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

时间:2019-05-14 13:0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

第一篇: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

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

摘要:名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富有创造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作为名师,他们除了具有普通教师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教师群体的特征。包括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实践知识、突出的科研能力、崇高的教育信仰等等。名师成长的途径也是由于内外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

关键词:名师;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在教师群体中,名师是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而言的。相比之下,普通教师无论从教学智商、人格魅力、教学风格、教学情感投入、教育信念与信仰等等方面,都与名师相去甚远。毫无疑问,名师的影响力是普通教师无法企及的,对名师的集体性特征以及成长途径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则可以帮助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认同感,从而找准发展路径、规划职业生涯。

一、理解名师——名师内涵之重新阐释

“名师”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初见秦》中“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1] 此处“名师”一词是指雄师、著名的军队。后来“名师”一词被引申为著名的老师,例如,在《元曲选·百花亭》中就有“从小拜个名师”的记载。

现当代学者专家对于“名师”概念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陈钧和程达先生指出:“广义地说,名师是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地说,名师特指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简言之,狭义名师是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2]王涵平先生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成就显著、美名远扬,影响较大的优秀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3]周红对名师的界定为:“名师,可解释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的著名教师。”[4]曾晶指出:“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顾名思义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5]陈万勇指出:“所谓名师者,非有沽名、虚名之谓也,有精神与学问立于学生心中之谓也。”[6]郑强生指出:“名师是指教师理念先进,教育行为规范,教学艺术高超,教育教学风格独树一帜,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中能起‘示范、答疑、咨询、审定、指导’作用,学生欢迎,同行认可,社会肯定,在一定区域内享有知名度的教师。”[6]王毓珣采用渐近的方法对“名师”的概念进行界定,他指出:“名师,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和突出成就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7]卢杰认为,“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出名是教师,即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8]张静指出:“名师,是指在一定地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大教育影响力并在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教师,无论是师德素养还是业务水平他们都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是对本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教师群体。”王毓珣认为:“程达先生观点中的广义名师说将‘名师’与‘名人’或‘名士’化了等号,明显存在概念扩大化的问题。而狭义名师说又违背了概念界定的基本规律,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例如,教育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等本为种属关系,简单罗列显然违背形式逻辑学。名师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名家与大师的合称。”[10]王涵平对名师内涵的界定比较合理,但他认为名师还应包含其他教育工作者,这又有将名师概念的外延扩大化的倾向。在周红女士的定义中有“有影响、有声望、有名气”等短语,而这些短语语义相近,难免造成重复。曾晶女士认为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显然与名师的评价制度相左,因为“名师”是由社会的正规组织或机构,尤其是权力部门认可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遵从一定的程序评出来的。郑先生对“名师”的界定同样含混不清,普通教师的教育行为难道就不规范,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就不能起“示范、答疑、咨询、审定、指导”作用?王毓珣则认为名师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纵观古今中外,名师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遇到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甚至在历经坎坷之后才蜕变成为名师。“自然而然形成说”显然站不住脚。

以上诸多有关“名师”的概念界定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未曾提及学生。笔者认为,尽管名师是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言,但最终还是学生成就了他们,换句话说是在他们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能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学生,得到学生的赞誉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名师。就一般意义而言,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老师。老师是因为学生而美丽,因为学生的存在而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使命和职业理想,一定程度上说,学生是老师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换言之,,因为名师一定是在培养了大量的“名学生”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没有“名学生”作底,名师不可能诞生。

基于此,笔者在从多个角度权衡之后,认为“名师”的基本内涵应该如下:名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富有创造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的优秀教师。具体而言,名师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如下几点:

(一)名师首先是老师。成为老师,活跃在教学一线,植根于教学实践的沃土,然后才可能成为名师。

(二)为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名师一定是培养了众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名学生”。

(三)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谓知名度,是指某人或某事物被社会、公众知道熟悉的程度。名师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因其突出的成就肯定会为众人所熟悉、称道。

(四)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名师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为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毫无疑问,会得到包括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五)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名师通过自己辛勤的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也就收获了社会对自己的赞誉。

(六)具有很高的影响度。与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向上的影响更大、更深远更能够成为同行学习效仿的榜样,也更能影响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取向。

(七)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普通教师除了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再无建树,名师则不同,他们能够触类旁通、独树一帜,能够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特有的教学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取得成功。

二、走近名师——名师集体性特征之分析

笔者认为名师应具备如下集体性的特征:

(一)独特的人格魅力。名师无一例外都拥有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影响了无数的人,并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而这种影响是和名师个人的奋斗历程、突出的教学成就分不开的。名师于漪现在已是我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无数人竞相学习的榜样。

(二)精湛的专业知识。精湛即精深之意。和普通教师群体相比,名师的专业知识更加的系统化、精确化和深度化。蔡元培、陶行知、叶澜、魏书生等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的某一个领域内出类拔萃,毫无疑问,精湛的专业知识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三)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基础。作为名师,像李吉林、窦桂梅、鲁洁等,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

(四)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只能从教学一线来。名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反思、对学生的研究、对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综合成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名师李吉林毕生研究、探索和实践“情境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情境教育”的实践性知识,名师通过不断地尝试创立了“尝试教学理论”,可以说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五)突出的科研能力。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学创始人于永正,“情智教育”理论的建立者孙双金,曾分表过1600余篇文章的名师曹津源……如果没有突出的科研能力,试问他们又怎么能结出如此累累硕果。

(六)显赫的教学业绩。与同行是工作成就相比名师的业绩可谓显著。名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深的学生、同行、家长和社会的拥戴才能成就名师之名。像名师徐特立、费孝通、霍懋征等等等等,他们都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七)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可以说,合作的意识的有无是衡量一名教师能否取得长期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八)崇高的精神力量。崇高的精神力量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孜孜不倦的追求真善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名师的集体性特征根据不同人理解名师角度的不同会有很多,如果能够把更多关于名师的特征胪列出来,那将会使得名师的集体性特征更加的丰富和生动,再就是可以对那些一直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精神食粮。单独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说,我对名师的仰慕之情可谓由来已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教育才会进步的更快,才会更有活力,才能够造就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成为名师——名师成长途径之分析

(一)广博的专业知识

常言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滔滔不绝的水。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的学生。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名师的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文情怀,执着的科学精神。他们能高屋建瓴,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例如,郑州铁路一中特级教师王振中就是这样的老师。“十年**”下放期间,他精读了《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细读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通读了《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等书。重上讲坛后,又背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庄子》等。他还从“古人文史哲不分家”得到启示,除继续自学语文学科中的精深知识外,还读了不少社会学、哲学、逻辑学方面的书,甚至还看起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质地理等专门书籍。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研读了《阅读学》《文章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史》以及不同国家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著。平时翻《参考消息》,看《小说月报》,自学第三门外语,从电视上看精彩的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很好的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说扎实的学识功底使得王振中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之路上纵横驰骋,成绩斐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又如何能去奢谈名师之名。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别以为读了几本教育学的书,谁就能如愿成为一个教育家,离开一线的教学实践经历,离开最能锻炼人、培养人的课堂实践,离开和学生们心与心的交流,根本不可能造就名师。北京教育学院分院语文特级教师张增甫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去上课,怎样去做班主任工作。于是他虚心向老师请教,在实践中摸索。他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队活动。1974年,他作为青年教师的代表,在其所在的区进行巡回演讲,介绍自己初为人师,做教育教学工作的体会。后来,张增甫老师更加注意多读书、多积累,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形式的教研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张老师的专业知识,使他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他能够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教学、指导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张增甫老师还很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提高。他经常深入学校听课、和其他的老师研究教材,努力吧读书学到的理论、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张老师很崇尚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很欣赏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杭州大学教授朱作仁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大三实”和“小三实”的主张。“大三实”即语文教学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的原则;“小三实”即提倡“真实、朴实、扎实”的课风。张老师认为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他认为所谓的“有准备”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去做刻意的准备,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习、积累、提高,使自己具备挑起更重的担子的能力。认真学习、多年的实践,使的张增甫老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后来的他蜕变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三)崇高的教育信仰

扬州教育学院的名师夏心军认为信仰是信念中的信念, 是教师对自己所崇尚的教育主张、思想的一种信服和尊崇。首先, 信仰“爱”, 这种爱的信仰包括教师自身的“自爱”, 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种爱包含了给予、责任、关心、尊重、了解等积极的人性因素, 能引导名师们构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联系, 是一种教育魅力的展示。其次, 信仰理解。夏老师认为名师对自己所遇到的教育境遇总能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对概念化的教育信仰往往都会用理解的教育思维解决,这对于那些刚入行或入行不久的新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必须不断地历练不断的学习的。[12]江西丰城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严剑琴说他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段话:“生命有时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又属于亲人朋友,因为他们把关爱给予了我们;它属于社会,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严老师说:“我想,我的生命是属于学生的,因为我爱教书,爱学生,也正是学生给予了我不竭的动力,才让我这微不足道的生命闪出了光芒。”[13]20年的教育历程使得严老师坚信,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只有关爱每一个学生,只有不断进取和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不愧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才不会辜负党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四)不懈的追求与超越自我

可以说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成功与他的不懈追求分不开。他的追求贯穿于求学与工作的各阶段,并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孙双金,1962 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农村。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读中学时,老师经常叫他帮着批改全班同学的作业,一些同学课后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也时常请教他,久而久之,他内心中就产生了做小老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在他中学阶段不断得到强化且潜移默化到他的意识深处。另外,他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深感有学问、有威信的老师在他当时所生活的农村,受人尊敬。因此,他从小就非常崇敬与羡慕老师。也许是这种潜在的情感动机,加上当时困窘的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促使他于1979 年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丹阳师范。1981 年,孙双金从丹阳师范毕业分配到丹师附小任教。在工作初期,他力求做一名“好教师”。当然,他对“好教师”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起初,他追求的目标是:当他每次上完公开课,凡是听课的人都满口称赞。后来,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他觉得作为一位好教师,光课上得好还是不够的,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他认为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一要爱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二要能上课,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三要有思想,能从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孙双金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定位为成为著名的特级教师,即他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始终走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国家级学科领域改革的领头羊;讲课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一线教师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从现在他所取得的成就与影响来看,他的目标基本上如其所愿了。[14]江西省武宁县新宁二小特级教师夏银秀说:“梦想,是你生活的航标;梦想,是你美好的憧憬;梦想,是你理想的翅膀。拥有梦想,才会拥有未来。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着长大要当一名教师,为家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用我的智慧去呵护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博览群书,为他们打开智慧的宝库。”[15]夏银秀老师的确是这样做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步的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和不断超越最终成就了她的永恒。

(五)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毛蓓蕾老师——全国首批德育特级教师认为,人民大众对人民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时时处处以教师为榜样,他们从教师那里学文化,学知识,也学老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品质,学做人的道理。为此作为老师就必须在各方面以较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其中更要重视道德品质上的修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于此可知,自古以来,为人师者的“身正”早已引起关注。教师的“身正”,涉及道德素养方面的诸多内容,其内涵和外延既广又深,毛蓓蕾老师以切身的感受,分别从政治学习、、道德情操和严于律己等方面谈及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体会。

1、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

毛蓓蕾老师说,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很多时候会涉及法律常识、土地法规和经济政策,若是老师对有关政策比较了解,就可用恰当的例子、浅近的语言来进行解答,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一些政策界限。为此,毛老师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公布的法令、政策,并力求学懂理解。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一下子也把握不住,答不出来,她就对学生坦诚的说:“你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这很好,但是,你提出的问题我也不很清楚,我想用一点时间去查资料,向懂行的同志请教,然后再和你一起商讨,好吗?”可以说毛蓓蕾老师亲身体验到教师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尊重与理解的。若是作为老师不懂装懂,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政治观点和方针政策的问题作出含糊不清的、本末倒置的回答,就会造成教育上的负面影响,其后果将是严重的。所以,教师多学一些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是非常必要的。

2、高尚的道德情操

毛蓓蕾老师认为,少年儿童求知欲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易受感染。他们敬重老师,亲近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老师的情操应该是高尚的,对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了挚爱;勇于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热烈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赞赏并支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人和事,憎恨并唾弃社会上不时冒出来的丑恶现象。教师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一股精神力量的发挥,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时处处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

3、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毛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教师也不例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缺点和弱点也时常会暴露出来,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来从严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思想上、性格上的缺点和弱点能够尽量减少或去除。毛老师说,古人尚且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更何况我们是肩负培育人才重任、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呢。为了发挥表率作用,我们必须严于律己,做到勇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控自己。毛老师认为,教师若要做到严于律己,有几个方面需要做到:(1)、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规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去执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严要求自己,容不得半点疏忽。(2)、说话要守信用,向学生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3)、勇于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16]

(六)关键人物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曾教过两届初中毕业班,六界小学毕业班,做过国家、省、市级课题,承担公开课60余次,撰写论文40余篇的夏银秀老师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数学特级教师。可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名师曾经也面对过高考的失利。和常人不同的是夏老师那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顽强精神使她先是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在初登教坛的日子里,紧张、拘束、语无伦次,板书不流畅等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年轻的夏老师,正当夏银秀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她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任恩师。老师在教学中向她展示出来的教学上的硬功夫以及对教学的痴爱,给了夏老师极大的震撼,使她懂的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而深知自己知识浅薄的她从此在工作之余更加发奋读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九江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夏老师更是倍加珍惜这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的研读各门课程。在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夏老师自告奋勇的来到武宁县鲁溪乡中心完小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说夏老师是在一步一步的去实现“为家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夏老师遇到了她的第二任恩师,老师对她的教学风格很是欣赏,并举荐她去参加由县里举办的青年教师赛课,在这次赛课比拼中夏老师是载誉而归。而后,因教学成绩突出,夏老师被武宁县新宁二小聘用。在新的岗位上面对新的挑战夏银秀老师是越战越勇,在担任新宁二小副校长之后,她带领二小走出了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在蜕变为名师的过程中,很显然,夏银秀老师牢牢地抓住了命运几次三番抛给她的橄榄枝,最终成就了自己,也向我们再一次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正如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不同的名师由于内外因多种因素对其所起作用的不同,会以不同的途径成就自己的名师之名,有的甚至会因为读到教育家的教育论著、看到反映教育家事迹的影视作品等受到影响从而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笔者认为,以上所列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并不足以全面揭示所欲阐述之问题,多因“近视”所致,对于不足之处还望指点迷津。

第二篇:名师,正在成长

来深已经五年了,聆听过李燕杰、李善良、魏书生、李阳等大家的讲座或报告,领略过区教科培中心主任潘世祥、西乡中心小学校长张云鹰等本地名师的风采,身边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出身的中青年才俊比比皆是,和他们交流、共事,感到欣喜和荣幸,名师,正在成长。

然而,近300名教师的泱泱大校,竟然只有曹亚永、曾喜云、喻圻华等三位宝安区名师或名班主任,与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称号极不相称,是没有千里马,还是没有伯乐?几年前也曾举行过“名师工作室”的挂牌仪式,除了返聘的几位退休专家,近几年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众多省市骨干教师,谁去名师办公室办公,竟没有下文。

所幸的是,今年以来,学校提出了打造名师队伍提升办学水平的人才战略,拟在全校评选出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班主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各10名,经宣传发动、个人申报、初审,近日进入了复审,60位候选人一一登台述职,全体行政、区名师、部分教师代表组成了评审团,本人有幸成为评委之一,现场感受到这些老师的教学成绩和治学态度,相信不日将正式产生的40位名师,必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述职报告《名师,正在成长》。

这些候选人中,40岁以上的8个人,没有50岁以上的,大部分是年轻教师,他们中有经绿色通道调入的各省市优秀教师,有从招调考试中突出重围的追梦人,有从学校分配来的新生代,个个富有理想身怀绝技,突出的是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对岗位的珍惜,令我钦佩不已。

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不申报名师,这的确是个问题。在我们数学科组,“南粤优秀教师”云良、立国,连续25年一刻也没离开过高中数学讲台的刘专家,连续三年奋战在高三第一线的青年教师国斌,他们都保持低调,我怎么能够贸然申报?虽然“爱国不分先后”,可“人贵有自知之明”。闲聊中,曾戏谑过,报新秀吧,年龄大了。报“骨干”吧,体重大了。报骨干班主任吧,脾气大了。报学科带头人呢,帽子大了,哈哈。

用藏龙卧虎描述身边的同事,并不为过,每个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们的校长是民进宝安区副主委、宝安区人大常委、资深教研专家,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文才出众。强将手下无弱兵,有曾是省重点中学校长主任的中层行政,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教师,特别是近几年加盟的硕士研究生多达30多人,可谓兵强马壮。推出本校名师,正是时机,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名师,正在成长。

第三篇:名师成长计划

名师成长计划

做老师,应做有追求的老师,有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借助崂山区名师培养工程这个平台,将有力推动自我专业理论与素养的提升。

一、取得成绩与优势分析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积极投身于新课改中,语文教学颇有特色。在教学工作中,我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我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能很好地驾驭教材,通过设计精当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感悟文本,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富有特色。授课时我还注意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借鉴成功教育经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自工作来,我作为一名学校的骨干教师,始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年级老师定课题,搞实验,进行集体备课,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多次举行街道级语文公开课、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在优秀教学案评选中获一等奖。1997年下水文《家乡的晨雾》获全国三等奖,我指导的学生作文《月季花》在全国获奖并发表于《百家名校优秀习作选上》,1999年12月在青岛市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了苏教版同步练习。2003年我成功举行青岛市公开课《漫游世界》,2005年分别举行两节区级公开课《世纪宝鼎》和《雾凇》,在2008年的区语文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并于同年参加市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2009年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中获二等奖。同时我注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级评选中获一二等奖。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2005年我被推选为崂山区诚信服务标兵,2006年被评为崂山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崂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与区优秀教师。

二、存在不足

1.工作多年来,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缺乏规划,个人成长目标不够明确。

2.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的培训,没有很好地把实际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较慢

3.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超越教材,整理、积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强。

4.有较多的教学经验,但不太善于总结梳理,教学成果往往限于为了完成征稿任务写篇论文,自主性不强,发表文章没有影响力。

三、努力方向

1.多读书,开拓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读书看报,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理论书籍,知道最前沿的语文理论研究,了解当今语文教学的发展,使自己充分与时代接轨。

2.常反思,形成习惯

在教学我要充分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世界,及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归纳成与败的原因,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把写教学反思充分坚持下来,养成习惯,形成规律,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对于教学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经常去询问同事、专家,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长自己,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重课堂,修炼自我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教

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发展,构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每堂课争取至少有一个亮点,完成从一名合格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积极借助书籍和网络,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案例,课堂实录,课堂教学的视频,向名师靠近,学习他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习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个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读。

4.多研究,提升修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研究,即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更要立足于教学实际从小处着手研究,以研究提升个人修养。从一个教材的“扩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视角研究自己的教学,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中,做到学以致用,学会合理的消化,研究自己教学行为,分析自己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记录自己教学的点点滴滴,有自己对于教学教育的认识与体验,从而形成与时代接轨的教育思想,总之,要成为一名名师,就要有良好的个性修养,有坚持、有毅力,有爱心,不断的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第四篇:200名师成长管窥

2011110名师成长管窥

近读《中国语文人》[1],在敬佩“中国语文人”的同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思考: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语文人》介绍了30年来曾经活跃和仍然活跃在中国语文教育大舞台上的21位语文名师,让每位名师从“我的语文教育观”“我的教育方法和实践”“影响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人和事”“主要研究成果目录索引”几个方面进行自我介绍,现身说法,从而逼真鲜活地讲述了一段语文教育史,展示了一批语文教育人。现在,课改推进如火如荼,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教师个体还是教育管理部门,了解一下名师成长足迹,分析一下名师成长案例,探究一下名师成长规律,这对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语文人》推出的21位名师是:于漪、宁鸿彬、吴心田、陈钟樑、欧阳代娜、洪宗礼、钱梦龙、顾德希、蔡澄清、魏书生、李镇西、李海林、李震、严华银、张玉新、余映潮、陈军、黄厚江、程红兵、程翔、蔡明。他们工作地域不同,文化起点不同,人生际遇不同,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很不相同,但有一些十分相同的东西,这就是:

一、刻苦读书,勤奋研修

从《中国语文人》提供的信息中了解到:21位名师起点较高,第一学历为本科学历的有8位——于漪、陈钟樑、洪宗礼、顾德希、李镇西、李海林、张玉新、程红兵;而起点较低,第一学历仅为专科甚至专科以下的有13位,其中专科学历有5位——吴心田、欧阳代娜、陈军、程翔、严华银,中师或高中学历有6位——宁鸿彬、蔡澄清、李震、蔡明、黄厚江、余映潮(高中),初中学历有2位——钱梦龙、魏书生。21位名师,无论起点高低,都终身学习,一生苦读,勤奋研修,为提高学历,更为提高素养、提升能力。如:李镇西与张玉新老师,第一学历为本科,具有中学教师的合格学历,后又攻读博士学位;吴心田、欧阳代娜、陈军、程翔、严华银等老师,第一学历为大专,后进修本科,有的还攻读硕士学位;宁鸿彬、蔡澄清、李震、蔡明、黄厚江等老师,第一学历仅为中师,后进修获本科文凭。余映潮老师为高中学历,钱梦龙与魏书生老师为初中学历,三位老师一生苦读研修,但没有机会提升学历。

名师刻苦读书、勤奋研修,为提升学历,更为提高素养、提升能力。因而读书猎涉范围极广,不仅仅是读课本、读教参、读专业杂志,还读文史哲理论专著,读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专著,等等。如钱梦龙老师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随园诗话》《随园全集》《聊斋志异》,读鲁迅文集,读四大名著……如魏书生老师读《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读《列宁传》《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爱因斯坦传》《爱迪生传》《丘吉尔传》《林肯传》《戈尔巴乔夫传》,甚至读《释迦牟尼传》……如李震老师读《学习心理与教学》《情感教学心理学》(卢家楣)、《教育心理学》(潘菽)、《思维与语言》(维果斯基)、《实验心理学》(赫葆源等)、《儿童心理学讲话》(朱智贤等)、《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林崇德)、《心理学》(伍棠棣)、《阅读心理学》(张必隐)、《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语文言意论》(李维鼎)……还应看到,《中国语文人》着重介绍的是21位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没有详尽介绍他们的阅读研修情况,以上列举挂一漏万;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对自己教育思想的介绍中窥见他们广泛的阅读研修范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广泛的阅读研修,夯实了他们的业务基础,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养,奠定了他们的名师地位,谱就了他们的名师风采。

与名师大不相同,一般老师(包括我)大都没有刻苦读书、勤奋研修的习惯,通常只是看看课本与教参,或者看点“优秀教案”,连教学期刊都懒得订阅,更不要说购买阅读理论著作;对教学期刊即使偶尔翻翻,也只不过随意消遣,谈不上有意研修,谈不上持之以恒。这些,或许就是一般老师难以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这是名师余映潮在《中国语文人》中介绍自己所用的文章标题,是他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在我看来,这八个字何尝不是所有名师的共同写照,何尝不是所有名师的共同做法与成才规律?我想:所谓“不离学术”,是指名师都有持之以恒的理论专研及学术构建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都有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个案情况提炼出普遍规律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所谓“不离实践”,是指名师都有持之以恒的从教学实践中获取鲜活事例与丰富素材以提炼规律、构建理论、支撑学术的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不离学术”与“不离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学术追求与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始终是盲目性的,低层次的;同样,脱离实践、没有鲜活事例印证支撑的所谓学术构建,也是空洞无用的。教学研究不等于文艺创作:文艺创作依赖灵感顿悟与想象虚构,而教学研究依靠占有材料与积累认识。

由于重视“学术”,名师们都“不离学术”。《中国语文人》中的21位名师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与自成体系的理论主张、学术构建,虽然这些理念、理论、学术有彼此交叉重合的部分内容(事实上,无需人人都拿出彼此不同、完全排斥的教学理念、理论主张与学术构建,因为当下五花八门的理念、理论、学术已经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于漪老师的“弘扬人文”“教书育人”等理念理论;宁鸿彬老师的“提倡质疑”“加强双基”等理念理论;吴心田老师的“语文本位观”“基础工具观”“工具人文统一观”“重视知识学习积累观”“重视语文能力训练观”等理念理论;欧阳代娜老师的“语文学科本质属性是工具”“加强双基”“能力过关”等理念理论;洪宗礼老师的“„五说‟语文教育观”“„双引‟教学法”等理念理论;钱梦龙老师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重视语文教育的民族魂”等理念理论;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知识变能力”等理念理论;魏书生老师的“教师要自强不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六步课堂教学法”等理念理论;李镇西老师的“浪漫语文”“训练语文”“生活语文”“创造语文”“人格语文”“民主语文”等理念理论;李海林老师的“语感教学”“言语教学”“重归知识教学”等理念理论;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的阅读教学理念理论,以及“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理念理论;程翔老师的“两种知识(按:指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并重”等理念理论……

由于重视“实践”,名师们都“不离实践”。“不离实践”不仅指他们不离课堂、坚持教学,而且指他们积极主动地上公开课,搞课题研究,搞教学实验。《中国语文人》中的21位名师中有16位担任主任、校长等行政领导(他们是:吴心田、陈钟樑、洪宗礼、钱梦龙、蔡澄清、魏书生、李镇西、李海林、李震、严华银、余映潮、陈军、黄厚江、程红兵、程翔、蔡明),有繁杂的行政事务,但他们都始终不离课堂,坚持教学。如魏书生老师,担任学校校长、书记后,还当班主任,还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当盘锦市教委主任后还坚持到学校上课!再如余映潮老师,多年担任湖北荆州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50岁时仍有上公开课的冲动与激情,60多岁后仍“不离学术,不离实践”!21位名师大都有上公开课、评优课的经历,且大都因上公开课、评优课而出名。21位名师大都搞支撑自己教学理念与学术观点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如:宁鸿彬老师搞了六轮多年的“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及“卡片辅助教学”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吴心田老师搞了“以训练为主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欧阳代娜老师搞了“初中阶段语文能力基本过关”课题实验;洪宗礼老师搞了“„双引‟教学法”课题实验,在60岁以后的12年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顾德希老师主持了网络环境下“双课堂(”按:指“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教改实验;蔡澄清老师搞了“点拨教学法”课题实验;程红兵老师主持教育部课题“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等等。可以说,名师们之所以声名显赫,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为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付诸行动,积极实践,搞出成绩。

虽然当今许多学校也搞“课题研究”,但通常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与验收,“结题”要靠“接待”,“课题”只是敲门砖,课题“结题”验收之后则“呆在深闺人不识”,故所谓“课题”,往往只是废纸一推,没有科技含量,没有推广价值。这样的“课题研究”,不仅不能促进教师提高素质,而且还会促使教师弄虚作假,与名师们的课题研究岂止相距十万八千里!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是名师取得非凡业绩的主要条件与途径。正因为做到了“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名师们不仅教艺精湛,而且著述丰厚。如余映潮老师,46岁才开始写教研论文,如今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还发表了1300多篇教学论文!何以如此高产?得益于“两个不离”,得益于丰厚积累。十多年前读余老师的文章,知道他每月要阅读几十种业务期刊,且每期都要做资料卡片。那时做资料卡片,不像现在可以下载收藏或复制粘贴十分方便,全凭手工抄写,其工作量之大、劳作之艰辛难以想象!现在阅读余老师的文章,总会发现差不多每篇文章后都有长长的一串“教学链接”,这些“链接”见证了余老师的广泛阅读与扎实积累!余老师将优秀教师的特点简练地概括为“能写文章,能教学”,也紧紧扣住了“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可谓经验之谈,精辟之极!是啊,没有做到“两个不离”,余老师不可能由一个高中生变为教育名师,不可能成为张定远先生赞誉的“中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一般老师虽然天天教学,做到了“不离实践”,但大都没有做到“不离学术”。他们大都没有阅读业务书刊的自觉,没有专研教育理论的自觉,没有思考教学疑难的自觉,没有撰写教研论文的自觉,故多年原地踏步,难以提高,写篇教学论文都困难,晋升职称通常要靠花钱买“论文”!许多领导“两个不离”连一个都做不到,常常因为身居“高位”而不屑教学(许多初中小学校长都不上课),常常借口事务“繁忙”而抛弃业务(更不要说学术),故全国鲜有陈钟樑、洪宗礼、钱梦龙、蔡澄清、魏书生、李镇西、李海林、李震、陈军、程红兵、程翔那样的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果丰硕的业务领导。

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无论工作、读书,还是研究、写作。如:于漪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现在80多岁仍然读书写作发文章,活跃于语文教育界;魏书生老师退休之前始终不曾离开课堂,不曾停止研究;余映潮老师60多岁后仍然“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洪宗礼老师在60岁以后的12年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可以说,几乎所有名师都一生勤奋读书,一生努力工作,一生探究不停,一生笔耕不辍,并不因为有了名气而有所懈怠,真正算得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的取得不能只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而要靠始终如一的坚持;另一方面,兴趣使然,习惯使然,因为名师们都有强烈的自强不息意识,在读书、工作、研究中培养了浓郁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而这种兴趣与习惯使他们难以“刹车”。

一般人(包括我)容易产生惰性,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极为困难。因此,所谓“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也只不过是“此时”——需要晋升之时——“一搏”罢了。现在“35岁现象”(35岁左右进了高级就“到站歇气”)相当普遍,而之所以出现“35岁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般人难以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然,还有诸多客观原因,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教研氛围等。

四、良师指导,环境培育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如果说,“刻苦读书,勤奋研修”“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成就名师的主观原因,那么,“良师指导,环境培育,”则是成就名师的客观原因。读《中国语文人》,从每位名师自我叙述的“影响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人和事”中得知,几乎每位名师都有“影响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人和事”,即都得到良师的指导与提携。这些良师或者是有深厚功底的任课教师,或者是有伯乐眼光的业界精英、业务领导、刊物主编。前者如吴心田的老师之于吴心田;陈钟樑的老师之于陈钟樑;钱梦龙的老师之于钱梦龙……后者如于漪之于程红兵;吴心田之于程翔;蔡澄清之于陈军——陈军的“点拨教学”师承蔡澄清,得益于“蔡老师的引路、教诲、点拨”(陈军:《在思考的世界里与学生一起飞翔》);邹贤敏(《中学语文》原主编)、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原主编)、桑建中(《语文教学通讯》原主编)之于余映潮——几位主编让余老师在他们所编的刊物上发专栏文章;《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及《语文教学通讯》主编之于陈军——两家刊物的主编不仅刊发了陈军的文章,还让24岁的陈军成为所编刊物的“封面人物”;……据钱梦龙老师的《高高的标尺——回忆我的恩师武钟英先生》介绍,钱老师读小学时颇为调皮,常常逃学、缺课、赖作业,在五年级之前已是有三次留级纪录而颇有“知名度”的“留级大王”,五年级时得到“课讲得好”的武钟英老师的赏识与引导,迷上了学习,爱上了文学特别是古诗词,从而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以至初中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立志要做武老师那样的好老师,终于成为赫赫名师。这一现象启示我们:教师深厚的业务功底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作用巨大。从程红兵、程翔、陈军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们分别得到业界精英和业务领导于漪、吴心田、蔡澄清等老师的指导、培养与提携。据我所知:吴心田老师在担任淄博市教研室主任及山东省教育厅语文教研室主任期间,指导、培养了大批名师。这些情况表明:业界精英和业务领导的发现、指导、培养对教师的成长作用巨大。陈军老师说:他22岁时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第一篇文章,“激动得不得了”,从而兴趣大增,勤奋写作,“一年下来……写教材分析的手稿累叠起来大约有两米来高”(陈军:《在思考的世界里与学生一起飞翔》)!刊物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由此可见!

名师成长不仅与精英的指导培养有关,而且与环境的培育熏陶有关。《中国语文人》介绍的21位名师,地域分布如下——上海6人:于漪、陈钟樑、钱梦龙、李海林(从湖南到上海)、陈军(从安徽到上海)、程红兵(从江西到上海);江苏5人:洪宗礼、李震、严华银、黄厚江、蔡明;北京3人:宁鸿彬、顾德希、程翔(从山东到北京);辽宁2人:欧阳代娜、魏书生;山东1人:吴心田(山东名师较多,不少外流);湖北1人:余映潮;吉林1人:张玉新;安徽1人:蔡澄清;四川1人:李镇西。从地域分布看,绝大部分来自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仅有李镇西1人。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教育投入充足,教学设施齐全,教育理念先进,激励机制健全,教研氛围浓郁……这些,有利教师发展,教师容易干出成绩成为名师。而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全,教育理念落后,激励机制欠缺,教研氛围不浓……这些,制约教师发展,教师难以干出成绩成为名师。比如:据笔者所知,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不少学校,除了有硬性规定必须订阅的《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外,差不多不订业务书刊,阅览室里空空如也(也难怪教师不读书!);完善激励机制往往要利用经济杠杆,而经济困窘往往使校长无能为力,懒得考虑……于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学校认识不到搞好教研对提高教师素质的促进作用,价值取向不正确,激励机制不健全,舆论导向不正确,教研氛围不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中,领导、教师的理念、视野、兴趣是何种状态不难想象,素质提高之难不难想象。

当然,环境培育是外因,自身努力是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环境制约的。但自身努力作用有限,教师发展还需营造适宜环境。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名师成长的条件与途径。还需指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肯定还有其不同常人的先天智慧与特质,限于篇幅,不再展开。但是应该看到:成就名师的主要条件是自身的后天努力,否则,即便聪明如方仲永,也会由于后天不努力而“泯然众人矣”;而一般老师尽到最大努力,即便不能成为名师,也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显著提高。当然,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绝非我以上浅薄、幼稚的看法所能准确回答。但我愿抛砖引玉,让这一问题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并提出更有见地的看法与建议,以期打造更多教育名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想:这大概也是有识之士编著《中国语文人》的初衷与目的吧。

参考文献:

[1] 张蕾,林雨风.中国语文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本文所有引用均出自《中国语文人》,不再一一注明)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2011年第7期)

第五篇:名师伴我成长

名师伴我成长

——罗针中心小学 郑佳

名师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的智慧,只有教师拥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智慧。一般的教师是把自己学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智慧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经常地、有效地冒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从而慢慢地提高了悟性,增长了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起来,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名师对教材、教参,绝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解所教知识、接受其教育思想外,会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超常思维”的因素,独特的东西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名师善于启发学生,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名师们的魅力、学识和教学艺术让我们震撼、折服与陶醉: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又如轻歌慢乐般轻盈自如。想到这,我脑海里就会悄然出现一片争奇斗艳的花海,仿佛听到了朵朵花儿的轻声吟唱。

凡是名师,都有成功的特点,那就是静心养性,静中求慧。《昭德新编》语:“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佛家也讲“静能生慧”,是说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不受外界的诱惑,心如止水,就容易产生智慧,无往而不胜。是呀,浮躁的心会冲进风暴,清净的心会驶入港湾。从名师的成长与体会介绍中,我能感觉到那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状态,和对教学工作的态度,柔软无声且持之以恒。做小学教师,既是严师,还是孩子信赖的朋友。做到合理利用时间,常常保持积极饱满的状态,时常翻阅教育杂志,钻研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说实话并不容易。如今,纷繁的社会伴着时代的发展是越来越让人感到喧嚣,难测的人心随着欲望的增多是越来越叫人难平。烦躁、焦虑、埋怨、倦怠等应运而生。而于老师固守着一份宁静,坚持课堂教学的研究,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保持精神的充盈,在教育的路上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名师在上课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语言亲切,语调生动,表情丰富,格外有人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和力,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保留着激情,他的一言一语,一抬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很快带领学生进入了学习。没有预设不等于没有备课。名师上课上得如此生动,如此自然,如此真实,正是因为名师心中有了充分的准备,方能把自己放在这样高的位置,以不变制万变。

听过很多次课,总听到有的教师叹气说:“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不必多说,其意自明。在我们课堂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老师包办过多的现象,从课堂设计的不敢放手,到引导学生发言的小心谨慎,孩子们亦步亦趋,非常劳累,只能是邯郸学步,尴尬万分。我们听课的人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暂不说教学目标完成的如何,孩子能力发展怎样,就孩子张不开嘴这一条,就已经足够表明。名师的课,给学生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没有因为一个学生的想法正符合教师所需要的想法,教师马上“鸣锣收兵”,处理的非常棒。教学时关注了学生的差异,耐心地等,给他们交流的机会。他们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在不断地冲突、碰撞中,自然消除困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学习名师的海纳百川。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自身的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思考,只有凭着勤劲、坚持,才能炼就为人师的真功夫,才能实现自己课堂教学的理想。所以说业余闲暇时,做读书笔记、写教后感,不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要进步,就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成长,就要像名师学习,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写随感和教后记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自己勤于阅读和思

考的强有力的动力。虽然工作繁忙,也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我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实践的自我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的提升。以文字的方式留下成长的足迹,不断学习和反思,汲他人之长,为我所用,这也是名师给予我的启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是匮乏的,知识是不够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在专业引领下不断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坚持看教育理论书籍,向专家老师请教,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充电,通过各种途径的研修,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当然我们还要感恩学生,是他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我们的课堂呈现精彩!包容成绩、性格不一的孩子,需要我们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并学会“雪中送炭”,成为让学生精神安慰、值得信赖的人。

那么在赞叹与钦佩之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要广泛阅读。要阅读数学教材,不仅要读你所教学段的教材,还要读其他学段的。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而且要读初中、高中教材。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要阅读数学史,因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要阅读杂书,教数学的,不妨读点文学、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杂家”。这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多一份机智,多一份自如,多一份洒脱。要阅读经典,经典能帮助我们分辨是非,澄清模糊,领悟真谛。除了读有字之书外,我们更要读无字之书。要阅读同伴,能够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就是一种缘分,“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座宝库,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充分开发、利用。要阅读社会,社会是一部大书,“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读懂这部大书,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处处留心。

二、要积极实践。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班级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验、方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我们要关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教学而言,我说,细节决定境界,你对细节关注的程度就能决定你教学的高度。

三、要不断反思。反思可以激活我们的教学智慧,可以催化我们的专业成长。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们深刻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习他们博爱的情怀,学习他们春风化雨的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感谢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感受名师,探寻她们的足迹,以课堂为友,和名师对话,滋养了我们的语言,充盈了我们的心灵,读书、研究、反思、成长是我前进的方向.

下载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名师与名师成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师发展与成长规划范文合集

    名师发展与成长规划 张华 一、指导思想 教师发展是实现教师价值的过程,是教师在认识教育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

    读《幼儿名师成长案例解读》心得体会

    读《幼儿名师成长案例解读》心得体会 暑期阅读《幼儿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完此书,感触很深,名师们用爱谱写一曲爱之歌,他们的精神可嘉,作为幼儿教师,向师者学习,学习他们的这份爱......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书笔记摘抄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书笔记摘抄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一书,捧在手里,未曾翻启,就开始了自身教育生涯的回忆。从事幼教工作20余年,却总觉得幼儿教师越来越不会当了,不......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后感(5篇)

    都说教师这一职业是崇高的,但“崇高”一词并非职业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奋斗在这一岗位上人们给它镀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我们现在的幼儿教师有很多的迷茫,不知道如何为自己正确......

    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答案

    《 名师启迪骨干教师成长》读书笔记 前言 1、什么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指在教师群体中那些职业素养相对优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发挥骨干作用的教师。 2、骨干教师的作用?(1)示......

    教师的追求与名师的成长

    与 时 俱 进 重 塑 自 我 ----听成尚荣先生《教师的追求和名师的成长》讲座有感 从加拿大回国之前,我抽了一天时间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宿舍,认真聆听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有关《......

    名师的成长日志

    日志:经过本次学习培训,听了教授的讲座,使自己对名师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了解到名师成长需要“九力”,即 理想力、精进力、艺术力、表达力、学习力、发展力、创新力、思想......

    名师成长论坛演讲稿

    名师成长论坛演讲稿 名师成长论坛演讲稿大家上午好: 我是**小学的解**。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从99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有17个年头了,我也从毛头小伙向中年人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