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2(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1:2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2(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2(范文模版)》。

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2(范文模版)

教学反思

本课《火山》,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还是比较肤浅的。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是我们教师很好的教学资源。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本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视频、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极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火山喷发时的声音以及岩浆的喷发、流动如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震撼,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由于课本上对火山喷发形成原因描述太少,学生难于理解这一课的内容并且农村小学生只能从一些书籍里查阅一些资料,条件有限,猜想环节是无效的,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模拟火山喷发时的现象,突破了难点.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贪多嚼不烂,如播放火山喷发的图片,对预防知识讲解,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本课的学习学生不是让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而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的一点收获成功。

通过本课教学,我想在以后教学中一定会有所改进: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它方式的学习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6

《火山》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试验,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发展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能模拟火山实验。

二、教材分析:

《火山》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二课,是在学习了《地球内部有什么》一课后,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火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本课借此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食物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靠设计模拟实验和自己的想象才能更进一步理解火山的成因,这在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火山喷发对人们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而对于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则很少关注到,这也是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六、评价设计

对火山的形成及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开辩论。

七、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易拉罐制成的小盒子(剪下部三分之一即可)、土豆泥(将土豆煮熟后捣烂,不加水,做成土豆泥)、番茄酱、水、小勺、烧杯;小玻璃瓶、红墨水、热水、冷水

2、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火山喷发的相关材料

3、教师演示材料:火山喷发的视频。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后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火山喷发视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 从这些现象中你对地球内部有哪些认识?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

2、学生观看视频。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大家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些最基本的问题呢?

4、确定本节课集中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火山发生时的现象。增加视觉刺激,引发思考。带学生进入探究情境。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将探究集中在火山形因上。

二、活动推进,实验探究

1、谈话:通过观看视频透过现象结合搜集的关于火山的资料,小组交流,猜想火山的成因。

2、学生观察总结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喷发物

喷发的高度。想象地球内部的情况,猜想火山的成因,并对别人的看法发表见解,开展辩论活动。

3、谈话:谁亲身经历过火山喷发?大家想不想设计一个实验模拟火山喷发?老师帮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先讨论实验方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模拟火山,怎样才能看到类似火山喷发的情景。

4、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实验方案。

5、谈话: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6、学生根据实验方案,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

7、巡视:对确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8、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而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因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这些做法都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实验能力。学习模拟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三、点播互动,建构结论

1、谈话:同学们,现在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压力又怎么样?岩浆为什么会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吧!

2、小组讨论。

3、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

5、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火山是怎样喷发的了吗?

6、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

7、教师播放课件:火山的形成动画。【设计意图】

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而火山的形成动画则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对火山形成原因有了更准确的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谈话:火山喷发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大自然在创造美景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火山喷发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2、播放微视频。

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设计意图】

微视频的利用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视频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

五、板书设计:

地球内力作用

火山

发出巨大声音

喷出大量气体

落下灰尘石块

流出炙热熔岩

火山喷发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定稿)

《火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2)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2)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火山喷发的新闻图片

学生观看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火山》一课

二、进行新课

1、观看视频,提出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看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看一看火山喷发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播放火山的资料片

2、讨论:观看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A.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

B.火山喷发物有什么,喷多高?它们是从哪里喷出来的?

C.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3、认识地球的构造

谈话:学习火山,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就像整个鸡蛋的蛋壳,她是有一层层坚硬的岩石构成叫做地壳。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地球最里层就像蛋黄一样叫做地核。地球就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幔温度大致在1000~3000℃之间,地核的温度约为4700℃。地球内部的岩石被高温融化为粘稠的像粥一样的物质叫做岩浆,岩浆在高温高压下会怎样呢?我们先做个游戏来说明。(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地球内部构造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思考火山的喷发的原因)

4、游戏:吹气球比赛

规则:找两个同学吹,看谁吹得更大,直至将气球吹爆为止。

讨论:气球变大的过程中,里面的气体越来越多,压力会怎么样?气体从气球的什么部位冲出来,为什么?

同学们讨论回答:气球的压力越来越大,从气球最薄的部分冲出去。

教师:我们可以从这个游戏联想到我们学习的地球的知识,岩浆在高温和巨大压力下,也要冲出地壳,所以它会选择地壳最薄的地方,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5、模拟实验:火山的形成(1)、模拟实验

(2)、小组讨论:经过我们的模拟实验,谁来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火山喷发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小结: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且岩浆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时,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也是地球内部剧烈活动的结果。

6、认识火山的利与弊

(1)、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火山的危害。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火山的资料,哪个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补充图片资料

师总结:火山的喷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岩浆可烧毁森林、房屋,途径之处人畜不生;火山灰使气候、水资源污染、干扰航班等。

(2)、火山是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呢? 学生搜集资料回答。

师总结:火山可以为人类带来矿物质、建筑材料、地热资源;形成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如国内的长白山天池、五大莲池,国外的富士山、维苏威火山等。通过学习火山的利弊,我们了解到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

三、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1、对于火山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

2、收集资料,办旅游报

上课时我们欣赏了几幅美丽的图片,它们都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请你收集相关资料,办一份火山风景区旅游手抄报。

四、总结概括,内化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所以我应用了多媒体课件,火山喷发的教学视频中,火山喷发时的声音以及岩浆的喷发、流动如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震撼,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

探究欲望。由于课本上对火山喷发形成原因描述太少,学生难于理解这一课的内容并且小学生只能从一些书籍里查阅一些资料,条件有限,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模拟火山喷发时的现象,突破了难点,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学生很快就从实验中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因。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1《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反思:课的一开始,我用了一首赞美地球的小诗开始,让学生谈谈对地球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班的学生不踊跃,但是我也没有急躁,慢慢地引导,最后他们就都敢说敢做了。

第一个环节:解剖鸡蛋,我教给他们解剖方法,学生们在剥鸡蛋壳的时候,很小心,一点一点的,可见学生们很拘谨。

第二个环节:通过研究鸡蛋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我用可课件演示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很形象直观。接着我让学生们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学生们做得非常好。

第三个环节: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后,让学生们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我用课件补充地球内部有煤、石油、天然气和岩浆、水等。

第四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并用课件演示地震波的原理。

第五个环节:探究完本课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两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效果也很好,能把两个比较有难度的话题解决了,我很满意。

最后我给学生们留下一些关于探测地球内部的一些视频网址,让学生们课下观看获得更多的知识。一开始学生们表现得很拘谨,但是后来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能敢说、敢动手做了,我就很高兴了。

2《火山》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它方式的学习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通过本课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感悟较深:

1.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材料选择,本课我精心为学生选择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同 时又有所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铝箔改为纸板,盘子改为水槽效果较好,.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高涨的热情是学习成功的保障,本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优势,图文并茂,为学生创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不足之处: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视频时间过长(三分钟),学生产生了视觉疲劳,冲淡了兴趣。

通过本课教学我想在以后教学中一定会有所改进.

3《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地表的剧烈变化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入手,探索地球内部物质、能量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的方式及关系。而今天这节课主要讲的《地震》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累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惨状,使人心悸。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二是模拟实验,初步感受地震。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像成地震发生时地表断裂和同时所产生的震响。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三是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危害。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对于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1、个人情感投入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堂上的我一向是信心满满,状态总能调整的很好。就像本节课,虽然刚开始时略显紧张,但随着我和学生们的互动越来越投入,我也逐渐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忘记了紧张,忘记了环境,!而且,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们的情感也投入了进来,随着课的层层深入,学生对地震危害的了解和感受也都逐渐丰富起来。

2、课堂教学效果:这节课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目之所及,他们发言积极,争先恐后,即便说错了也毫不胆怯,因为他们融入了课堂,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构建,而且即便是下课了,仍旧感觉意犹未尽,总感觉时间不够,久久不愿离去。这说明这节课吸引了他们,而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相信每个学生的这节课都没有白上。

3、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值得我再继续深入思考:(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评优课前试讲总是拖堂,为此我压缩了一些影音资料的时间,减少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减少了部分幻灯片,这样是的这节课前面紧张紧后面时间上有些宽松。(2)、个人语言语速慢 我平时说话语速比较快,声音比较平,评优课为了能是学生听的更清晰,我特意放忙的语速,但由于把我的不够好,使得课的环节的衔接上有些松懈,给人一种对可不熟悉的,忘词的感觉。(3)、部分细节问:;1)有些语言不够规范,书面语较多,口语少,显得刻板,不随和。2)对学生的有些问题关注不够。3)学生出现问题时,引导有时不合理,使学生无从回答。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有些还不太成熟,有些还有待推敲,今后也一定会继续探索,期待 能有更大提高。

4《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在教授本节课的时候,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我意识到,我的教学问题应该怎样会更加的有效果,有的放矢。我设计的问题是:鹅卵石是怎样的形成?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些太突然。他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大多数说是水流冲刷,还有的说是地震等因素原因。当然学生们的猜想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在这个问题的前面再加一个问题作为铺垫,我想会更加的好一些。问题:我们经常在什么地方发现鹅卵石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再提出上面的问题,我想学生们就会非常的容易而且能够有根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猜想。

学生在猜想之后就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猜想。但是这个通过给予学生实验材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阶段,我给省略了而直接将实验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还是需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地方。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实验指导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组织。在此过程中,少数的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进行参与活动,而是进行游戏。我想在这个方面应该予以加强管理,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记录,为使学生在活动亲身经历和探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个别上课不听课不遵守课堂纪律,需要对于这些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进行个别的谈话,使学生认识到错误。

5《各种各样的矿物》教学反思: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岩石、矿物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在海边、山上,河边到处可见到岩石的踪迹。各种各样的岩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当学生把岩石放在水里观察之前,应引导学生看一看岩石的颜色花纹是什么样子的,把岩石放在水里后,看一看颜色花纹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发现?应使学生明确水槽在这使用的用意是什么,不仅是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轻重,而且水可以使岩石颜色加深花纹更清晰。在学生闻岩石气味时,教师应多问一句“除了敲打岩石后能闻到气味外,还有其它方法也能闻到气味吗?”用两块石头摩擦试一试。

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6《地表的变化》教学反思:在教学《地表的变化》这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几种力量。学生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堂课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在探究地表变化的因素时,先引导学生猜测,地表的变化可能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关,然后就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地表。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一部分分两步进行效果会好一些:一是验证自然因素是否影响地表;二是验证人类活动是否影响地表。这样目标集中,教师容易调控,学生也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通过学生的交流,我还发现: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的目标:通过资料交流,看看自然因素是否对地表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交流、展示,或老师补充图片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人为因素也在改变地表,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探究、合作更有效。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启发、讨论、甚至争论,思维得到碰撞、思维的火花得于闪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如果流于形式,就没有多大意义。因此,我们应重视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协同配合好,这样才能使活动变得有价值。比如在这节课中,由于有几个小组的小组长没有很好地安排,小组成员间没有很好分工合作,没有及时记录,因此在交流时语言和思维比较局限。另外,个别小组还表现出组长或个别学生一个人唱“独脚戏”,其他同学当陪客或听众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应选好组长,重视组内的分工、重视组内和组际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另外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合作之花盛开在科学课堂的百花园中,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教师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性,才能弥补一个教师难以 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7《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认识表层,而不会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实验材料做发声实验后,他们发现:吹口哨、弹尺子、摩擦纸发声时都能观察到现象,但是击鼓、拍桌子、打音叉时只能听到声音。怎么回事呢?这时我就让小组讨论:①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②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证明发声时物体在振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他们发现后者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并再次做实验论证:在鼓面、桌面上放上泡沫小球,发声时就会看到小球在跳动;让发声时的音叉接触水面,就会看到水纹波动。这样,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真正建立“振动”的概念。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8《谁能传播声音》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上完这节课后,反思如下:

一、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在我们的周围弥漫的是空气,就探究空气能传播声音好了,一般没有别的做法。

二、对于固体和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我觉得一定要多样化。如探究固体能传播声音,不能只探究了课桌能传播声音,课桌是木头做的,木头是固体,就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这样做太勉强。我们身边的固体很多,如木头、金属、玻璃、墙、棉线等都是固体,可以每个小组探究一种固体,这样,等试验完成后,各个小组来汇报,全班同学就收获了很多物体能传播声音,最后,归纳出:这一类属于固体,刚才,我们的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在探究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时,液体也要多样化,常见的牛奶、果汁、酱油都可以一试,不要只探究了水能传播声音,就说液体能传播声音,只验证单一的物体,说服力小了些。

这节课我的成功之处:用真空拔罐器代替抽气机效果很好,既克服了电动抽气机的笨重和价格昂贵,也没有普通抽气机的塑料管受大气压影响的坏处。真空拔罐器小巧轻便,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不足之处:在探究棉线能够传播声音时,我找了两个同学用土电话对话。土电话是两个纸杯和棉线做成的。其中,一个同学说话,另一个同学听见了,这证明棉线能够传播声音。这样的做法不好,你到底有没有听见,大家不知道,没有说服力。有同事建议:用一根长长的棉线,说话的同学在教室的外面,听的同学在教室的里面,大家都没有听到外面同学的说话声,可是拉着棉线的同学听见了,为了让大家都感受一下棉线能传播声音,可以让在教室里的那个负责听得同学在他的纸杯处放喇叭,这样全班同学都听见了。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一个人的上课,总是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

9《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耳朵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它能听见声音,这是学生们了解的。可是人们怎样通过耳朵听声音,他们恐怕一时还说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首先从认识耳的构造人手,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耳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或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从学生推测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鼓膜和耳廓的功能已有较正确的认识,耳朵的其他部位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到底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活动。

活动二“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无法用真实的物体进行实验时,可以采用相似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实验非常成功,学生们非常兴奋。

活动三“耳廓的作用”的研究时,学生研究得很投入,也发现了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变强。但是学生很难从这一现象推测耳廓的作用,不知原因出在哪里啊? 10《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像今天这节课有些学生准备了气球、矿泉水瓶、石头„„等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学生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特别是学生在研究固体、液体、气体会不会发出声音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实验,都想方设法地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投入,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很激烈。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到:固体、液体、气体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也让学生掌握了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界奥秘的本领。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都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对比有声的世界和无声的世界,让他们说说,对待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说,使学生们明白了他们是幸福的,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更是希望他们对待那些残疾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科学课,大多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只有亲历了探究的过程,才能真正领悟、感受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基于这一点,在分辨声音的变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个小游戏,以这些小游戏来感知声音在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变化。通过这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对声音知识更深的了解。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1《噪音的危害及预防》教学反思:噪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噪声,如:大声地讲话、发出尖叫声、音乐活动中杂乱的敲击声等,而且劝阻效果甚微。在我们的生活中,噪声也无处不在,教育学生区分乐音和噪声迫在眉睫。根据《纲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本班学生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使这样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化为具体形象的游戏。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区别感受乐音和噪声,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围绕这个重点,启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如用耳朵听、用动作表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还让学生从自己发现中来理解噪声的危害,并共同来参与环保活动,使环境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田。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认识、区分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认识安静图标及其用途三个环节展开。让学生感知噪音,在感知中了解噪音的危害,只有让学生自己深切体会过,他们才能说出自己切身的感受。有次在联系生活和学习,噪音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自然我们就会联想到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阻止它的发生。减少噪音的方法有很多,这次活动主要介绍了其中一种减少噪音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比如在PPT课件中,我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情景,如教室里小朋友在看书,医院里病人在休息,夜晚人们已经熟睡这三个情景,这些地方需不需要安静标志,为什么需要它,学生们都能回答出来。以此可以教育学生,小朋友看书的时候,我们需要静悄悄的,这样我们才能安静地看书,要是吵吵闹闹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下次我们自己去医院看病或者是去看病人的时候,也要静悄悄的,不然会影响病人休息的;晚上的时候,大家都要睡觉的,所以我们不能大声讲话,不然会打扰他人休息的„ „学生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判断,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安静标志,并知道为什么那里需要安静标志。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知道了噪音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人们还会因为噪音影响到身心健康,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困惑。可是我还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生们知道这些知识之后,大多学生的行为还不是完全受意识的控制。比如说,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能说出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不要讲话,不然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的,也知道上课的时候讲话是不对的,可是想归想,他们还是会不自觉的跟边上的小朋友讲话。因此,我认为单单只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环保行为的培养。我们老师必须要重视其他环节,关注其他环节中出现的事,然后进行随机教育。让学生学到环保的环保行为得到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经验,从而体现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真正含义。

12《秋季星空》教学反思:本课与“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冬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研究星空的系列内容。从本课开始,将指导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观察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发现星空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年级上册教材中,只安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这节课时观察星空的起始课,所以这节课对星空的教学尤为重要,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自己先根据教材、网上的资料,甚至拜其他教师为师,对于星座的数量、名字、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关于星座的传说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真正的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了。

因为本课是学生进行四季星空探究的起始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就为开展中长期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边玩、边做、边实践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将三维目标有机的溶合于活动当中,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制作了观察工具,又为中长期探究活动做好了技能与工具准备。后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指导,增强学生活动中的科学意识,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13《冬季星空》教学反思:在冬季星空的教学过程中,我既有许多的收获又许多的经验。我想有下面几点需要我进行注意:1.学生都非常饶有兴趣的学习了和探究冬季星空的各个星座,并且听的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关于星空的神话故事。学生们都听的紧紧有味。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应该多准备一些,这样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2.在课堂上教学中学生都有较好的纪律性。然而在实验室的教学中,学生的纪律就不好。我想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位置安排还是不大合理。在当时安排学生的位置,都是临时安排的,没有进行仔细琢磨和思考。因此学生分组及动作安排上需要仔细进行重新安排。

2)学生的小组的分配还是按照学生的学生便于交流进行的。因此学生的管理,我需要多下一些功夫。3)在教学的设计的细节上多下一些功夫。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能够不至于有出小差的计划而且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4)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一定要像导演那样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而不是像喜剧演员那样去表演。但是老师注意其作用和导演的不同就是积极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思考,表述,总结分析等。

14《木材》教学反思:五年级的科学的《木材》这一节的教学中,我认为还需要进行简化。

1.教学活动设计上不要过于复杂。比如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学生的合作的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我想需要老师进行分组。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在组织会更好。

2.教学材料缺乏。木材这一节需要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以备进行实验研究。然而实验材料学生准备的十分不充分,而器材室又没有相应的器材。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就没有保证了。

3.课堂管理还是需要加强。在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应该感兴趣,但是还是有学生不听。这就需要我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需要分别找个别地同学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声。是他们听不懂,还是他们不愿意去听,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我想只是在课堂进行批评甚至是罚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4.让学生知道你是重视他们的。学生都一颗纯洁的心,我需要赢得学生的心。这样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思,使学生理解你的想法,更让学生知道和感受到你是喜欢他的,对他充满信心。

5.想尽办法积极的准备实验材料。

15《纸》教学反思:《纸》是第四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这一课中为后面内容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纺织材料、金属、塑料的引领课。而且纸这种材料,学生常见常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结构设计上,我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用资料介绍推动研究欲望的高涨

二产生实验探究的行为以切实的研究实验满足学生认识纸性质的要求,最后结合生活和造纸生产教育学生节约用纸,呈现出调动探究愿望、满足探究愿望、实施教育的推进型教育特点。

在调动探究愿望阶段,我首先从四大发明入手,让学生意识到纸从古到今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纸的发展历史,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多认识一些纸,了解纸的用途,并给他们参观不常见的一些纸标本,让学生体会到纸的丰富类型和多种用途,从而开始产生认识纸,研究纸的兴趣。接着我想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引领学生去研究各种纸的不同特点及性质,让学生对纸的兴趣推进为探究的愿望,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了造纸过程的图文。

课堂中,我选取了四个探究活动来研究纸:

1、在实验纸的牢固程度中,纸条的相互钩拉活动时为了清晰表现纵向、横向报纸的结实程度差异;

2、观察纸的毛边活动时为了让学生清晰观察纸的纤维差异。

3、透明度实验是为了表现纸纤维空间的空隙大小,展现纸的透光性能。

4、用水滴探查纸的吸水性是为了展现纸纤维的疏密程度。

最后以图文形式让学生知道纸的主要原料时木材,所以我在此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纸的用量来使他们懂得浪费纸的现象时普遍存在的,说明我们提倡节约用纸的目的时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来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纸张。

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我一定会本这严谨治学的态度继续努力,多听课,多向老教师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向教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要多看一些关于业务方面的书来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16《陶瓷》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有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设计了“china与中国”的谈话内容(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使他们更放松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绎脚本,而是师生互动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决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需求,让探究不留痕迹,返璞归真。本课有关猜测的环节,我做了精心安排,把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剔除出来,不再重复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使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具亲和力。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框架式,在确定了诸多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之中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教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细节 成功在于细节。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方案更加完善了,而学生建议实际上都是琐碎的细节。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一处提到细节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对此的重视,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情,只有细节问题掌握好了,才能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本课在执教中,力求完善每一处细节问题的同时通过学生提建议,教师“典型暗示”等方法有成功的避免了细节问题的琐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金属》教学反思: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金属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在我第一个班级讲这节课的时候,我选用了一些图片,包括了前面学过的木头、陶瓷材料的物体和

金属材料物体,希望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与前面所学相联系,并知道金属制品在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不过大家兴致好象并不太高。第二次,我采用逛商场的情景导入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更加密切联系起来,效果有所改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特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借鉴前面掌握的一些研究方法来研究金属,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其他的研究办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金属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金属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金属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金属,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课堂上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汇报实验结果时,有的同学说得似乎不合实际或不着边际,我怕影响其他同学思路,没有给他们太多陈述时间,就断然否定,后来想想他们有的还是有点道理,有进步意义,我没有及时抓住这些课堂闪光点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这也反映了我对课堂评价的驾驭能力不够好。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18《玻璃与塑料》课后反思: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准备,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科学课需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对此,课前导入环节很重要。为顺利完成本科课教学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玻璃、塑料及制品,并把它们工整地分成两类,还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套工具,如打火机、锤子、镊子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同学们兴奋地看着,小心地玩弄着,接下来让他们把物品分成两类,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二、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价值,深化概念理解的广泛性。在实验中,学生只要动手做,就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应仔细观察其动机,揣摩其心理,然后适机点拨、启发。在活动中,有的同学把塑料片放入玻璃杯中,然后用火在杯底加热,发现塑料变形、萎缩,产生了刺鼻的气味,而杯子却安然无恙。这样的操作是事先没有料到的,因而本想阻止,但看到学生如此投入,便没有做声,等后来看到现象,我恍然大悟:这不正好说明塑料受热易变形,玻璃不易燃烧吗?由此,我感触很深,我们没想到的,学生做出来了,不一定是错误的;我们做不到的,学生不一定想不到,千万不能低估了孩子。19《材料的分类》教学反思:《材料的分类》是五年级教材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学生探究材料,将观察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以及教师里的设施,分别辨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材料,因此要了解那些物质材料。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主要分为5种:木头、金属、纸、塑料、纤维等。

在教学中,我先把“材料”写在黑板上的时候,让学生能说一说什么东西称的上材料,出好多材料的名称如“塑料”、“纸”、“橡胶”、“金属”。。。当学生说出“水泥”时,学生很多有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这个时候,我再将材料的含义和学生说清楚,原来这也是材料。接下来让学生观察自己身上的物品,说一说这些物品可能使用的材料,例如校服、拉链、钥匙、扣子、发夹,但是并不是有确定的答案,因为例如扣子有是金属的有的是塑料的。在查找材料的活动中,学生发现身边的物品并不是都是一个材料组成,而是由几种材料共同组成,让学生体会身边世界的复杂性。例如门包含的材料就有玻璃、木头、金属这三种材料。这个时候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采用这三种材料,不同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学生踊跃回答,之所有要采用不同的材料主要是根据各种材料的主要特质和用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其正确的材料的特性的认识。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如燃料和化学原料、工业化学品、食物和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但是这个定义并不那么严格,如炸药、固体火箭推进剂,一般称之为“含能材料”,因为它属于火炮或火箭的组成部分。因此随着科学的进步,材料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通过本堂课,学生了解了材料的概念,明白为什么一个物品通常都需要几种材料共同构成,在讲解过程中,我利用教室和学生可见易见的材料来讲解,可以更贴切,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没有重点让学生理解材料的概念,在往后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

20《蒸发》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把本节课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1)把课本上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改为蘸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2)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很好的控制了对比实验的水量。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搜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本节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21《沸腾》教学反思:今天我在五年级上《沸腾》一课。实验没有做完。这是个一个非常大的遗憾。我想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较好的地方在能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烧开水的时候,沸腾的水怎样顶动壶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题。这一点上学生表现的不错。但是我想最大的问题还是学生的教学管理。这是我在上五年级的课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一节效果的良好的课,必须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听而且去操作。而在五年级的课上,总是有些学生上课不听,总是在说话。这些学生的违纪的行为严重的影响同学们的上课,及老师的上课情绪。比如在上课过程中,个别学生在说话,还有个别学生传纸条,还有个别学生在玩水龙头。因此我想在教学管理必须仍要多下一些功夫。在课下我找了个别的同学进行了谈话,并且我给其班主任进行沟通。我想在这样不断的教育中,学生会表现好。对于学生的工作,不能够间断,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跟进,以纠正学生的学习坏习惯。有时候,我会感到失落,挫败感,但是这是工作,我还必须去面对。这是我要做的而且是必须去做的。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虽然这是人治,但是这也是为以后的法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有就是实验没有做完,我想就是我们做准备实验。准备实验能够给老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参考。

这个方面我在以后的工作需要再加强一些。

22《凝结》教学反思:本课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翻开教材,只有两页,去掉四幅插图,只有十句话,其中三句是问题——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对着小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语言——瓷盘加热后盖在杯子上试一试、现在我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啦!原来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算是本课要掌握的科学知识。看起来简单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并且有所收获呢?

对着两页教材,我反复地看,仔细地读,用心分析每一个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每一句提示语的指向——这句提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一句话的用意——为什么要这么说?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教学用书,再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对于云、雾、露、霜、雨、雪等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不是都属于凝结呢?按照我们的习惯,都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一般都认为是凝结。科学概念是这样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只说变成液态的水叫凝结,并没有说变成固态的冰叫做凝结,这种习惯说法肯定不准确,不准确的知识就不能教给学生。于是,查阅相关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华不叫凝结。因此,在进行“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这一环节时,只出示了云、雾、露、雨四幅图片,没有出现霜、雪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原来什么课都不简单。

23《水的三态变化》教学反思: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主要是在前面学习水——水蒸气之间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是探究水变成冰和冰变成水蒸气。

水变成冰在我们北方的冬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不用费太大的周折。但冰能否直接变成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是不常见的。教材是以冬天湿衣服也能冻干为例进行探究活动,在备课我反复思考这个活动,总觉得衣服冻干这个生活现象离我们的学生有点儿远,城里的学生哪有机会观察到湿衣服冻干的情景。我努力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生活环境,这让我想到了夏天学生们都要吃的雪糕。雪糕从冰箱里拿出来会明显的冒“白气”,这就是雪糕遇热直接气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小水珠,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相信这个现象学生都应该注意到。虽然“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在前面学习凝结时探究过“白气”的成因,所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这个现象更加形象直观。

在授课时,当问到“冰能直接变成水蒸气吗”?不出所料的,学生们都说不可能。我便引起雪糕的例子,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样子,听着他们的窃窃私语“是啊,雪糕刚拿出来是冒气啊”、“对,真是这样的”。我知道他们理解了,相信了。这时再举出教材上的例子,学生就能想通了,即使没见过衣服冻干,他们有的想到了在奶奶家拖把结冰后没见化冻却也干了的情况。这样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将这一难点解决了,还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抽象的科学现象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揭开科学的奥秘,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成为有用的科学。这样的科学课才能真正的被学生喜欢。

24《小水滴的旅行是《水循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是本单元的小结和综述,学生对前面的内容的掌握很重要。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

1、回忆并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2、了解水的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本次课上下来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整堂课都是我在说,学生很茫然的望着我,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准备与水的三态相关的影像资料,或者相关图片也没有,学生对于雾、霜、露等没有直观的认识,只有他们平时课外书籍的一点积累。另外,我过高的估计了三年级的学生,在讲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时,还讲了一些凝固、凝华等物理上的专用名词,学生更加茫然,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来后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课,觉得首先是课前准备太不充分,没有认真专研教师用书,再一个,可能与前面课时的重难点学生没吃透也有关系,在上“水结冰了”“冰融化了”等课时,可能学生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玩上,没理解到实验本身的意义,看来以后实验课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于这样总结性的、没有实验的课本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所以如何将课上好,更考验一个老师的基本功,经过文老师的指点,我想,如果在课的开始,我能通过引导和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帮助他们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研究基础,对于更深层次的东西,如“凝华”“凝固”则不应该在这里讲。关于“水的三态循环”可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更深地认知和理解后,再让他们解释P58页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通观这节课,自己在平时做得还是不够,没有及时反思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自己在课堂上说得太多,没有努力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完整表述自己的想法的机会。我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的科学课堂才变成了“哑巴”。我想,如果我能对学生报以引导、激励的态度,学生一定会有许多自己的看法;通过我语言的激励,手势、眼神等的肯定和默许,科学课堂一定会重新活跃起来,而也只有那样的课堂,才叫真正的科学课堂!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这一课,教学涵盖面广,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地震时如何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而且还要知道有关地震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知识。我认为的成功之处有:

1、以情景导入并加入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录像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师生双方都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令人窒息而又极富情感内涵的氛围中。

2、,作为教学重点又最具实际价值的,是地震来临时如何科学合理地自我保护,避免人身伤害。课堂教学中,包含了在家中怎样避震、在学校怎样避震、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在户外怎样避震等场景,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实战演练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特点。

不足之处: 1.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做实验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学生都爱做实验,但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实验 现象,缺少冷静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指导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深度。2.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实验时,分工不好,有的的组几乎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3.对于分组讨论的内容我没有深入的讲解,学生的认识不深刻。4.学生们进行避震演习时缺乏经验,对过程不熟习中间反应不太迅速。

下载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2(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2(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科学火山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火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参考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参考 一、教材说明: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火山和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精选五篇)

    2、《火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火山》。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学海无涯教学资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秋季星空》教学反思

    《秋季星空》教学反思 本课与“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冬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研究星空的系列内容。从本课开始,将指导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

    火山(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

    第五单元 地表剧烈变化 20. 火山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火山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一周:l.地球内部有什么 第二周:2.火山3.地震第三周:4.做一块卵石5.各种各样的矿物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第四周:6.......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

    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获得的经验进行类比推理,采用“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探究—类比推理—概括结论”的教学模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