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情感教学管窥
语文情感教学管窥
陈仕品(贵州省盘县柏果镇柏果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新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有效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绵绵。教师如果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再说当前的翻转课堂教学,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改变着我们老师的教学思维,所以“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更适合我们这个群体。我们教师一定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事物,大胆地潜移默化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要对文章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学生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地讲述、朗读,而是声像并举、文情并茂,引入高潮。“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啊!”就在一位学生满腔热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文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十二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我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彩色照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及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这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极其精心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啊!”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所以他难过到了极点,脸色惨白„„”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们啊’,说明他对同学,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人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校、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情景激动人心。这两个大字是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的。他把对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收复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凝聚在里面了。”
“韩麦尔的神情,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朗士,这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我不是小弗朗士,我也永远忘不了。”
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大加赞赏,同时即兴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教师用“心”在唱歌,学生屏息凝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最强音,思想升华,情感浓烈,教学相长。
(陈仕品,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职称)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2期)
第二篇:从《中学国文教学法》管窥语文教学思想
从《中学国文教学法》管窥语文教学思想
《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是蒋伯潜于1940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教时,将自己二十年国文教学实践经验整理编撰而成的,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书中,蒋先生把自己长期积累的中学国文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教学法理论的高度,同时对当时国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反映出当时中学国文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形和当时一些先进的、责任心强的国文教师对国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当时国文教学法理论的发展状况。其中有些理论即使放在今天也仍有可取的意义。
书中首先阐述了国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国文教学的目的:“国文教学的目的有二:
(一)正目的:使学生对于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
(二)副目的:(甲)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的流变。(乙)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的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1]
正目的在于学生对国文的运用、了解和欣赏,强调了国文的工具性。副目的在于学生知识获得、道德修养、思辨能力的培养训练,强调了国文的思想性。可见,当时国文教学目的已经比较明确――既肯定了工具性,又强调了思想性,否定了旧科举教育将语文教学目的异化为“得功名,入仕途”的做法。
绪论中还谈到了国文教师应有的素养:“第一,需有相当的学力。……第二,需有熟练的技能。……第三,需有清灵的头脑。……第四,需有弘毅的原力。”[2]其中第三项要求教师既要了解时代思潮,还要注意青年学生们的心理,尤其要注重学习心理,要求国文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注意教学理论发展趋势及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另在余论部分谈及国文教师的进修,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文字学、文学史、学术史等。可以看出,在当时要做好国文教师何其不易!教师对国文知识懂得要深,知识面要广,还需懂得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注重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要求教师不但要教不倦,有学不厌,努力进修,以身作则,以形成好学的校风。说明当时先进的国文教师很注重以身示范,对自身学识、修养要求很高。并且从书中可以看出,国文教师的自我提高并非说说而已,而是贯穿于整个国文教学过程之中。当时很多国文教师的学识修养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为之叹服而自愧不如。社会在不断进步,今天的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知识、品德的提高,为学生做出榜样。
蒋先生在其国文教学实践中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不要学生死读书。在本论一中蒋先生首先强调了“教学”和“教授”的区别:教授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须“受教”,不必“自学”;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有自学的机会,教师加以督促、辅导和鼓励;“教”要顾及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顾及学生的内部需要和体验,提倡教学并重,讲读并重。要求国文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求知的方法,还要注重对学生自学兴趣的培养以及自学能力的训练,说明当时一些先进的国文教师已经重视到学生主体地位,反对简单的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辅导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预习的指导。而这个问题却在解放后将近半个世纪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解决,课堂教学满堂灌,课外进行题海训练,语文课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可以看出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实在是语文教育史上的倒退,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影响。广大语文教师应向前辈们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兴趣体验,注意教法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督促和考察部分体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文章的联系比较,例如将朱自清的《背影》与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两文中所体现的亲子之爱相比较,将韩愈祭亡侄的《祭十郎文》与袁枚祭亡妹的《祭妹文》中体现的感情异同相比较等。运用比较法教学有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一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在使用。
该部分体现的另一特点是注重师生对教与学的反思。书中只有寥寥数语,对语文教学来说却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须及时回顾总结,清楚得失,方能扬长补短,教学相长,倘若一味追求进度而不管收效,教学自然达不到应达的目的。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能常进行反思、改进教学的教师尚不是多数,更不要说学生了。这一点也应引起重视。
习作批改中处处体现出写作的生活必需性:“写作是一种技能,是生活所必需的技能”,[3] 要求学生认清作文是为自己,不是为教师为学校;作文的目的是学习将来生活必需的写作技能,不是为获得分数。在叶圣陶与夏?尊1934年合著的《文心》一书中也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4]这种对待写作的态度对今天的作文教学也颇具指导意义。现在教学中作文的写作、批改大都循考试标准而行,作文在考试(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占多大比例分值,教学中师生就会花多大比例的精力。作文为考试而作,而非为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写作时亦只求平稳得分,内容多平淡无味,形式陈腐死板。这一积习若想改变,单靠个人是不行的,只有考试方、训练者改变写作训练观念才可实现。
书中将课外指导与课内讲读、习作批改两项并列为本论的三个部分,说明对课外指导的重视,认为教学目的单靠课内教学实现是不够的,课外教学同样重要。在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也对课外阅读指导作了详细论述,可见当时真正想做好国文教学工作的人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实为今天语文教师的楷模。“……课外的教学,不仅限于文字,而且兼及言语、举动、态度、品性;不但教导个人,而且兼及团体活动;其影响实远过于教室里的正课。”[5]反映出当时思想先进的国文教师既重知识教学,又注重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优秀思想品格的培养,即使在课外指导中也不忽略这一内容。这也正与前面所述国文教学的正副目的相呼应,说明作者始终将国文教学目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对于课外阅读,蒋先生认为教师最好能因势利导,替学生选择妥当的读物,指导适宜的读法,使学生养成自由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不但在校时得益,将来出了学校也可以自己进修。反映出作者作为国文教师不但教知识,而且注重指导学生自读方法,培养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为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作打算,体现出一位有责任心的国文老师无一处不用心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问题。这也是我辈应学习的为师之道。
当时中学国文教学中对写字也很重视。书中课外指导部分专门有一章“课外习字”,讲到习字目的是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习字需达到的要求为:正确,清楚,匀称,敏捷。即要求学生写字既快又好。书中对习字做了具体理论指导,并且提醒国文教师注意学生写字的姿态、习惯。《文心》中也提出写字是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习字要求“迅速、准确、匀整和合式”。足见当时中学国文教学中对习字的重视。
其实写字问题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也很应重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不再强调习字问题了,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多数教师也忽略了写字问题。然而我在中学教书时,发现多数学生写字姿势不端正,头歪纸斜,书写不美观,行文不清楚,上交的作业很令老师头疼。一班四十几名学生中,书写清楚大方的不过十几个,而这之中还有的写字速度很慢。即便在大学中,也有不少学生在课程作业或考试中,因错别字连篇而闹笑话。因此,习字事虽小,却忽视不得,它的确是与人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
蒋伯潜在上世纪40年代总结出来的语文教学理论,实在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师应当虚心学习的。语文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的进修、培训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不应流于形式,限于获取一纸文凭,而应切实将语文教师知识技能修养的不断提高落到实处,时代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也要注意吸取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一线语文教师能借鉴前辈的语文教学理论,思考、探索新的科学的教法,促进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使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王晓静,女,山东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2004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写字教学管窥(本站推荐)
写字教学管窥
曾经听到过这么一首歌,以为颇有深意:“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写字与做人关系之密切,古往今来,皆为人们所共识。正字亦能正人。在现代,硬笔字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无疑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的体现。而写好字的基础在小学,怎样在六年中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确实是需下一番工夫的。近几年,我对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虽未形成理论体系,也从中悟到了几点心得。
想让学生写好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在这方面,我想出了多种方法。比如:给学生经常欣赏好的硬笔书法作品,让学生产生钦羡的心理,从而产生写好字的愿望,并结合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的感人的书法故事,给学生以良好的文化熏陶。在讲述历史书法故事的时候,就渗透“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对写好硬笔字有着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我还经常给学生讲在现代社会中,写好一手漂亮的字的好处,并通过各项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我认为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以教师自身的扎实基本功吸引学生自觉效仿。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这时期的儿童向师性与模仿力最强,如能加以恰当引导,实在是省心省力,效果极佳。
在解决了兴趣问题以后,就是寻找好的教学方法了。
我先后潜心钻研了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楷书书法的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自己充实起来后,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步骤。首先,从笔画入手,为写字打下良好基础。有许多小学生的字的整体看起来结构还行,但仔细一看,笔画纤细如火柴杆,只是搭了个字架子而已,毫无美感。我从点、横、竖、钩、撇、捺、折、提入手,结合毛笔字中的笔画特点,创制了一套硬笔书法的笔画书写要领口诀,并在平时教学中反复提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成为习惯。比如斜点:起笔尖势如水滴,由轻而重要顿提。指出了斜点的书写过程及形态特点,便于学生掌握。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多作示范,除了在板书中,还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不厌其烦,反复讲练,甚而贯穿整个书法教学,要常讲不缀,严格要求。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大有裨益的。在练习笔画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已受到了教育。由为数不多的笔画组成成千上万的中国汉字,而其中笔画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字里,有不同的搭配组合,或长短、或曲直、或粗细,变化反复无常,要想写好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需要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揣摩、用心总结,做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学生在习字,也在学做有心人。
第二,找到适当的教学模式。我校近年来采用了回宫格教学法。借着这次机会,我大力向学生推介回宫格,并展开了“读帖,找外延笔画;析字,找字形特点;临写,反复对照”的三步教学模式,从上面提及的笔画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回宫格教学法简单易学,学生容易上手,特别易于纠正学生在结字方面出现的种种毛病。虽然回宫格教学法并非我们创造,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此法纳入我们的硬笔书法教学中,也颇为相宜。运用此法,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字形结构,经过练写,便形成了挺拔、秀美、飘逸、自然的书体,但是我们并不强求学生千人一面,万人一体,都写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字,而是强调要不拘一格,做到字如其人。有的同学个性敦厚,写出的字自然就厚重、大方,有的同学个性活泼,写出的字也就轻快、灵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们的字千姿百态、各有所长、百花齐放,成绩颇为喜人。
第三,从书法术语入手,培养学生的“字感”。读书要有语感,写字也要有字感。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字,而不懂怎样写才叫美,那他就得不到进步。但要培养学生的字感,就需恰到好处地引入书法术语。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关于书法术语,那简直数不胜数,对于小学生,就要删繁就简。我先后在每周一次的书法讲座中教给了学生“天覆地载”、“点画呼应”、“笔断意连”、“收放开合”、“参差迎让”等书法小知识,并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让学生读帖之后说帖,写字之后评字,训练了学生的字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只要能注意教学语言不艰涩难懂,再结合大量字例,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现在我带的这个班,虽只一个学期多一点,学生已能通过观察识别自己与他人字的美丑以及原因了。比如,以前学生在书写时“口”字不易写好,在讲“收放开合”中我重点讲了此例,使学生明确知道上开下会的书写方式使“口”更加美观,以后在书写中也较好地改掉了以往的毛病。学书也学做人。有的独生子女同学左平日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别人丑,感觉不到别人也有长处,自己也有缺点。在书法术语的教学中,我经常语重心长地渗透做人的道理,教育他们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要谦和有礼,要团结友爱。学书与做人就这样有机结合,我感到学生们真的从行为有了改变,这
些道理一但植入学生纯洁的心田,相信会给他们一生以良好影响。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也许,我们的书法教学不可能给学生这所有的重要影响,但若能做到其中几点,不也很值得吗?
第四,从部首入手,以点带面。中国汉字如此之多,教师不可能逐字讲解,好在汉字是方块字,有许多可归为一类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循序渐进,先从上下、左右、包围、独体四大结构类型讲起,又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几十种常见部首的写法及与整个字的搭配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尽快掌握了各种部首。在部首教学中,最容易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我们中国汉字是音义结合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各个部分之间的俯仰容让其实也渗透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左右结构的字,左偏旁宜左放右收,右偏旁宜左收右放,这样放在一起就很和谐美观,如果每个部分都张牙舞爪或相离甚远,就不美了。这也在无形中教育比较自私的独生子女,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结字成篇,提高能力。学生单写一个个字能写好,写成篇却未必能写整齐、谐调,我精心指导行款,并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写字的艺术性大大提高。至今我班已有多名学生在路局级和教育区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字内部要搭配合理,整篇中各个字更加要注意搭配,如字距、行距,字的大小、疏密,均需合情合理,求得自然之美而不能刻板做作。这其中也蕴含着做人的大道理。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因材施教,不可只抓一头应着眼于培养全体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十个指头,各有长短。”我们也不可能强求所有的学生都写出比较高的水平,有一些学生因个体的原因,相对地与别人有差距,在此时,教师所着眼的主要应是抓好学生的端正、整洁的良好习惯,不管字写的是否漂亮,最起码应清楚、大方,实践证明,练好字能提高一个学生的自信心,能带动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我班有一个学生,原来成绩不佳,尤其是默字特差,在练字中,我看到她的进步,多加表扬与激励使她一跃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而正因为反复练字,默字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我经常说,字如其人,习字已成为学生全面提高的一个手段。
以上几点,是我在我校回宫格习字于德育结合的教研课题中的一个尝试,尚未成熟,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四篇: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管窥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管窥
语文是小学教育基础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仍然运用讲授式教学,而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双方无任何互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游戏化教学引入从学习心理特征着手,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则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开展竞赛游戏教学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等分析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等,望给予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游戏化 教学策略
近年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统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向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多元化学习方式转变。课堂游戏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语文教师根据学习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运用游戏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内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一直停留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上,以致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自己的讲解,这种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所推广的教育理念并不相符。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不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或和其他合作的方式掌握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尊重学生,耐心听取学生所提出的意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每个教师在从业的第一天起心中就有树立教书育人的心,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促使学生在自己的教导下形成健全的人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只有了解学生内心才能营造有利于开展游戏化教学前提,只有内心和谐了才可能有和谐的行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也要用心走进学生心灵,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才能使其敞开心扉,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除了要灌输给学生知识,还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和自觉能力。在做出教学决定时不能太情绪化,更不能从个人利益出发,要在利益面前不动心,荣誉面前不骄傲,拥有淡泊名利的精神。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情绪和心理,密切关注学生语文人文知识掌握情况,教育时不可太过严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未来教育中以理服人。
二、开展竞赛游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学魅力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加以改进。其中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阅读童话的前提。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虽然识字很快,但也存在忘得快情况,那么教师就面临如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问题。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不如高年级,年龄偏小,因天性好动而喜欢游戏。所以语文教师在儿歌识字教学过程中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就采用猜字谜方式,即根据汉字形状特点编创相应的谜语,让学生猜谜底。实际上猜谜过程就是学生记忆汉字形状的过程,这种记忆方式充分调动思维活动,自然而然会产生深刻地印象。例如某语文教师就编创了“重心靠边戴草帽(懂)、”、“白儿左边虫无脚(貌)、”“大王头上有一人(全)”。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谜语为主,如双臂伸直、双腿并拢就是一个“十”字,如果将双腿打开就变成一个“大”字,身体站直打开右臂就是“卜”字,通过多种多样游戏活动巩固学生所学汉字,也避免了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再例如讲解“白、日、甲、由”几个汉字时,就编出了“日是口字加一横,白是日字加一撇,日下出头就是甲,日上出头就是由”这首儿歌让学生加深所学汉字印象,也促使其在未来阅读文章过程中巧妙地将汉字与文章相结合,确认文章中生字的具体位置。儿歌游戏具有生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完全符合小学生好奇心,活泼的心理特征。尤其低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只有产生兴趣才会学习。此外语文教师还可在识字课堂教学中设计猜字画游戏,既将字画设计成一幅画后让学生观察其中特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答案时让各个小组抢答,回答正确小组可获得汉字图片。大部分学生会在趣味性游戏和自尊心驱使下逐渐找到符合自身学习心理特征的方法,甚至还会爱上语文学习,从而主动探究和讨论语文教材知识,提高对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善于结合其他学科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也有多种类型,其中知识巩固类游戏指语文教师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课文生字词、课文意义等设置的游戏形式,促使学习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掌握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语文主动性。此类游戏氛围也类似于竞赛类和角色扮演类,首先竞赛类即在教学中穿插有对抗性质的小游戏,一方面开拓学生课外视野,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大部分参与游戏者会在通过翻阅相关资料或开展模拟化演示,演练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为取得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也能在竞赛中促使参赛成员默契配合。例如在讲解到某一课文时,由于此节课目的为复习以往学习的语文知识,则要求学生良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相关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就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设有读图分析、猜谜游戏、抢答题、必答题等,题目难易程度不等,有较强的综合性。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生作答,则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必答题,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更能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最重要是能活跃学生思维。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游戏教学效果显著,能充分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该教学方法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人文本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并在课堂中和学生展开有效的互动交流。最重要是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设置游戏、锻炼学习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第五篇: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就应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就是要放飞一群蜻蜓,也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生发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卢沟桥的烽火》一文再现了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抗日历史,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的滔天罪行,讴歌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顽强抗日精神。在导入新课时,我这样设计:
观看卢沟桥图片。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什么? .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补充小结: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个多月,中国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 倍)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净净。从那时起,东北三省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然而,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侵略目标吗?侵略全中国!孩子们愤愤回答,对!侵占全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这一段新课的导入,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也被唤起。于是,他们带着憎恨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在自主建构中入情
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感知,让他们在自主构建中披文入情。何为自主建构?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自主建构中入情,即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主动地构建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卢沟桥烽火》教学如下: 出示初读要求:
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这一环节,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入情。
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都表明是文的命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如教学《卢沟桥烽火》:
出示要求:
读一读课文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交流研读感受。
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从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词语中,我体会我国军民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
生:从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头鼠窜等词,我体会到日军蛮横狼狈。
引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有牵引和指导,而是让学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汇报方式,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知于文字,受知于心悟,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在读后交流感受,伴着对文本的步步诠释,学生们情感涌动。此时此刻,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抒深切真挚之情,使学生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四、拓展延伸,在实践活动中移情
拓展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应随课文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应引领学生的情感向课后发展延伸,并产生移情活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训练:
把卢沟桥事变经过讲给父母听。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①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②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③从你的调查结果看,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认识?收集日军侵华资料,在校内办一个日军侵华罪行资料展。这一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也培养了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如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在活动中将课堂上形成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外活动中,并使之进一步升华。
至此,本课以情为切入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被学习为自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感悟了课文、品味了课文,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