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模版]
聆听课堂,历练成长
------《千课万人》听课之感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017年11月22日我和我的同事们有幸来到这样一个令人们所向往的美丽城市——杭州;在杭州西湖体育馆参加了我已期待已久的“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理想课堂”研讨观摩活动,在享受美丽风景的同时,更让我享受的是名师课堂,享受“千课万人”的魅力。
在短短的四天观摩学习中,我们走进名师,走进名师的课堂。一堂堂激情四射、精彩无比的示范课;一场场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的报告;一次次思维碰撞、火花绽放的互动点评;都让我深有感触,大开眼界,让我的心灵一次次震撼,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有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名师印象
在为期四天的观摩学习中,总共听了26节示范课,其中包括刘德武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比》,杭州名师唐彩斌的《三角形面积拓展练习》,朱乐平老师的《高》,俞正强老师的《负数的认识》,江萍老师的《认识面积》,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的《数据影响决策》,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小数的意义》,刘伟男老师的《用数对表示位置》,来自天津的快板老师徐长青的《数与形》„„等等。这些课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堂课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一位在舞台上执教的老师,都是那么敬业、那么认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采以及他们对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
吴正宪老师,时时处处以人为本,交流、对话、反思,丰富灵动的“聊着聊着就会了”教学策略令观众折服;唐彩斌老师,理性、深刻、丰富,关注数学思维,几何画板的应用更是令课堂增光添彩;袁晓萍老师,清新、1 真实、自然,素材新颖敢于创新;朱乐平老师,充满睿气,激情四溢,整堂课高潮迭起、引人入胜;黄爱华老师,不疾不徐,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罗鸣亮老师,语言清晰,层层深入,注重让学生说理;胡允社老师,教学形式多样,资源丰富,轻松流畅;华应龙老师,博学多才,独具慧眼,思维敏锐,教学生学会思考、拥有力量;刘伟男老师,设计精妙,传递智慧;陈玉华老师,思路清晰,有条有理,与学生真诚互动;张齐华老师,拥有幽默的语言能力,教学设计匠心独具,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朱国荣老师,开朗幽默,调控课堂能力超群,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徐长青老师,聪明睿智,关注学生,课堂内容简约但细致而深入;王洋老师,温柔漂亮充满魅力,浑身充满张力,教学设计精巧、层层剥开、关注细节„„
二、精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例如:朱乐平老师的四年级的《高》这一课:他巧妙地设计课堂,通过比“高”,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冲破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罗明亮老师在展示《长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谈话中,我又学上了一招,今天又“涨知识”了:张老师不走偶像路线,讲究“内涵”,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立竿见影。这样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不会喜欢的。正如一位老师感言:张老师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在不断激励中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本质,让我们看到别样的课堂。
经过这样一次观摩学习终于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有更深一层地理解了:那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让学生得到智慧,让老师智慧成长;让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师生在生成中智慧得到成长,享受过程中的精彩。
听了这么多专家的课,觉得他们的课犹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大师”就是“大师”,真是与众不同。这些大师们幽默、睿智的语言让人折服;让人听了为之感动!大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黄陵小学 王瑛瑛
2017年12月
第二篇: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千课万人”圆了我的学习梦
一直说退休前有个梦想:参加千课万人的学习,领略大师们的风采。终于,在人间四月天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这座梦寐以求的文化名城,走进西湖边浙大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激动、忐忑、期待········各种心情。逸夫体育馆,盛况空前,俨然成了学术的殿堂,名师们充满智慧、激情高昂、幽默风趣却有朴实无华的无痕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折服,采荷一小孩子们绽放智慧、激情碰撞的学习亦让我们感叹。为期四天的学习,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种思想上的洗礼,精神的大餐。驻足在“千课万人”的会场,在这魅力无限的课堂里,我们不但欣赏了小数名师的教学风采,更是在接受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洗礼。短短四天的学习,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实效课堂?什么是生态课堂?名师们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设计,亲切自然的教态,幽默风趣的语言,专家对教育教学精彩的解读都令我们受益匪浅。做课的特级教师从教材的选择与再创造、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活动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处处体现出关注数学本质、关注学生发展;处处呈现追求活力与高效的课堂。现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是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又见到了数学王子张齐华、名嘴徐长青,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大师的课就像是海市蜃楼,它扣人心弦,让人身临其境,如心灵的一次旅行。课之大气是只可远观而不可效仿也。如徐长青大师的《解决问的策略》,他那深厚的语言功底,那深情的演绎,深深的吸引着学生,那是一节意味深长,韵味十足的课,让学生在“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的活动中,理解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领略了大师别样的风采。
其次对我感触很深的是现在小学数学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虽然一直在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但是,在平常的家常课中,我们往往以直接呈现教学结果为主,在我所听的课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力求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样的一堂课就不仅仅以学生的技能目标达成为指标,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与思想的培养。如张齐华老师讲授的《圆的认识》,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整节课中,张老师充分利用“做数学”的思想,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变革,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这样的形式中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而让学生也一直以探索者、探究者、发现者参与学习,从中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黄爱华老师的《分数加减法》,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问题,是本节课又一个明显的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黄老师用心去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成:“谁是小尺子?”“怎样找到小尺子?”“这个魔法尺是万能的吗?”······这样一系列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的个人魅力相当重要,你的会说、会演、会逗、会哄,无一例外,这些都需要有实打实的“干货”,就像一位有厚度、有底蕴、有思想的演员会成为一位大师,如果没有,即便你说唱念打样样精通,也只能是一位演员,或是小丑,所以我觉得:内涵很重要,内涵怎么来,靠知识!学习很重要。与会专家的报告有的接地气,有的高大上,无论是课堂还是报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观摩,收获是较多的,当然关键是如何吸收借鉴,从而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此次杭州之行,总觉得脑子里装得满满当当,却总理不出个条条框框,心里恍恍惚惚的,说体会,说收获,谈不上,只留下一些只字片语,肤浅感悟。
第三篇: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收获,促进成长
在十一月初,我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活动,听了两天半的课,自己没有疲倦,是因为,每节课都有不同的亮点创新,收获多多,就像人们形容秋天一样,这次杭州之行,硕果累累!
通过至此活动,认真地聆听每节数学课,真正感受到: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归学生所有,可谓成长课堂;尊引而不发,学不愤不启,求导之有度,才是修炼之道。例如朱国荣老师讲的《方程的意义》,从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导入,在连接学生对数两件相等关系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的能力;沈勇老师风趣幽默的讲《用数对确定位置》,从开家长会找位置,很自然的导入!…每节课都做到了:想学生所求,给学生所需,努力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听清楚,想明白,会运用,从而成就学生之精彩。
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到:要想上好一节课,自己必须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要善于思考,善于反思,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关注细节,积累经验。要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自己必须要付出努力!
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到:走进新课改,自己要多思: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最重要的是“为谁教”,让课堂成为“生命发展的课堂”!
总之。这次杭州之行,使我产生了前进的动力,使我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进展,我觉得说再多,不如践行自己的行动!我一定努力,把自己所学,付诸在工作中!
第四篇:千课万人 学习体会
走进“千课万人” 感受“学本课堂”
昆山三校 田晶莹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5日——10日,在皇姑区教育局教师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一行32人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市,领略与感受各位名师的精彩课堂。虽然只有短暂的5天时间,却带给我的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刻骨铭心。
此次听课共安排29节,每节课都凝聚着老师辛勤的劳动,课堂各具特色,独具匠心,可圈可点。吴正宪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操作探究,又有对操作过程的梳理与反思,同时课堂上也关注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形象入手抽象到符号,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方程,怎样去寻找方程中的等量关系,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柏继明老师的课堂永远是一种亲切慈祥,扎实严谨,朴素精彩,真实简约之美。柏继明老师执教的一堂《排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柏老师抓住了“排队”中经常出现而又学生易错的三个难点问题进行例题的解析,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出排队问题的基本规律,由此见得柏老师对于教材内容解读的精致细腻与教学处理的深厚功力。课堂中,为了突破排队所出现的一些重难点的关键词,教师利用做手势的方法演示“前后左右,排头排尾,正数倒数,顺着数与倒着数”,为解决排队问题奠定了基础。柏老师的教学流程推进关注学生,遵循儿童的认知方式。每道例题都是先在座位图中来感受计数,数数的方法及列式,再次逐步推进至画图想图来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加深对“排队”问题的领悟和理解。
朱乐平老师执教《数学关系》一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堂“纯数学的研究课”,开课伊始,从“关系”一词入手,让学生体会“关系”一词的深刻含义。学生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进入到了一种真正探究的感觉,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思考给听课的每位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在朱老师的带领下能够静下心了做数学,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老师在备课和备学生下足了功夫,不得不令我佩服。
余正强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是让我在掌声与笑声中度过的,余老师以“一位小学生跑50米有5次成绩,怎样向老师汇报”为问题任务展开研讨的,这一问题的创设基于学生的一份生活的经验,学生在寻找代表数的过程中,“太快”“太慢”“偏快”“偏慢”“超常”“失常”“正常水平”,这些语言被激活,对于理解平均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余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大胆思考”,课堂呈现出一次次难忘的画面和学生精彩的语言。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逐渐经历了坚决反对、心存疑惑、柳暗花明、心悦诚服的过程,这才是学本课堂的真谛。
“学校就是学笑”“学问就是学着提问”“思考着是最美丽的”这些幽默诙谐的语言就摘自华应龙老师《找次品》一课中。华老师的课堂非常完美的诠释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学本课堂。以学为本,需要追求的是一个“真”字,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只有让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疑惑,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去思考与表达,只有真正包容学生的差异,而后,才有可能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就像一幅美丽的江南画面,夕阳、古树、落花、小桥、流水、人家„„那么的安详,静谧,又是那么怡情、醉人!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刘老师是从数学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下入手,“看看题目是怎么写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推理,学会语言表达,一年级孩子的课堂的确很难把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上常常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刘老师都能很巧妙地避免,很巧妙地设计,帮助孩子愉快的度过课堂的40分钟。例如“我们一起送小象回家吧?一起喊‘小象’回家!”“咱们打开门看看他们师徒四人,好吗?我喊‘一、二、三’,你们喊‘开门’!”“大客车你们坐烦了吧?我们换下面的题,好吗?”从上面生动的语言中就能感受这一位智多星的老教师。
罗鸣亮老师的《近似数》一课让我欣赏到了罗老师的睿智与从容。整堂课罗老师让学生感觉老师非常亲切,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舞台进行交流,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课堂体现。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使用多媒体,仅仅四张数字卡片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翻一翻,移一移就能完成整节课的教学,尽管如此,课堂依然精彩纷呈。罗老师仅仅利用猜测罗老师新买的摩托车价格贯穿于整堂课,并且罗老师还说:“谁猜对了就得到罗老师独家赞助的摩托车图片一张”,仅仅一张图片,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有了竞争的目标去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尽情地参与。
为期四天三晚的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邀请来自海峡两岸74名著名专家就课堂理念、角色定位、教学预设、教学程序、学习方向、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探讨,可以说是一场小学数学的饕餮盛宴。阴雨绵绵,风雨同舟,骤降的气温没有消减我们听课的热情,更希望可以继续搭载这样的教育平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听课认真记录中„„
余正强老师欢声笑语的课堂中„„
与名师柏继明合影的窃喜中„„
第五篇:杭州千课万人学习心得
于聆听中收获 于笑声中前行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有感
阳春三月,桃花明艳,新柳如烟。14日下午,我们赶赴于水波潋滟的西子湖畔,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仁一起,坐在逸夫体育馆里聆听全国各地语文名师及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为期两天的活动,名师云集,千课荟萃,万人共享。众多全国特级教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他们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诗意洒脱,或朴实无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带给我们一场场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宏大的听课场面,全新的视角,精巧的设计,丰富的互动全方位展示了低段语文课堂的魅力与精髓。对于一名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此行收获颇丰,下面就向在座的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此行的收获。
这次学习听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低段的语文教学,谈到低段语文,就不得不提及识字教学。因为自己现阶段也是在教一年级,在识字教学中也经常会面临种种困惑,所以这次对于识字教学方面的感触也最为深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一直遵循着传统的方法,从读字音,到认清笔顺,学生书空,到观察字形结构,教师范写,描红,组词,这系列的步骤走下来,一步也不敢漏,力求把每一环节做实,但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困惑,每次学习生字时学生面对的都是这样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时间长了未免乏味,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就明显感觉到孩子学习生字时远远低于学习课文的热情度,学习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原来汉字教学也可以这么妙趣横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也可以这么丰富多彩。在这次千课万人活动中的侯春燕老师,在短短45分钟的一节课里,就给我们展示了四五种不同的汉字教学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都特别生动有趣。更让我们觉得耳目一新的是,各位老师教学汉字的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孩子写好这个字,而是通过短短45分钟的课堂时间带领孩子细读每一个汉字,通过字音、字形、字义、字源等微观解读,去触摸每一个汉字不同的个性之美,把原本生硬枯燥的生字教学变得精彩不断,妙趣横生。
茹茉莉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在汉字教学中引领学生细读字形,发掘汉字形态中那些隐藏的规律,触摸汉字的形态美。比如说她在教学“拔萝卜”的“拔”这个汉字时,并没有像我们平时教学那样让孩子逐一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是重点引导孩子观察其中的关键笔画,长撇,并且告诉孩子,左右结构的字讲究笔画的穿插和谦让,所以撇应该穿插到提下面的位置,并且同时出示了同类的汉字“功劳的功,帮助的助,取长补短的取,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学会书写拔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写好一大批同类的汉字。再比如说教学喜欢的喜和重复的重这两个汉字时,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这一类字展示形态之美的规律:1.横多距离等,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时,排列的距离应该大致相等。2.短横一样斜,长横要平衡。3.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我想,如果我们以后能在学生书写前做好充分的预先估计,发现这些隐藏的规律,并把他们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学习还有一点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地方在于,各位老师在汉字教学特别强调引领探求汉字的根源,这就有点类似我们以前教孩子学习象形文字的形式,通过文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孩子记忆字形和理解字义。比如许嫣娜老师在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时,通过简单的简笔图画,告诉孩子们,在家这个字中,宝盖头就是人们住的屋子,下面的豕字就是猪的意思。古时候的人往往会在房舍边养牲口,所以过去人们只要看到有房子,有猪的地方就知道这里一定住着人家。这样一来,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家这个字的写法,而且印象深刻。再比如说侯春艳老师教学一寸两寸的寸这个字时,通过课件展示,用直观的图像和象形文字告诉孩子们一横加一竖钩其实是一只手的形状,中间的一点是医生在诊脉的地方做的标记,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当时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一个个伸出小手去感觉自己脉搏上一寸的位置。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就感觉这种溯本求源的汉字教学方式渗透在每节课中,几乎每个老师都特别注重带着孩子去探求每个汉字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带着学生触摸汉字悠久的历史文化之美,同时也能在汉字教学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除此以外,老师们还很注重运用字理解析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先是通过探求字源的方式引出对字义的理解,进而再把汉字放到词语当中进一步解释,形象生动,化难为易。比如侯春燕老师教学受益的益这个字时,先带着孩子探源,通过象形文字的展示告诉孩子下面的皿字底是一种古代的容器,上面部分其实是把象形文字“水”横过来写,所以益这个字的本义是,水从容器里满出来了,既然是满出来了,所以就不能更多了,不能再增加了,所以益就有了更加的意思,在相得益彰这个词语中用到的就是更加的意思。再比如侯老师教学一叶障目这个词语时就重点说到,双耳旁是山坡的山竖过来的象形文字,当双耳旁放在左边时,表示山岭与高地,所以障有挡住的意思,这时候再出示白内障,屏障,障碍等这些词语,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障在这些词语中有挡住的意思,进而,一叶障目的词义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不同于传统识字教学环节,这次活动中的各位老师是通过探求字源,理解字义,词语延伸,发现字形规律等,把每个汉字教学都演绎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发出孩子们各种遐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关于汉字教学方面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此借用下和各位老师共享:“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次学习活动中黄亢美老师在报告会中也提到,学习汉字时应依据构字原理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所学的汉字就能意义识记,持久不忘。如果老师千篇一律,毫不讲求字理地机械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就是造成生字的回生率高,作文时错别字多的现象。我想,作为我们年轻人,以后会尝试着将字理教学的概念融入到以后的识字教学工作当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
除了识字教学以外,这次学习活动中还涉及到了低段的口语交际,绘本教学等等多种不同的课型,让初次带低段语文的一行年轻人收获颇丰。于聆听中收获,于笑声中前行,此番行程,满载而归,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却让我们沉浸其中,使我有如入馨香之室,受益匪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两天学习的美好时光已经结束了,但未来的思考和改变,却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