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童趣》管窥初中文言文教学
从《童趣》中管窥初中文言文教学
2010-11-22 12:50:51|分类: 科组成果|字号 订阅
摘要:《童趣》这篇文章是初中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兴趣昂然。在教学中没有必要过深过多地讲授文言文知识,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语文材料,更细地品味原汁原味的“童趣”,突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语文之趣。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轻松,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和谐,我们的文言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兴趣、朗读、重点、生活
学习了三年多的《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我在初步完成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的备课任务时,我细细阅读与感悟了第一单元里的五篇文章,梳理了这五篇文章里需要落实的教学点。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第五课《童趣》,我有几点思考,想写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明确地位,让学生了解文言文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阅读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入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教学更是一个既新颖又重要的领域。文言文学习对于初中尤其是处于转折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能让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并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就“海阔天空”,否则就如“牛听弹琴”,甚至“穷途末路”了。
二、消除畏惧感,让学生走进文言文
文言文和我们的时代隔了太久,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已经很难读懂、看懂和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中学生漠视。再加上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是教师串讲译文,学生埋头快速记录,直至搞懂每个字词句之意,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到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富于情感性。无论是现代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培养兴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有些学生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
《童趣》这篇文章是初中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有必让我们去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虾蟆,无一不是以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充满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淡,比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让课堂也不自觉“童趣盎然”。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欢“出风头”来调动其学习味口,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本文过程中,能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教学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昂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惧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语文之趣。
四、加强朗读教学,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文章的意思自然也就理解了。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朗读,多美读。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路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彻底破除了“知识排点”“训练布线”的编排方式,减化了头绪,强化了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能翱翔于语文世界之中。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静读,再让他们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静读,沉入文本,除去浮躁,直接进入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朗读是一个体味的过程,用充裕的时间或范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或分小组读、或比赛读等等。同时,我在情感、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适当点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通过静读和反复朗读,学生本能把握语音语调和节奏,能感知本文的故事内容,体味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突出重点,把握文言文的精髓
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源源本本一大套,这是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学一大忌,因为老师讲得太多使学生产生文言文难的恐惧心理。实践告诉我们:根据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就能收到纲举目张之效。也就是说,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就要大胆讲,要言而不繁,讲深讲透,使学生一课有一得,课课有所得,得得相关联;同时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把课上得集中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童趣》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词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
在教学中,我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课堂生动活泼。
总之,在《童趣》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魅力,让学生着迷,努力搭建“学生主动喜欢学习”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趣味盎然,信心十足。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学习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我们的教学将会越来越轻松,我们的课堂将会越来越和谐,我们的文言教学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第二篇:童趣文言文
童趣
朝代:清代 作者:沈复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4.张目:张大眼睛。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16.或:有的。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23.作:当做。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28.以„„为„„:把„„当作„„。29.林:森林。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40.数十:几十。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24 .
汉语知识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多音字
虾:通“蛤”há虾蟆蛤蟆xiā对虾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
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察:①明察秋毫〔看〕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
为:①项为之强〔因为...而...〕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②物外之趣〔助词,的〕③心之所向〔助词。无意〕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7.见藐小之物(的)
其∶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想象〕 ▲
特殊语句翻译
倒装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译为:把------当作。
古今异义解释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参考赏析 赏析
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真正可爱,天真无邪。
参考资料:
1、《童趣》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9]
所涉成语
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里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
庞然大物:极大极大地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怡然称快:高兴地连声叫好
简介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童趣,即儿童的情趣。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这同时也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眼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庞然大物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虫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表现手法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参考资料:
1、童趣 课文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9]
创作背景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写作此文时作者已46岁。参考资料:
1、赵有贤.清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270
教案建议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初中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6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到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3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意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湿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或倒装句)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的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5.背诵全文
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因为鹤翔,鹤鸣都是比喻人生大志的,所谓的鹤鸣九皋,冲天一鹤就是表达宽广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远大抱负的──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欣赏分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四、拥有物外之趣条件
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②、富于想象和联想
③、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五、第一人称
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感,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读者读起来更加有兴趣。
沈复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参考资料 生平
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中年经商。沈复平时好游山水,工善画,长于散文。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第三篇:关于初中舞蹈教学管窥论文
一、融情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
舞蹈是一种感情的抒发,一种好的舞蹈不仅能够让跳舞者感到身心的舒畅,感到激情的徜徉,还能够让观看者感动。这就是舞蹈感情的一种传递,只有练舞者有感情,寄感情于舞蹈,观舞的人才能够发现那一个个感动点,才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强调情感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感情,更能提高他们借用舞蹈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融情于教学,要恰到好处,用自身作为引子,去调动学生的思想。
(1)口传身授式教学
很多人认为舞蹈教学应该是手把手的教学,是老师将动作做出来,学生进行模仿。其实在此过程中,老师的语言也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它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欲望。比如在教学生如何练习腿的动作的时候,老师可以用“均匀用力,让音乐在你的腿部跳跃;逐渐伸长你的腿,再伸展一点,到达最高点坚持一下;逐渐收紧,坚持住,大家做的很好”。用这样一系列的语言来传递动作的要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心里得到放松,对学习舞蹈更加有信心。而且因为舞蹈的练习是比较劳累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压力也比较大,所以老师的语言不要太僵硬,容易让学生更加反感。而要亲切、表达更加形象。并且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去独立完成这些动作。如说,我们是舞台上最美丽的精灵;大家每个动作只要做到位就非常优美;大家一定要笑,将快乐表达在脸上。身授是舞蹈训练的重要过程,也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过程。因为舞蹈的一些动作很抽象,甚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要想动作统一,就必须要老师亲自示范。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模板,另一方面也可以教学生如何去理解这里面所包含的情感。一般来说,老师一个动作要做三遍,第一遍是包含情感的演示,第二遍是肢解的动作,第三遍要加入语言的描述,将感情先用语言表现出来。开始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仅用手势来表现舞蹈;增加学生可以模仿的次数,这样不断地锻炼才能逐渐掌握身体的运动规律,从模仿到创新;学生在了解如何表达舞蹈思想之后,就能够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塑造舞蹈,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2)以情动情式教学
人生来就有对美的感知能力,即使是思维直接、简单的初中生,他们对美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其实代沟问题就是审美不同造成的,思考的方式不一样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因此老师在教学舞蹈之前,不妨先给学生奠定下一个情感的“基调”,让学生先听音乐,感受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尽情想象,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独立的感受和见解。音乐有的激昂,有的柔和,有的有节奏感,有的则是缓慢抒情,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些音乐特点,教会他们辨别简单的音乐特质。除了音乐之情感染舞蹈之情之外,还可以使用“眉目传情”。眼睛是通往心灵的窗户,舞蹈的动作除了肢体语言之外,还有眼神语言。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高难度的眼神交流容易让学生感到压力。其实只要老师在平时逐渐强化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并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眼神的交流,给学生做好的榜样。这样自然能够增加他们对舞蹈的理解,眼部的情感自然就能够流露出来。特别进行强化训练时,老师可以以印度舞为举例,重点给学生看眼部眼神的变化。
二、精选教学题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题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一个舞蹈的评价是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来考量的。对于舞蹈的形体美来说,是感性的考察;而内在的理性,则是对舞蹈意义的思考,是舞蹈本身所表达的含义和境界。每一个舞蹈都是有灵魂的,而这个灵魂一旦和观众产生了共鸣,那么就诞生了优秀的舞蹈。若只是让观众去欣赏形体之美,则过于简单无深意,更不能给观众触碰心灵的感觉。而这些种种都是建立在好的选题和立意的基础之上,有了灵魂才能跳出优美而心动的舞姿。
(1)选材具有时代精神
舞蹈也是具有时代气息和特色的,也应当是在时代的前段跳跃的。而初中生的舞蹈教学虽然是基础性的教学,但是因为学生的喜好和兴趣会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所以多做改变,紧随时代步伐是非常明智而有效的。因此老师在选择教学题材的时候,要与时代接轨,多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或者是融入一些时代元素,让舞蹈从立意到形体都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
(2)深化选材意义
舞蹈就像是一个精灵,它表达着舞蹈者的心思,也表达着编舞者和立意者的思想。因此老师在教学之初就应该给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从深处去挖掘学习舞蹈的意义。深化选材的意义是为了彰显舞蹈的人文魅力,为了体现舞蹈教学的着力点。另外,即使是做深远的立意,也必须符合初中生的世界观,保证在他们的思想范围内能够理解。否则过于“高大上”,可能也只是空谈。
(3)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们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温柔、有的偏于急躁、有的喜欢安静、有的则更加热衷于热闹。而这些都是他们选择何种题材的舞蹈的一个基本的考察依据,让一个性子急的人去跳较为缓慢的舞蹈,可能他们本身也是难以习惯的。所以老师可以多给学生几种题材的舞蹈,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这样他们能够选择更是适合自己的舞蹈,也能够培养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会因为课业的压力而将其作为一种负担。而且目前的初中生都有自己的主见,他们关注的东西也非常广泛,从国际音乐到古典音乐,从民族舞蹈到国际舞蹈形式,他们都有所关注。这样一来,他们更喜欢多元化的舞蹈形式,对自己想要进行的舞蹈也有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自己选择既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又能够帮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对他们将来在舞蹈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严格训练过程,每个动作都要标准科学
(1)标准化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只有做到位才能够表现出那种美丽,才能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在初中舞蹈的教学阶段,基础教学更加要严把关,这样才利于学生后来的舞蹈学习。老师要将每个动作做标准的示范,并且给每个学生指正,保证每个细微的动作、每个细节都得到完善。
(2)实现互帮式教学
舞蹈可以是集体的活动,也可以是个人美的展示。但是学习的过程却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舞蹈动作都难以看到完全,即使是有一面镜子也难以看到各个角落。所以实现互帮式教学,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指正,相互完善。同组的同学就是观众,是我们舞蹈的欣赏者,所以他们的意见要更加客观和恰当一些。
(3)比赛刺激竞争
舞蹈学习虽然是一种自愿的学习,而且和天分也有关系,但是同样和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采用竞争制度进行舞蹈教学,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促使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而且舞蹈是具有创新和实践意义的,如果学生只是拘于教学内容,很难提升自己的能力。采用竞争的形式,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让自己的舞蹈更具竞争力,舞蹈境界自然而然就得到提高了。
(4)分层次教学
舞蹈是一种艺术,是身体的艺术,所以和天赋有较大的关系。而初中教学又是舞蹈的基础教学,不能够只关注优秀学生,要综合考虑,进行分层次教学。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对有舞蹈天赋的学生做较高的要求,并且给他们提高舞蹈难度;能力中等的同学,可以增加他们的舞蹈量,让他们有稳定的提高;而对于那些肢体协调能力过差的同学,要降低他们的要求,打实他们的基本功,并且用适当的语言鼓励他们,更加注重让他们体会舞蹈的境界。
总之,初中舞蹈教学作为基本教学有其重要的意义,管窥其教学方法只能够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中心等几个方面来看。而且随着新课标的逐渐展开,舞蹈作为人文教育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从学校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施展。老师要正确把握家长的这些期望,给学生的舞蹈教学做最恰当和符合个人实际的指导。
第四篇:童趣的文言文及翻译
导语:文言文翻译并不难,但是一定要多积累,多学习。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童趣的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将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与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文章主旨】
通过观察、想象与联想而得到的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主旨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文章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与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与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第五篇:写字教学管窥(本站推荐)
写字教学管窥
曾经听到过这么一首歌,以为颇有深意:“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写字与做人关系之密切,古往今来,皆为人们所共识。正字亦能正人。在现代,硬笔字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无疑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的体现。而写好字的基础在小学,怎样在六年中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确实是需下一番工夫的。近几年,我对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虽未形成理论体系,也从中悟到了几点心得。
想让学生写好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在这方面,我想出了多种方法。比如:给学生经常欣赏好的硬笔书法作品,让学生产生钦羡的心理,从而产生写好字的愿望,并结合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的感人的书法故事,给学生以良好的文化熏陶。在讲述历史书法故事的时候,就渗透“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对写好硬笔字有着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我还经常给学生讲在现代社会中,写好一手漂亮的字的好处,并通过各项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我认为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以教师自身的扎实基本功吸引学生自觉效仿。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这时期的儿童向师性与模仿力最强,如能加以恰当引导,实在是省心省力,效果极佳。
在解决了兴趣问题以后,就是寻找好的教学方法了。
我先后潜心钻研了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楷书书法的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自己充实起来后,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步骤。首先,从笔画入手,为写字打下良好基础。有许多小学生的字的整体看起来结构还行,但仔细一看,笔画纤细如火柴杆,只是搭了个字架子而已,毫无美感。我从点、横、竖、钩、撇、捺、折、提入手,结合毛笔字中的笔画特点,创制了一套硬笔书法的笔画书写要领口诀,并在平时教学中反复提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成为习惯。比如斜点:起笔尖势如水滴,由轻而重要顿提。指出了斜点的书写过程及形态特点,便于学生掌握。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多作示范,除了在板书中,还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不厌其烦,反复讲练,甚而贯穿整个书法教学,要常讲不缀,严格要求。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大有裨益的。在练习笔画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已受到了教育。由为数不多的笔画组成成千上万的中国汉字,而其中笔画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字里,有不同的搭配组合,或长短、或曲直、或粗细,变化反复无常,要想写好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需要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揣摩、用心总结,做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学生在习字,也在学做有心人。
第二,找到适当的教学模式。我校近年来采用了回宫格教学法。借着这次机会,我大力向学生推介回宫格,并展开了“读帖,找外延笔画;析字,找字形特点;临写,反复对照”的三步教学模式,从上面提及的笔画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回宫格教学法简单易学,学生容易上手,特别易于纠正学生在结字方面出现的种种毛病。虽然回宫格教学法并非我们创造,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此法纳入我们的硬笔书法教学中,也颇为相宜。运用此法,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字形结构,经过练写,便形成了挺拔、秀美、飘逸、自然的书体,但是我们并不强求学生千人一面,万人一体,都写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字,而是强调要不拘一格,做到字如其人。有的同学个性敦厚,写出的字自然就厚重、大方,有的同学个性活泼,写出的字也就轻快、灵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们的字千姿百态、各有所长、百花齐放,成绩颇为喜人。
第三,从书法术语入手,培养学生的“字感”。读书要有语感,写字也要有字感。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字,而不懂怎样写才叫美,那他就得不到进步。但要培养学生的字感,就需恰到好处地引入书法术语。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关于书法术语,那简直数不胜数,对于小学生,就要删繁就简。我先后在每周一次的书法讲座中教给了学生“天覆地载”、“点画呼应”、“笔断意连”、“收放开合”、“参差迎让”等书法小知识,并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让学生读帖之后说帖,写字之后评字,训练了学生的字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只要能注意教学语言不艰涩难懂,再结合大量字例,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现在我带的这个班,虽只一个学期多一点,学生已能通过观察识别自己与他人字的美丑以及原因了。比如,以前学生在书写时“口”字不易写好,在讲“收放开合”中我重点讲了此例,使学生明确知道上开下会的书写方式使“口”更加美观,以后在书写中也较好地改掉了以往的毛病。学书也学做人。有的独生子女同学左平日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别人丑,感觉不到别人也有长处,自己也有缺点。在书法术语的教学中,我经常语重心长地渗透做人的道理,教育他们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要谦和有礼,要团结友爱。学书与做人就这样有机结合,我感到学生们真的从行为有了改变,这
些道理一但植入学生纯洁的心田,相信会给他们一生以良好影响。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也许,我们的书法教学不可能给学生这所有的重要影响,但若能做到其中几点,不也很值得吗?
第四,从部首入手,以点带面。中国汉字如此之多,教师不可能逐字讲解,好在汉字是方块字,有许多可归为一类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循序渐进,先从上下、左右、包围、独体四大结构类型讲起,又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几十种常见部首的写法及与整个字的搭配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尽快掌握了各种部首。在部首教学中,最容易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我们中国汉字是音义结合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各个部分之间的俯仰容让其实也渗透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左右结构的字,左偏旁宜左放右收,右偏旁宜左收右放,这样放在一起就很和谐美观,如果每个部分都张牙舞爪或相离甚远,就不美了。这也在无形中教育比较自私的独生子女,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结字成篇,提高能力。学生单写一个个字能写好,写成篇却未必能写整齐、谐调,我精心指导行款,并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写字的艺术性大大提高。至今我班已有多名学生在路局级和教育区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字内部要搭配合理,整篇中各个字更加要注意搭配,如字距、行距,字的大小、疏密,均需合情合理,求得自然之美而不能刻板做作。这其中也蕴含着做人的大道理。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因材施教,不可只抓一头应着眼于培养全体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十个指头,各有长短。”我们也不可能强求所有的学生都写出比较高的水平,有一些学生因个体的原因,相对地与别人有差距,在此时,教师所着眼的主要应是抓好学生的端正、整洁的良好习惯,不管字写的是否漂亮,最起码应清楚、大方,实践证明,练好字能提高一个学生的自信心,能带动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我班有一个学生,原来成绩不佳,尤其是默字特差,在练字中,我看到她的进步,多加表扬与激励使她一跃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而正因为反复练字,默字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我经常说,字如其人,习字已成为学生全面提高的一个手段。
以上几点,是我在我校回宫格习字于德育结合的教研课题中的一个尝试,尚未成熟,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使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