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博物馆艺术空间的塑造与体验
浅析博物馆艺术空间的塑造与体验
【摘要】 博物馆凝聚了一个城市的传统、风俗、人文、艺术等各种文化成分,良好的主题文化空间体验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和青睐。以公众需求为基础,塑造一个体现城市包容,吸纳多元文化的艺术空间,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丰厚,同时能够激发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又能够促进该城市多元文化的构成,体现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品质。
【关键词】 博物馆;艺术空间;环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的英文“Museu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ouseion”,即缪斯神庙。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历史、科学与艺术的九位女神的通称,缪斯神庙即是祭祀缪斯的地方。早期博物馆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记录历史和成就的场所。
在全球文化交流和现代信息高速传播的作用下,人们的观念不断在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人们也不断地对博物馆的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博物馆的主要功能经历了以征集典藏为主,到宣传教育为主,再到以提供学习、丰富休闲活动、培养审美、提升体验经历为主的变迁。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生发出“享受博物馆”的需求,在通过参观展览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同时,更希望能在博物馆里得到有益的休息及独特的体验。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博物馆日益生发出传播信息、休闲体验、陶冶情操、回避现实、人际交往、政治交流等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工作者们集合众人之手,以全新的理念,把博物馆塑造成为拥有奇妙力量的艺术乐园。
一、塑造动静结合的博物馆空间
对公众来说,当今的博物馆既是他们体验文化的场所,也是他们娱乐休闲的场所。随着全球化与人们生活型态的改变,博物馆作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项目之一,在馆址的选择上要远离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源,其在空间上一般分为主体建筑、绿化地带、道路及广场等部分。就博物馆整体规划而言,展厅位置要明显突出,要处于博物馆中心地带的前部;藏品库则要与参观区分开,设于较为僻静隐蔽的地带;其他各部分建筑,要根据其各自的功能合理配置。
外围区域的绿化空间要起到净化大气、消减噪音、防风防尘、调节小气候和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给观众提供一个舒适的参观和休息环境。博物馆展厅大多在入口设有咨询处、自动存包柜、导览系统、小型医疗设施,同时还放有轮椅、雨伞、童车等供参观者免费使用的设备和工具。在展厅或展馆周边设有休息区、洗手间、社教活动中心、餐饮区等,部分博物馆还设有图书馆、阅览室、纪念品商店、上网区等配套设施。除了外围绿化环境外,在室内要配置适量的盆栽花木,这对于调节观众视觉、恢复疲劳、增添美感、调节空气等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就场馆的设计来说,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无处不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总之,博物馆要成为一个吸引观众的地方,其内外围空间的塑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室外环境方面,应设置树木、铺地、雕塑、水景(看与听)、花池,休闲坐凳、垃圾箱、传达室、灯具,排水沟、下水井盖、导示牌等。
在室内环境方面,应设置如公共大厅的除泥垫、安检、储物柜、服务台、电子显示屏、照明灯具、栏杆扶手、休息坐凳、纪念品商店、垃圾桶等,展厅空间内的展厅大门、展厅灯光、展厅空间可变性、夹层机房的处理等,配套服务的卫生间、饮水处、讲解员休息处、无障碍轮椅、宣传资料领取、通风口、防火卷帘轨道、电梯召唤等。
博物馆空间的塑造要内外融合,要与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城市标志、流动风景等元素相互融合,要考虑时间与季节转换时的天气变化、季节变化、景观变化等元素。
此外,在材料构造方面,如石材选用时,要注意其颜色、肌理、加工方式、接缝处理、透雕纹样;玻璃选用时,要注意其颜色、透光率、反射率、导热系数、遮阳处理、防漏雨、防紫外线等;铜板选用以典雅、沉稳、时间变化、纹样设计、雨蓬灯具为代表等。
将博物馆的环境用艺术语言特征表达,可以科学有效地使博物馆主题和展示内容以具有隐喻、联想、引申作用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从而给观众创造一个揭示博物馆主题和展示内容的艺术环境。可以通过对观众生理特征与心理体验的研究来开发博物馆环境要求,建立博物馆环境建设指标,实现空间、参观者、工作人员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塑造动静结合的博物馆空间,关键是要考虑以下因素:
1.博物馆在环境选择、设计时应有观众意识。除普通观众外,可与残疾人组织等合作进行场所状况分析特别群体便利性等,以制定改善现有状况的方案。
2.空间设计应考虑到整体主题。环境设计上要有整体观念,有揭示、传达博物馆主题及相关展示内容,使博物馆环境气氛、整体形象与博物馆主题相符,室外环境与室内空间呼应与协调。
3.应用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建筑和设施的状况分析。为场所维护制定方案并分配资源,制定符合该博物馆的相应实施标准、场所维护方案与流程。
4.安全性。大多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风险单位和公共开放场所,应制定严格的安全方案,并以实际的安全问题培训公共服务人员等。
博物馆在实施艺术空间设计方案时,应结合环境特点、建筑风格等提出设计要求,同时与展厅内部的陈列设计要求相对应,这是当代博物馆在环境设计中通常追求的一种设计手法。早期因为资金来源、设计部门、博物馆的理念等的不同,往往将其分割开来实施,这样造成在形式上,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缺乏对应,无法形成相互渗透、有益补充、穿插延续的效果。考虑环境与博物馆的文化相结合,构建博物馆环境时可从几个方面考虑,如:充分考虑观众在参观环境中的舒适度需求,通过空间的合理划分,灯光的自觉引导,造型物的间隔等措施,引导观众沿既定展线进行参观。主要通道保留足够的宽度,保证观众流畅通无阻,展厅同时开辟有观众休息区。互动的区域操作便捷,同时避免过多观众滞留造成通道堵塞等。以合适的主题色为基底,形成具有鲜明色彩对比的同时,兼具庄重且柔和的协调统一。设计风格稳重大气、简约精致,浓烈的艺术氛围中流淌出现代感与时尚气息。
第二篇: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建筑空间环境所凸现的外部特征作为建筑师将情感与气氛传递给使用者的工具,应该在其内在属性上符合、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由于建筑空间环境的外显形象在人的运动和感知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线型的、连贯的、延续的状态,其本身在实体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成为人形成合理的整体感知以及形成生活体验过程中的重要特质。
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自1999年以来若干新建校园空间环境的实地调查与分析,总结其现实使用状况,研究连续概念在大学校园中的具体运用。
一 调研实录与分析
所选择的调研地段分别是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性质各异的三类外部空间:①校前区礼仪广场:主楼前新区广场;②教学楼群中内向的外部围合空间:理学院下沉绿化广场;③靠近学生生活区的休闲绿化空间:北院景园。
调研主要依据五个“w”进行考察,即:什么活动(what)、什么人(who)、什么地方(where)、什么时候(when)、为什么(why);包括外部空间环境系统调研——区位、周边环境、空间限定方式、人工设施;空间行为调研两方面内容。在调研中,我们采用直接观察法、晤谈法,并使用问卷法加以统计,其中有以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为基础设计的描述性问卷,以期获得对用后心理感受评估和环境景观视觉评估一定程度上的定量化成果。对于每个空间环境共发问卷45份,回收率100 %.1 主楼前新区广场 广场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南部,2001年4月建成。它以主楼为底景,向南延续了主楼的南北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被建筑馆、技术科学楼、经管学院伟伦楼和法学院明理楼所围合,是新的校园重心。
在实地观测中,我们发现广场内的活动以穿行的非机动车交通为主,步行的人群行色匆匆,很少有游赏、驻足、休息的活动。围绕广场呈一一对称排列的四个教学楼的主入口均面向广场,建筑馆、技术科学楼入口处人流集中且有大量的自行车停放,而伟伦楼和明理楼入口处则相对显得冷清,这说明师生对中轴对称的广场空间在使用上并不平衡。因此,我们特别留意了广场内以及周边的部分交通流量(主要是出入经管学院西门的人流)情况,并作了四次较为细致的流量统计。我们选取一周内的相同时段观测,以增强数据间的可比较性。
从流量统计表看,经管学院西门有相当的交通流量,且它与广场内承载的交通流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我们认为这与该广场人流的来源和流向有关:由于广场位于校园东南部,其主要人流来自西北向的学生、教工生活区,师生人流自然地选择了广场建筑向西的出入口,即莱文(K.Lewin)所说的根据节约的原则而确定了“喜欢选择的路线(preferred path)”,从而造成了广场本身使用上的不均衡。另外,广场的建设已然使其成为校园的一个很有份量的重心。但依据问卷的调查统计,同学们普遍感觉从宿舍到新区教学楼的距离太远,有86.6%的同学希望步行从宿舍 5 min 能到教室,而实际上走到新区通常要用到 15 min 之多。93.3%的同学认为,反映清华特色的校园中心仍然是以大礼堂为核心的老中心区,认为 过多的礼仪性并不符合大学校园应有的性格特征。
可见,新区广场作为一个校园的功能区实体,在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上的偏离直接影响了师生人群对该广场空间的使用,同时造成了心理上的空间断层。理学院下沉绿化广场
理学院下沉绿化广场处于1999年落成的理学院新教学楼群的围合之中。设置该广场的初衷是为师生提供另一处像大礼堂前草坪那样的休闲绿化空间。但在建成后的使用中,我们发现下沉绿化广场常有冷清之感,学生、教师等人群在其中的自发性、休闲性活动并不多。相反,它常被用来作演讲与集会的场地,虽然突出了该场所浓郁的校园特征,却表现出更多的目的性和礼仪性。这些都说明该绿化广场并未完全实现设计者的真正意图。
在我们的实地观测时段中,没有人进入绿化广场中活动,只有少数同学两两成组坐在广场周围的花池边沿上聊天,每一组人之间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使空间更显得空旷而人气不足。在现场的访谈中,很多人对绿地草坪禁止入内表示不满或遗憾。问卷统计中也有82.2%的同学持同样的看法;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草坪就是用来观赏,而不是供人在其中活动的。这些反过来也说明了该绿化广场在设计上并没有全面考虑到师生的使用以及人们喜爱亲近草地的心理(如草坪采用了观赏性的而不是耐践踏的品种),从而妨碍了师生在其中的自发性活动。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的模式51:绿茵街道。他写道:“在关闭直达交通的地方公路的全部路面上栽种绿草,使之成为绿草如茵的街道,在它上面偶尔铺砌一些石头,形成供需要通过这条绿茵街道的汽车车轮滚动的路面。在绿茵街道和人行道之间不要形成明显的区别……”。“不要形成明显的区别”即为连续的概念。试想,我们也在下沉绿化广场的草坪中稀疏地进行部分硬质铺装,和周边的花池、踏步等硬质元素达成连续的效果,让人们能自然而然漫步其中,达成人的行为、感知与环境的协调整合,使用效果应会好得多。
问卷统计还表明,73.3%的同学认为下沉绿地空间下沉过多,也即可达性弱,不易于接近,不方便参与。根据实地的测量,呈台阶状布置的花池有六级,每一级高 450 mm,因而广场下沉深度有 2.7 m 之多,大大超过了正常人的视平线高度,阻断了下沉空间与其上部铺地广场的视线交流:人在铺地广场上难以看到下沉绿化广场,在下沉广场中也无法看清在铺地广场上的活动。芦原义信在其《外部空间设计》中曾有生动的图解来说明类似的问题。可见,对视线的阻隔也削弱了该空间的连续、整体感受,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使用。北院景园
北院景园于2000年底建成,它位于图书馆东北、东区学生宿舍与西区学生宿舍之间,距东西学生宿舍的距离均不超过 300 m.景园内有空透的弧形紫藤花架、柔和平缓的绿色小山,还有供师生休息的座椅等设施。我们于2001年9月对其进行了连续3天的观测。调研结果表明,该景园空间是一个很有人气和休闲气氛的场所。在中午12:00左右和下午4:00以后是园内最热闹的时候。同学们围坐在广场内的石桌旁看书、饮茶、休憩,三三两两成群坐在花架下聊天,或向大路上观望来往的人流、车流,或向景园里欣赏园内的景色。根据SD法的统计分析曲线,对绝大多数内容描述的正评价也说明该空间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休闲场所。
根据对该景园空间的调研,我们认为,它在建筑小品、场地设施、绿化配置上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景观视觉上的连续与空间感受上的过渡。在该空间范围内没有屏阻视线的实体,紫藤花架的空透性使园内的景致为周边的空间所共享,平缓的小山也没有成为场地内视觉上的障碍,远处的图书馆还依稀可见。另外,弧形的紫藤花架柔化了北面机动车干道与绿化景园在空间性质上的对立,并对景园内部空间形成向心围合的效果,为维护空间的气氛创造了条件,也使它成为融合于环境中的连续肌体。
二 启示与思考
视觉感知和活动参与是人们体验空间环境的主要途径,良好的景观、场所和设施是直接形成心理印象、约束行为、陶冶情操的客观条件。所以,完整的景观形象与空间的有效组织是获得良好的校园行为策划和身心体验的基本物质保证。
连续性作为关于建筑与人的重要特性,包含着建筑环境的层次性、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多样性以及对空间环境感知的整合性。通过上述校园空间环境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对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应着重于功能使用和空间界面设计上的连续特质。
功能的经营——强化功能分区的内在联系
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绿化景区等是大学校园基本的功能构成。寻求功能区之间的秩序与有机联系,使之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是规划设计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创造连续、整体的校园空间环境的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在“科教兴国”背景下,近年我国大学校园的新建、扩建、合并使得一些校园出现面积过大、各校区分散的现象,有些社会化学生宿舍区也与主校区过分脱离,这些带来了校园功能运营中的种种问题(如上述主楼前新区广场),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大学校园以学生为主体,应合理设置以学生活动为纽带、相互联系的各个功能区,并充分考虑大学校园日常生活中从教学区到生活区的动线。这也是由大学校园教与学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浙江大学新校园(基础部)概念性规划中标方案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其教学区与生活区以组团形式通过中央生态绿化带呈一一对话状布局,各院系学生能方便地往返于自己的教学楼和宿舍之间,学习与课余生活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彼此呼应,教学与生活并重,同时也体现了新时期一种连续校园空间环境的组织模式。界面的设计——增进景观形象的整体认知
景观形象是以人的视觉感知为基础,并通过物质界面加以表现的。
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需要渗透、开放、融合的物质界面来围合。实体视觉界面在空间中的划分应增进空间的层次(如北院景园),而不应是空间的中断(如理学院下沉绿化广场)。界面的设计不仅是在客观景观环境上分割、组织空间,而且要在主观认知上使空间连续。同时,建筑师所设计、营建的校园景观视界是特定校园精神的物化。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景观的认知,使自己与各种景观建立起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产生情感、态度的“再体验”。因此,有必要塑造连续的界面与整合的景观,避免人为造成师生使用主体在校园空间连续体验中的“盲区”。这样才称得上“寄教学于课堂之内,寓学习于环境之中”的新校园。
第三篇:西村艺术空间范文
西村艺术空间
简介
西村艺术空间成立于2009年10月,是国内第一家平价原作艺术品市场,也是成都西村的首期重点项目。空间全年开放,面向大众以平价的方式经营架上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等各类原作艺术作品,并不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和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提供艺术品租赁和纪念品/礼品定制等服务。
西村艺术空间由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先生担任总顾问,由周春芽、何多苓、刘家琨、钟鸣等众多中国顶级艺术家、建筑师、文化学者组成艺术专家委员会,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使空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开放的综合性文化艺术聚集地。
历程
西村艺术空间最初设立于成都市贝森北路1号,由贝森休闲运动广场的恒温游泳池改造而成,展览面积约3000平方米,展线约1000米。后因西村·贝森大院的全面动工,2013年1月西村艺术空间暂时搬迁至西村五号18楼。
理念
关注青年艺术家群体
自成立以来,西村艺术空间就一直密切关注和支持青年艺术家群体。每年,中国的艺术院校都有众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对于那些继续坚持艺术创作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知名度,他们的作品很难吸引到大众的关注,便难以依靠销售作品去维持生活。然而,青年艺术家是艺术领域最具创造性和颠覆性的群体,代表了未来艺术的发展走向。通过作品代理,西村艺术空间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作品展示、推广和销售的平台,给他们的继续创作和成长创造了条件。目前,西村
构建第三级艺术市场
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先生将艺术市场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拍卖行体系,中间一级为画廊,第三级为平价艺术市场。对于金字塔顶端的第一级艺术市场来说,一幅艺术作品上拍,动辄几十万,甚至上千万,注定只是一小撮人的游戏。画廊的艺术品价格虽不及拍卖行,但仍不是以大众为主要消费群体。要让最广泛的大众群体能真正欣赏和拥有艺术作品,便需要构建“第三级艺术市场”,西村艺术空间便是第三级艺术市场的有力尝试。作为国内首家平价原作艺术市场,西村艺术空间大大降低了艺术消费的门槛,真正做到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为大众服务,并让大众来检验艺术的新变化。
运营机构
贝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艺术品租赁
西村艺术空间向社会提供艺术品租赁服务,还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专业的配画指导。人们可以使用较低的花费,在办公室、VIP会客室、产品体验店等空间用独一无二的原作艺术品来进行装饰,而非悬挂廉价的印刷装饰画。这样,不仅能提升环境的整体质量,还能随时欣赏到优秀的艺术原作,使艺术体验变得触手可及。 艺术品售卖
艺术品具有多重社会属性,投资性即是其重要的属性之一。名家的作品因价格高昂往往令人却步,而西村艺术空间代理的众多极具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便给大众进行艺术消费创造了条件。购买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起初可能只是为了空间装饰,但数年数十年后,它的价值也许会增长无数倍。说不定下一个“梵高”就在他们之中。 主题展览
西村艺术空间是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展场,其所签约代理的艺术家作品全年都会在空间内进行展出。除此之外,西村艺术空间每年还会举办多场主题展览,包括“西南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艺术作品联展”、签约艺术家作品个展/联展,以及其他类型的展览。 艺术文化活动
西村艺术空间是一个艺术、文化交融中心,除了艺术展览之外,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精彩纷呈的音乐和小剧场演出、最新最具时尚性的商业发布等文化艺术活动,并提供专业丰富的文化艺术主题讲座、创意沙龙、主题展览、文化艺术培训和研讨,其中便包括“成都摇滚再出发”的收场演出、“实验工作坊”、“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成都巡展”等活动。 纪念品/礼品定制
在西村艺术空间可由签约艺术家提供专业设计方案,为个人和企业定制特色的专属纪念品和礼品。西村艺术家将结合业主公司特色设计限量版特色产品,在节日、纪念日或者主题推广日期间,为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和礼品。
历年展览
2014.03
《四川版画提名展》
2013.10-11 《色眼——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视觉传达学院2012级作品展》 2013.08
《锁记——小幅精品作品展》
2013.07
《“逗号”——四川大学2010级油画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2013.06
《那时花开——白玲个展》
2013.06
《丹青蜀韵——中青年画家百幅精品展》 2013.04-05 《若尔盖大写意》
2012.07
《第三届西南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艺术作品联展》 2012.04
《大隐》——新古典情态音乐会
2011.06-07 《第二届西南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艺术作品联展》 2010.12-2011.01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素描作品展》 2010.09-10 《中国版画大师牛文作品回顾展》 2010.08
《俄罗斯风景画展》
2010.07
《2010年四川省“新人新作”摄影展》
2010.06-07
《首届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作品联展》 2010.05
《首届西南地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美术作品联展》
历年活动
2013.09
伊顿少儿美术创意培训兴趣班 2012.07
百事“为渴望而创”创市集活动 2012.07
“私享·生活”VIP主题沙龙 2012..06-07 “西村艺术消夏趴”系列活动 2012.05
西村春季联合招聘
2012.05
保利·贝森公馆5月安全生活季之投资安全周艺术收藏沙龙活动 2012.04-05 若尔盖发现之旅观影会
2012.04
2012境外旅游节——境外航空尊属会员.中国顶级工艺艺术.鉴宝会 2012.04
四川省轻工业设计师联合会——2012创意精英高端沙龙活动 2011.12
西村 “筑爱三小时迎新慈善夜”
2011.09
“留守心桥”——搭建爱心的桥梁,2011四川爱心书画家关爱留守儿童大型爱心活动
2011.09-11 跨界·颠覆——系列邀请展,别的东西,别的美“设计师与艺术家”邀请创作展
2011.09
远远的阳光房“纯白”派对 2011.06
后校园生活季开幕式 2011.06
迟阿娟个人影像品鉴会
2010.05
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成都巡回展 2010.04
实验工作坊(第二期)
2010.04
“走进绵竹——描绘美好生活”采风写生活动
第四篇:塑造博物馆讲解员形象之我见
塑造博物馆讲解员形象之我见
字数:1983 来源:新科教 2011年8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以陈列展览为依据,由讲解员进行提炼、选择、运用语言艺术,直接向观众有针对性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宣教活动。因此讲解员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体现讲解员的风度、气质,以良好的个人形象为博物馆整体形象添彩,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形象
博物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物陈列,都是先人的遗泽,历史的见证,无价的珍宝,它就象一部形象的历史记录,汇集着人类的文明,它所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科学和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讲解员是活跃在博物馆工作的第一线,有着其它部门无法取代的作用。
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以陈列展览为依据,由讲解员进行提炼、选择、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能和真挚的感情,直接向观众有针对性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宣教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讲解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博物馆的声誉和知名度,也是博物馆层次高低的一个标志。那么,讲解员的个人形象如何,也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作用的发挥。因为她在面对观众时,她是博物馆这个整体的形象代表,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产生的评说,直接涉及的是博物馆及其展出的展览。所以,讲解员必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从而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作用。
这里所说的形象主要是指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
从客观上讲,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展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讲解员来实现的。讲解员的工作对象是观众,观众则是由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素养的各界人士组成,他们只要到博物馆参观,就都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基本陈列,也有来自社会各行业部门举办的各种不同形式、内容的展览。如何让观众对展览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解员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观众参观的效果。为此,讲解员不仅要具有与陈列展览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要口齿清楚,讲话流利,做到有问有答。并且,讲解员必须端庄大方地进入工作角色,接待观众要从容和气,服饰要整洁、美好、合体,这样会给观众留下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因此说,讲解员的形象对博物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在素质是内在素质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讲解员必须是外在和内在的统一。一个人内在的流露,美好的装束与气质会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当然内在的美和丰富的知识修养对每个人来说,将是永恒的魅力,但一个人美丽大方的外表又是与这种内在和谐统一的。讲解员的内在素质应包括思想修养、学识水平、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表现能力等等。因为思想修养是由世界观来决定的,只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也就是把思想内在的美转化成外在的形象美。要提高思想修养就要求讲解员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
其次是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对于知识的应用不是一层不变的,因为事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如对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和文物遗址的确认,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对于刚刚发现的文物和文物遗址,在我们还不十分认识或没有完全掌握它的时候,可能先下一个结论。但当我们另有其它发现或比照其它文献资料的时候,可能我们前一个结论就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积累新的知识。
讲解员不但要对自己的业务知识了如指掌,做到观众百问不倒,还要掌握现代生活知识,其次是文学常识与文化欣赏。文学知识不都是为了应付与观众的谈话,而是具有陶冶讲解员情操的作用,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精神的充实和欣慰,进而得到感情上的陶冶,讲解员的气质、风度也就会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
同时还要学习地方历史和与之有关的古代历史等,只有在掌握大量历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讲解员才能做到对讲解的内容了然于心,在讲解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语言的表达自然天成,这就能使讲解员把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观众心中留下良好的讲解形象。
总之,讲解员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应该是最佳的,言行举止、知识修养、风度魅力,乃至语言的文学修养,把观众引导在你所讲解的氛围中,这才是讲解员应具备的素质。并且要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社会,提高自身素质,搞好服务,千方百计地把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来,而且只有外在美与内在美融为一身才是我们讲解员的风度、气质,才能令观众折服,以良好的个人形象为博物馆整体形象添彩,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消防博物馆体验之旅
感受你从未感受的,学习你终生受用的
——(一年级4班中国消防博物馆参观体验之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万物重生。而它的另一面却又是一切美好幸福的克星,当它无情的来临时,带着那愤怒的火焰,迅速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与灾难的战斗,人类自古至今就从未停止过。
为了从听、看、感受等多方面增强防灾自救意识,普及消防知识,一年级4班家委会在寒假期间组织了一次防灾自救体验活动。2014年2月14日早上9点,室外气温零度,家长、同学们和班主任郝老师早已来到中国消防博物馆门前等待进馆参观体验。
进入展馆,大家在消防官兵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序厅、古代厅、近现代厅和体验馆。家长和同学们通过:
看,看图片、实物和各种防火消防宣传片,了解了自古至今每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火灾、消防思想、消防管理、消防机构、消防立法和防灭火技术的沿革、发展历程。
识,识别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消防器具,如最早的消防车、各类灭火器自救工具的正确使用以及世界各地的消防标识。
体,体验真实,同学们在体验区穿戴成消防员的样子,戴上了防毒面具,体会穿上这身消防服后的使命感。这里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逼真的灾难场景,让我们置身其中,在感受灾难的同时,消防官兵会清晰的告诉大家应采取的正确避险自救的方法。我们在180度火灾体验剧场看到了星星之火的引燃,感受了加油站的爆炸、消防车的呼啸、烟雾的弥漫……之后大家在消防官兵的引导下,依次有序的捂住口鼻、弯腰靠墙前行到达安全地带。最让大家兴奋的是来到地震体验区,大家在模拟室内酒吧场景中各自找好位置,消防官兵先为大家讲了在地震发生时室内较安全的躲避位置,之后大家一起感受了3级、5级地震,地面在上下左右晃动,物体器皿在乱响,站立已难掌握平衡。当达到7级地震时,山崩地裂,瞬间感受到人类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随后,大家还体验了地铁火情下的逃生,观看了办公场所实景火情及喷淋灭火过程。
一个上午,时间短短,但我们学到的、体验到的却让我们能够终身受益。大家还意犹未尽,尤其是同学们不愿离开。这时,室外依然寒冷,但大家的参观体验热情,已远盖过了严寒的侵袭。
合影,与我们可敬的消防官兵合影,是你们用年轻的生命在保卫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向你们致敬。
灾难无论大小,都会让人痛苦万分;灾情无论缓急,救人自救同等重要。通过此次参观体验,让每个人从自身做起,防患于未然,减少人为灾难的发生吧!
一年级4班家委会 2014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