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关注情感预设(定稿)
语文教学关注情感预设
语文课题组 石云荣
依稀记得小时候读过的小诗里有这么一句话;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幸福的彼岸。而今,为人师的我,在小学语文的海洋里,循着前辈们的航迹潜游,向着理想中的彼岸努力地靠近着。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里的所见所闻所行,篡改那首小诗:预设是船,生成是帆,扬帆起航,载着希冀中的师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教学预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课标”中也有阐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美”,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就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和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就文本进行问题预设,尽管在课程目标中已经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由于它只是一种隐性目标,在现今的考核体系中无法对其量化,再加上现在的学 科知识容量大,知识的传递占到了教学中绝对地位,所以情感经常会被老师们忽视。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同课异构,现场PK,虽然各位老师倾尽所能,但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其中原因很多,教学经验、问题设计、个人基本功等等,但给我最深感受的是教师情感预设的严重缺失,包括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下面就“情感预设”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何为情感预设
“情感”从广义上讲是一切态度体验、个情绪体验的总和。在教学中,“情感”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内心体验、需要、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预设”顾名思义,预先进行设计。教学活动中,“预设”指教师在课前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所以,个人以为“情感预设”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感情,引发学生内心体验,启发学生学习需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追求,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以文本为依托,进行的一种教学设计。这里强调“情感预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
二、为何情感预设
首先看看本次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中两位教者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不同的导入:
(一)、“1.出示红旗图,这是什么?我们的国旗。
2.视频天安门升旗仪式,每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你的心情时怎样的? 3.有一个人他用生命捍卫着国旗的尊严,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六分钟)
(二)、“师:每周一清晨,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太阳,伴着朝霞,伴着雄壮的国歌,总会冉冉升起,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国旗的文章——《一面五星红旗》。”(1分钟)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维护国旗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救助他的事。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的情感线索。然而“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上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们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前一位老师的导入,尤其是视频的运用,虽然多花了5分钟时间,但是确实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再从实际教 3 学效果看,后一种教学设计明显未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比较艰涩。从课例中可以见得为何要情感预设:
首先,就语文教学而言,从文本的表象看,它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叠加,是以认知为基础和途径的,但是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它是一种“人”的活动,关注“工具”的同时,也应兼顾“人文”,二者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本源和归宿。
其次,认知和情感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认知中有情感,情感中也一定有认知,比如“态度”,虽然“心理学”将其归属于情感范畴,但在实际中它总是包含有认知因素,因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产生情感上的过程。
再次,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的,情感可能引发学生认知,也可能中断甚至终止认知;情感可能导致学生选择认知的内容、认知的方式等等;情感是认知效果的根本保障。
三、如何情感预设
情感和认知不可能单独存在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所以情感预设必须与认知预设统一起来。
第一,在目标预设上做到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既要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习惯的目标,也要有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正确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现在的教学参考书中大多将教学目标都制定好了,教者需要根据课标的基点、文本的特点、4 学生的起点等方面进行课时划分。但是在达成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围绕目标展开,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雨点》一课,目标制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就第一、二个目标来看,“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认识偏旁”、“学会生字”等等都是外显的,我们看到这些动词立刻就明白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其助学导学的优势十分明显。而第三个目标中“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则是内心的一种体验,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既不便于运作到位,也不便于评价落实,我们看到这样一类词语,有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怎么去“激发”,不知道,也懒得思考,或者更加实际,有“激发”的时间还不如磨磨字词。所以,在目标中,制定不是最大问题,症结在于如何达成目标,在于教者的思想和理念。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的情感活动,让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第三、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其“情感预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学风格、言语举止、人格魅力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老师,您好!》一课的导入中教者有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当清晨的阳光照耀着我踏进这美丽的校园,当熟 悉的读书声在我耳边响起,当听到你们充满深情地问候‘老师,您好!’的时候,我都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和你们一样,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是啊,是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握笔写字,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读书,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是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做事。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齐读课题)“老师,您好!”
教师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和亲身经历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充分认识自身价值,不要只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眼睛里不能只有分数,别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可塑性强,非常感性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小学生。同时,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等,这些也都是准确、恰当地进行情感预设的重要条件
第二篇: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引领学生感知体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情感品质,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感染;升华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使学生感受、体验、升华这些感情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情感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1.注重教师情感的感染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的,教师的自身情感直接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信任感。如果学生反感、甚至厌恶教师,那么其所教学科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弱势群体要倾注更多的爱。06级学生李海明,功课一塌糊涂,特不遵守纪律,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少人认为他不可救药。我发现他作文写得不错,就在评语中多写些肯定和激励的话,讲评时把他的作文当范文,并帮助他向报刊投稿。当他的文章在校报上接二连三的发表时,老师们惊喜地反映他象变了一个人,成了班里的积极分子。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比如朗读“豪放激昂型”文章,这种文章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材所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属这种风格,教这类文章,教师应激情饱满,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朗读“清丽婉约型”文章,语调宜轻柔、舒缓,造成一种淡远、幽雅的气氛。比如朗读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一开始就要轻柔,造成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结尾处,要读得轻柔,使学生有身临其景之感。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导语、朗读之后,那便是讲解课文。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用火一般的激情,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教师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2.重视升华学生情感。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逐渐趋向成熟,此时,能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升华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会使他受益终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拨,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雨霖铃》是一首忧伤的离别词。如何让学生体味忧伤呢?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在伤感的秋天,一个女子凭窗向远处伫望,窗外是片片飘飞的落叶,落叶下,一个人孤独的身影越走越远。课堂教学时,我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我播放了《雨霖铃》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忧伤缠绵的音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课堂气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最后一片叶子》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崇高品质让学生为之感动;《琵琶行》则是在欣赏美妙的琵琶曲后引入正文,让学生一边体会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内心凄凉,一边领会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与诗人进行心灵交流。
纵观历史长河,《诗经》里直率、大胆、朴实的情感,《离骚》中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的浪漫气质,杜甫的博大胸怀,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柳永的“晓风惨月”……无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而这些都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进行,任何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例子。我力图在课堂上营造情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总之,中学语文如果缺乏积极情感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教与学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预设,构建生成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预设,构建生成课堂实录
在数学的教学中就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以前上课总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要是越轨了,总会不知不觉地、情不自禁地把他牵回来,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生成式课堂教学,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对课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融会贯通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生成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情况有敏锐的洞察处理能力。预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得。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这方面谈几点体会。一.利用教材,精心设计,促进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设应是一种能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预设,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我想我校徐老师的课就是最好的范例。例如他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例2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请看,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了!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什么信息? 生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2:一只猴子采了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只。
第 1 页 生3:14只桃子都是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4只放在一个筐里。
师:那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14+14 生2:14×2 生3:2×14
师:那这道题你是怎样算的呢?同桌间可以商量下。生1:我是用14+14,得到28的。
生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生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14是两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师:哦,这种想法真好!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极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达到了预设的效果,还出现了超越了预设的新情境和新想法,出现了14是两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想法,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二. 善于捕捉,放大生成瞬间
第 2 页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中
生:老师,我看我妈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做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一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一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的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
第 3 页 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了学生的这一意外,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的漏洞和不足。
在听《圆的周长》一课过程中,新课导入时,教师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出示大屏幕的圆,能否用绕、滚得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得局限性,从而揭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老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的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随机“变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 如何把握非预设生成
所谓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
第 4 页 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老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因为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它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感受,或是精彩,或是尴尬。那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非预设生成,教师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策略:“他刚才说的什么问题,谁听明白了。”这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机,如果学生提供的非预设生成意外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或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不妨就临时组织探究和讨论。记得自己在上《分数小数的互化》一课教学中曾好几次出现非预设生成。原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计算了一些分数化小数的题目后,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呢?A、分子B、分母。在两次试上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很简单,全班学生都选择B。就有老师建议不出示选择题,口头提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与分子有关呢,还是与分母有关呢?本来以为很简单的的问题,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生成了三个答案,生1说:与分子有关。生2说:与分母有关。生3说: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而且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于是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分数化小数的过程,再讨论讨论,尤其是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应该说
第 5 页 我对这里出现的非预设生成把握的也不是很好,应该先肯定学生的想法非常好,来看看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主要与谁有关,再组织他们讨论一下。
作为年轻老师我深深感到: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尤显重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把握课堂的水平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特别佩服那些特级教师、名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把非预设生成的问题调控的非常好,以致成为整节课的亮点。
四. 激励评价,营造生成空间。
课堂要动态生成,少不了要将学生所想的、所要说的说出来,否则生成则成无源之水。然而学生所想,有时是基于独特且富有创造的精彩见解,有时是一种错误理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辨真伪的模糊表征,怎么办?教师要做的是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激励学生将这些思路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前者是很容易得到教师的激励评价,但对于后者来说,教师往往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而倾向于采用否定的简单处理方式。其实,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是反映了他们当前认知上的冲突,或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所在,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洞察、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手段,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以满腔热情,殷切期望,及时给与肯定,让学生在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获得认
第 6 页 知上的飞跃,情感上的体验,为课堂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学预设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随机生成中走向完善。具体而言,就是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因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人、因势、因情去做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
第 7 页
第四篇:关注差生的情感
关注“差生”的情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差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一:教师要备课,要备学生,更要备“差生”。
教师备课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后,学生抑或是“差生”能不能接受你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做到的备学生,贴近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使“差生”喜欢上数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差生”的情感,乃至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三: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四:对“差生”要满怀期待之心。
期待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差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在课堂里,教师要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并期待他们举手,给“差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希望在以后注意“差生”的情感的问题上,我们数学老师都能继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让关注“差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第五篇:关注的情感散文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人会渐渐淡出你的视野。等我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未曾关注一个朋友时,是他又有更新。我才发觉,原来他还在网易博客。
他换QQ的频率是一年一次,和林画一样,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一下博址。没想到又蛰居原地。
我不太明白他们为什么老是换来换去。没有安全感么?不喜欢熟人关注么?如果完全不希望被注视,可以一直躲在不为人知的陌生角落。想来是,又会想要告诉一些人,自己在哪里。有时又厌倦了,想要逃离。人是很矛盾的生物,完全退隐,会孤寂。被追随着,又会觉得不自由。
他有点像韩剧。隔了有一年多,我未曾看过他的新文章,发觉风格如旧。连字句都是那么熟悉。尽管他在写一些新的人,新的事。可是字里行间没有变化。就连他评论哪个人,也是一贯的笔触。世上的人各有不同,可是落到他笔下,都成了他的人物,面目模糊,千篇一律。
常常用一些暧昧的题目。可是当你认真去读时,发觉内容空空如也。会写到爱,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提及。有时我觉得他根本也是那样一个人。心里没有热情,却一直和芸芸众生一样,需要情爱。实际上那里已经是一片荒原。偶尔有点缀,也都是些假花、石头。伪装艳丽和风情。以为自己参透,看懂。但实际上没有。完全没有。
很多中年男人,都有相似之处。我另一个朋友,言必提及爱之一字。让人感觉他似乎很多情。柔软伤感得不符合他的年龄。本质上,他们却有中年的市井和油滑。还在渴望着聊斋式的艳遇。最好有女人主动扑上来,他们还要犹豫呻吟一番,在考虑一下从与不从。无比扭捏,如未婚的如花。当然,这些不过是他们的柏拉图与幻想。根本不存在的海市蜃楼。
我不太明白,他们怎么缺少爱情,缺成这样。明明都是些已婚的人。都多年身在围城。即使是从过去的时代穿越而来,毕竟面对的也是盛世,繁花似锦。他们跃跃欲试,一边还保持着骄矜。假装着不屑与清高,一边又让人看到他的九曲柔肠。
写文字的男人,都是奇怪的群体。有的匠气,指点江山,严肃凛冽。有的就如同五味瓶、万花筒,比西门庆转的念头还要光怪陆离,却又很想做痴心情圣。有的没有多少才华,却有着不同于世的孤傲。有的品德驾驭不了笔锋,空有锦心绣口,却没有内在的品质支撑。如同缺钙的恐龙。
我宁愿去看看林画的诗句。那些清新,那种细腻,里面都有真正的情意。她是个对世间有情的女人。看着看着,我也会渐渐温润起来,也想要写点什么。
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直关注着她。而不把时间精力,用在另外一些朋友那里。究其根源,不曾真正欣赏,更加不是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