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合集五篇]

时间:2020-10-17 00:2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第一篇: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深圳菜篮子、米袋子等民生行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巴士、地铁、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公共交通系统,创新企业集聚的各大产业园区……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均由深圳国资国企承担运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年来,全市国资国企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始终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坚定不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改革发展创造多项全国第一,质量效益名列前茅,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道路,努力打造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先行示范样本。

改革篇

围 绕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年来,深圳国资国企始终坚持以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产权改革率先破冰

深圳国资国企将产权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983年,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1986 年,出

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 10 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1990—1992 年,抢抓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先机,推动深振业、深物业等企业上市。2002 年,启动能源、燃气、水务、公交等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招募改革试点,开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先河。2015 年,率先探索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制度化路径。

监管改革开创先河

从管企业到管资本,始终坚持强监管与激活力相统一。1987年,深圳成立全国第一家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探索建立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1995 年,颁布全国第一部地方国资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管理模式”。1997 年,编制全国第一份国资预算,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国资收益预算制度。2007 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包括国有金融资产、文化资产在内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目前,已形成市国资委直接监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基金群”辅助履职、产业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国资监管运营体制。

市场化改革走前列

深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1993 年,全面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分类定级制度,随后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2003—2005年,先后完成 34 户市属一级企业、250 多户二级企业整体改制,涉

及员工 6 万名。到 2005 年底,在全国大中城市率先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实现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平稳退出。2007 年起,分批开展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2008 年,率先完成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经营机制。近年来,持续加强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启动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

推进综合改革试验

2019 年 7 月 8 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批复《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标志着深圳率先成为全国开展国资国企综改试验的两个城市之一。

以抓落实为根本,全面构建权责清晰、善作善成的改革架构。优化调整推进综改试验和“双百行动”组织架构,全面推进落实 39条改革举措、106 项具体任务。当前,深圳正按照“1+4+4”改革总体框架,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全力答好国企改革深圳试卷。

“1”,就是锚定方案关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要求,明确改革目标。在定量方面,到 2022 年,市属企业总资产超过 4.5 万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 65%以下,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保持全国前列。在定性方面,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资监管科学高效、国企活力充分激发的改革高地。在战略方面,推动深圳国资从城市型国资向区域型、全国性、国际化国资转型。

第一个“4”,就是落实方案关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等要求,在国资改革层面努力实现“四个先行示范”。一是在彰显功能优化布局上先行示范。加快构建城市保障、城市建设、金融投资、新兴产业四大板块。二是在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上先行示范。力创资产佳、效益优、责任强、服务好、品牌响的地方国资监管机构。三是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上先行示范。努力打造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国资监管立法典范,建设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建好智慧监管系统。四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上先行示范。完善国企党建“1+N”制度,“一企一品”打造更多特色党建品牌。

第二个“4”,就是落实方案关于“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要求,在国企改革层面,打通产权改革、公司治理、选人用人、激励约束“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发挥混合所有制改革牵引作用。实现引资本与转机制相促进。二是优化党领导下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三是以“市场化、契约化为导向”推进选人用人改革。完善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国企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构建“要薪酬就是要业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薪酬”的激励约束机制。编制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规划纲要,全面激发企业活力。

以管资本为重点,努力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国资监管路径。突出“放活管好”总要求,着力在破除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性障碍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以市场化为导向,全力打造机制完备、活力充盈的现代国企。深圳国资国企按照“产权改革是基础、公司治理是核心、选人用人是关键、激励约束是保障”的改革逻辑,全力克服机制性梗阻,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国企治理模式。一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以企业新设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同步实施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等方式,2019 年完成星火绿创、育仁科技等 5 家企业混改。今年以来,深投环保成功引入平安资本、能源环保两家战略投资者,并成立核心骨干持股平台。特发集团与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合资方式成立深圳智胜,积极拓展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目前,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达 83.5%。二是公司治理结构持续优化。直管企业基本建立内部董事、专职外部董事和兼职外部董事科学搭配、专业互补的规范董事会,在 13 家直管企业试点监督与管理并重的财务总监履职模式。三是市场化选人用人改革扎实开展。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坚持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对组织委派干部和市场化选聘干部进行分层分类管理,累计完成 115 家一、二级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今年面向全球市场化选聘 8 家直管企业 15 名高级管理人员。四是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激励管理等指导意见,全面落实董事会对经理层契

约化考核、差异化薪酬分配权利,建立薪酬与考核强挂钩机制。统筹开展“组织策划国资国企绩效月”“建立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机制”“改革薪酬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薪酬结构”“建设智能绩效管理系统”等 5 个年度重点项目,商业类直管企业长效机制建设覆盖面达 81%。

以优服务为目标,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紧扣市委、市政府对深圳国资“服务大局、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的功能定位,深圳国资国企加快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上市公司集中。进退有序活存量,立足全市国资“一盘棋”“一张图”,编制实施资源配置“战略地图”、重组整合“1+N”方案,遵循“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原则,推进巴士集团对全市国有出租车资源、环水集团对环保水务资源、交易集团对交易平台资源等深层次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向“头雁”企业集中。积极稳妥强增量,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房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议题,重组或组建环境水务集团、交易集团、人才安居集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院、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智慧城市科技集团、特区建工集团、铁路投资建设集团等企业,加快构建市区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和企业服务、建材销售交易、军民融合服务、央地合作采购等平台。加快实施“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战略,持续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市属国资代表深圳出资 100 亿元参与南方航空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通产丽星与力合科创重大资产重组顺利完成,为科技服务型企业资

产上市提供了深圳案例。特发服务 IPO 顺利通过创业板注册制发审会。目前,市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达 57.1%。

发展篇

四十年深圳国有经济总资产增长 4 2.64 万倍

77.6% 净资产集中到“一体两翼”领域

在特区化茧成蝶、华丽绽放的历程中,深圳国资国企抢抓机遇、砥砺前行,奋力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规模效益快速增长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国资国企成长速度让人惊叹。深圳国有经济以年均 28.9%的速度,实现了总资产增长 2.64 万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国资国企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2012 年相比,2019 年市属企业总资产增长 6.3 倍,年均增长32.9%;净资产增长 4.2 倍,年均增长 26.5%;营业收入增长 7.2倍,年均增长 35.1%;利润总额增长 6 倍,年均增长 32.2%;上缴税金增长 7.3 倍,年均增长 35.2%。在全国 37 个省级监管机构中,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从第 18 位升至第 4 位,利润总额由第 11 位升至第 2 位,总资产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在全国位居前三。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国资国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推动国有经济平稳运行。截至 8 月底,市属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比年初增长 6.9%和 5%。1—8 月,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6 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 12.7%,净利润增长 14.5%,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9 个和 41.8 个百分点。累计上缴税金 722 亿元,其中在深圳缴纳税收 274 亿元。

功能布局持续优化

近年来,深圳国资国企聚焦特区发展需要,优化调整国有资本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形态布局,推进存量资源整合、增量资源扩容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 77.6%的净资产集中到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领域。

深圳国资国企功能布局得到持续优化。2017 年底,实现“僵尸企业”全部清零。2019 年以来,为更好满足全市环境水务产业公益性、功能性要求,建立系统、集成、长效的环境水务治理新格局,完成深圳市环境水务集团组建工作,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环境与水务全产业链综合服务集团。立足服务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孵化、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资源和人才团队,组建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打造深圳市重大产业的发现平台、引导平台和投资运营平台,助力提升特区创新能级。同时,还完成了特区建工、交易集团、智慧城市科技、食品物资等企业组建工作。

深圳国资国企坚持“深耕深圳、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球 16 个国家和地区、全国 167 个城市投资布局。深入实施“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战略,推动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全系统拥有上市公司 30 家,同时战略性参股中国平安、国泰君安、长城证券等上市公司和南航集团、南方基金、华润信托等一批知名企业。目前,市属企业承担深圳 100%的管道燃气供应、100%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99%的供水和原特区内全部的污水处理、80%的果蔬交易、70%的公共交通服务、66%的粮食储备、60%的高速公路运营、60%的危废品处理、50%的集装箱吞吐量、40%的公共住房供给。

服务大局坚强有力

深圳国资国企在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支撑作用,每年承担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总额 1/3,打造机场 T3 航站楼、沿江高速、深圳湾科技园等一批城市新地标。制定市属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空间格局优化、科创中心共建等8 项行动,推进 122 个重点项目。秉持“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理念,在新疆、黑龙江、云南等 9 省 11 个对口帮扶合作地区开展项目 37 个,带动投资近500 亿元。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完成投资 13 亿元,引入华为鲲鹏等企业 62 家,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园区。四川广安产业园引入投资 156 亿元,成为东西部协作典范。

创新动力加速释放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深圳国资国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建设,打造涵盖产业空间、金融服务、人才资源、场景应用、载体平台“五大关键环节”的全链条综合生态服务体系,助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在产业空间方面,在全国主要创新节点城市梯次布局各类产业园区 218 个、总建筑面积 4900 万平方米,打造出投控公司“深圳湾科技”、深业集团“智慧园区”、特区建发“创智云城”等一批深圳国有园区品牌,为新兴产业提供优越发展空间。

在金融服务方面,依托市属金融企业,建立涵盖天使孵化、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上市培育、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超 1 万亿元融资支持,在全国率先设立运营规模 100 亿元的天使母基金,源源不断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资本活水。

在人才资源方面,从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等方面系统发力,通过深圳人才集团“招才引智”、深圳人才安居集团“筑梦安居”、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以财助才”,为科技创新提供第一资源。

在场景应用方面,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在国有企业先试先用,机场、地铁、巴士、园区、港口等企业,为 5G、人工智

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加快推广提供应用场景,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最快速、最高效转化渠道。

在载体平台方面,组建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打造新兴产业发现平台、引导和投资运营平台,建设 68 个国家和省级创新载体、11 个院士工作站,为深圳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供最宝贵的智慧源泉。

疫情防控担当有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国资系统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去,发挥了国有企业“顶梁柱”作用。

在城市运行保障方面,确保疫情期间菜篮子、米袋子、水电气、海空港、公交地铁高速平稳运行。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国资委研究制定深圳市“1+N+1”战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国资端方案,加快建设以国资国企为运行主体的全市战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推动实施涵盖米袋子、菜篮子、医疗、水电气、物流运输和智慧城市等六大板块的 125 个支撑项目,全面提升超大型城市物资保障能力。

在纾困惠企方面,率先推出系列有力举措,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累计为市内 2.47 万家市场主体减免租金 19.49 亿元,为市外4314 家市场主体减免租金 1.47 亿元。组建运营 1000 亿元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累计决策支持 263 家民营企业 326 亿元;完成和推

进担保发行债券 929 亿元;高效运营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覆盖企业 8.5 万家。

在驰援湖北武汉方面,全力以赴、不计成本,最紧要时期对武汉航班实行优先保障,日供应湖北蔬菜 600 吨,日处理武汉生活垃圾近千吨,全力做好武汉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物业保障工作。

在捐款捐物方面,设立慈善信托资金 2 亿元,向湖北和法国、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等累计捐赠 N95 口罩 23 万只、医用口罩 67 万只、防护服 2.8 万套等物资和现金,款物折合 5510 万元。发动6.95 万名党员捐款 1304 万元,捐款人数、金额均居全市前列。

党建篇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两手抓、两促进”

近年来,在深圳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国资委党委始终坚持“国企姓党”“强国企必先强党建”,在党旗引领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两手抓、两促进”,硕果累累。

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融合 深圳国资国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

一是明确法定地位。推动市属企业基本全面完成章程修订工作,指导企业在章程中写入党建总体要求、权责边界以及参与决策等内容,为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提供根本保障。

二是完善领导体制。在全国较早推行党委成员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市属一、二级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一把手”和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纪委书记兼监事会主席履职新模式,从组织上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

三是理顺工作机制。开展“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研究——深圳市属国有企业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调研,荣获国企党建专委会 2019 年度课题全国一等奖。指导市属企业党委、总支层面全面建立以党组织工作规则、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清单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议事决策体系,确保重大事项党委前置研究落到实处。

推动基层党建全面提升

深圳国资国企以“四项工程”为主线,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抓“责任党建”,坚持政治建设不放松,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打造市国资委党校平台,2017 年成立以来累计开展

党性教育培训 94 班次,16430 人次。坚持开展年度党建工作书记述职和可量化的党建专项考核,实现党建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衔接联动。

抓“规范党建”,建立并不断完善“1+N”国企党建制度体系,出台党组织换届等标准化指引,由上至下对党建工作进行优化设计。

抓“质量党建”,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提质晋级、软弱涣散整治、“空挂”“口袋”党员清理等专项工作,有效解决企业党建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四个问题”。

抓“活力党建”,坚持党建带群团建设,打造市国资委团工委等群团工作平台,地铁、盐田港、能源、巴士等多家市属企业和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标杆单位”等荣誉称号。

转党建优势为发展优势

深圳国资国企以品牌战略为抓手,把国企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发展优势。

“一企一品”创品牌。指导鼓励市属国企结合各自主业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培育出深圳湾创业广场“跟党一起创业”、特区建发海外党建、创新投党建共建、深国际“党建+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有

鲜明特色的品牌项目,相关成效获中组部组工信息以及南方日报、特区报等宣传报道。

打造党建“生态圈”。构建“1+4+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空港党群服务中心、首个 5G 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阵地,以产权、业务和区域为纽带,积极推动国企党建融入城市基层治理,实现投资到哪里,经营到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就辐射到哪里。

破解党建“两张皮”。指导市属国企党组织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涌现出能源“五星级党员”、水务“党代表责任区”、燃气“党建进班组、党员上一线”、巴士“两岗两号”等一大批创先争优品牌,打造破解“两张皮”的有效载体。

第二篇: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大年”即将来临

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加速度: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

刘东;王川

导语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2014年12月3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2015年国企改革将有大进展和大动作,国资改革今年预料将会遍地开花。2014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新常态下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进行分析。会议要求,要“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13年12月底上海率先出台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意见以来,截至2015年1月4日,全国已经有上海、甘肃、山东等22省市出台了地方版本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部分省份意见虽未正式出台,但一些改革举措已在进行之中。南京、长沙等省会城市也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意见。随着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相关意见的逐步出台,2015年的国资改革将会迎来哪些进展?

本报记者 刘东

实习记者 王川 上海报道

地方改革遍地开花

彭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之前由于国家层面方案没有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突破较少,今年预料将“遍地开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已经出台地方国资改革方案后发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主要集中在混合所有制,分类监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公司制治理结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向,绝大部分省市都对国资改革设立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目标。

例如,在混合所有制方面,甘肃提出到2020年国有经济中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江西提出5年内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占国资的70%。

在国有资本范围方面,北京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要求,到2020年,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上海、江西、甘肃、江苏、重庆、四川、青海等省市也都将国资集中在关键领域的目标设定在“80%”上。不过,在对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进展进行评价时,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改革的力度并不如预期。中国社科院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刘小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仍相对比较缓慢。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里面存在两个问题,重复性比较强,各个省的意见都差不多,在具体操作上,还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

顶层设计意见将出

原定于2014年年底出台的改革意见并未能如预期出现,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可以说这些总体文件由于迟迟不能出台,已经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软肋,影响到国企改革总的进程。

此前有消息称,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由财政部、发改委和国资委牵头制定,可能以“1+N”的形式发布。其中,“1”是指首先会出台一个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N”则是三四十个配套方案。这些配套方案将分阶段分批发布。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近日表示,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而部分方案推出的时间表或将提前至春节前。

尽管如此,被称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元年”的2014年仍取得一定成就,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国家在把握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精准而坚定,此外,7月开始的“四项改革”试点,也为国资改革提供经验基础,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协调。

彭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央企方面,2014年各企业积极性较高,做了调研、制定方案等准备工作,待方案一出,央企动作应该比较大。此外,第一批国企改革试点工作到2015年也会有较大突破。若第一批试点进展顺利,第二批有可能扩大试点范围。

彭建国称,专项工作也会大有进展。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今年二级和三级公司会进行董事会试点等多项工作。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对2015年国企改革形势持乐观的态度,整个国资国企改革将会铺开,尤其是在混合所有制和分类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进展。

“混改”新内涵

不过,目前对于国资国企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不少争议。

彭建国认为,目前主要有三方面存在争议,即是否先对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是否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以及是否采用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在混合所有制方面,国资改革专家、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认为,要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契机,改变资本被板块化、碎片化,做到国有企业的实力加民营企业的活力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引进新的投资者,自然垄断行业应该把可竞争的板块逐渐分拆,通过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民营企业去家族化,建立有效公司治理。

彭建国也认为,虽然国企上市或多或少已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但这种上市大多是形式上的,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改革。

2014年12月底在广州召开的首届国企改革发展前沿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只有竞争性国企适合做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公益性国企和自然垄断型的国企应坚持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楚序平则表示,中央企业总部最好保持国有独资,对绝大多数重要国有企业,政府要保留51%以上控制权。同时,混合所有制优先考虑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公众基金。

陈清泰建议称,混合所有制治理上,有五点需要考虑,过大股比的国有股权适当分散给若干持有者、所有股东都应通过股东会、董事会行使权利,确立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地位。经理人由董事会选聘,董事会有权罢免。公司必须执行国家的法规接受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所有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去年七月,国资委将六家央企纳入“四项改革”试点,其中,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入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应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保障“所有者到位”,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争议分类监管

“准确分类是实现下一步国资改革的重要一步。”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不过,目前分类监管仍是争议颇多的一个领域,从地方的经验来看,上海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进行监管,四川则分为竞争类和功能类两种类型,其他省市基本按照三类进行分类监管,但类别名称有所不同。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上海国资改革中,一些功能类的国有企业更愿意被划分到竞争类企业中去,因为两者受国资委监管及考核存在较大差异。从国家层面来看,分成两类还是三类监管也有不同意见,陈清泰认为,国有经济有两大功能,国有资本应该分作两类,一是政策性功能,就是作为实现政府特殊政策目标的重要资源。二是收益性功能,那就是获取财务回报用于民生和公共服务。而这两者的比例构成,应该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刘小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类监管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分类不清,在理论上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义,这些分类的的具体含义到现在还没有很清晰地厘清。如果是“一锅乱粥”的话,改革很难推行下去。

彭建国则认为,分类监管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议,是因为同一央企有不同业务板块,整体上很难划分,而同一块业务因同时具备公共服务、功能性等多种属性,难以进行归类。

彭建国称,按照分类,央企主要是商业1类和2类(竞争性、功能性居多),而中储粮等承担国家政策业务的属于第3类。第3类公益类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服务企业,如供热、供水。所以各央企针对分类监管,必须完善自身的功能定位,根据分裂进行监管、考核、薪酬制定、改革和结构调整。

具体来说,比如薪酬制定,商业1类要看市场,根据完成财务指标、是否实现保值增值功能来制定,而公益类则要紧盯社会功能,看其社会效益完成指标,商业2类(功能性)则两方面都要考虑。因此,在改革方面,要根据分类制定负面清单,使改革具有可操作性。

破题新常态

是否学习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存在争议,而此次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由于在国资委会议中并未被提及,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李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相关意见财政部负责制定,因此国资委工作会议对此并未多作提及。

彭建国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投资公司更多关注产业和实业投资,这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类公司要做到以管理资本为主,发挥作为资本运作平台的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本保值增值和流动的属性,在相关领域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此外还要注意上下权利义务的边界问题。

一个新的动向是,2015年1月1日开始,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正式实施,首批涉及72家央企共200多位负责人。

此外,“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的国资国企改革也受到关注,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也进入爬坡过坎的阶段,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大部分央企都面临产能过剩、产销衔接不畅的巨大压力,有的企业大幅度减利甚至亏损,个别企业陷入经营危机。张毅表示,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加减乘除。

对此,彭建国建议称,国企尤其是央企改革一定要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即充当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创新驱动的领头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排头兵,国企要以真正成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为目标,逐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较普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第三篇: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

12月17日,上海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从国资管理、国资布局、国有企业分别确立了目标。《意见》亮点内容包括,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等(原文见附件)。

目前上海市已成立深化国资改革的领导小组,上海主管国资的副市长周波担任组长。若干配套文件将在一月内陆续印发。

一、要点解析:

1.去行政化:“管国企”到“管国资”

1)转变国资监管体系、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上海将从过去管国企为主,转向以管国有资本为主。

2)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上,则将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

3)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和董事会管理。将来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只管三个岗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其他都放开。在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选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政府绝不能干预。

2.启动国资运作平台,为国有股权流动、兼并重组主渠道

1)韩正明确表示,上海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将在明年实质性运转,数量在1~2家。此前,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已于2010年3月成立,除进行了上海家化整体改制的市场化操作外,尚无其他动作。

2)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

3.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1)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

30%。

2)同时,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4.优化国资布局

1)改革途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加强横向联动与纵向整合。国资优化布局方面,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同时,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5.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1)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有分析称,这样的改革是要回归企业家精神,避免既是高官又拿高薪的情况。

2)国企工作人员,尤其是国企领导激励收益的获得将发生重大变化。《意见》中指出,上海国企领导人员所获部分激励收益将在正常离职后兑现,作为追索扣回的“抵押金”。此番上海市或将沿用30%的迟付比例,对于优化完善国有资本配置运营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学界把这种机制形象比喻为“金手铐”与“降落伞”。

6.分类监管落地,突出企业市场属性

1)实施分类管理,企业将被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 竞争类企业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

 功能类企业要以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  公共服务类企业则要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2)与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相比有较大不同,2008年上海出台的政策内容显示,市管国有企业分为产业类企业、资本经营类企业以及金融类企业。

3)人事安排。在同日出台的《关于完善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的若干规定》中称,将对该三类企业分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

结构,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

 以竞争类企业为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由市委管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市国资委党委管理;经理班子副职成员逐步由董事会聘任和解聘。

二、其他地区的改革动向

十八大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企分类管理、提高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等内容,可谓是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拉开了国企改革的新篇章,也为地方国资改革奠定了基调。在市场化的改革大旗下,各具特色的地方国资改革大戏正陆续登台。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以及上海、广东、海南、深圳等地方国资管理部门先后透露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思路。综合来看,加快推进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上市,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仍是各地国资改革的主导路线和重要抓手。

广东:资产证券化提速

加大力度完善国资监管模式,重点是实施两个转变:一是促进监管工作以审批审核为主向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转变,二是监管职能尽快由现在的以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按照广东国资委的规划,广东将着力打造国有企业不同层次的功能平台。一是做大要素平台,以产权交易集团为载体,构建金融、产权交易、药品交易等要素整合平台;二是打造省级资本运营和融资平台,整合省属保险、期货、银行股权、产权交易等资产,着力培育省国资金融资产板块;三是根据省属大型建筑企业规模实力的现状,研究整合设计、规划、融资、建设、服务、管理等资源,创新城镇、园区建设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业态,助推城镇化发展,打造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建立市场化补充机制

据悉,重庆正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目前仍须就初稿作出修改,及递交重庆市政府批示。该方案的“顶层设计”有六个关键词——推进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混合所有制、推行职工持股、组建国资运营公司、实施战略减持。

重庆国资委将打造10家国有资本营运公司,并且希望以三至五年时间,推进20家重

点国企整体上市。另外,重庆国资委亦有意让2、3的二级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以及让80%竞争类企业实施资本证券化。

分析人士指出,结合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指导精神,本轮重庆国企改革的核心将是推进资本重组,降低国有企业债务,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股权多元化与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人事任免机制与推进股权激励等等。

附件:

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

(2013年12月1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领导,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国资国企成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现就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重要意义。上海国资国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对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对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也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上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国资监管体系基本确立,国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但是,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当前,上海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和新型发展的新挑战,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上海国资国企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住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提升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为着力点,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为途径,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基本原则。要坚持科学发展。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国资国企在改革中调整提升,在开放中创新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切实把握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本质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度变革,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要深化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分类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国有企业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表率。

(四)主要目标。经过3-5年的扎实推进,国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

强,加快形成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努力成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规范透明的市属经营性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

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企业融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三、加快国资与产业联动调整,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

(五)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规范运营。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借鉴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和运作规则,建立企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

(六)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撑。

(七)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深化开放性市场化双向重组联合,加快调整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产业和行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企业向重点区域或功能性区域集聚。

(八)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四、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

(九)明确功能定位并实施分类管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

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跨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按照国资布局结构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十)规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竞争类企业,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国有多元投资企业原则上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经法定程序,兼任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非多元投资企业可设1名执行董事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委派或推荐监事会主席和外派监事,与企业内部监事组成监事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外派财务总监。

(十一)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加强对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工作的指导,明确选人用人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勤于思考、严于律己的企业家队伍。

(十二)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坚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收入、企业效益、发展目标联动,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关系。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公司,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奖励。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项目团队参股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的方式,探索建立跟投机制。完善市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完成重大任务后,经考核配套实施专项奖励。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五、鼓励企业立足本土融入全球,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十三)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以市场拓展、资源引入、技术提升、品牌输出为重点,支持企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因时、因地、因企制宜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境外科技研发、资源开发和加工贸易基地,构建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努力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主导者。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结合实际,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外派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薪酬制度。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架构,完善境外投资决策、项目评估、过程监控、风险分担机制,严格投资经营效益考评,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十四)构建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服务机制。完善境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和产业导向。

简化投资合作核准手续。为企业人员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加强外汇金融支持,鼓励国有企业积极争取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打造服务企业、联动发展平台,完善信息交流、资源配置、专业服务功能。培育跨国经营的服务主体,形成集约集群优势。境外投资合作项目,经认定可在一定期限内单列考核。

(十五)增强创新动力、实现转型发展。聚焦核心主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坚持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经营。发挥信息化在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产业升级。加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对主动承接国家和本市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收购创新资源和境外研发中心,服务业企业加快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经认定可视同考核利润。

六、优化国资监管体系,提高国资监管效率

(十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市属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的国资管理体制,以产权为纽带,积极推进产业与金融结合,加快产业与金融等各类资本优化配置,切实履行资产收益、选择管理者和参与重大决策等出资人职责。加强对区县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

(十七)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加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布局结构、公司治理、考核分配和风险控制等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资监管体系。减少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七、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合力

(十八)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要求,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领导班子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相结合,形成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机制;坚持职工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岗位业绩优的职工队伍;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培育体现企业特点、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坚持反腐倡廉建设与加强企业管控相结合,运用“制度加科技”方法,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

(十九)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落实国有企业自主分配权。鼓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示范区外的国有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参照实施。创新优化国有创投企业评估管理方式。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企业予以职工培训税收优惠。探索建立符合上海特点,特许经营、定价机制与政府财政投入相配套的公共产品管理体系。完善土地资产管理的配套政策,研究以国有划拨土地采用国家作价入股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探索企业参与土地二次开发利益分配的机制。逐步落实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政策。

(二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对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未规定事项,鼓励开展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创新试点,部市合作共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试验区。将改革

创新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作为个人职务晋升和奖励的依据之一。改革创新工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不作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

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认真落实完善分类监管、法人治理结构、长效激励约束、培育跨国公司、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等配套文件。各企业集团、委托监管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实践,抓紧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工作方案。各区县国资国企改革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第四篇: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线路图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线路图:资本重组是核心

核心提示: 黄奇帆表示,以后将以存量国有资本吸附、撬动大量社会资本,促进国资、民资、外资相互持股、融合发展,从五个方面发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原标题:重庆国资改革再启程

本报记者 邓全伦 发自重庆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的线路图已渐清晰。

2014年1月18日,重庆市召开国资工作会议披露信息称,该市新一轮国资改革将以存量撬动、增量引入、放开项目为主要方式,以整体上市为基本路径,以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为重点,推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培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立国资有序进退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其中2014年的任务是:面向社会资本,推出首期总额约2000亿元的近100个开放项目;试点推动集团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力争2—3户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川仪、重庆建工、重庆燃气等企业力争实现年内上市,同时编制市属国企三年上市规划;引入一批股权投资基金等民间投资主体参与国企改制上市、重组整合、对外并购。

此前刚成立的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将国资国企改革列入第一批重点研究事项。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目前尚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中,预计近期出炉。”重庆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2月10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资本重组是改革核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国资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13年11月26-28日,国务委员王勇赴重庆调研国资国企改革,这是全国首站。在王勇看来,多年来重庆国企在探索中发展,“有理论有实践,为全国地方国企改革竖立了旗帜、样板”。

过去十年,重庆努力推动金融类、工商产业类、基础设施投资类、国有资产管理类等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创新,通过债务处置、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来自重庆市国资委的数据:目前重庆国资产家底1.8万亿元,2013年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实现营收3709亿元,利润总额250亿元,上缴税金1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8%、5.3%和10.8%,实现了平稳增长。

重庆近年来推行大国资监管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统一,建立功能性国企服务城市建设;同时坚持整体上市路径,不断引入央企、外企和私企,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重庆国资此前无疑充当了先试先行的角色。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廖庆轩坦承,目前重庆国资多元化改革深度不够,混合所有制比重不高,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经营机制仍待转换;国资监管存在管得过多、过细和不到位的现象。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翁杰明在1月18日的国资工作会上说,重庆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国资改革,用战略性重组方式推进国企转型升级,“大胆探路,稳步前行”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思路。

1月19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重庆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表示,2014年将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资监管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并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步伐,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黄奇帆看来,新形势下,重庆国企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就是资本的重组,就是要建立企业资本的市场化补充机制,形成生生不息的资本循环。

黄奇帆提出了国资三大改革方向,即坚定不移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国企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混合所有制、国企管理的核心是资本管理。改革重点是控制债务、补充资本,具体通过企业留存利润、股票上市、私募基金、股权转让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补充。

为此,重庆新一轮国资改革主要将在推动绝大多数国企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并积极上市、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发力混合所有制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再出发,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将是重点。

混合所有制概念不算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就提到股份制、上市公司、中外合资等。但在黄奇帆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布局提出走混合所有制道路,更具有针对性,“这决定了下一阶段国企改革的走向,也是整个市场化改革里面的重中之重。”

黄奇帆认为,国有企业集团的二级、三级公司目前差不多都已混合了,有的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有的上市了。但集团层面的母公司绝大多数还是国有独资,政府容易干预,会扭曲市场信号,出现一批“准官僚”衙门,是国有经济改革过程中“半生不熟”的状态,是上一轮改革留下的“尾巴”。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不是止步于二级、三级公司层面的混合,而是国资委直属的集团公司也要混合,要在集团公司层面搞混合所有制。要害在这里,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实证研究表明,发展混合所有制,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股权适度分散,带来的是企业绩效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重庆市国资系统1505户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有713户,占比47.4%。黄奇帆表示,以后将以存量国有资本吸附、撬动大量社会资本,促进国资、民资、外资相互持股、融合发展,从五个方面发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

一是国企整体上市。在黄奇帆的谋划里,重庆40个国企集团中,目前有8个已经上市,今后至少有24个可以整体上市,“争取每年做成几个,大体用五六年时间完成”;

二是把重庆部分现在合适的国企集团转化为巴菲特式、淡马锡式,或是中投式的投资公司。据重庆市国资工作会的安排,2014年将选择条件成熟的两家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或组建前述这类投资公司的试点。

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地产集团已被黄奇帆圈定。但两家公司首先得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公司债务要清零;二是投资方向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旦转型为投资类公司,两家企业以后就只做股权投资、做战略投资者,“什么有前景就投哪儿,什么产业运作规范就投哪儿”。

黄奇帆认为,这样的投资公司表面看是独资,但投出来的结果全是混合的,像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近10年来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为15%,6—7年的时间所有者权益就可以翻一倍,对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从而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其三,推动未上市国企股权多元化,把部分股权转给民营、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私募,甚至是外资;

四是把国企转让掉的一部分股权所获得的国有资本,搞一批国资委直接控制的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团队由国资委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组织,投资方向由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指导。母基金不直接投到产业中去,而按一定比例和各种社会资本的私募基金混合成立子基金;

五是在政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一些市场信号逐渐活跃起来的领域,推动公共产品价格逐步实现市场化,为非公经济的进入创造条件,实现混合发展。按照黄奇帆的设计,5-10年后,重庆40来个国企集团将调整到约30个,有20多个国企集团整体上市,两个国有独资的投资公司,还有几个国有独资的产业母基金。重庆市国资委作为20多个上市公司的股权持有者,以股东身份在董事会中发挥作用,而不是直接管资产、管经营。

“八大投”转型

在重庆的万亿国资阵营中,“八大投融资平台”(下称“八大投”)早已名声在外,包括城投集团、地产集团、高速公路投资集团、高等级公路投资集团、建投集团、交通开投集团、水务集团和水投集团。

“八大投”一直是重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推手,十年来以6000亿元的投资额承担了重庆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历经十年的发展,这些企业也都成为了资产规模数百亿元的大型企业。

但“八大投”也遭遇了诸如国资垄断、债务压力、政企不分的质疑。近日,黄奇帆对此给予了回应:在市场信号不足的领域,重庆通过国有企业先投先试,组建“八大投”是必要的,它绝不是要搞垄断,不肯将蛋糕分配给非公经济。而是市场信号没到位,非公经济暂时又不愿干,但事情又需要干,就只能用时间换空间,政府通过平台公司举债,把事情做起来。

黄奇帆透露,目前“八大投”实际债务3000亿元左右,“但我们干了6000亿元的事”。在他看来,这是适度举债,完全可靠“八大投”现在拥有的20万亩土地储备来偿债,“今后20年是重庆城市化重要发展期,储备地将继续发挥融资作用。凡懂得资本运作的,很容易算得清楚这个账。”

尽管如此,这次重庆国资改革仍将它们纳入深化改革的范畴,今后“八大投”将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转型、调整。

一是在完成了某个领域的投资建设任务后,历史性地退出舞台,或关闭或转业,成为实体产业。这种转身早有先例。2010年底,由于费改税,重庆7000多公里的二级公路不再收费,路也基本修完,重庆高等级公路投资集团就不再从事高等级公路建设工作,重庆市政府将其变更为重庆旅游投资集团,专门从事旅游产业的投资开发。水投集团与水务股份也已实现整合,主营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大型水库建设,资产达千亿元;

二是一旦市场信号发展到了可以市场化运作阶段,就转化为混合所有制。比如重庆高速集团。重庆高速公路已建成投运2300公里,而重庆汽车保有量以每年17万辆的速度上升,目前每年收费可达100多亿元,高速集团的整体效益已显现。若是将该集团的部分股权转让给社会资本,这个投融资平台就可以转身为市场化企业;

三是转型升级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据重庆市国资工作会议的安排,重庆地产集团今后将转型为重庆基础设施领域的此类投资公司。“(转型以后)它土地照样储备,照样卖,一年卖两三万亩,除了用于政府公共支出,积累的资本也可以投资。届时,不管国内企业还是境外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只要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都可以进行投资。”黄奇帆说。

虽然重庆国企的资产负债率尚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区间,但知情者称,在重庆即将出炉的国资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建立市场化的国企资本补充机制,包括企业留

存利润、股票上市、私募资金、股权转让等方式。在黄奇帆看来,这样既降低了企业负债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也通过多元化的股份制合作完善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符合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重庆对国企员工的业绩考核和薪酬激励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市场化手段会成为改革突破口。

第五篇: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

【作者:陈清泰/文 】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2年05月19日 21:07

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国企改革思路应当及时由如何经营国企,转向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管理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处于低潮期。大家对国企改革正面的讨论少了,可是一些疑惑和担心在流传,国有企业也非常困惑。其中有一些是观点的争论,也有不少是概念上的含混。澄清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

一、企业做强做大与国有资本有进有退

“有进有退”指的是国有资本投向的调整。目前的掣肘在于国有资产实现形式没有资本化,在谈到“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时,往往误解为“国有企业有进有退”

国有企业做强做大与国有资本布局调整,这是改革发展都必须进行的两件大事。在谈到“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时,往往误解为“国有企业有进有退”。国企高管对此十分为难,不知道该怎么“进”、怎么“退”。这种困惑来自概念的混淆。

需要澄清的是,“有进有退”指的是国有资本投向的调整;而企业的天职则是做强做大。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公司制度下并不矛盾。就是说,企业追求做强做大并不受股东成分和股权结构的影响;国有资本从哪些行业或企业的进退也不受个别企业的牵制。

例如,沃尔沃原本是一家瑞典人投资的公司,1999年4月转手到福特;2010年3月福特退出,由吉利收购。投资者在十年内两出两进,而沃尔沃公司依然在发展。

现在国有资本的功能和个别企业目标的差异日益明显。例如,一方面国有钢铁企业制定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努力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应当从部分钢铁企业中退出,转向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各自理性的选择。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的行业退出,并不意味着国家不支持这些行业的结构升级;而企业做强做大,也不能限制国有资本布局的调整。

目前的掣肘在于国有资产实现形式没有资本化,“顶层”国有企业没有进行股份制改制,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应改革国有资产实现形式,利用公司制度的特点,“解放两个自由度”:使国有资本具有流动性;保障企业自主经营,做强做大。

二、国有企业改革主导方面的转移

国企改革的主导方向应当及时转向寻找国有资产资本化的管理形式,使国有资产“资本化”,由“国有国营”转向“股份制”

如果说在过去较长时期,国企改革主要是使其从计划体制走出,适应市场竞争,增强活力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尽管企业自身还有大量改革的任务,但深层次的改革已经转向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创新。

这两大改革命题主要是国家所有者层面的事,而不在企业。把改革的目光继续聚焦于“国有企业”本身,一方面因为没有抓住要害,而使改革难有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国企因对此无能为力而倍感困惑和无所适从。

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不是以行政的力量改变一个个企业的业务结构,而是国有资本布局的动态优化。关键要使国有资本具有流动性;企业制度创新进一步要做的是使国家所有者转变成股东,将“顶层国有企业”改制成股权多元化的公司。这两方面的改革聚焦到一个点上,就是必须使国有资产“资本化”,由“国有国营”,转向“股份制”。

对于这一切,“国有企业”是无能为力的。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国企改革的主导方向应当及时由如何经营“国有企业”,转向寻找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国有资产资本化的管理形式。

三、国有资本有进有退与私有化

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与前苏东的“私有化”不能混为一谈;国有资本从某个企业退出,也不能与私分国有资产挂钩

国有资本投向的改变和布局调整是国家为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而采取的主动行为。前苏联和东欧的私有化,是将国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据为个人的私人所有。这种私有化不符合中国国情,是国家法律和政策所不允许的。前后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

三峡工程投资大、周期长,重要的是社会效益,民营资本无意也无力投入。此时国有资本投入。当电厂发电、经济效益显现后通过资本市场将部分股权转让,以溢价回收的资金进行上游的梯级开发。再如上世纪90年代初为开发浦东,上海市政府出资建设了南浦大桥。开通后,以收取过桥费的形式将其转让,政府溢价收回建设资金,再投入杨浦大桥。在这过程中不仅国有资本实现了增值,更重要的是政府以有限的资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浦东新区的发展。

在这类国有股权部分或全部转让(西方把这种现象也叫做“私有化”)过程中,资本形态的国有资产并未因此而受到侵蚀和伤害。相反,因国有资本布局更加优化,而使其发挥的效能更加明显、效率进一步提高。

因此,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与前苏东的“私有化”不能混为一谈;国有资本从某个企业的退出,也不能与私分国有资产挂钩。我们不能因概念含混,为防止出现苏东式的私有化,而停止国有资本布局的调整。

四、关于“授权经营”与国有资本布局调整

调整国有资本布局要做两件基础工作:一是将国有资产资本化,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运营;二是取消“授权经营”,对国有企业进行整体改制,确立企业独立的市场地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搞活”特大型国企,试点了“授权经营”的办法。其含义是国家把部分所有权交给企业,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活力。实际上,在政府层面“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产生了诸多弊端;而以“授权经营”的形式在企业层面的“两权不分”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因此,这只是当时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授权经营”使企业自己成了自己的“老板”。在这种情况下,实体企业的资产存量和增量由内部人来配置,只能“滚雪球”,不能调结构。尽管近年国有企业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组,但国有资本覆盖的范围基本上没有变化。滞留于既有产业和企业的国有资本不断再投入,与民营资本同质化、与国家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很不一致。例如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国有资本每年还以大量投资推波助澜,或为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盲目多元化,出现了如炒股、炒作期货和国企“地王”等现象。

调整国有资本布局要做两件基础工作:一是将国有资产资本化,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运营;二是取消“授权经营”,对国有企业进行整体改制,确立企业独立的市场地位。

五、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形式

原则上讲,国家特别需要,而非公资本无意或无力进入的领域,是国有资本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重要空间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这是中央认定的国有经济的定位。如果说,进入21世纪前,实践这一使命,就是使国有资本大举进入重大基础设施、基础原材料、能源开发、重要服务业、重要制造业,为工业化奠定基础的话,那么今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已经转向某些社会产品,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制约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则是科技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相对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不强;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是资源约束日益强劲,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加大。

此时,大量国有资本连同收益仍滞留在一般制造业,就践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使命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在竞争性领域很难认定政府对某个行业是否具有资本控制力就“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也很难确认在某个行业提高国企占比就能“体现国家控制力”。

目前,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中过量的国有资本不断制造新的过剩产能,形成对非公资本严重的挤出;另一方面,在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中小企业融资、新兴产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公租房、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国有资本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再建政府“融资平台”。

现在有巨量民间资本可以“接盘”。部分国有资本从一般性产业有序退出,转而充实那些更加重要的行业和领域,将产生双赢的效果,大大提高国家整体资本配置效率。原则上讲,国家特别需要,而非公资本无意或无力进入的领域,是国有资本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重要空间。

六、国有资本与社保和公益性基金

国家可考虑将滞留于一般产业国有资本的30%,或许50%划转到社保和公益性基金,使国有资产回归到全民所有、全民分享的本性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没有像前苏联和东欧那样“私有化”,留下了一大笔国有资产。这是解决改革发展必须处理的诸多历史性难题的宝贵资源。现在,社会产品短缺已经上升到主要矛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中国国有资本数量庞大,国家可考虑将滞留于一般产业国有资本的30%,或许50%划转到社保和公益性基金,如养老基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保障基金、扶贫基金、教育基金、科技开发基金等,补充这些领域的投入不足,使国有资产回归到全民所有、全民分享的本性。

一方面,这可以大大增加社会保障性资金来源,有助于在体制转轨最艰难的时期,保障社会公平、保住社会稳定的底线;另一方面,公益性基金追求投资回报的压力,将成为改善经营、完善公司治理的积极力量。

七、行政性垄断与政府监管

设置国有垄断、进而政府控制垄断企业,以此调控宏观,有违经济规律

政府对一些行业设定行政垄断(或特许经营),由国有企业“控制”,其中一个理由是国企更有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实现国家调控目标。实践中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给企业设定多元目标,使它们无所适从;二是行政性垄断意味着低效率,全社会将被迫为其埋单;三是企业的国有化与政府监管是不同的范畴,没有替代关系。

例如,在成品油与石油价格倒挂时,企业惜售,导致大范围“油荒”;通信运营商利用垄断地位,长期维持高收费、低网速;一些处于天然垄断领域的企业自行扩大垄断范围,把与天然垄断相关的业务泛化为垄断领域,谋取利益。

如上种种,一方面广受社会质疑,另一方面,企业利用政府给的条件谋取利益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设置国有垄断、进而政府控制垄断企业,以此调控宏观,有违经济规律;在社会效益大于企业效益的领域,企图依赖国有垄断、而非制度和监管实现社会目标,是不可靠的。

宏观经济失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把国有企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以干预微观来调控宏观,不是科学合理的途径;除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在社会效益大于企业经济效益的领域,可以设立特许经营,但科学合理的法规和有效的监管是关键。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国有企业一样可能违背公共利益;在监管到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一定不能进入特许经营。

八、关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有资本是有政府背景的特殊资源,如果把“保值增值”提到不恰当的高度,就会产生谬误。结果是国有资本可能有很高增值率,但这是以不公平竞争和降低社会经济效率为代价

国有资本运营的目标与一个个国有企业的目标是有差别的。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把国有资本运营的目标局限为“保值增值”,似是而非,很容易产生误导。

在决定国有资本进与退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发问:“在赚钱的行业为什么要退?” 国有资本是有政府背景的特殊资源,如果把“保值增值”提到不恰当的高度,就会产生谬误。例如,政府向国企大量输送稀缺资源,构筑垄断地位;维持电信高收费;银行在高利差和存款负利率的情况下继续出台收费项目等都是资产增值的办法。结果是国有资本可能有很高增值率,但这是以不公平竞争和降低社会经济效率为代价。

国有资本的公共性,在投向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投资是追求财务回报,以投资收益弥补社会性赤字,保住社会底线;另一类是实现公共目标。例如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引领社会投资、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保障经济和国家安全、支持民生建设项目等。

再如,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为救股市,以上千亿港元敞开收购恒生指数股,在市场回升之后迅速有序退出,解散基金。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出资几百亿美元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果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航天产业,至今保持领先地位。

这些都是国有资本实现公共目标和矫正市场失灵很好的案例。尽管在良好运作情况下,大多数可以获得高倍率的回报,但政府投资的出发点则不是短期的保值增值,而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公共目标。

九、政府与企业的亲与疏

企业按所有制和隶属关系被分成“三六九等”。在地方保护主义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所有制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在强化,两种很强的反市场竞争力量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了发展的潜能

按企业所有制成分和行政隶属关系区别政策,是改革过程遗留的问题,近年在某些方面似乎在强化。

例如,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有亲有疏,因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其中国有企业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一是它属“体制内”、有“行政级别”和从政府那里获得稀缺资源的优势。如获得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获得电网、电信等特许经营权,获得政府投资项目的能力也最强。二是可以方便地获得银行贷款。国企产出大约占三分之一,但获得的银行贷款约占70%。三是国企在一些上游产业、基础服务业形成寡头垄断,获得超额利润。四是即便在竞争行业,也有市场准入和行政审批两道门槛。一些重要产业的准入条件往往是为大型企业“量身定制”;而行政审批则和与政府的亲疏程度相关。很多民营企业因此被挡在门外,称此为“玻璃门”。五是政府承担了过多的建设职能,在既有国企之外,通过“融资平台”又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民营企业大都被挤了出去。

实际上企业按所有制和隶属关系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央企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地方国企处于次之地位;外资企业有较强实力和话语权,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青睐;民营企业则处于最为不利的地位。

近年来,为“躲避风险”,国企更倾向于在内部进行交易、形成配套。如为发展电动车,央企在自己圈子内组成联盟,大手笔投资,建立产业链,对民营企业形成了市场壁垒。银行显性或隐性地把民企看做不可信任的企业群,为规避“政治风险”,都有远离民企的倾向。再如,有的地方政府不惜直接出面干预,来“做大”国有企业,甚至强制盈利的民营企业被亏损国有企业兼并。在钢铁、煤炭、民航等领域屡屡出现民企被挤出的案例。

在地方保护主义还没解决的情况下,所有制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在强化,两种很强的反市场竞争力量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了发展的潜能。

十、关于“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

摘掉企业“所有制标签”,消除“所有制鸿沟”,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这个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执政党和政府追求的绝不是谁进或谁退,而是鼓励所有企业公平竞争,都做强做大、所有资本资源都迸发出发展的潜能。

争论的实质不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是竞争的公平性。在我国渐进式改革中曾不得不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区别对待、轮番政策调整的做法没有及时改变,有些一直延续至今。

舆论、政府管理和涉及企业的许多政策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包括已经上市的股权多元化的公众公司,每家企业都有一个“所有制标签”,分作“体制内”和“体制外”,并对其有亲有疏。这就在市场中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所有制鸿沟”。近来,这种对立在社会上进一步情绪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非常值得重视的体制障碍。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把“所有制”提到如此的高度,以致割裂市场。

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和政府对国企的干预,使民企和国企都有诸多抱怨,都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市场效率来源于市场主体的公平地位和机会均等。从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各类资本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应当受到公平的保护;各类资本投资的企业都会创造就业和税收,应当获得平等的竞争地位。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积累,国有经济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有人开始担心民营经济发展是否已经碰到了“天花板”?面对种种现象和舆论,民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缺乏安全感,移民和财产向境外转移的数量和规模日益上升。针对这些现象,有人提出,在我们的体制和政策下能不能培育、容纳和留住本土成长出来的李嘉诚、王永庆、郭鹤年和李秉哲?

我们正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重要的途径是鼓励创新创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此时,非公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理论观点中央早已确认并阐明;国务院“老36条”、“新36条”也已发布多时,但进展十分有限。近来,有关所有制的争论反而再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姓资姓社”问题的突破,大大解放了思想,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障碍,极大地调动了经济增长潜力;今天,如果能摘掉企业“所有制标签”,消除“所有制鸿沟”,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将是新时期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十一、探索亲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实现形式

在一般领域,国有资产实现方式的资本化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重要的突破口

在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同时,中央一直特别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国有资产管理如何能与市场经济融合。早在1993年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提出,“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2002年十六大再次指出,“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将国有经济等同于国有企业,在产业领域把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唯一实现形式。尽管在部分市场失灵的领域仍有实际意义,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在一般领域继续以拥有、管理和控制“国有企业”群,作为国有资产实现形式,使企业和政府不断遇到各种困惑。

将经营性资产资本化,选择可以用财务语言清晰界定、计量,并具有良好流动性、可进入市场运作的具有公共性的资本化的实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业国有资产资本化管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般领域,国有资产实现方式的资本化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重要的突破口:

一是国有资产资本化意味着国家从拥有、管理和控制国有企业,转向拥有和运作国有资本;意味着顶层国有企业的整体改制。持股机构与投资的企业建立股东与公司的关系,政府不再控制和管理;企业依法成为独立市场主体,聚焦于财务业绩,在董事会指导下,在竞争中做强做大。这对政府和企业都是又一次解放。

二是资本化的国有资产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将通过国有资本在行业和企业间的“有进有退”来实现。这种进退,原则上不影响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结构。

三是政府摆脱了与“国有企业”关联关系的掣肘,有助于站在超脱地位,进行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有助于改变按所有制区分企业的政策,公平地对待各类企业,消除“所有制鸿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是国有资本可分作两种投向,两种运作机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国家委托专业投资控股机构投资运作,实现政府特定的公共目标。在一般领域的投资,委托专业的社会性投资机构运作,追求更高的财务回报。两类投资各有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提高效率。

五是国有资本投资收益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用于弥补体制转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那些需要公共财政支付的历史欠账,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并使“全民所有”回归全民分享的本性。

六是国有资本预期功能主要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而不是以破坏市场机制为前提。这就使国有资本具有“亲市场性”。规模较大的国有经济的这种存在,原则上没有扭曲市场的动因,而是维护市场的力量。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指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为体制转轨、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企改革再清源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2年05月19日 21:09 我要评论(1)打印| 字号:

国企改革初衷,即摆脱经营困境和提高效益,已经得以实现。如今改革到了新的阶段,这已经不是国资委层面可以驾驭的国企改革,而是围绕国有资产战略布局和国家战略层面财政体系重构的国资改革

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的国有企业替代人民币汇率,成为中美对话核心议题。在5月4日公布的成果清单中,中方承诺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增加上缴利润的国企数量,并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这让外界颇为意外,怀疑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而在业界看来,美国担心中国国企利润节节攀升,造成不公平竞争,大量利润留存企业,会抑制中国国民收入,进而影响消费升级,阻碍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冀望从外部给中国国企改革施压。而中国高层也意识到,借此外力,以红利上缴为起点,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实现财政体制重构正当其时。

重启国企改革呼声再起

国企改革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今年以来,重启国企改革的呼声再次鹊起。

2月27日,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2030年的中国》,该报告涉及国企改革与红利返还问题,一时舆论热议;“两会”期间,“国企要不要再改革”亦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4月初博鳌亚洲论坛上,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指出,国企改革事关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成败,破除国企垄断,降低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舆论之所以如此关注国企改革,深层次原因是忧心国企改革方向模糊,动力减弱,利益固化。如今“做强做大”的国企高管似乎没有继续改革的动力,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资委也缺乏继续改革的动力。一时间,国企改革要不要继续推进?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如何选择改革路径?国有资本变现如何与财政预算体系重构相协调?坊间诸多争议引起高度关注,一个基本共识是,已经到了必须厘清改革思路,再启国企改革的时候了。

回顾国企改革30多年来,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到90年代的“抓大放小”、“三年脱困”、股份制改造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今,国有企业数量减少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在市场化浪潮的锤炼下,国有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体,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到2010年,国有企业的户数占比从39%下降到4.5%; 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指出,在“三年脱困”之前,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包袱和社会稳定的隐患。1994年,中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而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已有38家榜上有名。一些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市场“巨无霸”,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引人瞩目。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包袱沉重、技术落后、资不抵债被迫破产的困局业已纾解。

也就是说,国企改革的初衷,即摆脱经营困境和提高效益,已经得以实现。不过,改革附带的历史遗留问题依然在发酵,诸如国有经济布局分散、战线过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前不久发布的《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做了新的部署,高层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很明确。

那么,下一步国企改革的大方向是什么?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国有企业追求市场化、商业化以及利润最大化动机的“经济人”行为,已成积习。这也意味着,改革到了新的阶段,这已经不是国资委层面可以驾驭的国企改革,而是围绕国有资产战略布局和国家战略层面财政体系重构的国资改革。

不过,目前坊间论及国企改革时,多将国企改革、国有资本布局、国家财政体制重构、政府监管模式改革等不同层面的问题混为一谈,而相关争论也因议题失焦,往往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由此,曾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也抱怨:“为什么国有企业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有企业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新的改革难点是国资进退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学者提出,国有资产应首先从“退”入手,有序退出,退出之际方知国有资本的盘子究竟多大,国有企业应该存留多少家。

他主张,对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应当不再依附国有企业的实物形态,而是以自由流动的国有资本形态控股与分红,政府不再干预企业决策和内部事务;对自然垄断性行业,则放开准入门槛,制定行业标准,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实现政府监管模式重塑;对涉及自来水、电力、燃气、医药等公用事业领域,可采取PPP(公众、民营合作制)或者“授权经营”等方式取代行政管理;而最后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则属国有资本“退无可退”之地,也即是国有企业生存之域。该领域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提供一般企业无力生产、不愿意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此类国企也被学者称为“公益型国企”。

《大学》有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国家以服务民生为己任,即使付出一定的效率损失代价,也应不惜国家财政补亏。在诸如义务教育、民众教化、农田水利等这类民资不愿涉足的领域,正是“公益型国企”大显身手之天地。事实上,公益型国企早已存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企业并不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更多的是把国有企业作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的一种特殊工具。

由此,可以清楚看出,此“退”非彼“退”,非国有企业之退,而是国有资产之退,是资本的概念而非企业的概念。可以预见,如此布局之后,类似新加坡淡马锡那样的中国投资公司将不断涌现,或投资海外,或持股私企。国有企业并不一定必须是国家经营,可以“国有国不营”,而国有资产亦可以经由民企经营保值增值。

以国有资本战略布局的视野俯瞰全局,方易厘清国企、国有资本、财政体系重构三个层面的改革关系。如此,方能明晰国有资本 “保值增值”的真义:国有资本就是要在应该赚钱的地方赚钱,以股份、控股、分红、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等资本形式进入,“保值增值”才能保全民众的既得利益。

进而,国有资本可以以退为进,补足社保和公益性基金所需,使国有资产回归到全民所有、全民分享的本性。

中国正值转型时期,“未富先老”导致未来社保基金缺口庞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全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缺口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高峰,每年会产生1000亿元的“窟窿”。

应对这么大的“窟窿”,只有依靠国有资本这块“补天石”。除了加大国企利润分红力度外,还可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划转到社保和公益性基金中,填补“亏空”。近年来,国资委大力推进国企整体上市,实现股权多元化,不仅可使国有资本处于可变现状态,保证国家不时之需,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微观治理结构。

长远而言,国有资本的进退,应与国家财政体制的再改革相匹配。目前已经到了恢复国企红利的公共财政属性之时。把国有资本预算与国家经常预算统一,税收与利润放在一起,将大大提升政府的财政调遣能力。经常预算出现困难,资本项下资金可及时补足。这将使国家资产负债结构更趋合理。

因此,国企改革再出发,更深层的含义是国家财政体制的建设和国家财政能力的重构。此次中美对话中,中方承诺的提高国企分红比例正是财政体系重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此,国资委将不再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委员会,而是国有资本配置的机构。财政部亦不再是出纳与会计的身份,而真正是国家财政统筹规划的机构。这样的战略布局,需要“顶层设计”和高层的决策勇气。

国有资本的进退离不开政府职能的转变。目前,公众对国企的意见,主要是国有资本借助国有企业的实物形态扩张,依赖行政特权获取利润,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当国有企业的存在不再以营利为目的之时,政府也就从建设型政府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更多行使社会管理职能,而国有企业以往所负担的社会功能全部转由社会担负。“卒走卒路,马走马路”,国企改革的思路与路径抉择将进一步厘清。

中美对话传递出的信号表明,国有资本进退已成为国际对话焦点。美国等国家认为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扩张,即国有资本借助国有企业的实物形态挤压民营资本,对民主基础是一种破坏。

同时,随着中国国企海外投资额逐步扩大,美国等国家认为中国国企享受政府权利获取低廉资源,造成了国际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美国财长盖特纳在此次对话中就批评国企享有巨额政府补贴及各项“不公平”的政策倾斜。

据了解,美国正在要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限制各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支持”的 “竞争中立框架”,该框架包括一整套政策建议,从税收中立、债务中立、规则中立、保证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利润率具有可比性等方面入手,确保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能够公平竞争。一旦该框架成为具有全球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国企的海外之路将更形蹇促。

当此内外情势,决策宜早为之计,果断重启国企改革,将其导入国资改革路径,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作,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则国企“正名”有望,国资进退可期。

【作者:《财经》杂志 编辑部 】(责任编辑:黄玉龙)谨防三角债重来

本文来源《财经》杂志 2012-05-19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真正走出危机,且近来欧债危机又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取得很大成绩,但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度已经化解的三角债现象死灰复燃。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国内经济增速回调,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下滑,企业发展大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加上环境保护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导致实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房地产、汽车、钢铁、机械等重要行业进入紧缩周期,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日益加重。

2008年四季度之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数万亿的刺激计划,银行贷款闸门敞开,地方融资平台急剧膨胀,企业争相投资扩张,企业投资和贸易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债务风险。随着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连续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上一部分流动性资金被冻结,中小企业纷纷闹起了“钱荒”,许多企业资金周转出现紧张,一些企业账户上的“应收而未收账款”及“应付而未付账款”大幅度上升。

根据上市公司2011年公布的资料,近1700家企业的应收账款总计接近1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有上百家企业应收账款增幅超过100%。比如在“重灾区”的钢铁行业,综合公开数据,目前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500多亿元,应付账款超过3000亿元。此外,这些钢铁企业还有超过1万亿元的银行贷款,部分钢厂要想继续获得贷款已经很难,并已出现拖欠货款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业之间由此出现了三角债苗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演变为新一轮企业三角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中国曾经发生过严重的三角债问题,当时企业“应收而未收账款”规模几乎占银行信贷总额三分之一。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致使许多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而难以为继,巨额未清债务也使企业无法向银行申请新的贷款以缓解流动性困局。企业既不愿偿债,其债权也无法得到清偿,三角债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到债务死扣之中。为了防止三角债蔓延,1991年9月,中央政府在全国展开了清理三角债的行动。到1992年底,国家共注入500多亿元资金,采取多种手段才最终解决了三角债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历次信用危机不难发现,在每一次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速之时,企业从延期付款渐渐变为拖欠货款,企业付款违约指数就会大幅度地上升。上次爆发全国性三角债问题,就是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前期经济过热之后,1985年开始实行过银根紧缩政策,1988年前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89年后经济发展急剧减速,企业三角债随即大规模爆发。

此次刚刚露头的三角债问题,也发生在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告一段落之后。目前由于通胀高企和银根收紧,三角债卷土重来的风险正在上升,这反映了国内市场经营环境在恶化,企业的经营能力在变差。新一轮三角债问题虽然不像20年前那样严重,但对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金融系统安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

需要指出的是,如三角债卷土重来,债务阴影将首先笼罩中小企业。在最容易形成三角债的产业链上,大企业在原料、辅料供应中处于上游,如果大企业资金紧张,寄生在它周围的中小企业则没有了源头活水,相互之间开始欠账,三角债的情况就会加剧恶化,原本就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就成为“三角债务链”资金压力的主要承担者。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目前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占24.8%、26.5%,资金“紧张”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达到46.3%和51.3%。据广东省工商联调查,私营企业平均被拖欠金额为260多万元。为偿还债务,在拆借无路又融资无门时,“缺钱”的中小企业只能转而寻求高价的民间借贷。在产业链联系之外,企业之间又多了一条有形的资金拆借链,债务关系扩散到了整个行业的上下游,形成一条以产业链为主线,因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拖欠、拆借货款而形成的连锁债务链。被“三角债务链”绑架的企业,时刻面临着多米诺骨牌式的资金链危机。在一些地方,大量中小企业资金链不堪重负,因“债”跑路、因“债”停工频现,新一轮三角债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新难题。

资金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众多中小企业困于三角债绞索苦苦挣扎的时刻,有关各方必须在资金链断裂之前未雨绸缪、采取行动,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主动介入,加强监管,帮助企业从资金被绑架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确保三角债规模在可控范围内,防患未然。

下载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国资国企改革(精选五篇)

    国资委明年将制定深化国企改革意见 2012年12月25日 06:48 来源:东方早报 明年国务院国资委将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路径、具体措施......

    习近平国资国企改革有关论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论述,对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寄予厚望,提出明确任务和......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上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上) 2012年07月24日 10:09 来源:财经网 2012-07-24 作者:陈清泰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处于低潮期。大家......

    深化绵阳市国资国企改革研究

    深化绵阳市国资国企改革研究 深化绵阳市国资国企改革研究 何光伟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义重大,其次对绵阳市经历十余年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的八大成绩予......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下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下) 2012年07月24日 10:07 来源:财经网 2012-07-24 作者:陈清泰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八、关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有资本是有政......

    习近平国资国企改革有关论述

    习近平国资国企改革有关论述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方都在关注国企改革顶层方案的出台。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已有上海、辽宁、湖南、天津等22省区市出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

    国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国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提供以下四个例子供选择) 1.以山东威海国资办深化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为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威海国资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全面深化改革......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国资国企是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服务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