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给新时期的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逐步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它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地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1)〔P189〕
从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 学生学习方式的拓展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例如: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良好地学习环境,师生实现双向对话,可听可视,录音跟读,并且反复操练,强化,每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主动选取和控制教学信息,自觉反复操练,模仿强化;教师可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别指导,调控教学,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素及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有的软件还配有游戏式的评价联系,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都会给予“你真棒”,“别灰心”,“再来一次”等相应鼓励性的配音评价。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做为教师首先应深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演示,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设情境,也可以重新组织教学情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容易适应课堂教学中的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硬件配备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网络进行有效学习。
四,师生互动方式活跃起来
大连教育网站主页有一条醒目标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媒体学习资源。”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在网上开辟“试题下载”、“教案共享”、“在线讨论”等栏目板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学习成果。随着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进程,课堂教学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有的教师在教学学习生字时用多媒体演示,这样一来,写字的过程没有了,笔顺笔画也看不出来。还有的教师把课本上的图画也做成课件,在用多媒体演示出来。我觉得这样不太好,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理解教学内容。所以计算机技术运用教学之中,应当适度,适合,不要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真正的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贾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1 日。
(2)李建平:《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11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太仆寺旗第三小学 刘爱霞
在大中城市,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旗县,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学科间整合。
2015 12 6
第三篇:整合信息技术 实现高效课堂
整合信息技术
实现高效课堂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或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教学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深入,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就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魅力和独特的作用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广大师生耳目一新、津津乐道,并成为一个必不可少、备受欢迎的主要教学途径之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思考的逻辑起点,实践的起跑线;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渠道的教学模式。
一 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技术所起的作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崭新的模式,为语文教学的过程扩宽了空间,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调动思维潜能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如《观潮》一课里,学生较难理解文中 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教师把多媒体重点放 在让学生感受潮的雄伟上,教师将选用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图片同时出现在 屏幕上,让学生概括潮的特点,并配上话外 音,在仿读中理解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把 握充满了主动性.在阅读教学方面,要完成教学目标,关 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 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 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 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 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 识境界.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建构主义 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 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 主体。所以,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活动,他们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 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苏霍姆 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 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 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在教学中培 养学生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课堂活动 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 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 与上下功夫,必须通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主动探 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 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年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研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研读网页。如《西游记》研读网页内容包括:《西游记》电视剧和《西游记》全文,专家研究西游记的论文,网上有关西游记的精彩贴子,及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三国演义》研读网站内容包括:《三国演义》全文,《三国演义》电视剧本,大量研究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连环画、漫画,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网站的链接,也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尤其是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如指导学生写作《小学生活二、三事》时,将摄录的拔河比赛和校运会等情况播放,录像显示的沸腾场面一下子扣动了学生的心弦。镜头中学生不仅看到别人的形象,也看到自己的表情、动作,还能看到参赛时所忽略的情景。慢放比赛高潮阶段,启示学生捕捉精彩的细节,学生情绪得以充分调动,情动而辞发,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创造性”。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用电脑显示中国地图,上面配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看着地图,去寻找向往的首都,去寻找长江、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的地方描述出来,我可以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使他张开想象翅膀,激起浓厚的写作兴趣。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大海;录上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出海场面、告别情形、欢腾闹市、正在启动的火车。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减小了教学难度。
面对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课堂容量的增大,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引入,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教师的一张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使用多媒体能够增大课时容量,又不使其呆板、枯燥,避免了教师大面积的书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是课堂生动、活泼、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在设计《笋娃娃》一课的课件中,画面上用文字或鲜艳的色彩予以突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直观地再现了笋娃娃从泥土里“钻出来”“冒出来”“顶着石头” 的样子。学生观看课件后,很快体会这几个动词所表现出的笋娃娃的生长状态。
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更优质,更高效。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网络化;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二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是应当肯定的,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刻意重视教学手段的制作,而轻视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只重视过程,而忽视了教学结果,过分地强调了多媒体的体现,造成多媒体运用不当,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经过长期观察、思考,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经常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多媒体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近年来,有些学校为了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拿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坐标准,一些教师得花大力气,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备课,不管是否合理,一味地强行硬拼,而忽视了教学宗旨,结果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电子课件由于容量大,知识点繁多,在授课时,因时间关系,往往播放速度太快,一闪即过,学生做笔记根本就跟不上,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语文具有独特的学科魅力,如果打开了想象的闸门,那就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获得对所学知识以深层的感悟。再者,现代教学理念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得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而过分地强调采用多媒体手段,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给教学带来莫大的损失。
(三)不利于课堂上师生互动与交流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贯穿中外、古今。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通过教材给学生以人知、理解、运用之过程,老师置于学之其中,通过讲述,让学生去感知。利用悦耳的声音,伴以优美的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讲述,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而多媒体的过分运用,则会喧宾夺主,使师生不能进行正常的互动与交流,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 怎样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要时刻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确定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把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合理搭配、使其融为一体,做到切实可用,不拘形式,打造真正的精品,为教学服务,我认为要做到这点必须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媒体与传统相结合,互为补充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有点引入语文教学,生动活泼、直观、灵活,且容量大,能是静止变动态,抽象变具体,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继承其精华,不能冒然抛弃。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其长,必有其短。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我们应当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其所长,补其所短,互相运用,共同发展,从实际需要出发,制作切实可行的课件为教学任务。
(二)深挖教材,突出重点、难点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是为教学服务的,它的采用必须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具体点教学内容相结合,借助它来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实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以学生为主要对象,遵循其特点、结合教材,灵活应用。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时反馈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好笔记,不但能够加强记忆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所以在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应预先设计好屏显的速度,把握正确时机。以适应学生记录及思考的需要。
总之,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应遵循合理的原则,决不能生搬硬套,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96―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可以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文字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用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听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使语文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生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疑点及难点时,教师因势利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解析疑点及难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情感在激励中得到升华和陶冶,在重难点的突破中达到学文与悟道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詹天佑》一课时,教师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运用教学媒体设计了一个动画教学环节,动画使学生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由于笔者巧妙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同时更加深刻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化知识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行教科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的呈现方式,而学生所学知识的呈现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知识呈现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西门豹治邺》一文,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声音图象随时插入展示,这样学生虽坐在教室里,但其视野却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扩展到战国时期,对文字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感受随着画面和声音不断地延伸,同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视频思考西门豹言行,提炼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上课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拓展文本,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及学生的参考书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语文资源。如,教完北师大语文六年级下册《美猴王》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还要对《西游记》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有关《西游记》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西游人物传”的黑板报。课后,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开拓了视野。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为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注:本文为2015甘?C省“十二五”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5]GHB0605)
编辑:张慧敏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十多年,深深体会出这门学科的一些特别之处,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学生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个班级,同学们大多来自农村,只有个别来自城市,受周边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有的学生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对常用操作掌握得很熟练,但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要改变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否则在课堂上容易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于是,我采取了“培养小老师”的方法,即在课堂上发现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对他们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对于正确操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展示,在达到一定的能力之后,任命他们作为“小老师”去辅导那些后进生或学困生,这样教师就可以抽出时间有重点的辅导学生一些疑难问题。而作为“小老师”的同学,积极性得到了鼓舞,所学知识也得到了强化。现在,同学们已经把能当上“小老师”看做是一种荣誉,听起课来更加认真,参与活动也更积极,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最终做到了让每个同学都“吃得饱”、“吃得了”。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关注和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所以,一味的讲授原理和基本操作,时间长了,学生们会觉得乏味。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方法一: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努力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设计任务。如在文字处理(Word)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让学生设计制作各种节日贺卡,并且精心挑选其中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或进行赏析。这样的任务设计,正切合了学生创造需求,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设自己的作品。
方法二: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的创设学习情境,或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情感因素,就能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对课程产生兴趣。比如,在讲解“图像效果处理”时,我先给学生们放了一段视频,主题叫做“生活印记”。从学生熟悉的美容广告到减肥广告,从普通照片到艺术照片,从普通图画到精美的艺术画,让学生体验图像处理的效果,给人视觉感官上带来的冲击,明白图像效果处理的意义。这段视频虽然不是很长,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却很浓,随后我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竞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
方法三:可以利用任务趣味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机课中,把学习任务游戏化,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单调的训练变得丰富多彩。键盘和鼠标,作为常用的输入设备,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灵活使
用,在训练课上,我利用“金山打字通”练习软件中的“大鱼吃小鱼”和“青蛙过河”这两款游戏,让同学们在游戏中熟悉了这两种设备的使用,还引入比赛机制,看谁的成绩好,比如学生们在玩“青蛙过河”时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于是就主动找老师指导正确的指法,以便打得又对又快。在玩“大鱼吃小鱼”时,也会发现随着鼠标使用的越发熟练,自己这条鱼就会越长越大,而且本领越来越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再玩这些游戏,就感到轻松自如多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促进了学生自觉训练计算机技能。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会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