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思考
大龙口小学:自映斌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
在发达的地区,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其它学科学习,通过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规律,得出有创新的结论。例如:我在上“flash第9课 设置按指定轨迹运动的效果”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有了第7、8课的层的概念和层的安排顺序的学习经验:遮蔽层在上,被遮蔽在下;而第9课基本上和第8课的相同:引导层在上,被引导在下。因此在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只是探索问题的引导者、完成任务的协作者和伙伴,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没有必要告诉他们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学会使用这个软件做出生动的动画,首先就必须要学会这软件,为了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同学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5、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等的考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 ①情感态度(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基准分上加分或扣分的方法。对于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在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
③技能技巧:采用作品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平时作业)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期末综合作业)。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换一句话说,就是以多角度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
第三,实践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它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整体教学评价方式。实践教学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①要事先确定评价学生作业表现的规则和标准。例如,学生作业表现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表现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要事先给学生说明(知道),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②评价的作业要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这表现为教学评价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作品创作。如:制作母亲节卡片、“六一”儿童节卡片、小板报等,都取材于生活。那么教学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日常行为习惯差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时常出现:不穿鞋套进机房,学生行为随意,桌椅乱摆,室内常有杂物 „ „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差,我们有责任培养、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课堂。
问题二: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待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在农村小学开设时间短,学生计算机水平低,差距大。课堂上,教师强调技术,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思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多花时间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但情况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维护软硬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天工作繁杂,很难静下心深入研究教学。面对困难,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减负。
问题三:学生德育薄弱
有些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搞起小动作来了。我在教授学生文件的复制、删除内容后,计算机中的文件副本冒出来很多,保存文件经常被删除。有的学生浏览一些不该浏览的网页,玩一些不该玩的游戏。硬件也时常遭到破坏,比如鼠标球经常丢失,耳机经常被掰断,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这种情况危害性小,但学生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级,没有一个好的思想品质,对社会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害。现在网络犯罪案件上升势头迅猛,犯罪人也呈现低龄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问题
四、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按照课程方案安排 信息技术课,但一般都是每周课时仅为一节,导致了教师在制订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的现象发生 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致于造成 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问题
五、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隐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就是完成了其教学任务,而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忽略了。有些教师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内容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发展性很不相称
问题
六、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开设信息技术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它们来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获取信息这一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其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2,抛开课时与教材的束缚,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不充裕的束缚下,如果教师只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一般只能完成教材上 面显性知识的传授,难以在培养学生隐性知识方面有什么建树 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合理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那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通过活动或者任务的方法,调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自身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作业或任务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课时少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能在隐性 知识方面得到培养。
3,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
素质教育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如果教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从显性知识的传授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来,即使
学生接受过好几年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信息素养方面也不会有多少收获,隐性知识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书面或者言语来传授,那就要
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切实地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像电脑使用培训课程那样,要明确信息技术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要重视精神培养和道德培养。
2,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法与小组协作法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3,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积极地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引入教学,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各种知识的适当整合,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入手,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在学习中会有合作交流的内在需求;只有这种建立在内在需求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受到欢迎,也只有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关注学生需求,倡导主动探究,重视课堂反馈,关注学习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为其终生发展增加强劲的助动力。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又有所区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应转变观念,确立以创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我认为创造力并非专家学者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方法等等,都可称得上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才能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创造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的社会中逐步淘汰,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竖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中具体采取的方法。(1)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如我在教学《屏幕保护程序》时,一上课我就讲故事:一天,小明慌慌张张地跑来找老师,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我的电脑要爆炸了!”等老师和小明一起到它的电脑前一看,屏幕上呀是满屏的飞行物在乱撞。只见老师移动一下鼠标,飞行物就没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操作错误,有的说电脑坏了,还有的说是乱按键盘,电脑生气了。(原来是屏幕保护程序在作怪)这样引入新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设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主题──学习屏幕保护程序。这说明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想出说出意料不到的内容。(2)引导想象,挖掘创新意识。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绘画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课题──《美工设计》,提供给学生的画中只有一个圆的轮廓,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结果令我万分惊奇,学生的画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有画太阳的,有画娃娃脸的,有画钟表的,有画车轮的,有的还在圆里面画了一幅画……。由此可见,我们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并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动手实践,启发创造思维。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在教学时需让学生亲自实践验证问题。如在教学《输入汉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一段文字,“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小花。多美的春光啊!”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中输入,在输入汉字的过程中若有问题,可记录下来。再让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如“绿”字是怎样输入的?如何找到当前文字框中没有的汉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发现的,为了解决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在机器上验证来解决问题。最后,为了巩固重难点,让学生再次动手输入一段内容,有的学生输入的是语文书上背诵的内容,有的写的是想对老师说的话,有的写小作文,还有的输入的是学习此课的感受。总之,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能突发灵感,启发创造思维,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摸索出一套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即: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新课改后,教师的专业水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终极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主动通过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不断追求专业成长,从而达到自身素质提高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课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责任。
● 现状分析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教龄较短,但学历较高,且专业不对口的比例非常高。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师中,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学中没有信息技术教师。
●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1.不断改进教法,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忽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仅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评价和肯定,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2.重视教学反思,落实课堂改进计划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调节和评价的系列行为。包括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成为一种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3.注重教学研究,扎实开展合作交流
学校应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校内交流的机会,在校本研修中考虑信息技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注重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探索。
小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有必要开展学科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转变自身思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有为才有位。时间是挤出来的。针对工作繁杂、学习时间有限、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现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安排、合理统筹各项专、兼职工作。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钻研教法,学习相关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踪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学校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大胆提出自己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设想,为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2016年1月7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娄山关镇中心学校 谢代江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的思考
在发达的地区,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桐梓,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其它学科学习,通过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规律,得出有创新的结论。例如:我在上“flash第9课 设置按指定轨迹运动的效果”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有了第7、8课的层的概念和层的安排顺序的学习经验:遮蔽层在上,被遮蔽在下;而第9课基本上和第8课的相同:引导层在上,被引导在下。因此在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只是探索问题的引导者、完成任务的协作者和伙伴,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没有必要告诉他们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学会使用这个软件做出生动的动画,首先就必须要学会这软件,为了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同学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5、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等的考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 ①情感态度(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基准分上加分或扣分的方法。对于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在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
③技能技巧:采用作品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平时作业)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期末综合作业)。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换一句话说,就是以多角度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
第三,实践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它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整体教学评价方式。实践教学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①要事先确定评价学生作业表现的规则和标准。例如,学生作业表现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表现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要事先给学生说明(知道),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②评价的作业要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这表现为教学评价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作品创作。如:制作母亲节卡片、“六一”儿童节卡片、小板报等,都取材于生活。那么教学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日常行为习惯差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时常出现:不穿鞋套进机房,学生行为随意,桌椅乱摆,室内常有杂物 „ „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差,我们有责任培养、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课堂。
问题二: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待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在农村小学开设时间短,学生计算机水平低,差距大。课堂上,教师强调技术,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思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多花时间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但情况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维护软硬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天工作繁杂,很难静下心深入研究教学。面对困难,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减负。
问题三:学生德育薄弱
有些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搞起小动作来了。我在教授学生文件的复制、删除内容后,计算机中的文件副本冒出来很多,保存文件经常被删除。有的学生浏览一些不该浏览的网页,玩一些不该玩的游戏。硬件也时常遭到破坏,比如鼠标球经常丢失,耳机经常被掰断,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这种情况危害性小,但学生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级,没有一个好的思想品质,对社会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害。现在网络犯罪案件上升势头迅猛,犯罪人也呈现低龄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问题
四、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按照课程方案安排 信息技术课,但一般都是每周课时仅为一节,导致了教师在制订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的现象发生 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致于造成 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问题
五、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隐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就是完成了其教学任务,而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忽略了。有些教师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内容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发展性很不相称
问题
六、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开设信息技术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它们来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获取信息这一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其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2,抛开课时与教材的束缚,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不充裕的束缚下,如果教师只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一般只能完成教材上 面显性知识的传授,难以在培养学生隐性知识方面有什么建树 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合理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那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通过活动或者任务的方法,调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自身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作业或任务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课时少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能在隐性 知识方面得到培养。
3,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
素质教育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如果教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从显性知识的传授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来,即使 学生接受过好几年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信息素养方面也不会有多少收获,隐性知识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书面或者言语来传授,那就要 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切实地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像电脑使用培训课程那样,要明确信息技术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要重视精神培养和道德培养。
2,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法与小组协作法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3,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积极地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引入教学,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各种知识的适当整合,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入手,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在学习中会有合作交流的内在需求;只有这种建立在内在需求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受到欢迎,也只有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关注学生需求,倡导主动探究,重视课堂反馈,关注学习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为其终生发展增加强劲的助动力。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又有所区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应转变观念,确立以创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我认为创造力并非专家学者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方法等等,都可称得上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才能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创造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的社会中逐步淘汰,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竖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中具体采取的方法。(1)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如我在教学《屏幕保护程序》时,一上课我就讲故事:一天,小明慌慌张张地跑来找老师,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我的电脑要爆炸了!”等老师和小明一起到它的电脑前一看,屏幕上呀是满屏的飞行物在乱撞。只见老师移动一下鼠标,飞行物就没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操作错误,有的说电脑坏了,还有的说是乱按键盘,电脑生气了。(原来是屏幕保护程序在作怪)这样引入新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设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主题──学习屏幕保护程序。这说明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想出说出意料不到的内容。(2)引导想象,挖掘创新意识。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绘画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课题──《美工设计》,提供给学生的画中只有一个圆的轮廓,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结果令我万分惊奇,学生的画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有画太阳的,有画娃娃脸的,有画钟表的,有画车轮的,有的还在圆里面画了一幅画……。由此可见,我们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并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动手实践,启发创造思维。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在教学时需让学生亲自实践验证问题。如在教学《输入汉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一段文字,“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小花。多美的春光啊!”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中输入,在输入汉字的过程中若有问题,可记录下来。再让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如“绿”字是怎样输入的?如何找到当前文字框中没有的汉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发现的,为了解决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在机器上验证来解决问题。最后,为了巩固重难点,让学生再次动手输入一段内容,有的学生输入的是语文书上背诵的内容,有的写的是想对老师说的话,有的写小作文,还有的输入的是学习此课的感受。总之,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能突发灵感,启发创造思维,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摸索出一套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即: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新课改后,教师的专业水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终极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主动通过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不断追求专业成长,从而达到自身素质提高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课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责任。
● 现状分析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教龄较短,但学历较高,且专业不对口的比例非常高。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师中,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学中没有信息技术教师。
●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1.不断改进教法,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忽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仅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评价和肯定,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2.重视教学反思,落实课堂改进计划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调节和评价的系列行为。包括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成为一种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3.注重教学研究,扎实开展合作交流
学校应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校内交流的机会,在校本研修中考虑信息技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注重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探索。
小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有必要开展学科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转变自身思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有为才有位。时间是挤出来的。针对工作繁杂、学习时间有限、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现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安排、合理统筹各项专、兼职工作。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钻研教法,学习相关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踪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学校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大胆提出自己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设想,为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2012年7月16日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太仆寺旗第三小学 刘爱霞
在大中城市,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旗县,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学科间整合。
2015 12 6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初探创新性成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 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
一、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 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 “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 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 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 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 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 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 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必修课,所以我们必须高效利用课堂的 45 钟。我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1、精讲细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 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 10 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 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 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 缩在 15 分钟左右,2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留 最后 5 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 基础理论知识,比如《信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到位的评价既反馈给学生之前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可以说评价关乎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把信息技术课堂比作精致的“美味佳肴”,那么评价就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佐料”,“佐料”好不好,适当不适当关乎一道“美味佳肴”的成败。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仅以个人的教学评价实践作点滴阐述。
一、注意妙用课堂评价语
现今,有不少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上也重视了课堂评价语,但总是停留在“好”、“不错”、“很棒”等平谈无奇、形式化的课堂评语,有的课堂甚至出现了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上被老师表扬了数十次“很棒”等评价字眼。更有甚者,对学生的操作结果一言不发,没有发挥评价的真正功能。总之,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们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情感态度、学习状态、学习素养、思维方式等6个维度开展精彩的课堂评价,妙用课堂评价用语,评价要在点子上,让学生真正感到课堂学习的成功感。如我在一次县级公开课上执教《制作多媒体ppt作品——为幻灯片设置多彩的背景》时,开始,由于有众多老师们听课,整个课堂氛围格外的沉闷,我内心也稍有着急。按照课前设计,我放映了自己制作的 “海宝旅游记”演示文稿后,揭示课题,再让学生质疑:这些幻灯片的背景是怎么设置起来的?学生们带着问题尝试操作,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接着,我和学生共同小结为幻灯片设置背景的两种方法。此时有一学生突然插嘴:“老师,我还有不一样的方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插嘴,我沉着应
付,便对他说“创新有时候就来自于与众不同,你有不同的见解,愿闻其详。”学生阐述了他的方法:单击右键应用模板。这方法正是我要在提高任务中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我抓住这契机,面向其他学生,听听他们的想法。大家一致主同他的方法可行,我称赞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学生们即刻呵呵地笑起来,好不开心哟,整个课堂氛围都轻松起来。
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往往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评较多的两个维度。教师的评价语既不能“扶一而压众”,更不能遏制或怒斥学生的插嘴行为。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或不同方法时,不妨让学生畅所欲言,再引导到正确的方法上;当学生所阐述的内容偏离本课教学知识时,也不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再引导到本课教学内容。
当然,课堂教学评价语一定要把握好“度”,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评而有据,言之有情,宁“精”勿滥,这样,适时、合理的课堂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抛砖引玉”。
二、注意评价策略
众所周知,学习是个体行为,所以教师不可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只注重所有学生回答的最后结果。课堂评价中即要“对事”又要“对人”,而且要对所有人,那么显然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言语评价这种单一的课堂评价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交流了,只有另辟蹊径。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指导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班级内建立了班级博客和论坛,让学生学会上传文件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和要求给学生布置制作文件、动画、演示文稿、课件等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且保存在自己的博客当中。学生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补充提高,老师定期对学生博客和班级博客进行检查、督促,对于学生中做得好的给予鼓励,定期评比校园“十大优秀博主”和班级“优秀博客”。这样一方面,老师和学生一边在课堂上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在博客、论坛中进行操作层面上的交流。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间交流的空间,而且教师还能适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操作能力、信息素养进行引导。
三、注意评价多元化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发展个性。”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学评价也应注重差异性。那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就必须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模式。
1、“酸酸甜甜”的自主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中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其实自主评价更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平台。当然,为促使学生的自主评价更具有科学性与指向性,我们依据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性强、操作味浓的特点,请学生分别从“课堂专注力”、“我的表现力”、“思维创造力”三个方面加以评价,而且因人而异,可以采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式评价。诸如有的同学以最直观醒目的分数衡量自己,有的则是采用别出心裁的星级评价,更有的以绘画形式呈现……如此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兴趣倍增,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多了,随意开小差的少了;主动思考的多了,无动于衷的少了。自主评价让我和学生们找到了课堂的“快乐杠杆”,正如学生们套用的广告语所言 “酸酸甜甜就是我,我的课堂我做主”。
2、“麻中有辣”的互动评价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学生就是课堂最忠实的“读者”,他们不同的鉴赏力与感受力往往会使课堂呈现“百花齐放”之势。由此,课堂中的互动评价则成为一道“麻中带辣”的佐料,不少学生言语犀利,见解深刻,对大家的看法往往能一语中的。记得在讲述《认识窗口》一课时,有同学灵机一动把“窗口”比作魔术师,可以变高、变矮、变宽、变窄。正当大家都为这新奇的答案而喝彩时,马上就有同学这样评价“他的答案的确很精彩,但我要这样补充:窗口是个神奇的魔术师,那么鼠标的箭头就是最具魔力的指挥棒。”随之,我顺势引导进入探究学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便随之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了。
3、“五味俱全”的捆绑评价
人们曾把信息技术教学称为提升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高速公路”,那是由于电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缤纷的视窗,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每节课几乎都赋予学生自由演练的空间。可有不少教师为此操作环节怨声载道,声称学生不听指挥,漫无目的地“乱打一通”。小组捆绑评价正是摆脱这一困境的“良方”,每个组员的作品和表现都与小组总成绩息息相关,于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便学会了合理分工,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自我克制。最终的评价更是鼓舞人心,大家一同在交流中分享,一同在收获中快乐,成功了,饱尝喜悦,失败了,查找症结,真可谓“五味俱全”。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有效评价也跟其它学科一样可以“精彩绝伦”,就让我们善用评价,巧用评价,我们的课堂一样精彩。
评价过程中,还应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的逐条列出的方法,而应把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任务中,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学生来讲,“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完成了任务,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紧扣教学目标,任务设计必须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会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做好了这一步,一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例如,在讲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我事先设计好各班的平时班级量化成绩表并填上成绩,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看清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教师这样一提出,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通过了学生自己动手排成绩来达到教学目标──掌握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
1、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并灵活运用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比,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EXCEL窗口时,可以和WORD窗口内容相比较,找出异同,这样学生既进一步熟悉了WORD窗口,也掌握了EXCEL窗口的各组成部分。
再比如,在EXCEL文档中插入图片、艺术字、字体、字号、颜色等内容不需要讲解,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加上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学习,也能熟练应用。在“数据处理与统计”这一节内容中,我只向学生讲解“函数”中的“求和函数SUM()”的运用,让学生自己运用类比的方法完成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计数函数COUNT()”的操作。
2、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作为教师,最起码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我们老师的真诚。有人写过这样一幅对联:“教古教今教学生追求真理,学中学洋学导师乐做真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滋润,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导,是教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无论在信息技术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都要注意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总而言之,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和课堂教学实效性有了点滴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会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方案
柳格乡初级中学“教育教学创新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教育局2012年教育工作任务和工作要点安排,今年为全县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年”主题活动年。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我校“教育教学创新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深化校内管理机制改革,振奋精神,强化措施,从严治教,狠抓落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二、创新工作的目标
(一)更新教学观念、有效提高队伍质量
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教师更新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自身教育素养的不断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深化高效课堂、彰显教学特色
一是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模式。二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主动交流、主动展示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从而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创新工作的实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
1、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领导和实施力度,把相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成立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2、创新工作顾问指导。
一是借助在高效课堂改革方面卓有成效的知名专家、理论界人士对“深化高效课堂建设,推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技术指导。二是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及教学视导,从而获得理论及技术指导。
(二)实施时间
创新工作自2012——2013学年初开始实施。
(三)实施步骤
1、理论培训。
2、确定试验班级。
3、试验、探索与交流。
(四)实施办法
1、积极动员,更新观念。
组织召开教改动员会,分析当前形势,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相关要求。
2、参考提炼,整合模式。
3、努力实践,注重培训。
4、双线”评价,激励师生。
(1)制定实施《柳格乡初级中学关于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方案》(试行),对教师进行评价激励。
(2)制定实施《柳格乡初级中学关于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案》(试行)。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
5、家校配合,共同进步。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培训,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有效合作和共同提高,争取家长主动配合,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6、加强保障,助推成功。
(1)制度保障。制定相关考核奖惩制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经费保障。学校设立课改专用奖励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班级和教师进行经济补助。
(3)后勤保障。总务处要切实为试验班级做好后勤服务,尽量为各班营造一个良好的试验环境,使试验各量标处于优化状态。
7、资料收集、规范整理。
加强平时的过程性资料收集,为今后不断深入推进课改及课改研究打好基础。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