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青团在国资国企改革进程中如何发挥作用11
共青团在国资国企改革进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中共青团的工作也随之发生着质的变化,现代企业在不断发展,我们团员青年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进取,创新思路,用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来应对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组织应当树立服务的理念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切实加强团组织建设打好服务的基础,加强团干队伍建设,强化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为企业生产建设大局发挥好服务作用。
一、找准工作定位,强化服务理念,提升团组织工作内涵。
1、把服务作为共青团组织最根本的理念,贯穿于全部工作之中,及时了解掌握青工思想脉搏。把握好服务团员青年这个立足点,竭诚为团员青年服务,了解团员青年,掌握团员青年心态,摸清团员青年心理变化规律,是共青团密切联系团员青年的关键所在。融入“互联网+”的工作思路,有效覆盖全体青年,维护团员青年的切身利益,想团员青年之所想,急团员青年之所急,多为团员青年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沟通思想,增强信心,真正把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
2、团组织要始终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企业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把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理念付诸于实践,积极有效地开展生产活动。关键是选好切入点,结合这一工作定位目标开展活动。共青团工作必须紧扣这一主题,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服务大局的最佳结合点。以服务企业为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围绕提高青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深入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青字号”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五小”活动,创造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符合团员青年特点的活动体系,以此促进团员青年在岗位上学习,在岗位上成长,为团员青年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
3、加强引导和教育,提高青工思想素质和团员的先进性。围绕建设企业文化的目标,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发挥好服务功能,必须把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技术业务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新形势下,团组织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变换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使青工树立创新意识,发扬认真负责精神;树立团体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实践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一方面实现团员青年岗位创效的最大化,凸显出共青团员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又使团员青年在取得工作实绩的同时获得荣誉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识。
二、加强自身建设,打好服务基础,增强团组织凝聚力。
1、坚持党建带团建,积极主动争取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夯实团的基础建设。做好团的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有一支好的队伍,有一个好的班子。团干部要自觉使团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青年,自觉当好党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围绕党建带团建的要求,正确领会党政领导意图,服从全局需要,为生产管理服好务,同时要加强交流,积极主动向党政领导请示汇报,本着“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原则开展工作,以实际行动赢支持。通过举办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丰富青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并且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接受教育,增强组织凝聚力,为团员青年工作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团干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团干素质。按照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锻炼优良作风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团要管团、从严治团,积极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引导团干部坚决反对“四风”,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切实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团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进而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成为团员青年的好朋友,深入基层团员青年,反映团员青年的呼声,做到心中想着团员青年,行动为着团员青年,工作依靠团员青年,把工作做到团员青年心里去。及时研究团员青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团员青年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敢于破旧立新,锐意进取,竭心尽力创新团的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共青团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抓住工作方法,提升服务功能,激活团组织活力。
1、发挥好自己的服务功能,把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技术业务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团的工作面广量大,而人手相对较少,新情况、新问题很多,调控力量相对有限。因此,做好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必须在通盘考虑、全面部署的同时,坚持重心下移、重点突破。要突出重点,创造亮点,集中力量抓重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特色,抓出成效。尊重基层,注重典型,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成功经验,培养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来推进工作。
2、加强政治学习,深化主题教育,扎实开展青年思想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理论研讨会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帮助广大团员青年深刻理解科学体系,切实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组织团员青年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使团员青年在参与活动的实践中接受教育。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把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3、宣传优秀团员青年的感人事迹,在宣传教育上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体现实效。以身边人、身边事感动人、鼓舞人,引导青年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争出品牌,争出特色,争出工作效果。抓住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征文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团员青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把具有企业特色的主题活动精细化,积极树立企业和团员青年的良好形象。
四、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服务机制,延伸团组织工作领域。
1、共青团要有所作为、有所地位,必须进一步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在服务大局中创造新的业绩。在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企业共青团的工作也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活动形式,建立起适应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团员青年需要的工作服务机制。第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工作机制的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是干好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环节,“基础靠机制,机制靠落实”。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找到的,没办法的时候就深入到团员青年中去搞调研,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发展的新理念,必须结合新时期团员青年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企业共青团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占用生产时间集中人员组织开会学习,客观上既不允许也不可能,企业运行机制使专职团干部减少而兼职团干部增多等等问题,因此转变团的工作方式,提高团的工作效率,既是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团组织的自身运行机制的迫切需要,所以要把团的工作变大规模集中活动为小型分散活动,树立“适应才会发展”的理念,在不断创新中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共青团要在团结和服务团员青年方面适应这种新形势,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方法、途径和领域,以更适合团员青年的心理思维特点以及他们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中去找工作的切入口和着眼点。引导他们增强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观念。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应该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探索新经验、寻求新发展。
3、企业的发展,使共青团工作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给企业广大团员青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和尽情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发展的多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才的特征之一是其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现实表现就是追求不断发展的心理状态和能力。作为广大团员青年的组织,企业共青团能够从企业发展、青年成才的角度去思考,更好地发挥作用,其自身也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要做好青年的工作,结合企业的中心任务,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透彻地理解“服务”的深刻内涵,就一定能团结全体团员青年,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4、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共青团的工作面临者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要加大对团员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力度,团组织要通过切实的服务去团结、教育和引导团员青年,努力提高团员青年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实现创新共青团工作目标的群众基础。将服务作为团结凝聚青年的重要手段,这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判断。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扁平管理层,一人多岗已是不争的事实。开展团的工作和新体制已经不相适应,在现阶段共青团干部人员精干、合理兼职的情况下,要走联合之路,实现工作上的有效互补,则是新体制下共青团实现新发展的又一出路。
共青团工作虽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但只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就可以找到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共青团组织只要善于抢抓新的机遇,以创新的精神延伸工作领域,拓展工作空间,就一定能够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新形势下,全面振兴企业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团组织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团结带领全体青年知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共产党员怎样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
文章标题:共产党员怎样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
共产党员怎样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中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甚至在其所在企业处于暂时挫折和困境时,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真正显示出共产党人的本色。当前,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先锋
模范作用,体现出先进性:
(1)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扩大,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制度等项改革的普遍深入,涉及人们思想观念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上、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广大党员要站在改革的第一线,关心、理解、支持改革,为发展生产、搞好经营,献计献策。同时,积极引导、启发和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改革,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帮助职工群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党组织要善于发挥党支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作用。企业的重大改革措施,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
(2)要在实现国有企业扭亏增盈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前,国有企业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和问题,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在这些困难企业中,共产党员要带头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向职工讲清道理,通过努力奋斗,使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扭亏增盈。共产党员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把方便止给职工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在物质利益面前,共产党员要有不怕吃亏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共产党员要维护党和国家的大局,及时化解和消除影响稳定的因素。特别要做好企业中的老干部、老工人、女职工和生活困难职工的工作。老工人、老干部在企业中干了几十年,经验丰富,对企业做出过很大贡献,要重视发挥他们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上级及企业党组织也要关心职工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困难企业中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同职工群众同甘共苦,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企业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做到。对不能正常支付职工工资的困难企业,领导干部一律不准用公款购买小汽车、住房,更不能搞高消费娱乐。只要企业领导人与职工群众同甘共苦,问题和矛盾就会齐易解决。一些企业实行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的制度和开展向困难职工送温暖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是一个证明。
(3)要在加强国有企业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科学管理,是企业固本治标的大计。要在企业中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区、党员目标管理的制度。首先做到党员身边无事故、无次品,并通过党员带动周围职工群众做好各项工作,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得到切实保证。一些地方的企业党委,围绕企业生产技术的难点和重点,组织党员在企业的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等工作中大显身手,造就了一大批党员技术标兵、攻关能手、理财行家,在关键岗位上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这些都是成功经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主战场。做好这项工作,行政领导欢迎,职工群众满意,党员队伍本身也会有一个根本的提高。
(4)要在加强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前,全党全国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各行各业都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理应有更高的要求。企业中的共产党员要带头树立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头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带头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爱厂敬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反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带头弘扬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共产党员怎样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共产党员怎样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
第三篇: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大年”即将来临
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加速度: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
刘东;王川
导语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2014年12月3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2015年国企改革将有大进展和大动作,国资改革今年预料将会遍地开花。2014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新常态下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进行分析。会议要求,要“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13年12月底上海率先出台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意见以来,截至2015年1月4日,全国已经有上海、甘肃、山东等22省市出台了地方版本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部分省份意见虽未正式出台,但一些改革举措已在进行之中。南京、长沙等省会城市也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意见。随着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相关意见的逐步出台,2015年的国资改革将会迎来哪些进展?
本报记者 刘东
实习记者 王川 上海报道
地方改革遍地开花
彭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之前由于国家层面方案没有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突破较少,今年预料将“遍地开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已经出台地方国资改革方案后发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主要集中在混合所有制,分类监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公司制治理结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向,绝大部分省市都对国资改革设立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目标。
例如,在混合所有制方面,甘肃提出到2020年国有经济中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江西提出5年内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占国资的70%。
在国有资本范围方面,北京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要求,到2020年,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上海、江西、甘肃、江苏、重庆、四川、青海等省市也都将国资集中在关键领域的目标设定在“80%”上。不过,在对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进展进行评价时,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改革的力度并不如预期。中国社科院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刘小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仍相对比较缓慢。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里面存在两个问题,重复性比较强,各个省的意见都差不多,在具体操作上,还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
顶层设计意见将出
原定于2014年年底出台的改革意见并未能如预期出现,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可以说这些总体文件由于迟迟不能出台,已经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软肋,影响到国企改革总的进程。
此前有消息称,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由财政部、发改委和国资委牵头制定,可能以“1+N”的形式发布。其中,“1”是指首先会出台一个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N”则是三四十个配套方案。这些配套方案将分阶段分批发布。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近日表示,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而部分方案推出的时间表或将提前至春节前。
尽管如此,被称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元年”的2014年仍取得一定成就,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国家在把握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精准而坚定,此外,7月开始的“四项改革”试点,也为国资改革提供经验基础,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协调。
彭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央企方面,2014年各企业积极性较高,做了调研、制定方案等准备工作,待方案一出,央企动作应该比较大。此外,第一批国企改革试点工作到2015年也会有较大突破。若第一批试点进展顺利,第二批有可能扩大试点范围。
彭建国称,专项工作也会大有进展。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今年二级和三级公司会进行董事会试点等多项工作。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对2015年国企改革形势持乐观的态度,整个国资国企改革将会铺开,尤其是在混合所有制和分类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进展。
“混改”新内涵
不过,目前对于国资国企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不少争议。
彭建国认为,目前主要有三方面存在争议,即是否先对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是否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以及是否采用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在混合所有制方面,国资改革专家、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认为,要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契机,改变资本被板块化、碎片化,做到国有企业的实力加民营企业的活力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引进新的投资者,自然垄断行业应该把可竞争的板块逐渐分拆,通过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民营企业去家族化,建立有效公司治理。
彭建国也认为,虽然国企上市或多或少已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但这种上市大多是形式上的,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改革。
2014年12月底在广州召开的首届国企改革发展前沿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只有竞争性国企适合做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公益性国企和自然垄断型的国企应坚持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楚序平则表示,中央企业总部最好保持国有独资,对绝大多数重要国有企业,政府要保留51%以上控制权。同时,混合所有制优先考虑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公众基金。
陈清泰建议称,混合所有制治理上,有五点需要考虑,过大股比的国有股权适当分散给若干持有者、所有股东都应通过股东会、董事会行使权利,确立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地位。经理人由董事会选聘,董事会有权罢免。公司必须执行国家的法规接受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所有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所有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争议分类监管
“准确分类是实现下一步国资改革的重要一步。”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不过,目前分类监管仍是争议颇多的一个领域,从地方的经验来看,上海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进行监管,四川则分为竞争类和功能类两种类型,其他省市基本按照三类进行分类监管,但类别名称有所不同。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上海国资改革中,一些功能类的国有企业更愿意被划分到竞争类企业中去,因为两者受国资委监管及考核存在较大差异。从国家层面来看,分成两类还是三类监管也有不同意见,陈清泰认为,国有经济有两大功能,国有资本应该分作两类,一是政策性功能,就是作为实现政府特殊政策目标的重要资源。二是收益性功能,那就是获取财务回报用于民生和公共服务。而这两者的比例构成,应该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刘小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类监管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分类不清,在理论上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义,这些分类的的具体含义到现在还没有很清晰地厘清。如果是“一锅乱粥”的话,改革很难推行下去。
彭建国则认为,分类监管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议,是因为同一央企有不同业务板块,整体上很难划分,而同一块业务因同时具备公共服务、功能性等多种属性,难以进行归类。
彭建国称,按照分类,央企主要是商业1类和2类(竞争性、功能性居多),而中储粮等承担国家政策业务的属于第3类。第3类公益类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服务企业,如供热、供水。所以各央企针对分类监管,必须完善自身的功能定位,根据分裂进行监管、考核、薪酬制定、改革和结构调整。
具体来说,比如薪酬制定,商业1类要看市场,根据完成财务指标、是否实现保值增值功能来制定,而公益类则要紧盯社会功能,看其社会效益完成指标,商业2类(功能性)则两方面都要考虑。因此,在改革方面,要根据分类制定负面清单,使改革具有可操作性。
破题新常态
是否学习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存在争议,而此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由于在国资委会议中并未被提及,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相关意见财政部负责制定,因此国资委工作会议对此并未多作提及。
彭建国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投资公司更多关注产业和实业投资,这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类公司要做到以管理资本为主,发挥作为资本运作平台的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本保值增值和流动的属性,在相关领域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此外还要注意上下权利义务的边界问题。
一个新的动向是,2015年1月1日开始,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正式实施,首批涉及72家央企共200多位负责人。
此外,“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的国资国企改革也受到关注,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也进入爬坡过坎的阶段,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大部分央企都面临产能过剩、产销衔接不畅的巨大压力,有的企业大幅度减利甚至亏损,个别企业陷入经营危机。张毅表示,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加减乘除。
对此,彭建国建议称,国企尤其是央企改革一定要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即充当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创新驱动的领头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排头兵,国企要以真正成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为目标,逐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较普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第四篇: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作者:葛巍
[摘要]
2004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个根本,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分会也适时地在全行业举办了国有资产监管知识竞赛,本文试就参赛体会,围绕04年以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所走过的一些历程进行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清产核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mbo、政策性破产
04年清产核资的深层含义
清产核资是我们在04年里谈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国资委对187家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其目的在于规范工作,摸清家底,为科学评价经营绩效和保值增值提供依据。我们回顾过去不难发现,其实在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的发展历程中搞过多次类似清产核资的清查活动,摸清家底一直是以往历次检查的基本目的。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中央加强国资监管的大背景下,这次由国资委组织的清产核资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和国资委就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就笔者看来,对于国资委来说,摸清家底显然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下一步的工作意图,在于指导企业真正落实之前早已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十六个字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确保国家对所拥有的企业产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真正达到和实现产权明晰基础上的权责明确。其实这方面的改革早已经开始运作,但正是苦于出资人不到位,或是产权不明等等原因一度使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过程陷于停滞的窘境。如今出资人已经到位,清查工作业已完成,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从05年开始,国家将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战略发展规划的安排陆续制定相关交易细则,对所出资企业,该发展的发展,该淘汰的淘汰,也就是常说的“抓大放小”,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在于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国有经济,更要着眼于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快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的步伐,依靠“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针,建立国有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显而意见,我们要确保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靠的就是这些个企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和现阶段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针也是一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搞上去了,我们党的立足之本、执政之基也就稳固了,越是国有经济就越要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04年国资委的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即可看出一些端倪,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10月,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有36家18对中央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京、津、沪、渝等地区都组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至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同时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字也揭示了这一
点,在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70家,占74%;资产总额27.37万亿元,占96.96%;实现利润2663亿元,占84.09%。
与此同时,放开搞活一批国有中小企业的行动也在积极地展开,这些企业大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通过重组改制、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企业转变了机制,职工转换了身份,效益明显提高。最近国务院也已发文继续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消除体制限制,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从这一点上也证明了国家在立足国有经济占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介入我们的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通过先富带后富的形式,最终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宏伟目标。
国资监管的又一“杀手锏”
明晰了产权,明确了职责,建立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也就成为了改革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国资委在04年适时的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办法》规定,对企业负责人通过与任期两大类指标相结合来进行动态的考核,每一大类又分别选取不同的具体指标通过加权平均来实现考核的细化。《办法》把考核的具体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两大类,其中基本指标主要反映出资人关心的资产回报率的共性指标,分类指标则主要反映有关企业差异化的个性指标。这些个指标在选取和考核公式的确定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既要尊重企业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借鉴国际惯例,是一个科学计算的结果,既要让企业经营者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但又不让企业感到勉为其难,不让我们的经营者为压力所困,按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话来讲,就是要让我们的企业负责人去摘那些个跳起来摘得到的苹果,并不是伸伸手就能拿,也不是高不可摘的苹果。
我们选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来看,首先它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作为两项基本指标,同时又根据行业的特点确定其考核的分类指标,各种指标又赋予不同的权重这就很好的体现了企业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出资人关注的是主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增长能力,同时又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考核,不搞一刀切,强调“少而精”的原则,强化考核的针对性。其次在指标评分的计算公式中引进了经营难度系数,并采用功效系数法来进行计分考核,这也体现了在评价考核结果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然归根到底,不难发现国资委关心的其实并不在于几个指标的得分高低,更重要的是在于明确一种责任,传达给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一种“责任第一”的信号,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对所管理的企业国有资产切实承担起保值增值的经营责任。正所谓有指标即有考核,有了考核即要求有奖亦有罚,所以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制定一套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机制理顺了我们的改革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因为在过去我们无论是在奖还是在罚上都存在着不少困惑和矛盾。一说到奖,一对尖锐的矛盾马上就展现在眼前,一方面陷于体制原因领导和职工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就企业产生的效益来说我们某些大型企业负责人的收入确实也不高,至少没有市场化,和一些国际上知名企业的ceo们比起来要差远了,正是由于这种显在的不平横造成了目前在国企中普遍存在的领导“灰色收入”现象。改革的目的是要企业融入市场,这当然也就要求为市场化的管理者提供一个市场化的价格,长远的目标即是要将上面提到的这种不平衡变成平衡,要让合法收入取代“灰色收入”,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考虑到国有企业中还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效率普遍低下,在当前确保稳定的前提下我们最好的选择或许也就是稳步推进改革,多提倡一点奉献精神。一谈到罚,也有一对大矛盾,我们知道由于我们某些企业的领导对国资管理体制在认识上还有分歧,客观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还很严重,有时甚至是责任不明所造成的一种“坐失”,损失造成了当然就要追究责任,这时就产生了一个难题:难以追究责任,为什么呢?因为衡量的标准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也没有细化,正如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所感叹的“领导责任究竟算是一种什么责任”?所以在这种赏罚不明的状况下,我们发现在企业负责人当中很普遍的存在着这么一种“权利争着要,责任互相推”的现象。
笔者认为考核办法的出台,考核指标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深层次矛盾,是在以依法考核、分类考核和约束与激励相结合这三大原则为基础上建立的一套长效考核机制,当然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这至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是促进国企改革健康发展的一项积极探索,也是我们加强国资监管的又一“杀手锏”。
国企改革的误区,国资监管的重点
1、mbo≠国企改革
mbo又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改变本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现阶段关于国企改制能否采取mbo的争论可以说是甚嚣尘上,波澜迭起。应该说mbo本身是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不失为激励企业经营者搞好企业的一剂良药,但在现阶段mbo在国企改制的实践中似乎给人变味走样的感觉,不少人是借mbo之名,大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贱买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十分严重。
国有产权转让,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后一次廉价而丰盛的宴席,不少人动用一切手段、关系试图假如这场盛宴。正如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所指出的,“盲目的进行曲线的mbo,离开了完善制度的支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我想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起点的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否则必然会导致不公和社会的不满。为此国资委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明确表态不主张条件不成熟的企业搞mbo,同时规定在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时须经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批准,严禁“虚假评估”、“自买自卖”和“暗箱操作”,在已有相关产权交易制度作为保障的前提下相信国资委将进一步颁布和出台有关规范管理层收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显而易见,mbo是我们进行国企改制的可选方案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途径,片面的把mbo等同于国企改革,不分清情况,不健全制度,大搞“一刀切”显然违背了国企改制的本意。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我们国家鼓励的是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凡是存在涉嫌流失国有资产的一切做法必将成为国家监管和打击的重点。
2、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
政策性破产是我们为了推进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积极改善国有经济质量而在现阶段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现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依法破产最大的不同即在于,破产财产首先用于安置职工偿还职工债务,而不是根据债务关系优先偿还各种实际债务人。
对于境况不佳的国有企业来讲,往往大量举债经营,很多情况下银行是最大的债务人,对于政策性破产来说银行可能也就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有人也就利用这么一个机会,制造经营不善的假象借改制破产之机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转让所得又不用于安置职工,严重损害了广大职工和国家的利益。针对这一现象,国资委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推进国企改制和促进国有产权合理流动的制度,比如讲,《办法》明确要求国有企业的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
表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职代会审议后方可实施改制破产工作;此外《意见》对于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偿还职工债务上也有了明确规定等等,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和维护广大职工合法利益的宗旨,确保国企改革的健康发展,企业改制当然也不能不考虑债权人的利益,逃废债务的现象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关于法制和诚信的基本要求,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增加了金融风险,《意见》在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人利益上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国资委的安排,大约还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政策性关闭工作,目前一些沿海地区长期积累的急需退出市场的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关闭破产。京、沪、江、浙、闽5个省市已经停止实施政策性破产,全面转向依法破产。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有可能突破5000亿元,尽管金融方面存在的困难也不少,但各方在未来几年内携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条件还是成熟的。
政策性破产不等于依法破产,我们相信它必将成为历史的产物,最终会被符合市场法则的依法破产所取代,在现今的过渡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对各方面的监管,严格审查各个环节,在确保国家和广大职工利益的前提下让改革的步伐走得稳而不乱。
展望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
以监管促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管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是一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改革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改革越是深化,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愈是会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改革也许就会因此而陷入停顿,各种不稳定因素也会应运而生,这个时候就更需要监管的介入,通过制度和措施来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更有利地促进改革的深化。加强监管是改革的呼声,监管的目的不是要去阻碍改革的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前行才是监管的宗旨。只有把改革与监管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确保稳定的前提
下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几万家
国有企业要在市场中顺利转型,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正视我们的现实,目前的国企改革应该说正处于一个攻坚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时间紧,到06年wto的过渡保护期即将结束,我们将直面国际知名企业所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但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准备似乎还不充分,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又已经不多了;其次就是任务重,国有企业冗员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要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改革效果显然还有差距。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加快改革的步伐,找准攻坚的突破口。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将成为我们打好这场胜仗的关键因素。在04年国资委开展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05年这种改革探索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围绕的主要内容将是建立外派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将尝试在董事会下面设立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3、国资监管必将破局突围
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改革向来伴随着观点争锋,但改革也总会在争锋中前行,突破重重困境之后,国家推进和规范国企改革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2004年的国资监管在困境与争论中,披荆斩棘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2004年以来,国资委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发布实施了9个规章,印发了20多个规范性的文件,这些规章文件为各级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近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监管方式得到有效改进,随着对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基本结束,围绕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相信2005年国资委将进一步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各种薄弱环节出台各类提高监管水平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国有经济整体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走好国企改革之路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市场规律办事,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接受监管,深化改革是时代的呼声,这次的国有资产监管竞赛是推动我们电力行业尽快按照国有资产监管要求,构建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必将使我们整个电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法规和相关文件,从而提高电力行业广大领导干部和全体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与业务水平,为促进电力行业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与保值增值,构建“一强三优”的精品电网作出巨大的贡献!
第五篇: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作者:葛巍
[摘要]
2004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个根本,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分会也适时地在全行业举办了国有资产监管知识竞赛,本文试就参赛体会,围绕04年以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所走过的一些历程进行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清产核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mbo、政策性破产
04年清产核资的深层含义
清产核资是我们在04年里谈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国资委对187家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其目的在于规范工作,摸清家底,为科学评价经营绩效和保值增值提供依据。我们回顾过去不难发现,其实在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的发展历程中搞过多次类似清产核资的清查活动,摸清家底一直是以往历次检查的基本目的。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中央加强国资监管的大背景下,这次由国资委组织的清产核资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和国资委就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就笔者看来,对于国资委来说,摸清家底显然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下一步的工作意图,在于指导企业真正落实之前早已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十六个字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确保国家对所拥有的企业产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真正达到和实现产权明晰基础上的权责明确。其实这方面的改革早已经开始运作,但正是苦于出资人不到位,或是产权不明等等原因一度使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过程陷于停滞的窘境。如今出资人已经到位,清查工作业已完成,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从05年开始,国家将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战略发展规划的安排陆续制定相关交易细则,对所出资企业,该发展的发展,该淘汰的淘汰,也就是常说的“抓大放小”,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在于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国有经济,更要着眼于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快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的步伐,依靠“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针,建立国有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显而意见,我们要确保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靠的就是这些个企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和现阶段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针也是一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搞上去了,我们党的立足之本、执政之基也就稳固了,越是国有经济就越要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04年国资委的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即可看出一些端倪,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10月,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有36家18对中央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京、津、沪、渝等地区都组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至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同时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字也揭示了这一点,在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70家,占74%;资产总额27.37万亿元,占96.96%;实现利润2663亿元,占84.09%。
笔者认为考核办法的出台,考核指标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深层次矛盾,是在以依法考核、分类考核和约束与激励相结合这三大原则为基础上建立的一套长效考核机制,当然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这至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是促进国企改革健康发展的一项积极探索,也是我们加强国资监管的又一“杀手锏”。
国企改革的误区,国资监管的重点
1、mbo≠国企改革
mbo又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改变本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现阶段关于国企改制能否采取mbo的争论可以说是甚嚣尘上,波澜迭起。应该说mbo本身是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不失为激励企业经营者搞好企业的一剂良药,但在现阶段mbo在国企改制的实践中似乎给人变味走样的感觉,不少人是借mbo之名,大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贱买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十分严重。
国有产权转让,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后一次廉价而丰盛的宴席,不少人动用一切手段、关系试图假如这场盛宴。正如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所指出的,“盲目的进行曲线的mbo,离开了完善制度的支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我想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起点的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否则必然会导致不公和社会的不满。为此国资委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明确表态不主张条件不成熟的企业搞mbo,同时规定在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时须经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批准,严禁“虚假评估”、“自买自卖”和“暗箱操作”,在已有相关产权交易制度作为保障的前提下相信国资委将进一步颁布和出台有关规范管理层收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显而易见,mbo是我们进行国企改制的可选方案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途径,片面的把mbo等同于国企改革,不分清情况,不健全制度,大搞“一刀切”显然违背了国企改制的本意。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我们国家鼓励的是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凡是存在涉嫌流失国有资产的一切做法必将成为国家监管和打击的重点。
2、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
政策性破产是我们为了推进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积极改善国有经济质量而在现阶段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现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依法破产最大的不同即在于,破产财产首先用于安置职工偿还职工债务,而不是根据债务关系优先偿还各种实际债务人。
对于境况不佳的国有企业来讲,往往大量举债经营,很多情况下银行是最大的债务人,对于政策性破产来说银行可能也就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有人也就利用这么一个机会,制造经营不善的假象借改制破产之机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转让所得又不用于安置职工,严重损害了广大职工和国家的利益。针对这一现象,国资委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推进国企改制和促进国有产权合理流动的制度,比如讲,《办法》明确要求国有企业的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职代会审议后方可实施改制破产工作;此外《意见》对于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偿还职工债务上也有了明确规定等等,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和维护广大职工合法利益的宗旨,确保国企改革的健康发展,企业改制当然也不能不考虑债权人的利益,逃废债务的现象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关于法制和诚信的基本要求,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增加了金融风险,《意见》在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人利益上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国资委的安排,大约还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政策性关闭工作,目前一些沿海地区长期积累的急需退出市场的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关闭破产。京、沪、江、浙、闽5个省市已经停止实施政策性破产,全面转向依法破产。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有可能突破5000亿元,尽管金融方面存在的困难也不少,但各方在未来几年内携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条件还是成熟的。
政策性破产不等于依法破产,我们相信它必将成为历史的产物,最终会被符合市场法则的依法破产所取代,在现今的过渡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对各方面的监管,严格审查各个环节,在确保国家和广大职工利益的前提下让改革的步伐走得稳而不乱。
展望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
以监管促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管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是一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改革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改革越是深化,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愈是会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改革也许就会因此而陷入停顿,各种不稳定因素也会应运而生,这个时候就更需要监管的介入,通过制度和措施来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更有利地促进改革的深化。加强监管是改革的呼声,监管的目的不是要去阻碍改革的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前行才是监管的宗旨。只有把改革与监管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几万家
国有企业要在市场中顺利转型,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正视我们的现实,目前的国企改革应该说正处于一个攻坚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时间紧,到06年wto的过渡保护期即将结束,我们将直面国际知名企业所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但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准备似乎还不充分,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又已经不多了;其次就是任务重,国有企业冗员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要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改革效果显然还有差距。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加快改革的步伐,找准攻坚的突破口。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将成为我们打好这场胜仗的关键因素。在04年国资委开展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05年这种改革探索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围绕的主要内容将是建立外派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将尝试在董事会下面设立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3、国资监管必将破局突围
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改革向来伴随着观点争锋,但改革也总会在争锋中前行,突破重重困境之后,国家推进和规范国企改革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2004年的国资监管在困境与争论中,披荆斩棘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2004年以来,国资委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发布实施了9个规章,印发了20多个规范性的文件,这些规章文件为各级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近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监管方式得到有效改进,随着对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基本结束,围绕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相信2005年国资委将进一步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各种薄弱环节出台各类提高监管水平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国有经济整体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走好国企改革之路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市场规律办事,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接受监管,深化改革是时代的呼声,这次的国有资产监管竞赛是推动我们电力行业尽快按照国有资产监管要求,构建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必将使我们整个电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法规和相关文件,从而提高电力行业广大领导干部和全体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与业务水平,为促进电力行业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与保值增值,构建“一强三优”的精品电网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