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艺术特色 塑造感恩情怀
打造艺术特色 塑造感恩情怀
——共青团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委员会典型材料
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是“温州市艺术教育特色校”、“温州市文明学校”、“平阳县四大节优秀组织奖”、“平阳县绿色学校”、“平阳县平安校园”和“平阳县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还是温州大学教育实习基地,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生源基地。2011年11月,学校被列为温州市首批民办教育改革推进试点学校之一。
校团委基本情况:学校现有团员1534人,团青比例为73%。近年来,学校团委紧紧围绕学校党政提出的“创特色万中,建和谐校园”的总体目标,大力弘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才奠基”的办学理念,在上级团委的深切关怀和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着力加强自身队伍建设,锐意创新团的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团的工作内容,全面提高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开创团的工作新局面,成效显著。
一、队伍建设
学校团支部每学年均进行换届选举,由各团支部召开支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支部班子。学校团委注重对团干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广大团干的理论素养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新团员的吸收上,严把入团关,宁缺毋滥。团委根据学生的个人申请,组织团知识考试,考试合格者进入面试,面试通过者再进行公示。积极要求入党的团员,必须首先参加校团委组织的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因此,学校的志愿者组织战斗力强大,其中凤凰山庄养老院打扫卫生,平氮路清扫卫生,平阳烈士墓纪念清扫活动备受社会好评。
二、常规工作
学校团委认真扎实开展团的常规性工作。按照“一期一系列,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的要求开展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出好主题板报,组织好检查评比。定期开展国防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前途教育。“校园之声” 广播站每天分三个时段播出,中午播报学子心情以欣赏优秀美文,下午播放校园歌曲,晚间播放天气预报。配合学校学生处组织举办好每年的校园艺术节和秋季田径运动会。
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团委为弘扬“五四”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学校团委组织了常规演讲比赛。学生们的热情洋溢、感人肺腑的演讲,充分体现青年团员的精神风貌和爱我校园的真挚情感。每届高三,学校团委组织举行成人宣誓仪式,青年学生高举右手在国旗和团旗下庄严宣誓,立志发奋学习,成才报国,以庄重的承诺进十八岁生命的历程,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成人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特色活动
锐意创新团的工作机制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对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创新团的工作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是学校团委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正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进程中,学校团委积极探索、开展特色活动。
1、校团委积极开展学生活动,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每年组织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四大节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目前,在校团委指导下开展活动的有国采社、异新社等10个社团,其中以街舞社影响力最大,曾应邀在平阳中学表演。
2、校团委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由特聘心理教师,帮助学生排解青春期的困惑和烦恼,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学校团委号召团员青年发扬无私奉献的美德,大力倡导善行和义举。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全校教职工总捐款达1万余元;为身患疑难杂症的病情的高一(12)邹坤捐献爱心款63311.6多元。
4、校团委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注重对学生在人文情怀上的引导,如母亲节、父亲节时组织各班级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教师节发动各班学生写留言簿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心灵震撼和思想启迪。
3、宣传橱窗,正确导向。我校有高标准的宣传橱窗16个,4个交给校团委主管,这是学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是报道团员青年学生活动开展的阵地,学校团委结合禁毒日,无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纪念日开辟专栏;结合学校的艺术节,新生军训,校运会等常规活动开辟专栏。宣传橱窗更换及时,图文并茂,时代气息浓,内容形式新。
近年来,学校团委 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获得了如下荣誉:2009学年度县级先进团组织、2010学年度县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共青团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委员会
2012年9月14
第二篇:打造办学特色,塑造教育品牌
打造办学特色,塑造教育品牌
库伦旗扣河子镇中心校
人有个性才显魅力,校存特色方具品位。学校特色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品位的抓手。多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色,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我校坚持依法立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科研为先导,教科研一体化。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关于特色学校打造的探索与思考和大家作一些交流。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提高班子整体素质
我校组织机构健全,以年级组办公、教研组并存为管理格局。工作中,校长率先垂范,带领班子成员与时俱进,深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全面了解素质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模范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一整套切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各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工作脚踏实地,办事民主公平,每位班子成员都能创造性地完成所分担工作。学校有长远的办学目标,又有阶段性工作计划和督促检查制度,实行班子议事例会(每周一)制度,总结上周工作,布置本周工作,突出工作的时效性,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学校一切大事由民主决定,群力群策,充分发挥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校上下齐唱“共建和谐校园曲”,共打“提升办学品位牌”的和谐氛围。
二、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师生学习生活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2007年10月,我校2069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新购置80套教师办公桌椅、50套会议桌椅和700余套学生桌椅。各教室都安装了树脂黑板和壁报黑板,办公室安装了有机玻璃图表板。新建汉白玉旗杆座并购置了白钢自动升旗杆及白钢与“与时俱进”雕塑,新增校园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新建花墙、铁艺墙各300延长米、建20平方米花岗岩校门牌和电动大门,安装路灯10盏、装饰灯12盏。种植草坪2000平方米,在草坪中栽有具有祥云图案的水刺墙、具有花瓶图案的侧柏墙造型。移栽花卉10000余盆,栽种各种草本花卉3000平方米。移栽侧柏、塔松、云杉、丁香等大树80棵,球形树30棵,白杨树120棵,金丝柳40棵,垂榆40棵。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真正做到了校园的“六化”(即硬化、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净化),并做到时时有人护,处处有人管,精心打造花园式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我校坚持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手抓,在不断完善校园自然环境的同时,努力挖掘校园的人文元素,促进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整合与和谐发展,打造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营造“草木劝学,墙壁说话”的育人效果,让师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一是营造了浓郁的标语文化氛围。把营造标语文化氛围与建设书香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各教室、办公室、图书室以及在校园的
每一处醒目位置,校道门口、楼梯口都标示了读书名言警句,书写标语、警示语各20条,悬挂名人画像117幅,建60平方米伟人语录牌和21平方米教育方针展示板各一个,建9平方米伟人语录展示板5个,建文化墙30平方米,让师生时刻与名人对话,感受书香校园的魅力。二是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进一步完善,精心设计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树、校花等。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使师生参与形象标识图案的设计,理解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的意义,加强了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并将校徽、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宣挂在明显位置,体现我校校园精神。出版校报《新一代》、校刊《白杨》,充分显示了我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点。
三、加强业务培训,打造卓越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很多,业务培训是最有效的一种。我校以爱护和尊重为基调,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使教师在各种培训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1、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强化教师理论学习,每周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以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方法为基本内容。此外,学校购进优秀的教育专著,分发到各教研组,供教师学习用,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万玮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以做到读书明智。
2、同伴互助,开展“一帮一活动”
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我校实行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队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辅导、论文等方面耐心指导,进行传、帮、带。
3、夯实教师基本功,开展“烛光杯”大赛
2006年7月,我校成功开展了扣河子中心校首届“烛光杯”(2006)教师基本功大赛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接下来,又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开展了第二届、第三届“烛光杯”教师基本功大赛。这项活动规模比较大,除少数几名老教师外,符合条件的所有教师均参加比赛,基本功大赛内容全面,展示教育理论与学科基本知识、计算机技能、教案、说课、评课、备课、课堂教学、课件制作与运用、课后反思、钢笔字等十个项目的基本功水平。三届“烛光杯”大赛分别历时110天、85天、89天,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课改理念下当代教师的风采,为我校青年教师提供了锻炼自己的广阔舞台。每年一届的“烛光杯”大赛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热情,达到了“以赛代训”的目的,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另外,通过实行公开通过课制度,开展大型听课周专题活动,家长开放周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四、强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常规。
为了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从强化教学管理入手,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和学校常规工作,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每周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每周至少写一次教后反思记录。③每月向教研组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④每学期至少上1节公开课。⑤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论文或经验总结。⑥每学期制做一份新课程测试试卷。⑦每学期至少听课30节以上。⑧自觉自学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研究,努力创建个人风格和特色。几年来涌现出区、市、旗级教学能手30余名,在2006年教体局举办的“撷英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有9名教师参加,获团体第一名个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007年在通辽市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比中我校8名教师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有4名教师制作的课件分别获“辽教杯”内蒙古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一、二、三等奖。随着课堂教学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稳中有升。近五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350余名同学获奖,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抽考中名列前茅。
五、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素质
我校贯彻以校为本的研究策略,要求任课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围绕着我校正在进行的两项国家级课题,人人有自己的研究重点,我校教师的小课题研究,选题具体,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摒弃了课题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重立项轻过程等弊端。在这一点上学校加强了对课题的统筹管理,以中心课题为龙头带动其它课题全面展开,并通过认真的分析找到课题的连结点和贯通处,做到课题间“有机整合”,融会贯通,资源共享,相得益彰。
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重点课题有:《有底限,无上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兴趣作文研究》、《分层作业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十读十问”读书法》,《课堂中有效互动的实施》,《有效提问研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整理与复习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方法与措施》,《关于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辅导的设想》等。其中,《有底限,无上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研究得到旗局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于2006年10月27日在我校专门召开《总结成功经验,推广优秀课题》的教学研讨会,并在全旗范围内推广。
六、打造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环境,优化教学手段
如果说富有艺术特色的校园建筑塑造了校园的文化形象,绿意盎然的校园绿化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情调,那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则为校园的文化内涵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我校通过完善和优化校园的教学环境,努力打造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构建一流的校园网络环境。近年来,安装组建了 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闭路系统、校园无线局域网、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购置会议音响、多台一体机和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形成以服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环境,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七、从师德师风入手,创建“家长满意工程”
我校以创建“家长满意工程”和落实“师德八项承诺”为重心,坚持把师德工作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时间。对照《公民 6
道德建设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扣河子镇中心校师德师风建设“十不准”》,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办公纪律、个人修养、教学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学校领导常抓不懈。由于措施扎实,重视教育,我校从未出现过有违师德的现象和个人,并且由于绝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发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多年来,我校在打造办学特色、塑造教育品牌上,做了许多工作。许多关心和支持我校发展的领导及个人,也见证了这一历程。我校成长的历程,也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品位不断提升的历程。但是,追求不止步,发展不停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我校的学校特色建设必将放射出更加亮丽的色彩。
第三篇:教育质量塑造社会形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教育质量塑造社会形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诸城市舜王街道解留初中 孙培全
教育质量是学校品牌的核心与基础,是学校永远的生命线,只有扼住教育质量的咽喉,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才能保障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办学特色是学校教育的内涵,接地气,循规律,敢创新,能坚持,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努力打造适学校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教育品牌。作为一名教育干部必须清醒的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让教育更加切近和遵循教育规律。所以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艰巨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试图从某一点有所突破。从而失去教育本来的意义。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校长支撑学校教育发展的支点。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决定了这所学校的路能走多远,能铺多宽,能夯多厚,能飞多高。校长是学校的掌舵人,是教育教学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把握着学校的发展脉搏。个人素养、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和对现代教育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因此校长在整个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一个好校长要远比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重要的多,培养具有远见卓识、开拓创新和改革意识的校长是现代教育发展与创新的关键之所在。
校长要时刻保持全新的教育观、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快捷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探索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而这种先进教育思想的动力来源于校长个人的素养和对教育的理解。素养的提高和对教育的理解源于不断的学习,学习是校长的一种习惯,每天必读报刊、杂志,看新闻,关注党中央的一些重大决策,增强政治嗅觉的灵敏度;订阅权威性教育杂志,及时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和其它地方的教育发展形势,做到足不出户,一览天下事,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在理论指导下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升华,在升华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由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各种学习与考察,积极参加课程领导力、新教育、课堂开放、教育信息化等培训,并远赴江苏、北京十一中、杜朗口等基础教育名校考察,考察期间不满足于听报告、看课堂,而是直接与他们的一线教师交流,与他们的学生座谈,掌握这些名校办学的第一手资料,每次回来都要写出考察报告和心得体会,并对本校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结合本校的实际,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思路。
二、亲身的教育实践是校长撬动学校教育发展的杠杆。
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走到教师中间,走到学生身边,走入家长心间。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以校为家,以生为本,敢挑担子,勇负责任,学校工作亲力亲为,不做甩手掌柜,关注学校的一草一木,关心师生的一言一行。
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的教育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在学校工作中要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不是要求老师去如何干好自己的工作,而是让老师跟着校长自觉得去工作。我每天早上六点半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围校园转一圈,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的到校情况,班级的常规落实,校委会的带班情况,值班教师的值勤情况、校园周边的安全情况等。发现问题,立即找到相关的教师和学生,把问题解决,不留任何死角。中午我总是看着学生就餐结束后才吃午饭,学生全部午休后才回到办公室。晚上只要有寄宿生,每天晚上先查带班校委会,值班教师,直到学生全部入睡,每天晚上都是十点后才回家休息。
作为校长不仅要对学校管理进行宏观调控,更应该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明白人,为了了解课堂,我深入到教学一线,只要有空就到班级听课,一是看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有些教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课堂管理是否到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不是达到最佳状态,学习效率是否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去了解教情和学情。并且每次听课后都要的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听听老师对教学的看法和思路,了解一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想法以及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帮助老师和学生不断改进方法。发现有些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时在举行公开课,在全校推广,有利于推到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敬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源泉。
作为一名校长,必须有其过人的用人之道,把握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堵住靠走后门,拉关系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想法;让教师踏踏实实的工作,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千人千思想,万人成模样,校长要以容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容得下千姿百态的教师,利用其能力,包容其个性。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经验和稳妥,保证教育改革稳中求进;大胆而正确的起用青年教师,利用他们观念新,思想活,和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可塑性强,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青年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对他们压担子、细筛选、严把关,敦促他们快速成长为教师队伍的中间力量。给每一个教师一个合适的位置,如果他适合在一个教导主任的位置,就不应该放在一个级部主任的位置,如果适合一个级部主任的位置,就不能让他去做班主任的工作,做到任人唯贤,人尽其才,教育干部要能上能下,上能挑起千斤重担,下也做到心安理得,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舞台上尽现自己的才华,在体验成功中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觉得工作有劲头,事业有奔头,生活有盼头。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吸收了两名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到学校管理层队伍中来,青年教师有思想,有干劲、敢创新。他们的加入,为学校领导班子注入的新鲜的血液,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生力军。
确立科学、合理,有梯度的教师队伍培养目标和模式,充分挖掘教师内部的潜在因子。
1、培养一支专业化,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是我们今后三年的主要培训目标,并努力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包括如下几点:
(1)师德培训:师德培训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有效渗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教师树立其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风格和精神风貌,并渗透在具体的工作中。培养他们最基本的工作准则:即敬业、爱校、爱岗。
(2)以行动研究为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以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作为培训的主要形式,通过特定的培训主题,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3)发展特色教育,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培训素材和培训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工作,使校本培训努力向校本学习的方向发展,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发展。学习将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4)开发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为教师学习提供资源和展示平台。刚性管理与人性管理相结合,让老师愿意奉献,自觉奉献。解留初中如今面临着教师队伍老化,平均年龄在48周岁以上,而且教师多病,成为解留初中教育发展的一个禁锢。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是面临解留初中的一个课题。作为校长,首先是为教师打造一个统一标准的竞争平台,任何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和政策面前没有特权。同时对一些特殊情的老教师和女教师,允许他们在不影响正常上课和教学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当的休整,以便他们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教育教学。
四、规范的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保障。学校教育最终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将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公民,直接关系的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解留初中地处城乡结合部,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学生的转学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灰心、不泄气,提出了“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发展谋出路”的口号,在学校工作中坚持低起点、严要求、精细管理、很抓落实。从严格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学中,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着眼于基础最差的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力争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管理从习惯入手,着眼于规范建设,解留初中在学生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六心”学习习惯和“八大”行为规范。
六心学习习惯是:准备精心、预习用心、听课专心、练习耐心、复习恒心、作业细心;八大行为规范是:规范校服穿着、规范文明礼仪、规范卫生清理、规范体育锻炼、规范路队行走、规范打饭站队、规范行为安全、规范晨诵、午唱、暮省。如今学校的学生校内行走一条线、站队打饭、跑步整齐、口号洪亮不仅是解留初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且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老百姓的赞誉。学生的规范书写、暮省卡、三分钟点评、知行与是非日记已纳入学校的卓越课程建设。依据新教育之理想德育,建构了“三三六”育人模式,以新教育理论为依据,不断对“三三六”育人模式进行调整,让“三三六”育人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并被省教科所列入“十二五”课题进行系统研究,以便理科学地指导学校工作。
五、特色办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亮点。
结合新教育“构建理想德育”实验,我们把“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构建‘三三六’育人模式”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三个三分别是:
确定三大育人目标:“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
读好书。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名著,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
写好字。学生每天坚持写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每周上交作品,每学期举行一次硬笔书法大赛。
做好人。学校提出了培养成“三好”少年的目标,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学校教育以“六大礼仪”教育为主线,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化,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价,每学期一总评,并把分数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唱好三支歌:《国歌》、《学习雷锋好榜样》、自选励志歌曲一首
《国歌》、《学习雷锋好榜样》作为固定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歌曲由学生自选,每周一换,要求内容健康活泼、旋律积极向上的。每年举行一次会歌比赛。
做好三项体育达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和1000米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情坏,养成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结合“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安排和中考体育考试的要求,学校确定了三项体育达标的内容。学生天天练,周周测,每天大课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个一分别是:
1、确定一个心中的英雄
以英雄生活轨迹和榜样的力量,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与共鸣。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心中的英雄”演讲比赛。
2、确定一个永久的定时定点学雷锋岗位
定时定点学雷锋已成为解留初中师生一门必修课。“四定(定个人、定家庭、定学校、定社会)”学雷锋岗位责任制,是解留初中育人模式的一大特色。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励、3、改掉一项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习惯
要改掉一项不良习惯需要学生本人有恒心和毅力,更需要老师、家长有耐心和鼓励。解留初中采用了“三帮一表扬”的交互式管理。
三帮是家长帮、老师帮、同学帮
一表扬是发现学生有一点进步,就要毫不吝啬的拿起表扬的法宝,孩子的改变也许从此开始。
4、发现发展自己的一门特长
解留初中以“风华少年”和“科技少年”系列活动为依据,开展系列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特长,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意识。
5、向师长献一片爱心
学会感恩,回报老师、家长和社会。在家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系列活动;在社会上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6、每天进行一次反省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新教育的暮省,制定了“三写一评”的自省方法。三写:
写暮省卡。学生每天下午写暮省卡,找差距,寻方法。写知行与是非日记。学生每天写一篇知行与是非日记。写周反思。学生每周对对自己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反思
一评:每天下午暮省时,轮值班长对班级一在的事务进行三分钟点评。校长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校长应该发挥什么的作用,作为校长应该如何把握现代教育改革的机遇。是每个校长应该思考的教育改革的关键之所在,但作为一个好校长应该是探索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改革的一生,创新的一生,让教育改革成为校长事业的支点。让事业成为校长实现人生价值支撑。
第四篇:浅谈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浅谈小城镇特色的塑造
邹平享
2007年4月12日
一、导语
特色是生命,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城镇必须强调特色建设(包括产业、自然风貌、人工建筑),就建设而言,真正做到建筑有风格,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位,提升小城镇现代气息和时代特征。本文拟结合我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如何体现突出城镇个性特色,对这一问题谈点学习体会和粗浅意见,与同志们探讨交流,并请专家指正。
二、为什么要塑造城镇特色
城镇特色并非新概念,但也并非共识的概念,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实质。
什么是特色?建筑大师吴良镛指出:“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为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特色就是‘个性’,说 ‘独具一格’就是说,小到一人一物,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时代,在个性或风格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了,被人认识,被人承认了”,城镇特色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城镇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它城镇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具体而言,城镇特色是城镇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表现,是城镇人文与自然资源特质的积淀。没有特色的城镇就没有个性,也不会有凝聚力和吸引力,所以每个城镇都应该在塑造特色上大做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定位,打特色品牌,这是城镇建设一个永恒的命题。实践证明,在建设中突出地方特色既能提高城镇的知名度、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又能增强城镇发展活力、效率和效益,没有特色的城镇难以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铬印,是缺乏生命力的。当前,各地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对此做了不少探索与追求,但是在城镇建设中,由于单位建筑不注重建筑体型、体重及造型,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清一色的单调建筑形式,照抄照搬,使建筑整体乏味,加之绿化品位不高,环境艺术上缺乏创新,导致城镇总体效果平淡、贫乏,更谈不上环境艺术与特色建设兼收并蓄。
三、如何塑造城镇特色
塑造城镇特色的途径很多,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学习和研究。一是利用建筑风格塑造城镇特色。小城镇特色最直观形象的体现就是建筑风格。1980年以前,我国的建筑物是很富有地方特色的,各地民居式样的区别很明显,如江南小巧玲珑的民居与北方厚实的四合院就是两种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掀起了以小城镇为主要聚居点的建房热潮。但由于我们的传统民居在通风、采光和卫生条件等方面不适宜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被板式楼所替代。从南到北,小城镇和农村的新房屋一般是2层——3层的小楼房,像火柴盒一样聚在集镇和交通沿线上,各地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更谈不上特色。我国的传统民居正在消失,或许几十年后,我们的子孙将看不到北方厚重的单体平房和四合院,看不到华中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看不到西南山区的干栏式木楼和竹楼,看不到西藏粗犷的平顶碉房,看不到云南“一棵印”,福建“土楼”和西北窑洞,这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事实上,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都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遵循自然规律营造的安居环境,它们与缺少个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要更贴近自然,有利于生态平衡,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上了档次,城镇居民对乡土传统建筑和文化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可以认为这是经过20年的现代化建设后的自然回归。这同时也是我国建筑学研究和建设者们“恢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在一个新的层次上,继承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秀思想和手法,扬弃消极成分,采用现代材料与工艺,发展和创新出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民居建筑,延续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建筑是构成城镇物质环境的载体,是由不同体量材质、色彩组成的功能实体。城镇建筑特色主要是由群体形象聚合而成的整体环境观感,而不是单一建筑的自我表现。应从一条街、一片生活区或者更大范围去探讨建筑形式的美观,做到风格的统一和色彩的协调,而不能盲目追求仿古或崇洋,也不能搞古今中外大拼盘、大杂烩。要提倡结合本地的实际
情况去创造适合本地需要的、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的、乡土的、民族的、大众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秭归归州镇在建筑风格上采用具有浓郁三峡地域特色、传统民居特点的白墙黑瓦风火墙、檐口多叠为主调的坡屋顶形式,阐释了厚重的楚文化底蕴。另外,五峰县委政府在城镇建设中开始重视着手培育打造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特色值得赞赏。建筑色彩的选择在城镇建设中应引起高度关注,色彩有物理、生理和心理功能,人们对建筑色彩的关注就在于它的直观视觉效果和引起的心理感受。建筑色彩处理得好,给人以美感,既美化了城镇环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反之使城镇环境显得杂乱无章,使人顿生烦感。有人主张对城市色彩做出统一规定,如北京规定“灰调”为城市色彩的基调,武汉准备通过民意测验确定城市色彩。色彩要根据环境进行选择,居住环境色彩宜柔和淡雅,可选浅灰、黄、橙、绿、蓝色,北方偏暖色调,文化环境色彩宜高雅、明净,可选灰色或淡蓝、淡绿、褐色调,办公环境,色彩宜朴素庄重、沉稳,尽管明度不同的色彩都可以采用,但不尚花哨,不宜多种色彩掺杂出现,可采用比较单一的色彩,深浅变化的处理手法。休想环境,恬静、清新是游人的追求。建筑色彩只能溶入绿色或成其点缀,前者调合,可选黄、绿、蓝、棕色。后者对比,可选用红、朱、橙色,但对比色不宜大面积采用。应符合“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原则;商业环境,色彩气氛可以热烈多样、对比强烈一些,形成五彩缤纷的效果,为满足商业文化要求,几乎不排斥任何色彩,有时还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对比强烈的效果。总之,建筑色彩着眼于群体效果,以和谐为主,变化只能是统一中求变化,个别场景中的变化,不能喧宾夺主。色彩还涉及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也是色彩选择所必须尊重和考虑的。
二是利用传统文化塑造城镇特色。建筑风格是城镇特色的直接体现,而传统的民族的本土的文化积淀则是城镇的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真正属于小城镇的内在的本质特色,是别的地方学不去的。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受到的经济冲击要小得多,所以还有幸保留了较多的文化传统。如果不尽快制定保护措施,最终也难逃湮灭的结局。保护文化传统,挖掘历史文脉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不仅关系民族文化的兴衰,更与小城镇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得好,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并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使文化传统成为丰富的“财源”。
文化与传统特色的形成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挖掘历史文脉,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其二是依托传统文化背景,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小城镇的文化特色就是继承与创新这二者协调平衡的结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能长久;一味追求创新而放弃传统则是无源之水,是不会有民族和乡土的吸引力的。我们提倡的文化传统特色是在新时代对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决不是一味地复古,更不是搞封建迷信,在继承与创新二元关系中,小城镇政府部门能够在创新上发挥较大的主动性,引导居民树新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则鲜有动力,只有民间艺术团体仍在试图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这是地方文化特色是否显著的关键,也是最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的。
城镇之美,美在生态;城镇之胜,胜在人文。在城镇建设中,要摒短视观念,强化文化意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在工作中注重文化意蕴的合理保护和开发,以及现代人文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一是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增强城市文化底蕴。要对古城区、古街、古祠、古园等古建筑进行修缮,挖掘整理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以激励后人;(举例远安、夷陵区)对自然景观,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民间神话传说、地域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加以渲染,注入文化内涵,增加其钟灵硫秀之气,使人萌发“有仙则名、有龙则灵”之慨;对亭台楼榭、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等人工景观赋予民俗文化,点缀传统书画,便其展示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突现城市的时代风貌。
三是利用自然山水塑造城镇特色。山区可利用自然地形坡度,依山就势进行建设,既可减少土方,节约投资,又能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秭归归州的一些做法可资借鉴:在城镇建设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略加整理,巧夺天工结合城镇周边的山水要素,在道路布局上依山就势,随岗就坡,宜直则直,宜曲则曲,建筑顺其布局,在建筑单体上建筑小品规划设计建设中用不等高差的岗坡,营造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体现出其不意山乡小城镇小而巧,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清秀和神韵。
滨水城镇可根据水的形成可变和水面多样性的特点,大小、动静、岸线曲折变化等营造不同的功能、不同创意的水景,为城镇建筑以水为主的生态景观轴线,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休息活动空间和亲水生活岸线。要突出做好“山水文章”,建设用地要“保山保水”,道路规划要“迎山亲水”,建设布局要“显山露水”景观设计要“借山用水“,空间组织要”依山亲水“,滨水城镇临水岸线是城镇的精华地带,也是塑造展示城镇形象的窗口,修筑道路,从岸线自由弯曲修筑并以步行为主,兼顾行车要求,道路为不对称断面,两边或单边布置建筑、建筑风格要体现滨水城镇风貌、建筑
造型、体形、体量、色彩与道路断面,水环境相适应,形式有变化,尺度宜人,临水一边留出带状开阔绿化用地,增强绿化品味,点饰建筑小品, 形成蓝天碧云、波光粼粼、树绿花红、绚丽多彩的画面,夷陵区龙泉镇柏临河的改造进行了这方面的创意探索,可惜还不尽完美,建议再进行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和专家论证。
四是要利用绿化塑造城镇特色。绿化是城镇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也是塑造城镇特色的重要手段。绿地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是无与伦比的。无绿的城镇是没有生命力的,更无特色可言。绿化不能自然地构筑城镇特色,必须精心规划设计和长期不懈的经营。怎样绿化城镇:一要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己有的绿化和易于绿化的山水资源,要保护“自然之理,自然之趣”(红楼梦),不要对山水自然资源
做过多的人工雕凿,不要画蛇添足,弄得面目全非。二要有一定的规模,因为一定规模是发挥绿化生态功能的基本保障。我国目前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保证生态功能的人均绿地标准(据测算,保持生命呼吸的氧碳平衡,需要10平方米的树林或23平方米的草坪),但也应该不低于国家规定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标准。三要有重点,可以理解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数量的保证,提高是质量的升华。城镇绿化一开始就要选好目标,营造精品,形成富有特色的绿地和景点。四要成系统。所谓系统就将不同类型的绿地(点状、块状、带状等)连接成均等分布的绿化网络,亦即人们常说的大、中、小、点、线、面结合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生态观赏与使用功能。五要植物配置;要适地种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符合花钱少、易成活、好管理,长的好的要求。还能形成地方特色。要根据功能需要,如行人对太阳来说“夏天畏其烈、冬天赖其温”,所以行道树就应以冠大、荫浓的落叶树为主,庭院栽树则要兼顾观赏、防护和经济要求;防护林的树种要满足不同防护功能要求(防浪、防尘、防污染等);广场需要视野开阔,可多植一些草皮,结合选种高大的护荫落叶树和常绿观赏树,给人们创造适合不同季节和时段的休憩环境。要体现植物多样化的景色变化。结合功能需要的同时利用植物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将乔灌、花草、常绿、落叶,进行合理的搭配,可赋于绿化空间的诱人的诗情画意的魅力。六是防止绿化的片面性,片面性亦既绝对化。说要四季常青,就清一色的规定栽常绿树,说学大连植草皮,就把树砍掉换成草坪;说法桐有缺点,就把法桐砍光;说要体现绿化的多样性,就把多种植物在一块绿地或一条道路上集中。如此这般,栽了又砍,砍了又栽,劳民又伤财,却末形成好的绿化风貌。防止片面性要把握好适量适应种植原则。适量就是各类植物总量搭配要适当。根据生态要求草皮与树木的面积比例宜三七开,草三树七;灌木与乔木的比例也宜三七开;常绿与落叶的比例,南方高、北方低,华中地区60%一70%,华北地区30%一40%,大致也是三七开。适度是植物的品种,既不能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杂乱无主次,过少单调乏味。正确的做法是选择一些骨干树种形成基调,在些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其它品种,求得统一中有变化。
塑造城镇特色的途径很多。比如,利用人文资源塑造特色,把有价值的历史文脉保存下来传承下来,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做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不断提高品味,使其成为特色品牌,永续发挥作用;(如昭君村的牌坊和旅游渡假村、屈原村的三闾八景)、利用产品和产品文化塑造城镇特色,名优特产品,达到一定规模,占有一定的市场销售份额以后,都可以一定的企业文化形式,打造品牌、招商引资,提高知名度推销产品。如青岛的啤酒文化,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宜兴的紫砂文化、宜宾的酒文化等。(如七星台的大蒜城、樟村坪的磷矿等)利用非物质性(无形的)名人、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资源去塑造城镇特色。如能认真地进行挖掘,整理加以发扬光大,也是可以创造城镇特色的。
四、对当前几种城镇美化现象的质疑。
城镇美化是塑造城镇形象的重要环节,是创造城镇特色的重要手段。我们兴奋地看到了城镇美化正在提升我们城镇的品位,也焦虑地发现城镇美化中的不少误区。
(一)、关于大尺度的质疑。
或许是对历史与传统小尺度空间的不满;或许是受“以‘大’为‘尊’‘富’‘贵’‘威’”思想的影响;或许是境外考察的“收获”;或许是审美素质和审美标准的差异„„,城镇美化中的大尺度现象较普遍:大广场、大绿地、大马路、大转盘、大雕塑、大房子„„。尤其是“比大”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是不是城镇的空间和环境要素越大城镇就越美?是不是这些要素越大城镇就越有特色?
城镇公共空间的尺度并非越大越好。这并不是说大就一定不好,有时也需要大,只是说不能一味求大或者盲目求大。“好”(质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城镇公共空间尺度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关系到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它也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问题,它
与城镇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质、使用者以及空间的划分与组合设计等等因素有关。
从节省土地资源的角度来看,空间尺度太大是不利的。从人对城镇空间的需求来看,空间尺度太大也未必是好事,因为人对城镇空间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有时需要开阔的大空间,有时需要亲切的小空间;从城镇空间的功能性质来看,并非一概都需要大空间,有的需要大、有的却不需要太大;从空间设计的技巧来看,我们可以让空间“以小见大”,并非一定需要实际的大空间。
城镇空间的大小是人对空间的一种视觉与心理体验和感应。人对空间的感觉并不完全是由实际空间尺度所决定的。人的空间尺度感是一种感应尺度效应。为什么在中国私家园林的方寸之地能感受到江河山川之博大?为什么仅有1.28公顷的美国纽约蓓蕾广场让人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受?这无不得益空间设计的美学效应。这就说明,深受欢迎的“好”空间不一定就是大空间。
(二)关于欧陆风的质疑
或许是现代建筑的单调使我们感到了乏味;或许是欧陆式建筑的确很美;或许是我们过分崇洋;或许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缺乏了解„„,城镇美化中的“欧陆风”正在席卷我们的城镇:无论建筑是小的还是大的,无论建筑是民用的还是公„用的,无论建筑是一般的还是重点的„„,都要冠以大穹顶,加几根罗马拄式,树个钟楼„„,我们自己的建筑风格在哪里?我们的创造性到哪里去了?
我们积极主张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优秀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是,学习不等于照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而不是崇洋迷外;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学习外来文化和弘扬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我们应该“崇新不崇洋”。
随着文化信息的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传播领域日益广阔,国外先进文化正在深深影响着我们本土文化,这是对本土文化的完善,是一件好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也领略到了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年,崇洋迷外的思想有所抬头。“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建“仿欧一条街”,做“欧式建筑”,造“欧式广场”,搞“国际招标”„„。有条件、有选择、适度地开展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如果大量的盲目地“赶时髦”,或者以此来“炒作”形象或者为产业和政绩“作秀”,这就要走向反面。
做城镇特色和美化城镇首先要深刻去了解自己的民族的、历史的、传统的和宗教的文化,去挖掘本土文化的潜质。其次,要努力去创造本土的新文化。这是“生根”与“发芽”的关系。没有“根”就不能发“芽”,没有新“芽”,就意味着本土“文化之树”不能茁壮成长。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嚼别人的馍没有味道”。创新是生命,创新才有希望和前途。这不仅关系到文化的发展,它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发达。
(三)关于仿古的质疑
或许是对古代建筑的喜爱和眷恋;或许是对保护历史文化的理解有误;或许是我们缺乏对文化的创新能力„„,在表达城镇特色的创造活动中,“仿古”现象不少见:在现代建筑上加古亭,在玻璃幕墙上加琉璃瓦和大红拄,仿建唐、宋、明、清街„„。仿古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保护和传承历史和传统文化?
我们必须妥善地保护和传承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历史地段和历史遗迹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应该是真实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信息,切不可弄虚作假,也不可“形”式主义。我们要从真实的优秀的历史文化“神韵”中获取滋润新文化的营养。
在美化城镇和创建城镇特色过程中,对历史地段和历史足迹必须执慎重的态度。对那些有价值的必须完好地保护,不得随意拆除。但是,对已经不存在的是不是一定要复修?这同样是个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肯定。不能一概否定的是,复修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那些价值高、影响大并且具有完整的复修史料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是没有必要否定的;不能一概肯定的是,不论级别和价值,也不管有无完整的复修史料,只要是历史的就进行复修,这是应该否定的。更不能提倡的是毫无根据地造“假古董”。假的就是假的,它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是没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鱼目混珠”的害处是它会导致我们对历史的误解。
除了要确保历史真实性外,保护历史地段和历史遗迹更加关键的目的是要研究这些历史文化的优秀性何在?值得今天借鉴和发扬光大的“本质”何在?简言之就是“神韵”何在?而不仅仅是对“形”的研究和模仿。
优秀历史地段和历史遗迹表达出历史文化的“神韵”所在?我们已经懂很多,那就是之于“形”以处的,在选址、地形利用、交通与行为组织、空间组合、环境构造、人性表达、审美追求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所特有的自然生态观、“天人合一”思想及营造意念与法式。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其“神韵”的掌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保留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中进一步研究的挖掘。
那些仿造“历史作品”或者“新酒贴老商标”——在新建筑上贴加古典的建筑符号或者建筑小品的做法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是对历史文化肤浅的理解和机械表达。我们应该尽量纠正这些现象。
(四)关于表皮的质疑
或许是我们的城镇急于要美化;或许是我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或许是我们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还不完善„„,做“表皮”文章正在破坏我们城镇的整体结构,其危害性以及日趋严重的现象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做“一层皮”式的街景规划设计,进行“一层皮”的拆迁改造„„。治病是应该治“根”还是治“表”?美化城镇是急于求成还是从长计议?是整体优化还是局部装点?
我们对城镇的美和特色的判断或者说我们对城镇的印象不仅仅来自城镇的表象,而是来自城镇的“本”质和“表”象两个方面。这个“本”质是城镇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发展状况和水准或质量,城镇空间环境的美和特色是这个“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不优秀,“表”象就不可能美和有特色。
在美化城镇和创建城镇特色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造旧城的美化旧城中,只注重“涂脂抹粉”而不注重“拿脉看病”,那只能漂亮一时而不能健康永远。
城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城镇的功能结构、规模结构和等级结构都要求我们必须从系统的整体优化效应出发来美化和优化我们的城镇。因局部美化而破坏整体优化,这是得“表”而失“本”,其结果是得不偿失。
美化城镇街道,首先应该对城镇整体的街道景观进行系统的结构性定位,即按照城市设计和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一条街与其它街的依托与制约关系,对每条街道建筑的功能、形体、色彩、风格、高度等进行整体的设计。那种“一层皮”式的,那种只顾一条街而不管其它的规划和美化活动给我们城镇带来的不是整体的美,甚至会支解和破坏城镇的整体美和整体结构。
建广场应该多建些实用性强的“用”广场,而不是建大量的“看”广场。尽管建广场有美化城镇的意图和作用,但根本目的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的活动场所。那种尺度越来越大,草坪越来越多,只好看不好用的“看”广场并不是我们的希望。广场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要有恰当的选址,二是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三是要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四是要有适度的活动场地,五是要有必要的休息以及防风遮雨设施。这些都是建实用性广场的基本要求。
建步行街是为了传承历史与传统文化,更是人本主义思想在城镇镇建设中的体现。步行街是传统的商业空间形式,是城镇中典型的人行化空间。我们主张从文化、人行性和美化综合的角度来建设步行街。但是,不主张仅仅为了美或者仅仅为了塑造形象而建步行街。建步行街是件不容易的事,它是要有条件的,它涉及到整个城镇交通的组织和管理。步行街虽然不通行机动车,然而,它是人流和货流高度集中的城镇空间。若不处理好整个城镇交通系统的关系,不处理好人流的集散和货流的组织,不处理好通达性和停车等问题,其结果会是:美了一条街,乱了几条街。这样的结果,城镇的整体美从何谈起?这样的结果还不仅仅是影响审美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城镇整个交通系统的破坏或者加大城镇交通的复杂性。
五、塑造宜昌城镇特色的思考。
按照宜昌区域化发展趋势,宜昌问上接受重庆、武汉两个千真特大城市的辐射,同时向下辐射,有六个层次,即主城区一县级市一县城一中心镇一建制镇一乡集镇一中心村,应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城乡一体、整体发展的格局。
宜昌是巴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旅游资源富集,每个县市每个乡镇乃至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交通、区位、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因此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上必须挖掘资源、创造特色、发挥优势;一个建设成功的镇(村)应当是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现代艺术的巧妙结合,而不是三者的简单拼凑。小城镇建设既要用勇于创新。但也不排除学习、相互借鉴,洋为中用、他为我用,要力戒不切实际的照抄照搬,伪造伪制,要在提
高档次、品位上下功夫,做到你有我优、你优我佳、锦上添花。
合理定位城镇功能,实施风格亮镇战略,提倡富含现代气息和时代特征的坡屋顶、风格楼,体现浓厚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的吊脚楼、园林院,使小城镇建设融资源特色、环境特色、区位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于一体,达到建筑有风格、街道有景致、旅居有情趣、城镇有品位的理想境地。
突出水电旅游和文化特色,搞好城镇景观建设。城镇建筑风格、城镇雕塑、街头小品。广场公园、夜景灯光等部要突出水电特色、文化特色,做到景观化,避兔”一条线、一个面、一个色、一个型"的现象,不断凸现独具魅力的城镇景观。各县市在城镇建设中也各有特色,东有当阳的三国古战场十里长圾坡、西有秭归屈子古庙橘林葱郁、南有长阳土家风情吊脚楼、北有兴山昭君故里桃花渡,这些风格独特的城镇,不仅提升了宜昌城市品位,也提高了宜昌城市知名度。因此,在城镇建设上依山就水、顺势而为、合理规划、精心构思,并把民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材料和规划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旅游特色镇、历史文化镇、民俗风情镇。
第五篇: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特色
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特色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作为经典著作的水浒,含蓄地概括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变迁和演变,客观地揭露了顽固的中国伦理道德,以及那些伦理道德对国人的愚弄和危害。
在这里除了该书在思想上的成就之外,文学写作方面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成就。
在人物的塑造上,如善于组织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够抓住并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注意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水浒传》主要表现在写正面人物却敢于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但仍然不妨碍写出让人尊敬和崇拜的一面;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渲染、烘托、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更突现了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特色。《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一切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按语”
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基本美学原则是“三境”说。他在《贯华堂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序一》中说: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
中国的山水画有一个类别就是写意的,在《水浒传》也运用了中国这一传统的文艺美学原则来描写人物,重形似而不拘于形似,达到了神似。“以形写神”,所以能使人物“传神”、“逼真”,达到“化境”。在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金圣叹评施耐庵对雪景的描写是“龙眠白描,庶凡有此”,“龙眠”指北宋画家李公麟。白描是绘画中一种朴素自然的艺术表现方法,不作繁琐的渲染,只用简单的数笔描绘出对象的形象
文章中只有写出人物性格中的“同中之异”,才能使人物形象逼真传神。金圣叹之前,容与堂本评《水浒传》曾提出“同而不同处有辨”,认为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是在对比中显示出来的,既要写出相同之处,又要写出不同之处。
鲁达、史进、李逵等这些人物都有共同的特点“粗卤”,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金圣叹根据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品质等精确地道出他们粗卤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人物的不同个性。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合乎“人情物理”,没有将英雄拔高、神化,认为他们既是理想的英雄,也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将英雄人物的行为写得合情合理,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显得自然可信。人物形象塑造的“个性化”,即善于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举止、处事方式,来表现其性格的特殊。《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描写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赋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行动,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塑造出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施耐庵对《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描写之所以被后人所称道,这还应归功于他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
施耐庵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点,并以此为中心塑造人物。杨志便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他的成功也证明了施耐庵个性化人物描写艺术的成功。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
而一部好小说,其中的配角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为尽管他们是配角,是小人物,可也是活生生的人,是社会的构成部分。就社会而言,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李贽),《水浒传》在小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是很重要的,典型人物塑造得是否成功,往往关系到整个小说的成败。应该这样说,《水浒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出色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但是,“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黑格尔语若没有这样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周围的世界”,小说中的典型本身就会变得很抽象,从而失去他的现实性和真实性。而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就体现在典型人物以外的一些次要人物身上,这些次要人物塑造得好坏,即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是否精彩,往往影响着典型人物的塑造。
在《水浒传》中王婆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的江湖市侩,也是一个串百家门的三姑六婆。她善于揣测人们的心理,能说会道。她能“教唆得织女害相思,调弄得嫦娥寻配偶”,她的性格特点,在她看出西门庆的心事以及为西门庆策划引诱潘金莲的两段描写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他们的性格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影响和制约,也随着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小说写出了不同英雄人物走上梁山泊的不同经历。从中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他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后完成了思想的转变,作者将这一人物刻画得最为出色,也最具有典型意义。
小说用一系列的情节来描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这个“逼”字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林冲所感受到的并且使之非常不满的黑暗社会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使他想苟安而又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最后走向反抗,走向梁山。
作者将林冲性格的特点及其转变,写得如此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真实自然,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性格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又在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这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它突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
这就如同“烘云托月”的道理。画云是为了画月,云画不好,月也就画不好。当人们被月亮的美所吸引时,可能不再注意到云彩的美,但这正体现了云彩美的价值。同样的,为了“画”好武松这一形象,作者下功夫画好了作为烘托武松形象的王婆、何九叔,甚至郓哥。虽然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使得人们看过《水浒传》后,被武松的性格特征所吸引,赞叹这位力大无比,且极有正义感,敢做敢为的打虎英雄。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武松这一典型形象本身塑造得好,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时,却发现了作为小人物,作为配角的王婆、何九叔、郓哥等人所起的作用。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
《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不平凡的,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作者总是满腔热忱的歌颂他们,赞美他们,总是将美好高尚的思想品格,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他们,使得他们一个个光彩照人。但是同时,作者又未将他们神话,而总是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因而充满了生活气息。不仅读者可以理解,而且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水浒传》中如果在打虎以前不让武松喝酒,或者说未让他喝足,那也就不能打死老虎。不喝酒就不能打虎,不喝酒就显不出英雄本色。所以说同样一件事情,比如说喝酒,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情景,就要做不同的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要取得成功,要让读者相信和接受,就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生活的本源。
其次是写武松既胆大,又胆怯。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因素。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武松谈虎而不色变,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凡。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我回去必叫人耻笑,算不得好汉。难以转去。”“怕什么,且只顾上去,看怎的。”“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其实,这都是些为自己壮胆的话,从中透露出的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有老虎出没并且伤了许多人性命的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如果写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和胆怯,人物就会因为缺乏生活依据而变得让人不可置信了。再看老虎出场之后,作者是如何写武松的:“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看见了老虎真的来了,还是害怕。这样写效果如何呢?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的,更真实的表现了英雄。不怕,不惊,就不是人了,那是神,就会失去真实感,就不会感动人。这样的表现,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更体现了艺术的真实。这时武松又回到树林,找回打折了的半截哨棒,这才将老虎打死。这是写得很真实的,因为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了力气,只有用哨棒才能把老虎打死,又因为此时老虎已经无法动弹了,所以武松才能抽身去找哨棒。到此,作者已经将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这虽然是夸张的,理想化的,但又是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的。这里既有生活真实的体现,又有作者艺术的创造,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
施耐庵肯定没有打过老虎,也没有看见过别人打老虎,但他写打虎写得如此生动真实,入情入理,有声有色,这是因为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类似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艺术的集中和概括,在现时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夸张。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
《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
《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书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
因此说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非但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小说史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较好的作品。
《水浒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话本的传统而来的。话本是说给人听的,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特别忌讳离开故事情节去对人物环境、外貌、心理等作静止、冗长的描绘,而要求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当然,和宋元话本比较,无论人物环境的渲染,人物典型化的高度,表现手法的多样等方面,《水浒传》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比话本无疑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水浒传》的全部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富有变化的。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紧扣一环,互相勾连的。这种安排固然是由于继承了“话本”表现手法的特点,把一些主要人物和事件集中起来叙述;但更主要的还是为全书的内容所决定,即通过不同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来展示起义斗争的广阔画面的。小说结构的完整,还表现在开端、高潮和结局等安排的精心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