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

时间:2019-05-12 03:3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

第一篇: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

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

所谓移情体验是指这样一种富有感情的体验现象:并非仅仅是稍瞬即逝的兴奋之感受,而是指借助感受,改变或者确认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改变对自身的看法以及处世态度等等,总之,是改变或者重新确认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迸发出实现自我的意志、自觉和决心的力量之体验。日本的高濑常男等人曾研究分析了师生在教学中的移情体验,并归类如下:①

由上可见,高濑常男等人的研究着眼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揭示了师生各自的移情体验的内容和表现,且所归纳的五种类型间是依次递进的关系,这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我们认为教师的移情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所教学生的移情体验

与学生的长期接触,可使教师产生深厚的“教师爱”。对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是尖子生还是差等生,总是以欣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优点,以医生的目光看待他们的缺点,以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出现。对所教学生的热爱,甚至会成为教师教学生涯的幸福回忆。做了60年教师的84岁高龄的克洛赛谛先生,晚年时面对当年学生的成绩单,充满感情地说:“这是我的纪念品。每学年,我把各学生的成绩各取一纸这样地留藏着。其中记有月日,是依了顺序排列在这里的。把这打开了,一一翻阅,心里就追忆起许多的事情来,好像我已回复到那时的光景了。啊!已有许多年数了,却是一把眼睛闭拢,就像有许多的孩子,许多的班级在眼前。那些孩子,有的已经死去了吧!许多孩子的事情,我都记得,像最好的和最坏的,格外明白地记得,使我快乐的孩子,使我伤心的孩子,这是尤其不会忘记的。许多孩子之中,很有坏的哩!但是,我好像是在别一世界,无论坏的好的,在我都是同样地爱他们。”①教师对所教学生的深厚感情,往往是学生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

长时间教某门学科的教师,往往对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而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会对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课的班级里,语文就成了这个班级最喜爱的课程;一个有优秀的物理教师任课的学校里,许多学生都会高兴地参加物理小组活动;一个学校里有位优秀的音乐教师,那个学校就会歌声荡漾。教师往往能体验到所教学科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成功和乐趣,甚至形成所谓“学科思维”(即遇事喜欢从自己所教学科角度考虑问题)和“学科敏感”(即凡遇到和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东西都能灵敏感知)。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又会反过来促进他不断加强这门学科的修养,为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地进行教学艺术创造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①

三、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移情体验

长年累月的教学生涯,会使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倾注进自己的感情。凡与教学有关的事物,都能使教师感到亲切。如熟悉的教室与讲台、翻得破损的备课本、学生听课时的眼睛、自习课上宁静的气氛、准时响起的上课铃声、学生写得整齐洁净的作业等等,无不牵动教师的思想感情,从而构成教师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功的教学活动本身,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乐趣,因为教师从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有些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如同演员登上舞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进入艺术创造的世界,沉浸在与学生进行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中,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快和烦恼,甚至于正患着病的痛苦。学生在听课中会心的微笑和认同的颔首,都会使教师体验到莫大的欣慰与幸福。《爱的教育》一书中因年老而退职的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留恋,让我们深受感动。他说:“那一天,我从做教师以来第一次把墨水流落在学生笔记簿上的那一天,真是穿胸似地难过啊!虽然这样,总还是暂时支持着。后来,力真尽了,遂于做教师的第六十年,和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我的事业分别,真难过啊!”①

四、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移情体验

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②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高尚的职业,教师从事的职业是最伟大、最豪迈的事业。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在社会中所居重要地位和所起重大作用,使广大教师自甘淡泊,“只是许身孺子”,并从中获得别人体验不到的人生价值实现带来的精神充实感。这正如教育家徐特立所指出的:“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这里不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③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能做一名教师,他曾先后向当时任职的电机厂领导递交过150次从教申请,以实现自己“我以我心付童心”的夙愿。在他看来,教师劳动是有三重收获的——收获人才、收获学生的真情、收获科研成果。所以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虽苦犹乐,对于热爱它的人来说,甚至是其乐无穷的!

学生的移情体验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教师的移情体验

学生自然的向师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爱护与关心有着细致入微的感受,而对教师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同志曾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一书中谈到:如果我们和学生之间,真正做到了理解的双向畅通,那么,双向的爱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一位老教师说得好,你给学生一分爱,学生就会报答你十分爱,这种爱是一种无价之宝。比如,天色一黑,在我回家的路上,总有几个学生在暗地里护送。自行车放在车棚里,不知谁会经常给你擦干净,有的学生为了使老师的车更好看些,特意买来贴画,把车子整个贴遍。每当我的身体稍有不适,办公桌上就会有不知名的学生送上的药品。我们班的宁燕同学,几次在下雨天为我准备了雨具,可每回不是因为我带了,就是因为别的同学抢在了她的前面,为此,她经常心情不快。当我知道此事后很是感激,就对她说:“宁燕,下一次雨天,我一定穿你的雨衣好吗?”时过几日,她在日记中写到:“我真太不幸了,每次下雨都轮不上我关心老师一次,这几天,天晴得好蓝好蓝,我的老天呀,你怎么就不替我流一次泪呢”。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我内心都难以平静。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大的幸福!①而这从另一方面,不也表现了学生对教师的移情现象吗?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到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也会对教师以尊重、信赖、亲近和爱戴相回报的。

二、对所学学科的移情体验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往往对所学学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以至成为“学科迷”(如“语文迷”、“数学迷”等),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当然,这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如有位中学生谈到自己对物理课产生移情体验的过程,他说:①一开始,我对学习物理很认真,但那只是因为学校开设了物理这门课。由于我的学习成绩较好,老师要我超过课堂教学的进度,先学一步。我也照老师说的去做了,但那只是因为老师叫我这样做。后来,我看了《趣味物理学》这本书,感到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了物理以后,有些只要用一两条简单的物理定律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于是我学物理的劲头越来越大,即使老师没要求我学的我也迫切想学。当我学到一点东西,开始能解释一些现象时,我觉得物理学简直是妙趣无穷的精彩世界,自己再也离不开物理学了。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移情体验,对丰富其精神世界、充实其学习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对学习活动的移情体验

学习的成功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移情体验。凡与学习活动或学习成绩有关的事物,均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感情。如仔细地端详考试成绩单上优异的分数或作业本上老师的鼓励性评语,脸上浮起笑容;正为一道难题苦思冥想,突然灵感降临想起一种绝妙的解决办法,禁不住叫出声来;刚发下的教科书还散发出油墨的清香,拿鼻子闻过之后再郑重地给它包上书皮,翻开学习参考书,就为其吸引,甚至爱不释手;上课预备铃响过之后,将课本打开,摆放好文具,期待教师的到来;随着教师的讲课进程耳听目看心想,不知不觉响起了下课铃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了移情体验,就不再将听课、做作业当成负担,而是自觉地将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成为自己学习的需要。这样一来,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走上乐学的道路了。于那些苦学、厌学以至辍学、逃学的学生,则都是因为对学习活动缺乏移情体验,才不堪其苦而走上弃学道路的。两相对照,很是发人深省。

四、对未来人生的移情体验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不断学习和修养,学生对未来人生充满信心,对职业选择和个人前途充满憧憬,以积极创造的态度迎接未来生活。对未来人生的移情体验,将促使学生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多学知识与本领,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正如梁启超所云:“人之能有自信力者,必其气象阔大,其胆识雄远,既注定一目的地,则必求贯达之而后已。而当其始之求此目的地也,必校群长以择之;其继之行此目的地也,必集群力以图之。”①学生对未来人生及自身力量的移情体验,也是教师教育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正是在于让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对自己的力量失去信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感到自己什么事也干不成。教师的每一次工作都应该推动学生哪怕前进一小步。”②所以,要使学生的移情体验具有高品位、健康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注意多做引导工作,在教学艺术的交流中,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强烈的移情体验。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初探论文

移情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感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沉淀的过程,使学生知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使真、善、美融为一体。移情促使教学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教学情理相融,彰显生命的色彩,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移情艺术内涵的界定

移情(empathy),即感情移入或同感,指“理解他人情感、经历等的能力”。[1]概而言之,移情本质上是一种理解,是对他人的情感、经历等的理解,设身处地对他人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其最终导向是“感同身受”,感人之所感,并知人之所感。

移情最早是一个美学概念,于1873年由德国美学家Robert Vischer在《视觉的形式感》一文中首先提出,用来指代审美活动中的感情移入现象,具体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到本来不具有人的感情的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的自然物也有人的思想,使对象与主体的情感融为一体”[2]。这是美学意义上的移情。移情的心理学意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相互作用。[3]在课堂教学中,移情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把蕴含教材之中的作者之情和自己从教材中的体验之情有效地“移”给学生,使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和学生之情三位于一体,共鸣升华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我们欲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此内涵:

其一,此教学非彼教学。传统教学中沉迷于文字的理解,侧重逻辑的推演,重认知而轻情感,课堂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的魅力。这既违背了课堂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此教学旨指教师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认知与情感统一的要求,彰显教学的情感元素。

其二,确定教学移情的对象。教学移情的对象包括作者之情与教师之情,是以二者唤学生之情。如果以作者之情为单一对象,则学生不易理解与体验作者的情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体验其情感,移情才易于发生。

其三、移情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更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移情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移情而移情,而是在此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有所升华,情操有所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资源,使得学生“情感的核”能够“抽芽舒叶”“开花结果”。

二、课堂教学移情艺术的条件

1.课程教学移情的前提:准确的作者之情

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作者之情,这是教学移情的基础与前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倾情以入情,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也不固守教条主义,凝练作者所渗透在人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众所周知,作者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凝铸在字里行间,情动于中,意溢于表,是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只有披文入情,方能有效移情,而移情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准确把握作者之情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凝聚在课文佳作中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叶圣陶曾指出:“作者胸中有境,人境始于亲。”换言之,教师只有胸中有情,教学才能始于亲。

2.课堂教学移情的保障: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兴趣的诱因,是个体内在世界的本性力量。一般而言,人的素质结构在心理形式上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情感与认知活动相伴而行,是认知活动的内驱力,对认知有增效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一般而言,教材中作者的情感经验与学生的情感经验具有时空的差距,学生只有在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迁移,才能准确体悟文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移情得以发生。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贫乏、荒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迁移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所以说,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教学移情的物质基础,是教学移情得以成功的保障。

3.课堂教学移情的关键:有效的立体互动

移情艺术的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中运用移情艺术就要勇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樊篱,教师不再是课堂话语的霸权者,而是用心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作为学生情感交流的平等的他者。著名画家范曾在《吟赏风流》一书中说:“煽情之作或能震动一时,移情之作则可根植于心。”[5]如何将作者之情和教师之情植于学生之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之源?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立体互动来体验移情艺术,换言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立体互动,情感在互动中碰撞与升华,所产之情真诚,所明之意透彻,学生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三、课堂教学移情艺术的操作

1.言传身教,以情动情

情感的感染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会捕捉到彼此间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唤起会作用于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并在这些人中产生相应的或补充性的情感。”[6]由此得知,情感具有感染性,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更有着巨大的魅力。课堂教学要“寓理于情”,教师必须具有浓厚而真挚的情意,并将这种情渗透和体现于教学语言和非语言中,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总之,言语教学和非言语教学,是教学不可须臾离的媒介。

所谓言传身教,旨指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文中之情和自己之情,用真情点燃学生内心情感的火花。移情艺术中的语言表达是指教师通过声音讯道将所移之情用精准的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用言语的力量渲染情感的氛围,激起学生心中相应的情感,让学生为之动情。如有位老师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7]在语言感情熏陶渲染下,学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生对春的赞美与喜爱之情由然而生,形成“物我统一情融融”的意境。

移情艺术中的非言语表达是指教师的副语言(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距离等系统所传递的情感。[8]心理学家指出谈话中93%的意义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的,其中38%通过语气,55%通过脸部表情,而且这种非语言形式阐明了谈话中的绝大部分情感。[9]非语言符号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且伴随教学全过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以教学《语言的魅力》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在读中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所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先用高昂、赞美的语气读“春天到了”,继而语气一转,缓慢、重读“可是”,同时,闭眼摇头做伸手摸索状,再用低缓的语调读“我什么也看不见。”教师所传之情直观、形象,易被学生所感知效仿,进而在内心体验其情感,进行情感沉淀,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言表达与非言语表达相辅相成,二者在课堂教学移情中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情境体验,以情悟情

教学移情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指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情谊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以使学生体验文中之情。其具体的形式分为直接情感体验与间接情感体验。直接情感体验即实践性体验,指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真实体会教材所蕴含之情,如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学生易于从实践中认同文中之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角色特点,扮演狼和老山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狼的狡猾与老山羊机警稳重的性格,体悟文中的弦外之音。

迁移性体验是一种由此及彼,由人推己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类比性体验,是指教师运用言语提示,启发、诱导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感情经历去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情意,以便更好地迁移文中之情。以《背影》为例,表现的是父亲的爱子心和作者的思父之情。如果教学仅凭借字词品析让学生体悟文中的情感,其深刻性颇有不足,学生仅停留在感知文中之情,而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何将学生从情感的“局外人”转化成情感的“局中人”?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寻找移情的关键点,利用言语唤醒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相同的或类似的情感经历使学生就很容易与课文的内容同脉搏,共呼吸,达到“物我同一”,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第三篇:读中感悟 移情体验(《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读中感悟 移情体验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埠河小学 莫茂芝

一、教学片断场景 读句子理解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再读一遍。(生在齐读)

师:读完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鱼“为什么加引号? 生:诱惑人的“鱼“指什么?

师:好,这两个问题提得有价值,谁来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我认为这里的鱼不是真正的鱼,所以加引号。生:我想可能是是指金钱财富等一些好东西吧。师:嗯,那同学们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诱惑人的鱼”可能指生活中的那些事情吗?

生:买东西的时候别人多给的钱,是自己留着还是主动退还,这是生活中诱人的鱼吧。

生:过马路的时候,红灯亮了,没有警察在,是走还是停,我认为这是生活中诱人的鱼。

生:上学的路上,捡到了50元钱,是自己留着还是交给老师,这也是生活中诱人的鱼吧。

生:„„

师: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遇到这样的诱惑,道理我们都懂,怎么做我们也明白,但是当让我们放弃一些个人利益,做出正确选择的时候就很难了。由此,作者说:(指黑板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是”是什么?“非”有是什么呢? 生:是指正确和错误。

生:是指好的和坏的。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道德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对和错的问题,但是真正做起来却非常难。师:我们就“钓鱼”这件事情来说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生:放掉鱼是正确的“是”,留下鱼是错误的“非”。师:作者最终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把鱼放回了湖中,让我们走进文本,跟随作者一起体验一下做出这个决定的情感过程。

师:作者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好不容易钓到了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没有被人看到,也不会受到别人的责备,他怎么舍得把鱼放回湖中呢?面对孩子委屈的泪水和乞求的目光,爸爸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我来做孩子,你们来做爸爸,咱们把当时的情形再现一下,好吗?

师:爸爸,我喜欢这条好不容易才钓到的鲈鱼,我们把它留下来,好不好? 生:不行,还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呢!师:求求你了,爸爸!再有两个小时就到时间了。我们等明天早晨再拿回去?没有人会知道的!

生:不行,这样做是违反法规的。如果都像你一样,那还行吗? 师:我不管,反正没有人看到,我就把它留下来,这是很难钓到的。生: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我们都要遵守规定啊!

师:你真是个严格的爸爸啊,说的真好“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我们都要遵守规定。”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当你遇到这诱惑人的“鱼”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能用“不管„„都„„”来说说说吗?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我们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生:不管家长在不在家,我们都要先完成作业,再去玩。

生:当我见到钱的时候,不管有没有人看到,都应该主动交给老师。生: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都不能拿。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道德法规。„„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本课的原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虽无人知道,但天知,地知,我们的良心知道!”由作者小时侯放掉鲈鱼的经历,我们由衷地体验到:(再次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同学们再读句子。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作者年少的时候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放掉了鲈鱼,可是他却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后来作者多次遇到了和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选择了正确的做法。

生|:抵制了诱惑。

生:从此,作者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师:那同学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读书知道的。

师:请你读读课文吧。生:(读)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师:正是因为这样“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现在已经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了”。可以说当年他掉大鲈鱼是因为父亲的威严,而现在他所做出的选择却是出自他的自觉行为了,因为:(指板书引读)他已经在从小受到的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的人,必将走向成功。如果你是文章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爸爸,谢谢你给我从小严格的教育。

生:我放掉了一条鲈鱼,却收获了道德的勇气。

生:爸爸,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您当初的做法是正确的了。

生:爸爸,您的教育让我终身受益。„„

师:同学们说得好,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可以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实34年后,作者更加明白,生活中像这条大鲈鱼这样诱惑人的的鱼还有很多。但是,只要你手握这把钥匙,就可以在生活的这本书里获得无穷的财富。这把钥匙就是?

生:道德!

师:对!老师送给大家四个字“德者得也”,想着课文的内容读一遍。

生:德者得也。

师:请想着文中启示读一遍。生:德者得也。

师:请想着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读一遍。生:德者得也。

师:请小声的读进你的心里去。生:德者得也。师:下课!

二、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上这样的文章的课,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学习、理解、品味。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以作者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地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作者钓到大鱼时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悲哀和无奈,以

及三十四年后,作者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因为课文“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所以上课时我紧紧抓住诱人的“鱼”和“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于是我首先让学生读通“启示”这段话,让学生质疑,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鱼”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还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这一道德楷模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规则,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2、读书、感悟、体验。教学中我注重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我围绕“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句子来理解,说说这个“是”指得是什么。“非”又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是与非”就是“错与对”。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体验。继而明白其中的道理。让“读”不停留在同一层次,由浅及深,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体会主人公当时当地的复杂心情,进而深刻理解主人公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如教学中的师生情境再线,作者舍不得放掉大鱼,哀求父亲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会怎么想,怎么说。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诱惑人的“鱼”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那是诱惑人的财物、金钱、名利。对于后面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至于他们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都会拒绝诱惑,遵守规则。也有孩子说自己有时经不起利益和方便的诱惑,违犯了规则。此时我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规则时,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守,从而突出主题。

3、总结、反思、提升。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学生质疑归纳不够,对 “启示”的揭示得少;时空把握不合理,课堂语言随意性较大,不严谨,不精炼。如,谈启发,写“格言”或“钓鱼须知都没有完成”;对学生“备”得不全面,在教学时,当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不顺利或者不符合设想要求时,就缺乏应对机智,使得手忙脚乱。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还要努力学习,认真准备,积极改进,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挖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避讳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提高思想认识。

第四篇:《移情草木—花鸟画》教学设计

《移情草木—花鸟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和多种体裁、表现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理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画家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表达是更为主要的。

教学难点: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教学关键: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引导、堂演示和学生的投入程度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生长特点,另人联想到洁身自律的高尚人品,因而受人们喜爱,也是花鸟画中常见的体裁。

(三)新授:

1、欣赏以荷花为主的典范作品:《出水芙蓉图》

《映日》潘天寿

《荷塘》齐白石

教师介绍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和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出花鸟画的一些特征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荷花题材的作品及其喜欢的原因。

2、通过“胸有成竹”启发学生说出古代画竹著名人物以及文人画中“四君子”

请学生分组讨论几幅美术作品。图片展示有

(北宋)文同《墨竹图》(清)郑燮《兰竹石图》

(明)徐渭《墨葡萄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清)虚谷《松鹤》

(每作品都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放映一个小短片让学生了解花鸟画的特点

3、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以古代画家画虾出名是谁?引出本重点移情草木--花鸟画家齐白石,简介生平及绘画特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青蛙》、《虾》、《花卉册页》

古代画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意,得其情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教师解释)

4、小结(学生做,老师补充):中国花鸟画家以其高深的画技把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愫,寄托于草木“得其情而点出之”。使欣赏者获得启迪,激起爱美,爱生活之心

第五篇:我是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移情体验策略的

我看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许多的教师在教学散文时会面临诸多的困惑,如: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体会文本;不知道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领悟到散文的内涵;找不到教学的突破口等等。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是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移情体验的。

在散文教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散文的分类。散文按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可分成四类,分别是叙事、写景、抒情、哲理散文。我们要依据其不同的特点来进入情境进行感受。

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我在教这一篇课文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了解自己的父亲,然后在导入时让学生相互交流,分组说父亲,如果是你写父亲你会通过什么事情来突出父爱,从而深深体会父子之情,以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

二、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它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它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震撼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地描绘。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写景散文中的佳作。我在教《春》这一篇散文时,首先从网上找出一些春天的图片,与此同时,我一边播放《春野》的音乐,一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这一种春机勃勃的情境。

三、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指注意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用象征手法。作者紧紧把握住形象的特征,如乌云低压、狂风怒号、海燕高傲地飞翔、企鹅胆怯地躲藏等等,内在地照应沙皇反动势力、勇敢的革命者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各自特征,使得象征义十分鲜明突出,既隐又露,既暗又明,既隐晦曲折又富有斗争效果,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我在学生多次朗读,思而不得的情况下,指导他们找出相似点,点出其具有象征意义。很顺利地帮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四、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指通过刻画某种具体现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小思的《蝉》和席慕容的《贝壳》可谓哲理散文的佳作。

我在教《蝉》这一篇散文时,首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一,把握全文主旨。第二,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第三,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第四,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了解作者所要阐述的哲理了。

其实,《新课标》在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不妨把几种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初步达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下载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移情能力训练要点

    移情能力训练要点 认识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一种理解能力。 移情能力是针对他人,或其他某个群体而言的。移情能力关注的是他人的感受。 移情能力是一种情感或者情绪的转化......

    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5篇材料)

    移情,在心理学上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作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教学中的移情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把学生的感情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一是......

    艺术体验课活动实施方案

    遂宁实验外国语学校2013年暑假艺术体验课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艺术美化心灵,技能储备人才”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巩固学校生源,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也丰......

    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阅读教学之路的一盏明灯 【内容摘要】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教学中更多的引导......

    《移情草木—花鸟画》说课稿[五篇模版]

    《移情草木—花鸟画》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移情草......

    课题:移情草木 ——中国花鸟画

    高中美术鉴赏之《中国古代花鸟画》教学研究(2):收获与建议 本节视频课中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国画,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

    浅谈班主任“真诚教育艺术”的体验

    浅谈班主任“真诚教育艺术”的体验田 巍真诚,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根本,即在心中存放真诚,用一颗真诚的心关爱每一位同学。班主任的工作是烦琐的,许多的事又似乎微不足道,可就是这些......

    教学艺术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杨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