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

第一篇: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引领学生感知体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情感品质,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感染;升华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使学生感受、体验、升华这些感情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情感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1.注重教师情感的感染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的,教师的自身情感直接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信任感。如果学生反感、甚至厌恶教师,那么其所教学科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弱势群体要倾注更多的爱。06级学生李海明,功课一塌糊涂,特不遵守纪律,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少人认为他不可救药。我发现他作文写得不错,就在评语中多写些肯定和激励的话,讲评时把他的作文当范文,并帮助他向报刊投稿。当他的文章在校报上接二连三的发表时,老师们惊喜地反映他象变了一个人,成了班里的积极分子。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比如朗读“豪放激昂型”文章,这种文章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材所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属这种风格,教这类文章,教师应激情饱满,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朗读“清丽婉约型”文章,语调宜轻柔、舒缓,造成一种淡远、幽雅的气氛。比如朗读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一开始就要轻柔,造成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结尾处,要读得轻柔,使学生有身临其景之感。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导语、朗读之后,那便是讲解课文。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用火一般的激情,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教师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2.重视升华学生情感。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逐渐趋向成熟,此时,能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升华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会使他受益终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拨,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雨霖铃》是一首忧伤的离别词。如何让学生体味忧伤呢?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在伤感的秋天,一个女子凭窗向远处伫望,窗外是片片飘飞的落叶,落叶下,一个人孤独的身影越走越远。课堂教学时,我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我播放了《雨霖铃》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忧伤缠绵的音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课堂气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最后一片叶子》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崇高品质让学生为之感动;《琵琶行》则是在欣赏美妙的琵琶曲后引入正文,让学生一边体会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内心凄凉,一边领会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与诗人进行心灵交流。

纵观历史长河,《诗经》里直率、大胆、朴实的情感,《离骚》中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的浪漫气质,杜甫的博大胸怀,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柳永的“晓风惨月”……无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而这些都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进行,任何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例子。我力图在课堂上营造情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总之,中学语文如果缺乏积极情感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教与学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

第二篇: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

【关键词】教学

情感

有效

正文:

为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未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因此,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关注课堂教学学生的情感体验,应搭建积极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

一、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我在苏教版七年级《长大的感觉》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记录学生生活片段的照片展示出来,引出学生很多回忆。本节课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多彩的青春,二是矛盾的青春。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叫“猜猜我是谁?”让学生把小时候的照片给我,上课时我随机抽取其中的照片投影出来,让同学们猜猜“我”是谁?学生也许能猜出来是谁,也许猜不出来。紧接着设问:猜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长大了,发生了很多变化。顺理成章,让学生谈谈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引到课题《感悟成长》。没曾想学生看到第一组照片——艺术节。英姿飒爽的航母style造型。前排表演的学生身着迷彩服,后排是统一黄色班服。一见到这张照片,学生立即回想起当时的紧张排练。杨同学说:“为了排练好节目,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认真训练每一个动作,力争完美不留缺憾,终于取得好的成绩,同学们我之欢欣鼓舞”。第二组照片——运动会身影。朱同学说:“虽然自己不是运动员,但主动为班级里参赛运动员提供后勤服务、摇旗呐喊也很自豪。虽然我们不是第一名,但我们尽力了,努力过、拼搏过就无怨无悔”。第三组照片——开学典礼。刘同学说:“现在看到这张照片我依然很激动,因为终于走进我梦寐以求的学校,实现了我的理想。”“怎样描述我们的青春呢?”我说,能否这样概括:“运动会——我秀我风采;艺术节——我展我特长;恐龙园之旅——我释放我飞翔;开学典礼——我实现我理想。”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保护学生自尊,扬起自信风帆。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三个主题写在黑板上:生命的叹息、生命的呵护、生命的家园。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你的角度出发,你认为这三个主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联系?我听到很多精彩的回答:王同学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有的人为了逃避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开始呵护生命,要呵护生命就要保护生命的家园。”李同学说:“正是因为听到生命的叹息,才会呵护生命,人们总是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而要呵护生命就要呵护生命的家园——地球。”另一李同学说,“因为有了生命的家园,才会有每一种生命的绽放,只有懂得生命的宝贵,才不会轻易毁灭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听到这些答案,我不禁感慨,他们的想法如此独到,他们的语言如此的美妙,他们的逻辑如此的清晰,他们的分析经得起推敲。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课堂中教师的麻木冷淡,会造成气氛的死气沉沉;课堂中教师的枯燥讲解,会造成学生的昏昏欲睡;课堂中教师的心灰意冷,会造成学生的信心散失,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充满激情,通过充满激情的教学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

三、打动学生心灵

引发情感共鸣。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给学生播放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获奖感言。主题是《讲故事的人》。短短五六分钟的视频,莫言就讲了很多故事,我提前就告诉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记住莫言讲了哪些故事,等会儿让你来讲述。把截取的视频放完后,我就开始让学生讲,一人一个故事即可。被叫到的第一个同学开始讲他所听到的印象最深的故事:莫言小时就家里很贫困,好不容易吃顿饺子,这时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我”给了他一包红薯干,他却不肯走,一定要吃饺子,“我”便叫他滚,母亲骂了我,把自己的一碗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简短的语言、明确的表述,我很满意。第二个同学第二个故事:莫言小的时候手拎一热水瓶去打水,因为贫穷、饥饿,双手无力,热水瓶掉在地上,为此他吓得躲进草垛一天不敢出来,害怕母亲的责骂,直到要吃晚饭的时候听到母亲在呼唤自己乳名才不得不出来。可是母亲并没有责骂自己只是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第三个同学第三个故事: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拾麦穗,被看麦田的人追赶,因为母亲是小脚跑不快,那人追上后狠狠的打了母亲一巴掌,多年过后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那个曾经打了母亲一巴掌的人,我欲上前还他一巴掌,母亲却制止了我,说:“这个老人和曾经打我的人不是同一个人”。故事一个接着一个讲下去,开始时我喊到谁就谁讲,后来是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要求讲。我很震惊,为何他们能如此生动的描述这些故事,我想是因为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们。趁热打铁,我从第一个故事启发他们思考:为何“我”让乞讨的老人滚,而母亲却把自己的饺子给了他?“因为饥饿,莫言不想把自己的美食分给让乞讨者。”“因为母亲善良、乐于助人。”“因为母亲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听着孩子们 的回答我很欣慰,说明他们在思考,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我说,“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母亲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她知道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虽然母亲不知道什么是人格,但她知道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要有一颗同情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人;虽然母亲没有学过宽容的重要性,但她知道有时宽容带来的震撼远远比惩罚更强烈。”

四、营造和谐氛围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感受与体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人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应。这些反应课前无法预设,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要出现的。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对话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探索人生的真谛》这节课教学中,有个标题是“不同的人生态度”,谈到人不同的人对快乐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甲说:我清闲,我快乐。乙说:我创造,我快乐。丙说:我享受,我快乐。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人生态度的?邱同学说:我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有道理,在我们工作之余可以清闲一下,在假期里可以出去旅游,走进大自然看看风景,放松心情,领略异国风情,这样能够更好的投入工作,在我们有点累的时候可以享受一下,约朋友聊聊天、喝喝茶、唱唱歌,所以他们的想法都有道理。张同学说,我认为这个题应该加一个条件:这是贯穿他一生的人生态度,比如这样改一下,只有清闲才会快乐,只有享受才会快乐,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有意义的人生在于为他人、为社会贡献点什么。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社会。同样如果一个人只有创造才会快乐也是不对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始终在创造会活得很累。杨同学说:我认为前面两个观点可以统一到第三个观点中去,因为有的人认为清闲就是中享受,而有的人认为创造就是享受,所以我享受我快乐。在辩论中,既在反驳他人的观点,也在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辩论会使观点越来越清晰。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就必须具有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就必须懂得这个角度不好反驳,就换个角度去反驳的道理。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趋向,探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参考资料和文献:

1、徐建成著:《课堂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语文教学关注情感预设(定稿)

语文教学关注情感预设

语文课题组 石云荣

依稀记得小时候读过的小诗里有这么一句话;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幸福的彼岸。而今,为人师的我,在小学语文的海洋里,循着前辈们的航迹潜游,向着理想中的彼岸努力地靠近着。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里的所见所闻所行,篡改那首小诗:预设是船,生成是帆,扬帆起航,载着希冀中的师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教学预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课标”中也有阐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美”,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就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和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就文本进行问题预设,尽管在课程目标中已经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由于它只是一种隐性目标,在现今的考核体系中无法对其量化,再加上现在的学 科知识容量大,知识的传递占到了教学中绝对地位,所以情感经常会被老师们忽视。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同课异构,现场PK,虽然各位老师倾尽所能,但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其中原因很多,教学经验、问题设计、个人基本功等等,但给我最深感受的是教师情感预设的严重缺失,包括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下面就“情感预设”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何为情感预设

“情感”从广义上讲是一切态度体验、个情绪体验的总和。在教学中,“情感”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内心体验、需要、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预设”顾名思义,预先进行设计。教学活动中,“预设”指教师在课前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所以,个人以为“情感预设”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感情,引发学生内心体验,启发学生学习需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追求,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以文本为依托,进行的一种教学设计。这里强调“情感预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

二、为何情感预设

首先看看本次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中两位教者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不同的导入:

(一)、“1.出示红旗图,这是什么?我们的国旗。

2.视频天安门升旗仪式,每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你的心情时怎样的? 3.有一个人他用生命捍卫着国旗的尊严,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六分钟)

(二)、“师:每周一清晨,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太阳,伴着朝霞,伴着雄壮的国歌,总会冉冉升起,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国旗的文章——《一面五星红旗》。”(1分钟)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维护国旗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老板为之感动,救助他的事。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的情感线索。然而“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上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们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前一位老师的导入,尤其是视频的运用,虽然多花了5分钟时间,但是确实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再从实际教 3 学效果看,后一种教学设计明显未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比较艰涩。从课例中可以见得为何要情感预设:

首先,就语文教学而言,从文本的表象看,它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叠加,是以认知为基础和途径的,但是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它是一种“人”的活动,关注“工具”的同时,也应兼顾“人文”,二者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本源和归宿。

其次,认知和情感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认知中有情感,情感中也一定有认知,比如“态度”,虽然“心理学”将其归属于情感范畴,但在实际中它总是包含有认知因素,因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产生情感上的过程。

再次,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的,情感可能引发学生认知,也可能中断甚至终止认知;情感可能导致学生选择认知的内容、认知的方式等等;情感是认知效果的根本保障。

三、如何情感预设

情感和认知不可能单独存在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所以情感预设必须与认知预设统一起来。

第一,在目标预设上做到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既要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习惯的目标,也要有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正确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现在的教学参考书中大多将教学目标都制定好了,教者需要根据课标的基点、文本的特点、4 学生的起点等方面进行课时划分。但是在达成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围绕目标展开,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雨点》一课,目标制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就第一、二个目标来看,“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认识偏旁”、“学会生字”等等都是外显的,我们看到这些动词立刻就明白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其助学导学的优势十分明显。而第三个目标中“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则是内心的一种体验,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既不便于运作到位,也不便于评价落实,我们看到这样一类词语,有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怎么去“激发”,不知道,也懒得思考,或者更加实际,有“激发”的时间还不如磨磨字词。所以,在目标中,制定不是最大问题,症结在于如何达成目标,在于教者的思想和理念。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的情感活动,让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第三、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其“情感预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学风格、言语举止、人格魅力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老师,您好!》一课的导入中教者有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当清晨的阳光照耀着我踏进这美丽的校园,当熟 悉的读书声在我耳边响起,当听到你们充满深情地问候‘老师,您好!’的时候,我都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和你们一样,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是啊,是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握笔写字,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读书,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是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做事。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齐读课题)“老师,您好!”

教师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和亲身经历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充分认识自身价值,不要只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眼睛里不能只有分数,别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可塑性强,非常感性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小学生。同时,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等,这些也都是准确、恰当地进行情感预设的重要条件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领悟作者的情感。关键词 语言训练 情感 朗读 想象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能够有感情地参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入情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音准了才能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好的基础,教学开场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于漪语)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是影响学生情绪、确定教学氛围的基调。利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能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师:“同学

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板书:燕子),你喜欢燕子吗?”生:“喜欢。”师:“咱们班有人用‘燕’字做名字的吗?女同学有两位,男同学没有。其实“燕”字并非女同学专利,古今有不少男性用“燕”字做名字,可见人们都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从人名入手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别致,使学生在学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对燕子也增添了喜爱之情。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诠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在“水”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扣住了开篇就定下基调的这句话“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向学生提问:“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缺水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缺水的苦再次印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时我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样把这种缺水的苦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样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受到感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探求的动力和激情。

二、悟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

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美好的个性。“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学生也就真正进入了课文情境中去,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学生情感的产生要依靠语言,因此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同时借助音乐、图画等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衣着等内容,可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看插图,然后自读课文,边读边发挥想象,脑中再现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反复品读,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体会丰碑的伟大。选读句子,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增强语言的领悟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美插图,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激发、引导、丰富学生情感的凭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虎门销烟”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训练的。首先,让学生按图索文,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认真地朗读,读出感情来。然后进一步指导观察,让学生看到的画面活起来。根据画面想象林则徐的动作、神态、语气及内心活动,展开描述。描述后请学生来扮演林则徐进行表演。这样增添了课堂情趣,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林则徐身后的士兵笔直站立、神情严肃、手握长矛的场景,体会当时场面的庄严。对图中另一个主要内容——“工人把缴来的鸦片中投入池中”,依上述观察方法,把“抛”想“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遥远的场景,丰富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热爱祖国、抵御外辱的情感。

三、抒情

抒情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也是学生感情的高潮,此刻,学生有极强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或进行吟诵,或进行表演。

“在教学中抒发学生的感情,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张志公语)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教材编委会在中年级以上各册的《编写意见》中强调:“进行阅读训练,突出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语感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它依赖于直觉思维,善于构成语言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要在吟诵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千言万语,万般情感,凝成了两句话。对此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深情。“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这句话我分3个层次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1个小组读;第二个分句2个小组读;第三个分

句5个小组读,人数逐渐增加,层层推进,使得邓小平爷爷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管家的讨好、子明的不解、公仪休的正气,从中体会到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洁、遵守国家法纪的好官。再分小组排练独幕小话剧,评出最佳小组。请最佳小组的成员带上道具化妆表演。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很逼真。

四、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情感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甚至是这种体验与认识的延伸,由爱一种事物扩展到爱一切美的事物。

“蒲公英”一文讲的是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的态度不同,其命运也截然不同,告诫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在学生领悟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父亲或母亲经常嘱咐你什么?你是怎样对待的?其结果如何?”然后以“——的嘱咐”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进一步加深对该课主旨的理解。在“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充分感悟到家乡缺水之苦后,出示了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至今为止唯一将“渴”说成是“饿”的话,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个“饿”字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一种特殊境况下的特殊的体验,只有在严重缺水的地方,人们才会有这种“饿”的感受。这时我作了最后总结:缺水之苦让家乡的人产生了对水的特殊体验。同学们,我们今天拥有很多很多水,让我们珍惜这一切。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要在感情的共鸣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1

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

嵩县明德学校

孙红飞

内容提要:本篇论文从钻研教材、注重挖掘情感体验因素;改革教法、注重选取情感体验突破口;创新学法、注重调动情感体验积极性三个方面,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这个论题。

主题词:语文

教学

注重

情感

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借语文教育之石,攻情感教育之玉。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呢?

一、钻研教材,注重挖掘情感体验因素。

语文教材是融合了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既有国内文化经典,又有国外文学精粹;既有历代优秀遗产,又有当今名人佳作;既有经天纬地华彩篇章,也有处世之道经典小品。它常常融生活美、情感美、自然美于一体,在学生审美情感体验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观潮》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奇、秀、险,桂林的水是那样的静、清、绿。而且山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这两篇文章充满了对大自然的钟情。《再见了,亲人》描写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倾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买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描写了贫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关注了社会弱势群体,容易引发同情心。这些文章特别适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体验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教法,注重选取情感体验突破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句话不但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贯彻于作品之中,又道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选取情感体验突破口,抓住诱导时机,在情感浓缩凝聚的关键之处,打开情感闸门,点燃情感火焰,促成共鸣。使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优作者之所优。在阅读、欣赏、品味中不知不觉接受作者之情的感染和渗透。

例如:讲授《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课文,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方法,把“飞机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这句话作为情感体验突破口。让学生体验飞机即将遇险,情况十分严重,大家万分焦急的心情。再让学生体验在这危难关头,周恩来同志不顾生命危险,给小女孩让伞包的博大情怀。学习伟人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中受到情感教育。这样,渗透于课文当中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和思想感情因子,也就潜移默化的积淀在学生的深层心灵上,使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创新学法,注重调动情感体验积极性。

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教育就是唤醒。”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珍宝,入境入情入理地汲取课文的丰富养料,获得一个又一个的顿悟,身心得到愉悦,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例如:学习《绿色的办公室》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划出优美词语。再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填空题:(屋顶)是蔚蓝的(天空);地板是(碧绿)的草地;(椅子)是一截(树桩);卧室是(草棚);(厨房)是一口(旧锅)和一把(黑铁水壶)。最后启发学生探究归纳思考题:那些句子是反映列宁办公条件的?(前三句)。那些句子是反映列宁生活条件的?(后两句)。列宁是怎样工作的?(全神贯注)。学习列宁在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忘我的工作,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样便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这是由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因为我们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绝对不是一种技巧的施舍,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所以,语文教学理应注重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河南教育》,《语文教学如何以“情”动人》,《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美”起来》,语文教材及参考书等。

下载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

    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 【摘 要】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家庭、课堂、社区、网络、其它学科中体验知识。只有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把学过的理论知......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课堂魅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摘要】情感是教育的基石,离开了情感谈教育,课堂教学倡导的“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积极......

    关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发生共鸣的舞台,尤其英语课堂,是语言实践的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阵地。在英语课堂......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病树”重现生机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让”病树”重现生机 平罗县姚伏中学 张慧娟 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形容初三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学习效率是准准确无误的,初三是整个初中阶......

    论文〈利用网络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利用网络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科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利用远程教育优化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远程教育、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己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对电教媒体的运用越来越迫切需要......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范文合集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含山小学丁苗苗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