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名师成长管窥
2011110名师成长管窥
近读《中国语文人》[1],在敬佩“中国语文人”的同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思考: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语文人》介绍了30年来曾经活跃和仍然活跃在中国语文教育大舞台上的21位语文名师,让每位名师从“我的语文教育观”“我的教育方法和实践”“影响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人和事”“主要研究成果目录索引”几个方面进行自我介绍,现身说法,从而逼真鲜活地讲述了一段语文教育史,展示了一批语文教育人。现在,课改推进如火如荼,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教师个体还是教育管理部门,了解一下名师成长足迹,分析一下名师成长案例,探究一下名师成长规律,这对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语文人》推出的21位名师是:于漪、宁鸿彬、吴心田、陈钟樑、欧阳代娜、洪宗礼、钱梦龙、顾德希、蔡澄清、魏书生、李镇西、李海林、李震、严华银、张玉新、余映潮、陈军、黄厚江、程红兵、程翔、蔡明。他们工作地域不同,文化起点不同,人生际遇不同,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很不相同,但有一些十分相同的东西,这就是:
一、刻苦读书,勤奋研修
从《中国语文人》提供的信息中了解到:21位名师起点较高,第一学历为本科学历的有8位——于漪、陈钟樑、洪宗礼、顾德希、李镇西、李海林、张玉新、程红兵;而起点较低,第一学历仅为专科甚至专科以下的有13位,其中专科学历有5位——吴心田、欧阳代娜、陈军、程翔、严华银,中师或高中学历有6位——宁鸿彬、蔡澄清、李震、蔡明、黄厚江、余映潮(高中),初中学历有2位——钱梦龙、魏书生。21位名师,无论起点高低,都终身学习,一生苦读,勤奋研修,为提高学历,更为提高素养、提升能力。如:李镇西与张玉新老师,第一学历为本科,具有中学教师的合格学历,后又攻读博士学位;吴心田、欧阳代娜、陈军、程翔、严华银等老师,第一学历为大专,后进修本科,有的还攻读硕士学位;宁鸿彬、蔡澄清、李震、蔡明、黄厚江等老师,第一学历仅为中师,后进修获本科文凭。余映潮老师为高中学历,钱梦龙与魏书生老师为初中学历,三位老师一生苦读研修,但没有机会提升学历。
名师刻苦读书、勤奋研修,为提升学历,更为提高素养、提升能力。因而读书猎涉范围极广,不仅仅是读课本、读教参、读专业杂志,还读文史哲理论专著,读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专著,等等。如钱梦龙老师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随园诗话》《随园全集》《聊斋志异》,读鲁迅文集,读四大名著……如魏书生老师读《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读《列宁传》《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爱因斯坦传》《爱迪生传》《丘吉尔传》《林肯传》《戈尔巴乔夫传》,甚至读《释迦牟尼传》……如李震老师读《学习心理与教学》《情感教学心理学》(卢家楣)、《教育心理学》(潘菽)、《思维与语言》(维果斯基)、《实验心理学》(赫葆源等)、《儿童心理学讲话》(朱智贤等)、《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林崇德)、《心理学》(伍棠棣)、《阅读心理学》(张必隐)、《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语文言意论》(李维鼎)……还应看到,《中国语文人》着重介绍的是21位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没有详尽介绍他们的阅读研修情况,以上列举挂一漏万;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对自己教育思想的介绍中窥见他们广泛的阅读研修范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广泛的阅读研修,夯实了他们的业务基础,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养,奠定了他们的名师地位,谱就了他们的名师风采。
与名师大不相同,一般老师(包括我)大都没有刻苦读书、勤奋研修的习惯,通常只是看看课本与教参,或者看点“优秀教案”,连教学期刊都懒得订阅,更不要说购买阅读理论著作;对教学期刊即使偶尔翻翻,也只不过随意消遣,谈不上有意研修,谈不上持之以恒。这些,或许就是一般老师难以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这是名师余映潮在《中国语文人》中介绍自己所用的文章标题,是他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在我看来,这八个字何尝不是所有名师的共同写照,何尝不是所有名师的共同做法与成才规律?我想:所谓“不离学术”,是指名师都有持之以恒的理论专研及学术构建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都有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个案情况提炼出普遍规律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所谓“不离实践”,是指名师都有持之以恒的从教学实践中获取鲜活事例与丰富素材以提炼规律、构建理论、支撑学术的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不离学术”与“不离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学术追求与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始终是盲目性的,低层次的;同样,脱离实践、没有鲜活事例印证支撑的所谓学术构建,也是空洞无用的。教学研究不等于文艺创作:文艺创作依赖灵感顿悟与想象虚构,而教学研究依靠占有材料与积累认识。
由于重视“学术”,名师们都“不离学术”。《中国语文人》中的21位名师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与自成体系的理论主张、学术构建,虽然这些理念、理论、学术有彼此交叉重合的部分内容(事实上,无需人人都拿出彼此不同、完全排斥的教学理念、理论主张与学术构建,因为当下五花八门的理念、理论、学术已经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于漪老师的“弘扬人文”“教书育人”等理念理论;宁鸿彬老师的“提倡质疑”“加强双基”等理念理论;吴心田老师的“语文本位观”“基础工具观”“工具人文统一观”“重视知识学习积累观”“重视语文能力训练观”等理念理论;欧阳代娜老师的“语文学科本质属性是工具”“加强双基”“能力过关”等理念理论;洪宗礼老师的“„五说‟语文教育观”“„双引‟教学法”等理念理论;钱梦龙老师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重视语文教育的民族魂”等理念理论;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知识变能力”等理念理论;魏书生老师的“教师要自强不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六步课堂教学法”等理念理论;李镇西老师的“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等理念理论;李海林老师的“语感教学”“言语教学”“重归知识教学”等理念理论;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的阅读教学理念理论,以及“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理念理论;程翔老师的“两种知识(按:指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并重”等理念理论……
由于重视“实践”,名师们都“不离实践”。“不离实践”不仅指他们不离课堂、坚持教学,而且指他们积极主动地上公开课,搞课题研究,搞教学实验。《中国语文人》中的21位名师中有16位担任主任、校长等行政领导(他们是:吴心田、陈钟樑、洪宗礼、钱梦龙、蔡澄清、魏书生、李镇西、李海林、李震、严华银、余映潮、陈军、黄厚江、程红兵、程翔、蔡明),有繁杂的行政事务,但他们都始终不离课堂,坚持教学。如魏书生老师,担任学校校长、书记后,还当班主任,还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当盘锦市教委主任后还坚持到学校上课!再如余映潮老师,多年担任湖北荆州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50岁时仍有上公开课的冲动与激情,60多岁后仍“不离学术,不离实践”!21位名师大都有上公开课、评优课的经历,且大都因上公开课、评优课而出名。21位名师大都搞支撑自己教学理念与学术观点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如:宁鸿彬老师搞了六轮多年的“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及“卡片辅助教学”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吴心田老师搞了“以训练为主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欧阳代娜老师搞了“初中阶段语文能力基本过关”课题实验;洪宗礼老师搞了“„双引‟教学法”课题实验,在60岁以后的12年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顾德希老师主持了网络环境下“双课堂(”按:指“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教改实验;蔡澄清老师搞了“点拨教学法”课题实验;程红兵老师主持教育部课题“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等等。可以说,名师们之所以声名显赫,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为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付诸行动,积极实践,搞出成绩。
虽然当今许多学校也搞“课题研究”,但通常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与验收,“结题”要靠“接待”,“课题”只是敲门砖,课题“结题”验收之后则“呆在深闺人不识”,故所谓“课题”,往往只是废纸一推,没有科技含量,没有推广价值。这样的“课题研究”,不仅不能促进教师提高素质,而且还会促使教师弄虚作假,与名师们的课题研究岂止相距十万八千里!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是名师取得非凡业绩的主要条件与途径。正因为做到了“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名师们不仅教艺精湛,而且著述丰厚。如余映潮老师,46岁才开始写教研论文,如今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还发表了1300多篇教学论文!何以如此高产?得益于“两个不离”,得益于丰厚积累。十多年前读余老师的文章,知道他每月要阅读几十种业务期刊,且每期都要做资料卡片。那时做资料卡片,不像现在可以下载收藏或复制粘贴十分方便,全凭手工抄写,其工作量之大、劳作之艰辛难以想象!现在阅读余老师的文章,总会发现差不多每篇文章后都有长长的一串“教学链接”,这些“链接”见证了余老师的广泛阅读与扎实积累!余老师将优秀教师的特点简练地概括为“能写文章,能教学”,也紧紧扣住了“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可谓经验之谈,精辟之极!是啊,没有做到“两个不离”,余老师不可能由一个高中生变为教育名师,不可能成为张定远先生赞誉的“中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一般老师虽然天天教学,做到了“不离实践”,但大都没有做到“不离学术”。他们大都没有阅读业务书刊的自觉,没有专研教育理论的自觉,没有思考教学疑难的自觉,没有撰写教研论文的自觉,故多年原地踏步,难以提高,写篇教学论文都困难,晋升职称通常要靠花钱买“论文”!许多领导“两个不离”连一个都做不到,常常因为身居“高位”而不屑教学(许多初中小学校长都不上课),常常借口事务“繁忙”而抛弃业务(更不要说学术),故全国鲜有陈钟樑、洪宗礼、钱梦龙、蔡澄清、魏书生、李镇西、李海林、李震、陈军、程红兵、程翔那样的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果丰硕的业务领导。
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无论工作、读书,还是研究、写作。如:于漪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现在80多岁仍然读书写作发文章,活跃于语文教育界;魏书生老师退休之前始终不曾离开课堂,不曾停止研究;余映潮老师60多岁后仍然“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洪宗礼老师在60岁以后的12年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可以说,几乎所有名师都一生勤奋读书,一生努力工作,一生探究不停,一生笔耕不辍,并不因为有了名气而有所懈怠,真正算得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的取得不能只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而要靠始终如一的坚持;另一方面,兴趣使然,习惯使然,因为名师们都有强烈的自强不息意识,在读书、工作、研究中培养了浓郁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而这种兴趣与习惯使他们难以“刹车”。
一般人(包括我)容易产生惰性,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极为困难。因此,所谓“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也只不过是“此时”——需要晋升之时——“一搏”罢了。现在“35岁现象”(35岁左右进了高级就“到站歇气”)相当普遍,而之所以出现“35岁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般人难以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然,还有诸多客观原因,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教研氛围等。
四、良师指导,环境培育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如果说,“刻苦读书,勤奋研修”“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成就名师的主观原因,那么,“良师指导,环境培育,”则是成就名师的客观原因。读《中国语文人》,从每位名师自我叙述的“影响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人和事”中得知,几乎每位名师都有“影响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人和事”,即都得到良师的指导与提携。这些良师或者是有深厚功底的任课教师,或者是有伯乐眼光的业界精英、业务领导、刊物主编。前者如吴心田的老师之于吴心田;陈钟樑的老师之于陈钟樑;钱梦龙的老师之于钱梦龙……后者如于漪之于程红兵;吴心田之于程翔;蔡澄清之于陈军——陈军的“点拨教学”师承蔡澄清,得益于“蔡老师的引路、教诲、点拨”(陈军:《在思考的世界里与学生一起飞翔》);邹贤敏(《中学语文》原主编)、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原主编)、桑建中(《语文教学通讯》原主编)之于余映潮——几位主编让余老师在他们所编的刊物上发专栏文章;《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及《语文教学通讯》主编之于陈军——两家刊物的主编不仅刊发了陈军的文章,还让24岁的陈军成为所编刊物的“封面人物”;……据钱梦龙老师的《高高的标尺——回忆我的恩师武钟英先生》介绍,钱老师读小学时颇为调皮,常常逃学、缺课、赖作业,在五年级之前已是有三次留级纪录而颇有“知名度”的“留级大王”,五年级时得到“课讲得好”的武钟英老师的赏识与引导,迷上了学习,爱上了文学特别是古诗词,从而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以至初中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立志要做武老师那样的好老师,终于成为赫赫名师。这一现象启示我们:教师深厚的业务功底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作用巨大。从程红兵、程翔、陈军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们分别得到业界精英和业务领导于漪、吴心田、蔡澄清等老师的指导、培养与提携。据我所知:吴心田老师在担任淄博市教研室主任及山东省教育厅语文教研室主任期间,指导、培养了大批名师。这些情况表明:业界精英和业务领导的发现、指导、培养对教师的成长作用巨大。陈军老师说:他22岁时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第一篇文章,“激动得不得了”,从而兴趣大增,勤奋写作,“一年下来……写教材分析的手稿累叠起来大约有两米来高”(陈军:《在思考的世界里与学生一起飞翔》)!刊物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由此可见!
名师成长不仅与精英的指导培养有关,而且与环境的培育熏陶有关。《中国语文人》介绍的21位名师,地域分布如下——上海6人:于漪、陈钟樑、钱梦龙、李海林(从湖南到上海)、陈军(从安徽到上海)、程红兵(从江西到上海);江苏5人:洪宗礼、李震、严华银、黄厚江、蔡明;北京3人:宁鸿彬、顾德希、程翔(从山东到北京);辽宁2人:欧阳代娜、魏书生;山东1人:吴心田(山东名师较多,不少外流);湖北1人:余映潮;吉林1人:张玉新;安徽1人:蔡澄清;四川1人:李镇西。从地域分布看,绝大部分来自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仅有李镇西1人。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教育投入充足,教学设施齐全,教育理念先进,激励机制健全,教研氛围浓郁……这些,有利教师发展,教师容易干出成绩成为名师。而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全,教育理念落后,激励机制欠缺,教研氛围不浓……这些,制约教师发展,教师难以干出成绩成为名师。比如:据笔者所知,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不少学校,除了有硬性规定必须订阅的《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外,差不多不订业务书刊,阅览室里空空如也(也难怪教师不读书!);完善激励机制往往要利用经济杠杆,而经济困窘往往使校长无能为力,懒得考虑……于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学校认识不到搞好教研对提高教师素质的促进作用,价值取向不正确,激励机制不健全,舆论导向不正确,教研氛围不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中,领导、教师的理念、视野、兴趣是何种状态不难想象,素质提高之难不难想象。
当然,环境培育是外因,自身努力是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环境制约的。但自身努力作用有限,教师发展还需营造适宜环境。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名师成长的条件与途径。还需指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肯定还有其不同常人的先天智慧与特质,限于篇幅,不再展开。但是应该看到:成就名师的主要条件是自身的后天努力,否则,即便聪明如方仲永,也会由于后天不努力而“泯然众人矣”;而一般老师尽到最大努力,即便不能成为名师,也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显著提高。当然,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绝非我以上浅薄、幼稚的看法所能准确回答。但我愿抛砖引玉,让这一问题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并提出更有见地的看法与建议,以期打造更多教育名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想:这大概也是有识之士编著《中国语文人》的初衷与目的吧。
参考文献:
[1] 张蕾,林雨风.中国语文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本文所有引用均出自《中国语文人》,不再一一注明)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2011年第7期)
第二篇:名师,正在成长
来深已经五年了,聆听过李燕杰、李善良、魏书生、李阳等大家的讲座或报告,领略过区教科培中心主任潘世祥、西乡中心小学校长张云鹰等本地名师的风采,身边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出身的中青年才俊比比皆是,和他们交流、共事,感到欣喜和荣幸,名师,正在成长。
然而,近300名教师的泱泱大校,竟然只有曹亚永、曾喜云、喻圻华等三位宝安区名师或名班主任,与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称号极不相称,是没有千里马,还是没有伯乐?几年前也曾举行过“名师工作室”的挂牌仪式,除了返聘的几位退休专家,近几年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众多省市骨干教师,谁去名师办公室办公,竟没有下文。
所幸的是,今年以来,学校提出了打造名师队伍提升办学水平的人才战略,拟在全校评选出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班主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各10名,经宣传发动、个人申报、初审,近日进入了复审,60位候选人一一登台述职,全体行政、区名师、部分教师代表组成了评审团,本人有幸成为评委之一,现场感受到这些老师的教学成绩和治学态度,相信不日将正式产生的40位名师,必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述职报告《名师,正在成长》。
这些候选人中,40岁以上的8个人,没有50岁以上的,大部分是年轻教师,他们中有经绿色通道调入的各省市优秀教师,有从招调考试中突出重围的追梦人,有从学校分配来的新生代,个个富有理想身怀绝技,突出的是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对岗位的珍惜,令我钦佩不已。
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不申报名师,这的确是个问题。在我们数学科组,“南粤优秀教师”云良、立国,连续25年一刻也没离开过高中数学讲台的刘专家,连续三年奋战在高三第一线的青年教师国斌,他们都保持低调,我怎么能够贸然申报?虽然“爱国不分先后”,可“人贵有自知之明”。闲聊中,曾戏谑过,报新秀吧,年龄大了。报“骨干”吧,体重大了。报骨干班主任吧,脾气大了。报学科带头人呢,帽子大了,哈哈。
用藏龙卧虎描述身边的同事,并不为过,每个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们的校长是民进宝安区副主委、宝安区人大常委、资深教研专家,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文才出众。强将手下无弱兵,有曾是省重点中学校长主任的中层行政,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教师,特别是近几年加盟的硕士研究生多达30多人,可谓兵强马壮。推出本校名师,正是时机,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名师,正在成长。
第三篇:名师成长计划
名师成长计划
做老师,应做有追求的老师,有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借助崂山区名师培养工程这个平台,将有力推动自我专业理论与素养的提升。
一、取得成绩与优势分析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积极投身于新课改中,语文教学颇有特色。在教学工作中,我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我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能很好地驾驭教材,通过设计精当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感悟文本,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富有特色。授课时我还注意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借鉴成功教育经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自工作来,我作为一名学校的骨干教师,始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年级老师定课题,搞实验,进行集体备课,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多次举行街道级语文公开课、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在优秀教学案评选中获一等奖。1997年下水文《家乡的晨雾》获全国三等奖,我指导的学生作文《月季花》在全国获奖并发表于《百家名校优秀习作选上》,1999年12月在青岛市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了苏教版同步练习。2003年我成功举行青岛市公开课《漫游世界》,2005年分别举行两节区级公开课《世纪宝鼎》和《雾凇》,在2008年的区语文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并于同年参加市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2009年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中获二等奖。同时我注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级评选中获一二等奖。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2005年我被推选为崂山区诚信服务标兵,2006年被评为崂山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崂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与区优秀教师。
二、存在不足
1.工作多年来,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缺乏规划,个人成长目标不够明确。
2.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的培训,没有很好地把实际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较慢
3.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超越教材,整理、积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强。
4.有较多的教学经验,但不太善于总结梳理,教学成果往往限于为了完成征稿任务写篇论文,自主性不强,发表文章没有影响力。
三、努力方向
1.多读书,开拓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读书看报,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理论书籍,知道最前沿的语文理论研究,了解当今语文教学的发展,使自己充分与时代接轨。
2.常反思,形成习惯
在教学我要充分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世界,及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归纳成与败的原因,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把写教学反思充分坚持下来,养成习惯,形成规律,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对于教学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经常去询问同事、专家,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长自己,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重课堂,修炼自我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教
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发展,构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每堂课争取至少有一个亮点,完成从一名合格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积极借助书籍和网络,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案例,课堂实录,课堂教学的视频,向名师靠近,学习他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习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个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读。
4.多研究,提升修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研究,即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更要立足于教学实际从小处着手研究,以研究提升个人修养。从一个教材的“扩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视角研究自己的教学,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中,做到学以致用,学会合理的消化,研究自己教学行为,分析自己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记录自己教学的点点滴滴,有自己对于教学教育的认识与体验,从而形成与时代接轨的教育思想,总之,要成为一名名师,就要有良好的个性修养,有坚持、有毅力,有爱心,不断的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第四篇:名师伴我成长
名师伴我成长
——罗针中心小学 郑佳
名师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的智慧,只有教师拥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智慧。一般的教师是把自己学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智慧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经常地、有效地冒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从而慢慢地提高了悟性,增长了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起来,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名师对教材、教参,绝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解所教知识、接受其教育思想外,会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超常思维”的因素,独特的东西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名师善于启发学生,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名师们的魅力、学识和教学艺术让我们震撼、折服与陶醉: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又如轻歌慢乐般轻盈自如。想到这,我脑海里就会悄然出现一片争奇斗艳的花海,仿佛听到了朵朵花儿的轻声吟唱。
凡是名师,都有成功的特点,那就是静心养性,静中求慧。《昭德新编》语:“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佛家也讲“静能生慧”,是说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不受外界的诱惑,心如止水,就容易产生智慧,无往而不胜。是呀,浮躁的心会冲进风暴,清净的心会驶入港湾。从名师的成长与体会介绍中,我能感觉到那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状态,和对教学工作的态度,柔软无声且持之以恒。做小学教师,既是严师,还是孩子信赖的朋友。做到合理利用时间,常常保持积极饱满的状态,时常翻阅教育杂志,钻研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说实话并不容易。如今,纷繁的社会伴着时代的发展是越来越让人感到喧嚣,难测的人心随着欲望的增多是越来越叫人难平。烦躁、焦虑、埋怨、倦怠等应运而生。而于老师固守着一份宁静,坚持课堂教学的研究,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保持精神的充盈,在教育的路上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名师在上课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语言亲切,语调生动,表情丰富,格外有人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和力,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保留着激情,他的一言一语,一抬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很快带领学生进入了学习。没有预设不等于没有备课。名师上课上得如此生动,如此自然,如此真实,正是因为名师心中有了充分的准备,方能把自己放在这样高的位置,以不变制万变。
听过很多次课,总听到有的教师叹气说:“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不必多说,其意自明。在我们课堂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老师包办过多的现象,从课堂设计的不敢放手,到引导学生发言的小心谨慎,孩子们亦步亦趋,非常劳累,只能是邯郸学步,尴尬万分。我们听课的人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暂不说教学目标完成的如何,孩子能力发展怎样,就孩子张不开嘴这一条,就已经足够表明。名师的课,给学生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没有因为一个学生的想法正符合教师所需要的想法,教师马上“鸣锣收兵”,处理的非常棒。教学时关注了学生的差异,耐心地等,给他们交流的机会。他们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在不断地冲突、碰撞中,自然消除困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学习名师的海纳百川。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自身的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思考,只有凭着勤劲、坚持,才能炼就为人师的真功夫,才能实现自己课堂教学的理想。所以说业余闲暇时,做读书笔记、写教后感,不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要进步,就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成长,就要像名师学习,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写随感和教后记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自己勤于阅读和思
考的强有力的动力。虽然工作繁忙,也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我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实践的自我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的提升。以文字的方式留下成长的足迹,不断学习和反思,汲他人之长,为我所用,这也是名师给予我的启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是匮乏的,知识是不够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在专业引领下不断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坚持看教育理论书籍,向专家老师请教,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充电,通过各种途径的研修,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当然我们还要感恩学生,是他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我们的课堂呈现精彩!包容成绩、性格不一的孩子,需要我们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并学会“雪中送炭”,成为让学生精神安慰、值得信赖的人。
那么在赞叹与钦佩之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要广泛阅读。要阅读数学教材,不仅要读你所教学段的教材,还要读其他学段的。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而且要读初中、高中教材。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要阅读数学史,因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要阅读杂书,教数学的,不妨读点文学、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杂家”。这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多一份机智,多一份自如,多一份洒脱。要阅读经典,经典能帮助我们分辨是非,澄清模糊,领悟真谛。除了读有字之书外,我们更要读无字之书。要阅读同伴,能够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就是一种缘分,“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座宝库,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充分开发、利用。要阅读社会,社会是一部大书,“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读懂这部大书,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处处留心。
二、要积极实践。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班级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验、方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我们要关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教学而言,我说,细节决定境界,你对细节关注的程度就能决定你教学的高度。
三、要不断反思。反思可以激活我们的教学智慧,可以催化我们的专业成长。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们深刻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习他们博爱的情怀,学习他们春风化雨的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感谢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感受名师,探寻她们的足迹,以课堂为友,和名师对话,滋养了我们的语言,充盈了我们的心灵,读书、研究、反思、成长是我前进的方向.
第五篇:名师的成长日志
日志:经过本次学习培训,听了教授的讲座,使自己对名师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了解到名师成长需要“九力”,即 理想力、精进力、艺术力、表达力、学习力、发展力、创新力、思想力、影响力。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走进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有理想,有追求,要努力在本行业有所作为。这种有为,源自内心的欲望和冲动,有了它,就会激发做好工作的热情,产生出色工作的强大力量。名师也不是与生俱来,更多的是靠后天的积累。在具备了一定的天赋和素养之后,能否成为名师,就看你后天的积淀了。通过本次网络课程的学习,名师成长应该是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只要勇于实践、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就会成为名师。力从理想力、精进力、艺术力、表达力、学习力、发展力、创新力、思想力、影响力等“九力”方面不断渗透和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长为一位名师教师。
针对名师成长需要的“九力”,说一说您对这九种能力的理解,以及您准备如何提升自己?
提示:每一位教师都曾有过成为名师的梦想!名师成长需要“九力”,即 理想力、精进力、艺术力、表达力、学习力、发展力、创新力、思想力、影响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这九种能力是什么,以及您准备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让我们一起向着名师的梦想迈进!
围绕名师的成长,通过对数十个名师个案的研究,认为名师成长需要“九力”,即理想力、精进力、艺术力、表达力、学习力、发展力、创新力、思想力、影响力。表达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表达力。表达力有书面表达力和口头表达力。表达力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技术和教育学生的重要保障,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表达力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启迪性和严谨性的特点。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口号的提出,对教师表达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学习力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它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等几个方面构成。名师学习力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终身性的特征。只有懂得为何学习的人,才会懂得为何教学,才会找到教育的真谛;只有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才会懂得如何教学,懂得如何教学生学;只有懂得学习的意义的人,才会明白教育的重要,才会为教育事业努力奋进。名师教学的学习力促进了名师自身学识素养的提升,深化扩展了他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为名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思想和内容基础。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努力方向;发展,使中国的教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让人们觉得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变得从未有过的重要。教师是一个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学习并要在整个教育生涯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发展的职业。因而对于当代教师来说,具备应对变化,提升自我的发展力是必不可少的。
名师的发展力主要是指名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就是顺应时代,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自身教研水平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实际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从事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名师的发展力具有时代性、持久性的特点。名师的发展力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状态和教师的价值潜力。教师是通过发展来实现自身价值的,也是通过自身发展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备发展力的教师将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和教育感染力。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走进课堂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能力素质的表现方式之一就可概括为教师的精进力。教师的精进力即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不畏挫折之力、孜孜不倦之力、力求上进之力。具体来说,这种能力渗透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如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能力和素质。不同的职业要求的精进力的内涵有所不同。对于教师来说,精进力主要表现于教学上。因此,精进力对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教师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过程以及教后反思上。教师不论出于教学的哪一个阶段上,只要受到精进力的动力作用,拥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意识,那么,他的教学行为就会有所改善有所提高,就会向名师这个目标迈进一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中国教育需要名师,名师成长也有一定规律。
教师们通过学习,结合自身的实践,对“理想力”提出计划,并在实践中探索。名师成长应该是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只要勇于实践、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就会成为名师。
每个人都有思想,思想是经过思考和探索而产生的思维结果,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所谓思想力是指 “思想力是思想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力 , 是经过历练、顿悟和升华后获得的一种思维活动能力。思想力不是执行力、学习力、生产力等诸种力的一种,而是所有力的源泉,是人类行为的碑石,是一个人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洗礼之后,形成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体。同样,名师的思想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无数的失败与挫折,逐渐提炼出来的。名师的思想力一经形成,就会对施教对象产生巨大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 , 创新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这 6 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力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与其他方面的复合。教师的创新力是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三个方面组成。名师教学创造力是名师实施创造性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学生的前提。只有拥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探寻到教学的新思路,让自己的课堂总是充满新意与创意,也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会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名师教学的创造力是课堂教学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贵在求“实”,艺术贵在求“活”。教学是否具有艺术性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教学能否具有艺术性则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力。名师教学的艺术力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名师教学艺术力具有其特有的功能。具有教学艺术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艺术化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会知识,得到美的享受,感情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