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细节
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细节
内容摘要:关注细节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细节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师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的大智慧。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处理好关键性细节是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
关键词:关注细节 有效教学 落实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界人士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做到课前有充足的准备,课上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还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一 关注学生,增加关注细节教学的成功指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语言水平等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在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想出几种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的方法,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运用自如。如在《牧童与画师》一课中,老师也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幅画,突然发问“老师画得怎么样?”说画得好的学生没几个,挑刺的倒是不少,完全在意料之外。面对这一意外,如果教师手足无措,草草地收场,也就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了。如果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到有备无患,就能处理好这一语言运用的关键性细节,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达到让课堂呈现出精彩的预想效果,使有效课堂得到落实。
二 发挥特长,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细节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关键性细节中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特长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把课堂推向高潮。教师善于运用自己富有表现力的特长,如朗读,板书,绘画等,在关键性细节设计时充分彰显自身的个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把文章的主旨意蕴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如对于《万里长城》一课,为了让学生加深民族自豪感,擅长朗读的教师可发挥自己的特长,配乐深情地解说一段长城视频: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雄伟壮观、气吞山河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排比句的应用,给学生带来极强的震撼。教师关注自身能力细节的体现,使有效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三 精心备课,对关键性细节做到有预设。
在备课中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发现关键之处,并以此为基础,从关键性细节突破,“小孔窥豹”,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如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第七册的选学课文《真实的高度》写了法国大作家小仲马拒绝父亲的帮助,凭借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创作,最终完成了作品《茶花女》,获得文学上的成就的故事。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作者分别选择小仲马的语言、行动、神态各一处精心刻画的深刻用意。如果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领会到这些细节描写,无疑是“有效”的、“高效”的。
四 关注细节,创设模拟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需要有情景教学的组织实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常常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经历的现实情况,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对细节的科学处理。教师只有不断锤炼内功,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从“小”处出发,以细节入手,让课堂在预设中、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别样的精彩,从而在最大空间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关注课堂细节
关注课堂细节,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河南扶沟县高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最响亮的口号。为此,教师们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课本剧表演、新闻发布会、法庭审判、辩论会、小老师登台等新颖形式,开展了翻天覆地的课堂变革。这种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但这表面的浮华热闹之后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如在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中,有位教师执教的《动物游戏之谜》就是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教师把学生分成六组,分别代表文中的四种观点(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和两种新假说(生理说、发泄说),开展新闻发布会,展示科研成果。这节课竞赛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掌声、笑声不断,然而学生很少与文本对话,何谈品味语言、鉴赏文本?最终得分也可想而知。如此大动干戈而又收效甚微,不如从课堂细节入手,从学情出发,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有效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一、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制定
一堂课首先应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本节课为什么而学,从而使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然而,常规做法是教师把事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在上课时展示出来,一闪而过。这些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的,诸如“举一反三,增强语言运用能力”“鉴赏品味语言韵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阅读中的再创造能力”等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大都是教师想当然、大而无当的目标,而不是学生自己愿意实现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况且一闪而过,学生不可能清楚明了。那么学生完成这些目标的积极性将大受影响。
倒不如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如在学习《登高》时,我不急于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先思考:我们要学习这首诗的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鉴赏”。我进一步引导:我们应具体鉴赏《登高》这首诗的什么?学生回答:“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我又进一步引导:除了景物描写和情感,这首诗还有什么值得我们鉴赏?学生认识到“名句赏析”。最后梳理归纳,得出学习本诗要完成的目标是:1、概括本诗描写景物的特点、作用;2、体会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情感;
3、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千古名句。
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制定(最起码感觉上是)的目标,学生对之清楚明了、印象深刻;由于这样的课堂是为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由于是在学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需要学的内容,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二、切入点:从学生的已知出发
一般语文教师上课总是从第一部分、第一句开始讲起,或从事先设计好的几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开始讲起,这样的课堂预设性太强,学生不得不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也谈不上是课堂的主角了;这样的开头,太过突兀,一时半会也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心灵上的共鸣。不妨先了解学情,明了学生知道什么,以此为出发点,步步设问,层层深入文本。就《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学习而言:
我首先问学生:初读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从“独怆然而泣下”看出作者的心情悲伤、低落。
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作者为什么悲伤?
生:怀才不遇
师:从哪看出?
生:课下注释
师:那我们一起读读课下注释(生读)
师:课下注释中有一个信息点,幽州台是燕昭王延揽天下才俊之地,在诗中有没有所指?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不见什么样的古人?不见什么样的来者?
生: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
师:所以此句中作者悲伤的原因是……
生:渴望明主而不得
师:那么“前”“后”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
我接着又从学生的已知点引导:作者悲伤难过还有没有其它原因?
生:可能与“念天地之悠悠”有关
师:有什么关系?(生无语)
我引导:这句写了什么?
生:天地辽阔广袤
我进一步引导:想一想我们刚学过的有没有写天地广袤的诗句?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作者写天地广袤之时个人是什么情感?
生:表现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襟
反衬自己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师:那在本诗中作者是……
生:反衬自己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李海林教授在《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第一环节,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什么不懂,即‘将已知转化为未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在学生没有注意的地方发掘精华,要在学生觉得平凡的地方发掘出深刻。”《登幽州台歌》这样的课堂,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从学生的已知点出发,层层设问,让学生明了这篇课文虽表面懂了,但其中仍有未知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自觉地跟着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如此设计,以学生的已知点为主线,贯穿前后,使课堂紧凑精巧。学生会觉得不懂的内容懂了,觉得语文课堂有用,从而喜欢上语文。
三、答案出示:从学生口中说出
课堂是解决一个又有一个问题的过程,若遇到难点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总是习惯将答案公布,条分缕析地讲给学生听,或直接把难点答案印在学案上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养成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等待老师讲解的习惯。如此这般,本篇课文理解了,下一篇下下一篇呢?正像李海林教授所说的“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关键是让学生觉得语文有用”,这样的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未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有何用?学生又怎会喜欢上语文?如上文提到的《登幽州台歌》的学习,学生不知“念天地之悠悠”的情感时,我并没有给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联系刚刚学过的诗句,不断引导,最终答案从他们口中说出。又如:
我在讲王维的《终南山》时,问到: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历来为人称道,其妙在何处?
学生无语,但我并不急于把答案说出,而是引导:“隔水问樵夫”中有没有声音?
学生立刻认识到:水声、问声、砍柴声。
我进一步引导:这些声音有何妙处?
生:动静结合,给终南山之景带来生机活力
我又引导:“欲投人处宿”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隐居。
这显然有些不合适,我也不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联想王维的另一首诗《山居秋暝》,我问:“欲投人处宿”和“王孙自可留”一样么?
生:有点不一样,“欲投人处宿”仅是投宿,“王孙自可留”却是留居于此
师:留居于此可称隐居,投宿一夜呢?
生:不是隐居,只是不舍得走
师:那这句就表达了作者对终南山的什么情感?
生: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其实,想知道答案很容易,难就难在如何把学生从不知道引导到知道,这也正是一个教师的功力所在。如果课堂仅仅是简单地揭晓一个又一个答案的过程,将会索然无味。其实,当学生发现自己有未知点想知
道答案时,是最投入、最积极思索之时,若能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领着学生的思维去“爬山”去探索,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最终答案从他们自己口中说出,那种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和喜悦是无可替代的。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大的变革,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但它是为学生自己的目标上的,从学生的已知点出发、让学生弄懂未知点的,让学生有成就感的课堂,这不仅是本色的富有韵味的语文课堂,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高效课堂,也是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优秀课堂。
第三篇:关注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丁桥镇中心幼儿园新仓园 吴冬菁
【摘要】教学的细节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处理好一堂课中的细节,就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结合课堂中的导入、过程、结尾等三个环节的有效细节,阐述了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把握导入细节,捕捉过程细节,巧用结尾细节,才能让细节绽放光彩,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细节 精彩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其实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管理,是一门注重细节的管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往往是由教学中的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虽小,甚至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生命发展的基石。我们的课堂虽然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要把握导入细节,捕捉过程细节,巧用结尾细节,才能让细节绽放光彩,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一、把握导入细节,让导入生成精彩
一堂课的好坏,导入很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成功与否。因为,引人入胜的一段课堂导入不仅是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自主参与学习,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的。
在小班语言活动《小兔找太阳》,在活动的一开始,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猜测、故事情景导入新课。佳佳老师将小兔子的形象藏于布后,只露出小兔子的短尾巴,请幼儿猜测这是什么小动物。当幼儿猜到这是一只小兔子的时候,教师又引导幼儿思考:小兔子的尾巴短短的,毛茸茸的,但是它有一样东西很长,那就是它的长耳朵,佳佳老师通过引导让幼儿明白只有同时拥有短尾巴和长耳朵的动物才是小兔子。当短尾巴长耳朵的小兔子呈现在幼儿眼前时,幼儿兴奋的叫道:小白兔。佳佳老师又让幼儿通 1
过观察小兔子的颜色发现这是一只小灰兔。在导入环节中,教师通过故事中信给出的讯息引导幼儿一步步推测出这个圆圆的,红红的,在天上的,还会发光的其实是太阳,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下一环节作铺垫,同时又诱发孩子主动学习知识。在上述导入中,教师以猜测、故事导入,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并让孩子在听听、猜猜、看看、硕硕、找找的过程中,归纳关于太阳的有关知识和特征,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孩子主动参与进入活动,能够使孩子自主的去探索、发现,真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符合新《纲要》精神对教学活动的要求。故事对孩子来说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在上述导入中,教师根据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出发,提供了孩子感兴趣的谜语、故事情景,创设了“小兔找太阳”的故事情景,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导入情景中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导入,不仅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就是导入成就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捕捉过程细节,让互动成就精彩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注重活动过程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而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细节则更能体现教师对活动过程的重视,促进幼儿知识的接收。在许老师《梨子小提琴》教学活动中,力求关注文本细读,在情景中发展语言能力。活动一开始,许老师引导孩子在看看、说说、想想中感受梨子的变化和与小动物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体验表达的快乐。活动中许老师对教学细节的把握和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不得不让我为之钦佩,从她的每个问题都渗透了许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她的引导都给以孩子自主表达的空间;通过自身用情的讲述唤起孩子自主表达体验梨子被切成两半变成了小提琴并让小动物们听到了好听的琴声。在活动中,许老师认真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理解和信任孩子的每一次表现,尊重与接纳孩子的观点,使孩子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所有这些都是教学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从而成就精彩课堂。在《梨子小提琴》活动中,许老师考虑了这个细节,教学环节作了以下安排:
在讲述故事“琴声传的很远很远,突然在森林的另一边,传来了‘救命,救命啊’的声音,哎呀,发生什么事情了。通过故事情景的铺垫让幼儿大胆猜测,为了让幼儿对活动更加感兴趣,教师插入了故事情景表演。教师请一位老师躲在黑板的后面,当幼儿自由猜测和讲述的故事情节能让黑板后面的教师发出‘救命啊’的喊声,那么就算幼儿成功,并让幼儿到黑板后面去看个究竟。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关注了一个细节,教师让幼儿大胆猜测,并且为孩子的猜测给与最大的鼓励与支持。孩子在教师的鼓励下能更有兴趣去猜测故事情节,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探究竟的游戏环节,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理解故事内容,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到黑板后面一探究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别提有多兴奋了。这就是教学环节的细节美,细节绽放课堂魅力。
在教学中,关注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学会仔细倾听,善于发现教学细节、善于把握教学细节。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要注重捕捉细节,把握其尺度,那么就会有一个精彩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在上述案例中,看到包老师对“细节”的关注,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亮点。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着、尝试着、关注着课堂“细节”,从而,在课堂中处理细节问题时,要用包老师那充满的激情的话语,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孩子的智慧之窗。
三、巧用结尾细节,让拓展成就精彩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完善精要的结尾,使课堂再掀波澜,从而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张老师执教《猜猜我有多爱你》活动时,张老师设计这样的结尾:
教师用自身做例子引导幼儿将幼儿的思维进行拓展:小朋友,大兔子的心里装着很多的爱,张老师的心里呀也装着很多很多的‚爱‛,请你猜一猜张老师的爱会给谁呀?幼儿的回答基本都是亲人时,教师随即引导到‚在幼儿园里我的爱会给谁呢?‛不仅让幼儿知道老师在教授幼儿知识时也付出了对他们的爱,同时也将爱的范围给扩大了。为了将爱的范围继续扩大,教师又引导到‚张老师的爱除了要给你们和我的亲人以外呀,还要给那些不认识的人,比如给那些行动不变的残疾人……‛从师生爱又升华到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之后再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爱‛会送给谁。这样一来,幼儿的爱就不仅仅局限于亲人之间的爱了。然后教师又进行了一个传爱活动:‚张老师的‚爱‛要传给你们。我们一起来抱一抱,我要把‘爱’传给你们了喽……‛传达教师给孩子的爱;‚引导幼儿转身面对客人老师,以微笑的方式把‘爱’传给客人老师。‛传达孩子对老师的爱;‚播放歌曲《亲亲我的宝贝》,请客人老师将这首歌献给孩子们。‛传达陌生老师们对孩子的‚爱‛。(将教学推向高潮)
尽管每次教学活动预设得很好,但在课堂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节外生枝”,使得师幼 “互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细节”,让师幼
在细节中演绎精彩呢?这也一直以来让我思考的。在张老师的结尾环节中,余老师通过设问、引导、追问等方式让幼儿从感受大兔子对小兔子深深的爱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亲人间、师生间以及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不仅教育意义深远重大,而且过渡自然非常符合幼儿的学习。“爱”对孩子来说是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张老师把“爱”化成具体的行动,让孩子们去领会爱所传递的情感。张老师首先运用了肢体语言(与幼儿抱一抱)对其“传爱”,让幼儿感受老师传给他们的“爱”;再让幼儿运用面部表情(微笑)学习“传爱”,让幼儿体验把“爱”传给别人;最后利用歌曲录音和老师们充满浓浓爱意的歌声营造“爱”的氛围,促使师幼都融入于“传爱”的行动中,并将活动推向高潮,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也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老师,使得我们都沉醉其中,因而在活动结束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是啊,这样精彩的结尾细节怎么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在张老师的结尾细节中我看到了:在课堂中,要实现与幼儿精彩的细节,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出能够吸引他们的教学情景,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声音、肢体语言等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地引导与点拨,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管是一个成功的细节,还是一个失败的细节,它们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也正是在我们解决了每个细节,利用了每个细节之后,精彩的课堂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将关注教学中的细节,美丽的课堂才成为一种可能。有这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去发现、去研究教学中的细节;去创造、去揣摩自己的细节。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从而使细节真正成为美丽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幼儿知道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2、《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雷玲主编2006年6月
3、《听名师讲课》广西教育出版社雷玲主编2004年9月
第四篇:关注教学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总是散发着浓烈的生命气息,在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教学细节。所谓教学细节,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形成的一系列富有教学价值的具体行为,如一个过渡、一次质疑、一次点拨、一句评价等。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细节需要精心设计,它依赖于师生对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能够发现、处理好“生成中的细节”,更是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1.充分预设,精心设计教学细节
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实质上却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
从事了几年的英语教学,备课流程无非由“Warming u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Summing up”这几部分组成,而每当静下心来备课时,却总是考虑、衡量再三:各环节之间过渡是否自然?创设的情景是否真实、整体性强?设计的活动是否有趣、有效?如何开展师生、生生互动活动?能否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适度地扩展语言„„不再是所谓的“易事”,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唯有处理好这些细节,才能把课上顺、上好。如:在教学3A Unit 1第三课时时,在复习B部分单词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Show the picture of Part B.T: Look, so many animals.I can see a tiger.What can you see? 引导S: I can see a/ an „
T: Oh, the elephant is big.(运用体态语)Learn: big T: What is big? 引导S: A tiger/ „
T: Look, the bird is not big.It’s small.Learn: small T: Which is big/ small, a tiger or a dog? 引导S选择:A „ T: I like dogs.What do you like? 引导S: I like „
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如:big、small, I can see „ I like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才刚接触英语,但只要是他们喜欢交流的东西,就能说得很好,事实也是如此。
2.关注生成,善于捕捉教学细节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思维变化的每个细节,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变自己处理教学的方式。要知道,往往对一个细节艺术性的处理,会产生让我们意料不到的效果和惊喜。
在三(2)班实施上面一段教学设计时,当我问到“What is big?”时,居然第一位学生就用了“An elephant is big.”来作答,(而原来我的设计意图只是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动物单词,目的在于巩固这些单词。)简直是太妙了!我稍加夸张地表扬道:“Great!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都能自己造句啦,真是好样的!(为了“煽动”其他孩子表达的欲望,就用中文强调了几句。)”接下来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当然其他孩子也“不甘示弱”,争着要说“A „ is big/ small.”我都一一表扬了一番,小家伙们可神气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惦记自己的预设,惦记课堂的教学节奏而忽视课堂上一些动态的细节问题,这样的课有一种表面上的完美,但却缺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需要我们从关注细节开始。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捉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教学;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会毁掉一堂精彩的课。
参考文章:
第五篇:关注教学细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关注教学细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走进学校和校长和老师们聊课改,听到的新思想、新理念都是一套一套的。走进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突出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开始有了变化。教学活动也都是热热闹闹的。这是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细节,教学不到位,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课改表面化,也是课堂教学的通病。我们知道,理念指导行为,理念必须落实到行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具体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转化为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课程改革中的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将不可避免。因此,在深刻理解有关理论的前提下,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密切关注教学细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教学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为课程改革的成功打好基础。
细节,就是细微而具体的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的细节就是教是那些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中关注了这些细节,教学双方的行为就能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就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那么,我们应关注哪些细节呢?站在课程实施者的角度,有三个方面的细节必须关注: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三是教学评价。
一、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计划和安排,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设计领域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原则,但是总的原则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学习内部条件并安排好相应的学习外部条件。根据这个解释,教学设计应关注的细节或我们教师应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按照加涅的观点,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学生应能够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一句话,就是通过学习,学生有什么变化,没有变化,学习就没有发生。
这样的目标设计,我们应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哪些领域、哪个层次(或水平)?掌握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知识、技能和情感。我国课程改革纲要把教育目标也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述虽然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学习层次,比如在知识领域,最低水平的学习是“识记”,接下来依次为“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共6个层次。高一级层次的学习必须以低一级层次的学习为基础。进行目标的细节设计,不仅要统筹设计目标领域,还要具体思考目标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 常常见到这样的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以下词汇和短语”等。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理由是,1。目标大而笼统——描述的是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诚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以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指导。然而,仅仅了解总目标、总任务是不够的。目标设计还必须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把学期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阅读,是通过阅读学习词汇、语法,还是通过阅读获取相关信息?阅读后理解大意,细节还是推断作者的意图、文中人物的意图?理解多少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2。行为主体错位——“培养”、“教”都是教师的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这些都是细节问题,但是,无视这些细节,教学目标就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学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学的行为而不是教师教的行为,是学生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 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这些目标是否可操作、可实现(doable)?在这个细节上,主要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学生学,那么,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起点。本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支撑理论是建构主义,其重要概念是图式,即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要让目标可操作、可实现,就必须从细节上考虑,创造“同化”、“顺应”、“平衡”的条件。
要创造这样的条件,必须了解学生,比如学生的兴趣、需要、现有水平。仅就现有水平而论,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independent performance level),把握好学生通过学习后的潜在的发展水平(potential performance level),才能有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可能有效地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变化。
3.怎样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确定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具体领域和层次之后,就要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方法、活动、手段。总的原则是不仅要方便教师的教,更要方便学生的学。具体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目标应用哪些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例如英语学科教学要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师要了解英语教学领域有哪些语言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它们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和局限性。考虑这些细节,才能扬长避短。
比如,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关注细节。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我们有许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讲义、作业纸等)。但是,在实际使用上,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作为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者,我们对它们的功能、作用、长短优劣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目标领域、不同的目标层次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手段。不加选择,一味使用某一种媒体,就会出现本末倒置倒置现象(不是帮助学生的“学”,而是表现教师的“教”,淡化了课堂的主题,淹没了中心,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现代化媒体成了教师展示自己利用现代化媒体的高超技巧的“辅助”手段)以及顾此失彼现象(“信源”滔滔不绝,“信宿”手忙脚乱。随着鼠标轻松点击,教学内容在屏幕上快速出没,容量和速度大大超过学生认知加工的水平)等。把细节做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保证“信源”(教师的陈述和媒体内容的呈现速度)和“信宿”(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同频共振”;教师要熟悉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便选择适当的媒体辅助手段。
无论是策略、方法、手段的选择还是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些因素在教学系统中虽然是细枝末节,但是,对教学的有效性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保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二、关注教学过程的细节
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或迁移的能力。”关于教学过程,众说纷纭。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4阶段说(后来被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5阶段说);凯洛夫提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新课目的要求、讲授新课、检查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6阶段说,加涅提出“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9阶段说。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取长补短,不必亦步亦趋地追随某一学说。但是,顺序或“阶段”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问题还是要关注细节,关注每一个“阶段”的行为细节,才能把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1.组织行为
在组织教学行为中,“热身活动”(warming-up)可以说是很常见的教学组织行为。组织“热身”活动,第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已经上课了”;第二来可以激发兴趣,振作精神;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为即将发生的学习做铺垫,为学生进行新的建构创造条件„„。落实了这些细节,“热身”的功能就充分发挥出来了,活动的效果就会很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细节考虑不周全,有的教师为了“热身”而“热身”,把热身的功能狭窄化也是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如:热身活动没有与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没有能够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等等。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费时低效。
一堂课的学习氛围主要靠我们教师去营造,营造的结果如何,主要地要看我们教师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2.呈现行为
呈现行为可分为讲授呈现、板书呈现、多媒体(声像)呈现、实物呈现、动作呈现等等。比如,讲授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都表明,教师讲授的时间一般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因此,讲授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它适用于知识层面的教学,效率高。讲授如果很有意义,能启发思维,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那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即使是知识层面的教学,如果教师讲解太急,只注意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除了讲授速度这个细节外,教师的语言是否标准(如普通话还是方言)、讲授用语的层次(日常用语还是学术用语)、讲授时的语流(流畅连贯还是断断续续)等,都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加工的水平和质量。再如板书,它的功能是配合讲述,提供讲述内容的要点和结构,为记忆、保持和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等。内容与讲述内容相同,但是既不能因此而不板书(学生因此会不得要领),也不能过多板书(教师因此中断讲述)。只有精当的、设计合理的板书,才能帮助学生学习。
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内容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情境的创设。没有了情境,脱离了适当的情境,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教学对话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互动,即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关注互动行为的细节,既要关注外显行为,也要关注内隐行为。
这些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问答行为;二是小组讨论行为。
问答对话是学生参与水平最高的活动。其作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指引学生注意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听说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迁移,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等。因此,关注这些细节,问题的设计就非常重要。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发挥上述功能,就是无效的问题。
问答互动中要考虑的细节是,提问对象、提问次数、问题的清晰度、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候答时间等。例如,给成绩好的学生YES-NO QUESTIONS,他可能会沾沾自喜,也可能感到索然无味,反之,给成绩差的学生提一些难度大的、不是力所能及的WH-QUESTIONS,他很难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产生挫折感,无能感,甚至觉得你是变相体罚。
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批评性思维,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等。要有效发挥讨论的功能,避免形式主义,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密切关注以下细节。
一是小组的规模,一般以4---6人小组为宜;
二是小组成员的构成,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视实际情况而定; 三是小组成员的座位,以围坐成一圈为佳;
四是小组讨论氛围,应培育支持性气氛,应热情友好,相互帮助,缓解冲突和紧张心理。
五是小组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应力求做到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六是要明确小组讨论所需要的时间、讨论结果的处理形式等。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4.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行为包括独立学习指导行为、同伴或小组学习指导行为。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具体分为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指导、技能(听、说、读、写)的学习指导、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的学习指导等。落实到具体细节,那就是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兴趣)、不同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同学习环境的具体的学习策略的指导。随着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如果说母语习得可以不需要多少语言知识的话(如:一个文盲照样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语言进行交流),那么,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对语言知识的依赖程度就非常大,因为外语学习缺少习得的环境,主要靠课堂学习或自学。
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如词汇学习,他包括词汇的认知策略和词汇的使用策略。在词汇认知策略中,有联想记忆策略、分类记忆策略、对比记忆策略、查词典记忆策略、利用语境策略等等。在词汇学习原则之下,如何结合学生学习发生的个别化、个性化特点,具体给予指导,就是我们应予以注意的细节了。
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都有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有预测策略、猜词策略、扫读策略、略读策略等等。这些都要在平时阅读训练中加以指导。
这些策略有的是学生已经掌握并使用的策略,有的是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策略;有的是部分学生喜欢而其他学生不太喜欢运用的策略。因此,在学习策略的指导中,既要给予一般性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词汇学习有那些有效的策略,又要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让不同的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适合他学习风格的独特的学习策略。
三、关注教学评价的细节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发展。就学生评价而言,我们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根据教学活动的进程与要求以及评价目的,适当采用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方法,都需要使用一定的评价工具,即要有一定的评价技术。常用的评价工具有:(1)教师自制的各科测验;(2)各类标准测验;(3)行为观察记录;(4)问卷法;(5)交谈法;(6)创作,作品分析;(7)技能实演;(8)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9)个案分析;(10)各类奖惩等。这些评价工具包括了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中,过分测试性的评价而忽视了非测试性的评价;在测试性的评价中,过分关注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教学之初的定位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在测试性评价技术上,无论是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诊断性评价,甚至是日常教学中作为学生练习用的非正式的评价,也是“高考、中考考什么(内容),日常教学就练习什么(内容),高考、中考怎么考(用什么题型),日常练习就用什么题型练”。这样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殊不知,升学考试无论披上什么样美丽的外衣,终究遮不住要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以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的嘴脸。因此,升学考试的目的主要就是选拔,为了实现选拔的目的,发挥选拔的功能,试卷的题型当然就必须为选拔服务。目的决定任务,任务决定方法,无可厚非。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升学考试的目的完全不同。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手段也直接影响功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评价中,什么样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技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和技术。一味使用高考、中考题形,只能挫伤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能否落实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评价实践中,仅仅指导一些理论、原则是不够的。在运用这些理论和原则时,要具体思考评价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才能实现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是激励还是挫伤,怎样评价才能真正地激励学生学习等等,并椐此选择教学评价的策略、技巧、方法、手段,而不应过多地使用与升学考试相同的题型。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改革关乎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前途和学生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再大不过的事情。然而,要把大事做好,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细微小事做好。教学细节都做得完美之日,就是成就课程改革大业之时。
关注教学细节,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关注细节,才能有效推动课改。关注细节,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