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

时间:2019-05-15 15: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

第一篇: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

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

衡钢中学赵月华

摘要:文言文教学方法历来传统、老套,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心得体会整体感知 悬念故事穿插兴趣拓展提升

在历史的天空中,《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国语》、《战国策》等古代文学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是他们在遥远的天空却显得孤单寂寥,很多人没有感受到他们的温暖。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遥远,我们只能仰望,还是由于星光闪烁不定,我们捕捉不到它的光芒?是的,或许是年代久远,他们晦涩难晓,常常让人心存敬畏,望而却步。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总想让这些散落在课本中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射进学生的心灵空间,让圣人的光芒温暖他们,指导他们,但是,学生却觉得这些文言文面孔冷峻,不愿接近。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难字词理解,二难学生背诵,三难文言考试„„因此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的有些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这座文学殿堂,让学生浸染古代文化时,传承文化遗产呢?

在百家讲坛中我有了惊喜的发现:借鉴名家阅读古代文学的方法和讲解的方式和风格,可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僵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曾播放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把三国故事讲的通俗易懂,且

趣味横生,就是文学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听的津津有味。后来又播出了于丹谈《论语》,原本高深的《论语》在于丹的口中变得浅显易懂,品味起来味道十足,我觉得依然不过瘾,又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品读,为什么如此深奥的文字他们能讲得如此生动呢?在寻找原因中,我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出路。那么如何让这些星星穿越前年的历史时空亮起来呢?

一、课前研读,读出自己的心得

回想名家的讲述,他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活解文本,对原本深奥的文字用自己的话娓娓到来,他们的娴熟首先缘于对文本的熟悉,在对文本的研读中对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感悟。所以,要使自己的文言文教的精彩,首先要吃透文本,有些教师教一些课文,一看自己比较熟悉,书本往腋下一夹就走上讲坛;有一些老师匆匆读了一遍,教参一看就“胸有成竹”,走上讲台,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还是一知半解,这样讲解起来只能干巴巴的,味同嚼蜡。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也不能应付自如,学生听的索然无味。要想像于丹那样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把古代圣贤思想的精髓传递给读者,只有研读文本。曾记得以前自己教《勾践灭吴》,给学生翻译课文,边看注解边翻译,讲得枯燥、乏味,我在台上“言之谆谆”,有的学生在台下“听之藐藐”,还有的学生“一心想着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以射之”,更有几个学生早就梦游周公去了。

二、整体感知,走出字词误区

名家们讲解,从来不会从字词入手,总是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说出整体意思,说出自己见解,再从原句中寻找依据,而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致形成了几大板快:朗读、翻译、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拓展。在翻译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圈出重点字词,如有位老师教《屈原列传》,首先让学生圈出重点字词,再根据注释,自己翻译。有些学生一看一些很难理解的实词,觉得很难,束手无策,就失去信心。翻译的很累。教学进度极其缓慢,一小段文字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耗时耗力,事倍功半。我们教师奉行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是否科学呢?看了《百家讲坛》之后,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做法使文意支离破碎,课堂教学变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借鉴名家的做法,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用粗读和复述法组织教学,先对照注释,粗读文章,理解大意,传记文应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人物的性格,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散文,应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如《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议论文让学生找观点,列材料,谈认识。如《逍遥游》,作者借小大之辨,把朝菌、蟪蛄和鲲、鹏,殇子和彭祖对比,表达出“圣人无己,神人无功,至人无名”的观点。让学生联系实际谈看法,通过讲让学生从整体上基本把握文章的意思和内涵。

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粗读和复述就是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就会领会全文大意,就可以通过文意揣摩那些疑难语句的含义,通过句意把握那些

难解字词的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对字词理解不透的问题,又避免了肢解课文的毛病,使课堂教学变的生动活泼。

三、巧设悬念,提高阅读兴趣

自宋代以来,说书在民间很盛行,说书人说到情节精彩处,观众兴致最浓时,把醒木一拍,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便停住了,把观众的胃口调的老高,对下回的分解非常期待。同样,易中天在说三国时,也利用了观众这一心理,常常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在课堂中,假如我们能很好的采用这一艺术,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报任安书》中,我就是这样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留给后人一部53万字的煌煌巨著——《史记》,那么你知道他留给后人最后一篇文章是什么?这样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接着我又说,司马迁留下这篇文字后,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现身,是驾鹤西去了,还是淡然隐退?你们能从这篇文章找出蛛丝马迹吗?这样教师步步蓄势,巧设悬念,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四、故事穿插,调节课堂气氛

翻开于丹的《论语》心得,你会发现里面有许多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旁征博引,帮助我们理解论语的内涵。如里面孔子提到交友一要“仁”,二要“知”,就引了晏子车夫的故事;为了阐述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的道理,引用了“和尚背姑娘”的故事。这些趣味横生的故事稀释了《论语》的浓度,于丹像一位优秀的调酒师把一杯杯酒调

到恰倒好处,送到了观众的口中。观众轻松地品到了酒的醇香。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假如能适时引用故事,能增进对文章的理解,给课堂带来不少乐趣。如《鸿门宴》一文,我穿插“霸王别姬”“垓下之战”的故事,特别是那首小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羽的性格品性,他不仅是一位豪气干云,勇猛过人的英雄,而且是一位柔情万种,情深义重的汉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饱含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小故事《邻居寡妇打枣》,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百姓细致入微的关心,同样包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同情人民苦难,忧国忧民之情的深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收集文言小故事,谈认识,当然小故事也不能与课文内容相差太远,假如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没有什么帮助,也没有必要引用。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要追求的是有效教学。

五、拓展阅读,增强学生语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仅仅依靠课内的文言文,还远远不够,教科书中的科目有如沧海一粟,每逢考试,必有选自课内的字词句和课外的文言文,因此,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就要增加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如古代人物传记和山水小品富含趣味和生活的哲理,对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很有帮助。高考就考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学生看的文章多了,实词虚词的用法自然就会了。

六、道理探索,提升自我认识

宋代赵普曾标榜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资治通鉴》的生命力也在于他的实用价值: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于丹的论语心得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是把论语的真谛——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大家,教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立足于世。这些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文本中的很多课文也一样,这些哲理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如《报任安书》告诉我们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应该正确对待生与死”,为了我们心中伟大的理想,我们可以忍辱偷生,这就颠覆了孟子所教给我们的“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学生心里自然有一杆秤。《齐桓晋文之事》教育学生“仁者爱人”,“孰能御之”,《师说》讲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老师的职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语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到现在还用它来给老师下定义。《谏太宗十思疏》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竭诚待人,虚心纳见,这对我们今天的那些衣着追求名牌,目中无人,孤芳自赏的学生无疑是有教育意义的。

曾听全国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说:他的父亲很优秀,在他心目中地位崇高,他对自己的父亲很敬重,敬重到不敢跟他说话。我们的古代文学假如也像那位儿子眼中的父亲一样,敬畏不敢与他说话,我们又怎么吸收他的精髓呢?让星星穿越历史的天空,亮在我们的心间,感受他们的朴素与温暖,吸收深邃哲理中的光芒。

第二篇:从《杨氏之子》看小学文言文教学

从《杨氏之子》看小学文言文教学

什字中心小学

王小丽

《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课之前,我把教案反复地钻研了几遍,觉得这篇文言文比较短小精悍,全文只有55个字,内容简单,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难度。所以上课的时候没有多讲解,只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指名几个孩子讲了句子的意思,20分钟之后,看到几个优秀的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就以为孩子们对所传授的知识都掌握了。谁知道,当课文上完,我请学生回答课后习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时,孩子们竟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除了几个聪明的同学似懂非懂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好像完全不理解作者为什么称赞杨氏子聪明。我这才知道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毕竟对于他们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啊,要孩子们像学现代白话文的一样快速学习古文,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思路,按照几个步骤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字形到节奏断句,从字词意思到句子意思,从重点句子再到整篇文章,一一重来一遍。把句子读通了,句意弄懂了,内容理解了,再让学生交流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学生纷纷作答:“

1、是利用姓氏做文章。

2、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恩,我点点头,这下孩子们是彻底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懂得杨氏子的聪慧之处了。课文上完了,我们又拓展了其他短小的文言文,理解其内容,学习其中说话的语言艺术。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呢!

看来,欲速则不达,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学好。由此,针对这篇文章,我总结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几点做法:

一、读顺句子,把握节奏。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的节奏读顺课文。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指导,应该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底线。比如《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节奏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范读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注停顿、重音和问句的语调;接着让学生小声跟读,读准节奏;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二、读懂课文,理解句意。

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照注释以及字词典,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老师可让学生先一句一句的理解,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清楚,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只要大致正确即可。接着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使前后句子意思更连贯,表达更清楚准确。对重点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老师可提示“未闻”的意思,再说现代“家禽”与文言文“家禽”中的区别。再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熟课文,理解了句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故事内容,这样就把课文内容全部读懂了。

三、积累语言,交流心得。

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中的杨氏子又和孩子们年龄相仿,所以孩子们都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就这篇文章,我还进行了对对子的语言积累,我说“果”,学生答“禽”;我说“君家果”,学生答“夫子家禽”;我说“蓝天”,学生对“白云”;我说“君子”,学生对“小人”;我说“苦而忧”,学生对“甜而乐”……接下来让孩子们交流阅读心得,孩子们谈的就更多了。有的谈了杨氏子的礼貌,有的谈了杨氏子的机灵,有的谈了表达要注意委婉对答,有的谈了说话要有高超的艺术才能打动别人等等。

四、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小学生尤为如此,而小学语文教学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小学文言文教学,千万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尾我来了个举一反三。比如我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么回答呢?”“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如果来人姓梅呢?”“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我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们,他们的小眼睛都亮晶晶的。趁热打铁,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作品,但文言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愿他们能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第三篇:看百家讲坛有感

看《百家讲坛》有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这次讲的这个人很刚直,外号叫“海笔架”,屡次罢官,屡次做官。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海瑞。

这一讲讲到海瑞任命某间学校的校长,巡视大人来检查参观海瑞所管理的学校。大人一进门,所有的人都跪下,而只有海瑞不跪下,大人火冒三丈,按官府的道理他是要跪下的,海瑞则说:“这是书生之地,我是这里的管理人,我就不用给你跪下,而你才要给我跪下。”这下,大人很愤怒,把他的职位给免了,但是,没过几天,他反而升官了,是一个叫朱衡的人帮了他,这个人是个高官,他对海瑞以后的影响很大。海瑞当上了淳安县的知县,破案。这时候的海瑞,是带有同情心的人,他不想让一些案件一错在错,所以,就进行了细心的审查,结果,破了好几个案件,其中,有一个是十年的陈旧案件。首先,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并没有完全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从封建道德观来看,它符合封建礼法要求。然而,从现代法的精神来看,无论屈谁都是不公平的。当然,这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海瑞与封建社会的另一个清官形象——包拯的差别十分明显。一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个是调动各种刑侦手段一查到底。在执法的严肃性上,海瑞远不如包拯,这也与二人的处世原则有关。

其次,在对待契约问题上,海瑞不顾当时的国情,片面强调要式主义,致使法律的执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明代法律规定,贷款的利率不超过三分,不论借款时间长短,利息总数不得逾本金之半。法律的规定是十分明确与严格的。然而,到了海瑞那里,则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不当的,但也看得出海瑞以是非为对错的原则。法律在海瑞的手里被人为地扭曲了。海瑞自己也承认,他所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对正常的经济秩序有所冲击。

在专制社会,百姓如何穿衣戴帽都必须由专制者来作主。在海瑞眼里,大门、轿子,包括衣服、宅第并非小事,而是关乎“贵贱”的大节。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用相当大的精力制定了全国人民的房舍、衣冠制度,规定十分详细。具体到几品官可用红漆大门,几品官可做八抬大轿,在明太祖的诏令里规定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时间过去二百年,社会富庶,纪纲废弛,人们把这些烦琐的规定几乎忘了.然而,海瑞的到来,却让大家突然惊醒,自己原来是生活在错误和罪孽之中。每个人都知道,海瑞的行政方针非常简单,那就是,“按太祖的规矩办”。当初见长官揖而不跪也是为此。还没有到应天,他就已经宣布了自己的执政方针,不循常,不变旧。就是说,要全面恢复旧法,坚决不向人的惰性妥协。

坐在南下的小车上,海瑞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没想到在有生之年,他终于遇到了明主,遇到了贤相,终于成了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而且所辖是全国最重要的一个地区。他在乎的倒不是官位的升迁,而是终于有了全面施展自己政治理想的空间。他平生所学所思,终于可以充分体现在政治当中,他变天下风俗,致黄帝尧舜的梦想真的有可能实现。他怎么能不激动!他决心竭尽全力,排除任何艰难险阻,把应天治理得海清河宴.给全天下官员做个榜样.如果应天治理好了,那么,必然会影响全国其它地方,各地都会借鉴他的经验,那样,整个天下大治,岂不指日可待了吗?在他看来,做到这些,其实只需要一个字,就是“刚”。虽然还没有踏上应天地面.但凭多年的通遇和经验,他知道,他遇到的将是一生中最大的挑战。然而,他对自己的“刚’有充分的信心,在他看来,现在天下之所以这样千疮百孔,正是少了一个“刚”字。

事实证明,道学家海瑞是古今所有清官中最有个性的一个。只有他,敢公然辱骂所有朝臣。而朝廷虽然震怒,一时之间却无法处置海瑞。他要的就是人们的反感、厌恶、痛恨。他要让人们知道,虽然你们把我挤到这样一个闲职,我一样能让你们不舒服!越是老了,越是受人排挤,他的官做越是毒辣,越是苛刻,越是放肆。这里面,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情绪。

我想,我们应该学学海瑞刚直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刮目相看。刚直刚烈的性格往往能够成为“领头人”,而且刚直会使你不容易上当受骗,我也要学学这种精神。

第四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内容摘要】在今天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同的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影响,从电视收视率的高低上可以看出其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而《百家讲坛》从其开播到现在的十年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现在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浅析其成功的原因。

【Abstract】In today's “mass media age”, television, a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s media,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spread, and different TV programs will get the spread of different effects from the impact, TV ratings can tell the spread on high effect and influence.While the CCTV lecture room from its premiere of ten years until now, from the initial unpopular to now bright red, it hit ups and downs-birth and development, slow, transformation, bumps, success.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CCTV lecture room and spread influence.【关键词】传播学 《百家讲坛》 电视传播

【Keywords】Communication 《Lecture Room》 Television Broadcast

《百家讲坛》在央视10 套科教频道播出,是典型的科教文化类电视节目。自2001 年开播以来,《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媒体为平台,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讲解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其主要内容,传播传统历史文化。节目引发了学习古典名著的热潮,并进而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热潮。在人们心中,《百家讲坛》早已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传播的权威电视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也刺激了地方电视台效仿兴办专家讲坛类节目的热潮。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通过分析它的传播模式、主要受众、文化抉择和品牌形象建设,来浅析它从乏人问津到大红大紫的原因。

一、百家讲坛的概况

《百家讲坛》是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播出,其首播为上午12:45,重播为当晚22:40和次日早上6:40。后来,CCTV4增设了海外版,面向欧洲的首播时间为11:15,重播时间是当天22:10;面向亚洲的是16:15播出。

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栏目初办时,栏目组的初衷是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

但最初这个良好的动机却并不被观众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知识,收视率极低。于是在形式上尝试改变,比如由一个人主讲变成几个人座谈,但社会反响仍然没有改观。后来,央视栏目改革,各频道、各栏目以收视率为指标竞争,实行末位淘汰制。在严峻的形势下,栏目编导们开始着力研究观众和市场。终于取得成效,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主持制作的《清十二帝疑案》起有了较大的改观。在这个《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变化的拐点上,万卫担任了该栏目的制片人,重在研究市场,而且抓住、抓准了市场,漂亮地完成了“胜利大逃亡”,收视率一跃从垫底上升到了前列。一批专家学者也借助栏目影响力一炮而红,实现了电视节目和主讲人的双赢。

二、百家讲坛的传播模式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百家讲坛》收视率的逐步提高和其所使用的传播模式有密切关系。和其他电视传播一样,《百家讲坛》也是一个“传播者(电视节目)——信息——接受者(观众)”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大众传播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存在于电视节目内外。电视节目内的人际传播,指的是电视谈话节目把意见领袖(嘉宾)和部分观众(现场观众)请到电视节目(演播室)里,从而将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中,这是人际传播的影响主要是在电视节目内;电视节目外的人际传播主要存在于荧屏之外的观众之间,而《百家讲坛》的传播就是属于电视节目外的人际传播。

另一方面,《百家讲坛》在“5W” 传播模式下对每个环节都把握的十分恰当。“5W”传播模式是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一一对应到《百家讲坛》这个栏目:Who(谁————讲坛嘉宾),Says what(说了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以史为主),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电视),To whom(向谁说———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反映强烈,节目火爆)。

三、百家讲坛的主要受众:面向最广大普通人民的受众定位

受众如何定位?作为电视节目,这也许是节目制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百家讲坛》起初定位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这一精英人群。但收视率并不理想, 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首先精英群体的范围较小;其次, 这个群体对于节目的深度和专业度有很高的要求。而电视媒体本身的低参与性和易逝性使得它不适合传递过于专业和复杂的信息,这些因素都成为收视率的障碍。《百家讲坛》对受众的重新定位以及节目转型正是媒介产业化背景下, 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果。在充分研究受众市场之后,节目的受众定位在精英人群之外拓展了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爱学习的女性。她们四十岁左右,那种爱学习的欲望与文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她们一般不太爱看电视娱乐节目,或很少看电视。她们有一个比较和睦的家庭,心境平稳。她们喜欢看书,但对历史不太了解。她们爱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她们认为它有值得一看的价值,能够填补她们对文化历史知识的需求。

第二类是众多的老年知识分子。这一类人不分男女,他们的家庭比较简单,有书,爱看电视连续剧、新闻,以此消磨时光。他们一辈子都渴望学习,但学的知识都比较杂,缺乏系统性。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

第三类是一些文化不太高,甚至相当低的人。据了解,中原地区有很多农村人爱看《百家讲坛》。他们生活很单调,在闲暇之余需要调剂品。他们也许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而《百家讲坛》中讲的东西与他们知道的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而且讲得通俗易懂,有故事的趣味性,顿时就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四、百家讲坛的文化抉择

《百家讲坛》在传播精英文化的途径上借助的是大众媒体, 这就决定了栏目必须兼顾精英和大众两个层面, 融合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这也造就了栏目面临着难以兼顾学术品位和观众接受度的两难境地,在节目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彷徨挣扎过,而后一步步找到准确的文化定位,走出困境。

《百家讲坛》诞生时,整个栏目就像一部电视版的“百科全书”, 涵盖知识领域的方方面, 同时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观众群是被锁定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的。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等一大批知名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专家学者陆续走上《百家讲坛》。所讲内容包罗万象, 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科, 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 只要与学术领域沾边,均在选题之列。令人不解的是,旨在“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的《百家讲坛》, 在打造阳春白雪般的精英文化道路上却无奈地走进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定位高端的《百家讲坛》难以吸引电视观众, 更难以培养他们的忠诚度, 收视率持续低迷, 频繁遭遇“黄牌”警告。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百家讲坛》在文化抉择方面放弃了原来的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选题理念,开始将栏目的内容选择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讲述,毕竟,这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引发共鸣的文化。于是,随着《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明十七帝疑案》、《说聊斋》、《品读〈三国〉》、《汉代风云人物》、《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一系列专题的推出,《百家讲坛》收获了巨大成功,引发了一场持久不衰的收视高潮。因为这些专题不仅有着鲜明的人文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还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了人们最感兴趣, 也最具新鲜感、最能吸引人的话题。另一方面,《百家讲坛》栏目在对专家的讲述方式和演讲人员的筛选标准方面进行了定位和调整。作为一档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兼具的电视栏目, 思想与叙述并重是《百家讲坛》着力打造的特色, 登上《百家讲坛》的演讲者不但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而且还要具备将枯燥严谨的学术知识转化成通俗的故事式讲述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凡是在《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专家学者, 无论是阎崇年、纪连海, 还是刘心武、易中天,几乎都有过做中学老师的经历。《百家讲坛》把专家从象牙塔里请出来,他们在语言叙述上, 摒弃了在大学课堂一板一眼、讲究逻辑、严谨规范的“讲课”话语系统, 采用比较平民化的视角, 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拟, 从纷繁杂乱的历史资料和教科书里提炼精华, 抓取要点, 深入浅出。把学问当评书讲, 把历史当故事说,同时大量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曲艺评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提高观众的收看兴趣。在文化性、学术性和大众性、娱乐性之间, 《百家讲坛》的讲述方式与叙述语言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该栏目把精英文化的内容定位和大众群体的对象定位结合起来, 把本属知识阶层的小众化的“珍馐佳肴”做成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

五、百家讲坛的品牌形象建设

作为电视节目,品牌形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后盾,是栏目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影响力就是收视率的保证。品牌形象体现了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乃至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打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电视节目梦寐以求的目标,《百家讲坛》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着。

在品牌形象的认知上,以及如何打造电视品牌形象,国内的电视从业人员还是比较模糊的。2006年1月开始,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试点栏目,《百家讲坛》与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一次长达一年的品牌专项研究。当时《百家讲坛》栏目经过五年的摸索,已经在传播内容、主讲人,以及节目形态等主要元素上找到了定位,收视率、影响力正处于上升阶段,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已受到观众的喜爱和社会的关注,易中天也崭露头角。一切都表明,《百家讲坛》即将成为品牌标识。

栏目组研究后决定以具有突出人格化表现特征的品牌身份为核心来组织。构建人格化品牌身份的出发点在于观众对于任何电视节目的感知最终能归结成一个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要求电视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观众感受、尊重观众意见、依据观众心理需求制作节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栏目组从四个方面开始了《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塑造:

(一)、明确主讲人的选择标准和培养方向,品牌就是人,同时人也是品牌

《百家讲坛》在原有的人品和作品的“二品”选人基础上,又建立了三维空间选人制度主讲人不仅要做到表述生动,更重要的是学术根基深厚,还要具备人格魅力,要以优秀的品质作为栏目的“形象代言人”。《百家讲坛》在坚持内容定位的基础上注意强化主讲人个人观点的表达,个性化地解读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以,在每期的节目中,我们都会看到主讲人会表达三个科学的、新颖的观点,平均每两个悬念点中包含一个观点,每个观点要用2—3个精彩、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这也是《百家讲坛》作为一个文化栏目区别于其他文艺栏目(如评书节目)的重要标志。

(二)、坚持贯彻“蓝海战略”

“战胜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与他们发生正面竞争,而是去开发其未曾涉足且具备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市场。”这是“蓝海战略”的中心理念。作为第一个将“蓝海战略”实施在电视领域的栏目,《百家讲坛》始终关注的是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开创无人争抢的收视空间,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关注为别人提供新的价值飞跃,开启观众巨大的潜在收视需求。“蓝海战略”要求《百家讲坛》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要有争第一的精神,要在“蓝海”中不断创造新的“蓝海”,保持领先优势,把竞争对手彻底甩掉。不断的领先和创新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品牌,从而进一步对其形成优良的人格化特征的共识,提升品牌形象。

(三)、喊出响亮的口号

准确、响亮的口号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理念迅速传达到位,这是塑造品牌形象最简洁的方式。《百家讲坛》很好地使用了这个事半功倍的方法。其口号“百家讲坛 坛坛都是好酒”,喊出了栏目组一贯坚持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汇集百家学养 追慕大师风范”,阐明了《百家讲坛》的品牌身份是大家风范的智者;“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说出了栏目的价值诉求是架起一座“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并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坚持科学研究、科学管理

在品牌认知研究中,根据20项重要发现,栏目组整理了25 个管理要点,发现了4 个存在的问题,制定了3 个发展品牌的重要举措。在接下来的品牌建设中,栏目组继续进行品牌跟踪研究计划,对每一期节目进行跟踪研究,确保《百家讲坛》的每个电视动作都符合成功品牌的要求,符合观众心目中独特的、经典的、生动的、大气的、权威的品牌形象。所有这些都为日后《百家讲坛》栏目成为中国电视界的文化精神品牌打下了科学基础。

《百家讲坛》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栏目牢牢把握了大众传播和电视传播媒介的特性,开拓式地打造电视讲座类文化节目,将学术权威性浓厚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搬上电视,摒弃严谨的学术宣讲,创新地选择故事性和趣味性讲述和影像化呈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主讲人的学术素养和个人魅力感染观众,引导人们关注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情。当然,在节目取得成功的同时,还应立足长远,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价值,避免落入盛极而衰的困境,在未来的日子里争取再迎创新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天、郑爽.《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传播模式——以<百家讲坛>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7).[2] 钟文波.《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当代传播,2007,(5).[3] 滕乐.《创造同质化竞争时代的主动受众——浅谈<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建设与维护》.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4] 骆玉安.《精英与大众: 当代传媒的文化抉择——以<百家讲坛>为例》.新闻爱好者.2008,(9).[5] 万卫.《<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建设》.电视研究,2010,(3)。[6] 乜勇、赵大泰.《<百家讲坛>中的教育技术——以曾仕强讲解<易经的奥妙>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1,(3).[7] 张军锋.《信息时代的传播神话——<百家讲坛>由冷到热的传播分析》.电视论文集.

第五篇:从《童趣》管窥初中文言文教学

从《童趣》中管窥初中文言文教学

2010-11-22 12:50:51|分类: 科组成果|字号 订阅

摘要:《童趣》这篇文章是初中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兴趣昂然。在教学中没有必要过深过多地讲授文言文知识,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语文材料,更细地品味原汁原味的“童趣”,突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语文之趣。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轻松,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和谐,我们的文言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兴趣、朗读、重点、生活

学习了三年多的《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我在初步完成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的备课任务时,我细细阅读与感悟了第一单元里的五篇文章,梳理了这五篇文章里需要落实的教学点。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第五课《童趣》,我有几点思考,想写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明确地位,让学生了解文言文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阅读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入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教学更是一个既新颖又重要的领域。文言文学习对于初中尤其是处于转折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能让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并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就“海阔天空”,否则就如“牛听弹琴”,甚至“穷途末路”了。

二、消除畏惧感,让学生走进文言文

文言文和我们的时代隔了太久,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已经很难读懂、看懂和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中学生漠视。再加上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是教师串讲译文,学生埋头快速记录,直至搞懂每个字词句之意,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到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富于情感性。无论是现代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培养兴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有些学生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

《童趣》这篇文章是初中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有必让我们去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虾蟆,无一不是以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充满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淡,比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让课堂也不自觉“童趣盎然”。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欢“出风头”来调动其学习味口,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本文过程中,能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教学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昂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惧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语文之趣。

四、加强朗读教学,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文章的意思自然也就理解了。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朗读,多美读。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路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彻底破除了“知识排点”“训练布线”的编排方式,减化了头绪,强化了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能翱翔于语文世界之中。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静读,再让他们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静读,沉入文本,除去浮躁,直接进入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朗读是一个体味的过程,用充裕的时间或范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或分小组读、或比赛读等等。同时,我在情感、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适当点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通过静读和反复朗读,学生本能把握语音语调和节奏,能感知本文的故事内容,体味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突出重点,把握文言文的精髓

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源源本本一大套,这是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学一大忌,因为老师讲得太多使学生产生文言文难的恐惧心理。实践告诉我们:根据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就能收到纲举目张之效。也就是说,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就要大胆讲,要言而不繁,讲深讲透,使学生一课有一得,课课有所得,得得相关联;同时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把课上得集中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童趣》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词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

在教学中,我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课堂生动活泼。

总之,在《童趣》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魅力,让学生着迷,努力搭建“学生主动喜欢学习”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趣味盎然,信心十足。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学习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我们的教学将会越来越轻松,我们的课堂将会越来越和谐,我们的文言教学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下载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体态语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有着独特的功能,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题从社区看我家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说出社区的特点。2、说出地图的“语言”及功能。过程与方法(能力水平)目标:1、使用地图,找到具体的地方,并向人们描述它的相......

    从教学设计看课堂范文合集

    从教学设计看课堂——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反思(1) (2010-03-11 15:27:54) 标签: 杂谈 减负提质的主阵地是课堂,而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功课堂的前奏。......

    从“教学学术”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

    我国从1994年开始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均相对缺乏。理论方面,现今关于高等教育评估方面的专门研究很少,而且大多集中在评估指标体......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以上看世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式:分组观察讨论 第一部分 课前系统设计 教学内......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中职普通话教学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中职普通话教学 摘 要:中职普通话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测试大纲要求,加强语音训练,注重培养语感,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关键......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学设计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