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就应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就是要放飞一群蜻蜓,也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生发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卢沟桥的烽火》一文再现了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抗日历史,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的滔天罪行,讴歌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顽强抗日精神。在导入新课时,我这样设计:
观看卢沟桥图片。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什么? .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补充小结: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个多月,中国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 倍)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净净。从那时起,东北三省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然而,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侵略目标吗?侵略全中国!孩子们愤愤回答,对!侵占全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这一段新课的导入,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也被唤起。于是,他们带着憎恨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在自主建构中入情
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感知,让他们在自主构建中披文入情。何为自主建构?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自主建构中入情,即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主动地构建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卢沟桥烽火》教学如下: 出示初读要求:
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这一环节,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入情。
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都表明是文的命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如教学《卢沟桥烽火》:
出示要求:
读一读课文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交流研读感受。
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从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词语中,我体会我国军民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
生:从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头鼠窜等词,我体会到日军蛮横狼狈。
引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有牵引和指导,而是让学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汇报方式,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知于文字,受知于心悟,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在读后交流感受,伴着对文本的步步诠释,学生们情感涌动。此时此刻,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抒深切真挚之情,使学生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四、拓展延伸,在实践活动中移情
拓展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应随课文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应引领学生的情感向课后发展延伸,并产生移情活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训练:
把卢沟桥事变经过讲给父母听。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①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②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③从你的调查结果看,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认识?收集日军侵华资料,在校内办一个日军侵华罪行资料展。这一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也培养了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如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在活动中将课堂上形成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外活动中,并使之进一步升华。
至此,本课以情为切入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被学习为自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感悟了课文、品味了课文,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第二篇:语文情感教学管窥
语文情感教学管窥
陈仕品(贵州省盘县柏果镇柏果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新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有效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绵绵。教师如果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再说当前的翻转课堂教学,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改变着我们老师的教学思维,所以“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更适合我们这个群体。我们教师一定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事物,大胆地潜移默化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要对文章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学生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地讲述、朗读,而是声像并举、文情并茂,引入高潮。“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啊!”就在一位学生满腔热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文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十二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我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彩色照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及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这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极其精心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啊!”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所以他难过到了极点,脸色惨白„„”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们啊’,说明他对同学,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人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校、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情景激动人心。这两个大字是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的。他把对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收复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凝聚在里面了。”
“韩麦尔的神情,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朗士,这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我不是小弗朗士,我也永远忘不了。”
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大加赞赏,同时即兴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教师用“心”在唱歌,学生屏息凝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最强音,思想升华,情感浓烈,教学相长。
(陈仕品,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职称)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2期)
第三篇:就语文教学方式评
基于自主学习的《饮酒》教学实录
11教本3班
18号
林雪梅
就语文教学方式来评价教学视频《饮酒》,主讲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遵循有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形式:问题导向——整体感悟——思辨明理——构建内化——反思深化——评价监控。这一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的主体性。
一、《饮酒》问题导向的体现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讲老师首先进行作者简介。他这一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到诗人的生平,才能初步明白诗的内容,才能在课文赏析时明白诗人的感受。这就体现了教师将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所需的资料进行优化。接着老师在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让同学们自检学习状况,对文章内容了解多少的基础上,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来。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例学生提“诗题为《饮酒》,为什么全诗没出现‘酒’字呢?”老师这时便解答《饮酒》一共有20首,这只是其中一首,这又优化了学生自学需要的资料。这一过程,老师提出了明确任务,并有针对性的讲解,其次让学生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根据老师的引导,自己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二、《饮酒》整体感悟的体现
《饮酒》整体感悟主要体现在朗读上,老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多种朗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对文章有整体的了解。经过整体感悟,学生可以确定其中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把它归纳出来。并让大家一起探讨,以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在学生自由提问环节体现出来。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饮酒》思辨明理的体现
老师提出两个关键问题,给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和解答。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批判、反省,是学生锤炼创新思维的良好时机。同时老师让学生说出自己比较喜欢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过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体现教学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也让学生在选择问题上明辨是非。基于自主学习的《饮酒》教学体现如下几个教学特征:
一是体现研究问题的全员性和协作性,基于自主学习的《饮酒》的教学发挥了全员性和协作性教学。就学生自己提问题就是自主学习,就小组讨论问题,就是全员学习。老师设置了自由提问和小组讨论的的环节,这让学生在自主、协作的过程中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二是体现采用资料的便捷性和动态性,基于自主学习的《饮酒》教学中,老师提供动态的信息、相关的学习资料,引导讨论的参与。例介绍作者背景和自己游黄山看云海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感受。学生利用这些相关信息能够快捷解决学习问题。
三是体现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自主学习的《饮酒》的教学任务是需要学生通读全诗,了解大意,品味分析,老师并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学生参与分析作答。整堂课上,学生始终充当主体地位。
第四篇: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钻二小学
王海菊 所谓“情感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活动同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语文,教师将引领学生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熏陶感染,领悟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升腾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憾,思想的共鸣,激发对祖国语言全部内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实践,触及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进而在情感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情感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及其表现的思想内容组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同化、调节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语言文字及其思想内容通过表象表现出的相应的情感涵义,并通过学生感受、组织而形成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寻求建立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思路。
其一,语文课堂教学凭借课文来进行。课文中的语词借助表象意义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涵义。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语词的表象意义,学生能理解变“愁”为“喜”的内容,并能在头脑中形成“欣喜若狂”的具体而真切的“图画”——表象。语词中的情感涵义即是由学生通过头脑里这幅“图画”去感受和体味的。这就是通常说的语义传情。当然,语词中也有“不可言传”的情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描绘的梅花在寒冬吐艳,且飘散暗香,似乎有一种审美情趣,但其更深的情感涵义,必须以诗人坚持变法的事件和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为中介,通过体味和联想才能体验到词语中的情感涵义。由此可知,语词中的情感涵义总是粘附于表象而存在,一种是直接表现,具体可感的具象,一种是间接暗示,借物达情的喻象。
其二,课文中的语音表现化也是传递情感信息的形式。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是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音传情。首先作为主体对客体评价的语调,它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评判,它形成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即情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惊喜之情,《中国石》的自豪之情,《峨嵋道上》的赞叹之情,《卖火些的小女孩》中的悲怜之情等等。其次是语言节奏感、动感形成的语势,它能让语音得到强化,而营造出情感氛围,烘托出审美情感和竟境。如《白杨》中开头写道:“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却是浑黄一体。”鲜明的节奏,用以烘托一种荒凉感,衬托“白杨精神”。再如《景阳岗》中,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三次“一闪”,这些生动的动感描写,无不营造出一种惊、险、恶的强烈气氛,让人从情绪中去感知和体味。
其三,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在特定场合往往具有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情感涵义。比如感叹号具情深切,省略号情意深长,问号情绪激动,冒号情味蕴含等等,就连顿号,逗号也有较强的情感作用。如《白杨》中爸爸对女儿说:“它(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连续的逗号,表现一种凝重、肃敬、坚定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符号作为情感载体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涵义。从认知目标入手,对语言文字符号再认和感受,是规划情感目标的基础。
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三、情感评价
课文要准确地传递情感,就要使学生的心态处于言辞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之中,而语词所描绘的具体情景是不可能抽象或概括出具体的情感方式,这就需要将语词的具体意义进入学生认知领域后,或通过感知行为形成表象后,再通过感受、领悟、组织、评判对语词所表达的情感涵义进行再认,这时进入学生情感领域的应当是具体可感的情感内容。情感内容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评价,它从层次和类别上具有高级情感、中级情感和低级情感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课堂教学所要学生达成的必然是高级的、积极的情感。在确立和规划情感目标时,也应以高级情感为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层次的情感可以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活动感。
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情感经验,但稳定性差,情绪化倾向较强。要让学生对课题中力的式样作出接受和反应,应给予必要的铺垫,或对学生有的图式作出必要的测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的引起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对学生进入新课题的原有基础一是要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一是要提取做到有的放矢。小学生原有图式中有低极或消极的一面,要利用新课题中的力的式样让学生重新估价和组织,一方面培植学生高级的、积极的情感,一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新意,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目标、控制和评价主要有课前谈话、课堂观察、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后形成性评价等主要环节。课前谈话是为了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图式,以便调控课堂新刺激的力的式样可能使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前谈话还为了调整学生情感的倾向性,以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题的力的式样,反应、估价和组织新的科式。课堂观察是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的,可以通过学生情感变化和学习行为进行现场即时的评定,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环境设计包括教师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技术手段设计,目标达成及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和利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环境。课后形成性评价,一是通过对知识、能力形成性测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形成性测验的试题中应当包括情感内容;二是通过一个阶段(单元)学习后对学生的问卷和教师观察日记进行分析、评价。中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与学生接触、交谈、倾听学生意见来考查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莲花山小学
张成军
语文教学法美在其中,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与花草对话,与长天吟哦,与鸟虫共语,随春秋更替而动情,随晴雨变化而动心,赋情感与万物,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思索来总结冬季。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主动地学语文、积极地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地教、艺术地教语文。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尤其应该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连孔圣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路,今天,我把我的体会称它为“引趣----激趣----探趣-----用趣” 的程序吧,呈现出来见笑于大方之家,请读者指正。
引趣: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艺术,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饱满的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激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引学,充分运用竞赛、实验、故事、音像等多种多样的激趣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探趣:教师通过指导方法、启发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合作,达到孜孜不倦、以苦为乐的境界。
用趣: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评价总结、拓展迁移,感动扩展知识,发展能力。
这正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话必讲,有理必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练,引导学生学会。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语文教学法中怎样融入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生机的空间,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的交流,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只有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来自学生对语文课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阅读愿望,来自对未来的憧憬和美的想象。“语文教学是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把握学生的心灵,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情感目标和谐渗透认知智能目标,并起催化作用。
(一)、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唤起学生语文学习喜爱之情
语文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课堂情境。要素之一的课堂情境和软情境(前者指教室各方面,后者指课堂气氛)。俗话说:“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课堂教学。反之,则消极地影响课堂教学。
1.教学语言要艺术化: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三种。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一个好的口才,能写一笔好字,装一肚子诗文学问。上课之初,作为教师要衣着得体大方,目光炯炯,春风满面,举止端正稳重,精神抖擞,语言抑扬顿挫,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营造教学的氛围。
2.师生关系要融洽化: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协调课堂的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既是指教师与学生,也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则有助于教学;相反,则消极地影响教学。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格的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是保证高效认知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装的思维。所以“学生一旦具有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始终处于积极的能动的状态之中,从而推动学习活动的进程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正如赞可夫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效的作用。”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情境,不断更新教法
上课伊始,学生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护15---2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趣味性、情感性的教学艺术,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上课上面
1.课前导语: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课的魅力来自于教学艺术的魅力。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引语它饱蘸着丰富的感情,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组织一段或几段引语,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奠定课堂情感的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神往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留连忘返激发探究欲,效果不需要费言了。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掀高潮艺术
(1)、或表演:如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叫两个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的艰难,体会动词的妙用、准确;《蚊子和狮子》改成话剧进行表演;歌剧《白毛女》选段,指定学生扮演剧中人物……说说唱唱,倒也兴趣盎然。
(2)简洁优美的板书:(3)或仿写竞赛
(4)其它:或用朗读的技巧,重点段句朗读;或用几句精当的表达,适当的幽默,使课堂中掀起感情的涟漪。
3.画龙点睛术
在一节课结束前,或拓展延伸,或时文欣赏;或灵活多样的结束语……让同学们曲径寻幽,文海摘珠。
(三)、善于寻找审美点、动情点进行情感教育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我认为,语文教学同样也缘于情。“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对学生的热爱之情为动力,把文中之情挪移到学生心中,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教师情、文中情、学生情三情合流,产生情感和谐共振”。由此,我认为要充分发挥语文科的情感教育作用,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深入挖掘情感资源。
1.挖掘教材内蕴的情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语文课本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为一炉,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感知、体味作品,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因为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要靠语文教师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缘物生情,如莲花、菊花等。其次,让学生感受体验课文内容,强调诵读,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掌握方法,提纲挈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以情入文。”我们读文章,是遵循文字进入作者所创设的境界,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与文章同悲同喜,与作者同怒同乐。其一,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文,以读悟理,以读悟情。其二,教师导读与学生的自读相结合。叶圣陶语:“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与学是各自独立不能相互代替的,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唤醒学生“沉睡中的能力”。其三,抓住特点,突破难点,纲举同张。小说教学要三抓(即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作品主题);散文教学要“三抓一突出”(即抓线索、抓分析意境、抓品味语言,突出散文——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
(四)、广开门路,丰富语文教学情感的内涵
语文,犹如宇宙,有永远探索不完的奥秘。它充满智慧的人生真谛,又教会我们如何生存,它的魅力早已超出书本而进入无形的生活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当今世界,书籍报刊多如牛毛,各种信息技术一日千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丰富我们的学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还要是不断更新的源头活水。
1.美文选读,让情长上翅膀
2.寓教于活动,寓教于情感
语文课的魅力来自于活动的魅力。而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词语接力赛,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近义词、反义词、感情色彩不同的词,数字成语,动物成语……让学生步入词语的谜宫;讲故事、表演小品、讲笑话、朗诵、唱歌、跳舞……让学生喜笑颜开,心潮澎湃,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 了教育,陶冶了情操。
3.走出教室,面向社会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是盛知识的容器,教育不是机械加工,教育必须“教”与“育”相结合。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更要重视“育”,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利用多种因素来影响培育学生,以使学生自己受教育,自我约束自己,做自我发展的主人。春天,带着学生去赏桃花,去寻觅春的踪迹;夏天,去观察“荷叶圆田田”赏月亮、数星星,体验劳动了一天人们休憩的愉悦;秋天,去爬山,登上山高处,观察秋天的田野,体会“牧羊女眼里的深情”;冬天,走进山里,去领略柑橘挂满枝头的甜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参观养鸡场、养鱼场,访问专业户,高高兴兴唱着歌去,快快乐乐满载而归(学生记了一大本)师生之间,心心相通。教师不再会讲得口干舌燥,口吐莲花,学生装也不再会听得昏昏欲睡,腾云驾雾,学生作文不再难,而是想写作文,师生之间时时交流,教学是其乐融融。
(五)、师生之间要讲民主、要讲平等
“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民主气氛,思想没有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去琢磨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怎能搞好呢?”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切不能高高在上,不要训斥学生,要讲民主、讲平等。第一,放下架子,与学生同甘共苦。“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⑧当然,课外作文指导书肯定有不少,但内容离学生实践、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最好是老师也亲自作文,这样,老师不只是说的巨人,而且也是做的榜样,师生之间为一个共同的题目去绞尽脑汁,评讲也便多了一篇例文,老师悉知学生的长短,学生领略老师的风采,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3】 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感情与日俱增也。第二,糖衣药片和顺耳忠言。对待学生,尤其是批评学生时,不要忘了表扬学生,在指出不足时,也指出他的长处,这样和风细雨更好;第三,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教师应冷静分析,从热爱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为前提,切勿简单急躁。
总之,“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斯林语)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语文教师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就会潜滋暗长。师生之间,情感是联系的纽带,是教学和谐运作的润滑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剂,要做一个语文教师不难,要做好一个语文教师难,要做好一个艺术的语文教师,难上加难。它难就难在,须巧拨琴弦,以心换心,以情激情,师生共同奏出语文教学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