自然美的不同观点。

2.自然与人的关系。

3.自然美的基本特点。

第八章艺术与艺术美(理论讲授3学时,作品观摩3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和艺术在审美启蒙方面的作用,重点掌握艺术美的概念和艺术美的基本特点,对电影、绘画、音乐等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的特点有基本的理解。

讲授内容:

1.艺术与社会。

2.艺术美的基本特点。

3.艺术与审美启蒙。

第九章审美文化(理论讲授4学时)

审美文化是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也是当代美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本章要求一般理解审美文化的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基本掌握审美文化的基本类型,重点理解审美文化的概念以及审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讲授内容:

1.审美文化的概念的历史演变。

2.审美文化的类型。

3.审美文化的基本特点。

4.审美文化与艺术。

第十章审美范畴(理论讲授4学时)

本章要求理解美学史上关于优美和崇高的几种理论、美学家关于悲剧和喜剧的理论;重点掌握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概念,重点掌握优美和崇高的基本特征。

讲授内容:

1.优美。

2.崇高。

3.悲剧与喜剧。

第十一章韵与意境(理论讲授4学时)

要求理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而具有内涵深厚的两个美学范畴“韵”和“意境”,了解艺术中的时间以及审美中的时间与日常时间的联系与区别,重点掌握意境和韵的特点、本质以及三个基本层次,熟练理解意境和韵的概念以及历史演变,能够运用意境和韵的理论来分析艺术作品和审美现象。

讲授内容:

1.意境的内涵与本质。

2.韵与审美中的时间。

3.古典艺术的永恒规律。

第十二章审美教育(理论讲授3学时)

本章要求理解审美教育在个体朔造、陶冶性情、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等方面的作用,重点掌握美育的概念及美育的特点和规律。

讲授内容:

1.美育的目标。

2.美育的特点及规律。

3.美育的实施。

第十三章美学的未来(理论讲授3学时,讨论2学时)

要求结合现代社会的状况深入理解美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美学发展的多元

走向和当代美学发展的主要生长点有相应的了解。

讲授内容:

1.美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美学发展的多元走向。

3.当代美学发展的主要生长点。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现代社会的状况和审美现象、深入浅出的分析理论,采用讲授、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用,教学中利用影视作品、绘画作品等感性知识来使学生在观摩作品的同时,学会运用理论来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

3.作业

每学期至少一次以课程论文的方式完成的作业。

(二)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和平时的作业相结合的方法考核。

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文学概论。

五、建议教材和参考书目

(一)建议教材

王杰主编.现代美学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二)参考书目

宗白华.美学散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第三篇:《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课程代码:21520024 编写人: 总学时数:32学时 任课教师: 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文学理论;文本解读;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使用教材: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教学拓展资源: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刘纲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4.里夫茨希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5.张玉能:《美学要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省级精品课资源库;专家讲座视频库;一线教学案例资源库;多媒体素材库。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提高性和素质性的课程,通过它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美学的对象和范围,美学的学科性质;

2、掌握有关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的一些基本知识;

3、明确美感的含义,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美感的性质和特征,美感的心理要素;

4、掌握古今中外有关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理解美的本质的主要方面;

5、了解美的几种主要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

6、掌握主要的美的范畴:美和丑,崇高和优美,幽默和滑稽,喜剧性和悲剧性;

7、明确审美教育的含义、目的、作用、特点、实施等方面内容,以便树立学生的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学理论水平、审美接受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学习方法指导

美学的学习方法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把它归结为三种精神: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所谓“元典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到历代中外大美学家的经典原著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批判吸收经典原著的合理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以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我们认为,这是思考问题、著书立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因为我们今天要解决美学问题,就必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这样既可以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又可以找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钥匙。我们不能毫无依据地胡思乱想,也不能一厢情愿地天马行空,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探讨和借鉴,这就必须借助于元典精神。

所谓“质疑精神”就是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每一种历代中外大美学家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都不盲从迷信,都要质疑,对它们问一个“为什么”。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反思过程所理解、把握的美学问题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硬塞给学生的,那才可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理空间之中的具体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抽象的虚无。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在元典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前进,有发现,有创建,哪怕是一点点的前进、发现、创建,总比死记硬背、墨守成规、止步不前、重复前人、无所作为的学习要强得多。

四、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

第1章:美学的对象,主要包括: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学革命,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2章:美感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美感的含义及实质、美感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的生成、美感的发展。

第3章:美感的性质和特征,主要包括:美感的性质,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心理结构;

第4章:美感的心理要素,主要包括:感知与表象,联想与想象,情感与移情,思维与理解,意志与心理距离;

第5章:美的本质,主要包括:西方美学史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中国美学史上的美论思想,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6章:美的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 第7章:美学范畴,主要包括:美学范畴的含义,崇高与优美,丑,喜剧性,悲剧性;

第8章:审美教育,主要包括:审美教育的含义,美育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美育的目的和作用,美育的特点,美育的实施。

难点:

第3章、美感的性质和特征,主要包括:美感的性质,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心理结构;第7章、美学范畴,主要包括:美学范畴的含义,崇高与优美,丑,喜剧性,悲剧性;第6章、美的形态,主要包括:美的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

四、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

绪论(1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美学的目的

2、了解学习美学的方法 【本节知识点】

一、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美学的普及和提高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理论问题的正确解决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 美学为我们批判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文艺提供强大的武器 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必须学习必要的美学知识

二、如何学好美学

1、不断积累审美经验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历史主义地学习和钻研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4、全面了解到专题研究,逐渐深入和不断扩展

【网络学习】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结合学案,独立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你身边的同学进行学习者分析,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问题情境→知识点1:学习者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的主要内容→课外活动:设计调查问卷对同学进行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的方法→学习者分析的原则→课外延伸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

第一章美学的对象(2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2、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了解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节知识点】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与独立;

2、西方美学的发展概观;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4、美学是一门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5、美学研究的范围: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创造。

6、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网络学习】

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赏析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第1节,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2、西方美学的发展概观。

第2节,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学革命:

1、马克思主义美学给世界美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第3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2、美学研究的范围: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创造。

第4节,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美学与哲学,2、美学与心理学,3、美学与伦理学,4、美学与文艺学,明确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

【知识点提示】【重、难点提示】1,3,4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4、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参考书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译文出版社,1978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6、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7、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8、李泽厚《美学的对象与范围》,《美学》第3辑,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二章美感的形成与发展(3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美感的含义及实质

2、了解美感形成的心理和生理基础

3、了解美感的生成和发展 【本节知识点】

1、广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意识;

2、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感受;

3、视觉和听觉是人类的主要审美感官;

4、人的感觉是美感形成的基础。

5、美感形成与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

6、美感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7、美感的形成是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网络学习】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赏析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第1节,美感的含义:

1、广义的美感。

2、狭义的美感。

第2节,美感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1.生理基础。2.心理基础。

第3节,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的产物:1.美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物质生产是美感产生的中心。3.本能、摹仿、巫术、进化等实践活动使美感丰富化和纯粹化。

第4节,美感的发展:1.美感随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2.美感发展形成的差异性。3.美感的共同性产生的原因。【重、难点提示】1,2,5,6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

【思考题】

1、美感的含义应该如何理解?

2、美感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3、美感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4、人类的主要审美器官是什么?

5、为什么说人的感觉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6.为什么说美感形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 7.如何理解美感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8.美感的发展是如何展开的?

9.试述工具的加工在美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4、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

5、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第三章美感的性质和特征(3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美感的性质与特征

2、了解美感的心理结构 【本节知识点】

1、美感的社会性。

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3、美感的情感中介性和心理完整性。

4、美感的直觉性。

5、美感的超功利性。

6、美感的自由创造性。

【网络学习】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赏析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第1节,美感的性质:1.美感的社会性。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3.美感的情感中介性和心理完整性。

第2节,美感的特征:1.美感的直觉性。2.美感的超功利性。3.美感的自由创造性。

【重、难点提示】1,3,4,5,6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感具有社会性?

2、为什么说美感具有形象性?

3、为什么说美感具有自由创造性和精神性?

4、试分析实践自由和审美自由的异同。5.试述美感的特征。【参考书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2、《图解心理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宗白华译。

5、蒋孔阳:《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7、周来祥:《美学问题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8、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4年。

9、《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

10、龙协涛《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1、庄志民《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第四章美感的心理要素(5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了解美感的各种心理要素,如感知与表象、联想与想象、情感与移情、思维与理解、意志与心理距离等

【本节知识点】

1、感觉、知觉与感知;

2、表象;

3、感知贯穿于美感的始终;

4、表象可以是美感自由地进行;

5、感知和表象是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成的心理要素。

6、联想、想象等概念;6.联想在美感中的作用;

7、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

8、情感是指人对于客体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9、情感在美感中的作用:贯穿美感始终;个性化特征;沟通认知与意志的中介环节;弥散作用。

10、移情是情感与联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11、思维的概念;

12、理解的概念;

13、思维在美感中的作用;

14、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

15、审美判断的特征。

16、意志的基本概念;

17、意志在美感中的作用;

18、审美心理距离的本质。

19、美感以审美意象的形成和完善为核心。

【重、难点提示】3,4,6,7,9,10,13,14,15,17,18,19 【网络学习】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赏析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第1节,感知与表象:1.感知在美感中的作用。2.表象在美感中的作用。第2节,联想与想象:1.联想在美感中的作用。2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第3节,情感与移情:1.情感在美感中的作用。2.移情与移情说。第4节,思维与理解:1.思维在美感中的作用。2.审美判断的特点。第5节,意志与心理距离:1.意志在美感中的作用。2.心理距离与意志。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

【思考题】

1、感知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

2、表象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

3、审美意象是什么?

4、联想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

5、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

6、联想和想象对于审美意象具有什么作用?

7、情感在美感中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8、移情的本质是什么?

9、思维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 10.审美判断的特征是什么? 【参考书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2、《图解心理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宗白华译。

5、蒋孔阳:《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1、《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2、周来祥:《美学问题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4年。

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

5、龙协涛《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6、庄志民《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第五章美的本质(4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了解中国美学史上的美论思想 【本节知识点】

1、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

2、西方美学史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探讨美的本质;

3、西方美学史上主要有5条探讨美的本质的途径。

4、儒家的美论思想;

5、道家的美论思想;

6、美字的含义; 7、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四大流派”的美论; 8、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论新发展。

9、探讨美的本质的方法论;

10、美的本质的认识论、本体论、发生学、现象学的含义;

11、美的定义。

【重、难点提示】1,3,7,8,9,10,11

【网络学习】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赏析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第1节,西方美学史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1.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寻找美。2.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3.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4.从社会生活寻找美。5.否定美的本质。

第2节,中国美学史上的美论思想:1.结合伦理政治探讨美。2.结合艺术实践探讨美。4.当代美学的四大流派。5.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发展。第3节,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

【思考题】

1、西方美学史上主要有那几条探讨美的本质的途径?

2.中国古代美学的美论思想有什么鲜明特色? 3.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哪些美学流派?它们对美的本质各持什么观点?

4.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有哪些新进展? 5.探讨美的本质的方法论应如何理解? 6.美的本质主要应该如何理解?

7.你对美的本质问题有什么新的看法?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82年。

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2年。

5、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7、[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8、《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9、《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0、[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1、《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82年。

1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

13、《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4、高尔泰:《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16、《朱光潜美学文集》(1—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17、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8、《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9、[法]布封:《自然史》,见《布封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20、[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21、梅林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2、[俄]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23、[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朱光潜译。

2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25、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

26、周来祥:《再论美是和谐》,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

27、杨春时:《生存与超越》,广西师大出版社

第六章美的形态(6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了解美的各种形态,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 【本节知识点】

1、自然美的含义;

2、自然美的根源——人化的自然;

3、自然美的特征。

4、社会美的定义;

5、社会美的分类;

6、社会美的特征。

7、艺术美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

8、艺术是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9、艺术美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独特、具体、感人的。

10、艺术美的特征。

【网络学习】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赏析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第1节,自然美:1.自然美。2.自然美的根源。3.自然美的特征。第2节,社会美:1.社会美。2.社会美的特征。3.社会美的类型。

第3节,艺术美:1.艺术美。2.艺术的本质。3.艺术美的特征。4.艺术的内容美与形式美。

【重、难点提示】2,3,5,6,9,10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美?

2、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

3、自然美的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社会美?

5、社会美有哪些类型?

6、社会美有哪些特征?

7、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

8、什么是艺术美?

9、艺术为什么美?

10、艺术美在何处?

11、为什么说艺术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12、艺术美的特征主要是什么?

13、艺术如何化丑为美?

14、艺术化丑为美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书目】

1、《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2、《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2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5、[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周扬译。

6、[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7、[英]柯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8、《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

9、《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时代出版社,1952年。

10、《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

第七章美学范畴(5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了解美学的各类范畴,如美与丑、崇高与优美、喜剧性、悲剧性 【本节知识点】

1、美学范畴是美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

2、广义的美学范畴与狭义的美学范畴;

3、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概念;

4、中国古代美学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

5、崇高与优美的共同本质;

6、崇高的内涵;

7、崇高的特征;

8、优美的内涵;

9、优美的特征。

10、西方美学史上对丑的探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19世纪为界;

11、前期6个时期;

12、前期的主要特征是:以美为主,以丑衬美;

13、后期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末,主要特征是审丑成为时尚,出现了丑的美学。

14、西方美学史上对于喜剧性的探讨;

15、马克思、恩格斯的喜剧论;

16、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喜剧观;

17、喜剧性的本质。

18、喜剧性的类型;

19、肯定性的喜剧性表现幽默; 20、否定性的喜剧性表现滑稽。

21、悲剧性作为美学范畴不同于作为艺术门类的悲剧;

22、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23、黑格尔的悲剧观;

24、叔本华的悲剧观;

25、尼采的悲剧观;

26、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27、悲剧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28、悲剧性的定义;

29、悲剧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30、悲剧性的类型。

【重、难点提示】1,5,6,7,8,9,18,19,20,21,27,28,29,31 【网络学习】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赏析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第1节,美学范畴的含义:1.范畴。2.美学范畴。3美的范畴。

第2节,崇高与优美:1.崇高与优美的共同本质。2.崇高与优美的差异。第3节,丑:1.丑与美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2.丑的历史发展。第4节,喜剧性:1.幽默与滑稽。2.喜剧性的特征。3.喜剧性的分类。

第5节,悲剧性:1.悲剧性理论的发展。2.悲剧性的本质。3.悲剧性的特征。4.悲剧性的分类。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

【思考题】

1、什么是美学范畴?

2、关于崇高与优美,中国与西方有些什么术语?

3、崇高与优美的差异是什么?

4、简述西方美学史上对于崇高的探讨的大概情况。

5、简述西方美学史上对于优美的探讨的大概情况。

6、崇高的内涵是什么?

7、优美的内涵是什么?

8、崇高的特征是什么?

9、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10、丑是什么?

11、西方美学史上对丑的探讨分为几个时期?它们的特征各是什么?

12、为什么西方美学到了19世纪中后期会走向以审丑为中心?

13、喜剧与喜剧性有什么区别?

14、亚里士多德的喜剧观主要是什么?

15、黑格尔的喜剧观主要是什么?

16、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观主要是什么?

17、马克思、恩格斯的喜剧观主要是什么?

18、喜剧性的本质是什么?

19、喜剧性如何分类?

20、悲剧性作为美学范畴与作为艺术种类的悲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1、简述西方悲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22、简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23、简评黑格尔的悲剧观。

24、简评叔本华的悲剧观。

25、简评尼采的悲剧观。

26、简评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27、悲剧性是什么?

28、悲剧性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29、悲剧性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30、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生活中的悲剧。【参考书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2、《先秦两汉美学名篇选读》,中华书局,1987年。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朱光潜译。

4、[英]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5、[英]伯克(博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

7、[苏]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8、[波兰]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9、[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年。

10、方珊:《美学的开端——走进古希腊罗马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12、[英]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13、[德]鲍姆加登:《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14、[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蒋孔阳译。

15、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7卷本)第5卷,张玉能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7、[德]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朱光潜译。

18、[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1959年。

19、[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20、[法]让·诺安:《笑的历史》,三联书店,1986年。

第八章审美教育(3课时)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美育的含义

2、了解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3、了解美育的实施 【本节知识点】

1、美育一词的来源;

2、审美教育的定义;

3、审美教育的最早提出者——席勒;

4、中外审美教育概况。

5、美育是原始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途径。

6、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

7、美育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8、中国当今的发展需要美育。

9、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0、西方思想家对美育目的的论述;

11、美育的作用。

12、美育的特征:美育是寓教于乐的教育;美育是怡情养性的教育;美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13、美育的实施途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14、美育实施的原则;

15、美育实施的阶段:感美美育,立美美育,创美美育。

【网络学习】课前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赏析教学设计案例,结合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面授学习】

第1节,审美教育的含义:

1、美育一词的来源;

2、审美教育的定义;

3、审美教育的最早提出者——席勒;

第2节,美育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1,中外审美教育概况。2.美育的地位。第3节,美育的目的和作用:1.美育的目的。2.美育的作用。第4节,美育的特点:1,寓教于乐。2.怡情养性。3.潜移默化。第5节,美育的实施:1.家庭美育。2.学校美育。3.社会美育。【重、难点提示】1,3,4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思考题】

1、审美教育一词来源于哪里?

2、最早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是谁?他为什么要提倡审美教育?

3、什么是审美教育?

4、简述审美教育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5、简述审美教育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地位。

6、简述审美教育在历史大变动时期的地位。

7、简述审美教育在中国当今社会中的地位。

8、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9、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10、美育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11、为什么美育必然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12、为什么美育必然具有怡情养性的特点?

13、为什么美育必然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14、美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15、美育实施的原则是什么?

16、美育实施的阶段主要有哪些?

【参考书目】

1、[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徐恒醇译。

2、《蔡元培哲学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4、朱狄:《美学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5、《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6、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第四篇:桥梁美学教学大纲

《桥梁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中文名称:桥梁美学 英文名称:Bridge Aesthetics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方向选修课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16 总学分:1 周学时:2 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0 先修课程(编号):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 选修课,为四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设。课程系统讲授桥梁美学的基本原理,介绍各种桥梁结构的美学设计要点,以及色彩、材质的处理方法和原则,结合CAD介绍桥梁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与步骤。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桥梁美学设计基本内容及方法,为今后的工程实际工作做准备。

建议教材:无 参考教材:《桥梁建筑美学》(第一版);作者: 盛洪飞,出版地: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4年 《桥梁美学》(第一版);作者:和丕壮;出版 地: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4年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桥梁美学设计 的基本要素,不同桥型的美学设计要求,及色彩和材质的对桥梁美的作用。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共16学时,讲解桥梁美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美学设计原理。

桥梁美学概论(2学时)

桥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桥梁美学的哲学基 础,桥梁建筑的艺术特性,桥梁建筑的几何构成与形态感情。

了解桥梁美学的发展与基础,根据桥梁建筑的 特性,了解美的本质和表现形态,认识美与丑、美与真、善的关系。

桥梁建筑美的基本要素(2学时)

桥梁美学的统一和谐、均衡稳定、比例协调、韵律优美等要素,以及桥梁的美学特征,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关系。

掌握桥梁美学的几大要素,并能结合实际桥梁点评桥梁的美学特征。熟悉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关系。

桥梁结构的美学设计(4学时)

桥梁、拱桥、刚构桥、悬索桥、斜拉桥、附属设施的美学设计。

了解各种型式桥梁以及附属设施的的美学设计。

桥梁的色彩与材质(4学时)

桥梁的色彩设计,材质、色彩的相互搭配处理。

熟悉桥梁色彩设计的内容,了解桥梁建筑材质、色彩的相互搭配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桥梁景观设计(4学时)

桥梁景观设计,桥梁景观设计的视觉表现,计算机辅助桥梁景观图的制作方法。

了解桥梁景观设计的的方法,熟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制作桥梁景观图的方法。

四、作业

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布置适量的作业和思考题。

五、考核方式

考查。

六、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出勤、课堂表现,40%;期末结业论文占60%

第五篇:服装美学教学大纲

《服装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开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服装美学

课程类型:专业发展课(必修)学时总数:36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服装设计本科专业方向学生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服装设计1(款式)、服装设计2(造型)后续课程:

选用教材:服装美学.徐宏力 关志坤.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8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解释服装美学的逻辑特征,引导他们追求理论与应用的平衡,并让学生认识服装艺术的生产力特征,培养艺术、事业与技术的三重素质。通过对服装设计归路的揭示,塑造融入了个人思想的设计内容;通过对服装艺术特点的把握,培养学生提炼设计要素的能力;通过把握时尚与服装的相关性,提高学生与市场实践的结合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1、基本理论知识(12学时)⑴ 服装美及其发展源流 ⑵ 创造服装美的条件 ⑶ 服装艺术创作 ⑷ 服装艺术作品 ⑸ 服装美的接受

2、理论知识细化(16课时)

⑴ 服装美学的性质与作用,及现代特征 ⑵ 服装美与经济、技术、人体和气质的关系 ⑶ 服装艺术创作的特点、过程及方法 ⑷ 服装艺术作品服装主题创作 ⑸ 服装的表演、欣赏与评论

3、课后资料收集

要求学生根据每次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4、课堂实践(18学时)

⑴ 服装灵感来源的提炼与表达(至少7张)⑵ 策划一场服装表演

⑶ 品牌服装的模拟设计(至少2个品牌)

⑷ 服装评论(至少1场服装表演的整体评论,30套服装的具体评论)

5、论文要求(1学时)

⑴ 每位同学写2000字以上的论文(附彩色图片)⑵ 论文题目由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拟定

6、设计交流(5学时)

对每次的课堂及课后训练进行评讲、修改、总结;学生对论文的选题和大纲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修改或完善选题、大纲等内容,完成论文后,同学和老师间就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成稿的内容进行讨论,使学生广泛汲取各种意见和建议,便于课后总结。

四、参考书目

服装美学.刘蕾 侯家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8 服饰美学.叶立诚.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01 现代服装艺术设计.刘元风、李迎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7 服装美学.华梅.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05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考勤成绩、平时成绩、期考成绩比例换算按照教务系统换算比例执行。

2、考勤成绩按照学生出勤情况评定。

3、平时成绩可参考学生平时表现、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设计手绘表现等项目综合评定,建议主要以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设计手绘表现两个方案为主。

4、期考成绩可通过以下项目进行综合评定: ⑴ 服装表演策划,30%。⑵ 设计整理装订,10%。⑶ 论文,60%。

大纲制订人: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下载美学 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学 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书画美学教学大纲

    中国书画美学教学大纲 (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课程:(0554)中国书画美学 (公共选修课) 授课教师:杨孝鸿副教授 答疑时间:周二:12:00—17:00 或事先预约 办公室:教学行政楼603室 E-mai......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 中文系 第一章:美学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 美学课简介 一、课程定位: “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

    建筑美学教学大纲(合集5篇)

    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美学 课程编号:10020121D 学时/学分:32/2 开课学期: 7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选修课/选......

    三峡大学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作者:三峡大学文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更新时间:2005-9-26 课程名称:美学原理Principle of Aesthetics 课程编码:SN085120B 学分:2 总 学 时:32 考核方式:考......

    音乐美学 教学大纲(共5则范文)

    《音乐美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22 学分:1 适用专业:音乐学 音乐表演 一、课程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理性高度认识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 使音乐技能的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本章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中国传统美学基本思想和传统艺术式样。主要为: 1、 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独特性。 2......

    美学答案

    一.填空:2*10 1.日本 笠原仲二 《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 2.当代美学四大派: 美是主客观的结合 朱光潜美是主观的,吕荧、高尔泰美是客观的,蔡仪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 (感受) 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2.。原始人将鸟的羽毛等戴在自己的身上,尽管简陋粗糙,但却是他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