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浅谈儿童读经问题
读经问题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一个问题。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陈立夫等人还主张初级小学读《三字经》,高等小学读“四书”。这一时期,湖南、广东等省国民党当局都将四书五经选编为教科书的内容,强令中小学生读经。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经的观点。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士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
一、什么是“经”
历史上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而论争之初反对者对“读经”的诟病也把矛头指向于此,提出儒家经典能否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儒家经典还能否承载社会道德的教化功能等。支持“读经”的一方,则把“经”的概念外延扩大,借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中对经的释义“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提出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经”,不仅指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墨、道、法、兵、释等各家流传下来的经典。也有人提出“经”的范围还应包括现当代经典和国外经典名著。人们对待“经”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从而逐渐消弭了支持与反对双方对于“经”认识的沟壑。究其实质,对什么是“经”的讨论就是用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来教育儿童的问题。支持儿童“读经”者主张扩大“经”的取材范围,对传统经典文献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裁剪以及加入现当代和国外经典的内容,其深层考虑实际上与反对儿童“读经”者是一致的。
二、儿童读经的理论基础
对于儿童读经,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1)“填牛”理论。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2)记忆的“黄金期”理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非常强。因此虽然“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但应当发挥其记忆能力强之所长,把一些重要经典选编为教材,教导孩子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以“激活儿童的脑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3)潜能开发说。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儿童不为考试而纯为兴趣且不甚理解内容的前提下,儿童背诵经典“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左脑的训练而已”,但“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的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效同步时,学习能力可增加5倍。”因此,儿童读经可以极大地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
三、儿童读经的方法
儿童此时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儿童“读经”的方法是在“只诵读、不讲解”和“只鼓励、不强求”的前提下读诵、背诵,重视经典对儿童的潜移默化和熏陶作用。但有人认为“只诵读不讲解”,既不讲解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体会与验证,所以其成效就很难界定,并且这些经典缺少故事性,对青少年的启蒙也很有限。他们认为背诵诗文经书是很僵化的教育方式,教法呆板无趣,教材艰涩生硬,一听到“读经”两个字,就莫名其妙地反感,认为是复古,走倒退的路线,或者认为不合时宜,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对读经教育的了解不足而产生的误解。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在没有纸张也还没有发明印刷术的年代,人類文化的保存,是靠每个人背诵,口耳相传而来。高声朗诵,就能慢慢悟进去,不管四书五经,或是诗词古书中任何一段,就像小小娃儿学唱歌一样,不用太花脑筋,就能永远记得,歌词的意义虽不懂,长大自然有机会明白,就是相同的道理。现在的读经教育,已不再独尊特定典籍,而尊重教学者与学习者的选择,认为什么书有意义,就可以拿来做为教材。应该看到,当代主张读经者并不是将儿童“读经”与学校常规教育内容中必须接受的严格考核形式——考试紧密联系,而是关照到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压力,尽量给儿童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其一,在态度上,不能“跪着”读经。一是对古代先贤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盲目崇拜;另一是对古代典籍也应审慎对待,不能盲目地、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其二,在内容上,一方面应加以筛选去粗取精,使之符合时代需求,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重新解读;另一方面不应将经典局限于儒家典籍,而应把中华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以及将世界经典和我国近现代经典著作纳入其中。其三,在方法上,保护儿童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兴趣;允许儿童自由选择是否“读经”和怎样读经;尽量不将读经与儿童日常课业压力相联系,给儿童以宽松的环境;重视儿童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四、儿童读经的好处
(1)传统和现代是不可割裂的。“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处。
(2)儿童长期诵读经典,可以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积累文学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还可以奠定儿童文言及白话文写作的基础。
(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读经”教育活动对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经典中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儿童在“读经”过程中既识字学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尝试那些行为规范,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儿童通过诵读经典,自小能读并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化,自觉趋善避恶,纯化性情,起到蒙以养正的作用。
周期性较长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读经”教育的有效性是否像支持者们所列举的那样,可以用儿童立竿见影的会识字阅读、会模仿践行其中的德育内容来衡量?我认为,教育作用应是长效的,考察一种教育是否有效应放在个体整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去衡量。这种考察必须是长期的,切实体现教育的长周期性特点。只有这样考察,才能真正验证儿童“读经”教育是否有效。因此,儿童“读经”是否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验证。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态度的出现和持续。1915—1927年的五四运动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特点,都是要对传统观念和传统价值采取嫉恶如仇、全盘否定的立场。可以说,在我国的近几十年来,传统文化发展已经出现了好几代断层。然而,一个存在了5000年的文化传统在突然之间彻底断裂,这的确是不正常的现象。况且,文化传统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以,人们在民族振兴、国力日强的时候要求重新弘扬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传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族自信心提高的表现。
但是,翻一翻我国的历史,我国过去的闭关自守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阻碍是人所共知的。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在今天来说,我们不仅要传承我国的文化,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孔孟之道、老庄思想当然要传承,但西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如果我国要有世界一流的文化,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不应该是狭隘的。在儿童“读经”的问题上,当然也不能人为地给儿童套上狭隘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应该培养孩子具有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襟和大气的风度,创设本土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第二篇: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情商智商素质教育愉快教学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指包括传统智力因素发展之上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体现为提倡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情商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对素质教育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其根本,主要有以下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从教育的责任来看,它在于促进人类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并不只是指智力的发展,更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对培养上述非智力因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语文教育侧重于被确认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而对非智力因素—价值观念、道德人格发展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有益的探索尝试。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本的要求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搞好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1.转变观念,培养情商。
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品质,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这与传统教育并不悖离。传统教育提倡“教书育人”,但教也罢,育也罢,终归它不是灌输。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引发,是对受教育者诸多心理因素、身心潜能的一种诱导。受教者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这并不象人们一般所认识的那样:学生的求知与发展通过老师的教育就完成了。它绝不像用口袋装东西,倒进去就有了。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是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施教的重点应放在尊重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由此看来,对学生情感智商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Peter.Salovey)和约翰.梅耶(D.Mayer)首次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他们认为“情商”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随后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认为,情商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情感弱智会导致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从而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给一个人的事业前途造成不利影响。可见,在传统的智力因素外,还有一种智力因素在影响着人生的成败,即情商。在现实生活中,智商对个人事业成功和发展所处的首要决定地位,已逐渐被情商取代。所有伟大的成就—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不能纯粹视为伟大思想的成果,因为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及实有预感的直觉、感觉,是根本无法造就这一切的。同样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学习的内驱力,教师不设法唤醒他体内的心理特质,教师的施教只能是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
蔡元培先生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要有良好的人,必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因此,塑造健康丰满的人性与人格,如稳定的情绪,不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沟通,则成为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它不仅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人格力量,拥有健康人生,更重要的是它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整个社会、民族的人格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教育整体观是步调一致的。从学校教育看,智商与情商并不抵触,且存在一种相关性。这就是学生中高分高德,而低分违纪现象的最好注解。
“情商”培养可尝试由以下手段进行:
1.1教师观念的转变。培养“情商”就要使教育的观念、目标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校从为学生升学和就业作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方面作准备,即从过去单纯的智能准备转向全面的素质品格的准备。
1.2实施有利于培养“情商”的做法。①学生素质品格的发展要从情感意志认知和结合上考虑。②学校、社区、家庭密切配合,发挥更大的系统功能。学校为社区的进步、家庭的幸福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工作、儿童教育工作。这样使儿童的情商发展处于正常诱导监控之下,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③形成学生—教师—家长的伙伴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营造一个适宜学生发展的宽松、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模范。④学校活动要密切结合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这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行为及多种良好品格。⑤重视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并对此进行积极反思。这是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态度、价值、情感等心理品格的必经环节。
2.改进教法,力求创新。
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具体的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指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种。前者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后者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这两种目标的统一。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往往进入以下几种误区:
2.1.1重实质性目标,轻发展性目标。如一位教师为《背影》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瞒姗、著等字的读音;②掌握狼藉、触目伤怀等词的意义;③掌握祸不单行、勾留等词的用法;④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和描写人物的特征。很显然,这些目标皆是知识性、技能性的,学生心智的培养未确定。
2.1.2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轻社会性品质的培养。社会性品质就是与人合作、给人关怀、以集体利益评价判断事物等人的群体倾向。当今世界面临共同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合作、理解。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确定上不但要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要培养其社会性心理品质,使个性与社会性协调发展。
2.1.3重认知层面,轻情意层面,尤其忽视审美力的培养。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无论什么体裁的作品,一般都具有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三个方面的美育内容,但在众多的课堂教学目标中未能体现审美目标。面对如此现状,要保证语文素质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即既要有实质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二者缺一不可。2.2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是“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素质教育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材结构,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笔者以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2.1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I日”知识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如教学《硕鼠》中“莫我肯顾”一句时,可联系初中学过的“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城中皆不之觉”(《夜袭蔡州》、“吾子未之思也”(《卖柑者言》)等旧句,让学生比较这些句式,从而可获得如下认识:这些句子都有否定词(莫、不、未),宾语由代词(我、之)充当,都放在动词前,只是“莫我肯顾”这个句子的主语承上省略。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规律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这句的含义,而且掌握了规律,以后再遇到这种句子就能够独立分析了。
2.2.2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关系,确定教学的“序”。学生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必须依照语文学科的逻辑系统,掌握其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是以简约的形式来反映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它有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然而,语文的知识结构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要让它为学生所掌握,还必须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相结合,以学生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现实性。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2.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语文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与技能、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是“教”与“教的内容”,还应当有“学’,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有“学的内容”。教师在组织阅读和写作教学时,应处理好教材和学材的关系,并逐步向学材倾斜,教法中融进学法指导,这样,“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
2.3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法,而又无定法。所谓“有法”,即既讲究教学方法,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性;所谓“无定法”,即指具体的教法是不能也不应固定下来的。“有法”与“无定法”是辩证的统一。前者主要说的是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则,是不变的,后者主要说的是反映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则的种种形式,是多变的。多变基于不变,不变要求多变。只有多变,才能给不变以活力;只有不变,才能给多变以准绳。实践证明,教学“无定法”教法须因文因班因“我”而异,以求多样性。
因文而异,即不同文体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小说的教法自然有异于议论文的教法,说明文的教法也自然有异于诗歌或戏剧的教法。如教《拿来主义》,因文章含意深刻,不易读懂,可抓住文中的四个概念首先让学生注释,然后提出若干个小题要求学生作答,突出破立结合的方法。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其脉络清楚,容易浅尝辄止,可抓住文中的六个“但是气设疑深入,突出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崇高的理想》,因其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可抓住文中的“理想”二字,用列提纲的方式理清全文思路,突出阶梯分析的方法。课文本非“千人一面”,教法当然应针对其不同特点相应而变。
因班而异,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审美趣味、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如在传统篇目《药》的教学中,由于班级、学风、时间、要求的不一样,每次教法亦不同。或串讲法,抓住课文的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因为这部分是课文的关键部分,不仅明暗二线在此交织汇合,而且众多人物也几乎在此全部出场。或设疑法,在学生好似“无疑”时设计如“华老栓讲话不多,一共只讲了24个字,为什么?茶馆议‘药’时,他为何又一言不发?”等若干问题,与学生阅读课文漫谈讨论。或分析法,着重分析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物的不同描写方法及其相应的语言,从而把握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课文的社会意义。或练讲法,可设计四道读写题,①夏瑜在狱中(改写);②华老栓买“药”(缩写);③两位母亲的可悲处(述评);④康大叔其人(改写)。指导学生在读、议的基础上,写成四篇短文,然后挑选几位同学当堂宣读,随即对照课文评析。
因“我”而异,即考虑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相应地采用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威力的教法。因工作需要,笔者曾组织同行搞过因“我”而变的试验,针对《鸿门宴》,挑选了各有特长、各具风格的几位同志,并按自己的特长、风格设计其教法:或“自读—自查—自议—自诵”,或“自读—讨论一一练习”,或“设疑—解疑—总结”或“阅读—翻译—讲析—诵读”,或“读—编(若干幅连环画面解说文字)—议”等。实践告诉我们,选用的教法如能同自己的特长、风格适应,自己的特长和风格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选用的教法也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总之,要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方法应提倡科学化,不能搞程式化,因为程式化决不是科学化,教学不同于生产,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于生产方法,不必强求固定,也很难求得固定。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已试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不下百种,这多样性的教法必然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语文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第三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
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新提升,办学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下一步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科学把握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办学基础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等五个方面推进改革与发展。“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按照统筹规划、先行试点、动态调整的原则,逐步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与改革试点,以政策引导、项目激励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持续改革与建设,努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各地要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统筹布局,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尝试,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支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发挥人才高地和技术研发中心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第四篇:语文教育与发展
基层管理
以愚数十年的管理经验,要做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
1、能力强,有威信。
2、品德好,乐助人。
3、能吃苦,做榜样。
4、有铁杆(骨干),能呼应。
5、善沟通,互信任。
当然还有常规的基层管理要领:1)、办事要公道。办事要公道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非常难。我国由于过去长期受传统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平常常被错当成平均主义,所以需要基层管理者在分配工作中做到办事公道,奖罚分明,分配利益时也要做到公道,只有这样才能够服众。2)、关心部下。缺乏对员工在工作、生活上的关心和了解,员工自然也会不满意你。3)、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是做领导的一个最重要和最起码的前提。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目标也应非常明确,否则就纯粹是一个糊涂官。4)、准确发布命令。作为一线的指挥者,发布命令的准确程度应像机场上的管制员给飞行员发布命令一样的准确,否则容易产生歧义,在命令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造成工作中的事故。5)、及时指导。工作中,下属总是希望自己能时常得到上司的及时指导,因为上司的及时指导就是对下属的关注和培训。6)、需要荣誉。作为基层管理者还应做到非常慷慨地把荣誉和奖金分给大家,你部下的劳动模范越多,你的工作就能做得越好。
河北工人报倡议发起,由省总工会宣教部,河北工人报社,石家庄市总工会联合主办,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河北省首届“职工班组建设论坛”于2011年5月26日在省会河北工会大厦完美收官。与会者围绕论坛的主题“班组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文化”碰撞观点,交流经验,开拓工作思路。会议中集中阐述了几个观点。
一.重视班组是企业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邯钢有位班长提出:“什么是一流的班长?我认为就是给我擦玻璃工作,我把玻璃框也擦了;让我把窗户擦干净,我把门也擦了。”这说明对一线的班组长的培养要重视起来,优秀的班组长可以带出一批优秀的员工,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一流的企业必定要有一流的班组,使班组建设是企业固本基石一点都不错。
二.亲情管理与“铁手腕”不是矛盾关系
峰峰集团班长:班组建设是门很深奥,很有实践意义的管理艺术。他说“亲情管理和铁手腕并不矛盾,但要分清场合。在他的班组中对违纪行为从不留情,当即制止,严厉批评。事后思想工作一定做通,不留隐患。使被处罚者心服口服。因此,没影响彼此关系,还行影不离地上下班。”这位班长的“铁手腕”让违纪在班组失去市场。生活中我们的班组长和职工关系很融洽,往往在工作中把握人情关系和工作关系理不清,出现一些矛盾。一个好的核心,必须认识到工作中不能融入人情关系,否则会让管理失去原则。
三.知人善用,扬长抑短是班组管理的核心
班组长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者,班组长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班组建设的方向和成效。那么,一个好的班组长该如何进行班组建设管理?《工人日报》主任编辑夏晓玲曾说过:“班长对班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管人”和“做事”上。”日常工作中我们的班长始终处在被动干工作中,不知怎样管理不会管理,甚至一些同志还简单的认识不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班长首先要从文化水平入手,每个人处在的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和理解认识也不同,来选择管理方法;其次从业务和技术方面,要知道一个全能的技术能手班长未必能带出一个全是技术
高手的班组,班长要知你的班组成员在那个水平层面,然后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帮助,培训,指导和提升;另一方面就是管理方法,每班组都是培养人才的环境,每个班长要充当培训师,设计师,规划师等角色,告诉班组成员通过学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提升,带领成员设计未来,规划他的职场人生;再有就是班组前能发展和展示,班长要善于观察和了解,每位成员的潜能,把这种潜能发现出来调动起来,把它激活。将知人善用成为领导班组管理工作的核心。
“职工班组建设论坛”圆满落下帷幕,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怎样管理好班组,在于班长核心人物,在班组建设中怎样把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很细微的工作中。就是要在有意无意上做足功夫。让每各成员都能感受到你的影响。让我们以学习“郭娜陆地航空班”为契机,在班组建设的小舞台上,不断激励自己为蒸蒸日上的高速公路发展事业,唱出心中最动听的歌。
班组是邮政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邮政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邮政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中进行,所以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邮政企业经营的成败。就像人体上的一个个细胞,只有人体的细胞全都健康,人的身体才有可能健康,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邮政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班组长是班组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也是企业中最基层的负责人,人数众多。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层的决策做得再好,如果没有班组长的有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有效地组织开展工作,那么政策就很难落实。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头来带”。班组长是“兵头将尾”,既是管理者又是操作者。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所带领的班组的战斗力的强弱。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班组总有一个优秀的班组长,一个基础管理扎实、现场管理有序的班组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班组长。反之,基础管理混乱、业务完成不佳、员工凝聚力涣散的班组肯定缺少一个称职的班组长。因此,班组长的特点可以这样来概括:职务不高,责任不小。邮电分营11年来,原先的班组长纷纷走上了管理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某县级局为例,现有的班组长90%以上是5年以内上岗的,普遍是由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提升的,缺乏系统的培训,综合素质不够全面。因此为了有效地抓好班组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做到保质、保量、如期、安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当前建设一支优秀的班组长队伍刻不容缓。
要适应邮政企业改革发展需要,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和技术业务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班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生产能力,使其达到“业务精、会管理、能算帐”的要求,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组长队伍。
班组长队伍建设的管理职责要落实。邮政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负责制定班组长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并作好班组长的日常考核、评价和调整。
建立后备班组长制度,在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中选拔一批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年青员工,作为后备班组长进行培养,以保证班组长队伍能及时更新、调整、补充。
凡新任命的班组长以及后备班组长,均要按照统一要求的内容进行轮训和上岗前的培训。后备班组长任职前,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脱产资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另外,在职班组长每年要组织参加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
班组长的培训内容要考虑业务知识、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几个方面组成。班组长首先必须是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要不断更新班组长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加强新业务学习;其次,要注重培养班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日常管理、周期性管理、现场管理和员工培训的各方面能力;最后,要提高班组长在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班组员工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研讨(座谈)会等形式,最终提升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和管理作用,把班组建设成一支优秀的团队。
重要的一点是,班组长培训的内容应该切合实际,如果过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必然会导致要么听不懂,要么认为这些知识与己无关,使培训流于形式。因此,在班组长培训中不能拘泥于书本,可以在论点上以理论为纲,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阅历和培训经验的专家,结合相关班组管理的经验教训,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阐明所学课程的理论内涵。以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举一反三,找出班组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同时也能在理论层面上提高班组长的管理水平。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增强班组长的危机意识必不可少。在班组长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将班组日常管理水平、各项业务工作完成情况与班组长挂钩。组织班组长考核,对管理水平不高、自身素质低下的班组长坚决予以更换;对于在基层管理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班组长要给予重点培养,提拔到更高的管理岗位上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造一支优秀的班组长队伍是邮政企业业务和管理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长的个人综合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我认为,加强基层班组长队伍建设,是“做强同煤,造福员工”的基础和关键。
一、目前班组长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管理薄弱。多数班组长只注重生产任务和经营指标的完成,忽视班组管理和基础资料的建立。特别当生产任务繁重时,此问题尤为突出。
2、创新能力不强。工作遇到难题,不钻研、不攻关,拿不出具体解决办法。创新能力不强,实质就是竞争意识不强,结果造成工作被动。
3、管理手段不先进。班组长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他们担任班组长十几年,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但在管理方式上仍然是传统型和经验型,由于自身素质所限,难以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落到实处。
4、考核制度难落实。有些班组长工作图简单,怕得罪人,怕承担责任,不愿考核,不愿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职工积极性。
5、创建和谐班组的氛围不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多班组并没有真正树立。班组的民主意识不浓,班组长亲和力不高,凝聚力不强。
二、为了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1、把好班组长的选拔关。要选拔那些工作能力过硬,善管理,责任心强,员工们信得过,服得住的人充实到班组长的岗位上。
2、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班组长不仅要专业技术能力过硬,其综合素质也是搞好班组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对班组长应进行定期的培训,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结合其他内容。培训内容参考如下:
(1)定期举办怎样当好班组长辅导讲座。内容可包括班组领导艺术、管理技巧知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职业健康和质量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2)选拔优秀的班组长进行班组管理经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班组长培训没有必要和应试教育一样,拘泥于书本,可以在论点上以书本为纲。在具体论据上,请具有丰富的实践阅历和多年的培训工作经验的老师,将其所了解的,有关各个厂矿班组管理的经验教训,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促进培训的效果;
(4)培训方式可结合生产实际,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
3、对班组长要定期考核、调整。班组长的业绩要同班组所承担的各项考核指标挂钩,可以采取每月对班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每半年对班组综合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年对班组长进行一次调整。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王绍君)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小的管理单位,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班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班组长又处于“兵头将尾”的位置,是班组中的领军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不但关系到班组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班组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小天地,班组长只有把大家组织起来,发挥班组全体成员的作用,才能完成好工作任务,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因此,班组长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重视加强班组团队意识教育,把班组职工组织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
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营造一种和谐的班组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班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班组长的重要职责。班组内部职工由于文化水平、操作技能、年龄大小等因素,人与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尽相同,工作中进行合理的搭配,优化劳动组合,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班组长在工作中的协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对工作现场最了解的,最能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的是班组长,对隐患及时排除的也是班组长。所以,班组长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组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班组长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面了解所辖范围内的设备状况、生产工艺,带头学习业务,同时组织全班职工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形成浓厚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面了解所辖范围内的设备状况、生产工艺,带头学习业务,同时组织全班职工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班组职工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要有模范带头能力。工作中往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班组长,首先要管好自己,要处处表现出班组长的样子,带头学习技能,带头遵守纪律,带头维护团结,带头完成任务。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周围职工共同做好工作。
搞好安全生产,班组长要做到以下四点:
1、抓安全生产,班组长要起带头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组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职工的行动,工作中,绝大多数班组长身先士卒,不怕吃苦,和职工摸爬滚打在一起,但也有个别班组长到岗位转一圈,不是找个地方睡觉,就是找人说话聊天,在这
样的情况下,发生事故是在所难免的。洗煤厂通过加强班组长管理,开展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活动,绝大多数班组长的责任心有了明显增强,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他们班前排查安全隐患、班中进行安全巡视,班后进行安全评估,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2、抓安全生产,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怎样才能做到严管理呢?班组长每班至少进行三次以上的安全巡查,见到违章作业的人,应立即制止并严肃处理,要学包公铁面无私,严格管理不留情面。严肃劳动纪律,严格操作程序,严明岗位责任制。和严管理相辅相成的是,加大安全技能和规章制度的灌输力度,加大安全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力度。从实践结果看,严格管理是搞好安全生产最有效的手段。
3、抓安全生产,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每个人因受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在知识结构上有高有低,在应变能力上有强有弱,在操作技能上有好有孬,在性格喜好上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因此,每名班组长都要摸清本班组每名职工的这些基本情况,知道他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能在哪里干、不能在哪里干,什么样的活能干好,什么样的活不能干好,能干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职工的作用,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4、抓安全生产,需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班组长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使大家都来抓安全、管安全、想安全的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安全,每个班都有一个群监网员和一名青安岗员,若群监网员和青安岗员排查隐患不分时间、制止“三违”不留情面,每个班组就会形成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就能实现班组安全生产。
(山东肥城矿业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党务工作部:魏俊泉 盛文坛)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
重庆观音桥中学
陈
南
摘要:本文重点从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整合
信息化是21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日本学者增田米二指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因此,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手段而实现的全新的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跨入了一个全新的课程改革时代。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渗入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正大步迈向现代化,现代教育媒体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善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实现整合性发展,从而优化现代语文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学改革就是为了探索出既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能,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改革是过程,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了最好的外部环境。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认知主体进行主动性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机交互的特性是计算机独有的,多媒体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方式更是丰富多彩,给计算机下指令可以说话,可以按键,可以在手写板上书写,可以用红外线遥控,甚至可以让计算机感知温度、湿度、照度。根据不同的指令,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的工作,可以线性地前进、后退,也可以联想性跳转、链接。展示的内容图文并茂,影音同步,多姿多彩。这样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呆板,而是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激发起来,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进而形成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精心编制或采集的课件水平越高,越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交互性,学生在利用这些课件学习的时候,就越能充分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基础或经计算机测试后提出的建议,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程,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主动参与,形成了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获得有效的认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一堂单元预习课上,学生正在各自的电脑上用老师编制的测试课件自己测试课前预习的情况。测试的形式有根据语境选出正确的读音、根据语境判断加点词理解的正误、选词填空、判别对课文理解的正误等。教师在讲台的监控机上浏览每一个学生的自测过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有的同学得到了计算机奖的大红花并伴有一首优美的乐曲。有的同学得到了“还不错,要更加努力”的评语,有三个同学计算机给提出了“前面的内容没学好,请复习”的要求。如是,这三个同学回到课程主界面,从“复习”窗口选择检测时有困难的题目内容开始自觉复习,复习好了就学习新的内容。其他同学则从“往下学”窗口选择新学的内容开始了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按一下桌面上的“HELP”钮(电子举手)得到老师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是头戴耳机、嘴对话筒、手操鼠标全心投入学习,以往枯燥乏味的预习课在这里竟是那样的津津有味,学习过程中他们还能不断地得到计算机的鼓励和表扬。一堂课下来,每个同学都是那样心满意足,而老师的课也上得十分轻松愉快。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丰富的信息,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知识建构的完成,既依赖于主体自身的语文学养,也离不开学习信息的完备和充分。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超大容量的教学信息智能化地整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了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对同一个学习目标,学生既可读文,又可赏图,也可看电影,还可以听演唱,甚至可以动手把学习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如根据诗文的意境电脑绘图、电脑作曲等。心理学家赤瑞特纳的实验证明,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刺激越能调动学生眼、口、手、肤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获取的知识保持得越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构建起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网络技术的相关联想搜索,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的无与伦比,与多媒体计算机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的语文学习的丰富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完成学习,最好地优化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运用校园网络设施,尝试以PowerPoint为载体、网络为资源,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春光明媚的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再适当配以舒缓优美的施特劳斯圆舞曲音乐,学生完全被这绘声绘色的美妙境界所陶醉了。随后分别定格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幅静态的画面(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由画面转到文字上来),耳机里伴随着悦耳的朗读,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之后学生操作鼠标分段学习,师生互议理解感知课文。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欣赏和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领略作者在文中创造意境,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春景”,甚至是“夏景”、“秋景”,乃至“冬景”。学习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两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有情有趣,理解到位,全都能按要求背诵课文,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和自然而深入的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又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搜集了各种天气情况下的不同的云图,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使得抽象的天气变化情况变得具体、形象而且生动,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而且还掌握了一些看云识天气方法,拓宽了知识面和创造性思维空间。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一体化、交互性,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计算机网络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器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策略,也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策略,实现了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例如,教学(苏教版)《名著推荐》专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用不同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情况。一周以后,有的学生写出了阅读的心得,有的学生编写出了《孙悟空外传·悟空当官》、有的学生编出了文学知识积累题。学生通过E-mail发给老师,老师收到后,对学生的作文、作业进行评改,再发给学生,最后才打印出来展示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搜集大的资料和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站,通过网络推荐给学生,甚至可以指定学生到某个网站去阅读
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每位同学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式教学多采用竞争、协同、伙伴等形式。经过协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样的协作式语文教学,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学习小组,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建议并与其他同学能随时进行交流,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吸纳或认同其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教学《敬畏生命》时,关于作者的情况,我让学生先分组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再让学生在留言板上输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关键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学生讨论谁输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师点评。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快速阅读,体会标题的含义,并抓住主要信息点,体会文中的重点句的含义。学生带着问题再次上网查资料,有的学生通过查看生物资料,从生物学的角度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有的学生查看到一些有关自杀的新闻材料,结合学习课文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发表自己关于生命的看法,谈到了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等问题。教师进行联网让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了应该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结论。这种讨论正是协作式的学习。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思考的结晶,可以相互出谋划策,可以相互借鉴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的内容,而且能深入理解了课文,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这样的协作学习,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为这一学习环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了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勇于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运用网络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的实质性变革,社会的需求,网络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获取资源、推广资源、交流信息,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驾驭互联网这个工具熟练地使用网上的语文教学资源,能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自己的作文,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如人物、名胜、作品等),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信息能力的提高,其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例如:暑期指导学生学习《荷》这一专题。学生利用互联网办了专题小报和专题杂志,他们在互联网上采集图片、数据、文章,也输进自己的日记、小诗、作文,在电脑上排版制作,还下载了一些有趣的动画点缀其间,办出了生动漂亮的电子小报和杂志。他们有的用邮箱把自己办的小报或杂志发送给自己的好友、老师,有的打印出来展览,和同学交流,还有的同学发给了自己远在国外的亲戚。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可见网络是环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是手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结果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他们创新品质的培养。
综合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既势在必行,也切实可行。当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素质教育的成败,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
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正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相关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恰当运用,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改之路越走越宽。我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实践。参考文献:
1、陈科润 夏祖瑞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媒体整合的思考》,2、《语文课程标准》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