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科学火山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火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能够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火山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
2、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3、观看“火山”的现场图片。
4、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谈话:关于火山,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6、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7、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新知
、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2)谈话: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播放
(4)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全班交流、小结
(6)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
(7)谈话:你见过打开啤酒瓶子时的情景吗?啤酒里的泡沫是用一定的压力压到瓶子里去的。我现在就来打开一瓶啤酒,请你们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8)演示模拟实验:老师打开一瓶啤酒,学生观察。
(9)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10)讨论: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象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11)讲解: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
2、火山发生时的现象是什么?
火山爆发时现象:
响声(很大)大地(剧烈震动)
浓烟(冲向高空)
灰、石块(落下来)
岩浆(火红)
3、火山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全班交流(然后出示)
五、拓展活动
了解世界著名的火山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火山的《火山旅游》
五年级下册《火山》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导入新、欣赏图片
2、浅谈对火山的了解
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交流搜集到的火山的资料
2、设计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
3、小组实验,合作完成4、归纳总结火山的成因
出示实验方法
出示火山的成因
三、科学与生活
、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2、火山发生时的现象
出示火山人类的关系
出示火山发生时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了解世界著名的火山
出示世界著名的火山
五、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火山的《火山旅游》
《火山》教学反思
高庄中心小学
杨丰敏
火山一,由于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因此火山的形成过程上学生看不到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之前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又找到了火山喷发的图片,又让学生回家搜集了有关火山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时,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火山喷发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用演示实验加以的演示进行讲解说明,使学生很容易的了解了火山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全班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到更多有关火山的知识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使堂教学进行的顺利,学生兴趣更浓。
因此,我觉得在科学中图画的运用、教师的演示实验、图片、文字的多方面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将堂变成学生展示、交流的舞台,使学生能学到内学不到的知识内容,把外搜集的资料拿到堂来交流,使更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也需要教师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的保证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本节的教学效果
6、《火山》教学设计
一、前准备:、饮料瓶、透明胶布、气球、针,水、红墨水、水槽等每组一套。
2、教师(学生)准备关于火山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二、教与学的目标:、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2、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同学们知道火山爆发吗?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信息。
①播放火山爆发时的视频,认识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提问:看了这些视频资料,你有什么问题?
②学生发言
(从学生的讲述中选取“火山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危害?”等几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2、分析有关现象,做出假设。
①提问:从这些现象中你对地球内部有哪些认识?(地层的构造)
学生讨论。
(地球表层有一层层的岩石,内部温度非常高,呈熔岩状态,压力非常大等。)
②提问: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做出假设,并对别人的看法发表意见。老师按学生的假设整理出几条意见。(地球内部的熔岩温度非常高,压力非常大,从地表板块裂缝处或薄弱处喷发出来,就形成了火山。)
3、设计实验。
各小组自行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并汇报。
4、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方法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汇报、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学生可能作出的实验:①先用气球装上水,再用针扎上小孔后的喷水现象模拟火山喷发,②在饮料瓶一侧扎上一个小孔,用透明胶布粘住,瓶内灌上水,加入红墨水染红,拧紧盖子,用力挤压瓶身,水将透明胶布冲开,形成“火山喷发”。)
6、讨论:通过实验,现在你们认为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7、出示地壳变动,火山发生的,总结火山的成因。
(三)、科学与生活
8、讨论: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播放视频(影片《烈火熔城》片断。)
学生讲述搜集的有关火山带给人们的灾难的资料。
问:火山带给人类哪些益处呢?
学生讨论:
(形成地热资源,形成矿产,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等)
(四)拓展活动
9、布置后活动。
收集有关资料,办一份火山风景区旅游手抄报。
第二篇:小学科学《火山》教学设计1
《火山》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饮料瓶、透明胶布、气球、针,水、红墨水、水槽等每组一套。
2、教师(学生)准备关于火山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二、教与学的目标:
1、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2、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火山爆发吗?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信息。①播放火山爆发时的视频,认识火山喷发时的现象。提问:看了这些视频资料,你有什么问题? ②学生发言
(从学生的讲述中选取“火山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危害?”等几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2、分析有关现象,做出假设。
①提问:从这些现象中你对地球内部有哪些认识?(地层的构造)学生讨论。
(地球表层有一层层的岩石,内部温度非常高,呈熔岩状态,压力非常大等。)②提问: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做出假设,并对别人的看法发表意见。老师按学生的假设整理出几条意见。(地球内部的熔岩温度非常高,压力非常大,从地表板块裂缝处或薄弱处喷发出来,就形成了火山。)
3、设计实验。
各小组自行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并汇报。
4、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方法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学生可能作出的实验:①先用气球装上水,再用针扎上小孔后的喷水现象模拟火山喷发,②在饮料瓶一侧扎上一个小孔,用透明胶布粘住,瓶内灌上水,加入红墨水染红,拧紧盖子,用力挤压瓶身,水将透明胶布冲开,形成“火山喷发”。)
6、讨论:通过实验,现在你们认为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7、出示地壳变动,火山发生的课件,总结火山的成因。
(三)、科学与生活
8、讨论: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播放视频(影片《烈火熔城》片断。)
学生讲述搜集的有关火山带给人们的灾难的资料。
问:火山带给人类哪些益处呢? 学生讨论:
(形成地热资源,形成矿产,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等)
(四)拓展活动
9、布置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资料,办一份火山风景区旅游手抄报。
教学反思
第三篇: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教学设计1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么?
2、谈话因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使 得地球表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和地震,今天我们来研究。
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播放录像—火山爆发。
2、组织谈话:看了刚才的录像,你对火山又有了哪些了解?心中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对于学生的叙述适时给予补充介绍。
4、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指导学生做火山爆发模拟实验。
5、组织汇报交流:火山在即将爆发的时候有些什么征兆?
师进行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观察的收获。
三、探究地震 形成的原因。
1、火山很可怕,地震也很可怕,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家。 引导观看录像。
2、师介绍我国1976.7.28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3、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
4、师做演示实验。
5、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于地震的研究也很早。师介绍张衡和地动仪。
四、谈谈安全教育。
1、地震来临我们该怎么做呢?
组织全班交流。师做小结:在室内应该躲在空间狭小的地方,在室外应该跑到空旷的地带,远离高大的建筑物。
火山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火山和地震》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在火山和地震现象中,火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但地震现象对于四川的孩子来说都比较熟悉。本课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知道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本课共有六个教学活动,2个课时,其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是重点。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球内部的构造,还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2、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3、地震现象的内容,离四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的比较近,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
2. 能根据地面的损坏程度找出震中和地震的强弱。
3. 了解地动仪,教会学生应急自救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在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难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一条毛巾、有关地震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1、学生每人一根能折断的筷子。
2、模拟地震的发生实验:纸箱、积木。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孩子们!近几年有一种自然灾害在四川多次发生,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孩子们知道是什么吗?(地震)是的,就是这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地震(板题)。
2、地震知识教学:
(一)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师:说到地震孩子们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生:楼房晃动、倒塌、地面扭曲、塌陷、大量的人员伤亡……
师:看来地震留给我们的都是这样的画面,房屋的倒塌、交通路线的摧毁、大量的人员伤亡、亲人的离去……(ppt)这些沉重的画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地震那巨大的、毁灭性的破坏力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板块碰撞、火山爆发……
师:孩子们的猜想很多,那谁是正确的呢?我们已经知道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越往地壳深处压力越大。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层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1、实验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师(讲解):本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就是我手中的这条毛巾,我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来代表一层一层的岩石。现在请看毛巾的表面呈状态?(生:表面是平的)现在我用手按住毛巾的两头,不断的向中间挤压以此来代表地球的内力作用,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预设:1、弯曲、拢起……孩子们说的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一个更准确、更专业的词来描述,那就是褶皱,2、褶皱、弯曲、拢起……孩子们说得都很形象、正确,特别是这位孩子说的褶皱一词更准确、更专业。)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产生了褶皱 ppt:岩层——〉褶皱)请孩子们再想岩层的褶皱处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弯曲到一定的程度最终会怎样?(会断)会吗?我们来试一下。
2、实验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①师:由于岩层是非常的坚硬,所以我们用一根有一定硬度的筷子来代表岩层褶皱处。请同学们拿起筷子,用手握住筷子两端并不断的向中间施加压力,怎样了?(断了)当筷子断裂时,你听到了什么?手有什么感觉?(巨响、震动、手麻)
②讨论: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当岩层的褶皱处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也会被压断)当褶皱突然断裂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会发生地震,有剧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声音。 ppt:岩层——〉褶皱——〉突然断裂——〉大地震动)
3、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汇报)
师: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请你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总结一下,(板书:形成)再请孩子们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分组讨论)
生:举手汇报。(哪一个孩子来说说你的想法?)
4、总结讲解地震的成因。
师:孩子们的推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视频)看来孩子们的很多推想都和科学家们的结论不谋而合,说明孩子们的实验、观察、总结的能力,已经具备很高的水平了,这也是每个科学家所具备的潜质!哪教科书上又是怎样总结的呢?请孩子们打开教科书第23页,默读第2小节、并联系我们刚才的实验过程,再次感知、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生读)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构造地震。另外,火山喷发也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师:地震对于我们四川的孩子来说已经不在陌生了,特别是在5月12日我省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汶川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那孩子们知道它为什么叫汶川地震吗?
生:因为汶川的破坏力最大;因为震中在汶川……。(预设:1、学生能说震中,就直接问“那什么又叫做震中呢?”;2、学生不能说出震中,师讲:孩子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是因为那次地震的震中在汶川。)
师:那什么又叫做震中呢?
生:举手回答
师:其实地球内岩层发生断裂的地方叫震源,如刚才做地震形成原因的这根筷子的断裂处就是震源,它在我们地球的内部。而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它在我们球的表面上。(ppt震源、震中)人们也用震中的地名来给地震命名,而且震中的破坏力是最大的。所以在一次地震的发生时,就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震中?
生:可以根据房屋的受损情况来判断……破坏性的大小来判断,(师:能不能再说得详细一些,如:破坏力怎样地方就是震中?)
(二)、做模拟地震的发生实验
师:现在就请你们用学到的知识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请看实验要求(ppt实验要求加演示动画)请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举手汇报(师: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更为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叫好!)
(三)、地震的监测
师:地震发生时,破坏性那么大,从古至今都有人进行着研究,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最说到这方面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师:有谁知道候风地动仪是怎样来确定地震方位的?
生:当地震发生时,朝着地震方向的龙嘴里的小球就会掉到下面蟾蜍的口里,这样就可以确定地震的方位了。
师:现在,我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地震监测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对地震进行预测,这还是世界难题。所以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而这项艰巨的研究任务还需要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四)、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
师:既然地震的发生是不能避免而又难以预测的,那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生:举手回答。(边说边演,演练怎样跑、蹲、保护头部、躲在桌下;引导学生从不同场合来说,主要讲在教室、在家里、在街上)
火山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火山》一课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的第2课,是在学习了《地球内部有什么》一课后,了解地壳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界变化的系列知识之一。在课本中,教材的思路是: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启发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思考火山喷发是怎么回事;再由学生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然后讲解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与人、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靠设计模拟实验和自己的想象才能更进一步理解火山的成因,这在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火山形成的原因
2、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造福人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对人有利也有弊。
2、体会到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帮助自己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
2、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资源共享。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易拉罐制成的小盒子(剪下部三分之一即可)、土豆泥(将土豆煮熟后捣烂,不加水,做成土豆泥)、番茄酱、水、小勺、烧杯;小玻璃瓶、红墨水、热水、冷水
2、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火山喷发的相关材料
3、教师演示材料:火山喷发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教师活动】
1、谈话后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智利柴腾火山喷发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
2、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大家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些最基本的问题呢?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
2、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确定本节课集中解决的问题。
【教学预设】
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可能会提出,研究火山喷发要先解决解决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的预报、火山喷发的利、害等问题。
【设计意图】
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模拟实验,展开探究
【教师活动】
1、谈话: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们准备的资料,从而猜想火山的成因
2、谈话:谁亲身经历过火山喷发?大家想不想设计一个实验模拟火山喷发?老师帮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先讨论实验方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模拟火山,怎样才能看到类似火山喷发的情景。
3、谈话: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4、巡视:对确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5、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资料,把搜集的有关火山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然后猜测火山的成因。
2、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实验方案。
3、根据实验方案,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学生分组实验。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自主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记录现象、主动通过画图或者口头汇报的方式交流本组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
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因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这些做法都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展开想象,大胆推测
【教师活动】
1、谈话:同学们,现在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压力又怎么样?岩浆为什么会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吧!
2、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
2、交流。
【教学预设】
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火山喷发物温度高、喷出的高度高等)推测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地壳由于运动可能会出现裂缝,岩浆可能会从裂缝中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设计意图】
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
四、表达交流,形成结论
【教师活动】
1、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火山是怎样喷发的了吗?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结论。
【学生活动】
1、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比较规范的描述火山喷发的成因。
【设计意图】
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五、科学在线,开阔视野
【教师活动】
1、谈话:关于火山喷发谁知道的.知识更多呢?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在线和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相关材料,5分钟后进行交流
2、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3、提问:火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果能够提前预报的话,便可以降低损失。根据你掌握的信息,火山喷发有什么前兆吗?
【学生活动】
1、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
2、与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识。
3、重点交流关于火山喷发预报的知识。
【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说出火山的种类、火山喷发的预报、火山喷发的害处、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各国有哪些知名的火山等等。
【设计意图】
实验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探究。特别是对于学生很少亲身经历的火山、地震等,这种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喷发的前兆是科学家正在攻关的难题,学生可能知道的并不多,提出这个问题,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六、板书设计:
火山
教学评价:
一、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同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工具材料,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火山模拟实验,在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了对火山成因的认识。学生通过实验,不仅理解了火山的成因,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这种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火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设计火山形成的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和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来带来负面影响。
3.认识火山的成因;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变化;了解火山的利与弊。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酒精灯的使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描述: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这儿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下面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青岛市竹岔岛火山遗址,重点让大家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石)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这儿曾经发生过哪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对,这儿就是青岛市的一处火山遗址,大家看到的这个小池塘就是当时的火山口。那么,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火山。
(板书课题2.火山)
二、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
1.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
同学们,现在呀,你们肯定有很多关于火山的疑问,谁来说一说你想研究有关火山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用电脑记录,在后面学生交流资料时,教师将每一研究过的问题用字体颜色的变化标出,如将字体变成绿色,表示已解决。)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哪个呢?
(学生自由发言)
好,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
2.推测火山成因。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火山喷发时的录像,仔细看火山喷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播放课件:火山喷发时的情景。课件内容突出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高度、岩浆的温度)
火山喷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学生发言描述,引导学生说出火山喷发时岩浆很热、喷出的高度很高)
看到这些情景,你能不能推想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说出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后,教师板书:高温 高压)
好,依据以上我们掌握的信息,小组内同学商量商量,推测一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推测。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地球内部压力非常大、温度非常高,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会不停运动,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3.指导实验探究。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咱们可以利用实验进行验证。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番茄酱、泡沫板、打孔器、酒精灯、三脚架。看一下,利用这些材料能不能设计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这些材料分别代替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思路)
谁来代表你们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对于他们的实验设计,你有哪些补充意见?
(学生交流)
哪位同学再来完整的说一说实验的步骤,这些材料分别代替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可以指一位学生向大家作演示)
实验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交流,需要提醒大家泡沫板上的小孔要穿透,提醒大家注意实验安全,介绍隔热手套和湿抹布的用处。)
请大家开始实验。
(实验时间为8分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三脚架、圆口小铁盒、比小铁盒圆口略大些的泡沫板,加入白醋稀释的番茄酱、内径小于一厘米的打孔器、酒精灯、火柴以及湿抹布、隔热手套等安全保护设备。向铁盒内加入番茄酱后,加热3至5分钟,番茄酱会从泡沫板上的小孔喷出)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巡视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自由回答)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
现在,谁能准确地说说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的作用下,不断补充,压力也越来越大,岩浆遇到地壳薄弱处就会喷出爆发,形成火山。
三、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的资料
研究了火山形成原因,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火山的资料,请大家交流一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应该设计到火山的分布、利弊、种类、火山旅游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幻灯片,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自己的资料)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关于火山形成原因的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交流火山的分布、利弊、种类,并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播放课件)
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
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青岛竹岔岛火山风景之外,还有很多著名的火山风景,希望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资料,设计一份《火山旅游报》,也可以设计一份“火山分布图”,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展示。
火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们好处,也会带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教具准备
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火柴、石棉网、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智利柴腾火山喷发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火山喷发)。
2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火山喷发覆盖了城市,夺取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火山、研究火山。(师板书课题:火山)
二、提出问题
1带着刚才的观察与思考,你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
生:火山喷发是什么样子的?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喷发与我们人类有关系吗?火山喷发可以避免吗?……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说明大家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个最基本的问题呢?
生:我们首先研究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
师:准备怎样研究?
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电脑查询;可以看课本中的实验方法;……
3这些都是我们科学上研究问题的好方法。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下面同学们交流一下,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4小组讨论交流。
5生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6火山的形成,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材料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火柴、石棉网、蒸发皿,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7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方案说出来和大家共享一下?
学生交流。
8大家的设计很好,不过,在实验时该注意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生:注意安全。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团结合作。
开始动手吧!
生汇报。
9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
生:我们在加热土豆泥时,看到番茄酱像岩浆样从土豆泥的中间跑出来。 生:打开啤酒盖时,会看到有大量的泡沫涌出来。
生:我们把小玻璃瓶倒放入水槽时红墨水自下而上升上去,象岩浆从地壳中自下
而上流出来。
10同学们利用实验的方法已观察到火山喷发的现象。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火山的形成视频。)火山喷发对人们又什么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
生回答,
11师小结: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火山形成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一些矿产资源。
三 课下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火山的历程
火山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4课《火山与地震》,用1课时完成教学。这一单元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表面、内部构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为后面学习地表的迁移做铺垫的。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建模研究,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研究、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火山和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好处,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掌握地震来临时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实验、猜想、讨论、交流、推理的能力。而且小学生对做实验都很感兴趣,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两种自然现象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知道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掌握预防地震的措施。
2、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能简单的介绍火山和地震两种自然现象。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2、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描述两种自然现象。
五、教学准备:
1、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录像、图片,火山和地震示意图。
2、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等)。
3、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境实验器材(纸箱、木块、记号笔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引言: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的?我国地形特点有哪些?(结合板块构造的道理说明,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地震。板书课题:火山与地震。
(二)学习新知:
1、出示图片、播放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
现象。
火山喷发图
地震示意图
首先,出示火山喷发与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以自由议一议,说一说(火山喷发与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其次,播放一小段火山喷发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火山和地震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用视觉和听觉来认识火山喷发与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最后,提问:从刚才的图片展示、观看录像,你认识了这两种自然现象了吗?它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大吗?你们想不想知道火山喷发与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想知道)
2、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板书:
(1)、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3)、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4)、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5)、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6)、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7)、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3、解决提出的问题:
(1)、探究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a、让学生重温模拟的火山喷发录像场景,要求学生观察书上插图——火山结构示意图,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上22页内容。自己说出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b、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首先,分2人一组,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其次,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最后,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c、实验要求学生知道每件物品代表什么?注重提醒学生观察再给土豆泥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重点观察实验过程,解释每一步的实验现象,教师时刻巡视指导)。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哪些地方容易发生火山爆发。
d、师生共同小结: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2)、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a、让学生重温模拟的地震录像场景,要求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地震图片,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上23页内容。自己说出地震形成的原因。
b、做地震的模拟实验:首先,分2人一组,在纸箱上面画出街道的图形,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其次,请一个学生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最后,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
震的中心和强弱。
c、模拟实验要求学生做两次,注重提醒学生观察楼房倒塌的过程,为什么各组倒塌的程度不一样呢?(让学生重点观察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教师时刻巡视指导)。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判断地
震的中心和强弱并找出震中。
d、师生共同小结:地壳的岩石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
(3)、通过探究火山喷发及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遗留下的'问题:
a、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b、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c、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d、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e、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特别解释不清的问题可以同桌讨论,集体订正(重点强调避震的方法及地震的前兆)。
谈话:假如现在我们正在上课,如果突然发生地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先告诉周围的同学,相互说说。
小结:如果现在突然发生地震,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然后再采取自我保护的方法。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页地震发生时怎么保护自己一段内容。 同时告诉学生,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了解有哪些地震前兆?要求学生自由
说说。
科学结论: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编写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4) 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a、(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
地球内部的变化。
b、要求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候风地动仪、机械地震仪,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上24页内容。了解科学家张衡。
(三)、总结巩固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四)、课外作业:
1、请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试着解决一下问题:
(1)、地球是运动的吗?
(2)、为什么我国台湾省是地震的频发地区?
(3)、现代还有哪些地震的预测仪器?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预测地震?
2、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上网、实地观察等其它方法进行探究。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交流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伴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互相评价、师生交流评价、实践操作评价等。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予以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是以写小日记交流评价、口头反馈评价等。
在内容上,学生是否知道火山、地震现象及产生的原因,火山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能否从火山、地震现象中知道,是否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是否知道在发生火山喷发、地震时如何逃生自救、互救的方法等。
八、设计特色简述:
因为本节课是以观察、实验、猜想为主要活动,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较远,但学生感兴趣。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应该是我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操作实验上,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与加强。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录像的播放,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但是,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板书设计: (课题)
火山与地震
火山
地球内部运动 地形发生变化
(缓慢 剧烈)地震
1、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3、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4、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5、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6、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7、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火山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1、内容
《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
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
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教师活动:课堂上教师播放智利柴腾火山喷发视频,引导学生设计、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想象、推测火山成因,相互交流有关火山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课下欣赏科幻书,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视频,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确定本节课将研究解决的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后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然后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与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识。(重点交流关于火山喷发预报的知识记录拓展内容)课下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设计意图: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及地球内部的情况奠定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探究。特别是对于学生很少亲身经历的火山、地震等,这种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喷发的前兆是科学家正在攻关的难题,学生可能知道的并不多,提出这个问题,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其从研究火山拓展到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舞台。有的学生文字表达水平欠缺,可以用绘画形式表现,无疑是一种补充。
火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二、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图片。
2、学生每组准备一根小木棍,一条毛巾。
3、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积木块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地震是非常可怕的,同样危险的还有火山喷发,大家猜想一下,如果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破坏地形,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课件出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和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使地形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视频:火山地震情景和画面)板书课题。
2.交流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学生交流,教师点击相关的图片(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断裂、巨石滚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等)
(二)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观看火山喷发的视频。看过火山喷发,结合刚才的录象,请大家再看书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经常有火山爆放,有的地方却没有?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拓展:学生介绍火山知识。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人类不断的改造自然,期待更好的生存环境,可无情的地震却一次次震碎人们的美好生活,给人们的记忆打上痛苦的'烙印。(播放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省唐山7.8(>=7级大地震)级大地震、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8级巨大地震)巨大地震、6月5日山西省阳曲县4.6级地震(>=4.5<6中强震)视频图片资料)上述资料中提到了有关地震的相关概念如:震级、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波。讲解震级是地震的强弱,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震中到地面任何一地方的距离是震中距,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就像水波一样。提问: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什么力量让大地剧烈震动呢?强烈的地震有着很大的破坏力,对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威胁,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发生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2、教师介绍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原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
(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火山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六、教学反思
火山教学设计10
[教学前言]: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
(2)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和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件;
2、实验器材:水槽、带窄颈的椎形瓶子、勺、漏斗、干苏打、滴管、洗洁精、红醋、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主发现问题
1.导语:同学们,关于火山的发生,我们祖先很早就注意到了。早在两千年前,我国《三海经》这部着作中就有焰火之山的记载。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火山的喷发,请看录像。
2.播放火山喷发录像。
3关于火山,你感兴趣吗?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发现问题。因此,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很重要的。
二、新授
1.模拟火山喷发
谈话: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熔化的岩石是怎样从地球的内部来到地球表面的?让我们通过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吧。
实验器材:
水槽、椎形瓶子、漏斗、干苏打、勺、滴管、洗洁精、红醋、小烧杯。
实验步骤:
1)将瓶子放在水槽中间,瓶口放上漏斗,往瓶中倒入5克干苏打(用勺辅助),取下漏斗,用滴管吸取洗洁精,往瓶里加入2滴洗洁精。
2)将40毫升的红醋慢慢地向瓶中倒入,观察发生的变化。
2.猜想:火山是怎样喷发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如何运动?
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就是大胆的判断。我们知道,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假设。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做的实验,说出自己的假设。
3.课件演示,边演示边介绍火山喷发现象。(岩浆的喷发)
4.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形象的模拟火山喷发课件,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现象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到岩浆在巨大压力下会冲破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5.火山现象的观察推测
①地球构造是怎样的?
②地球内部温度高吗?
③地球深处的物质是怎样的?它为什么会冲出地面?
④将火山喷发的过程描述出来。
6.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由于地球的内部构造原因,使得地球内部在激烈地运动着,因而会导致火山喷发。再通过对火山喷发过程的描述,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理解。
7.谈谈自己对火山现象的感受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8.小结
9指导学生了解火山的其它知识。
学生交流: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
休眠火山
死火山(我国有600座火山,大多是死火山)
火山喷发的利弊:利:提供肥料 矿物
弊:带来灾难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火山现象的感受,并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火山喷发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小结:由于地球内部构造的原因,使得地球内部不得安宁,而是在激烈地运动着,火山喷发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现象。
10扩展知识
三、课外作业:小练笔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研究、学习的范围。引导其从研究火山的喷发拓展到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舞台。
四、板书设计:
16.火山的喷发
火山喷发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
休眠火山
死火山(我国有600多座火山,大多是死火山)
火山喷发的利弊
利:提供肥料、矿物、地热
弊:带来灾难
这样设计的板书一目了然,既简明扼要地展现了教学重点,同时给学生一个完整而又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火山教学设计11
一、课前准备:
1、饮料瓶、透明胶布、气球、针,水、红墨水、水槽等每组一套。
2、教师(学生)准备关于火山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二、教与学的目标:
1、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2、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火山爆发吗?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信息。
①播放火山爆发时的视频,认识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提问:看了这些视频资料,你有什么问题?
②学生发言
(从学生的讲述中选取“火山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危害?”等几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2、分析有关现象,做出假设。
①提问:从这些现象中你对地球内部有哪些认识?(地层的构造) 学生讨论。
(地球表层有一层层的岩石,内部温度非常高,呈熔岩状态,压力非常大等。)
②提问: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做出假设,并对别人的看法发表意见。老师按学生的假设整理出几条意见。(地球内部的熔岩温度非常高,压力非常大,从地表板块裂缝处或薄弱处喷发出来,就形成了火山。)
3、设计实验。
各小组自行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并汇报。
4、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方法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学生可能作出的实验:
①先用气球装上水,再用针扎上小孔后的喷水现象模拟火山喷发,
②在饮料瓶一侧扎上一个小孔,用透明胶布粘住,瓶内灌上水,加入红墨水染红,拧紧盖子,用力挤压瓶身,水将透明胶布冲开,形成“火山喷发”。)
6、讨论:通过实验,现在你们认为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7、出示地壳变动,火山发生的'课件,总结火山的成因。
(三)、科学与生活
8、讨论: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播放视频(影片《烈火熔城》片断。)
学生讲述搜集的有关火山带给人们的灾难的资料。
问:火山带给人类哪些益处呢? 学生讨论:
(形成地热资源,形成矿产,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等)
(四)拓展活动
9、布置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资料,办一份火山风景区旅游手抄报。
火山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原理。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5、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模拟实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视频。
2、为每个学生配备一根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张白纸。
3、三脚架、番茄酱、土豆泥、酒精灯。
4、一些积木、纸盒。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录像。(教师播放火山和地震视频)
师:这段视频反应的是哪些自然现象?
生:火山和地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板书:火山和地震)
师生互动学新课
一)火山学习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火山的知识,先来看一段完整的火山爆发的视频(教师播放多媒体视频)
师: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有很多的烟冒出来、还有很多红色的液体喷出来。
师:关于火山,你们想研究些什么?
生: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火山喷发前有什么预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但是课上时间有限,老师今天跟大家一起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其他你们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查找资料研究。
师:首先,我们来张火山的结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你们先猜测下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师:出示火山喷发示意图)
生:看图猜测(师:介绍火山喷发的相关知识点)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的猜测?
生:地球内部的压力促使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了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
师: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验证?
生:实验。
师:那下面老师来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师出示实验物品并介绍这些物品分别代表什么物体)
师:教师做模拟实验。(抛出问题: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爆发?火山喷发现象是怎样的?)
生:仔细观察实验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模拟实验喷发时先看到冒烟,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然后番茄酱冒出来,往粥的周围一层一层覆盖。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一样的发现。
生:是(齐)
师:火山喷发对人类而言是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于是就有很多的科学家积极投身于火山现象的科学探究中,希望能从中找出火山活动的'一些规律,让人们在遭受火山喷发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挽救人们的生命财产。法国火山科学家卡蒂娅和摩希斯夫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终生致力于火山活动的记录工作,不过在19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时,不幸双双遇难,(出示该夫妇考察火山时的遇难视频)
师:小结,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压力的作用使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火山喷发前将会出现一些现象,如水汽等形成的烟雾、一些小动物行为异常等。大家对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有说了解了吗?
生:是(齐)
二)地震学习
师:火山喷发对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从开始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还有另外一种自然灾害——地震,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先来看段视频。(播放地震视频)
生:认真观看视频。
师:地震视频中,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破坏?
生:房屋倒塌、地面陷落、交通中断、人员伤亡、火灾等......
师:地震是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危险、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看来我们有必要对它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地震形成的原因”资料,先对它有个初步了解。
生:自学地震形成的原因知识。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石相互挤压从而产生了褶皱,当褶皱突然断裂时释放能量,就形成了地震。
师:那褶皱到底是如何挤压形成的?褶皱断裂时感觉又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地震模拟实验。(交代清楚实验道具以及操作要点:用力扳断木棒、在桌上挤压白纸)
生:师生一起做实验。
师:挤压白纸时你们有什么发现?扳断木棒时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挤压白纸时发现白纸凸起来了。木棒断裂时感觉到了震动。
师:是呀,同学们刚才的模拟实验就是地震产生时的现象模拟。白纸凸起相当于地壳的岩层相互挤压产生的褶皱,木棒断裂时感受到得震动相当于褶皱断裂时的震动。原来地震就是这样产生的呀,同学们对地震的成因了解了吗?
生:了解了。(齐)
师:在自学篇幅中提到了震源、震中等词语,下面老师给大家讲解下它的意思。(出示多媒体图片讲解)
师:地震发生后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人们是怎样知道地震的中心的呢?下面老师来做个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希望能帮同学们解决疑惑。(出示实验物品介绍代表物体)
师:做模拟实验
师:刚才的实验中,你们通过物体的倒塌,能判断出地震的中心位置吗?
生:在物体倒塌最多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地震中心处,地震最强,破坏性最强,建筑物倒塌最严重。
师:同学们真聪明。
师:如果发生地震了,你们该如何处理呢?请同学们继续查看资料。
生:查看地震时的处理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你们还有感兴趣的话题,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好不好?
生:好。(齐)
师:同学们,地震了,你们怎么做?
火山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对火山爆发的现象感兴趣
2.了解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
3.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
难点: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
活动准备
1.火山模型(用杯子、盘子和太空泥手工制作)、可乐饮料
2.小苏打、白醋、红色颜料水
3.火山爆发视频、火山原理图、PPT(小苏打和醋的用途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对火山爆发现象的兴趣
教师:同学们,上午好,今天老师带来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视频里发生了什么事?发生时是什么样的?(播放火山爆发视频)
二、观察视频,初步了解火山爆发的现象以及原因教师提问:
1.同学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情?(火山爆发)
2.火山爆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再次播放课件)请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火山爆发时,首先从火山口喷出大量气体,之后蹦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块,紧接着岩浆喷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后熔岩冷却,火山渐渐平息。
3.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呢?请同学猜一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教师总结: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在我们居住的.地下深处有很多很热的岩浆,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上升到离地球表面很近的距离时,岩浆就会找个出口(地壳薄弱处或裂缝)喷发出来,形成了火山爆发。(火山原理图)
三、模拟火山爆发,让学生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产生二氧化碳。
1.教师:同学,今天老师请来了小火山(火山模型)到我们班做客,给同学们带来个小实验—火山爆发,来一起感受下火山爆发的现象。
2.介绍物品:今天我们做小实验,需要用到几种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什么?a.出示红色颜料水
提问: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猜测)
小结:这是红色颜料和水混合在一起变成的,它来当做小火山的岩浆哦。b.出示小苏打
提问:同学,这是什么啊,它是什么颜色的,再来试试摸它有什么感觉?(请同学感知猜测)
小结:它叫小苏打,小苏打有很多用处,平时我们做糕点也会用的它(小苏打用途图片)
c.出示白醋
提问:同学,这又是什么呢,平时妈妈做饭时也能用到哦,请同学闻一闻、尝一尝吧!(请同学感知猜测)
小结:酸酸的,对,这就是白醋,在妈妈做饭会用到它哦(醋用途图片)3.教师先做实验,学生观察
教师:好,同学,实验马上开始了哦,第一步,倒入红色的颜料水;第二步,加入几勺白色的小苏打;第三步,慢慢倒入白醋。
提问:
1.哇!老师的小火山爆发啦,那么老师的小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有很多气泡)
2.为什么老师的小火山会爆发呢?(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请几个同学来试一试我们猜的对不对。(引导学生操作验证)
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种气体叫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会让我们的小火山爆发哦。 3.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下呢,好,我先请位小老师示范下,再请同学们一起做小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感知火山爆发的现象,实验结束时提醒学生整理实验材料)
四、活动延伸
小科学家们,你的实验成功了吗,今天我们知道了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有细心的同学发现,可乐也会出现火山爆发的现象,我们来试试吧,(先摇一摇,观察里面有很多气泡,再打开,发现可乐喷发出来)咦,为什么可乐也会爆发呢?因为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会让可乐爆发哦,但是喝这种饮料对我们的身体不好,所以我们要少喝饮料,多喝开水哦。
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老师给你布置个小任务,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火山的其他秘密,下次和同学分享哦。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其内容和小实验很感兴趣,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有个上桌操作环节,我的引导语没有说清楚,导致孩子们有些混乱,想迫不及待去做实验,我没有及时变通,及时放手;语言不太精炼,用词不太准确;火山原理图比较难,没有很仔细的带孩子们观察了解;为了强调重点和难点多做了一遍小实验,强调醋和小苏打混合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验证过程有点冗长。
总之,从本次活动收获很多,再接再厉,加强学习,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第四篇:《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科学知识
1.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2. 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 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教学准备
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一.教学导入
1.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火山喷发时的情形,感受到喷发的力量,看到喷发物。
2.提出问题:当这座火山停止喷发,冷却后的山体会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 画火山图
1.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种模样? 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
4.综合整理: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并提出: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
三.活动 “火山”喷发了 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2.教师演示实验。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的强烈运动而在地壳中某些部位发生断裂破碎、压力减低,岩浆就会向那里聚集,并有气体、水蒸气从中分离,致使体积膨胀,推动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向地面运移,岩浆在地表较薄弱的地方攻破,从而形成火山喷发的现象。本实验根据自然界火山的喷发原理设计,用煮熟的土豆泥堆出小山,从山顶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酱,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热的方法致使番茄酱体积膨胀,直到番茄酱冲破山顶形成“火山”喷发。
5.提供资料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指南车信箱资料,借助火山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呈现喷发后的火山,锥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状的火山口等等。
6. 了解火山喷发的利弊:学生就此主题讨论;阅读资料和听教师讲述;建立对火山喷发的利弊辨证的认识。
四.拓展
搜集更多与火山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五篇: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火山》一课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的第2课,是在学习了《地球内部有什么》一课后,了解地壳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界变化的系列知识之一。在课本中,教材的思路是: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启发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思考火山喷发是怎么回事;再由学生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然后讲解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与人、自然环境的关系。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靠设计模拟实验和自己的想象才能更进一步理解火山的成因,这在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火山形成的原因
2、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造福人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对人有利也有弊。
2、体会到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帮助自己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
2、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资源共享。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易拉罐制成的小盒子(剪下部三分之一即可)、土豆泥(将土豆煮熟后捣烂,不加水,做成土豆泥)、番茄酱、水、小勺、烧杯;小玻璃瓶、红墨水、热水、冷水
2、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火山喷发的相关材料
3、教师演示材料:火山喷发的视频。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教师活动】
1、谈话后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智利柴腾火山喷发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
2、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大家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些最基本的问题呢?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
2、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确定本节课集中解决的问题。【教学预设】
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可能会提出,研究火山喷发要先解决解决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的预报、火山喷发的利、害等问题。【设计意图】
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模拟实验,展开探究 【教师活动】
1、谈话: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们准备的资料,从而猜想火山的成因
2、谈话:谁亲身经历过火山喷发?大家想不想设计一个实验模拟火山喷发?老师帮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先讨论实验方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模拟火山,怎样才能看到类似火山喷发的情景。
3、谈话: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4、巡视:对确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5、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资料,把搜集的有关火山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然后猜测火山的成因。
2、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实验方案。
3、根据实验方案,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学生分组实验。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自主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记录现象、主动通过画图或者口头汇报的方式交流本组观察到的现象。【设计意图】
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因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这些做法都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展开想象,大胆推测 【教师活动】
1、谈话:同学们,现在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压力又怎么样?岩浆为什么会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吧!
2、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
2、交流。【教学预设】
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火山喷发物温度高、喷出的高度高等)推测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地壳由于运动可能会出现裂缝,岩浆可能会从裂缝中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设计意图】
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
四、表达交流,形成结论 【教师活动】
1、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火山是怎样喷发的了吗?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结论。【学生活动】
1、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比较规范的描述火山喷发的成因。【设计意图】
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五、科学在线,开阔视野 【教师活动】
1、谈话:关于火山喷发谁知道的知识更多呢?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在线和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相关材料,5分钟后进行交流
2、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3、提问:火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果能够提前预报的话,便可以降低损失。根据你掌握的信息,火山喷发有什么前兆吗? 【学生活动】
1、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
2、与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识。
3、重点交流关于火山喷发预报的知识。【教学预设】
学生能够说出火山的种类、火山喷发的预报、火山喷发的害处、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各国有哪些知名的火山等等。【设计意图】
实验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探究。特别是对于学生很少亲身经历的火山、地震等,这种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喷发的前兆是科学家正在攻关的难题,学生可能知道的并不多,提出这个问题,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六、板书设计:
火山
教学评价:
一、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同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工具材料,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火山模拟实验,在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了对火山成因的认识。学生通过实验,不仅理解了火山的成因,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这种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火山》教学设计
韩冬梅
平原县王杲铺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