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教学设计看课堂
从教学设计看课堂——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反思(1)
(2010-03-11 15:27:54)标签:
杂谈
减负提质的主阵地是课堂,而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功课堂的前奏。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对比,使老师们找出差距,明确方向。本次设计评比为避免专权性,减小偏差幅度,教务由各学科教研员组织有关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了评审组,评审组细致、客观地对教学设计做出了公正的评价。现将语文学科评审情况反馈如下:
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评选之拙见
一、《月亮的心愿》课时教学目标都很明确,目标意识都很强,不分伯仲。
二、能体现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注重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的有张婷、杨慧丽、孙世萍。她们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结合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得当地运用了教材。
张婷的教学设计以听老师讲《乌鸦爱妈妈》的故事为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情感直接拉入文本。接着以老师的泛读来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之后以自由读的形式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这样,让学生的积极情感及时调动起来,并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的感悟会情动而辞发。为下一步的朗读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再通过自读感悟、分角色朗读、看图读文、看图解说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展开了和文本的多次心与心碰撞,有感而发是水到渠成。“我想对小女孩说----------------”“我想对月亮说---------------------”这样的语言感悟训练就不在话下了。张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读的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读中有所悟。把握住了文本的完美与完整性。
杨慧丽的教学设计以扎实的字词巩固导入,体现了较强的工具性。之后,以读、评议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接着以齐读的方式学习了第一段,并指导了朗读;又以跳读的方式学习了第二段与第八段,划出月亮的心愿,并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中积累了“自言自语、悄悄地”;又以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了3---7段。可以看出,老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避免了把文本分析地支离破碎。孙世萍的教学设计也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不同程度的对话。比方说利用插图与文本的联系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分角色朗读等,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多次与文本进行了对话,虽然没有说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达到深入浅出的理想境地,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被调动起来了。
至于其他几位老师的设计,既有闪亮点,也有不同程度的遗憾。李晓红的教学设计中,闪亮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识字方法的渗透与总结。遗憾的是没有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没有对话,就不可能有所悟,更不会有感而发。段亚丽的教学设计的闪亮点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内容展开教学,可惜的是把文本分析的太零碎了,老师的提问贯穿整个教学中。谷秀青的教学设计的闪亮点是鼓励学生根据题目学会提问,切入点是对的。但遗憾的是整体脉络是凌乱的,都是围绕着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来进行着,没有明晰的目标落实过程。
综上所述,一年级评审小组认为:教学设计优胜的是张婷、杨慧丽、孙世萍这三位老师。
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评选组意见
一、我们认为的好课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这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话题,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认为:平庸的课是相似的,好课各有各的精彩之处。
1、语文课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踏踏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有意识引导学生去主动积累语言。
如:刘金花①引导学生扩词②选择一两个词造句③读读说说AABB 张晓萍①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赵 艳①指导学生用“一„„就„„”说话
申月娟引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七位教师:都进行了广告语设计环节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着力培养自学能力,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有关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如:卫红、晓萍识字方法的渗透
冀森珍、赵艳、卫红、张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而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刘金花,“读一划—悟—说—读”五步阅读法。七位老师都能够引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课文内容。比较突出的赵艳。
七位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不同形式的读,从读入手,促使活宝 理解课文。
3、注意沟通课堂与课外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是开放的,而沟通课堂与课外的联系,是实现语文课程开放的重要途径。在本次的教学设计中,二年级的全体教师都有所体现,比较突出的教师:张晓萍的作业设计
4、目标清(每位教师都做的很好)
保持课文的完整性。教师千万不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而把问题设计的太小,缺乏思考的价值也不利于整体感知,比较突出的是冀森珍、刘金花。
通过总体评价,评审小组认为:刘金花、赵艳、冀森珍、张晓萍的教学设计比较突出。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评选组意见 一、一节好课应该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懂得他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真正在一堂课中学有所得(因此应该有学情分析,可惜没有一位教师体现)
2、应该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学生在“情”乐融融中主动探究,互相交流,个性张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乐学,愿学,学有所“获”,学有所“德”!(张巧珍、王东云这方面体现的很好)
3、目标的制定和和教学设计要相辅相成,做到“高效”。(乔晓萍、陈静、王建红这方面体现很好)
4、“情意浓浓”,教师充满激情,引导朗读,教师评价;学生充满热情,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王东云、陈静、张巧珍有所体现)
5、这样的诗歌,应该是“书声琅琅”(王建红这方面做得不错)
通过以上五方面评审小组认为王冬云、张巧珍、陈静教学设计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评选组意见
一、认识 由于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特点的不同,同一课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院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
同课异构,精彩就精彩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构思,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教学个性等方面。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同课异构的真谛。
二、小结
四年级教师在设计《触摸春天》一课时,都能抓住让学生“品读感悟”来大做文章,杨慧琴、张敏两位老师都要求学生在书上做批注,这是很有效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曾林梅老师在重点句子含义体会上体现了“浓墨重彩”,赵丽琴老师紧扣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董聪静老师采用变序法,先直奔中心句,再返回课文中去细细体会。李利华老师的填空设计院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此练习出现的时机设计合理,让人明显感觉“不只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高瑞红老师的设计院流程给人“贴切自然”之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不过,曾老师的设计院要考虑课堂时间是否充裕;赵老师的设计要注意“一问一答”式时不要“冷场”;张老师的“交流批注”设计院考虑学生实际操作的积极进取性的激发;董老师的设计院,前提是学生对中心句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才有效。
第二篇: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
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北美教师技能培训的BOPPPS模型,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观点,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
关键词:BOPPPS;课堂教学;教学改进
引 言
2014年5月25日-6月20日,我们远赴加拿大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教学活动,先后在温莎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ISW(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TDA(teaching dossieracademy)、CDI(course design intensive)3个教学培训。在这1个月中,我们深入参与到加拿大大学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的各种形式,感受到高校学生、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其中,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ISW培训中使用的BOPPPS模型。BOPPS模型简介
BOPPPS模型是北美高校教师技能培训过程中推崇的一个教学模型,是根据教育学人的认知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过程设计。BOPPPS模型将知识点教学过程划分为引入(bridge-in)-吸引学生的兴趣、目标(objective)-让学生知道该课程要到达的教学目标、预测(pre-assessment)-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让学生多方位参与教学从而掌握知识、后测(post-assessment)――了解该课程是否到达教学目的、小结(summary)-总结知识点6个部分,简称为BOPPPS。
BOPPPS模型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而不只是听讲;二是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调整后续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模型,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知识点的教学需要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基本概念的定义、知识组成结构及知识的运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在讲授这些概念和知识,学生只是听众。目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有如下一些问题。
(1)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把知识罗列出来,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2)过分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在有限的课时下,不管重点知识还是外围知识,通过大量的PPT放映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消化不了,还没等到考试便忘记大部分内容。
(3)教师对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理解不深,缺乏对知识的亲身体验,导致对教学重点把握不到位。
(4)把学生当听众,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其他方式的参与,由于有电子课件,学生连笔记都不做,更不用说课堂实践,这导致学生很容易开小差。
(5)缺少及时从学生获得的反馈信息,不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6)缺少对知识点的引入、技术实现和技术演化环环相扣的讲解,这一点是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受限和讲授技巧的问题。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深度参与
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点的系统性,而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起决定性的应该是对知识运用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知识点的教学过程所培养学生的一种进取精神和学习方法。如果知识点的教学只是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基本概念的定义及知识组成结构,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这些概念和知识时把学生当听众,那么就算教师把知识点归纳得再完美,学生也不能掌握,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学生要全方位地、深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也需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过程的反馈出发调整教学,让学生在各个环节大面积地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归纳、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改进的思考
BOPPPS教学模型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和及时的反馈交流。对于具体如何参考BOPPPS模型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4.1 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为什么学这个知识点”人手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这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学这个知识点的原因主要足由这个知识点的基础性、实用性决定,教学目标要能够明确且好评估;根据教学目标,再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日标,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中,对“分页存储管理” 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教师可从充分利用存储空问人手引入分页存储,同时因为“分页存储管理”是现在实用的“虚存管理”基础知识而确定这个知识点的重要地位;教师还可通过“分页结构及地址变换过程”教学内容实现“掌握分页结构及地址变换过程”的教学目标,但是“掌握分页结构及地址变换过程”教学目标就不如写成“能计算分页仔储系统物理地址及计算地址变换开销,能设汁分页存储管理系统”,因为后者比“掌握”更容易定量评估。
4.2 综合采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可综合采用系统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学生互教、练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这些教学形式需要加入很多课堂互动的环节,使得课堂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趣味性、反馈及时的特点。例如,在操作系统“分页存储管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基本概念和过程讲授之后,安排一个基于页表进行地址变换的计算题,让学生讨论后做一做,加深理解;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系统讲授知识点后让学生马上在自己的便携式电脑中进行程序设计练习,并通过检查程序是否通过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
4.3 积极鼓励甚至要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然而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要求学乍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需要转换学生的学习观念,激起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尽量使学生认识到参与式学习、主动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突破观念上的障碍,除了说服学生和力求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吸引之外,还应采取各种鼓励性和干预性措施,如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进行鼓励,给予相应的平时分数奖励,以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对不能积极参与的学生应该点名回答问题或者有意制造其参与活动的机会。
4.4 精心安排上课内容和方式
基于BOPPPS模型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能深挖知识点,对授课知识认识上升高度,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解答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疑惑,阐明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点、易混点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每次课前应认真准备,做好学生的教学需求分析,在教学计划中考虑“这次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课如何更好地引入”“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课堂中间如何进行参与学习”“怎样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何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等,同时告诉学生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希望学生给予哪些支持和配合,通过教学需求分析使互动式教学更有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5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把有关的答案反馈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反馈信息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获取反馈信息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提问、电子回答器(clickers)、各种小测验、反馈信息表等,如根据BOPPPS模型进行预测和后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利用各种测试、提问等获取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对后面教学进行调整。
每周或每章课结束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填写以下内容:①这周(章)学到了哪些知识____,还有以下内容没听懂____;②喜欢这周(章)课的地方是____,不喜欢这周(章)课的地方是____;③对下面课的建议是____。对学生提交的以上信息,教师要尽快整理分析并及时在下周(章)课之前反馈给学生,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结语
在基于BOPPPS教学模型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牢记教学必须是“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主导”性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当然,如果学生加大课堂参与力度,那么在课时有限情况下课堂教学内容量会下降,这就要求学生加大课外学习量,甚至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少灌一点知识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格和能力,比生硬地灌输知识要好得多。
第三篇:从建构主义看物理课堂多媒体教学
从建构主义看物理课堂多媒体教学
福州格致中学
颜有虹
一、物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优势与现状
随着国内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的运用。毋庸臵疑,用计算机组合多种教学媒体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具有很多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计算机能够优化组合各种媒体。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能够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各种媒体中的 语音信号、图像信号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控制多种媒体的存储、加工、播放、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并且由计算机组合媒体可以很有效地减少媒体的存储空间、加快信息检索和传输的速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声、图、文、活动影像能创建活泼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创设物理情境。从媒体刺激-心理反应的角度看,在各种媒体中,动画引起的反应最强,图形次之,文字说明最弱。合理地组织媒体,可以传播大量教学信息,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计算机能够进行物理过程的动态演示与模拟。物理课本中有许多静态图形,其中也隐含着运动变化的因素。揭示静态图形的丰富内涵,使其动态化,可以挖掘问题的本质。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计算机可对静态图形的产生进行动态演示。计算机具有高速处理信息的特长,利用这一点,通常能够跟踪某一课堂所难以观察的物理过程,并对其进行加快、放慢、插入解说等等后期编辑,或者直接对某一常规教学所无法观察到的过程进行模拟。
尽管计算机组合多媒体出于自身特点对辅助课堂教学有极大的优势,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如何设计使用该教具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前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还比较比较强调书本知识、主要采用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软件必然是以展示和呈现知识为主。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大多为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练一指禅”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 “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并且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软件和人力的限制,目前还有不少学校还没有脱离旧的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相加以组合,只是在操作过程中多了一种媒体--计算机。播放完一种媒体再由教师手动换接另一种媒体。这就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优化组合的强大作用。更有些教师在课上从头至尾都用计算机,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把其他媒体都给“优化”掉了。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板书、小黑板或挂图之用。成了课本搬家或是教案搬家。有不少课堂多媒体软件是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单纯利用多媒体画面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教学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刚开始学生会觉得好奇好玩,但不久这种新鲜感也会消失。而这些教学软件和课堂学习方式,正是与现在所说的建构主义相背离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主体而非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学习是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而非对外部刺激做出的被动反应;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以下是一个国外的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的实例:
正准备上课时,教室里的一盏白炽灯突然熄了。(当然,这是教师设计好的情境)。该问题(灯熄灭的现象)引发了学生们的一场讨论。教师要求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并拿出让灯重新亮起来的实际方案。在讨论中学生们逐渐明白他们要解决实际问题其间需要了解些什么、做些什么?课后他们通过网络分工收集关于未知现象的所有信息,并加以澄清。例如灯泡灭了,学生首先需要弄清楚灯泡的构造,灯的发光原理等等。最后,学生们开始试图对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如:是否是由于灯丝断了?是否是由于灯座松动?在形成四到五个这样的假设之后,他们就开始设计实验来验证各自的假说。教师不断引导学生 们互相质疑直至得出结论,并让学生们检查教室里灯泡熄灭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理解。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在“参与”的经验中建构的。建构主义更多地强调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和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把“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原则应该是构造真实世界的任务,提供真实世界的基于实例的学习环境,并着重于解决真实世界的方法。
“协作”与“会话”: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成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此过程中,应该容许学习者在认识上的分歧和不同的观点并为之提供工具和帮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在前面所提到的课堂教学实例中,学生正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和团体的协商会话过程中完成了灯泡工作原理的知识建构。而并非在教师的灌输下完成知识的传递。
三、从多媒体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1).多媒体技术将为创建教学情境提供极佳的条件。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而物理学又按其本身的性质提出了许多“如果…将会…”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通过直接观察物理过程和效果来进行探索。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但是物理学习的内容从宏观(如天体运行)到微观(如电子的绕核运转)、从高速(如接近光速运动物体的质量和尺度变化)到慢速(如某些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的大量内容难以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或参与,更谈不上让学生从“观”与“参”中去分析和建构知识了。
但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仿真模拟等手段给学生以建构知 识所需的情境。随着3D、AUTHORWARE、DIRECT等多媒体软件的发展,物理课堂上的媒体已逐渐脱离了只把电脑当幻灯片用做静态展示课本搬家的阶段,开始越来越多的动态模拟或跟踪演示。尤其是对一些极大、极小的研究对象或某些极快、极慢的难以观察的物理过程进行演示。如: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导体在外电场下达到静电平衡的过程;相干波的叠加等均有对拍摄下的现象进行后期编辑或是直接模拟的演示软件。而现在有些计算机系统可以利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所拍摄的高质量图像来生成逼真的虚拟情景。使用户真实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美国就建造了一种“虚拟物理实验室”,利用它可以直观地研究重力、惯性这类物理现象。学生可以利用它做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在内的各种实验;可以控制、观察由于改变重力的大小、方向所产生的种种现象,以及对加速度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从而达到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较深刻理解。我们还可以利用该系统,转换参照物对其他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资料。
(2)课堂多媒体软件要注意“协商”与“会话”即——交互性。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这对于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已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一切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在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要求下,我们应考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设计出绝佳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即变演示性课件为交互式课件。在课件的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结构而非线性结构,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网页式结构设计将是首选。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例如:在前面的教学实例中,学生对灯泡的熄灭做出不同假设后,我们的课堂设计应该为这不同的假设提供分支选择,做出对应的下一步指导。现在有些学习软件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改变其中的参数,观察参数改变后的现象,从而理 解、验证或推理出结论。这就很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在学生与课件交互的同时要注意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应失去协商与合作。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交流之外,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为“协商”、“辩论”、“会话”这类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可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这一理想的条件。通过网络,学生可快速的、大量的查询相关的资料;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指导教师身份能够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使学生少走弯路。网络技术将使课堂上的协作学习更为丰富多彩,甚至将对话和协作延伸到课堂之外。如果我们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计上注意这些特点,那必能使建构主义的协作学习环境更趋完善。
总之: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能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当然,这不等于说多媒体技术能解决课堂上的一切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创设实际情境和加强协作与对话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是手段。多媒体技术则是为其实现而提供的很好的教具。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将有助于教学情境和群体协商合作,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完成。而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则会使学生的意义建构出现混乱。所以在探索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同时,仍应该掌握好教育理论,以之来指导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
第四篇:《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课题
从社区看我家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说出社区的特点。
2、说出地图的“语言”及功能。
过程与方法(能力水平)目标:
1、使用地图,找到具体的地方,并向人们描述它的相对位置。
2、尝试用“东南西北”等术语来解说地图。
3、通过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地图,进一步加深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增强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体验使用地图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2、通过对社区情景的观察,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事情。
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地图的“语言”及使用。
学习难点:社区概念、对具体地点相对位置的描述。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社区概念,由于较抽象,学生难以正确把握,需要通过直观手段来获得。
教学媒体
录像:大源集镇社会生活场景。
实物投影仪:学生绘制的学校平面图及老师提供的学校标准平面图。
教学策略
有关社区的概念、特点用谈话法。
有关地图的“语言”用发现法。
第二部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悟情景
导入新课
第五篇:从人性化视角看英语教学课堂活动设计范文
从人性化视角看英语教学课堂活动设计AAAAA
时间:2010-03-29 22:0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摘要:课堂活动设计被看作是外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学习者对教师教材在课堂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学习者对自身特点的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得出了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人本思考的结论——成功的课堂活动设计和组织应该将学习者的年龄、性格、动机、身分地位以及性别等诸多存在个体差异的因素充分考虑在内。
一、人本主义与语言教学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作为人本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的罗杰斯(C.Rogers)1969年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指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人本主义对教育和语言教学的重要启示是: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和个人情感,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和全人教育创造最佳条件。(Williams, Burden, 2000:31)
二、交际法与课堂活动
在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导的传统英语课堂上, 教师的讲解往往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被看作是一个个空空的容器, 而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倾注进这些容器中去。这种 “填鸭式” 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教师和学者的批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并引起了中国语言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交际教学法的核心即教学过程就是交际的过程.交际法强调语言表达的意义和语言的运用, 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现有意义的交际,以促进语言学习并获得交际能力。另外,与传统的“填鸭式” 教学法不同的是, 交际法认为教学组织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Richards, Rodgers,1986)。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课堂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语境当中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交际技能。在交际法的推动下,英语课堂的模式开始由以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活动也越来越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关注的焦点。
课堂活动设计被看作是外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Scrivener,2002:25)。然而许多教师发现,他们所精心准备的活动到了课堂上却无法按照预期的轨道顺利运转,有的活动甚至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那些所谓精心准备的活动过少地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存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异。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处于 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四十名受试者进行了一项简单的有关课堂活动设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三、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问卷调查共有40名受试者,其中10名年龄介于14-16岁之间(A),10名年龄介于20-13(B)岁之间,而其余的20名受试者的年龄则介于25-35岁(C)。问卷共有10题,主要调查介于不同年龄段的受试者会选择哪种课堂活动项目,对自己性格特征的鉴定以及对教师和教材在课堂活动中所担任角色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三个年龄段的受试者中有38人选择了“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他们最喜欢的英语课堂,占受试总人数的95%。有23人(57.5%)认为教材应该成为课堂活动内容的主要依据,而17人(42.5%)认为教材应该是课堂活动内容的辅助材料,仅供参考。对于教师应该在课堂活动中充当什么角色这一问题,40名受试者中只有三名选择了“参与者”这一选项,而其余38人均认为教师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协助者、裁判或者是主持人,占总受试人数的95%。另外,没有一人认为教师应该是旁观者。就课堂活动的内容而言,33人(82.5%)认为活动的内容应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回答以上这些问题时,三组受试者的答案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均未表现出由于年龄或者是性格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然而在下面几项问题中,问卷的结果出现了由于年龄和性格不同而产生的选择差异。在回答“你是否会对和你工作内容或者和你将来的工作有联系的课堂活动感兴趣”这一问题时,B和C组受试者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肯定的答案。而A组的受试者中有6人选择了“无所谓”的选项。这说明工作中的或者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习者会对和自己工作或者是将来的工作有联系的活动,以培养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语言的能力这类活动感兴趣。与此不同的是,工作对于年龄介于14-16岁之间的青少年来说,似乎还是比较遥远或者说是比较陌生的话题。所以他们对于课堂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实际工作相关并不是十分关心。另外,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自己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受试者更多地选择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配角,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希望能和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分在一组。相反,那些认为自己属于性格外向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类型的受试者则喜欢扮演主角或者是在小组讨论中和成绩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更能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最后,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堂活动时,不同年龄段的选择结果又出现了差异。A、B组受试者中更多的人选择了电影配音(61%)、小组讨论(55%)和唱英文歌曲(38%)作为自己最喜欢的英语课堂活动。而C组受试者中几乎没有人选择电影配音,他们更多地选择 了英文歌曲(58%)、分角色扮演(53%)和小组讨论(24%)这些英语课堂上教师较常使用的课堂活动。另外,B组受试者中有人选择了辩论和做实验写实验报告作为自己喜欢的课堂活动类型。而在另外两组受试者中对这两项活动的选择均为空白。
四、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人本思考
交际法认为,语言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是具有独特兴趣、风格、目的和需求的不同个体(Richards,Rodgers, 1986)。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就不得不首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1. 年龄
这里所说的年龄并非二语习得理论中所讨论的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而是说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兴趣、爱好、心态、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目的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以便设计出更加符合不同年龄学习者的课堂活动。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处于A年龄段的学习者对课堂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将来的工作相关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所喜欢的课堂活动项目是猜字谜游戏、电影配音、拼图游戏和唱英文歌曲等一些更具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类型。而(责任编辑:admin)C年龄段的学习者则希望课堂活动的内容能和实际工作联系紧密,他们更多地选择了分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唱英文歌曲这些对大脑的思考和肢体的移动要求不是很高的活动类型。这种选择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年龄的不同所引起的。十几岁的孩子大多像初生的牛犊,爱运动,爱思考,喜欢新颖的事物,敢于挑战自己的智力。而C组的选择则表现出了青年人应有的沉稳和成熟。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就不能把一些对集中注意力、思辨能力以及语言水平要求过高的活动项目交给年龄过小的学习者去做,因为这些项目是他们的年龄所限定的各方面条件所无法顺利完成的。
2. 性格
Stern(1983)通过观察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出结论:学习者的某些性格特征会有助于或者不利于成功的语言学习。性格外向的、具有表演天赋的学习者往往比那些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更容易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表明:认为自己性格外向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学习者更多希望能在角色扮演中充当主角,在小组讨论中和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不但能给自己更多的表现和练习机会,而且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与此相反的是,那些认为自己性格属于内向型的学习者则愿意担任配角或者是在小组讨论时和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分在一组。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往往不愿意过多地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在遇到强有力的对手或者是性格外向的对手时往往更显得不善言辞。只有 在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相当的交谈伙伴时才显得较为积极主动。因此,教师在分配角色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性格差异,从而不至于使外向型学习者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特长,内向型学习者却由于面对着巨大的压力而不能顺利地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继而对自己并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对于那些性格介于两者之间的学习者,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他们展示自己,以便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3. 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学习者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之一。Gardner 和Lambert 将外语学习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类。综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活动,而“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或者是获得某一职位。(束定芳,庄智象,1996:48)学习动机的不同往往会使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不同的偏向。例如那些期望融入目的语社团的学习者会对该社团的风俗、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等较感兴趣,而参加MBA口语培训的学习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日常用语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谈判、演示等方面的英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就要针对学习者的不同动机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对于参加MBA口语培训的学习者,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辩论、演讲及小组讨论等一些能够体现团队精神或展示个人风采的活动。对于准备出国定居或者是出国留学的学习者则可侧重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以锻炼日常用语为主的活动。
4. 学习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由于我们对课堂活动设计的研究大多以专职学生的英语课堂为研究对象,而这些专职学生之间并不存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因此学习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往往成了研究人员所忽略的因素。然而在某些特殊的英语课堂上,学习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会成为课堂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展开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例如在一个由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英语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就要考虑剧中角色的身份和地位是否悬殊过大。如果悬殊过大,这些身居高位的官员中是否会有人愿意扮演诸如儿子、奴仆、罪犯等地位卑微的角色呢?相反,如果活动的内容是两个国家元首之间的一场对话、一次演讲或者是一场报告,这些活动不管是形式还是人物的身份都比较符合学习者的实际背景,因此成功的可能性将远远超过角色扮演等活动。
五、结论
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课堂不仅是教师控制学生情感因素、协调学生学习行为、保证语言输入质量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于输入的场所。(束定芳,庄智象,1996:176)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教师能否将教学大纲、教材中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思想成功体现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决定性环节。课堂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手段,是否能够顺利展开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人本思想——将学习者的年龄、性格、动机、身分地位以及性别等诸多存在个体差异的因素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 C.R.Rogers Freedom to Learn [M] Columbus, Ohio: Charles Merill 1969.[2] 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 ing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3] Jim ScrivenerLearning Teaching: 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4] Jack C.Richards, Theodore 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5] Marion Williams, Robert L.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6]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附: 问卷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纯属本人研究之需,恳请大家如实填写,欢迎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
年龄: 性别:职务:
1. 你喜欢什么样的英语课堂?
A.教师讲解为主 B.学生活动为主
C.教师讲解与活动相结合2.你最喜欢下列课堂活动中哪一种,为什么?
A.分角色扮演原因:
B.猜字谜游戏原因:
C.小组讨论原因:
D.辩论原因:
E.做实验写试验报告原因:
F.电影配音原因:
G.唱英文歌曲原因:
H.拼图游戏原因:
3.除了上述课堂活动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呢?
4. 在分角色扮演的活动中,你喜欢扮演主角还是配角?为什么?
5.在分小组讨论中,你希望能和什么样的同学分在一组呢?
A.成绩好的同学B.成绩相当的同学
C.成绩不太好的同学
原因:
6.你认为你自己是属于什么性格类型呢?
A.外向型 B.内向型C.介于两者之间
7. 你是否会对和你工作内容或者和你将来的工作有联系的课堂活动感兴趣呢?
A.是 B.不是C.无所谓
8. 你是否认为课堂活动的内容应该和你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吗? A.是 B.不是C.无所谓
9.你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活动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旁观者
D.裁判 E.主持人
10.你认为教材应该在课堂活动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活动内容的辅助材料
C.完全脱离教材
A.参与者 B.协助者 C.A.活动内容的主要依据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