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语文教学的艺术优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语;情感;提问;板书;艺术
【论文摘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教学呈现活泼、轻松的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花时最多,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昏昏欲睡,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当务之急是要改进教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呈现出活泼、轻松的气氛。
1导语设计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开端即如何导入课文至关重要,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含而不露,既要引人入胜,又要抑扬得当。导语设计得好,便能在课堂教学伊始唤起学生的兴奋点、求知欲,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文无定法,教无定法。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文学性、生动性,决定了其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就应以简洁、优美、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进入千姿百态的语文乐园,采撷奇花异葩,因此,导语设计自然也应异彩纷呈、灵活多变。常见的方法有:情境泻染法、欣赏法、对比法、显示法、引时法等等。在设计时首先要注意导语要切中要害,使学生准确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迅速进入教师预期的情境中。其次,语言要简明、扼要,感情要真挚自然,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中很快进入角色,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一个基调。设计好导语,往往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可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教与学在和谐与共鸣中达到最佳效果。
2情感注入艺术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情感投入不可忽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掌握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如抛掉语文情感因素,语文课就会变得冷冷清清,把语文课当做沉甸甸的包袱。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句句传情”,她用发自内心真挚感情的语言直说得学生心服口服,个个动情、入情。教师应应该这样通过语文范文分析,表现自己爱憎,通过讲解的声调、表情、体态感染学生的情绪,以丰富饱满的感情,高超的语言打动学生。由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教材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让学生的良好情绪始终围绕课堂,在欢乐愉快中学习知识。
“文章本是有情物”,要想达到既定目标,教师要深钻教材,从感知认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精心设计教法,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传达给学生,与之产生共鸣,此外,还要用体态、语言来吸引学生情感投入。
3巧设提问艺术
吕叔湘先生的一次讲话中指出,语文教师既要当科学家,又要当艺术家。当艺术家,最起码的就是运用一些艺术化的教学手段角决教学问题。问,是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开发“问”的教学潜力,发挥“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艺术作用,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思想来探讨,我想应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那么,在这里课堂提问自然是语文教学中关键所在。因为,课堂提问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其质量高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或抑制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原理及教学“可接受性”原则,对一些虽在课文中出现,但的确偏于艰深的问题,可以作比较浅的处理,做到“深题浅可”。不过,这里说的“浅”绝非“肤浅”、“粗浅”而是带深意的浅语,是教学语言平中见奇的功夫。
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是避免直来直去讲析,要让学生“有想头”,那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才好呢?回答是“直题曲问”,即所提问题力避太直太露,而换个角度问,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如:《愚公移山》中有两个例子
(一)“愚公年且九十”。为了解决这个“且”字,不必直问:“且”字是什么意思?而问“愚公九十几岁了”,学生在仔细考虑了“且”字之后,就会说“愚公还没有到九十,只是快到了。”这样,“且”作“将要”解释就会使学生牢记在心。
(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他父亲同意了吗?”这一问使“孀”字这义迎刃而解,同时在学生脑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4注重板书艺术
板书是把教学内容概括化、图表化的过程,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希望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深度的理解,但只凭口授耳听,即使学生听得懂,要学生从头至尾牢固掌握,必定很困难,学生往往会忘记这忘记那,很难对所学的知识系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记忆。而好的板书设计,不仅具有内容的完善美,构图的结构美,而且具有语言的精炼美和文字的俊秀美。独具匠心的板书,如诗人妙手偶得的文章,如画家神来之笔的画卷,它凝聚着教学内容的精华,昭示着教师授课的艺术,它启迪学生思维,巩固学生记忆,给学生直观感受,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讲授感染力,给学生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
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教师的共同心愿,是多年来孜孜探求的。我们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立足现实,开拓创新,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才能激发学习热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语文教学艺术 论文 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 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其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课堂进程的顺利拓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爱因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1]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课堂提问, 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设疑新颖, 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课堂提问, 要讲究发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提问巧, 发人深思, 要力求新颖, 讲求新意能达到激发情趣。例如《祝福》的教学,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 这样学生阅读文章就有了强有力的目的性,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 情节集中, 结构紧凑, 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
二、提问变直为曲, 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 就能促使学生 开动脑筋, 让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2]。如在《老山界》一文中, 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 当妈妈煮好早餐后, 他抢了一碗就吃, 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 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 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不愤、不徘不能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高质量的提问, 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 那些可以非要想一想、方可求得答案的地方, 就宜用提问, 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 就不应该提问。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 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也要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3]。这样做的优点是, 问题提出后, 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的活动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顺畅, 教师也要耐心听答, 不宜插进追问, 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 支支吾吾, 或答非所问, 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在此基础上, 再增加问题的内容, 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这样, 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 仅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高屋 建瓴,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 这 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继续问: 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教者就因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者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善于运用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通过选择一个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 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 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假如按其它标准, 又该如何划分呢? 学生通过这些训练, 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自然会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 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六、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提问的艺术不仅仅表现在怎样提出问题,还应该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下个断语“ 对了” “ 错了”。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4]。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 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表现的机会,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的阴云,帮助他们获得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如果学生对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应该适当点拨、引导。也许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问题中,在“山穷水尽”之际,因为你的引导而“柳暗花明”。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创新源于“ 好奇” 与“ 质 疑”, 课堂上适时适度, 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1] 何炳骅, 云天椿, 林志荣.《语文教学系统纲要》[M] 教育出版社, 1993.[2] 许高厚 《课堂教学技巧》[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颜崇国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4]、钱佳清《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探讨》
第三篇:论文〈利用网络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利用网络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科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因素。【关键词】 网络技术、情感、创新、想象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课程标准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因此,教师有必要将网络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网络技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情感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它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成为“乐之者”,就应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样、生动地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像淙淙山泉,流进学生心田。
如在《放小鸟》中教师在课的开始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放小鸟》。你们看这只小鸟已经‘飞’进了我们的课堂。”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一只活生生的小鸟,闪动着大眼睛,美丽可爱。学生开始描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说:“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小鸟的呢?”活动的、有色彩的小鸟以其特有的魅力闯入学生的视野,刺激着学生的心理,唤醒了学生的经验。学生会兴奋,头脑里有关“鸟”的经验表象会“活”起来。镜头与表象的碰撞,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和兴趣上有独特的魅力。
二、发挥网络技术辅助功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凭借网络技术的优势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能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只能凭空想象,模棱两可。我就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把VCD转为GIF文件以及把下载到的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软件的有机组合,再插入优美的“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观赏“拔地而起”的山:“老人山”、“巨象山”、“骆驼山”等,接着把学生带到清澈见底的“漓江水”边,跟着“竹筏小舟”置身于桂林山水的迷人的景色中,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重点掌握轻松而又愉快。又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烟台的海有怎样的“独特”景观,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烟台的海的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景。学生通过看课件感受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课文和教师的指导朗读很快就掌握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
三、利用网络教学优势,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新颖性、动态性、开放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种优势,就会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开辟广阔的天地。
1、激情设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秦兵马俑》这课时,学生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看到了秦兵马俑的三维图像。学生们身如其境,知道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再播放雄浑悲壮的《英雄》伴奏,闭眼静思,边听音乐边想象。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自觉地思考,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象的空间已从秦兵马俑飞向秦始皇时期,从俑坑飞向兵戎想见的战场,这就是数字化平台教学诱发学生对现实情形的“再造”,对语言表达的推动力。在沸沸扬扬的讨论声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新世纪的责任感也更明确了。
2、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主要指的是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传统的教学往往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教学通过极具新鲜感的程序设计,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乐意表达,走向成功;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九寨沟》一课之前,我事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然后在掌握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点,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有关资料,自己制作以“九寨沟”为主题的电脑小报,简单的“九寨沟”专题网页,或者用“我形我速”软件编一本课外阅读本《九寨沟》等。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情绪都很高,他们以课文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自己设想,创作,还不断地调整修改,每个小组都交上了一份匠心独运的作业。其中有组同学制作的网页图文并茂,分别从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历史、传说、诗歌等方面作了生动的介绍,还配有了图片、影像等。由此可见,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只等机会去发挥,去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完全处于创造性的状态中,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网络多媒体,拓展阅读,拓宽教学空间。
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校园网的建立也为我们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资源库。我通过Internet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也要求学生自己到电脑室去找、去读。以往要求学生读书,学生总觉兴趣不浓,而当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利用共享资源去自学课文,去Internet寻找、下载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潜意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也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借助于网络环境,学生们可以欣赏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如诗如画的美景,欣赏到壮丽恢弘的交响乐,还可以轻松地观赏一段中华民族乐团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的音像资料。至于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响誉世界的音乐家如施特劳斯、海顿、莫扎特,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瞬时来到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要做的动作只是轻点鼠标。为了便于学生的学后交流,网络上的BBS留言版提供自由发言的平台,老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普通的网民,参与讨论,积极互动,创造出平等民主的“网上家园”,拓宽信息反馈,深化课文的理解。基于课文的学习,加上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独特的交流方式,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诱人的前景。
因此,语文课上,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恰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它们都动起来为学习服务,从而活化了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愉快学习。
投稿人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 邮政编码:224131 电子邮箱:zhouhua3888530@163.com
周华简介:
周华,男,1997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师范学校,同年分配到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任教,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分管学校教学教研任务。10年教师生涯,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本人经常撰写教育论文,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荣获大奖;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作文竞赛,多次荣获大奖。
第四篇:利用远程教育优化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远程教育、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己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对电教媒体的运用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而计算机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行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远程教育,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而愉快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远程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设置疑难,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力。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苦差事,要想使这种枯燥无味的知识让每个学生愉快的接受、快活地学习,单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难以达到的。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设置疑难,可尽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开始我就用事先找好的计算机投影放出詹天佑的图像,接着问: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你了解他吗?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通过设疑,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愿望。在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形态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的设疑既可以用在新课开始,又可以用在讲课之中。创设情境,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课文中那些枯燥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较难接受,所以,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巧用远程教育配合教学,力争化抽象为具体,花枯燥为生动,是指较为直观,生动,可感知的实物形象,是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文中詹天佑接受任务之后做的三件事中,“开凿隧道”这一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为他们从没见到过这样的工程,要完全通过想像才能加深理解。而课文只给了文字讲解,枯燥无味。根据居庸关、八达岭两种隧道开凿的不同方法,我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设置了开凿隧道的动画片来帮助实物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当他们一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个个精神抖擞,此时我抓住了时机,让学生思考:开凿居庸关与开凿八达岭分别用了哪些开凿方法?为什么不用同一种方法呢?开凿八达岭用的开凿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通过计算机展示的画面再去思考问题就容易多了。你看一个个都举着小手争着回答。增大密度,提高效益
改革课堂就是要求短时高效。借助电教媒体,可以缩短时间,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效益。如:我在讲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前,考虑到篇幅较长,并要求一课时完成,课堂任务量大,时间紧。于是我提前准备好计算机的彩色投影片,又把故事录成磁带,课堂上,我一边出示投影,一边放录音,让学生观察画面,听辨朗读,行、声、色结合,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随着录音播放故事情节的进展,我又不失时机的在黑板上板书:木盆(贪)——木房子(贪)——贵妇人(贪)——女皇(贪)——女霸王(贪)。贪字从小到大,寓示老太婆贪心越来越强,使文章脉络主线清晰映入儿童眼帘。通过计算机展示图片,再现了童话世界,以情哲理,文图结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队医篇幅较长或难以理解的课文,特别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桂林山水》、《海上日出》等,充分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教学,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阅读文章就要认识到它所反映的是什么事物,体会到它所表达得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远程教育所展示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事物和人物特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典型场景。借助这样的电教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得到心理和行为上的教育熏陶。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选用一张表现典型场面的幻灯片——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像千斤巨石卧在地上一动不动。教师利用计算机播放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表情,听有关 “我”心理活动的录音朗诵——“我”想到如果邱少云就地打几个滚,或者我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他就得救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想像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典型的画面,适时引导学生想像,主人公忍受的剧痛,此时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油然挺立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自然受到了崇高壮烈的献身美、灵魂美的熏陶和感染,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远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正确运用远程教育,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将知识消融于豁然开朗之中,“乐学”情趣,促进智力发展,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信其通、乐其学”的境地。
第五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
美术教学论文: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
前言: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促使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美术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美术学科成为一门活泼、轻松、富有魅力的学科,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各显其能,发挥想象,并能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场所。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如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方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美术课堂教学优化为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学习心理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能够成为学习的直接动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美术室注意环境布置营造气氛,教学中除了运用实物教具和挂图等简单手段,还运用音乐、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美术教学,增加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中,现代教育呼唤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强,有省时、省力、直观、灵活、生动、节奏快、容量大等特点。比如,在七年级的《结构素描》一课中,运用FLASH动画可以将“近大远小、近低远高”的透视规律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还可以在FLASH制作的运动画面中随心所欲地变化字体,使学生从中掌握美术字体的变化规律,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资料来源往往局限于书本图片或几本书籍、杂志中的精彩图片,但那一张张小得可怜的图片使学生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如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各种信息,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貌,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清楚,也不会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演示的画面过小而对美术失去兴趣。随着“校校通”的开通使用,一个美术课件可以为多所学校下载,网上资源可以共享,使得美术课堂素材更加丰富,有限资源得到无限使用。可想而知,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对美术课堂教学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二)拓展美术教学材料,丰富美术教学课程的内容。
当今的美术在现代艺术材料和艺术技术、交流传播媒体、视觉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在表现手法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美术教学和学生,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上。比如,在七年级的《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即时贴进行剪贴的方法制作和创意小队活动的标志,从而塑造可爱、活泼、健康的小队形象,这样既省时、省力、又符合初中生好动的心理特点。美术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老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如鸡蛋壳工艺画的制作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版画的制作体现了这种绘画流程给人带来的视觉美感和快感;再如,在八年级《纸的造型艺术》一课中,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纸的剪、折、裁、叠、卷等方法,还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不同材质的纸张的制作特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怎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