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

时间:2019-05-13 00:1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

重庆观音桥中学

摘要:本文重点从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整合

信息化是21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日本学者增田米二指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因此,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手段而实现的全新的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跨入了一个全新的课程改革时代。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渗入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正大步迈向现代化,现代教育媒体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善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实现整合性发展,从而优化现代语文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学改革就是为了探索出既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能,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改革是过程,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了最好的外部环境。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认知主体进行主动性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机交互的特性是计算机独有的,多媒体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方式更是丰富多彩,给计算机下指令可以说话,可以按键,可以在手写板上书写,可以用红外线遥控,甚至可以让计算机感知温度、湿度、照度。根据不同的指令,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的工作,可以线性地前进、后退,也可以联想性跳转、链接。展示的内容图文并茂,影音同步,多姿多彩。这样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呆板,而是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激发起来,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进而形成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精心编制或采集的课件水平越高,越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交互性,学生在利用这些课件学习的时候,就越能充分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基础或经计算机测试后提出的建议,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程,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主动参与,形成了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获得有效的认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一堂单元预习课上,学生正在各自的电脑上用老师编制的测试课件自己测试课前预习的情况。测试的形式有根据语境选出正确的读音、根据语境判断加点词理解的正误、选词填空、判别对课文理解的正误等。教师在讲台的监控机上浏览每一个学生的自测过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有的同学得到了计算机奖的大红花并伴有一首优美的乐曲。有的同学得到了“还不错,要更加努力”的评语,有三个同学计算机给提出了“前面的内容没学好,请复习”的要求。如是,这三个同学回到课程主界面,从“复习”窗口选择检测时有困难的题目内容开始自觉复习,复习好了就学习新的内容。其他同学则从“往下学”窗口选择新学的内容开始了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按一下桌面上的“HELP”钮(电子举手)得到老师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是头戴耳机、嘴对话筒、手操鼠标全心投入学习,以往枯燥乏味的预习课在这里竟是那样的津津有味,学习过程中他们还能不断地得到计算机的鼓励和表扬。一堂课下来,每个同学都是那样心满意足,而老师的课也上得十分轻松愉快。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丰富的信息,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知识建构的完成,既依赖于主体自身的语文学养,也离不开学习信息的完备和充分。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超大容量的教学信息智能化地整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了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对同一个学习目标,学生既可读文,又可赏图,也可看电影,还可以听演唱,甚至可以动手把学习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如根据诗文的意境电脑绘图、电脑作曲等。心理学家赤瑞特纳的实验证明,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刺激越能调动学生眼、口、手、肤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获取的知识保持得越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构建起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网络技术的相关联想搜索,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的无与伦比,与多媒体计算机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的语文学习的丰富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完成学习,最好地优化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运用校园网络设施,尝试以PowerPoint为载体、网络为资源,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春光明媚的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再适当配以舒缓优美的施特劳斯圆舞曲音乐,学生完全被这绘声绘色的美妙境界所陶醉了。随后分别定格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幅静态的画面(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由画面转到文字上来),耳机里伴随着悦耳的朗读,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之后学生操作鼠标分段学习,师生互议理解感知课文。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欣赏和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领略作者在文中创造意境,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春景”,甚至是“夏景”、“秋景”,乃至“冬景”。学习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两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有情有趣,理解到位,全都能按要求背诵课文,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和自然而深入的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又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搜集了各种天气情况下的不同的云图,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使得抽象的天气变化情况变得具体、形象而且生动,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而且还掌握了一些看云识天气方法,拓宽了知识面和创造性思维空间。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一体化、交互性,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计算机网络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器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策略,也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策略,实现了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例如,教学(苏教版)《名著推荐》专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用不同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情况。一周以后,有的学生写出了阅读的心得,有的学生编写出了《孙悟空外传·悟空当官》、有的学生编出了文学知识积累题。学生通过E-mail发给老师,老师收到后,对学生的作文、作业进行评改,再发给学生,最后才打印出来展示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搜集大的资料和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站,通过网络推荐给学生,甚至可以指定学生到某个网站去阅读

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每位同学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式教学多采用竞争、协同、伙伴等形式。经过协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样的协作式语文教学,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学习小组,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建议并与其他同学能随时进行交流,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吸纳或认同其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教学《敬畏生命》时,关于作者的情况,我让学生先分组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再让学生在留言板上输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关键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学生讨论谁输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师点评。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快速阅读,体会标题的含义,并抓住主要信息点,体会文中的重点句的含义。学生带着问题再次上网查资料,有的学生通过查看生物资料,从生物学的角度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有的学生查看到一些有关自杀的新闻材料,结合学习课文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发表自己关于生命的看法,谈到了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等问题。教师进行联网让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了应该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结论。这种讨论正是协作式的学习。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思考的结晶,可以相互出谋划策,可以相互借鉴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的内容,而且能深入理解了课文,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这样的协作学习,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为这一学习环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了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勇于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运用网络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的实质性变革,社会的需求,网络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获取资源、推广资源、交流信息,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驾驭互联网这个工具熟练地使用网上的语文教学资源,能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自己的作文,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如人物、名胜、作品等),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信息能力的提高,其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例如:暑期指导学生学习《荷》这一专题。学生利用互联网办了专题小报和专题杂志,他们在互联网上采集图片、数据、文章,也输进自己的日记、小诗、作文,在电脑上排版制作,还下载了一些有趣的动画点缀其间,办出了生动漂亮的电子小报和杂志。他们有的用邮箱把自己办的小报或杂志发送给自己的好友、老师,有的打印出来展览,和同学交流,还有的同学发给了自己远在国外的亲戚。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可见网络是环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是手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结果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他们创新品质的培养。

综合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既势在必行,也切实可行。当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素质教育的成败,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

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正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相关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恰当运用,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改之路越走越宽。我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实践。参考文献:

1、陈科润 夏祖瑞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媒体整合的思考》,2、《语文课程标准》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等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娄山关镇中心学校 谢代江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的思考

在发达的地区,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桐梓,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其它学科学习,通过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规律,得出有创新的结论。例如:我在上“flash第9课 设置按指定轨迹运动的效果”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有了第7、8课的层的概念和层的安排顺序的学习经验:遮蔽层在上,被遮蔽在下;而第9课基本上和第8课的相同:引导层在上,被引导在下。因此在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只是探索问题的引导者、完成任务的协作者和伙伴,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没有必要告诉他们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学会使用这个软件做出生动的动画,首先就必须要学会这软件,为了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同学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5、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等的考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 ①情感态度(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基准分上加分或扣分的方法。对于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在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

③技能技巧:采用作品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平时作业)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期末综合作业)。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换一句话说,就是以多角度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

第三,实践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它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整体教学评价方式。实践教学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①要事先确定评价学生作业表现的规则和标准。例如,学生作业表现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表现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要事先给学生说明(知道),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②评价的作业要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这表现为教学评价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作品创作。如:制作母亲节卡片、“六一”儿童节卡片、小板报等,都取材于生活。那么教学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日常行为习惯差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时常出现:不穿鞋套进机房,学生行为随意,桌椅乱摆,室内常有杂物 „ „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差,我们有责任培养、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课堂。

问题二: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待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在农村小学开设时间短,学生计算机水平低,差距大。课堂上,教师强调技术,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思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多花时间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但情况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维护软硬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天工作繁杂,很难静下心深入研究教学。面对困难,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减负。

问题三:学生德育薄弱

有些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搞起小动作来了。我在教授学生文件的复制、删除内容后,计算机中的文件副本冒出来很多,保存文件经常被删除。有的学生浏览一些不该浏览的网页,玩一些不该玩的游戏。硬件也时常遭到破坏,比如鼠标球经常丢失,耳机经常被掰断,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这种情况危害性小,但学生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级,没有一个好的思想品质,对社会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害。现在网络犯罪案件上升势头迅猛,犯罪人也呈现低龄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问题

四、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按照课程方案安排 信息技术课,但一般都是每周课时仅为一节,导致了教师在制订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的现象发生 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致于造成 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问题

五、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隐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就是完成了其教学任务,而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忽略了。有些教师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内容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发展性很不相称

问题

六、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开设信息技术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它们来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获取信息这一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其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2,抛开课时与教材的束缚,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不充裕的束缚下,如果教师只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一般只能完成教材上 面显性知识的传授,难以在培养学生隐性知识方面有什么建树 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合理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那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通过活动或者任务的方法,调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自身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作业或任务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课时少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能在隐性 知识方面得到培养。

3,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

素质教育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如果教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从显性知识的传授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来,即使 学生接受过好几年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信息素养方面也不会有多少收获,隐性知识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书面或者言语来传授,那就要 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切实地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像电脑使用培训课程那样,要明确信息技术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要重视精神培养和道德培养。

2,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法与小组协作法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3,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积极地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引入教学,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各种知识的适当整合,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入手,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在学习中会有合作交流的内在需求;只有这种建立在内在需求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受到欢迎,也只有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关注学生需求,倡导主动探究,重视课堂反馈,关注学习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为其终生发展增加强劲的助动力。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又有所区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应转变观念,确立以创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我认为创造力并非专家学者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方法等等,都可称得上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才能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创造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的社会中逐步淘汰,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竖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中具体采取的方法。(1)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如我在教学《屏幕保护程序》时,一上课我就讲故事:一天,小明慌慌张张地跑来找老师,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我的电脑要爆炸了!”等老师和小明一起到它的电脑前一看,屏幕上呀是满屏的飞行物在乱撞。只见老师移动一下鼠标,飞行物就没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操作错误,有的说电脑坏了,还有的说是乱按键盘,电脑生气了。(原来是屏幕保护程序在作怪)这样引入新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设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主题──学习屏幕保护程序。这说明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想出说出意料不到的内容。(2)引导想象,挖掘创新意识。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绘画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课题──《美工设计》,提供给学生的画中只有一个圆的轮廓,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结果令我万分惊奇,学生的画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有画太阳的,有画娃娃脸的,有画钟表的,有画车轮的,有的还在圆里面画了一幅画……。由此可见,我们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并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动手实践,启发创造思维。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在教学时需让学生亲自实践验证问题。如在教学《输入汉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一段文字,“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小花。多美的春光啊!”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中输入,在输入汉字的过程中若有问题,可记录下来。再让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如“绿”字是怎样输入的?如何找到当前文字框中没有的汉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发现的,为了解决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在机器上验证来解决问题。最后,为了巩固重难点,让学生再次动手输入一段内容,有的学生输入的是语文书上背诵的内容,有的写的是想对老师说的话,有的写小作文,还有的输入的是学习此课的感受。总之,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能突发灵感,启发创造思维,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摸索出一套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即: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新课改后,教师的专业水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终极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主动通过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不断追求专业成长,从而达到自身素质提高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课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责任。

● 现状分析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教龄较短,但学历较高,且专业不对口的比例非常高。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师中,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学中没有信息技术教师。

●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1.不断改进教法,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忽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仅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评价和肯定,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2.重视教学反思,落实课堂改进计划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调节和评价的系列行为。包括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成为一种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3.注重教学研究,扎实开展合作交流

学校应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校内交流的机会,在校本研修中考虑信息技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注重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探索。

小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有必要开展学科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转变自身思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有为才有位。时间是挤出来的。针对工作繁杂、学习时间有限、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现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安排、合理统筹各项专、兼职工作。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钻研教法,学习相关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踪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学校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大胆提出自己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设想,为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2012年7月16日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

摘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也是近些年来投入较大的方面。在一些学校, 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 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 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 理性地分析其成效, 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及有关人士应该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信息化浪潮中的教学改革任务, 把教育革命引向深入。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计算机技术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形式最终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校园网技术的推广普及, 各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但是良好的硬件环境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未必带来所期望的教学效果[1]。为了“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培训、技术信息运用”这一目标的实现[2] , 需要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和实践。不能把现代化教育流于形式, 做一些表面文章。尤其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在理论上深入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研究, 走出误区找出不足,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一、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

从古至今身为教师者站在三尺讲台前谈天论地、传播知识、答疑解惑。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老师的教诲和传授知识, 教与学就是这样天经地义的进行着。这种千古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人类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他为人类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粉笔、课本、挂图、教具等。

讲授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讲授的课堂

知识。

辅助教学手段是实验课、课外辅导、课外图书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播,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课外知识, 获取课外知识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近代“教学主义”思想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受到客观主义的影响, 教学主义比较强调外部的各个教学要素对学习结果的作用。认为教学是知识单向传播的过程, 教学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客观地设计教学策略, 能够最终实现逻辑的、系统的、预先设立的目标, 是学习者都能达到预先设立的高度客观化的能力和业绩。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研究知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在本质上是分层次简化了的, 将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分解为各个级别的子目标和不同的独立单元。这样获得的知识是彼此孤立的,非整体性的知识。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在某种条件下能否达到统一, 能否相互借鉴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些正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3]。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大致经历如下过程:在我国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独特的对象, 即独立的学科, 在学校的学科设置中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编写程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素养培养的, 而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开始流行起来, 与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几乎同时进行。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其含义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任何变动。教学录像、幻灯片、电视、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帮助实现原有的教学模式。这些手段只是处于“硬件”地位,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教学理念和模式没有任何的触动。

年代, 教学领域强调要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融合,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门课程的学习。同时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概念被提出, 也涉及到相关领域的研究。所谓现代教育整合: 就是指运用整合理念对教育领域中包含的诸多要素进行重新组织所形成的看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绝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 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在各门课程整合之中培养信息素养,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能够方便熟练的操纵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之成为常用工具。至今, 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相整合, 国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只能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有关的专家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摸索经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已经起步并将广泛深入的开展下去[4]。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的幻灯片、教学录像和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推广, 使广大的教师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些以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有别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增强,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绝非是手段的变化, 而是教学理念、模式、学习理论的变化。因此, 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实现取决于教学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社会各学科领域科学实践活动呈现出了新的模式。社会的客观需要对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 新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例如: 无纸化办公、远程教学、电子商务、无粉笔化教学等等。阅读方式从纸面到屏幕, 从线性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 从单向阅读到互动式对话式阅读。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 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进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 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变化。这些变化将反映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学制、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 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深刻的。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考试制度的改革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同样改变着考试制度和方法。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应该是培养会思考、会观察、会联想、会创造的学生, 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会考试、会考高分的学生。高考状元有多少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独树一帜取得真正的骄人业绩? 人们觉得中学生、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很牢固, 而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能力很差。很难突破以往的学术框架提出使人耳目一新的新技术、新理论。考试制度也应该改革: 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吸收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教考分离, 建立题库等等, 成绩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改进。但是, 是否完全摆脱了旧体制、旧观念的影响?显然, 这些影响还是存在的。怎样才能使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同样需要探索出一套好的办法和经验。总之, 考试不应是为考而考, 应该为人才的全面发展脱颖而出而考。

五、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能将抽象和直观统一, 图文声像统一,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立体的多角度的画面。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能够把信息技术

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能否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 这是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的时候, 有些教师自觉和不自觉地使信息技术适应于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也能像传统教学手段一样来运用。把课程中的内容机械的编入教学软件中, 搬上了屏幕。当前, 许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还是用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不能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演示的辅助工具, 要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把课件真正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二)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的观念

教育现代化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要素是: 物质基础、相应的行政制度和思想观点。而观念要素是这三者之中最主要的因素。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 在适应信息技术的条件下, 必须不断的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的观念有以下四点:

1.教师由处于中心地位的主讲者变为“指导者”, 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将要彻底的改变。教师的积极主动的思维变为教师与学生在同等条件的积极主动的思维, 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辅导者、促进者。

2.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题, 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 对之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由教师掌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其他的教学仪器、器材应该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感性认识的工具。

3.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课堂变为气氛活跃、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场所。把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讲解转变为基于“主动探索”、“情景创设”、“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4.既然是教学改革,就一定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成为阻力, 变为禁锢我们思想的枷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课本+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已落后于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创新能力差, 在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潜质,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当前,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互联网和教学软件的应用和推广, 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中。不只是引起人们的关注, 更主要的是调动启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面对这样的局势, 政府相关部门、教育界、专家、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改革, 在理论上不断完善,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5]。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 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 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 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 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深入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邓毅.网络课程设计[ 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2):110-112.[2]孔维宏.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5):22-24.[3]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2,(6):10-14.[4]张惠静.谈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2):134-136.[5]庄岩.在校园网上构建学习环境[J].中国电化教育,2003,15(3):142-144.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思考

大龙口小学:自映斌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

在发达的地区,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其它学科学习,通过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规律,得出有创新的结论。例如:我在上“flash第9课 设置按指定轨迹运动的效果”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有了第7、8课的层的概念和层的安排顺序的学习经验:遮蔽层在上,被遮蔽在下;而第9课基本上和第8课的相同:引导层在上,被引导在下。因此在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只是探索问题的引导者、完成任务的协作者和伙伴,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没有必要告诉他们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学会使用这个软件做出生动的动画,首先就必须要学会这软件,为了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同学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5、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等的考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 ①情感态度(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基准分上加分或扣分的方法。对于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在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

③技能技巧:采用作品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平时作业)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期末综合作业)。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换一句话说,就是以多角度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

第三,实践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它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整体教学评价方式。实践教学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①要事先确定评价学生作业表现的规则和标准。例如,学生作业表现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表现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要事先给学生说明(知道),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②评价的作业要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这表现为教学评价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作品创作。如:制作母亲节卡片、“六一”儿童节卡片、小板报等,都取材于生活。那么教学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日常行为习惯差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时常出现:不穿鞋套进机房,学生行为随意,桌椅乱摆,室内常有杂物 „ „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差,我们有责任培养、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课堂。

问题二: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待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在农村小学开设时间短,学生计算机水平低,差距大。课堂上,教师强调技术,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思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多花时间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但情况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维护软硬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天工作繁杂,很难静下心深入研究教学。面对困难,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减负。

问题三:学生德育薄弱

有些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搞起小动作来了。我在教授学生文件的复制、删除内容后,计算机中的文件副本冒出来很多,保存文件经常被删除。有的学生浏览一些不该浏览的网页,玩一些不该玩的游戏。硬件也时常遭到破坏,比如鼠标球经常丢失,耳机经常被掰断,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这种情况危害性小,但学生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级,没有一个好的思想品质,对社会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害。现在网络犯罪案件上升势头迅猛,犯罪人也呈现低龄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问题

四、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按照课程方案安排 信息技术课,但一般都是每周课时仅为一节,导致了教师在制订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的现象发生 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致于造成 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问题

五、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隐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就是完成了其教学任务,而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忽略了。有些教师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内容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发展性很不相称

问题

六、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开设信息技术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它们来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获取信息这一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其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2,抛开课时与教材的束缚,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不充裕的束缚下,如果教师只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一般只能完成教材上 面显性知识的传授,难以在培养学生隐性知识方面有什么建树 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合理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那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通过活动或者任务的方法,调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自身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作业或任务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课时少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能在隐性 知识方面得到培养。

3,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

素质教育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如果教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从显性知识的传授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来,即使

学生接受过好几年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信息素养方面也不会有多少收获,隐性知识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书面或者言语来传授,那就要

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切实地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像电脑使用培训课程那样,要明确信息技术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要重视精神培养和道德培养。

2,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法与小组协作法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3,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积极地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引入教学,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各种知识的适当整合,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入手,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在学习中会有合作交流的内在需求;只有这种建立在内在需求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受到欢迎,也只有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关注学生需求,倡导主动探究,重视课堂反馈,关注学习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为其终生发展增加强劲的助动力。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又有所区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应转变观念,确立以创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我认为创造力并非专家学者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方法等等,都可称得上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才能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创造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的社会中逐步淘汰,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竖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中具体采取的方法。(1)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如我在教学《屏幕保护程序》时,一上课我就讲故事:一天,小明慌慌张张地跑来找老师,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我的电脑要爆炸了!”等老师和小明一起到它的电脑前一看,屏幕上呀是满屏的飞行物在乱撞。只见老师移动一下鼠标,飞行物就没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操作错误,有的说电脑坏了,还有的说是乱按键盘,电脑生气了。(原来是屏幕保护程序在作怪)这样引入新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设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主题──学习屏幕保护程序。这说明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想出说出意料不到的内容。(2)引导想象,挖掘创新意识。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绘画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课题──《美工设计》,提供给学生的画中只有一个圆的轮廓,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结果令我万分惊奇,学生的画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有画太阳的,有画娃娃脸的,有画钟表的,有画车轮的,有的还在圆里面画了一幅画……。由此可见,我们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并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动手实践,启发创造思维。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在教学时需让学生亲自实践验证问题。如在教学《输入汉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一段文字,“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小花。多美的春光啊!”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中输入,在输入汉字的过程中若有问题,可记录下来。再让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如“绿”字是怎样输入的?如何找到当前文字框中没有的汉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发现的,为了解决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在机器上验证来解决问题。最后,为了巩固重难点,让学生再次动手输入一段内容,有的学生输入的是语文书上背诵的内容,有的写的是想对老师说的话,有的写小作文,还有的输入的是学习此课的感受。总之,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能突发灵感,启发创造思维,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摸索出一套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即: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新课改后,教师的专业水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终极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主动通过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不断追求专业成长,从而达到自身素质提高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课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责任。

● 现状分析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教龄较短,但学历较高,且专业不对口的比例非常高。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师中,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学中没有信息技术教师。

●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1.不断改进教法,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忽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仅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评价和肯定,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2.重视教学反思,落实课堂改进计划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调节和评价的系列行为。包括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成为一种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3.注重教学研究,扎实开展合作交流

学校应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校内交流的机会,在校本研修中考虑信息技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注重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探索。

小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有必要开展学科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转变自身思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有为才有位。时间是挤出来的。针对工作繁杂、学习时间有限、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现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安排、合理统筹各项专、兼职工作。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钻研教法,学习相关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踪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学校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大胆提出自己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设想,为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2016年1月7日

第五篇: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首先论述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师流失严重、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认为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有: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体育教学设施;重视教材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重视人才引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中学;中学体育;体育教学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基础薄弱。中学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体育教育基础薄弱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农村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别,加之“重智育轻体育”的大教育环境的影响,给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作为“副科”的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很难保证正常的开课率,这对教育基础条件不足的农村更加落后于发达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2、教学设施简陋。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中学人均场地面积仅为2.6 m2,多数学校器材达标率低于50%,体育教学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有的学校没有合格达标、规格完整的塑胶场地,对一些球类运动就无法开展。许多农村学校乒乓球台,都是用砖石砌成的简易球台。还有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无法继续使用。仅有的体育器械由于缺乏库房,随意堆放,也没有专人负责,造成破损与流失严重。

3、教师流失严重。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体育教师的达标率只有74%,且流失严重。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也不被社会重视,存在偏见,社会地位低下。加之教学条件差,工作得不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甚至纷纷跳槽改行。另一方面是一些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相应的福利待遇享受不了,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纷纷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流失。

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新课程标准也全面启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缺乏有效引导与监管,加之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使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不被重视,可以说体育教育观念的落后,已经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严重的影响了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体育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与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的比例不得低于1%。新课标也要求不断加强资金投人,并逐年按一定的比例递增。加强场地、器材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增添和改善场馆、器材、设施。然而通过调查,许多中学年体育经费不足2000元,连基本的体育活动都难以保障,更别说体育设施设备的更新与完善,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评价机制不完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要做好课程学习的评价,通过评价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应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全被忽略,只是从单纯的运动成绩和规定性的标准进行量

化评价。这种评价制度的不完整性,给体育教师带来了上课的随意性,使整个体育教学无法规范。

三、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体育教育发展。一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政策给予引导,制度上给予保障,加强监管力度,促使体育教育上新的台阶。二是作为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强活动场地与体育器材建设,提高体育课开课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促进体育教学新课改进程,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扎扎实实地落实体育新课标的内容。四是作为学生要转变观念,体育教学不仅是学习理念知识,掌握锻炼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体育锻炼养成为终身生活习惯。五是家长要转变观念,体育技能也是孩子成长道路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身体、心理和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2、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体育教学设施。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资金,拓展体育场地,购买体育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充实了活动器材。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和活动器材都准备齐全,教师就要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自制一些活动器材,不仅解决了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的问题,还满足教学需求。如:可以自制毽子,进行踢毽子练习;收集废纸做打“曲棍球”练习;收集废矿泉水瓶做打“保龄球”游戏;进行投掷类项目时,我们可以自制器材进行练习。

3、重视教材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一是我国现行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还不尽合理,加之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下降。这就要求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和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凸显教育教学特色。

二是要依据课改纲要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要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农村学生现有运动技能的水平以及兴趣特点有效的开展教学。三是采用分类指导进行差别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互动教学、采用体育游戏进行趣味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应渗透到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中,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真正的把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能,从而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渠道,它对全面顺利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一定要重视体育课的学习,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展现个性特长,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尽情的享受体育乐趣,成为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体 育 教 学 改 革 与 探 索 东 关九 年

张一 贯景 崇制 学校

下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与创新(合集5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陈彦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探索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探索 荫营联校三泉小学石金鱼于晓华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数以万计的教师参与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来。本人有幸也参与到这一行列中来了。于是开始了对新教......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潘杨丽 (六盘水第二实验中学贵州水城553001 ) 摘要: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仅要改变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革......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太仆寺旗第三小学 刘爱霞 在大中城市,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当前的职高语文课程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必须改革职高语文课程:融入职教特点,突出专业知识;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 摘 要:本文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如何创新与突破原有的纲领,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看法与策略方针。关......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 孙 唯 我校于2012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的重点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

    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