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模版)
观看了北京第十二中张友红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今天我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谈一下我的认识。
1.适当补充素材,丰富教材内容
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时,依据教材,教师对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与处理,围绕教材核心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原内容,丰富、补充了部分素材。在引入环节,教师引用了“阿基米德鉴定王冠”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看似简单、普通,实则内涵丰富。故事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减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生疏感,让学生主动回忆生活经验,能想到类似的概念,但重要的一点是在老师的引导、加工下得到关键信息,将看似是对物质种类的判定转化为对质量(体积)的思考,实质是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思考。从故事本身的讲述上升到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2.经历发现过程,理解密度概念
教师从“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两个层次来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环环相扣,突破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抽象和定义,再到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在选择一个学生熟悉、与形成概念有密切关系的科学故事之后,开始对一组水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透过数据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对于水来讲,不管质量怎么变,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定值”。再接着去分析其它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否依然如此,一层渐进一层,由对个体物质的分析向普遍物质的特性过渡,密度的本质和内涵由表及里、由片面进而普遍化。接着来分析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从两个层次的探讨,逐渐在认识上清晰化了对于同种物质是这样,不同种物质也是这样,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始终是固定的。3.重视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与剖析。同时从本节内容来看,无论是密度公式还是计算其实都不困难,真正的难点是建立质量/体积的比例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同样的物质,不管质量和体积如何变化,可能质量很小、或者体积很大,但其比值是一定的,而且是区别与其它物质的,因此密度独立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测量数据。”
张老师在这节课的处理中,非常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从对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分析,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分析,都意在让学生去从数字本身去洞察数字反映的物质的本质,这在物理研究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品质和能力。
第二篇:初中物理 物质的密度 观课报告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观课报告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赵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我的一点感想:
1.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通过实验探究引出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密度的相关内容。
2.经历发现过程,理解密度概念
教师从“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两个层次来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环环相扣,突破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抽象和定义,再到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在选择一个学生熟悉、与形成概念有密切关系的科学故事之后,开始对一组水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透过数据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对于水来讲,不管质量怎么变,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定值”。再接着去分析其它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否依然如此,一层渐进一层,由对个体物质的分析向普遍物质的特性过渡,密度的本质和内涵由表及里、由片面进而普遍化。接着来分析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从两个层次的探讨,逐渐在认识上清晰化了对于同种物质是这样,不同种物质也是这样,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始终是固定的。
3.重视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与剖析。同时从本节内容来看,无论是密度公式还是计算其实都不困难,真正的难点是建立质量/体积的比例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同样的物质,不管质量和体积如何变化,可能质量很小、或者体积很大,但其比值是一定的,而且是区别与其它物质的,因此密度独立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测量数据。”
赵老师在这节课的处理中,非常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从对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分析,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分析,都意在让学生去从数字本身去洞察数字反映的物质的本质,这在物理研究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品质和能力。
通过本次研修收货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第三篇:《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有感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张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我的一点感想:
一、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通过实验探究引出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密度的相关内容。
二、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并在最后探究物质的密度,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实验过程”和“探究的物理研究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注重合作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通过本次研修收货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第四篇:《物质的密度》物理教案
《物质的密度》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通过查表和练习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
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
教学演示准备:多个装有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的杯子。同体积的铜块、铝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准备: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
师: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等特性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有没有其它特性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鉴别物质呢?
新闻图片放送:
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多媒体展示)逐次出示实物或图片:
1、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
2、同体积的铜块、铝块
3、同体积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4、体积悬殊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师提问与引导:
1、你怎么辨别它们呢?
2、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吧!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取大小悬殊的两个砝码,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质量大小。师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
学生通过看,尝,闻,掂,甚至咬等多种活动来辨别物质的种类。(说明:来自身边的这些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快就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鼓励和引导:数学中我们是如何分析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关系的呢?
生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师巡回指导,及时提醒
生交流思想,商讨做法,拿出方案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交流(注:全班分三大组,三人为一小组,甲组用大、中、小三个木块进行探究,乙组用大、中、小三个铁块,丙组用大、中、小三个橡皮块)
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展示、分析、评价。发现问题建构概念
交流成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铁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3、橡皮块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习,帮助学生交流,协助学生建构。(注:作布白处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自主建构的时间)
3、建构密度概念:
(1)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相同的量,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这个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种类,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我们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即密度=质量/体积。(ρ=m/V)(3)密度的单位是由哪两个物理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的,每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应该怎样表示密度的单位。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应用演练固化新知 投影4道应用练习:
1.通过查课本密度表可知:金的密度为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
2.相同体积的金块和铜块,_____的质量较大,这是因为______。3.10m3 的大理石它的质量是多大?与多少m3 的水的质量相等? 4.小民的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小民很想知道这条项链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如果小民测得这条项链的质量是10g,体积是0.7cm3,则这条项链的密度是多少g/cm3,合多少kg/m3?它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呢?
结束语 提问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到什么地方还有遗憾吗?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米3 密度
的一种特性。
理解:
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质量
2、求体积
3、鉴别物质
常用:克/厘米3
换算: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1.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值,反映了物质本身2.反映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密度可用 计算,但ρ与m、V无关。
第五篇:物质的密度教案
6.3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密度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值。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水,细线,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置情景:(1)大家都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空气是有质量的,如果想知道教室里空气的质量,你能想出一个办法吗?
(2)当你买回一只贵重的金戒指后,怀疑戒指的含金量时,你能鉴别出来是否是纯金的吗?
师:这两个问题,现在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物质的密度-(板书)
二、新课教学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问:(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块)这两个铁块哪个铁块的质量较大?(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较大)
(出示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这两个物体哪个的质量较大呢?(铁块的质量较大,这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
师:经验告诉我们,同一种物体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课本中的表格中。
(2)分析总结,校对数据后提问:两个铁块的质量、体积是否相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3)铁块和木块,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启发: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些比值都是用物体的质量除以它的体积,得到的是什么?(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概念。(板书密度概念)怎样计算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如果用字母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用符号可表示为:ρ=m/v。仿照确定速度单位的方法,可以确定密度的单位。
提问: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符号kg/m3或kg.m-3,)
师:我们还有一种常用的密度单位是克/厘米3,符号g/cm3或g.cm3 思考:1.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义? 2.1g/cm3=
kg/m3 练习:“练习册”12页例
1、例4,13页第6题。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密度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物理量。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所以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有属性。颜色、味道、软硬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三、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结
2.提问:为什么说密度是物体的特有属性?怎样求物质的密度?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