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教学之初,教师可根据内容用图片、音乐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从而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又如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教师可先出示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爱国的图片,让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等场景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涌现出一个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个小英雄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还有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针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特点,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决,必要时讨论,同时保证课堂纪律的良好,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听懂,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生活情境,把语文引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课堂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典故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丑小鸭》时,可先联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给学生讲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再讲讲有关安徒生的故事,学生也可以讲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安徒生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结合内容、触类旁通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再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讨论童年时对大自然现象所产生的幻想。如打雷、闪电、月亮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回事,小时候是不是有过奇妙的猜测呢?然后还可以抽同学起来说一说。这样,学生能从学习中寻找科学的答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着力突破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讲到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时所看到的不同幻象,可以让学生从吃、穿、享等方面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再通过对比的形式体现现在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教育学生好好珍惜现在、把握现在,好好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自己归纳主题思想,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第二篇: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故留空白,意味深长。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定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南朝梁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应根据情感的对立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征,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的力量,以及自由积极向上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第一,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对立性的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情感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情境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两种相对立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爱(恶);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又常常可以互相转化。实践证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能够尽量避免学生消极性质的情感产生,而激起学生积极性质的情感,促进学生学好语文。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面对学生都要保持心平气和的姿态。曾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他不仅不怒骂学生,也从来不高声数落学生,但是,他要求学生很严,语文书面作业和作文都要写得工工整整。若不符合要求,在课堂内,他会轻声对你说:“××同学,这次作业(作文),请你重新写好再交来。”他虽然没说一句责备的话,说得很平静,但学生听了很觉内疚,实在非重写不可。还有的语文教师,写学生的作文评语也不用简单的否定性语言,诸如“中心不突出”、“层次不分明”、“文字不简炼”……而多用正面鼓励性的话,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常常保持一种胜利愉快的心境,学得轻松,且有收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以温和、热情、多赞扬的方式对待学生,比过多的指责、否定、批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赞许是一种积极性质的情感,有增力作用。
第二,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以境动人”。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感中的情境性。学校、班级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比如环境、课堂气氛、音响效果等等对情感的产生有综合性的作用。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创设和谐的情境和气氛。有一位教师讲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是这样导入的:“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让我们一同步入《春》的艺术境界中去吧!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而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也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排比结构的导语以诗的抒情笔调和优美的语言创设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并带着春的喜悦走进《春》的艺术境界。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学生愉快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还应当注意活跃课堂的民主气氛。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他在北京大学讲《红楼梦》时,曾幽默地提问说:“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当时有学生反问他说:“周先生,你爱不爱?”鲁迅并未生气,反而从容坦率地说:“我嫌她哭哭啼啼。”师生之间有趣的对话,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的需要,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第三,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效地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情”、“以形育人”。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教师的情感就更能感染学生。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同时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声情并茂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真正实现沟通。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用蕴含在课文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健康的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魅力。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一上课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感情说:“这篇课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感情……”老师用作者和自己的爱国主义真实情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激发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论文
1.学生要想学好初中物理不能离开情感的参与
调查表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致越足,他的物理成绩相对来说就会越好,反之成绩就会降低。对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高低有无,关键在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因素是处于积极状态,还是处于消极状态。积极状态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浓厚,那么,他对学习初中物理的诸多有利行为就会出现,进而产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业绩。
2.如何避免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产生消极情感
这里先要了解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时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当学生刚刚接触初中物理时,由于有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体验,学生既有熟知感,又对新的科目有了一种新鲜感,可以说此刻的情感因素是积极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课程学习,学生的这些感觉就会丧失,不少学生还会产生厌倦心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学生出现消极情绪,与初中物理教师的物理教学情感有关。一名好的初中物理教师,其前提是他对初中物理教学和对初中学生存在很好的感情。在这种感情因素的参与下,他的备课、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他对学生的热忱关爱,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一名学生进入初中物理课堂,如果这堂课物理教师做过精心的安排,学生不但思路清晰、知识性强,每名学生都有用武之地,而且充满了欢声笑语,那么学生当然容易接受这样的课。再配合初中物理教师恰当的肯定和遇到物理难题时的耐心关怀,学生自会引发对于物理科目学习的良好感情,从而专注于初中物理学习。相反,一名不负责任的初中物理教师,他对初中物理教学毫无感情可言,对学生的态度更是冷冰冰;他准备的物理课就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按照课本的编排,一副指挥官发号施令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上初中物理课会有什么快乐可言?当学生一脑袋瓜的问题不能解决时,得到的是教师的冷嘲热讽,那学生怎能还热爱这个教师的初中物理教学呢!可见,初中物理教师对于物理教学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感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其次,学生自身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热情不高也会成为他物理学习的消极因素。我们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师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整个初中物理的学习历程中一般会出现一条波浪形的曲线学习状态。如果学生能够在这条曲线的高点到低点时,不至于完全滑落底谷,而是低到一定程度再出现逐渐向上反弹,那么,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就算是较为成功的。
在这种波浪形的学习历程中,学生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感情变化,对应着学生在物理学习时的成绩的变化。如果成绩一直不佳,他们的物理学习劳动一直得不到正面的肯定,教师又没有及时帮助和予以心理上的热情支持,那么这时学生很可能出现巨大的学习困难,学习的感情就会明显消极起来。很多时候,不了解学生状态的物理教师,还会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严肃批评,甚至会说学生不争气、没耐心、吊儿郎当等。这种做法不但于事无补,更会引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厌恶情绪,甚至因此放弃物理学习。这是因为,在学习成果感受长时间不能得到满足、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之下,教师再不分缘由地一味指责,必将对心灵极其脆弱、已身处悬崖边上的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又把学生往悬崖边上推了一把。这时,学生只能选择自卑、逃避,别无他途了。结果,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行动和对待学习的感情都将跌至谷底,很难再有起色。
最后,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相处不融洽也会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产生消极情感。一个学生每天都要和教师见面,他对每位师长都有自己的看法。初中物理教师从事着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这门学科注重理的因素,抽象性极强,学习难度较大。这种学科本身就具有的神秘感,给初中物理教师套上了一种“神秘”的光环。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如果故作神秘,与学生疏远,那么学生就不愿在自己遇到物理学习难题时,把困难对物理教师诉说,他不相信高高在上的物理教师能跟他同甘共苦。日积月累,问题越压越大,不得解决,最终就会出现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不满情绪,生发厌烦之情。反之,物理教师如果打破物理科目造成的那点神秘感,表现得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学生就喜欢和这个教师打交道,就喜欢把学习问题与教师分享,从而师生相互协作,在初中物理漫长且艰深的行程中能够互相扶持,走向成功。
总之,一名优秀的初中物理教师,不单是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出色驾驭者,更应该是学生初中物理学习内心情感的优秀引导员和调控师。学习行为和学习情感,是初中物理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的双剑,要让两者互相交汇,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强大的保障。一旦教师找到学生初中物理学习行为和感情的最佳契合点,初中物理教学就会变得得心应手,一帆风顺!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小学
李玉珍
王慎茂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基于此,教师必须深入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熟练掌握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修养,对学生倾注深厚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每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感情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之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天涯沦落的伤感之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之情,《我与地坛》中母子之间的挚爱亲情,《窦娥冤》中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等等,都可作为动情点。动情点选择恰当,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能“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
三、优化语言的情感性,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首先,要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把学生带进学习状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导入艺术重在导语设计。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笔者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一些写秋的诗句吧!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文人常借秋景来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了课文。
其次,在美读中展开想象,激发情感,提高学生感悟力。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美读法”,即通过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品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听知的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教师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
再次,通过讲述、品析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认识和情感发展。如《包身工》一课,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记念刘和珍君》一课,重在再现几个女子面对反动军阀枪林弹雨时的镇静与从容。这样学生自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同化境地。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具色彩和力量。同时,教师的情感要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气氛相协调,不能毫无节制,信马由缰。虽然教学中有时也需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些艺术表现,但这种表现也要注意恰到好处,和谐得体,适可而止。
四、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情感传递
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运用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眼神等与学生交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尼说:“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这种非语言行为也即是我们所讲的肢体语言,它可以补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使语言表达更有光彩和富有成效。教师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来加强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体验到的喜怒哀乐通过传神的眼神、富于变化的面部表情及各种姿态和手势,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如讲到愉悦处可面带微笑,讲到愤怒处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处就表情凄苦,这样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影”,达到“课已尽而意未绝”的境界。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教师本身流露出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陶冶和感染。
总之,情感激发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使学生在情感教学中不但学到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而且还能提高思辨能力和感受事物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所教出的学生才会有更丰富更健康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做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先“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荷叶母亲》,教师可自制荷叶,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荷叶母亲》该是怎样的呢?文中的“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三、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紫藤萝瀑布是瀑布吗?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语句从哪些体现出来?
五、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传为人之道,授处世之业,解人生之惑,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情动,才能行动,才能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我们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