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歌飘侗寨 鼓声传耳际(范文)

时间:2019-05-15 00: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侗歌飘侗寨 鼓声传耳际(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侗歌飘侗寨 鼓声传耳际(范文)》。

第一篇:侗歌飘侗寨 鼓声传耳际(范文)

侗歌飘侗寨 鼓声传耳际

--记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大团村民间文艺“小汇演”

“幸福花开我侗寨,也罗也……”欢快的侗歌乘风而来,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循声望去,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大团村村头的一支“娘子军”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娘子军”大约有二十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全是村里的劳动妇女。经历了多年的辛苦劳作,她们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可是她们的心态却非常年轻。看到我们的到来,她们面对面排成两队,大声唱起了侗族迎宾歌,歌声清亮,节奏明快,让人仿佛置身在古老的寨子里,荡涤了心中的尘埃。一曲作罢,一曲又起,敬酒歌、送嫁歌、接亲歌……一曲曲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侗寨的特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团村“娘子军”的热情。侗歌唱毕,“娘子军”们背上腰鼓,拿好鼓槌,随着“指挥”的一声令下,“咚咚锵、咚咚锵”,整齐响亮的腰鼓声在村里传开来。尽管她们没有穿上统一的服装,没有接受专业的训练,但她们专注的神情、整齐划一的动作、灿烂的笑容给这座村庄、给这个秋天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团村地处乐安铺乡南端,村风淳朴,村容整洁。村民们在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的同时,还组织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打腰鼓、唱侗歌、跳竹竿舞……一位热情的村民拉着我们的手说:“虽然我们村里的文艺表演比不上专业的,但我们的表演绝对是最真实最有特色的,欢迎更多的人来我们乐安铺乡,来我们大团村!”

第二篇: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

从江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

张子刚

内容摘要:侗歌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侗歌流行地区,每一个侗寨都相当于一所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音乐学校”。侗族民间视歌为宝,学歌就是学文化、学知识。谁掌握的歌越多,谁的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受人们尊敬。侗歌流行地区有数以百计的歌师和歌队,活跃在侗族聚居的村村寨寨。歌队代表集体,人人关心。歌师乐于教歌传歌,不计报酬,不收修束。歌队在歌师带领下参加名目繁多的对歌。侗歌,在良性竞争中习得;歌队,在对歌中互动;技艺,在无形有意中提高。

关键词: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张子刚(1943—),侗族,从县委宣传部退休后,赋闲在家。常住地址:从江县丙妹镇青平路。

一、侗歌传承的历史与现状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居都柳江中游,东与黎平、三江相邻,西与荔波交界,南与三江、融水、环江相连,北与榕江、黎平接壤。地处东经108°15′—109°11′,北纬25°20′—26°01′之间,东西长94km,南北宽77.5km,总面积3244km,总人口32.4万,居住有苗、侗、汉、壮、瑶、水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13.18万人,占总人口的40.68%。据调查,从江境内侗族聚居村寨330个,分布在县境东部和北部的平坝地区及都柳江畔和山间溪谷之中,即九洞、六洞、千七、二千九和千三等地区。在1941年从江县成立之前,今从江县地分属于永从县、下江县和黎平县第六区。从江县在历史上受外来文化影

2响甚微,特别是在清雍正年间以前,还是个远离中央王朝的“化外地区”。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以耕种水稻为代表的农忙和以展演侗歌为代表的农闲的社会生活节奏与岁时观念,为侗族的自我文化发展,特别是为侗歌传承习俗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居住在从江境内的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善歌传歌的民族。侗族有句至理名言“饭养身,歌养心”,心靠养育、调理,侗族的心灵是歌塑造的,他们把唱歌吃饭看得同等重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的灵魂。人育歌,歌养人,人与歌不可分开。侗歌流传地区被誉为歌的海洋,特别是侗族大歌享誉中外,究其原因,生活在侗寨中的广大侗族人民自古就具有传歌、教歌、学歌的侗歌传承习俗,因而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了原生态侗歌展演技艺,继承和发扬了侗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多声部无指挥的侗族大歌这一侗族文化精华。

在历史上,侗族没有文字,民族历史、社会知识、生产斗争、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等都是靠歌来记录传承。侗族民间视歌为宝,学歌就等于学文化、学知识,谁掌握的歌越多,谁的民族文化知识就越丰富,越受人尊敬。侗歌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以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口碑”方式流传,其起源有《蝉歌的起源》、《相金上天去买“确”》、《侗歌的来历》、《四艾传歌》等。在侗族地区流传的《侗族古歌》中也将歌的起源与人类起源、物种起源并列在一起,使之成为永恒的主题。侗歌起源确切年代无考,但从传说中可以推测,其历史久远。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关于“仡伶”集体做客歌唱的记载:“在辰、沅、靖州……农闲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 明朝邝露的《赤雅》一书,其中描绘的“侗……善音乐……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演唱情景,与现在侗族地区男声特别是小黄男声演唱大歌的情形完全相似。自汉文化逐渐在侗族地区传播后,民间略识汉字的歌师用汉字记侗音或写汉字读侗音方法抄写“侗书”歌本。侗书歌本一般只是谁写谁识,别人不易读懂,但有助于歌师自己对侗歌歌词的记忆。

歌师是侗歌传承的核心人物,是侗族民间音乐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主要靠他们口头传承和创新,是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歌队和歌手,为侗歌的继承和宏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清代以来,从江有姓名流传下来著名的侗族歌师有倒鸟、老罕、潘氏老太君、潘金拜、张鸿干、吴甫壮奥、吴金随、潘万海、石玉秀、陆美亮、吴令、吴婢勉、梁绍华、吴章富、梁普安、吴德太等等。当前健在并已登录在册的歌师181名,歌队367个。

新中国成立后,侗歌的传承和展演步入了新的时期。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赵宽仁先生首先深入小黄,聆听并记录了吴仕雄等演唱的侗族大歌,牛腿琴歌和唢呐的演奏。1955年,天津音乐学院方暨申先生到从江腊全蹲点并到小黄、伦洞采风,对侗族大歌、侗戏音乐进行录音整理。随后又不断有省内外的音乐、民族、文化工作者张民、肖家驹、曲六乙、李文珍、张勇、杨宗福、龚荆忆、韩梅、吴定邦等到小黄及其周边考察侗族大歌,经过他们和各级文化部门的推介,侗族大歌逐渐被外界所知。自50年代起,从江不断组织业余侗歌队参加贵州省、西南地区和全国工农业余文艺会演、调演和展演。1956年,吴 仕雄、潘锦仁等人组成的歌队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年1月,梁华翠、梁松美等人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工农业余文艺会演期间,演唱女声侗族大歌,还应邀到中央民族学院、清华大学、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怀仁堂演唱。1958年吴大安等人赴大理参加文艺会演获得优秀奖。1963年,吴仕雄、吴大安等人组成的男声侗族大歌队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0年潘显泰歌队参加南宁“西南少数民族多声部合唱座谈会”调演。1985年冬,萨凤姣、萨小明、萨生祥老年女声歌队赴榕江参加三省(区)五县在榕江举办的“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与三省(区)五县的民间艺人切磋交流。1986年10月,侗族歌手石明仙、陆德英、杨水仙等人随团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在巴黎市国家艺术剧院音乐堂演出六场,被国际友人誉为“闪光的艺术”。1988年7—9月再次随团赴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参加首届克拉根国际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1994年9月,吴婢建、潘美号等5人组成的小黄少儿女声歌队参加文化部举办的“94中国国际少儿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还应邀到中国音乐学院为师生演唱。1995年潘美号等5人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赴京参加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活动。1996年六一期间,吴婢建、潘美号、吴婢鸾、潘婢花、吴婢爱组成的小黄少儿歌队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民族娃进京文艺晚会”,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国务委员彭佩云、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等中央领导及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吴婢建等四人又应邀随中国艺术团赴法国 演唱侗族大歌,受到法国外长夫人接见。2004年8月,歌手贾美兰、梅红霞、甘良英、石川洁、吴子銮5人赴山西左权县参加“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荣获“歌王奖”。5人均被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聘为首批“特聘民间歌手”。2005年“多彩贵州”大赛上,小黄歌手贾美兰、吴才美、潘红香、潘婢梦、吴婢建、潘婢华等10姐妹演唱的《春蝉歌》技压群芳,荣获“最佳人气奖”和“民间唱法金黔奖”。《贵州日报》分别于7月29日和10月14日在第8版上作两次长篇报道。同年9月,小黄歌师世家贾补安玉、奶安玉、贾美兰、贾安玉、吴仕英等一家应邀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3频道《神州大舞台》栏目举办的“魅力家庭秀”节目,获得优胜奖。11月26—27日,小黄潘凤香、潘小孟等8人应贵州省环保局邀请,赴京参加中国环保艺术节绿色中国阳光大地环保志愿者群星演唱会。2006年9月15日,小黄45人应国家民委、体育总局邀请,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演出。2007年1月16日贾美兰、吴婢建等10名女歌手应邀,参加深圳完美假期旅游线路设计颁奖晚会演唱侗大歌。4月13日,9—15岁少儿女声歌队潘年孟、吴秋月、吴凤香、吴姐兰、潘立仙等9人随同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参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守望家园”演唱侗族少儿大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历代歌师呕心沥血传教而获得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通讯和旅游业的发展,从江县侗歌流行地区打破了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原有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史无前例的冲击,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化空间在迅速萎缩。重要歌师、歌手和戏师在逐年 递减,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学,无暇学唱侗歌,有的歌队名存实亡。侗歌及其代表的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被外部文化和现代化同化的巨大危险。

二、侗歌曲库分类

侗歌曲库分为多声歌和单声歌。多声歌俗称侗族大歌。单声歌俗称侗族小歌

1、侗族大歌分类:(1)嘎所(声音大歌)

嘎所是大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所”在侗语中是有声音、气息、气力、生存等含义,在这里是优美人声的特指。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跌宕,声音的优美,气息充足。嘎所的歌词一般短小,突出的是歌词之间和之后的尾声部分,尾声(拉所)部分并无具体歌词,而以衬字“哎”歌手齐唱一个很长的持续音,与音高起伏形成巨大反差和映衬。嘎所的旋律多以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其标题常常以昆虫鸟兽或时令命名。此外,声音大歌也常常以其产生的村寨命名。演唱时发出连绵不断优美动听的声音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小黄人说:“我们唱歌蝉能落到身不飞”,形象地说明用歌声模仿昆虫鸣叫的技巧达到 极高的艺术境界。主要曲目有《蝉歌》、《公补去愧》(汉译:祖公辛苦)。

(2)嘎嘛(情歌)

这是以抒发男女之间爱恋之情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音乐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有感染力。主要曲目《送动牙到忙要月头》(汉译:我俩的情意何时了)、《听风里娘搞弄奶》(泽译:听我好言在深山)。(3)嘎想(伦理大歌)

这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内容的大歌歌种。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主要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达,歌词以称颂或讽刺为主要手段,这对家庭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个人心灵塑造和社区的安定团结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曲目《嘎奶老奶伟》(汉译:妯娌歌)。

(4)嘎腊(儿歌,又称青年人唱的歌)

这是一种以模仿动物音声的歌种。以模仿昆虫、鸟类、青蛙的叫声和动作为题材,歌词短小、精练、音乐节奏欢快,非常适合儿童演唱。主要曲目《嘎勾》(汉译:猫头鹰歌)、《都来敦敦》(汉译:麻雀歌)、《嘎也》(汉译:青蛙歌)。

(5)嘎吟老(老人歌)

这是一种怀念、悲叹老来思过去的歌种,音乐节奏较慢、低沉。主要曲目《打花了》(汉译:人老花过)。

2、侗族小歌分类

小歌又称单声歌,小歌可以分为: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山歌、河边歌。叙事歌多由有丰富歌唱及生活经验的老歌师自拉自唱或领唱,根据演唱方法和歌调不同,又可分为叙事大歌,琵琶叙事歌,牛腿琴叙事歌。侗语称为嘎腊(崽辈唱的歌,或称为青年人唱的歌)。

三、侗歌传承

1、侗歌传承的音乐学校——侗寨。侗歌流行的地区,每一个侗寨都相当一所“音乐学校”,音乐学校由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民间歌队组成,并且由相当于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歌师进行传授指 导,据统计,全县330个侗寨中有367个歌队。小黄村700多户人家就有26个歌队45个歌堂。歌堂是男女歌会歌舞之地。从江侗族历来都重视大型歌堂建设,最负盛名的是六洞的良山歌堂和云洞宰嫩歌堂。据传良山歌堂形成于明初,面积近千平方米。古时候每缝七月十四,数以千计的男女青年,着节日盛装、云集良山歌堂开展对歌活动。云洞宰嫩歌堂形成年代不详。从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初八刻的歌堂碑来看,重修的歌堂为了克服道路泥泞和避寒之用,以及有石华能等十七人捐钱,该歌堂当时还有建筑物。重大节日定期在野外歌堂对歌、赛歌;平时则在寨子室内歌堂学歌对歌。每个侗寨都相当于一所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音乐学校。

2、侗歌传承的核心人物——歌师。歌师侗语称为嗓嘎,歌师所具备的条件是要掌握数百首传统歌词和数十种曲调,善于将其他地方的歌学来并加以改造,成为当地新歌种,善于编唱新词新曲。歌师不分年龄大小和男女性别,能者为师,只需具备上述条件都是歌师。在调查中,石玉金老人告诉笔者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我们龙图和贯洞对歌,龙图输给贯洞。龙图人不服气,由几个罗汉到登桑纪堂那边请一位著名的歌师来协助。不巧该歌师病了,不能随行,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歌师叫来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孙女,并对她说,贯洞那歌师多次败在我手下,你学我的歌和话都学完了,不要怕,你去对歌是不会输的。小女孩随那几个罗汉来到龙图,约定对歌日期,结果龙图在小歌师帮助下,获得了胜利。歌师乐于教歌传歌,不收修束,不计报酬,他们普遍受到人们尊重。侗族歌师收徒传歌,不需要举行严格的 拜师仪式,只要徒弟愿学,歌师就愿教。歌师如果在徒弟家传歌,到晚饭时间家人邀请一起就餐,都是家常便饭。如果歌师家有时候活路忙不过来,歌徒们相邀到歌师家帮忙。如果歌师到外寨传歌,吃住在徒弟家,或到别家做客。歌师离开寨子时,徒弟们要用水芋叶、糯米草包糯饭、腌肉、腌鱼给歌师带回家,包礼物的糯米草不能剪断。临走时,歌徒要唱送别歌,歌师则还以离别歌,师徒亲密无间。小黄你百寨萨团歌师逝世时,她的徒弟们嚎啕大哭,大家扑在歌师遗体上,紧紧拉着老人的手不放,哭了又哭,哭哑了声音,哭肿了眼睛。全体歌徒为她披麻戴孝,用哀歌悼挽,感动得灵堂里的人们也痛哭流涕。歌师根据其年龄和阅历可分为“歌公歌婆”,“歌父歌母”和“歌兄歌姐”几个层次。

3、侗歌传承的基石——歌队

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民族文化主要靠民歌来传承。侗寨十分重视歌队的建立和对大歌的训练,以利于大歌的延续发展。没有一个儿童不进入歌队,它不是法律而是约定俗成。不论男女,婚前经过十几年的训练,婚后仍然要加入歌队,直至年迈唱不动为止。

侗族民间歌队遵循自愿的原则,按性别分成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然后按年龄分成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在小黄,我们还见到抱孩子唱的青年女子歌队,孩子大多是两岁左右。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严格有序的教育体制,覆盖至寨中的每一成员和每一位的一生。歌队代表村寨、鼓楼或房族。歌队代表集体,全寨人关心歌队。歌队一经组合,从儿童、少年至青年,歌队组织相对 稳定,随着年龄、学龄和经验的增长,一代替换一代,永不中断。歌队成员最少不能低于3人,常见的5至10人,多的可达10多人。歌队组织后,歌师在队员中培养1—3个固定的领唱,即唱高音的人。领唱的任务是:①领唱“歌头”和每节唱词的首句;②在歌曲进行中唱高音声部;③若衬腔部分太长,2人或3人轮流领唱高音声部,既可轮流换气,又起到音色对比的作用。除领唱外,其余人员都唱低音声部。这就形成领唱与众唱相结合的二部合唱,亦是侗族民间合唱的基本形式。传说,清代乾嘉时期,小黄有8男8女组成歌队,过年后就外出走亲访友,四处传唱侗歌,到阳春三月方才返回家乡。寨老认为他们的行为有伤风化,延误农时,下令紧闭寨门,不许进寨。他们进不了寨子,便到附近的一个深潭边倾唱大歌,歌声如诉如泣。开始人们还听到他们的歌声传来,后来歌声越来越小,最后一点都听不到了。家人开门到潭边寻找,八男八女已经跳潭身亡。人们将他们的尸体打捞上来放在岸边。不久有一个苏醒了过来,他就是后来著名的歌师和二千九款款首潘万海(1718—1804)。从此以后,禁俗逐渐放开,小黄人外出传歌再也没有遇到如此遭遇了。

4、侗歌传承的途径——家传和师传

家传,两岁的孩子开始编入歌队,由母亲带到歌队,他们虽没有歌唱能力,可由母亲代唱。孩子长到4—5岁,开始由父母或祖父母传教侗歌;师传则是由同龄孩子组成歌队后,由歌师传教侗歌。不管家传或师传,均是利用农闲空余时间传教,家传时父母还可边做家务边教侗歌。2005年,笔者在小黄调查,奶安玉一边做女工一边教儿媳吴 仕英学侗歌的情形,至今仍频频在脑海中浮现。当时吴仕英还在桂林上大学,是放暑假回家的。婆媳二人亲密无间,婆婆一句句地教,儿媳一句句地学。什么代沟,在她们婆媳身上没有一点儿痕迹,侗歌是维系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纽带,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侗族老人以唱歌传歌为荣,以歌养寿。每当正、二月春耕前、秋收后,冬闲时,歌师歌手组成歌队,穿上节日盛装,外出四处传歌,走亲访友。民国年间的六洞著名女歌师萨安田(又名陆美亮)(1873—1936)一生中,向歌师学歌和自己编歌多达五千首以上,种类有踩堂歌、拦路歌、祝酒歌、河边歌、琵琶情歌、古歌等。有人说,即便对歌一个月,她的歌也唱不光。有一年她去云洞和当地著名歌师石补孟对歌,当补孟歌师在大众面前被她刮鼻子时(对歌输了要刮鼻子惩罚),惹得观众哄堂大笑。萨安田歌师除唱歌娴熟外,还能论事说理。有一年,黎平水口区南江寨与邻寨发生山林纠纷,当地绅士寨老解决不下。当时萨安田在南江教歌,她以侗族的韵文形式,帮助本来在理的南江寨说服了对方。事后,南江寨派人送来一只羊、猪肉和红米饭酬谢她。

吴令(1897—1959),是从江县高增人,12岁时生病双目失明,不久父母先后去逝,在歌师的热情传授下,用心强记,先后学会流传在侗族地区有名的叙事歌《闷龙》、《金汉》、《高文》、《李旦凤姣》、《梅良玉》、《金俊》、《三郎五妹》等曲目和念词、款词、咒词等。他走到哪里把歌传到哪里,足迹踏遍都柳江沿岸和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三江的侗族村寨。走到哪里那里的群众都热情挽留和接待。每到一处,侗家男女老少总是挤满鼓楼和堂屋听他弹唱,用最好的饭菜款待他,还送给钱米、衣物,离开时青年们把他护送到另一个寨子。他的遭遇曾得到姑娘的同情,有的还愿意把爱情献给他。一次传歌到腊俄寨,听说一对青年夫妇婚后多年没有生育,便将传歌中学会的草药告诉这对夫妇。服药后,他们第二年生了个儿子。为感谢吴令,认吴为义父。后来吴令定居腊俄。1959年吴令病故于腊俄,全家人为他送终。

5、侗歌传承的第一步——教歌

每首侗族大歌都是由领、齐、合唱三部分组成;从上下声部关系看,不管下声部多少人,上声部只能一人来担承,可以由一至三人轮流唱。各种曲的曲调都基本固定,所以侗寨中不同歌队的人临时组合唱同首曲目,也会配合得很好。各寨之间的曲目、歌词、曲调、声部组合基本相同,同中有变,变出各寨的个性来。例如蝉歌,各寨的调子、唱法、风格则略有所别。根据侗歌这一特点,侗歌传承首先是从小要在各种空间和时间不间断的聆听,给予环境保障。孩子从4—5岁起开始由歌师或父母正式教歌。教歌的步骤分为三步进行,一是教歌词,歌师用一种四度音程范围内的吟诵腔朗读,师传徒跟,直到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二是教旋律,背歌词后,歌师开始教全体歌徒唱低声旋律,而后才单独教那些唱高音的歌徒如何在低音基础上配唱高音;三是教配合,歌师着重指导两个或三个声部的和谐表现,高音要努力做到一不从众,低音则要控制音量,不能压过高音。歌队学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参与对歌,在对歌中不断提高侗歌演唱技艺。

6、侗歌传承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歌 歌队跟随歌师学到一定程度后,在歌师带领下,参与对歌。经常参加各种类型和名目的对歌,是侗歌传承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歌手通过对歌提高了唱歌的兴趣,增加了侗歌曲目并促进了演唱和应对技巧,对唱往往是男性对女性的邀请,唱的好、长得好、性格好的姑娘歌队常常是男歌队争相邀请的对象。有时也有女性向男性发出邀请。因而,真正竞争是发生在同性之间。为了得到更多异性歌队的邀请和青睐,年轻的歌队必须刻苦学习。正是这样良性竞争机制和生生不息的歌俗,使歌手在学了十几年,几十年侗歌后仍怀着强烈的兴趣继续学下去。

侗寨常常是歌声不断,逢年过节更是歌声如潮,人流如海。以小黄侗寨为例,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在圣母祠堂前祭祖多耶后,便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对歌活动。各年龄段顺序是:先是青年队、少年队、儿童队,然后才是已婚的成年队、老年队。已婚男女歌队对歌,习俗自清代开始就已有具体规定,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凡是生一个或多个女孩的,最小的数月,最大的不到6岁,或还没有正式参加童歌队女孩的妈妈,才能参加,这意味着妈妈代替小女孩出面参加妇女歌队去和“已婚男歌队”对歌。因此,对歌时妇女面前必须抱着一个小女孩,或有一个小姑娘站立在自己前面。每年腊月或正月里,妇女歌手邀约本寨同龄段歌手组成一个歌队,再商量找一个如意的“已婚男歌队”对歌。联系方式是找一个有文化的人,写邀请书给对方,对方同意后,仍以书信回答,并约定好日期。届时妇女歌队队员将自己和孩子打扮一新,在歌堂等待。十二点钟“已婚男歌队”吹芦笙、敲锣打鼓前来迎接女歌队到男队寨子鼓楼对歌。在鼓楼对歌往往从下午三、四点钟对唱到晚上九、十点钟。男队家人准备好晚宴后,再用芦笙迎接女队到吊脚木楼长廊聚餐。进餐时,妇女不喝酒,吃饱饭后,三五成群,找对象唱敬酒歌。如果有老人在场、先向老人敬酒,老人也和大家一样,一边说笑,一边对唱酒歌。随后是青年对青年、成年对成年,互相对唱酒歌,唱一首,喝一杯,吼声一阵。此时,女歌队寨子鼓楼里,她们的母亲、兄弟和丈夫在鼓楼里摆上能容纳百人的凳子,烧好樟木茶水,准备好茶盅、杯、碗、水瓢和香烟。大约次日凌晨两点晚宴结束后,燃放三响铁炮,芦笙、锣鼓齐鸣,人们燃着火把列着长队送行,有4—6人展演“老还童”。“老还童”扮演者要穿上童装、围儿童围腰,戴口水兜和狗头帽,摹仿儿童语言、声音、行动、姿态,一边走一边表演。队伍到达鼓楼前,又是三声铁炮,把罗汉、老人们迎进鼓楼内入坐。女歌队丈夫、兄弟递烟送茶,老年妇女则各持一个竹篮,篮里放着糯饭、红蛋、糖果、鸡腿、腌鱼和玩具等,到“老还童”的面前,互相逗趣。女的取出红蛋、糖果、鸡腿诓哄老童表演歌舞,如果不给,老童们哭娘叫妈的滚在地下,双手遮着眼睛,边哭边高声叫喊:要蛋!要糖!要鸡腿!得到食物后,则装扮成狼吞虎咽,狼狈不堪的样子,弄得哄堂大笑。

已婚男女对歌还有一种活动方式,那就是正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男歌队直接邀请女歌队上山野餐。约定日期后,由男队一部分人负责生活,另一部分与女队对歌。届时早饭后,妇女们将自己和女孩子打扮得整整齐齐,铁炮三响,男队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去迎接女队。列队到山上后,有的砍柴、有的做饭、有的对歌,下午四、五点开始野餐,大家边吃边谈,边对酒歌。歌声、笑声、高呼声汇成一片,响彻山谷。

正月间还有侗戏演出活动。

自一九九六年起,每年八月十五,小黄民间还要举办一届侗歌节。届时邀请县内外的侗歌队、侗戏班到小黄参加比赛。除侗歌侗戏比赛外,还要吹芦笙表演。二OO四年侗歌赛有33个男女歌队参加,歌手415人,其中女歌手287人。

月堂对歌,又叫行歌坐月。主要是指男女青年在夜间唱歌作乐,谈情说爱的一种交往活动。同一个寨,同一鼓楼,同一房族情趣相投的同一年龄段的姑娘,自由组合成了3—10多的人歌队,有固定的月堂。月堂多设在歌师家、姑娘头家或是在房屋宽敞父母耐心又大方人家的吊脚木楼下层。木楼下层要有火塘,烧火烤或供照明。寨子里10—13岁的姑娘都参加歌队到月堂共同娱乐。罗汉们吃罢晚饭,便三、五成群拉着牛腿琴或弹着小琵琶,进寨寻找姑娘行歌坐月。月堂里必须有火塘,还要有很多板凳供男女对歌坐用。月堂是公开的场所,大门大开,罗汉们进进出出不受限制。月堂里整夜谈笑声、歌声、乐器声不断,直到夜深人静,甚至通宵达旦。但是,有古规规定:男女不受年龄限制,一个月堂的男女对歌,男性即使30—60岁都可以与姑娘对歌、谈笑,而女性不行,因为妇女是青年人的长辈,要以母亲辈份看待,不能乱伦理。看来,这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一种遗迹。在唱《嘎老》场合中,50—70岁男性老人也可以参加罗汉们一起唱,但要回避嫡亲外甥或外甥孙女,此外都可以和姑娘们唱歌、说笑。

“吃相思”对歌。“吃相思”是两个在传统上互相交往密切的村寨,彼此相互间循环往返的集体作客。时间以农历正月间为多。约定时间后,客寨将莅临主寨时,要吹奏芦笙,主寨则要在门寨设障栏路,栏路对歌。如果客寨唱不赢,则要被罚酒方能进寨。然后铁炮三响,芦笙前导,将客人迎进鼓楼,多耶后对歌,再将客人分在各家各户招待。吃相思期间,鼓楼对歌常常是通霄达旦,带有戏班的客人还要演侗戏。客人离寨时,还要用水芋叶、糯米草包糯饭、腌鱼、腌肉(糯米草不能剪断,表示长久交往,如果剪了,表示两寨从此断交),还要把毛巾、鞋垫挂在带枝桠的竹子上送给客人,送一头牛或一只羊“留尾巴”,以示将来继续保持这种互相往来的友好关系。当天酒席上仍要对歌、打花脸。客人离开寨子时吹芦笙,唱离别歌,主人唱送别歌,放铁炮送别。

此外,四月八、六月

六、斗牛、新建鼓楼、新立寨门、新制鼓楼等都有庆贺性对歌活动。

侗歌,在良性竞争中习得;歌队,在鼓楼对歌中互动;技艺,在无形有意中提高。侗族人们在侗歌声中相识、相知、相悦。

四、侗歌传承习俗的潜在危机

侗族大歌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还有一定数量的歌堂、歌师和一些侗歌世家。但侗歌的传承面临着来自经济发展,现代文化,学校教育和舞台艺术的压力,侗歌的演唱和传承空间逐渐萎缩。侗歌传承习俗存在以下潜在危机。一是人们出于改善生活条件,走致富之路目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求学、打工,作为侗歌传承基石的完整歌队,特别是青年歌队已为数不多,有的歌队面临被迫解散,侗歌传承中极其重要环节——对歌空间大为缩小,已不利于侗歌的传承。

二是掌握着大量歌词和曲目的老歌师不断谢世,健在的歌师多数年事已高,很难记清歌词,侗歌传承的核心人物逐年减少,有的村寨已经无人传歌、学歌,严重地危及到侗歌的传承。

三是侗歌传教要经过数年,十几年,甚至终身的日积月累方能成才,现在年轻人一是学歌时间不长,二是包括电视、影碟、卡拉OK、手机、台球现代文明在农村普及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下,青年人不爱学歌,歌师无徒可授,侗歌的传承亦受到严重影响。

五、侗歌传承习俗应提上保护议事日程

侗歌特别是侗族大歌是侗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智慧结晶,是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保护和发展侗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侗歌传承不需要特定和完备的校舍、先进的设备,只要具备有歌师和歌徒即可传授。加强侗歌传承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对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不足的一种补充。侗歌传承及其歌俗互动,不但能提高唱歌的兴趣,而且能在歌俗互动中不断提高演唱技艺。歌声是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歌师与歌徒之间、歌队与歌队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团结、相识、相知、相悦的纽带,因此,在农村中强化侗歌传承习俗,必将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向前发展。笔者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收集、整理、印刷了从江县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和民间谚语集成,《民间侗戏剧本选》(李瑞岐编)和《中国戏曲音乐》(吴宗泽主编)两书已公开出版发行。自90年代开始,不断组织全县性的民歌比赛,推介民间侗族大歌到外界展演,对侗歌传承习俗间接地起到了保护作用。高增乡自90年代起,分别成立了乡、村两级侗歌侗戏研究会和侗歌协会,侗歌传承习俗保护工作已经启动,但基层民间自发成立的保护组织,筹资无措,举步维艰。值得欣慰的是在有识之士奔走呼号下,国家已于2005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贵州省也于早些年制订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些举措必将包括侗歌传承习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行笔至止,笔者以为侗歌传承习俗当务之急:一是建立县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及其工作班子,统筹县级日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是切实的而不是应付的进行普查工作,不断收集、整理、编印侗歌曲目。抢救性摄录著名且年事已高歌师的演唱音像资料,建立并不断完善资料库建设。三是逐步在民间恢复正在消失中的斗牛、吃相思、行歌坐月等传统活动,使侗歌传承习俗有广阔的互动空间。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在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在经济上视其贡献大小,分县、州、省三级给予重奖,对于生活困难的,适当给予定期或不定期补助;在政治上要像功臣、专家学者一样对待他们,提高他们在民间的政治地位,让他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而感到无尚光荣,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民族民 间文化的传承热忱。

第三篇:侗歌之乡——小黄侗族大歌传承情况

侗歌之乡——小黄侗族大歌传承情况

调 查 报 告

侗族 张子刚

小黄是个处处有歌、事事用歌的侗族村落。1993年3月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12月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侗歌艺术)。小黄在南部侗族方言区这块“歌海戏乡”之中独领风骚,获此殊荣已经好些年了。在当前各种文化的碰撞及经济大潮的挤压下,这颗璀烂的明珠前途令人关注,美国人DanielB.Wright在考察从江、榕江后写的《侗歌还会再唱吗?——贵州榕江考察记》的开头写到:“数月前一场大火肆虐了崎岖多山的小黄寨,当地三分之一的木房化为灰烬,人们再没有心情唱歌了。他还说:“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另一种力量正蔓延开来,像火灾一样威胁着一个又一个村寨的传统文化,这就是繁荣的力量,亦即来自以汉族为主导的城市现代化之吸引”。中国音乐学院李文珍副教授两次在小黄体验生活后,撰文提出了她对侗族大歌前途的担忧,并尽力长期推荐和资助小黄民间举办侗歌侗戏节。现有识之士又在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领导下,将侗族大歌作为候选项目启动了申遗工作,令人欣慰。在省、州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部署下,我们对小黄的侗歌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 下。

一、小黄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小黄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东北面,距县城23.5km,地理座标东经约108度58分至109度,北纬约25度48分至25度52分,海拔630米。由金吐、你百、宰岭三个侗寨组成,即现今的小黄、高黄、新黔三个行政村,共有717户,3471人。小黄共有土地面积36.71km2,耕地面积1981.5亩,其中稻田面积1920亩,旱地61.5亩。主产水稻,亦产包谷、小米、小麦和薯类。香禾是小黄的特产。

小黄距邻村岜扒、朝里各5km,距弄向和高增分别为10km和11km,宰专7.7km、黎平黄岗3km。

小黄系古地名,此名始于何年已无考证。据民间传说,古时候,这里有一个才智出众、文武皆通的学士,自认为可以当皇帝,在向京城进发的途中,被一军师击败,回到本村后,集中金吐、你百、宰岭等村寨约400户人家,称雄当起了小皇帝。这人死后,人们便把这里命名为“小皇”,侗话叫“细王”,后人将“小皇”写为“小黄”而得名。

小黄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从江建县之前,隶属永从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2月25日,贵州省政府第270次会议通过,确定下江县和永从县合并,正式设置从江县,小黄隶属从江县高增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属高增乡管辖。1953年建政时组建小黄乡。1957年与高增乡合并称高增片,1958年 属丙梅公社,与高增分开称为小黄工区。1961年丙梅公社划小,建立小黄公社,划归丙梅区管辖。1984年8月社改乡,称小黄乡。1992年撤区并乡时,小黄撤销乡级建制,并入高增乡,今隶属从江县高增乡。

二、小黄侗歌分类

小黄侗歌分为大歌(嘎老)和小歌两部分。

(一)大歌又可以分为以下十一类;

1、正宗大歌,又称古典大歌或古老大歌,是大歌中的精华,文学艺术性强,歌调古朴原始。男女对唱的歌调内容固定,格式完整,不能随便乱唱,否则便是外行。这类歌主要在鼓楼内演唱。这类大歌几天几晚都唱不完。主要大歌有嘎晋夕、嘎阳水、嘎阴阳、嘎神谊、嘎父母、嘎混泊、嘎洋海泽、嘎平阳等,还有小黄经常唱的:嘎小黄、嘎岜扒、嘎银潭、嘎四寨、嘎坑洞、嘎乜洞、嘎构洞等等。

2、声音大歌,以听声调为主的歌。其中最突出的是蝉歌和布谷歌等。蝉歌又分为春蝉、夏蝉、秋蝉。再分就是小黄男女蝉歌和外地蝉歌,如小黄女声夏蝉歌(嘎两列)、男声蝉歌(嘎嫩)等。在小黄流行的外地蝉歌有:上皮林春蝉歌(嘎国)、龙图夏蝉歌(嘎能两)、黎平三龙秋蝉歌(嘎吉哟),伦洞蝉歌和九洞蝉歌,其他的有布谷歌、水鸟歌、猫头鹰歌、公鸡歌和蟋蟀歌等等。

3、拦路大歌,是寨与寨之间吃相思集体作客,当客人入寨 时,主寨姑娘在寨门或寨子入口处用草标横挂拦路,表示不准入寨,主客双方男女对唱拦路歌,互相盘问。唱输了要喝酒才能进寨,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现在多用为迎宾入寨仪式。

4、踩堂大歌,是正月里祭祀时,男女载歌载舞踩堂对歌(多耶),是侗族的一种歌舞形式,多用在热烈庆典场合。当今迎宾时多采用,邀请宾客一同歌舞。

5、戏剧大歌:在唱侗戏过程中,凡是集体场合和庆典时演唱。

6、敬酒大歌:在宴会中使用,小黄除了自己的多调酒歌外,还学外地或借洋调汉歌改编为酒歌,以丰富自己的酒歌内容。

7、曲艺大歌:是一种说唱叙事性的大歌。这种大歌小黄有专门的调式。如男声《祖公落寨》(嘎公甫李顺),这种经典叙事歌男女歌队经常唱,并可以混声合唱,还有如女声演唱的:嘎毛洪/嘎英台/嘎门龙等等。

8、叙事大歌:以众唱持续音,一人独叙或二人轮叙的一种大歌,是大歌中的一种特有调式。嘎吉、嘎英台就是这一类叙事大歌调。

9、儿童大歌:是专供儿童演唱的一类大歌。如:筑坝歌/麻雀歌/石榴开花/闹江歌等等,多不胜举。

10、赞颂大歌:在吃相思过程中,男女进入主寨鼓楼时首先要赞扬主寨,是专有的“呵哈丁”和礼俗等歌调。多用于赞颂新人新事,或唱劝事歌,让听众受到教育,以提高地方民众 伦理风尚。

11、小黄还流行有外地的其他大歌:如黎平肇洞的嘎干当/固勿省;上皮林的的嘎格洛、告顺归州;龙图的嘎能、嘎宁昆等;黎平三龙的嘎三月、嘎八月、嘎宁老等;其他的外地传统大歌还有贡马伴赖、顺该另另、固条牙略、宁等骨路、姑娘被逼嫁人和解放后新编的嘎共产党、嘎太阳、嘎东方升起等等,数不胜数。

(二)小黄小歌

小黄小歌有小琵琶歌,牛腿琴歌和无伴奏的河边河,上皮林的侗族山歌。当前流行演唱的外地小歌有:六洞琵琶歌、平江琵琶歌、黎平洪州琵琶歌,榕江车江琵琶歌、晚寨琵琶歌等。牛腿琴歌有以銮里为代表的歌调为主,还有九洞歌调。叙事琵琶歌有六洞式、南江水口式、广西三江式。牛腿琴叙事歌有:九洞调式、小黄调式、以黎平刹攀潘老替(潘原是小黄人,经迁居刹攀)为代表的调式。

三、小黄的侗歌传人

据学者研究,史学界认为侗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一支发展而成的,越人善于歌唱,西汉刘向在《说苑》一书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赞赏榜泄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越音录了一首《越人歌》。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侗族的先民越人就已经善歌。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载:“辰、沅、靖等蛮,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 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俗条说:“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以为乐。”邝露《赤雅》亦说:“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清佚名的《凝秀庵记》写道:“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联袂而歌,于蔫喁如众乐,皆作八音备,举合材中,无一非能鸣者焉,彼天地间亦何偿有寂墙耶”。这些汉族的典籍记录,证实了侗族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侗族民间还流传有如《歌的传说》、《相金上天去买“确”》、《四艾传歌》等关于歌舞起源的传说。

小黄的侗歌起源确切年代虽无考,它是在小黄先民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这是无凝的。据小黄老人潘庭荣生前一九五三年说,要追溯小黄最早的留传有姓名的歌师是倒鸟和老罕。由于两个家庭贫穷,衣着破烂,尽管长相不错,侗歌也唱得好,但哪个月堂的姑娘都瞧不起。他两个气得捶胸叹气,相邀到山林里去垦荒隐居。白天挖坡造田耕种,晚上劈树篼制牛腿琴,经过反复摸索,最后制成高低音量牛腿琴各一把。两人从此夜夜拉琴唱歌,功深艺精,和弦优雅,歌声优美。在深山里又受到了蝉鸣鸟叫的启发,经过三年苦练,回到小黄月堂,首先唱了一段女声蝉歌:①五月初五夏蝉鸣/蝉儿上下枝头叫不停;②母蝉起音儿蝉齐声和/午后飞落老林叫呤呤;③七到八月蝉将蜕化了/蝉老声残叫得悲阴沉/呤!呤!呤!,姑娘们听了鼓掌称好,两人又唱了一首男声蝉歌:春来正二月/听 得春蝉叫/蝉儿哭诉在枫树梢/蝉儿树尖呤/催人岁月老/丢我单身无妻子/伤心更烦恼。姑娘们听后弯腰躬背地讨好,恭恭敬敬地请求倒鸟和老罕教唱双声歌。从此,他两人就成了有名的歌师。

在清一代,小黄的著名女歌师屈指一数的是潘氏老太君,老太君生于康熙35年,卒于乾隆60年(1696~1795),享年99岁。相传老祖太满头白发,人称银发祖太。老祖太生活在小黄的一户殷实之家,聪慧善歌,年轻时已成歌手,中年便是歌师,一生爱歌、嗓音清脆,一直到八十多岁还在传歌教唱,与老祖太同代歌师还有潘金拜。金拜歌师家境贫寒,但从小爱唱歌,长大后,勤编歌,约朋友住到距小黄10华里的归树山上垦荒造田,一边劳动,一边编歌,几个月后开了一丘大田,也编唱了很多侗歌,那田至今人们还称之为金拜大田。后来金拜到九洞对歌,与一个叫婢妙的九洞女歌手对了三天三夜,婢妙败给了金拜。金拜编创的男声大歌嘎嫩现仍在小黄传唱,秋蝉悲鸣的调式十分凄凉:①郎在异乡平凡不出名/庄稼禾穗不实难成婚/米泡钵里不壮颗/守在寨里枉为人/郎是死心等着你/妹嫁高门害郎冷冰冰。②十八花树正当开/苦心同栽哪知我凋零/花落水流枉缠你/黄瓜同种为何难收成/三月候鸟哭水涨/剩我孤单泪淋淋。还有一首大歌,也是他的代表作,至今还在传唱着:今晚相会对妹讲/郎在异乡把你来爱上/郎在异乡爱上你/鲤鱼下滩我把网来装/鱼游滩头我把网来放/愿得鲤鱼共潭守在妹身旁。

金拜的后裔拱勉化及其后裔也一直是小黄歌师。小黄的人说,去小黄找会唱歌的人个个是,不会唱歌的人没有。这是天赋予他们的聪明。小黄男女能歌会唱,还擅长演侗戏,第一个用侗族历史机智人物故事《甫贯》中段搬上戏剧舞台的是潘公看,他与张讽干是同时代人。民国年间的著名侗戏师吴德太(1900—1970)和贾福英又创编了前后段,因而《甫贯》成了一部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现在还健在的歌师、戏师有贾福英、石文兴、吴秀光,他们分别的代表作有《奶宁》、《老数与三妮》和《郎曙善妮》、《拐卖》等。

小黄老人以唱歌传歌为荣,以歌养寿。当代最有名的歌师萨文艺、萨团分别享年70岁和80岁。萨文艺出生于歌师戏师之家,父亲是戏师,侗戏《金罕列美》近400首唱词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母亲亦是歌师,擅长嘎老,她自弹自唱的小琵琶歌和牛腿琴歌十分精彩,1956年前后,天津音乐学院方暨申教授到小黄采风,录了她们歌队的很多老歌老调。萨文艺掌握的侗歌十分丰富,三洞大歌、洪州、晚寨、车江琵琶歌、各地蝉歌、嘎老,各种腔调都能唱,而且非常准确,一音不差,连歌中的方言吐字、声调、风格都能表现出来,她一生都在辅导寨里的女声歌队,自己的女儿吴娓花已成为歌师,儿子吴秀光成了当代歌师师戏,孙女吴杏美、吴才花也成了歌手。

你百寨萨团歌师精通嘎老,且能自弹自唱小琵琶歌,罗汉们都为她倾倒。解放后,数十年如一日悉心传歌教歌,她的学生个个成才。80年代,萨团歌师传带以潘涛贬、吴婢汉名首的 女声歌队风光一时,震憾一方,不但能传唱嘎老,还善于唱黎从榕文化部门改编创作的新歌,1985年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班采写组到从江编写《高增侗寨考察报告》,一月完稿后,特到小黄与潘涛贬女声歌队联欢,虽然语言不通,以歌传情,互相对歌,风趣横溢,感情融洽。潘涛贬她们从小到大,一直到出嫁,都围绕在萨团歌师身旁,受到培养,歌师逝世时,大家扑到歌师遗体上,紧握老人的手,哭了又哭,哭哑了声音、哭肿了眼睛。

四、小黄的侗歌队

长期生活工作在侗族地区的侗族音乐家剧作家普虹经过悉心研究后认为,歌队是侗族民间合唱传承的基石。小黄的侗歌久唱不衰,正得于这个村落组建有很多的侗歌队。据统计这个几百户人家的寨子,就有66个歌堂,26支不同年龄段的侗歌队,138个歌师。这正是侗族大歌能代代传承的原因所在。在从江县2003年中国侗歌大歌节·从江西部椪柑节活动中,小黄1212人同台演唱侗族大歌,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4岁。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侗族大歌的文化底蕴和侗歌大歌在小黄的传承效果。现简要介绍几支小黄侗歌队。

(一)老年妇女嘎老曲艺队

该队是小黄当今女声歌队的老前辈,由萨凤姣(已去世)、萨生祥、萨小明三人组成,她们声音厚实稳重,配合默契娴熟。能唱多种蝉歌,传统古典嘎老三天三夜也唱不完。晚年阶段专 门练唱曲艺大歌。农闲时她们四出传歌,送歌上门,赞颂千家,足迹遍及六洞、九洞、十洞等黎从榕和三江等县侗乡,1985年和1990年先后两次出席在榕江召开的“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与三省(区)五县的民间艺人切磋交流。会后,小黄曲艺队全体人员由榕江翻越九十九垴,途经吾架、德桥、会里、弄吾等侗寨,每到一寨,都被村民热烈欢迎,请入鼓楼对歌,酒肉款待。

(二)吴仕雄男声老年歌队

歌队由吴仕雄、潘锦仁、吴大安、潘光才、潘凤高、陈明林等人组成。这是一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已经出名的歌队。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赵宽仁教授第一个深入小黄采风,听了他们演唱的大歌,进行了笔录,还听了他演奏的唢呐和牛腿琴歌。1956年,该歌队参加全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一等奖,1958年吴大安等排演的侗戏《珠郎娘美》赴云南大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调演,获优秀节目奖。1962年又参加全省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1964年以该歌队为主体的从江县侗歌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个歌队演唱技艺精湛,名声远扬。

(三)贾元金男声综合歌队

歌队由新黔几个歌队人员机动组合而成,是新黔寨的代表歌队,专门对外作表演唱。成员是贾元金、潘老建、潘老记、潘显太(1980年潘显太歌队参加南宁“西南少数民族多声部合唱座谈会”调演),潘显和(1985年潘显和歌队曾参加贵州省在北京举办的“侗展”表演)。该歌队在小黄中秋侗歌节的“侗歌侗戏”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是小黄男声歌队的榜样。

(四)奶贵珠女声歌队

奶贵珠女声歌队由五名妇女组成,她们是奶贵珠(县音乐舞蹈协会会员),奶新林(1993年曾被省艺校聘为侗歌班教师),奶全胡、吴吉美,她们都是歌师之家出身,出色歌手、技艺高超。1985年8月中国音乐学院李文珍副教授到小黄体验生活,与该歌队的歌手结下了嘎老之情。近二十年来,为弘扬民族文化,李文珍教授在精神上、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予了小黄很大支持,邀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宋嘉宁和遵义电视台摄制组到小黄拍摄侗族大歌和民风民俗,还邀请台湾学者王镇华先生考察小黄歌俗。李、王两位先生都分别撰文介绍了小黄侗族大歌。

(五)潘美号女声歌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歌队由潘美号、潘婢花、吴婢爱、吴婢銮、潘英化、陈燕姣、潘映月组成。1994年6月,该歌队的潘美号、吴婢建等5名9—12岁的小姑娘参加了′94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1995年六一儿童节,又应邀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现场直播,在北京,应中国音乐学院邀请赴院作示范演唱。1996年6月,吴婢建、潘映月等5名小歌手,代表侗族少年儿童在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庆祝“六一”《太阳的心 愿》文艺晚会,演唱多声部无伴奏侗族大歌。同年7月,吴婢建等4名小歌手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在巴黎演出13场,场场暴满,还受到法外长夫人接见。

五、小黄的侗歌传人和侗歌之家名录

小黄的侗歌传人之多和所占比率之大是其他侗寨少见的,三、四代同堂的家庭,大多可以组成一个家庭歌队,成为名符其实的侗歌之家。

(一)歌师戏师名录

小黄有歌师、戏师138名,现将较为著名的列名如下:

1、收入1989年5月编印《从江县民族志(讨论稿)卷二侗族篇(油印稿)》,小黄歌师戏师有:

潘老欢(现已去世)萨凤姣(现已去世)萨生祥(79岁)奶贵珠(50岁)潘和安(已去世)

2、收入二OO四年四月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组织编写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申报书侗族大歌》中小黄歌师有:

66岁 甫金林

67岁 吴仕雄

69岁 吴大安

70岁 补生肥

68岁 甫开银

49岁 补玉娇

40岁 补龙安

37岁 贾补英

66岁 乃新林

56岁 萨立仙

50岁 乃安玉

44岁 乃艳娇

42岁 公花娘

70岁 公美亮

68岁 吴秀光

55岁

67岁(即萨豆,实际71岁——笔者注)哈

63岁(即萨寇,实际66岁——笔者注)

(二)侗歌之家名录

在小黄一家人二、三代能组成大歌队的人家比比皆是

1、潘显太家,父子两代都是歌师、歌手;

2、贾福英家,祖孙三代都是歌师、戏师、歌手;

3、奶新林家,祖孙三代都是歌师、戏师、歌手;

4、奶德光家,祖孙三代都是歌师、歌手;

,现略举一二如下:

5、吴秀光、吴秀明两家,父子两代都是歌师、戏师、歌手。

六、小黄与侗歌有关的遗迹和风俗

1、风俗画碑

小黄风俗画碑刻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公元1773年),碑高110cm,宽70cm,厚8cm。碑板有6.5cm,云龙纹镶边。碑刻主体从上到下可分成四部分,第一部份右为刻碑时间及首创人姓名,中为鸳鸯交颈图,左为一只头朝鸳鸯交颈图展翅飞翔的凤鸟。第二部份上排为四男四女,男女都着盛装,戴银饰、挽发髻,不同的是男穿裤,女系裙,手牵手踩歌堂。下排是三个官兵牵着一匹马,肩负兵器驻足观看。第三部份是两只公鸡正在斗雄、颈上羽毛竖立,相对怒视。右边那只公鸡的后上方还刻有一觅食小鸡。第四部份左为一坐姿猴子,右为一坐姿老人。老人一手牵着猴子,一手肩负锄头,在一旁观望。在南侗地区以碑画形式描述古代侗族民间习俗的石刻,除了极少数古墓之外,很难见到这样独立的碑刻。该碑为人们研究侗族社区古代哲学、绘画、歌舞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也是向人们展示了清康乾盛世民间歌舞升平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证明了小黄的侗歌在康乾时期已具规模,自成体系。

2、侗歌传人银发老祖太石雕墓

墓位于小黄金吐寨后,系料石砌成。碑文为“故恩妣潘氏老太君墓,嘉庆十三年三月修筑。孝孙华雄、重孙士奇、玄孙学海、学河同祀,原命生于康熙丙子 于乾隆乙卯,享年九十九 岁”。墓碑两侧刻有三幅对联:“敢谓于斯称马鬣,鱼言即此是牛眠”;“绿水萦洄滋地脉,青山耸翠壮文人”;“瑞曜钟人杰,祥呈仰地灵”。

3、招待歌队风俗

二千九款首潘万海在乾隆中期,已年近60岁,银发老太已年近80岁,他们经常组织老年歌队到鼓楼传歌,往往唱歌劲头来了,就杀牲口招待歌队。款首带了头,各寨有钱人家纷纷效法杀牲口邀请妇女对歌,此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4、自乾隆年间形成老年歌俗后,两位老人谢世后,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女长(8+8)十六花正红/男大(9+9)十八蝶恋花丛中/蝴蝶双双迷采蜜/男女对歌情更浓/万海88高寿人间少/祖太99遐龄世难逢/以歌养寿学先祖/白发红颜老还童/两个88为二八(即28日),两个99为二九(29日)/年年正月月尾两日最隆重/老人节日尽欢唱/莫待花凋人丧万事空”。老人们如果遇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收的年景,在正月二十八、二十九两日除唱歌演戏外,男女老人寻找年轻时的伴侣,邀约上山野餐砍柴欢度他们的节日。

七、小黄侗族大歌现有的民间保护措施和几点建议 民族性格乃民族心理的外化,侗族有句至理名言,“饭养身,歌养心”,心靠歌来养育调理,侗族人的心灵是歌塑造的。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的灵魂。人育歌,歌养人,人与歌密不可分。美国Daniel B·Wrignt先生和李文珍教授对侗族大歌潜在的危机 感不是空穴来风,由于自然灾害的压力,外来文化的影响,村民自身脱贫致富的需求,无不在影响着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小黄民间艺人、看到了侗族大歌的危机。

(一)小黄侗族大歌的民间保护措施

1、在侗歌传人吴仁彩、吴玉珍、吴国富、吴国志、贾文田、潘显太、陈春园等人的推动下,已于1998年成立了高增乡侗歌侗戏研究会。研究会内小黄成员有贾福英、吴秀光、石文兴、潘显太、潘小平和陈德光。陈德光为副理事长。它的宗旨是,传承侗歌侗戏不断发扬光大,使之跟上时代步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从一九九六年起小黄每年八月十五日都要举办一次侗歌节,节日期间邀请县内外侗寨的侗队歌、侗戏班到小黄参加比赛,除了侗歌侗戏比赛外,还有吹芦笙表演。到目前为此,成功举办了10届。

3、小黄侗歌传人贾福英、萨立仙、萨团等一大批歌师的努力,孜孜不卷的传授侗歌,还有原文管所干部不顾80高龄的陈春圆,退休干部石庭章还在为侗族大歌奔走呼唤,为发现宣传、编写侗歌侗戏,默默地起到桥梁作用,为侗族大歌的传承在尽最后的努力。

4、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为了吸纳学龄女童入学,在90年代县里就决定在民族集居地开设民族班,免费吸纳女童入学,小黄小学率先执行,为全县做出了榜样。

(二)几点建议

1、小黄是一个真正侗乡,以善唱侗歌特别是有侗歌中王者之尊的大歌著称,蔡家诚博士在他的《西部旅游开发理论与实务——黔东南旅游开发与发展实证研究》一书建议:“在凯里、从江、黎平等地修建侗族大歌歌剧院,在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上组建高水准演唱队伍,将侗族大歌与京剧一样、开发成贵州和中国文化旅游的极品、国粹”。为了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在小黄建设一座高水准的侗族大歌歌剧院是完全必要的,让它成为保护和弘扬侗族大歌的传承中心。

2、现在掌握数百首,上万行的歌师戏师已为数不多,加之外出务工的青年人不断增多,侗族大歌后继乏人。在近一两年内,应尽快拨出专款,组织专门力量采集健在歌师戏师所掌握的侗歌侗戏,保留他们的音像资料,存档备查,以免失传。

3、各级政府都应筹集一定资金作为聘请歌师戏师传授侗歌侗戏的补助经费,避免侗歌侗戏从侗乡土地上“蒸发”,使其代代流传。

第四篇:少数名族音乐课侗歌《敬酒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校本课程教材《敬酒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者:吴君君

指导老师:粟银凤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校本课程小学二年级。歌曲中出现了多次的连音记号、波音记号、重音记号、还有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新的音乐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相对于难把握。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对音乐有较高的兴趣,能够感知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的能力与愿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在音乐课程中具体形式化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并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最直接、最具体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在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完成感性体验。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以“赏” 激“情”,以“情”激“趣”,以“趣”带“唱”,最终在歌唱中进行创作,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表演出歌曲的意境,用自然、真实的感情演唱歌曲。培养和挖掘他们心灵中美好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1.谈话法:用于导入。

2.对比法:用于歌曲处理、乐理知识。3.启发法:用过情绪处理。

4.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整合的方法:用于导入,初听、歌曲演唱。

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练习、自主学唱、自编动作等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唱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活泼、欢快自然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敬酒歌》 3.通过歌曲《敬酒歌》的学习,感受《敬酒歌》的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加深对侗族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对远道而来客人的热烈欢迎。

教学重难点:感受歌曲情感,用自然、活泼、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打击乐器、音乐用书。教学过程:

一、课前律动,热身导入

课前,让学生在一曲激情的“爱我中华”中,边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民族大团结的欢乐情景,边跟着音乐拍打节奏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在学生的聆听和表演中,引入本课的第二环节。

二、启航专列,走近侗族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爱我中华》这首歌,里面唱到了我们祖国有56个民族,我们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啊?

生:(侗族)

2.师:首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民族。一起看看我们民族的风光,风情。(展示ppt)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聆听前两课课题中的歌曲中,指导学生欣赏侗族的侗寨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啰吔舞,对自己民族有一个初步认识,激起学生对自己民族的喜爱之情,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3.师:我们民族的风光美不美? 生:美

4.师:嗯,不光是我们觉得咱们民族的风光美,还有许多远方的游客他们也觉得很美,所有呢,今天啊,从很远的地方来了许多的客人,他们要来欣赏我们民族的美。再过一会儿我们的客人就要到了。(ppt展示一辆载满游客的列车)。

三、参与游戏,体验风情

1.师:在客人到来之前呢,大家先一起玩一个游戏,叫做《抢花炮》,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游戏。(讲解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将本课的小节音调节奏藏在五颜六色的花炮中,并作为礼物送给抢到的一组,在小花炮送出去后,师生一起来为庆祝成功抢到“花炮”而欢呼:那就是一起试着学唱音调,拍打节奏。让学生对《敬酒歌》有个初步的熟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基础】

2.师:好,抢到花炮的同学,打开你们的花炮,我们看一下里面有什么好东西?(按照花炮纸中藏着的内容进行学习)

3.师:(设计列车汽笛声)呀,列车到站了,我们的客人到了。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客人到了,我们会唱《敬酒歌》,在寨门口等着客人,欢迎他们的到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敬酒歌》,献给我们的客人。

四、新歌教学,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

师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 互动话题:说说这首歌的情绪。(欢快、活泼……)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形成初步的音乐形象】

2.学习歌谱

学生聆听老师的琴声,跟钢琴视唱歌谱 互动话题:找出难唱的地方。

(处理歌谱中的乐理知识,情绪主要是对比法教学,师示范,学生聆听判断,来进行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聆听视唱、自主发现歌谱中各种音乐记号节奏难点等,老师再因势利导。】

3.完整默唱歌谱

要求默唱歌谱的同时注意聆听老师的琴声,准确唱出情绪

【设计意图: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张口默唱能够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再次聆听歌曲并能按老师琴声的情感唱,激发学唱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为准确演唱歌曲再次奠定基础】

4.完整视唱歌曲

评价内容:(音高、时值、力度的解决)

要求有感情(自然、活泼、甜美的声音)视唱歌谱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歌谱视唱】 5.学习歌词 有感情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使之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表达歌曲情感了,做到“用心歌唱”】

6.默唱歌曲

要求默唱歌词的同时注意聆听老师的琴声,准确唱出情绪

【设计意图: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张口默唱能够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再次聆听歌曲并能按老师琴声的情感唱,激发学唱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为准确演唱歌曲再次奠定基础】

7.完整演唱歌曲

评价内容:(是否唱得流利,是否唱出了侗族人民敬酒的热情,喜悦之情,以及对侗族音乐的热爱。)

歌曲重难点突破主要是采用三种教学法:一是启发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嗓音情感来唱歌曲,二是对比法教学:师示范,学生聆听判断,来进行的,三是适时引导学生热爱侗族音乐文化,学会运用所学的内容表达情感,感受生活中被爱和爱别人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

【设计意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巩固歌曲演唱

1.请部分学生试着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不做严格要求)。2.请个同学来领唱,其余同学齐唱。3.看老师的指挥。(多媒体播放伴奏)

【让学生通过多种表现方法来表达心中对音乐的理解,师生共同参与最终达到的教学目标】

六、课堂小结

互动话题:

1.用怎样的声音情绪来演唱《敬酒歌》?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歌曲通过哪些有特点的曲调(或者音乐记号)来体现歌曲的那种活泼可爱的情绪?

七、作业布置

回家把《敬酒歌》饱含感情唱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这是我本学期上的第4堂校本课程教材的音乐课,之前的课程效果反馈给我的信息是低年级的音乐课堂,前几十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6-8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通过激发兴趣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第五篇:第七届“校园好声音+歌飘学子心”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活动方案

第七届“校园好声音 歌飘学子心”校园十

大歌手大赛活动方案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现“校园梦、我的梦”的文化精神,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大舞台。院团委特举办第七届“校园好声音 歌飘学子心”校园十大歌手大赛。

主办单位:深圳技师学院 团委

承办单位:各系及大鹏校区

一、比赛时间、地点

初赛时间:2014年4月8日——2014年4月10日

地点:三校区自定

要求:每人准备一首不超过2分钟的歌曲(有、无伴奏均可),表演风格不限,(随机排列比赛先后顺序)。

复赛时间:2014年4月16——2014年4月17日

地点:三校区自定

要求:每人准备一首完整的歌曲(伴奏自备),表演风格不

限,(按抽签排列比赛顺序)。

决赛时间:2014年4月28日

地点:西校区三楼活动中心

要求:每人准备一首完整的歌曲(伴奏自备),表演风格不

限,可带伴舞演员。(按抽签排列比赛顺序)。

二、歌曲种类和参赛方式

报名时间:2014年3月17日——2014年3月27日

参赛方式:个人或组合(组合不可多于4人,乐队除外);可

跨班、跨系组合。

报名方式:参赛者可在系文娱部报名,或在校文娱部设立的指定地点报名。(具体详见宣传海报)

歌曲要求:健康向上,体现当代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时代特色。

参赛对象:三校区全体学生

三、大赛安排

本次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一)初赛:时间为3天(视参赛人数而定)。三校区各自

海选(前30名晋级复赛)

(二)复赛:时间为2天。三校区分别进行复赛,由三校区

选出进入决赛的选手。东校9名选手(组合)、西校9名选手(组合)、大鹏校区7名选手(组

合)进入决赛。

(三)决赛:时间为1天。三校区共25名选手争夺校园十

大歌手。

四、奖项设置

深圳技师学院第七届“校园好声音 歌飘学子心”校园十大

歌手(前十名)

五、评委

初赛评委:三校区自定

复赛评委:三校区自定

决赛评委:邀请专业音乐人士及本校相关音乐教师共同担任

六、评分标准

总决赛评分标准为100分,标准如下:

院团委

2014年2月20日

下载侗歌飘侗寨 鼓声传耳际(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侗歌飘侗寨 鼓声传耳际(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