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四点关注

时间:2019-05-14 14:5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的四点关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的四点关注》。

第一篇:语文教学的四点关注

语文阅读教学的四点关注倍儿爽

王鸣

内容摘要: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与每一个人的成长终身相伴,语文教学是一段充满诗意的生命的旅程,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应该张开飞翔的翅膀快乐地学习、或赏析与品位、或思考与研究、或解读与感悟。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阅读教学、关注板块教学、关注目标教学、关注阅读批注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板块教学

目标教学

阅读批注

语文教学是一段充满诗意的生命的旅程,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应该张开飞翔的翅膀快乐地学习、或赏析与品位、或思考与研究、或解读与感悟。为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关注阅读教学。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才有诗意,每一堂课都应有孩子们的高声朗读,无论是悬梁刺股还是囊萤映雪,无论是凿壁借光还是秉烛夜读,似乎都有他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豪迈激越。没有朗读的课堂是枯燥的、孤寂的、淡薄的、无味的课堂。阅读是一种艺术,有时朗声,有时轻吟,有时默念。从参与朗读的对象来说,可以有齐读、对读、三重读、个别与集体交叉读、小组比读、男女赛读。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可以有演读、析读、品读、寻读、创读、写读等。从阅读的性质上来说,可以有概括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抒情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表演性阅读、品味性阅读等。阅读是一种教学方式。围绕阅读组织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文本,从而领会文本、吃透文本。

第二、关注板块教学。为了展示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可以把课堂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如《乡愁》可分为:品读、析读、改读、创读、赏读五个板块。《三峡之秋》分为:美文美说、美文美写、美文美读、美文美改四个板块。但板块之间不能生硬拼凑,应该是有机组合;板块设置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是随缘而生;板块之间不能胡乱排列,应该由浅人深;板块名称不能枯燥陈旧,应该具有语文味。

第三、关注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运用目标教学法,学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来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目标教学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没有目标就等于铜匠的担子挑到哪里就响到哪里,很可能落入语文教学目标虚无的圈子,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就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长此以往,也就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跟着感觉走,放任自流,随遇而安。总之,教者课前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上的生成目标通过教学机智有机变成你的教学目标,或者融合、或者深化、或者延伸。

第四、关注阅读批注。关注阅读批注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概括法,对文章或文段做内容的概括,记叙文要求概括的主要事情、人物性格、作者的情感;议论文要求概括的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说明文要求概括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散文要求概括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感受法,抒写读者的感触、感悟。其感受的触发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中心、材料等方面着眼。它强调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灵沟通,做到身临其境,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甘苦,真正达到读懂文章读透文章的境地,达到心灵的共鸣。不仅如此,有的还要求读者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悟,总结人生的哲学道理。②联想法:由这一件事想到那一件事、由此物到彼物,人与人、景与景等同类之间的联想,此类联想,我把它称为相似联想;另一类联想是由景及人,睹物思人,由事及人或由人及事、由物及事等的联想,它不是相类联想,而是相关联想。其出发点是一物一事一人一景,引发与此物此事此人此景相关联的人物景事。想象法,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是一种创新,是对文本的留白做补充、延伸、拓展。其它还有评价法、质疑法,拟题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收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第二篇:IT职业人需要关注的四点问题

IT职业人需要关注的四点问题

IT行业与绝大多数其他行业相比,瞬息万变,IT人员除了齐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外,不得不考虑以下几点问题:

一、IT人的薪资问题

每个阶段都必须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谨慎管理,看看自己的薪水是否与自己的技术水平相符,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感到更加自信? 钱总是重要的,经历了几年工作之后,是否对IT行业失望,连买房结婚之类的事情都不敢奢望? 最糟糕的是在通货膨胀形势下,起薪水平未增反降,是否有更多的想法? 随着宏观经济从高速发展期向稳步调整期过渡,以及新劳动法的实施,多数行业开始了新一轮洗牌,企业要在这一轮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严格控制成本。IT产业目前平均薪酬涨幅为13%,从学历分类来看,博士和MBA学历的员工薪酬涨幅分别是14.48%和9.27%,大专和大专以下员工的薪酬待遇有所好转,涨幅分别是23.23%和14.58%.而硕士(不含MBA)学历的员工薪酬却下降了14.61%,本科学历员工的薪酬仅增长0.76%。

二、职业规划

相关人士称IT人有四个职业发展阶段:1.探索阶段:20~25岁之间;2.确立阶段:25~40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多数人工作周期中的核心部分。3.维持阶段:40~55岁;4.下降阶段:55岁以上,退休临近的时候。处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应该考虑不同的事情。对位入座,你在哪个阶段? 是否已经考虑不同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千万别跟唐骏比,打工中能不能有第二个“皇帝”,那个“皇帝”是不是你也不要在意,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认为自己是“皇帝”。

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求职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密切相关。从刚踏出校门求职的大中专学生,到游弋于就业边缘的社会人,明晰自己的职业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求职者能够摆脱就业苦恼,实现就业目标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功课。

三、IT人健康问题:

有多少人了解,在信息万变、科技日前月异的环境下,IT从业人员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IT人自言,多见电脑少见人,网络是IT人生存的重要空间,喜欢用网络来解决生活问题。由于长期接触电脑,身体处于不同状态,引发电脑综合症,如视力下降、头晕目眩、脖颈酸痛,无规律的饮食习惯等等。

四、IT人职业态度:

IT人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烧钱、裁员、复苏的阶段,几乎走过了一个正常企业在几十年内才能经历的过程,现在是Web2.0的时代,大小网站风起云涌,但当中的80%还没有实现盈利,盈利的也随时被踩下去的可能,也有弄不好被人收掉的可能,凭借家底和风投苦撑,IT人到底还是不是一个好职业,谁也说不清楚。你是否在乎以下4种出身:家庭出身、城市出身、教育出身、职业出身。并能决定自己的后两者,然后决定你的下一代的前两者。貌似体面的职业,但穷;不体面的职业,但有钱;你选哪种? 估计大多数人选择前者。在工作中,你是否看见马云不懂电脑的这样一个人,也能把阿里巴巴弄上市,也想弄一个网站,心想马云都不懂技术,我比他懂技术多了,搞不好那天我也发财了?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很了解了公司运作流程和运营模式也想自己出来做一番大事业?

由此,职业者对职业的情感性的评价和概括,敬业精神对于国家和企业都是如此重要,你是否考虑过自己的职业资产、职业发展、职业归属、职业信誉、职业生涯。

转载:

第三篇:关注当下语文教学热点

关注当下语文教学热点

热点一:文化语文与语文教育回归

语文课程的取向和性质问题由来已久,从文道之争、思想性与工具性之争,到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至今难以形成共识——它似乎成了一个辩而无解的问题。王世堪在《人文性、工具性及其他》(《课程·教材·教法》,6)一文中,试图以丰富“人文性”内涵的方式来消解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他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人文性”的题中应有之义。王尚文、王诗客再次强调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语文质的规定性,指出语文课就是“以语文为内容、以语文为旨归的实践活动课”。(《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课程·教材·教法》,4)高林生也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理解“怎样说”的过程。(《“怎样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教学》,3)祝禧在《“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光明日报》,《文化:一条语文“回家”的路》(《语文教学通讯》,2C)和《文化语文:捕捉神话的哲学气质》(《江苏教育》,5)等文中较为系统的阐述和介绍了“文化语文”的课程取向,她认为,我们要把语文教学当做“文化”的载体来实践:强调大主题阅读和微型主题文化课程;强调以文化为中心,并尝试语言与文学分家实验;强调通过文化阅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坛、文化欣赏等活动来培养文化语文教师。对于“文化语文”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陈国安在《母乳“文化”:文化语文课堂的民族性追求》(《江苏教育》,5)和《文学审美:文化语文课堂的艺术性追求》(《语文教学通讯》,2C)等文中做出反应并给予高度评价。吴永军在《再论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学》中也表现了一种文化语文的课程取向。他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注意把握语文与文化的同源性,把语文教学作为让学生体认民族文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礼。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升华人格的空间。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音、符号系统,而是在其中积淀了这个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和感情。教母语,同时也就在教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正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所指出的那样:“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语文中的“文化”又有别于一般的文化。如果我们从教育文化学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尤其是其重要的载体——教材,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具有定向整理功能,即所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社会规范的、稳定的、优秀的文化,镌刻着人类的智慧。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它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的过程也是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如教材的编写,都经过了教育者的精心加工、组织,其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一般而言,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规范的、优秀的文化。(《语文教学通讯》,10C)

近几年我们小语专家班在吴永军教授的指导下,围绕马式先校长的省级课题《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对“文化语文”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定位表现为学生语言的形成、思维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思维的培养是提升文化素养的内在要求,情感的熏陶是升华文化行为的最好途径,而人格的铸就则是形成文化品质的价值追求。寓文化教育于言语实践,让学生多诵读、多感悟、多意会、多鉴赏,“熟读精思”、“吟诵涵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给学生多点拨、多引导、多实践,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体验,不断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逐步完善其文化品格。其课堂实施策略,一是挖掘文化元素,体会文化意蕴;二是整合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三是丰厚文化积淀,提升文化素养。例如《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文化层面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⑴感悟景美。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黄鹤楼”的壮美及“烟花三月”的柔美,然后把它们放回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细细品读,初步体会李白对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向往。⑵感悟情深。抓住关键的词句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进一步感知李白对离别的伤感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他的豪爽和他对扬州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可凸显“孤”字,让学生感受“孤”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体会李白内心世界及对大诗人孟浩然饱含着的深情。⑶引导想象,升华情感。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文化意蕴。如: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由于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大,再加上五年级学生对“知己”的内涵不可能真正理解,对盛唐时扬州的情况也不了解,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对扬州产生向往之情呢?备课时我紧扣“黄鹤楼”“扬州”“孟夫子”“李白”“送别”等关键词去开发文化资源,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适度地把课外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如李白、孟浩然的阅历、诗作以及诗作的语言风格、诗作蕴含的深邃意蕴,都给学生以文学的濡染和文化的浸润,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理解“誉满天下”一词时,我注意到学生对孟浩然诗的积累,让学生把积累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补充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孟浩然的人格的高尚。这样,在课堂上就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收集送别诗制成书签,互赠友人。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既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又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热点二:语言教学与文体教学

1.语言教学。所谓语文教学,一定意义上就是语言教学。这一点,在已过去的十年课改中得到的教训太多,即抛开语言的学习,一味地进行大而空的人文教育。现在,人们对此终于幡然醒悟。李永通过对语言“习得”和“学得”两个概念的区分,指出当前过于淡化知识教学而一味强调“习得”的倾向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习得”对应于语言能力,“学得”对应元语言能力。儿童入学后,更应强化元语言能力的训练,因而“学得”比“习得”更重要。(《元语言理论视野下的汉语语文教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0期)韩雪萍审理我国百余年语文课程的语言知识状况,指出,目前的语言知识内容本身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把语言规律当成学习语言的规律,缺乏独具特色的汉语语言学知识,与当代语用学研究成果隔膜。(《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言知识》,《语文建设》2010年第7~8期)陈振峰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化及其言语艺术,语文课就是通过阅读相关语言作品来熟悉语言规则,把握言语规律,感知语言的丰美,感悟人文的精髓,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并获得搜集信息的“读、听”语言处理能力和表达情意的“写、说”言语表现能力。(《语文:言语艺术表现语言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第10期)于龙主张从“基于语言艺术”和“为了语言艺术”的角度,从语言理解(语言输入,包括视、听、读)和语言表达(语言输出,包括说、写)的角度来考虑语文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具体设计,科学严谨、扎扎实实地研究、论证。(《“语言艺术”能否拯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3A)王诗客、王尚文认为,要充分重视“语言体验”,把“体验”提高到与“理解”“运用”同样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与语言体验》,《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0期)

语文一线的老师更为关心如何改进和加强语言训练。聂在富、王妍认为,语言文字训练着眼点主要在语言的积累,在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要抓好三个环节:备课时找准训练点,搞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搞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搞好常规的训练。(《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2010年第4期)韩瑞珍在实践中总结阅读教学中语言拓展训练的五法:学习课文结构——在典型处模仿写;品味语言意蕴——在情景中创意写;领悟故事情境——在简略处扩展写;贴近生活经验——在疑问中另选角度写;扩大学习空间——在故事结尾处续写。(《阅读教学中语言拓展训练五法》,《小学语文》2010年第6期)王元华把语意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强调语意教学要以动态语意为重点,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具体语境中进行语言交际;静态语意学习只能是“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适时而教,适可而止。(《语意教学的语用原理》,《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0年第6期)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要重视言语(语言、语文)形式的教学。郭根福认为,要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必须正确处理好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辩证关系:教学一篇具体的课文或语段时,既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即语文所负载语的思想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即语言运用的方法与技巧)。(《试论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小学语文》2010年第4期)郑逸农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语文人”,而培养“语文人”的途径只能通过语言,就是扣住语言尤其是语言形式来展开。“语言既有内容的一面,又有形式的一面,两者相依相存,不可分离。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看看特定的思想内容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从教学目标、途径看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郭剑卿、杨明认为,语文教学要紧扣言语形式,因为言语内容依存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的实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应分这样两步:学习言语形式理解内容,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再回头来学习言语形式。他说:“语文课对言语内容的学习始终不能离开言语形式本身,学习特定的言语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言语内容,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也是特有的任务。”(《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内容的建构》,《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9月中旬刊)屠锦红认为,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路径是实现“语文形式”教学与“语文内容”教学的互转。在她看来,所谓“语文形式”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谓“语文内容”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感情。她说:由言到意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性,而由意到言才是语文学科教学需要着力完成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只是“半截子”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在听读教学和说写教学两个维度上的展开,每个维度都蕴涵着“语文形式”(言)教学与“语文内容”(意)教学互转的基本原理,其范式,听读教学是从言到意再回到言,说写教学是从意到言最后回到意。(《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1期)

语文教学由课改之初忽视或淡化言语学习而大搞人文教育,到后来遇挫折而反思后重新重视言语教学,到现在对“言语(语言、语文)内容”和“言语(语言、语文)形式”的区分并强调“言语(语言、语文)形式”的学习,我们以为是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言语教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言语(语言、语文)形式”不同于“语法规则”:后者是干巴巴的条条框框,前者是语言运用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前者往往从语境中剥离,属陈述性的言语知识,后者总是体现是在具体语境中,属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前者的教学,往往只需要语文教师照本宣科,“言语(语言、语文)形式”的教学则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重在实践和运用。我们这些身处语文一线的老师要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在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渗透“言语(语言、语文)形式”教学,教给学生语言运用的实用方法与技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关注言语形式,注重语言训练》,我认为:语文教学,最主要目的之一是学会阅读,即学会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领悟其所表达的方法。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离不开言语形式。文本的言语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概括的表达,也有细节的描写;有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有曲折的表达;有按顺序写来,也有倒叙插叙的峰回路转;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有“人比黄花瘦”的清新婉约„„即使是同一主题,言语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教学中,我们应特别关注课文中语言经典处、形式巧妙处、内容精彩处、情感浓厚处、含义深刻处、艺术空白处、反复冗余处 „„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不进行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教了语言而不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也不是完整、完美的语文课。”语言训练的主要形式有:

比较。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比较词语和句子的差异,能帮助他们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读一读,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⑴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拌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⑵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通过“拌”与“伴”的比较,能加深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并从中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世界,在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使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置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生动。教学这类词语,我们可引导学生运用置换的方法,意会词义,在换词比较中,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教学《荷花 》一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师:请大家把刚才换的词带进句子读一读,觉得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模仿。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如:《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段话,结构上运用了总分的组句方法,先总后分,层次清晰;在表达方面,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情趣。教学这段话我设计了两道模仿练习:

1、这样的美景是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造就的。但大自然这位母亲仅仅创造了大地、森林、太阳和轻风吗?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补写后面的省略号吗?

2、请你仿照这段话写几句话,注意运用总分的组句方法来描写。通过这样有条理的模仿练习,学生从不同程序上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乃至创生了文本的新资源,这正是学习语言,学习语文的魅力所在。转换。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移情体验,从而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如教学《第八次》这篇课文时,我抓住“动员”一词,精心设计了“小演讲”练习:假如你就是布鲁斯王子,当时你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读懂课文的情况,而且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实现了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的转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整合。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教学中,我们应将零散的语言训练项目有机整合成综合性的实践板块,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如学习《大江保卫战》一文后,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读了文中这句话,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的。同时,这句话对仗,非常

整,如

,对

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明朝顾宪成写的一副对联:

,。这种整体训练体现了“三味”:文体之味、文法之味和文化之味。字、词、句综合运用,从课内到课外,既落实了语言训练,又触及诗歌、对对子等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不经意间进行了一次文化之旅。2.文体教学。因为这次培训有这方面的专题培训,这里就不再累赘。热点三:语文训练与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种种观念冲突、模式创新和不良反应之后,渐渐趋于理性,回归本色,走向实在。至今,仍然不乏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反思,有关“语文训练”和“有效教学”的探讨也还是热点。

费秀芬指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教师激情过度”的现象,我们应强调教学中“理性的激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激情过度》,《当代教育科学》,14)苏明珠认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曲解对话、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淡化整体、误解实践和削弱基础的弊端。(《小学语文教学不当行为之分析》,《中国教师》,4)廖少杏指出了课堂教学中“重体验感悟轻实践运用”“问题设计缺乏整合与深度”的不足。(《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小学教学参考》,9)曾扬明分析了语文公开课上的几种异常心态,作者认为,公开课上,执教者求新、求异、求胜心切,往往容易使其课堂失去宝贵的“原生态”。(《是什么破坏了公开课的“原生态”》,《小学语文教学》,1)

2009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和《小学语文》(第6期)杂志都组织了有关“语文训练”的专题讨论。前者的议题“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意在为“语文训练”作合理性辩护;后者的议题“语文训练,训练什么?如何有效进行?”则是对“语文训练”的实践思考。吴琳指出,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力求避免内容繁琐、形式僵化、方法单

一、结果唯一的语文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田本娜在《再谈语言训练问题》(《小学语文》,6)中认为语言训练的内容应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品格和语感等方面的训练。吴忠豪在《正确把握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小学语文》,6)中指出,我们应从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而不是仅从内容理解和感情体会等方面加以审视,才能更明确的区分不同学段的训练目标。作为教育教学一贯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持续不断的关注。于漪指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热闹,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等等。于漪强调,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要明确“教什么与怎么教”,要避免“偷工减料与违背规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小学语文》,6)常学勤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须贴近学情,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的要义:贴近学情 动态生成》,《课程·教材·教法》,5)张化万指出,过多的教学目标,过满的教学内容,过度的人文意义挖掘,几乎成了影响教学过程质量的“毒瘤”。(《语文教学的高质量从何而来》,《人民教育》,12)李英杰在对北京市6123名五年级小学生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积累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习作内容比较空泛,教学方法上过多地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等等。这种基于实证调研的质量分析相对于一般的主观判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许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北京市2008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报告》,《教育科学研究》,9)此外,还有不少论者就教学目标达成、教师课堂讲述、作业设计、教学评价,以及识字教学、词语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的有效性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郑逸农认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应是:在教学目标上,应围绕培养“语文人”来进行;在教学途径上,应扣住语言尤其是语言形式来展开;在教学策略上,应少教多学,少练多读。(《从教学目标、途径看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唐海波认为,从生命视角看,语文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建构起健康人格,净化了心灵情感,提升了生命质量;它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生命视野下语文有效教学过程的维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8期)

王荣生强调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备课的功夫,要花在学生学习起点的辨认上,要花在学生学习重点,也就是一切课最终形成的学生学习经验的确定上,要花在2~3个环节的把握上,要设计2~3个能够使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语文学习》2010年第1期)何功兴认为,实施有效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目标难明”的问题,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研究课标,把握语文的性质、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研究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形成涵盖全套教材的教学目标系列;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现有基础,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有效语文教学从明确目标开始》,《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尤立增认为,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涉教师自身的人文积淀、教学能力等操作层面的思想束缚,又与教材、学情、预设、达成策略等因素有关。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实质是知能的转化率太低,为此,应注意解决定列问题:教师要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学预设要了解学情,尊重学情,课堂教学要注意策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4A)余映潮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大致可以列出如下五条标准:看是不是在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看是不是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看是不是给学生安排了足够的实践活动的时间;看是不是比较充分地利用了课文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看是不是很重视着眼于全班同学所进行的集体训练。“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我所认为的高效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特级教师余映潮访谈》,《语文建设》2010年第12期)李小玲提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环节:前提、过程和巩固。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含义是:语文教师在理念上要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从而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与认知体验,在知识和文化素养上获得发展与进步;最后,通过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加强所学的内容。(《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诸向阳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有两个标志:一是教学目标制定恰当,二是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次序的断想》,《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1C)

去年,我县为推进有效教学,提出了三性,即基础性,双主性,实效性,紧扣三性,各校都强行切入有效教学模式,我校语文教学先后推行了“四抓四精”有效教学模式,即:抓课后习题,精心预习;抓关键词句,精巧复习;抓重点段落,精读感悟;抓学习反思,精练拓展。“455”有效教学模式,即:立足“四本”、建构“五模”、达成“五效”的教学模式。立足“四本”: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本;以有效为本。建构“五模”:复习回顾——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要点进行简要复习回顾,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预习反馈——预习要求具体,预习检查反馈时间不少于5分钟。精讲探究——教师讲解、点拨、引领适时、适度、适当,重视核心问题设计,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主过程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探究式学习过程。练习展评——紧贴目标,精选习题,切实落实双基训练,时间不少于10分钟。反思拓展——课终5分钟,学生要有对本节课学习活动的自我小结和反思,同时要进行适度拓展。达成“五效”:复习回顾,关注积效;预习反馈,注重成效;精讲探究,力求高效;练习展评,确保实效;反思拓展,放眼长效。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推进,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有效性讨论已进行多年,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的低效性或者无效性现象长期存在,不能解决。今年暑假,有幸参加扬州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聆听了扬州市师资处处长、省特级教师、原梅岭中学校长王力耕关于有效教学的报告,他提出了三个“三结合”: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方法三者结合;以听为主、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三者结合。他强调了课堂三个“5分钟”:上课开始5分钟内要讲解重要内容;重要内容讲解的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下课前5分钟内对课堂进行小结。他说,教师“示弱”是一种教育智慧,讲得多≠听得懂,听得懂≠自己会,会模仿≠能力强。人们曾寄希望新世纪语文课改,结果发现问题更严重而难以收拾。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追求的目标。但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体现在教学环节,而且关涉课程与教材层面,甚至与教育体制有关。热点四:生本教育和儿童语文

“生本教育”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自1999年起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就在致力于生本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不过,生本教育的“语文化”还尚嫌不足。本,沈大安的“走向生本”,周一贯的“还学于生”,张康桥的“儿童语文”,以及“儿童立场”“面向儿童”“以学定教”等理念,共同构筑起“语文教学生本化”的话语系统。

针对当下教师过于强势、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沈大安指出,我们应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教师之“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他看来,语文教学生本化意味着:(1)转换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2)关注价值,为学生发展选好教学内容;(3)真实教学,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4)顺势而导,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小学语文》,10)周一贯将生本教育理念表述为“还学于生”,这样的课堂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化教为学、因学设教、顺学而导、还学于生、以学评教。(《为了不需要教,应当怎样教》,《小学教学参考》,8)在一场有关鲁迅及其作品教学的讨论文章中,钱理群先生提出“回到儿童”的教学立场,即应在鲁迅与孩子之间寻找生命的共通点,且从儿童出发,按照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鲁迅作品。(《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小学语文》,10)张康桥在《走在“儿童语文”的路上》里将其“儿童语文”教学观归结为“目中有人”“眼睛看着学生”和“拣儿童多处行”。(《江苏教育》,9)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朱桂金认为,“儿童立场”表现在对学生的激励、点拨和引导上,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我要说”“我想读”和“我要写”的参与意愿。(《小学教学参考》,8)吴勇提出了“儿童作文”“童化作文”的教学理念,认为这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出发的“原点”。而在儿童作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一种平衡“教”与“不教”的智慧。(《儿童写作:习作教学出发的“原点”》,《中国教师》,7;《写作状态:观照儿童写作的微观化视角》,《小学语文教学》,1;《儿童写作:“教”还是“不教”》,《语文教学通讯》,9C)这里的“儿童语文”“儿童立场”“儿童作文”与生本教育理念异曲同工。围绕“个性化阅读”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生本教育”的关注。曹永真认为,文本解读个性化本是阅读教学中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不过,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作秀”对学生的误导,应试“功利”对学生的戕害,它的目标、过程和结果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本应是一种真实的多向对话的课堂阅读行为,变成了学生封存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的教学“表演”。(《从“失真”到“归真”的理想践行》,《课程·教材·教法》,2)林周毅在《两个误区的对策》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小学语文教学》,10)这种失真的个性化阅读,其实是一种虚假、表面、浮浅的“生本教学”。我们应牢记特级教师薛法根说的这样三句话:无限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智慧;无限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会的可能;无限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

热点五:教学内容与文本解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仍然是个问题——即使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师那里,“教什么”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冯发柱、艾国清指出,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或二度开发,但这种处理、创生和开发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课文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们该怎样来认识和处理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5)此外,曹兴宝的《文本解读岂能止步于“道德”》(《人民教育》,11),曹永国的《中心思想:福兮?祸兮?》(教育科学研究,4),以及郭初阳等三位浙江老师指责小学语文教材用道德“绑架”小学生(申屠文婕《浙江三教师联手向语文教材发难》,每日商报),分别从教材本身的“说教化”和文本解读的“道德化”两个角度对“教学内容”提出了质疑,虽然他们主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问题,但“确定性”实际上是更深层的原因。

语文课程内容或教学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对此问题,往年也有答案。2010年,王荣生更为明确地声称,语文课程内容大体是三个方面:“定篇”“语文知识”和“经历”。(《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期)屠锦红眼中的语文课程内容则包含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文情感三方面。(《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1期)李海林说,语文教学内容研究迫切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供给渠道和来源做出初步的摸索,形成相关的知识地图;语文课程标准要增设“课程内容”章节;对语文教材怎样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基于课程内容的考试内容设计。(《“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进展、问题及策略》,《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屠锦红认为,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路径是“语文形式”(语言文字符号)教学与“语文内容”(语言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教学的互转。(《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1期)胡斌、董小玉指出:科学构建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语文教学内容应具有丰富性、系统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重构语文教学内容;基于学生个体知识与经验建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20世纪下半叶语文教学内容演进轨迹和特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经过多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人们已经取得了一个共识:即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因而,如何确定具体而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王荣生认为,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有问题的情况下,只能是一篇课文一个课题地去具体研讨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期)北京李卫东从备课切入,指出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三步:直面文本,对教材进行“语文学”解读,看哪些教学知识、教学内容是有价值的,是有语文含量的;倾听学生,了解学情;对上述两方面得出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量,预设合宜的教学内容。(《以〈故乡〉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12B)朱克涛提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四个着眼点: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学生学情。

第四篇:语文教学关注情感预设(定稿)

语文教学关注情感预设

语文课题组 石云荣

依稀记得小时候读过的小诗里有这么一句话;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幸福的彼岸。而今,为人师的我,在小学语文的海洋里,循着前辈们的航迹潜游,向着理想中的彼岸努力地靠近着。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里的所见所闻所行,篡改那首小诗:预设是船,生成是帆,扬帆起航,载着希冀中的师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教学预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课标”中也有阐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美”,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就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和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就文本进行问题预设,尽管在课程目标中已经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由于它只是一种隐性目标,在现今的考核体系中无法对其量化,再加上现在的学 科知识容量大,知识的传递占到了教学中绝对地位,所以情感经常会被老师们忽视。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同课异构,现场PK,虽然各位老师倾尽所能,但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其中原因很多,教学经验、问题设计、个人基本功等等,但给我最深感受的是教师情感预设的严重缺失,包括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下面就“情感预设”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何为情感预设

“情感”从广义上讲是一切态度体验、个情绪体验的总和。在教学中,“情感”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内心体验、需要、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预设”顾名思义,预先进行设计。教学活动中,“预设”指教师在课前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所以,个人以为“情感预设”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感情,引发学生内心体验,启发学生学习需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追求,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以文本为依托,进行的一种教学设计。这里强调“情感预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

二、为何情感预设

首先看看本次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中两位教者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不同的导入:

(一)、“1.出示红旗图,这是什么?我们的国旗。

2.视频天安门升旗仪式,每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你的心情时怎样的? 3.有一个人他用生命捍卫着国旗的尊严,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六分钟)

(二)、“师:每周一清晨,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太阳,伴着朝霞,伴着雄壮的国歌,总会冉冉升起,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国旗的文章——《一面五星红旗》。”(1分钟)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维护国旗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救助他的事。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的情感线索。然而“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上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们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前一位老师的导入,尤其是视频的运用,虽然多花了5分钟时间,但是确实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再从实际教 3 学效果看,后一种教学设计明显未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比较艰涩。从课例中可以见得为何要情感预设:

首先,就语文教学而言,从文本的表象看,它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叠加,是以认知为基础和途径的,但是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它是一种“人”的活动,关注“工具”的同时,也应兼顾“人文”,二者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本源和归宿。

其次,认知和情感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认知中有情感,情感中也一定有认知,比如“态度”,虽然“心理学”将其归属于情感范畴,但在实际中它总是包含有认知因素,因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产生情感上的过程。

再次,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的,情感可能引发学生认知,也可能中断甚至终止认知;情感可能导致学生选择认知的内容、认知的方式等等;情感是认知效果的根本保障。

三、如何情感预设

情感和认知不可能单独存在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所以情感预设必须与认知预设统一起来。

第一,在目标预设上做到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既要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习惯的目标,也要有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正确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现在的教学参考书中大多将教学目标都制定好了,教者需要根据课标的基点、文本的特点、4 学生的起点等方面进行课时划分。但是在达成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围绕目标展开,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雨点》一课,目标制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就第一、二个目标来看,“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认识偏旁”、“学会生字”等等都是外显的,我们看到这些动词立刻就明白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其助学导学的优势十分明显。而第三个目标中“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则是内心的一种体验,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既不便于运作到位,也不便于评价落实,我们看到这样一类词语,有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怎么去“激发”,不知道,也懒得思考,或者更加实际,有“激发”的时间还不如磨磨字词。所以,在目标中,制定不是最大问题,症结在于如何达成目标,在于教者的思想和理念。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的情感活动,让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第三、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其“情感预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学风格、言语举止、人格魅力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老师,您好!》一课的导入中教者有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当清晨的阳光照耀着我踏进这美丽的校园,当熟 悉的读书声在我耳边响起,当听到你们充满深情地问候‘老师,您好!’的时候,我都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和你们一样,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是啊,是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握笔写字,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读书,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是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做事。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齐读课题)“老师,您好!”

教师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和亲身经历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充分认识自身价值,不要只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眼睛里不能只有分数,别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可塑性强,非常感性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小学生。同时,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等,这些也都是准确、恰当地进行情感预设的重要条件

第五篇:高年级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

高年级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

教海拾贝2009-02-08 19:53阅读157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洛阳市瀍河区教研室

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既是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总结、内化阶段,又是小学升初中的连接点,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要把握好年级段特点,深入掌握课标要求,认真解读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朝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凸显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大力提升教学效果。在这儿提出几点建议供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参考:把握小学与初中的连接点,做好三个方面的铺垫工作。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目标,核心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个能力就指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每学一篇课文,每上一节语文课,我们的教学目标都要围绕它去确立,我们需要经常思考一下:阅读说明文,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阅读写人文,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怎样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阅读写景文、写事文、童话文等各类型的文章,教师都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文章的表达方法,做到敢放手、能收住,逐步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俗话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高年级学生面临走入初中,大量的知识学习要靠自己去独立完成,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摸索一些学习方法,如读书、理解词语、自学字词、积累语言的方法等,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经常开展交流、总结,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等方式培养学生会学习的习惯。三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就是“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只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一个具备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等优秀品质的人,那么他就一定是热爱学习、刻苦努力的好学生。因此,我们的高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而片面地追求语文成绩。“结合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有效的人文

教育”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识的系统性。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把从拼音到字词的复习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不放松字词指导,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做到有重点、不遗漏。对一些语文训练题目要做到归类练习,精心设计,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千万不能只陷入题海中。加强积累与运用,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边学新知识边复习。把握学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采取多见面,常回顾的方式,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千万不能还停留在那种“期末积压复习”的老方法上,这样的教学事半功倍,效果一定不好。三是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一方面是抓住文本语言,使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法;另一方面是抓好拓展性的语言训练,使学生会表达、愿交流、能体验,用通顺、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给时间,留空间,展特长,促发展。大胆改革课堂模式,精讲多练,给学生自主的时

间;拓宽知识,留足空间;尊重学生潜质,发展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准确抓住高年级段的特点,做到教有效、习得法、激活思、养有素,就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语文教学的四点关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的四点关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关注的几个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关注的几个问题 ——磨课反思之二 仔细学习完前几个专题,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特别是明确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加......

    体育教师四点广播操教学体会

    体育教师四点广播操教学体会 体育教师四点广播操教学体会 每位体育老师都有教广播操的体会,在教学中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个学期也开始教广播操,在教学中探索出一些解决问题......

    关注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

    关注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 古井小学 周宗华 2014年山东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在泰安举行,山东省小语会理事长李家栋老师就本次活动做了简短说明。 李家栋老师指出,本......

    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细节

    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细节 内容摘要:关注细节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细节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师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的大智慧。成功......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教研主题: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教研形式:通过全体教研组教师互动方式,实现了教师间的知识共享 教研内容: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必要性 我校处于农村,......

    关注教学细节

    关注教学细节,促进学生成长今天讲《小白兔和小灰兔》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读书——识字——导学——感悟”。读书需要老师的指导,《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指出一二年级应做到......

    小学数学教学的四点新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的四点新思路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各国课程标准中都将数学列为重要位置,我国新课程的实施,把小学数学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从教材的更新到教......

    对作文教学的四点意见

    对作文教学的四点意见 高永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古人科举应试“一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