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名师课堂看学生的预习
从名师课堂看学生的预习
高效课堂与预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怎样指导学生预习,我想在新课程日益推进的今天,预习的方法和对策尤其重要。本文试着从解读名师张玉新课堂的角度,去寻找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对策。
一、对文言文的预习
我们先来看张老师的课堂《察今》。在教学《察今》第二课时时,张老师这样说:“前一天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串讲了《察今》这篇课文,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继续探讨一下。同学们给我提了很多有关实词以及一些句式的用法等问题,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我们就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当中的‘法’字用法列出来。”张老师话音一落,很快,学生立即举出了《陈涉世家》中的“失期,法皆斩”“入则无法家拂事”,以及《活板》中的“其法,用胶泥刻字”,并解释了各个句子中“法”的意思。接着张老师列出《察今》这篇文章中的“法”字,进入该文“法”字的学习,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三个实词“贤”“要”“堂”。学生在联系旧知识中掌握和巩固了这几个实词的用法。接下来张老师讲“所以”“所来”两个文言句式,学生也能根据预习的情况列举包含“所以”的句子:“吾知所以拒子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此所以怠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在学生交流这些句式的基础上再学习本文的“所以”句式。运用同样的方法,又学习了这一课中的另外一个文言句式“所来”。这样有了课前的充分预习作基础,课堂上的学习轻松有效。否则单靠教师自己去整理归纳,然后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很难掌握和落实这些文言知识。
由此总结出文言文的预习要针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预习,再进入新课知识点的相关学习。
二、对科技文的预习
再来看《〈物种起源〉导言》一课的教学。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后,抛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这样一篇节选的文章,应该跳过结构、思路、写法之类的内容,以课文作为引子或突破口去进一步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同学们务必在课后去查阅有关书籍或者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对进化论的观点进行综述,力图把握目前这个问题的理论前沿。”布置预习两天后,张老师再来上课时,学习小组已经搜集好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其中有支持达尔文主义者的观点,也有反对达尔文主义者的观点,有的认为达尔文进化论虽有缺陷但值得相信,也有的认为达尔文进化论完全可以相信,还有的认为不可信。课堂上当学生展示完各自在预习中找到的资料后,张老师也利用大屏幕出示自己在《科学新闻周刊》中找到的一篇《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性》作为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由此我想对于科技文一类的文章,应该从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去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三、对白话章回体小说的预习
接着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的节选文章。张老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是这样处理预习的: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水浒传》,然后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例如找出宋元白话中常用而今天不用或意思发生变化的词语:不合、过卖、下饭、将、汤、伴当、物事、结果、转背、消耗。接着弄清楚残留的话本语言特点,如话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话不絮烦、只说、再说。最后请学生提出自己在理解课文时遇到的困难。
从以上设计来看,白话章回体小说的预习主要从扫清文字障碍下工夫,从而使课堂中对情节的归纳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得以顺利进行。
四、对现代文的预习
在进行《人是什么》这篇现代文的教学前,张老师给学生留了两个问题:你对这篇文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人是什么?两个问题就给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
所以对于现代文的预习,应该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受,课前感知到位了可以为课堂上的微观阅读节省很多时间,从而为打造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五、对古诗词的预习
再看《东坡词二首》的教学。张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背诵宋词时,要求学生重新把书上按照散文的形式排列的词改为按照诗的形式来排列,然后再背诵,这样有利于强化记忆。如果把这一要求前移,课前学生也能背诵下来,在背诵的基础上展开对文本的分析会更高效。因此,诗词教学如果从背诵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我想效果也会相当的好。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名师张玉新的“课堂实录”中悟出的预习方法。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第二篇:从名师课堂看学科素养
从名师课堂看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注入主体精神的合金,成为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各学科素养的融合,构成了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
学生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长期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对学生实施以积极影响的关键人物,归根结底还是语文教师。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学习语文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
一.学习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品质。
一个教师要有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文化品味,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知识上的营养,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小学生虽小,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什么都敢问,而老师不能解惑的话,就失基本职责了。所以,一个称职的老师除了钻教材,读参考以外,更重要的还必须博览群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素养作好准备。
二﹑用精美流畅的语言感染学生。
一个具有语文素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精炼、准确,说话井井有条,并且有很强的逻辑 性。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也必须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认真地倾听学生,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 的关键之一。俗话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 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模仿倾向。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非常 的重要。
三、学会关注。
语文教师要学会关注世界,关注生活,更要关注学生。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构成,语感的形成,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人格尊严、心理上的需求和个性差异等等;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学会了关注,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体现一种人文性和科学性,教学理念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四、重视语文课堂的创造价值。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不仅是完成现有知识的传递,还要完成培养在不确定的社会里能够生存、发展、不断创造的人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传递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它的创造性。在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利用文本教材,超越局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用我们的创造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用心和学生融合。
当然,语文教师素养可以涉及的方面还有很多,只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过程。作为老师不但要持续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努力更新自己的人格结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篇:从名师课堂看镇安县阅读教学的得与失
从名师课堂看镇安县阅读教学的得与失
镇安县教研室张鹏航
由中国阅读学会经典阅读研究中心,中外名师教育网,《名师成长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12年3月23—25日在西安举办,小语界的四大名师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王崧舟和第八届小语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齐聚西安,贯彻 ‚大语文观下的落实《课标》年段目标,大胆改革创新‛的研究主题,引领了当前小学阅读、古诗文、习作教学。西部六省1300名教师与会,镇安县也有6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会。西部六省6名青年才俊教师应邀进行了课堂教学PK,镇安县城关小学余紫燕作为西部六省唯一一位三线城市的代表做了《炮手》示范课,并获得二等奖。
余紫燕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代表镇安县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在比较她与名师的教学及与兄弟省一线教师的教学PK中,可以看出我县阅读教学的得与失。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支老师对余紫燕课的点评如下:‚第一,把握文本准确;第二,教学内容定位准确;教学思路清晰。第四,教学方法符合本课特点;第五,教学手段使用恰当;第六,抓住关键词句体验文章的情感;第七,注重在读中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第八,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九,注重教学的人文性,把教学的归宿点聚焦在对人的看法上;第十,个人语文素养好;第十一,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支老师对余紫燕注重写字、耐心教学、训练学
生概括能力和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的做法特别予以褒奖,并用‚铿锵扎实‛来概括其教学风格。
支老师对余紫燕老师的点评,也是对镇安阅读教学的一种肯定,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深感欣慰。我对支老师的这几点点评特别认同:第一,教学过程扎实;第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第三,把握文本准确;第四,教学方法符合本课特点。
那么镇安的阅读教学到底有那些值得充分肯定的方面呢?其实,我们从余紫燕老师的阅读教学中可管中窥豹。
第一,把握文本基本准确。由于镇安信息相对闭塞,教师教学负 担重,教师的教学常态是以教材为本、以教参为本。虽说这样有其弊端,但从客观上讲,却把教师导向了钻研教材与教参的佳境,不至于‚深挖洞,广积粮‛、过多考虑作者、写作背景及原文,教学比较忠实地执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第二,教学过程扎实。镇安的课堂教学常态,教师能够认真抓学 生的‚听,说,读‛基本训练,很少摆花架子,课件制作相对简单有效,教师画蛇添足的拓展也相对少些,课堂教学少了些热闹与浮躁,多了份扎实与平淡,学生学习多了份负担与责任。教学过程扎实是镇安阅读教学的显著特色。
第三,教学目标定位基本准确。苏教版教材有一显著特色,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明确,而且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如何突破重点与难点目标的良好对策。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
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对教学目标认真领会,教学中认真落实,所以教学基本没有偏离正轨。
但不可否认,镇安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写字教学仅停滞于‚写正确‛要求上。写字教学一直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而且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标对第一学段写字教学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然而,镇安县写字教学的普遍现象是:基本达成了‚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目标,至于‚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规范‛‚ 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这些要求,除回龙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外,很少有老师关注。
第二,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有感情朗读明显不足。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阅读为本‛,但阅读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但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匆匆读一遍,然后抛出问题,就急于进入‚解决字词教学与深刻含义理解‛的所谓主题,抛开整体,让学生孤立地有感情读句与段,导致阅读的支离破碎。这种只顾自己教学所需,不顾文章完整性的读的做法,总给人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感觉。
我们的老师对‚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有误。新版课标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很多老师认为,有感情地朗读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有些所谓的感情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是被动的。其实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了作者及其作品情感,内心情感与作者、作品主人公发生共鸣时,才会将情感融入朗读中,这才是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乏,泛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强加给学生‚关于语文的东西。‛以余紫燕老师参赛北师大版的《炮手》第二课时为例,老师只有抓住课文的中心句——“请您原谅,将军。”
炮手低沉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才能升华文章主旨——炮手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可是五年级的小学生对此句话所蕴涵的情感与意义很难理解。因为大多数孩子没有背井离乡、思念亲人这样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我家的房子‛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是精神的寄托,是亲情的寓所,是美好往事的回忆,是未来亲人团聚的憧憬,是难以割舍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学生感悟到了‚我家的房子‛语言蕴涵的这一切,那么就不难理解炮手在将军用望远镜望炮手家所在的村庄、下令炮手瞄准炮手家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炸掉炮手的房子时,炮手语言、神态的变化,特别是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关键词语:苍白——煞白——惨白。那么老师就要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我家的房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然后谈炮手要亲手毁掉自己家房子的内心情感,这样学生才会对炮手产生由衷的敬佩,让普通的炮手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情真意切的语言来表达对炮手的敬意。可是余老师的教学在这一方面是欠缺的,让学生空洞地谈,结果学生词不达意地说出了‚奉献、舍家为国、伟大、崇高‛等赞美的词语,显得苍白无力。其实这一做法在我县很有代表性,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脱离文本对学生进行空洞的思想品德教育,把语文课上成了关于语文课。
新版课标指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此段话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人文性只有在充分体现工具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达成,这就是过去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道理。要坚决摈弃脱离文本进行说教的陋习。比如在教学苏教版《黄山奇松》一课时,只要学生对黄山奇松——迎客松、陪客松与送客松的奇姿感悟欣赏,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脑海联想出三棵松的神奇姿态,学生审美情感陶冶了,美妙句段欣赏并乐于背诵积累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基本达成了,学生一想起美好的自然与祖国,脑海就闪现出黄山奇松的画面、自然诵读出描写其妙笔生花的句子,就已经是对学生进行了最好的热爱祖国与大自然的情感教育,万莫要画蛇添足地在课的结尾来一番空洞地说教:‚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其实,在小学生眼里和心目中,祖国与自然就是由一棵黄山奇松、万里长城、西岳华山等美好意象组成的立体画卷,而不是干巴巴的‚祖国、自然‛文字。
第四,只得意不得言。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它不仅关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且关注语言本身的表达方式与规律。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所谓得意,就是要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所谓得意,就是要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我县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认为只要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种认识误区,贻误了学生,学生习作能力之所以难以提高,其根子就在这里。
第五,不同文体不分,第一第二课时无区别。
课标把教材的阅读课文分为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和诗歌,从第一学段起,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已经有隐性的要求,第二学段有初步的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是在我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几乎没有差别,都是按照叙事性文章来教。
除一些古诗及略读课文外,大多数阅读课文,都至少需要两课时。以第二、第三学段为例:第一课时,首先应该在朗读与识字写字上下功夫,确保学生完成‚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底线,把生字识正确,写规范,其次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顺文章主要脉络,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对关键词句有自己的初步理解。第二课时,应该在精读感悟上下功夫,有感情朗读、理解关键词句的、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积累与运用上下功夫。然而我县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一个样,老师忙于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县的语文阅读教学从整体上来讲,过去一些传统的做法行之有效,显著的‚扎实‛风格值得充分肯定,然而一些弊端亟需改变。
第四篇:从名师课堂中学习什么
从名师课堂中学习什么
有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教研课、竞赛课在教学设计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名师是怎么上这节课的?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落入“俗套”,而从借鉴名师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往往都是事与愿违。
为什么名师的课堂无法复制或者难以复制
我觉得首先是教师的风格以及能力达不到名师的要求。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皆因为其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华应龙的课堂机智和灵动,“数学王子”张齐华的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数学文化的气息……风格基于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和学识水平,因此,一般教师是无法复制名师的课堂的。就是有那么一点成功的往往也是只见其形,难得其魂。
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有的老师教学一辈子不一定能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究其原因一是“内力”不够,“体质”较弱。平时不注意学习,没有积淀,教学水平停步不前。几十年上一课,一课上了几十年。原因之二就是不善于反思和总结,对于自己的教学不知道有什么有哪些亮点,更不知道有哪些缺点,或者知道缺点若无其事,无动于衷。
其次,一般教师无法复制名师的课堂的关键在于面对的学生客体不一致和不断变化。众所周知,同样一节课,同一个教师,在甲班上课与在乙班上课取得的效果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名师的课堂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不能成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应该从名师课堂中学什么
既然名师的课堂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重复别人的“美丽”,我们还要不要向名师的课堂学习呢?答案毋庸置疑,应该要学习。梅兰芳说过,学唱戏必须从学会听戏开始。一个教师的成长必须从模仿开始。我们应该从名师的课堂中学什么呢?
首先,应该向名师学习深度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名师的课堂教学尽管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课堂的充分预设。以华应龙老师的《角的度量》来说,这是一堂技能教学课,一般的思路就是老师教,学生学,示范加指导,练习加巩固,没有什么大意思。但是华老师深度解读教材善于挖掘学生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量角器外边的一圈和里边的一圈到底看一边?量角器是圆形器具怎么量尖尖的角?为什么左边是外圈大,右边是内圈大?
不但如此,还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三个不同的滑梯出发,提出有什么不同?刺激以后我们还要想想,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怎样设计划梯的角度才是合适的?怎样测量角的大小?三个简单的问题,从实际的生活感受到人文关怀,再到数学知识的概括,显而易见角的度量就此产生。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做好基础。再到课的结尾部分,射门的角度(怎样的射门角度可以提高命中率),放风筝的角度(风筝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可以比较风筝的高矮),椅子靠背的角度(靠背需要怎样的角度让人感觉舒适),滑滑梯时40—56度24分比较合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也有相当的讲究,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角的度数可是一门大学问,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
这样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揭示量角器各部分的作用与功能,为量角扫平了巨大障碍,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还应该向名师学习驾驭课堂的艺术。
名师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的看点是灵动的氛围,和活高超的驾驭能力。这往往是名师之所以成名的地方。同一个环节你去上可能灰鼻子土脸,特级教师上就会化险为夷。
特级教师翟玉康的《解决问题》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就是学习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翟老师从让学生猜测自己的家庭成员巧妙引入根据已知条件求家庭成员的年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听课教师情绪盎然,大家都有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课一体的感觉。学生上课时快乐的,教师听课时幸福的。这一堂四十多分钟的课凝聚了翟老师几十年的课堂教学功力积淀。当然,课堂上还生成了一个插曲:有一个小男孩课堂表现异常积极,翟老师找他发言,一开口就是文不对题,不上套。以后,在课堂上多次举手,乃至自言自语搅乱秩序。只见翟老师避重就轻,用一双明锐的眼睛发现了这个男孩其实表现欲强,思维的深度不够。在课堂上加强了眼神的交流,还在课堂巡视作业的时候给予特别关照,使小家伙冷静了下来,最后下课的时候翟老师还特地走到他的身边和他交谈对这节课还满意吗?换做是一般教师上这节课,可能面对可爱而又顽劣的小男孩就很难驾驭课堂,使课堂教学搁浅,扰乱了教师的思绪。可见,名师们的课堂驾驭能力非常值得青年教师学习。
第三,名师的精炼、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温度”和“深度”的调节器。数学课往往和语文课比较,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冰冷的”。因为数学课的属性决定了数学课偏重思维和理性,如果教师的教法古板,语言单调,往往课堂的“温度”不高,气氛令人窒息。名师的课堂往往是气氛活跃,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冷静如水,“温度”适中,不失“深度”。
特级教师翟玉康老师的《圆的认识》,这一节课的许多细节令人难忘。首先是上课老师的“道具”新颖,一个大锅盖是用来画圆的。当他把大锅盖从讲台底下拿出来,那场面啥是拉风。震撼全场,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来了。其次,翟玉康老师的课堂语言非常生动,有时让人感觉他有魔术师般的神秘性,有时让人感觉他有喜剧演员般的幽默性,有时让人感到有扬州评话般的诙谐性。最后,还有翟老师的独家秘笈——上当教学法。不断给学生制造陷阱,出点状况,让学生在错误中深入,在错误中领悟,让课堂教学折射“深度”的光辉。
综上所述,我们从名师的课堂中学习的不是光鲜的外表,而是鲜活的灵魂。从深度解读名师的课堂实录入手,细细品味名师的一言一行所折射出来的思想的光芒。让我们的教学从肤浅走向深沉,从浅表走向内涵,从模仿走向创新。
第五篇:从课堂提问看师生探究
从课堂提问看师生探究
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我感受很多,也产生了不少想法:
平时我们上课在提问设计和理答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我们设计课堂提问时,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我们设计的“轨道”去思考,而得出一些以偏概全或者是以判断来代替现象的结论来,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呢?
2、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学生的答案,是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还是平时上课的习惯,我想如果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依赖于教师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