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初探论文
移情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感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沉淀的过程,使学生知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使真、善、美融为一体。移情促使教学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教学情理相融,彰显生命的色彩,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移情艺术内涵的界定
移情(empathy),即感情移入或同感,指“理解他人情感、经历等的能力”。[1]概而言之,移情本质上是一种理解,是对他人的情感、经历等的理解,设身处地对他人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其最终导向是“感同身受”,感人之所感,并知人之所感。
移情最早是一个美学概念,于1873年由德国美学家Robert Vischer在《视觉的形式感》一文中首先提出,用来指代审美活动中的感情移入现象,具体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到本来不具有人的感情的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的自然物也有人的思想,使对象与主体的情感融为一体”[2]。这是美学意义上的移情。移情的心理学意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相互作用。[3]在课堂教学中,移情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把蕴含教材之中的作者之情和自己从教材中的体验之情有效地“移”给学生,使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和学生之情三位于一体,共鸣升华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我们欲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此内涵:
其一,此教学非彼教学。传统教学中沉迷于文字的理解,侧重逻辑的推演,重认知而轻情感,课堂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的魅力。这既违背了课堂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此教学旨指教师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认知与情感统一的要求,彰显教学的情感元素。
其二,确定教学移情的对象。教学移情的对象包括作者之情与教师之情,是以二者唤学生之情。如果以作者之情为单一对象,则学生不易理解与体验作者的情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体验其情感,移情才易于发生。
其三、移情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更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移情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移情而移情,而是在此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有所升华,情操有所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资源,使得学生“情感的核”能够“抽芽舒叶”“开花结果”。
二、课堂教学移情艺术的条件
1.课程教学移情的前提:准确的作者之情
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作者之情,这是教学移情的基础与前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倾情以入情,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也不固守教条主义,凝练作者所渗透在人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众所周知,作者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凝铸在字里行间,情动于中,意溢于表,是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只有披文入情,方能有效移情,而移情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准确把握作者之情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凝聚在课文佳作中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叶圣陶曾指出:“作者胸中有境,人境始于亲。”换言之,教师只有胸中有情,教学才能始于亲。
2.课堂教学移情的保障: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兴趣的诱因,是个体内在世界的本性力量。一般而言,人的素质结构在心理形式上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情感与认知活动相伴而行,是认知活动的内驱力,对认知有增效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一般而言,教材中作者的情感经验与学生的情感经验具有时空的差距,学生只有在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迁移,才能准确体悟文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移情得以发生。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贫乏、荒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迁移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所以说,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教学移情的物质基础,是教学移情得以成功的保障。
3.课堂教学移情的关键:有效的立体互动
移情艺术的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中运用移情艺术就要勇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樊篱,教师不再是课堂话语的霸权者,而是用心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作为学生情感交流的平等的他者。著名画家范曾在《吟赏风流》一书中说:“煽情之作或能震动一时,移情之作则可根植于心。”[5]如何将作者之情和教师之情植于学生之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之源?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立体互动来体验移情艺术,换言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立体互动,情感在互动中碰撞与升华,所产之情真诚,所明之意透彻,学生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三、课堂教学移情艺术的操作
1.言传身教,以情动情
情感的感染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会捕捉到彼此间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唤起会作用于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并在这些人中产生相应的或补充性的情感。”[6]由此得知,情感具有感染性,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更有着巨大的魅力。课堂教学要“寓理于情”,教师必须具有浓厚而真挚的情意,并将这种情渗透和体现于教学语言和非语言中,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总之,言语教学和非言语教学,是教学不可须臾离的媒介。
所谓言传身教,旨指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文中之情和自己之情,用真情点燃学生内心情感的火花。移情艺术中的语言表达是指教师通过声音讯道将所移之情用精准的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用言语的力量渲染情感的氛围,激起学生心中相应的情感,让学生为之动情。如有位老师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7]在语言感情熏陶渲染下,学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生对春的赞美与喜爱之情由然而生,形成“物我统一情融融”的意境。
移情艺术中的非言语表达是指教师的副语言(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距离等系统所传递的情感。[8]心理学家指出谈话中93%的意义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的,其中38%通过语气,55%通过脸部表情,而且这种非语言形式阐明了谈话中的绝大部分情感。[9]非语言符号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且伴随教学全过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以教学《语言的魅力》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在读中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所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先用高昂、赞美的语气读“春天到了”,继而语气一转,缓慢、重读“可是”,同时,闭眼摇头做伸手摸索状,再用低缓的语调读“我什么也看不见。”教师所传之情直观、形象,易被学生所感知效仿,进而在内心体验其情感,进行情感沉淀,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言表达与非言语表达相辅相成,二者在课堂教学移情中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情境体验,以情悟情
教学移情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指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情谊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以使学生体验文中之情。其具体的形式分为直接情感体验与间接情感体验。直接情感体验即实践性体验,指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真实体会教材所蕴含之情,如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学生易于从实践中认同文中之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角色特点,扮演狼和老山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狼的狡猾与老山羊机警稳重的性格,体悟文中的弦外之音。
迁移性体验是一种由此及彼,由人推己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类比性体验,是指教师运用言语提示,启发、诱导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感情经历去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情意,以便更好地迁移文中之情。以《背影》为例,表现的是父亲的爱子心和作者的思父之情。如果教学仅凭借字词品析让学生体悟文中的情感,其深刻性颇有不足,学生仅停留在感知文中之情,而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何将学生从情感的“局外人”转化成情感的“局中人”?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寻找移情的关键点,利用言语唤醒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相同的或类似的情感经历使学生就很容易与课文的内容同脉搏,共呼吸,达到“物我同一”,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摘 要】教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是一门深邃的技术,更是一门精湛的艺术,它能产生一种熏陶迷人的力量。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从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艺术 教材理解 尊重 趣味性 启发性 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超精湛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这些方式方法模式能让学生好学、易学、懂学、精学,使知识可以牢牢掌握,学以致用,综合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让学生在审美化教学中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艺术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和情趣性,是一种非常微妙奇特的纯在,它可以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壮大你的艺术细胞。
课堂教学艺术绝不是凭空而来,它们是源自教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进而深度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把知识点化有型为无形,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是教学艺术运用的根据,教师的艺术修养是教学艺术的源泉。
一、教学艺术源自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
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教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度探讨与研究,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了然于心、精通透彻,否则就无从下手,无法去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一定要反复品读教材,多下功夫钻研教材,教材若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就越会南辕北辙。教材的标准一定要把握精准,它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师,教学高效。
二、教学艺术源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课堂中常常会有这样的遗憾: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不能顺利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要么学生死不“配合”,使自己的得意设计“搁浅”。实践让我渐渐明白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学艺术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完成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教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更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这就需要教师的观察和了解,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得59分,而今他却得59.05分的微小进步,并予以肯定与鼓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换醒与鼓舞”;苏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温馨永存。
三、教学艺术源自老师的艺术修养。
写的艺术、说的艺术、朗读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书法的艺术,还有绘画的艺术都是来自老师的艺术修养,可见教师自身的塑造也是重中之重。马克连柯说:“只有学会用15种乃至20种音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上、姿态和声音上做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变成了 一个真正拥有表达技巧的人。”教学课堂不但需要老师会讲、善读,更要求我们擅长表演,真正的课堂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表演中体会知识的乐趣。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字如其人,从字中可以渗透出教师的自身修养。因此教师注意自己的字的修养,也要在课堂上启迪学生关注、热爱书法艺术,引领学生学会欣赏汉字的多种书体。语文老师如果既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能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去教语文,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学生会从心底里钦佩这位老师,因此教师是他学习模仿的楷模,在慢慢的感染中,语文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取得良好效果,以下三方面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的要点:
一、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紧紧围绕这关键点来突破,设计的教学要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并能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人教版三年级的21、《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演多个角色来抽查学生的背诵和理解,如教师扮演学生的奶奶问:“我的小宝贝,今天教师教你学到的古诗可以背给奶奶听听吗”?生:可以,“水光潋滟晴方好……”,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怎么听不懂,原来西湖都会化妆,这写古诗的人可能和我一样老眼昏花,看错了。生:笑笑说:“奶奶,这里是作者把西湖比喻成美女西施的,西湖的晴天和雨天分别是西施化淡妆和浓妆的时候”。师:“我终于听懂了,我的小宝贝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理解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小的时候没钱上学,真羡慕你哟!”
二、课堂教学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在各个学科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启发式教学相适应。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终生受用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活力与竞争。指点,点拨,点化。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随机指点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出现知识、方法、思维和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学习行为习惯等障碍时,教师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点拨。教师要做到少讲,只在节骨眼上点一下,就会有“一点就透”,“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即刻。
三、作业设计要有艺术性
作业布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体会“学而时习之”的快感,并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设计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意义非凡,因而我们应该从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作业的设计应从 :灵活性、综合性、趣味性、激发性、自主性。
总之,“教无定法”,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因素极多, 它的优势需借助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若教育与审美能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艺术就能高效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在熏陶陶冶中不断积累壮大,这正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总而言之,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把每节课的教学化为精美的艺术品,让学生学有所归、学有所思、学有所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雷玲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福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10 【3】王松泉 《板书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10 【4】王世臻 《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及应用》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2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
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虽然讲的是写作,但对教师讲课也颇有教益。课堂上,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尾,都会强化教育效果,为教学增添色彩。在教学中追求结尾效应,就要设计一个具有“撞钟”特色的结尾,这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给人留下久久难忘的无穷余味。
教学是一个不断置疑、质疑、释疑、再置疑的过程。
为了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终时紧紧结合教学内容,环绕课堂主题,顺理成章地提出几个供思考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做到收中寓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埋下伏笔。像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听了这一课,还想听下一课。设疑不同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所设悬念要恰当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归结全篇,深化题旨,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卒章显其志”的观点,对于做课终结尾颇有借鉴。为了使学生对所听课程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课程结束时,应总结全篇,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使学生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也可将各个层次的内容串起来,打个结。由博返约进行必要的概括浓缩,像压缩饼干一样,看起来一点点,泡起来却是一大碗。看来记得不多,实能以点带面所得不少。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启导引申,以趣促思,使学生兴味盎然,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启导,就是在一堂课结尾时,对如何进行复习,提出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以必要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以点拨指导等。引申,就是根据所授内容,用各种方法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由表及里地揭示其内涵和真谛。总结时还要善于寓理于趣,趣中长智。引导学生顺着“有趣——乐趣——志趣”这条环环相扣的“兴趣链”,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热爱自己的事业,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熔德育智育于一炉,使学生思想升华,激情奋进。
教师讲课除了给人以知识外,还应有思想的启示。这种思想启示不是附加于科学内容之外,而是提炼、升华于内容本身。教师讲课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熔德育智育于一炉。同时,根据课程特点,用具有鼓动力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耐人寻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总之,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绝妙精彩的结尾,可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留下无穷的余味,久久不能忘怀。
归纳式结课。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
朗读式结课。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拓展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和创造能力。
任务式结课。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练。当然,任务的布置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布置任务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所布置任务的内容、具体要求、做法、注意事项、完成任务的时间等。
联系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把课文学习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内在关联的课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如《伤仲永》一课结课时可这样设计: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接受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吕蒙和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的重要性。
总结也不可冗长,应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的。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用尽量少的话语使讲课主题得到升华。有句名言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贫乏无力;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
第四篇:领导艺术论文
领
导
艺资
术源
与管
人理
力论
文
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处的领导艺术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着积极的、重要的决策作用。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需要更多、更好的领导者。而领导者与
被领导者之间的和睦团结、和谐相处是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是构成社会的细胞,这个细胞的分子健康了、协调了,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这个细胞分子失调、失
控,甚至紊乱了,这个社会就不会稳定、进步和发展。因此,处理好领导者与被
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
那么何为领导艺术呢?“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领
导艺术中的“艺术”,则是一个借用词,它是一般艺术的高层移植。说白了,艺
术其实就是一种技巧。领导艺术就是一种领导技巧。一般认为,领导艺术是建立
在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非规范化的、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技能,也就是那些
更多地表现为非程序化、非模式化、非公式化的性质,但又需要领导者及时处理的领导行为。
一、领导者领导艺术的基本特点
(一)、随机性。领导艺术是领导者思考和处理随机事件的一种直觉能力、变通
能力和应变能力。这种随机性不能要求领导者完全按照规范化的程序办事和处理
问题,而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凭着自己的直觉来判断情况,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二)、经验性。可以说,领导艺术是来源于领导者的阅历、知识和经验等各
个方面。这种领导艺术是由经验所提炼、不断升华而形成的。特别是基层领导者
在运用领导艺术时,大多数的领导者是依赖经验的,而这些经验是通过领导活动的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因此,不管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有多高超和巧妙,但必定
还是脱离不了经验的特性。
(三)、多样性。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是一种生动活泼、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技能。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中,不同的领导者在处理和解决同一问题和情况时,其
解决和处理的方法不尽相同,各有各的技巧和方法,然而,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四)、创造性。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充分体现了领导者极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领导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领导者的聪明才智。在领导活动中,领导
者在运用领导艺术的过程便是创造和创新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显示出风格各
异、富于独创、构思新颖的一面。
二、领导者领导艺术普遍存在的问题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虽然对各个历史时期所运用的领导艺术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一)、不能率先垂范和坦诚相待。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是领导者的最
基本的职能。然而,大多数的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往往只注重指挥而忽略了其
它的职能,对被领导者动不动就将指挥演变为命令,所采用的方法则是领导者命
令的口吻。尤其是那些将责任看作是权力的领导者,其作风更为粗暴,根本没有
领导艺术可言,在处理疑难的情况和问题时,这一类的领导者不能身先士卒,不
能身体力行。另一方面,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由于利益关系,常常会出现尔虞
我诈、处处设防、明争暗斗、互不信任的现象。久而久之,被领导者只能屈服于
领导者的权力,而不是敬佩领导者的人格魅力。
(二)、听不进下属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怀有偏见。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者对解决和处理问题时,不能客观地采纳各方面特别是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只凭个人的主观臆断行事,认为掌权人的事,用不着他人指点迷
津,态度十分蛮横,听不进只言片语,纯粹的“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三)、不敢担当责任,拉帮结派。领导者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
位的第一责任人。然而,对于一部分的领导者而言,一方面,不敢承认自己的缺
点和错误,高高在上,我行我素。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所组织的工作,一旦出现
过失或失误时,就把责任往下推,只懂得追究被领导者的责任,自己却把责任推
得一干地净,深怕丢乌纱帽、砸饭碗。此外,还有这么一些领导者,无论把他放
在什么位置上,身归何处,不足一年半载,就会出现帮派的现象。用人上不能任
人唯贤,而是只凭关系亲疏远近盖棺定论。
(四)、领导者缺乏关怀,只懂批评和指责。“你是怎么搞的?!”、“这
点小事都办不行,简直是一群饭桶!”等等训斥的话,在相当一部分的领导者中
经常挂在嘴边。在这些领导者看来,除了他自己是对的、正确的,其他被领导者
一无是处,根本不考虑批评的场合和方式,有的甚至小事扩大化、简单复杂化,不考虑、不体谅到被领导者的难处和实际问题,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文关怀,总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懂,不懂得关心、体贴、体谅部属,只想马儿跑得快,却不让马儿吃草。这一类的领导者往往忽略
了“激励机制”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
三、领导者应当加强对自身领导艺术的培养
汉高祖刘邦说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绝,吾不如萧何;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乃当时豪杰,刘邦能委以重任,故得于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怪
不得为刘邦所灭。真正高明的领导者,并不在于他本身才能的高低,而在于他的领
导艺术。充分地挖掘人才,充分地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注
意搞好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和睦相处,才能群策群力,和衷共济。要达到这种
境界,领导者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才能锻炼和素质的培养。
(一)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以诚相待
在井冈山,朱德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朱德还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下了“朱
德”二字,这一细小的事,当时对士兵是莫大的鼓舞。对于只说不做,只要求下
属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的领导,下属是很不乐意的,甚至是怨声载道。作为领导者,如果要求下属做到而自己首先做到了,特别是在困难面前领导者能身体力行、率
先垂范、身先士卒,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在某种情况下,比有声的、文字的命
令还更有效、更有威力,这种威力不是依附领导者手中的权力,也不是强制力,而是由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威望带来的。因此,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对于下属而言,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重大的。领导者在这方面的领导艺
术应当是少说多干、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如例,做下属的先行者。
领导者除了身先士卒以外,对下属还应当以诚相待。领导者要时刻保持平易
近人的心态,一是要和蔼可亲,给下属以慈爱的家长一般的形象,力戒学官腔、摆官架、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动辄斥人。二是简政。《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曾叹道:“嗚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的领导者为了显示自己人的崇高地位和威仪,有意制造一些繁琐的制度,设置一些不必要的层次和规章。本来有些并不复杂口
头表态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非要下属写出报告,由他大笔批示不可。三是要“二
访”。第一要访情。访情,就是要了解下属的家庭情况。目的是便于以后进行帮
助和增进与家属的感情。第二是访苦。实质是慰劳辛苦,对下属的尊重。领导者
只要平时多加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讲究领导艺术的方法,其威信自然会树立起
来。
(二)领导者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一个人被人信任,特别是被领导者信任,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信任,可以使正在前进的人加快步伐;信任,可以使暂时落后的人迎头赶上。信任,可
以使下属的赤子之心更加炽热,甚至把生死置之度外。鲁迅说过:“人生得一知
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所谓知己,指的是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相互信任的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才可以患难与
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反之,一个人如果被失去信任,特别是被领导者失去
信任,情况无疑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用人而不信任的领导者,必将生疑。疑,必
然带来如下的结果:一是疑则疏。二是疑则妒。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此外,领
导者还要注意疑人不用。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特长,能力也有大小,既然作为被
领导者,领导者就应该积极支持被领导者的工作,并且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于下
属并非所长或者不适合的工作,绝对不要勉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扬长避短。这
里所讲的“疑人不用”并不是片面的怀疑之意,只要善于运用扬长避短的领导艺
术的方法,每一个下属都是值得领导者的信任的。
总之,领导者如果任意猜忌、不信任下属,被猜忌的下属也必然会不信任自
己的领导者。多一个不信任的下属,领导者就少一个支持者,少一份力量,甚至
多一个对手。
(三)领导者要善于静听,多加赞赏
有的领导者误认为:领导者与被子领导者之间,当然是下属作听众,哪有领
导者作听众的道理呢?因此,当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领导者往往随时打断下属的讲话,尤其是当下属讲话不顺耳时,便生气制止,甚至会扬长而去,使下属十
分难堪和难为情。在召开各种会议时,领导者只安排自己讲话的时间,下属根本
没有发表意见的余地。作为领导者,应当清楚地知道,领导者又是一个静听者。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一个人的自重感得到满足以后,那是一件非常愉快、十分开心的事,因而,可以放弃其要求和想法,就连那些最挑剔的人、甚至最激
烈的批评者,常常会在一个能够忍耐、表示同情的静听者面前受到感化和软化。
著名学者威谦.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林
肯经说过:“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被领导者是人,他们同样渴望领导者对他
们的道德品质、知识造诣、艺术水平、工作成就等方面的肯定和赞赏。赞赏是不
需要任何花费的,而这种不用任何花费的肯定,则使人前进的原动力,领导者应
当不吝啬地多加赞赏。因为不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之间,都可以运用这种为人
处世的艺术。
(四)领导者要力戒成见,一视同仁
成见,是指对人和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人们通常所说的成见是对落后的、有缺点、有错误的人而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更何况人这个万物之灵呢?
所以,对于落后的、有缺点和错误的人,要用善意的、发展的、前进的观点去看
待。除个别人之外,别把下属看“扁”了。三国时军事家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往往有一些人“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如果说,下属对领导者本来就有一种压抑感了,那么,领导者抱有成见则使下属这种压抑
感无形中倍增。因此,领导者要看到下属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不断地的加以
鼓励,亲近下属。
下面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下属无亲疏。被领导者既然是领导者的下属,那就
该一视同仁,享受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人格尊严上就
更应当一律平等。一是领导者不能以“尊卑”论亲疏。二是领导者不能以关系论
亲疏。三是领导者不能以人情论亲疏。四是领导者不能以观点亲疏。力戒把个人
恩怨带到工作上来,公报私仇。只有公平对待、一视同仁,领导者才能在领导活
动中运筹帷幄。
(五)领导者要善于观察,关心下属
人,经常存在着不足心理和不安心理。这两种心理都会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情绪。
作为领导者要随时注意下属的这两种心理。作为下属,普遍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不安心理:一是领导者会不会讨厌我?二是我会不会挨批评?三是这样做领导会
不会给我穿“小鞋”?四是这个任务我能不能完成?假如完不成了怎么办?同事
会支持我吗?五是会不会调动工作?对此,作为领导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好
下属的不安心理:一是不能把第一印象变为最终印象。领导者虽然对第一印象的看法很不满意和乐观,但要学会淡忘,这样,可以使下属减少许多的不安。二是
不要轻意变动下属的工作。作为领导者应当特别注意,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不
要变动下属的工作,因为,怕调动工作是一种普遍的不安心理。一旦调动了工作,意味着从零起步、从头开始。领导者当发现下属工作上不去时,首先要打消“换
人”的想法,应当全力想办法帮助下属完成任务,这种做法就可以消除同类下属的不安情绪。不安情绪其实是一种消极因素,消除一份消极因素,就会无形中增
加一份积极因素。三是敢于为下属承担责任。工作上的失误是难免的,作为领导
者,要敢于承担责任,不称职的领导者总是把责任往下属身上推,那样做,最终
下属将会变成一着死棋。因此,只要下属意识到领导者为自己分忧、作主和负责,下属的提心吊胆的不安心理才会消除。
(六)领导者要勇于认错,敢于担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
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错误就检讨,就立即改正。”毛泽东同志这样说,也这样做,1945年8月延安党校礼堂召开
大会,他在会上向在“抢险运动”中被整错的同志赔理道歉:“这个学校犯了许
多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我是校长嘛!整个延安犯了许多错误,谁人负责?
我负责。我是负责人嘛!”领导者是人。是人,就不是完人。再高明的领导者也
会有犯错的时候,就会有失误的时候,关键的问题在于领导者犯了错误以后,在下属面前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彭德怀同志有一次在视察东海前哨炮兵阵地时,发
现该阵地不符合战备要求,当场喊撤该前哨团长的职并送军法处。后觉得自己太
过分,在进晚餐时,当面给该团长道歉。这两个实例,领导者在下属面前认错,不但不会降价领导者的威信,反而,提高了领导者的威信。因为,下属最尊敬的就是这样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和敢于承担责任的领导者。所以,作为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在下属面前,要大胆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这样,才会受到下属的尊敬。
(七)领导者对下属要注意培养,激励竞争
有句古话,叫做“见贤思齐。”贤者,是指有德行、有才能、有才干的人。
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应该让自己的下属把全部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展示和发挥出
来,并且,还应该尽可能地为下属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让下属出类拔萃。一个
真正有才华的下属,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下属才华出众,证明领导者领导
有方,善于培养,对于领导者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
一个地区的工作搞得好不好,与其人员的素质是成正比的。而人员的素质又与该
部门的人员能不能虚心学习先进是成正比的。因而,作为领导者,对下属要注意
观察,善于培养。一是注意树立典型和榜样。二是带头向榜样学习并号召下属向
先进和榜样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所领导的团队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在注意培养人才的同时,领导者还应当注重竞争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竞争,无疑会大大地促进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并使参与竞争者增长才干。在竞争中,相
互可以学习到不少的知识,同时还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加深友谊。作为领导者,应当巧妙地组织、指挥下属开展竞争,并真心实意帮助参与竞争者获胜,取得进
步,这样,必然会赢得每位参与竞争的下属的尊敬和爱戴。因为,有精神、有意
志的人,一般都有一种从事需要一个“大能人”才能做好和完成的工作的欲望。
激起这种欲望能产生极大的力量,人都希望能创造奇迹,这种心理非常普遍,因
而,往往会出现“背水一战”的局面。这是领导者与下属相处的领导艺术之一。
(八)领导者对下属要注意少指责、批评、命令
著名心理学家汉斯〃席尔说过:“更多的证据显示,人们都害怕受人指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领导者经常批评、指责的人,他们的缺点和
错误却依然经常发生。那些一见到下属有缺点、毛病和错误就批评、指责的领导
者所领导的单位,往往问题更多一些。因为,没有人喜欢批评和指责,反而,由
于受到批评和指责而引起的羞耻,往往使人的士气一落千丈,不满和怨恨的情绪
急剧上升。除了在特别寻常的情况下,批评和指责下属的缺点、错误,不但要注
意场合,还要充分讲究技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还会进一步
加深彼此之间的隔阂。作为领导者,应当多采用从侧面提醒的方法,这样,容易
使人接受。此外,领导者还要特别注意少命令和指使的做法,说白了,天底下没
有人喜欢受人指使,不称职的领导者常常是用命令、指使的口吻和下属说话的,下属一般都不会买帐。因为,人,最喜爱、最尊重的是那些最喜爱、最尊重自己的人。所以,领导者只有懂得尊重下属,下属也就自然而然地尊敬领导者。
总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处的领导艺术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在领导活动中
去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运用。
第五篇:中国民间艺术论文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社稷重典
——之祭祀篇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古人云:国之重典,唯兵戈与祭祀耳。中国人向来注重孝道,死者为大的思想更是源远流长,每个大的家族总会为自己的祖宗立下长生牌,四时祭祀,以求祖上福荫。皇室国家更是如此,每遇大事,必先祈求上天,食飨四方,以求平安;《史记》有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关键词:娲皇 宗庙 避灾
正文
一、宫廷祭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于古代科技落后,很多事无法解释,只好占卜、祭祀。上古时期中国传统祭祀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崇拜,即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的崇拜。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我国古人开始把众多的信仰概括和归纳为对天地的信仰,把日月星辰归于天,山川湖海归于地。天是至上神,也谓之“帝”、“上帝”、“昙天上帝”、“皇天上帝”。历代对天的解释尽管不同,但天始终处于最高地位。“人穷则呼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天地信仰和祖宗信仰的结合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观。因此,历代的祭祀都有对天地、祖宗、圣贤的祈祷典礼,特别是对天的祈祷。祈祷两字含有告事求福之意《文》解释“祈”字:“祈,求福也,以祈斤声。” 《经籍纂诂》也解析为“求福也”,“为民求福叫告之词也”。《说文》解释“祷”字为“告事求福也”,“请于鬼神”。有关卜筮的记载是最古的祈祷记载。甲骨文上的卜辞以及用蓍草的噬法,除询问事件的吉凶之外,也有求雨求病愈的目的。人在卜噬时,口中念念有词,默默祈祷上天,祈求保佑。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诗经》里很多记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言词,其中有祭神的歌词,这些歌词歌颂神的威仪盛德。《黄鸟》一篇也是又祭祀色彩。《诗经》里的“颂”,朱子解为“宗庙之乐歌”,即是对祖先的祈祷,但也有祭社稷、上帝的贺词。古代正式的祈祷词是祭文。祭天地、神灵,从汉以后都有祭文。祭吊亡人时,也朗诵祭文,《三国演绎》里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里孔明祭祀公瑾的祭文是祭文里名篇。条文主要有: 第一祭天地文。古代祭天谓之郊祭,这是历代最隆重的典礼。但从汉朝开始,郊祭才有颂读条祭的仪式。
古代天地信仰中最重要的就是帝王到泰山去建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自从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历代帝王都以封禅来表明自己的丰功伟绩。《史记》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口禅。”封禅必有封禅书,称为玉碟文。《史记-封禅书》说: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碟书。”古代帝王认玉碟通意于天,故密而不宣。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登泰山封禅,认为玉碟书乃为民祈福,无一秘情,应增加透明度,予以公开,即以玉喋出示百僚,自此皇家祭祀公开于天下。
这类祭天地之文多是歌功颂德,或者在一年一度的例行祭天大典中,感谢皇天后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或是在登基大典中,把登基之理由昭告上天,祈求佑助;或是在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时候,皇帝登泰山,把国家兴旺的情况昭告上天,献祭感谢。第二,国家大典的祷词。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如两国缔结盟,太子加冠,皇帝的祖庙祭祀,以及出师征战等等均有祷词。衰绍曾于漳河结盟讨伐董卓,有《漳河盟辞》:“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载天主,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婢坠其师,无克柞国。”意为祈求神灵明鉴,以作保证。若签约各方中有不守约的行为,神灵将降罚。太子加冠为朝廷重典,举行加冠礼时,有祝文昭告祖宗,祈天赐福。晋太子冠祝文曰:“今月吉日.始加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元服,皇帝穆穆,恩宏衮职。钦若昙,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无极,眉寿惟祺,介兹景福。” 第三,求雨文。我国以农业大国,若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若久旱不雨,则五谷不生,万民遭殃。每遇旱灾,地方官员或村寨首领常到神庙祈求神灵保佑,赐给甘霖;若天下了雨,旱象解除,又到神庙谢恩,故历代文献里求雨文颇多。
二、民间祭祀
除了朝廷或官吏正式行祭礼时所进行的祈祷外,官员私人以及老百姓,为了祈福、祛灾,也向神灵祈祷,或在自家的神坛,或在祠堂里,或在神庙里,一切有神灵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祈祷。除了佛教徒和道教徒把祈祷作为日常的宗教活动外,中国普通老百姓通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只是到了有事时才祈祷,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
民间祭祀一般都是以神话里的神灵,像龙王、灶王爷、观音等,现在过年还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说法。有个广泛流传的神话,说:“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别男女、通婚姻、断鳌足、立四极”,这个神话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妇孺皆知,广为流传。这个神话也说明了女娲娘娘的勤劳、智慧、献身精神,也正因为她的勤劳、智慧、献身精神,功高盖世,被后世封为娲皇圣母,为我华夏始祖。娲皇圣母也食飨万世。古代圣贤也为民间祭祀的对象,曲阜的孔庙自古以来都是士子们心中一种无上信仰;洛阳的关圣大帝庙,四时得飨,官民乡绅无不捐钱供奉以求平安,也只有关圣大帝可以通吃黑白两道,又有武财神的美誉。
此外还有宗祭,即宗祠祭,祭祀之日,在祠堂的中进正厅击鼓迎神,供奉五谷祭品,焚香拜揖,给祖先传达子孙的虔诚之心。祭仪结束之后或分猪肉给各户,或办伙食,供祭祀人、宾客一起饮宴,人神共享祭祀的欢乐。墓祭,也称家祭,祭祀对象是自家门祖和已逝的先人,分为春祭和清明祭。春祭则须是祭头年的新坟,在正月初一由1-2人上坟,祭品为水酒、装有各色糕点的桌盒,利市饼等。清明祭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祀则于清明日家家户户带领子孙上坟,祭品为野艾锞(俗称清明稞),水酒等,并且必须在坟头挂纸线。献尊长,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家祭。每逢生人、生日、传统节日,大病初愈、升官及第、父母忌日,甚至与人隙讼,家里都要献尊长。献尊长一般都在晚饭前,蒸饭、蒸菜、蒸猪肉,没有猪肉也要在菜饭上蒸3条小干鱼,扫地、抹桌(八仙桌),在八仙桌上摆上饭甑、酒杯(3只),一箍筷,再对祖先烧金银香纸,下跪、拜揖。其目的不外乎向祖宗报喜、纪念,或请祖宗祜佑。献尊长时,生人必须回避。
三、其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代祭祀的目的。到了现代社会,虽然还有很多有关祭祀的活动,但与祭祀的本来目的已经有了许多变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有关祭祀流传下来的,合家团圆的目的已经超过了祭祀目的了。道教的“三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都是祭祀的一种形式。
四、祭祀的场所
庙宇是祭祀的一种场合,各座名山上都祭祀天地的场所,名山古刹得享天地灵气,在古人的眼里,是最接近上天的场合。
历代帝王为了祭祀天地四季,都有特定的建筑,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尺寸之间都不能出差错。天坛是专门祭祀上天的,地坛祭祀大地。每年春分都有祭祀四季的典礼。在祭典上司礼官员按部就班,依照礼仪一步步进行祭典,皇帝也要隆装盛服,登坛祈祷,保佑社稷平安,四方太平,国运昌盛,传之子孙万代。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史记-封禅书第六》——司马迁
《三国演义》——罗贯中
《尚书》
《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