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时间:2019-05-14 04:4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第一篇: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

12月17日,上海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从国资管理、国资布局、国有企业分别确立了目标。《意见》亮点内容包括,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等(原文见附件)。

目前上海市已成立深化国资改革的领导小组,上海主管国资的副市长周波担任组长。若干配套文件将在一月内陆续印发。

一、要点解析:

1.去行政化:“管国企”到“管国资”

1)转变国资监管体系、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上海将从过去管国企为主,转向以管国有资本为主。

2)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上,则将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

3)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和董事会管理。将来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只管三个岗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其他都放开。在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选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政府绝不能干预。

2.启动国资运作平台,为国有股权流动、兼并重组主渠道

1)韩正明确表示,上海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将在明年实质性运转,数量在1~2家。此前,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已于2010年3月成立,除进行了上海家化整体改制的市场化操作外,尚无其他动作。

2)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

3.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1)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

30%。

2)同时,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4.优化国资布局

1)改革途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加强横向联动与纵向整合。国资优化布局方面,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同时,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5.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1)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有分析称,这样的改革是要回归企业家精神,避免既是高官又拿高薪的情况。

2)国企工作人员,尤其是国企领导激励收益的获得将发生重大变化。《意见》中指出,上海国企领导人员所获部分激励收益将在正常离职后兑现,作为追索扣回的“抵押金”。此番上海市或将沿用30%的迟付比例,对于优化完善国有资本配置运营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学界把这种机制形象比喻为“金手铐”与“降落伞”。

6.分类监管落地,突出企业市场属性

1)实施分类管理,企业将被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 竞争类企业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

 功能类企业要以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  公共服务类企业则要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2)与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相比有较大不同,2008年上海出台的政策内容显示,市管国有企业分为产业类企业、资本经营类企业以及金融类企业。

3)人事安排。在同日出台的《关于完善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的若干规定》中称,将对该三类企业分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

结构,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

 以竞争类企业为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由市委管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市国资委党委管理;经理班子副职成员逐步由董事会聘任和解聘。

二、其他地区的改革动向

十八大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企分类管理、提高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等内容,可谓是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拉开了国企改革的新篇章,也为地方国资改革奠定了基调。在市场化的改革大旗下,各具特色的地方国资改革大戏正陆续登台。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以及上海、广东、海南、深圳等地方国资管理部门先后透露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思路。综合来看,加快推进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上市,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仍是各地国资改革的主导路线和重要抓手。

广东:资产证券化提速

加大力度完善国资监管模式,重点是实施两个转变:一是促进监管工作以审批审核为主向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转变,二是监管职能尽快由现在的以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按照广东国资委的规划,广东将着力打造国有企业不同层次的功能平台。一是做大要素平台,以产权交易集团为载体,构建金融、产权交易、药品交易等要素整合平台;二是打造省级资本运营和融资平台,整合省属保险、期货、银行股权、产权交易等资产,着力培育省国资金融资产板块;三是根据省属大型建筑企业规模实力的现状,研究整合设计、规划、融资、建设、服务、管理等资源,创新城镇、园区建设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业态,助推城镇化发展,打造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建立市场化补充机制

据悉,重庆正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目前仍须就初稿作出修改,及递交重庆市政府批示。该方案的“顶层设计”有六个关键词——推进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混合所有制、推行职工持股、组建国资运营公司、实施战略减持。

重庆国资委将打造10家国有资本营运公司,并且希望以三至五年时间,推进20家重

点国企整体上市。另外,重庆国资委亦有意让2、3的二级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以及让80%竞争类企业实施资本证券化。

分析人士指出,结合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指导精神,本轮重庆国企改革的核心将是推进资本重组,降低国有企业债务,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股权多元化与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人事任免机制与推进股权激励等等。

附件:

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

(2013年12月1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领导,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国资国企成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现就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重要意义。上海国资国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对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对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也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上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国资监管体系基本确立,国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但是,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当前,上海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和新型发展的新挑战,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上海国资国企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住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提升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为着力点,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为途径,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基本原则。要坚持科学发展。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国资国企在改革中调整提升,在开放中创新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切实把握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本质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度变革,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要深化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分类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国有企业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表率。

(四)主要目标。经过3-5年的扎实推进,国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

强,加快形成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努力成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规范透明的市属经营性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

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企业融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三、加快国资与产业联动调整,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

(五)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规范运营。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借鉴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和运作规则,建立企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

(六)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撑。

(七)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深化开放性市场化双向重组联合,加快调整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产业和行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企业向重点区域或功能性区域集聚。

(八)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四、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

(九)明确功能定位并实施分类管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

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跨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按照国资布局结构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十)规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竞争类企业,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国有多元投资企业原则上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经法定程序,兼任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非多元投资企业可设1名执行董事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委派或推荐监事会主席和外派监事,与企业内部监事组成监事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外派财务总监。

(十一)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加强对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工作的指导,明确选人用人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勤于思考、严于律己的企业家队伍。

(十二)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坚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收入、企业效益、发展目标联动,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关系。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公司,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奖励。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项目团队参股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的方式,探索建立跟投机制。完善市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完成重大任务后,经考核配套实施专项奖励。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五、鼓励企业立足本土融入全球,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十三)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以市场拓展、资源引入、技术提升、品牌输出为重点,支持企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因时、因地、因企制宜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境外科技研发、资源开发和加工贸易基地,构建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努力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主导者。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结合实际,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外派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薪酬制度。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架构,完善境外投资决策、项目评估、过程监控、风险分担机制,严格投资经营效益考评,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十四)构建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服务机制。完善境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和产业导向。

简化投资合作核准手续。为企业人员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加强外汇金融支持,鼓励国有企业积极争取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打造服务企业、联动发展平台,完善信息交流、资源配置、专业服务功能。培育跨国经营的服务主体,形成集约集群优势。境外投资合作项目,经认定可在一定期限内单列考核。

(十五)增强创新动力、实现转型发展。聚焦核心主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坚持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经营。发挥信息化在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产业升级。加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对主动承接国家和本市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收购创新资源和境外研发中心,服务业企业加快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经认定可视同考核利润。

六、优化国资监管体系,提高国资监管效率

(十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市属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的国资管理体制,以产权为纽带,积极推进产业与金融结合,加快产业与金融等各类资本优化配置,切实履行资产收益、选择管理者和参与重大决策等出资人职责。加强对区县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

(十七)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加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布局结构、公司治理、考核分配和风险控制等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资监管体系。减少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七、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合力

(十八)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要求,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领导班子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相结合,形成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机制;坚持职工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岗位业绩优的职工队伍;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培育体现企业特点、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坚持反腐倡廉建设与加强企业管控相结合,运用“制度加科技”方法,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

(十九)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落实国有企业自主分配权。鼓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示范区外的国有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参照实施。创新优化国有创投企业评估管理方式。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企业予以职工培训税收优惠。探索建立符合上海特点,特许经营、定价机制与政府财政投入相配套的公共产品管理体系。完善土地资产管理的配套政策,研究以国有划拨土地采用国家作价入股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探索企业参与土地二次开发利益分配的机制。逐步落实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政策。

(二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对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未规定事项,鼓励开展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创新试点,部市合作共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试验区。将改革

创新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作为个人职务晋升和奖励的依据之一。改革创新工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不作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

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认真落实完善分类监管、法人治理结构、长效激励约束、培育跨国公司、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等配套文件。各企业集团、委托监管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实践,抓紧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工作方案。各区县国资国企改革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第二篇: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大年”即将来临

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加速度: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

刘东;王川

导语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2014年12月3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2015年国企改革将有大进展和大动作,国资改革今年预料将会遍地开花。2014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新常态下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进行分析。会议要求,要“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13年12月底上海率先出台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意见以来,截至2015年1月4日,全国已经有上海、甘肃、山东等22省市出台了地方版本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部分省份意见虽未正式出台,但一些改革举措已在进行之中。南京、长沙等省会城市也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意见。随着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相关意见的逐步出台,2015年的国资改革将会迎来哪些进展?

本报记者 刘东

实习记者 王川 上海报道

地方改革遍地开花

彭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之前由于国家层面方案没有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突破较少,今年预料将“遍地开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已经出台地方国资改革方案后发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主要集中在混合所有制,分类监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公司制治理结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向,绝大部分省市都对国资改革设立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目标。

例如,在混合所有制方面,甘肃提出到2020年国有经济中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江西提出5年内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占国资的70%。

在国有资本范围方面,北京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要求,到2020年,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上海、江西、甘肃、江苏、重庆、四川、青海等省市也都将国资集中在关键领域的目标设定在“80%”上。不过,在对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进展进行评价时,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改革的力度并不如预期。中国社科院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刘小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仍相对比较缓慢。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里面存在两个问题,重复性比较强,各个省的意见都差不多,在具体操作上,还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

顶层设计意见将出

原定于2014年年底出台的改革意见并未能如预期出现,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可以说这些总体文件由于迟迟不能出台,已经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软肋,影响到国企改革总的进程。

此前有消息称,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由财政部、发改委和国资委牵头制定,可能以“1+N”的形式发布。其中,“1”是指首先会出台一个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N”则是三四十个配套方案。这些配套方案将分阶段分批发布。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近日表示,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而部分方案推出的时间表或将提前至春节前。

尽管如此,被称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元年”的2014年仍取得一定成就,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国家在把握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精准而坚定,此外,7月开始的“四项改革”试点,也为国资改革提供经验基础,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协调。

彭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央企方面,2014年各企业积极性较高,做了调研、制定方案等准备工作,待方案一出,央企动作应该比较大。此外,第一批国企改革试点工作到2015年也会有较大突破。若第一批试点进展顺利,第二批有可能扩大试点范围。

彭建国称,专项工作也会大有进展。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今年二级和三级公司会进行董事会试点等多项工作。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对2015年国企改革形势持乐观的态度,整个国资国企改革将会铺开,尤其是在混合所有制和分类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进展。

“混改”新内涵

不过,目前对于国资国企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不少争议。

彭建国认为,目前主要有三方面存在争议,即是否先对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是否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以及是否采用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在混合所有制方面,国资改革专家、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认为,要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契机,改变资本被板块化、碎片化,做到国有企业的实力加民营企业的活力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引进新的投资者,自然垄断行业应该把可竞争的板块逐渐分拆,通过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民营企业去家族化,建立有效公司治理。

彭建国也认为,虽然国企上市或多或少已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但这种上市大多是形式上的,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改革。

2014年12月底在广州召开的首届国企改革发展前沿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只有竞争性国企适合做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公益性国企和自然垄断型的国企应坚持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楚序平则表示,中央企业总部最好保持国有独资,对绝大多数重要国有企业,政府要保留51%以上控制权。同时,混合所有制优先考虑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公众基金。

陈清泰建议称,混合所有制治理上,有五点需要考虑,过大股比的国有股权适当分散给若干持有者、所有股东都应通过股东会、董事会行使权利,确立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地位。经理人由董事会选聘,董事会有权罢免。公司必须执行国家的法规接受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所有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所有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争议分类监管

“准确分类是实现下一步国资改革的重要一步。”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不过,目前分类监管仍是争议颇多的一个领域,从地方的经验来看,上海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进行监管,四川则分为竞争类和功能类两种类型,其他省市基本按照三类进行分类监管,但类别名称有所不同。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上海国资改革中,一些功能类的国有企业更愿意被划分到竞争类企业中去,因为两者受国资委监管及考核存在较大差异。从国家层面来看,分成两类还是三类监管也有不同意见,陈清泰认为,国有经济有两大功能,国有资本应该分作两类,一是政策性功能,就是作为实现政府特殊政策目标的重要资源。二是收益性功能,那就是获取财务回报用于民生和公共服务。而这两者的比例构成,应该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刘小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类监管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分类不清,在理论上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义,这些分类的的具体含义到现在还没有很清晰地厘清。如果是“一锅乱粥”的话,改革很难推行下去。

彭建国则认为,分类监管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议,是因为同一央企有不同业务板块,整体上很难划分,而同一块业务因同时具备公共服务、功能性等多种属性,难以进行归类。

彭建国称,按照分类,央企主要是商业1类和2类(竞争性、功能性居多),而中储粮等承担国家政策业务的属于第3类。第3类公益类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服务企业,如供热、供水。所以各央企针对分类监管,必须完善自身的功能定位,根据分裂进行监管、考核、薪酬制定、改革和结构调整。

具体来说,比如薪酬制定,商业1类要看市场,根据完成财务指标、是否实现保值增值功能来制定,而公益类则要紧盯社会功能,看其社会效益完成指标,商业2类(功能性)则两方面都要考虑。因此,在改革方面,要根据分类制定负面清单,使改革具有可操作性。

破题新常态

是否学习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存在争议,而此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由于在国资委会议中并未被提及,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相关意见财政部负责制定,因此国资委工作会议对此并未多作提及。

彭建国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投资公司更多关注产业和实业投资,这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类公司要做到以管理资本为主,发挥作为资本运作平台的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本保值增值和流动的属性,在相关领域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此外还要注意上下权利义务的边界问题。

一个新的动向是,2015年1月1日开始,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正式实施,首批涉及72家央企共200多位负责人。

此外,“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的国资国企改革也受到关注,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也进入爬坡过坎的阶段,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大部分央企都面临产能过剩、产销衔接不畅的巨大压力,有的企业大幅度减利甚至亏损,个别企业陷入经营危机。张毅表示,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加减乘除。

对此,彭建国建议称,国企尤其是央企改革一定要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即充当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创新驱动的领头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排头兵,国企要以真正成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为目标,逐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较普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第三篇: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国资国企是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服务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增强上海国有经济的带动力、影响力、控制力,对实现上海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优化布局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完善治理,创新机制,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上海国有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十一五”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实现了“六个基本形成”目标:基本形成了“牢记使命、深化定位、联合委办、服务企业”的工作方针;基本形成了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的改革路径;基本形成了围绕主业上市融资发展和提升价值的发展新机制;基本形成了“出资监管为主、委托监管为辅”的国资监管全覆盖体制;基本形成了国资基础管理框架;基本形成了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中长期激励为重点的机制创新突破。

(一)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5年底至2010年底,全市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5316亿元增长到10960亿元,年均增长21.2%。2006-2010年,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900亿元,累计税收4100亿元,分别比“十五”规划同期增长146%、144.3%。

国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节能建筑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全面完成国家和本市确定的各项任务。

在应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及灾后援助都江堰建设、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等地区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出色完成了世博园区80%的建设任务、70%的设计任务、60%的项目管理,为上海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国有资产在重点行业、领域和大型企业集团的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前20个行业中的国有资产总额占本市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83.5%提高到2009年的91.4%。前10家大企业集团国资规模占出资企业国资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73.8%提高到2009年76.5%。

(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取得突破

2006-2010年,上海国有企业积极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各类重组涉及资产总额约2800亿元,资源进一步向具有主业突出的优势企业集聚。

(四)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累计超过1300亿元,上市公司融资超过1500亿元,资本证券化率从13.6%提高到30.5%。

(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筹备建立了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专业资格认定委员会”和候补人才库;研究制定了《市管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市管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等制度;推荐产生了11家试点单位的35名外部董事;设立外部监事,由其与企业内部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并联合纪检监察、审计等各方监督力量开展工作。

(六)政企分开、国资监管全覆盖工作顺利推进

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类监管”原则和“责任有主体、行为有规范、问责有对象”的要求,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对市属经营性国资履行出资人职责,市国资委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分别采用出资监管和委托监管两种模式,原则上以出资监管为主,委托监管为辅,实现国资监管全覆盖。

“十一五”规划目标“13588”完成情况

一、目标完成情况

1、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保持在一成以上

2005-2010年,全市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5316亿元增长到10960亿元,年均增长21.2%,其中,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4045亿元增长到8230亿元,年均增长20.7%。

2、三成以上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中

截至2010年底,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达到30.5%

3、五成左右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聚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2009年底,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领域中国资总额占经营性国资比重65%(2005年为40%左右)。

4、八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在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

2009年底,国资委系统资产总额排名前列的久事、城投、上汽、电气、上实、申能、地产、光明、上港、百联、同盛、机场、建工、国盛、临港等15家企业的国有权益占41家出资企业国有权益总数的86.5%。

5、社会事业领域八成左右的市属企事业集团探索实施多元化改制

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行推进,尚处于探索过程中

二、“十二五”改革发展的环境

(一)总体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内形势。

1、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上海国资国企加大调整和改造力度

国际金融危机、能源资源趋紧和环境气候变化促使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技术、新产业将带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产业和依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已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点。上海国资国企必须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化趋势,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借助上海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加大调整和改造力度,抓住结构调整的主动权,着力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新的发展优势。

2、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上海国资国企要更加注重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抬头,并日趋升温,这将影响未来世界贸易的增长。这些都将对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使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面对挑战和约束,上海国资国企必须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的步伐,在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的同时,要转变国有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支持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并购;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上,通过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抓住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机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努力形成全国性的企业,取得新的发展优势。

3、“四个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国资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后“世博”时代,上海将进一步加快建立完善符合上海发展定位和转型要求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形成相应的服务保障能力。在这些领域,上海国资要继续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精细化的运作管理方式,努力形成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逐步化解公益性国资运行压力。对于比较成熟、收益稳定的项目,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形成国有资本“投入—盘活—再投入”的滚动循环机制。同时,要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公益性国资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国资国企的社会责任要求更加明确和规范

“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国资国企要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在推动社会公平和谐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国资国企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和制度;必须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加快做优做强主业,争取创造更好的业绩回报社会;必须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做好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和社会风险评估、防范工作,加强国资国企监管的执行力,公开企业财务,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检查。同时,也要求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支持国资国企改革,降低国资行业调整退出成本和企业改革成本,确保社会稳定。

(二)阶段特征

“十二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将主要表现出如下阶段特征:一是国资结构调整进入纵深发展期,将从过去较多关注行业布局结构调整,转为国有资本行业布局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国有集团经营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等多项结构的调整;二是国有经济发展模式进入加速转型期,“十一五”靠资金、资源密集投入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续,在内外压力的作用下,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主线;三是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国资运营体系、集团管控模式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四是国资监管进入规范完善期。

三、“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

(一)指导思想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优化布局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5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更加注重上市发展和透明运作、更加注重依托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国资监管、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诉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国有资本证券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国资监管信息化,不断优化国资布局结构、集团经营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结构、经济增长结构,使上海国有企业成为市场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群体,使上海国资成为证券化程度高、盈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使上海国资监管形成透明化程度高、监管能力强的出资人体制,从总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有经济稳步增长和功能提升,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国企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提出的市属产业类国资证券化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属产业类国资证券化率,力争90%以上的产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产业集团90%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自主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6%以上。形成2-3家充分发挥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集团,5-10家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集团,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

——法人治理建设,按照“资本人格化、治理规范化、激励市场化”的要求,根据上市公司治理指引,通过优化和细化法人治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和综合配套,更加注重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的股东导向机制、规范运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使公司法人治理基本达到《公司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要求。

——国资监管体制,以出资人监管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管理向股权管理转变。结合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建立运作,建立适应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国资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委托监管内涵,提升国资监管全覆盖的有效性。

——国资布局调整,市国资委系统95%的国有资产集中到前20个大企业集团,集中到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加大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基本完成非主业资产的调整和有序退出。行业布局从70个行业收缩调整到50个左右,企业集团有效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次以内。

——履行社会责任,更加关注社会公众对国资国企的公共利益诉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社保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将履行社会责任落实至企业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经营等各环节。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体系和报告制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低碳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带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严格落实安全保障责任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结构

大力推进行业布局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支撑上海未来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安全、有利于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更好地发挥国资在上海产业结构重构和城市功能提升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进一步优化国资行业布局

一是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推动国资向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聚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纺织等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上海地方国资具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上汽、电气、上药、华谊、华虹、纺织等重点产业集团,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旅游、酒店、会展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产业带动力的高端服务业,提升服务业能级,提高服务经济在上海国资中的整体比重。三是聚焦功能性领域,增强服务和保障功能,继续在机场、港口、隧道、轨道交通、能源、水供应、农副产品保障等关系本市国计民生、城市安全的功能性领域和民生保障领域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

2、进一步加快国资空间布局调整

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推动国资国企优化地区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尤其要重视与长三角区域的联动发展。引导制造类企业进一步向开发区、园区等重大基地集中,引导服务型企业向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功能性节点新城等重点区域集聚。结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向张江高科技园区及其各分园集聚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联合重组

按照“重组是企业发展手段,重组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重组决策的主体是企业”的要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创新能力,鼓励国有企业跨国界、跨地区、跨所有制、跨企业集团重组联合,推动要素在更大区域、更大范围流动,形成一批在上海注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吸引一批处于行业前列的研发机构、总部落户上海的公司,改造一批产业类集团,实现整体上市,促进国资、外资、民资多元融合、共同发展。

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制造业企业要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开拓发展的能力。商贸流通、酒店旅游、建筑设计等服务业企业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

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急需稀缺资源和关键技术领域对外合作力度,支撑主业发展,成为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集团。

推动市级创业类、产业类投资公司聚焦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合协作,共同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发展

坚持以资产证券化为重要抓手,推动国有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增强本市经营性国资的流动性。“十二五”期间,全市经营性国资证券化水平达到40%以上。培育20-30家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3-5家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跨国经营、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公司。前30家上市公司资产、盈利、市值占到上市公司总量的80%以上。一方面,90%以上的产业集团实现核心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做强核心上市公司,推动上市公司业务领域向主业集中,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经营者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四)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坚持以公司法和市场化为基础,结合党委“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通过优化和细化法人治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股东导向机制、规范运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1、根据不同的公司类型和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设置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

产业类公司全面建立董事会,普遍实行外部董事制度;政府投资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设立监事会,并探索建立监事会审计与风险监控专门委员会。整体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资产经营公司参照国际投资银行等公司治理要求,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

2、以董事会建设为中心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一是落实董事会权责。明确市国资委与董事会的事权关系,将部分股东权利授予规范运作的董事会行使,形成股东导向机制。二是探索外派监事团队监督的新机制。按照“外派监事组成工作团队,每个团队由外派监事会主席和若干名外派监事组成,与企业内部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的要求,研究外派监事团队管理的新机制。三是依法落实职工董事、监事制度。职工董事和监事的人数和比例依法确定,并在章程中明确。建立职工董事、监事评议制度,职工董事、监事每年向职代会报告工作,接受职代会质询和评议。四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推进党管干部和股东提名董事会人选有机结合。五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评价指标,研究出台董事会评价指引,形成选派、监督、评价、考核的制度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建设

按照“主动管理、合理授权、资源共享”的要求,构建适应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管控体系和组织架构,实现企业战略控制协同化、资本价值最大化、经营活动最优化。

一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根据集团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能够高效管理、发挥集团业务协同效应的三层次企业组织结构。二是逐步调整集团下属企业股权结构。产业集团要通过调整下属核心企业的股权结构,优化集团产权链,增强集团的管控能力,逐步改变当前“企业级次越低,股权越分散;企业级次越高,多元化程度越低”的状况。三是加大力度压缩集团管理层级。推动企业集团聚焦主业,减少管理层级,逐步实现组织扁平化,出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次以内。四是健全企业管控体系。通过强化企业整体战略,加强集团总部职能,优化管控模式,加强重点环节的管控等手段进一步健全企业管控体系。

(六)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

一是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整合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式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加强研发管控,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临床研究、大型风电机组、百万千瓦等级核电设备、重大装备大型铸锻件关键技术、本体ABS新材料产业化、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智能电网、高温超导等方面形成重大产业的研发及产业化能力,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建立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研发团队的创新动力。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地方国有企业R&D投入占全市地方国有企业GDP比重继续高于全市水平,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形成3-5个新型产业研发战略联盟,完成3-5项原创性技术开发项目。

(七)加强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完善市场化遴选人才的机制,进一步加强产权代表、经营管理者、企业党群工作者、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企业领导人员后备人选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市领军人才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中央及市“千人计划”50名,高端人才、创新复合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规模。

(八)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以出资人监管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管理向股权管理转变。按照“让企业紧贴市场,让政府远离企业”的要求,加快企业集团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实现转型改制。结合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建立运作,建立适应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国资管理体制,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

在出资人监管的基础上,依托市场力量,逐步形成行业主管部门、专业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监管体系和机制,切实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实现“市场监管优于政府监管”的目标。

继续加强国资战略、预算、评估、法制、财务监督、产权交易、信息化管理等基础管理体系建设。

(九)坚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十二五”期间,国资国企要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一是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机制。把履行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经营等各环节,并建立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二是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按照“标准化、系统化、透明化”的原则,制定上海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工作指引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明确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编制流程和披露的程序等。“十二五”期间,推动实行董事会授权试点的企业集团先行试点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并对外披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至所有出资监管企业。三是推动企业全面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继续做好信访安保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五、“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规划落实。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衔接,分工落实。形成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基础,以相关专项规划、企业集团“十二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各类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二是加强配套保障。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优化重大项目布局,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争取资金投入,优化国有资本支出结构,优先安排涉及企业转型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领域的支出和项目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国资国企涉及的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入。三是加强实施监督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方案全文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方案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领导,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国资国企成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现就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上海国资国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对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对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也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上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国资监管体系基本确立,国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但是,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当前,上海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和新型发展的新挑战,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上海国资国企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住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提升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为着力点,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为途径,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要坚持科学发展。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国资国企在改革中调整提升,在开放中创新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切实把握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本质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度变革,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要深化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分类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国有企业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表率。

(四)主要目标。经过3-5年的扎实推进,国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加快形成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努力成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规范透明的市属经营性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

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企业融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五)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规范运营。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借鉴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和运作规则,建立企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

(六)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撑。

(七)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深化开放性市场化双向重组联合,加快调整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产业和行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完善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领域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企业向重点区域或功能性区域集聚。

(八)健全完善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九)明确功能定位并实施分类管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政府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跨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按照国资布局结构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十)规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竞争类企业,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国有多元投资企业原则上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经法定程序,兼任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非多元投资企业可设1名执行董事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委派或推荐监事会主席和外派监事,与企业内部监事组成监事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外派财务总监。

(十一)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加强对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工作的指导,明确选人用人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勤于思考、严于律己的企业家队伍。

(十二)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坚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收入、企业效益、发展目标联动,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关系。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公司,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奖励。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项目团队参股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的方式,探索建立跟投机制。完善市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完成重大任务后,经考核配套实施专项奖励。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十三)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以市场拓展、资源引入、技术提升、品牌输出为重点,支持企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因时、因地、因企制宜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境外科技研发、

第五篇:上海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关注重点

上海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关注重点

监管全覆盖、开放性重组、董事会建设、优化管控模式、调整转型、政企分开成为改革发展的六大关键词。本刊讯4月8日下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全覆盖、开放性重组、董事会建设、优化管控模式、调整转型、政企分开成为会议关注的六大关键词。会议指出,今后3-5年,是上海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上海实际,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当前要抓紧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若干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重点做好6项工作。

未来三至五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目标

国资布局:经营性国资基本集中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领域,集中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先导性产业等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企业发展:形成2-3家充分发挥投融资和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8-10家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产业类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基本完成1000多家非主业企业的资产调整、整合,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由18%提高到40%左右,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3级以内;法人治理:基本完成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形成规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选用企业经营者的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制度;国资监管:形成全面覆盖市属经营性国资的监管制度,建立完善的委托监管制度,实行直接监督和委托监管。

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

在监管体系上,首先要做到全覆盖,监管不能有遗漏,监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制度必须统一。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类监管”的原则,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抓住重点、稳妥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工作。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作为市属经营性国资的唯一出资人,履行出资人职责;市国资委要抓紧建立覆盖全市经营性国资的统一监管制度,包括产权评估、国资收益、财务监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考核评价、薪酬管理等方面。通过实行统一规则,切实做到责任有主体、行为有规范、问责有对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资监管的阶段性,针对不同类型和行业的国资采取分类监管模式。市属经营性国资,由市国资委实施直接监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司法、公安、国家安全等非经济建设领域及金融保险类国资,可以实行委托监管。要完善委托监管方式,落实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推进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会议指出,加快推进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关键是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管是什么企业,只要符合改革方向,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都要积极支持它们参与上海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要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鼓励上海国有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面向全国、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发展成为全国性企业或跨国企业集团,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整合资源与主业发展相结合。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更加突出主业发展,同时兼顾调整搞活副业。要加快推进行业整合,既要推动工业企业、商贸企业重组,也要推动金融、文化类等企事业重组。要大力推进强强联合,通过兼并、收购、换股、合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国企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优化国有股权结构,放大国有资本杠杆效应。要引导企业用好国家并购贷款等政策,加快研究制定支持本市企业重组联合相关扶持政策。

推进董事会建设

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完善产业类、资产经营类、政府投资类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产业类和资产经营类公司要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实行决策层与经营层分开,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除总经理外,经理层人员原则上不进入董事会。部分政府投资公司具有公益性,可以先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但是要切实加强监事会建设,加快建设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硬化”监事会监督功能。二是要推进外部董事制度建设,增强董事会独立性。要加快推进外部董事制度建设,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保障董事会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同时,加强专业委员会建设,尽可能从外部选聘。三是落实董事会权职,提升董事会运作的规范度和有效性。要加快落实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选聘、管理、考核、评价的权责。处理好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董事会保持独立性和有效性,保证重大事项实现集体决策和有效制衡;经理层受董事会委托负责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对董事会负责。四是深化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改革,逐步理顺企业干部管理体制。要以推进经营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改进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加大经营者的公开选拔和市场化选聘力度,建立企业经营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开展董事会选聘经理人员试点,推进经理人市场建设,创造一个既规范运作,又有利于优秀企业经营者脱颖而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

推进国资管控模式优化

一是加快建立“一对多”的国资流动平台。要打破原来“一对一”的行业控股公司模式,发挥资产经营公司“一对多”资本配置功能,通过持有整体上市或主业上市企业的股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及时有效、有进有退地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二是强化资产经营类公司资本运作的功能。进一步发挥现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功能,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资产经营类公司的能力和水平。要培育具有投资银行功能作用的国资经营公司,在实践中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不拔苗助长。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积极转型为资本运作平台,特别是对部分需要调整的企业集团整建制转型。三是逐步建立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国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国资委暂时持有这

些整体上市企业的股权,条件成熟时把这些股权转移到资本运作平台,剥离资产委托国资运作平台进行处置。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实现国资的顺畅流转。四是不断提高各类国资收益管理的透明度。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收益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国资收益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要根据市委、市政府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安排国资收益使用计划。

推动非主业资产调整转型和中小企业改制重组

按照“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谨慎操作”的原则,加快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积极进行非主业资产调整、中小企业改制,止住“壳体企业”出血点,整合优化资源,做大做强主营业务。重点做好“退、转、变、清”4篇文章。一要退,加快调整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中小企业和劣势企业。国有企业集团重点要做到两点:一是横向收缩跨度。要根据已经公布的主业目录,加快业务调整,该退出的加快退出,集中有限资源,做强做优主业。二是纵向收缩级次。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要控制在3级之内,以提高决策效率,提高市场敏锐度和快速反应能力。二要转,推动非主业资产转变整合。国有企业集团要根据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快整合非主业资产,有条件的企业向提供社会化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转变,没有条件的要进行市场化处置、退出。三要变,推动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实力的产业类企业变优变强。要坚持以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业和服务创新,加快产权制度、组织体制与机制创新,形成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着眼长远,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同时,在企业品牌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塑造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内涵,加快品牌扩张步伐。四要清,尽快清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三高企业”的调整。要加大政策突破力度,尽快解决存续企业遇到的人、税、债、费、企业更名、土地产权过户等问题。通过建立制度机制,确保改革过程中不再产生新的遗留问题。国资监管机构要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鼓励企业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淘汰“三高企业”,要注意妥善安置好企业职工和有关人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

会议指出,政府机构的调整改革过程,也是政企分开拓展深化的过程。做好这项工作,要坚持以下几点:一是态度要坚决。这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涉及到的政企分开,不能有遗漏空间,要全部落实到位。要使党政机关与直属企业彻底脱钩,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把政府部门的职能真正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为企业、为市民、为社会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二是责任要落实。直接依附挂靠和从属于党政机关,以及党政机关直接接管的企业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要纳入统一的国资监管体系,切实做到“责任有主体、行为有规范、问责有对象”,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权利、责任和义务相统一。三是操作要稳当。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有序推进政企分开。第一步,把机构改革涉及拆并机构下面的企业情况理清楚,不要出现新机构还挂着老企业的情况。第二步,分清资产的性质,根据资产的不同性质归属不同管理部门。对于经营性资产能一步到位的,必须坚决分离划转;暂时不能到位的,可以过渡性挂靠,加强市国资委的监管。

下载上海国资国企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国资国企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正式发布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正式发布周二上午举行的在上海市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即“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2012国资国企改革(精选五篇)

    国资委明年将制定深化国企改革意见 2012年12月25日 06:48 来源:东方早报 明年国务院国资委将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路径、具体措施......

    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沪委发[2008]9号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不......

    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当前紧迫任务

    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当前紧迫任务http://.cn2009年04月09日 19:34解放日报 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着力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二是推进国企开放性、市场化......

    习近平国资国企改革有关论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论述,对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寄予厚望,提出明确任务和......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 【作者:陈清泰/文 】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2年05月19日 21:07 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国企改革思路应当及时由如何经营国企,转向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管......

    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

    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的十字路口仍是政企之争,核心是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在反腐大潮中,国企改革也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从2014年11月底开始,中央巡视组......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线路图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线路图:资本重组是核心核心提示: 黄奇帆表示,以后将以存量国有资本吸附、撬动大量社会资本,促进国资、民资、外资相互持股、融合发展,从五个方面发力推进混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