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塑造品牌彰显商会特色
塑造品牌彰显商会特色
北京南召商会
北京南召商会成立于2008年元月,是河南在北京成立的第一家县级商会。近年来,商会以“团结一心、致力发展、互助互利、共创财富、富裕北京南召”的宗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商会会员已由创会之初的30余家发展到200多家,商会及党支部先后被南阳市委和南召县委授予“先进基层组织”、被北京市委授予“外地在京创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商会会长陈安现2010年被河南省政府评选为“在京创业百名精英”,商会党支部书记巩建华被中组部确定为流动党员重点联系人,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评为优秀女企业家光荣称号。
一、加强商会班子建设
一是工作计划落实。商会成立后制定了工作计划,对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进行了具体分工。常务副会长处理日常事务,协助会长做好工作;副会长、秘书长分别负责财务监督、会费收缴、教育培训、对外交流、会务安排等五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人人有事做。二是工作制度健全。建立了会长办公会、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三项制度。会长办公会每月一次,理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每三年一次。三是办公设施完备。做
到了六有:有固定办公地点60平方米,有独立办公电话,有办公电脑,有数据库,有独立网站,有自己的会标。四是经费有保障。商会自筹经费28万元,保障了正常活动的开展。五是强化对商会的认同感。商会为226名会员、51名理事、2名秘书长、15名副会长、3名常务副会长、1名会长制作标牌,增强了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创建“商会+支部”的政企联姻模式 商会成立之际,同步建立了商会党支部,这种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党建工作中活动阵地、活动经费等问题,而且利用商会所在地的地缘优势和会员联系广泛的人脉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经贸交流活动,建立了一个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窗口。
商会党支部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通过每月向党组织建一言、每半年向党组织汇报一次工作、设置党员先锋岗、参与当地公益事业等方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对会员的引导和服务质量;利用商会联络广泛的优势,开展“组织找党员”活动,把南召籍在外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范围,商会派出代表,对商会所在地所有南召籍人员的职业、住址、家庭等具体情况逐一进行登记,然后以商会为大本营,统一汇拢备案建档。联系、登记南召籍在外创业党员,为商会党支部开展组织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更多地吸收新鲜血液,壮大党的队伍。三年来,商会党支部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各老党员的带领下,商会党支部共培养发展新党员56名,预备党员32名。
三、真心为社会为会员服务
商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社会、为会员服务,为会员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为会员企业排忧解难,真正让会员体会到商会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为首都作贡献、为家乡添光彩”活动。深入北京蓝天打工子弟学校看望孩子,为他们送去书包、文具和书籍;组织50名农民工子女到清华大学校园举办“六一特别活动”,让孩子们畅游清华园,感受清华大学的良好学习环境;带领13名志愿者走进北京市昌平区宏福苑商业楼工地看望慰问工友;协调北京市海淀区疾控中心、北京佑安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农民工兄弟讲授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并向工友们赠送数千元的日用品和文化娱乐用品,等等。几年来,这支志愿者队伍参加首都环保宣传、环境治理、扶老助残、治安巡逻等活动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志愿者服务等500余次,共为当地群众办好事1000余件,捐款43.7万元,为会员解决实际困难98件。切实为北京市民和会员做好事、办实事,在服务群众、奉献爱心中展现了会员风采。他们良好的形象,优质的服务,统一的着装成为首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得到北京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许,受到多家中外媒体报道。
2、开展法律援助和信防稳定活动。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保护商会会员的合法权益,为家乡在京务工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并帮助解决南召在京务工人员维权纠纷数百起。其中包括妥善合理解决数起严重的务工伤残、死亡事故纠纷。积极配合南阳市委和南召县委成功完成接访工作,有效解决家乡来京上访人员的疏导工作,化解官民误会,缓解官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3、积极开展融资服务工作。与北京银行、北京市民生银行相继建立了良好的信贷关系,共同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每个银行为我会授信一亿元无担保贷款额度,通过商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信用档案,只要商会出具推荐函,可直接为会员施行三联保的贷款方式,随时可以贷款一千万元的额度。在商会班子成员的不断努力下,不到半年时间已先后为商会会员企业贷款八千余万元,有效解决了会员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
4、扎实开展光彩活动。多年来,商会秉持“致富思源、乐善好施、回报社会”的准则,号召全体会员为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等地区捐款捐物;为家乡南召烧伤英雄段玉凡爱心捐款;救助家乡的优困生;引导会员主动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据统计,我会近几年共为扶贫助困、兴资助学、振济灾民捐款捐物260余万元。
5、加强商会间交流与合作。2009年与北京永嘉商会缔结为友好商会,与北京河南商会、云南河南商会、上海南召商会及十堰宛北南召商会等兄弟商会取得紧密联系并开展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学习,扩大商业信息交流领域,深化商会会员企业合作的平台,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四、打造企业品牌,引导会员诚信经营
我会一贯倡导、引导会员树立和提升企业社会形象,通过诚信经营做大做强企业。在南召县工商联的领导下,我会和县工商联已连续两年联合在会员企业中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提倡全体会员发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互利双赢、繁荣经济的精神,提升企业形象,这一活动得到了广大会员企业的积极响应,并评选出一批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社会认可的诚信企业。倡导会员企业强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以最大的贡献回报企业,努力创造员工和企业共同奋斗、共享成果的和谐局面。
五、回归家乡,返哺社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情系桑梓,善小亦为”,“游子身上衣,报得三春晖”。我会自成立以来,多次倡导“为北京添彩,为家乡争光,致富不忘家乡”的口号,各位商会同仁,虽身在北京,但时刻都在关注和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家乡主办的数次招商洽谈会
上,我会会员纷纷表示回乡创业或捐资助学,回报桑梓之情。会员企业先后与南召县委县政府签署数10亿元的投资协议,数10名会员企业纷纷投身家乡项目建设。由商会常务副会长赵运生投资2亿元兴建的茧丝毯博物馆项目已开工建设;商会副会靳三生投资7500万的标准化厂房项目即将建成,投入生产;商会副会长靳三红投资8500万兴建体育中心文化文化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最近商会会长陈安现又在家乡投资4500万元筹建一所省级标准化的幼儿园,为致力托起家乡“明天的太阳”贡献力量,……。当前有志向的商会会员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倍增,都在期待着能为家乡的经济腾飞贡献一份力量。
五、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情系家乡,培育优秀后一代任重道远。北京商会就是秉持此理念,开拓创新的同时不忘培养优秀下一代,为“厚积而薄发”积蓄力量。商会近年来多次举办“情系家乡、关爱下一代”系列活动,让子孙后代心系家乡,饮水思源,为家乡编制美好的未来!
满腔热情干事业,倾注心力为商会;所学无私为乡情,历史传承创未来。我会将秉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辉煌的商业成就,厚重的文化传承”,致力于打造经济发展、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的综合性优秀社会团体,打造“豫商”品牌,为河南人在北京树立一面崭新的旗帜!
第二篇:彰显品牌特色优化法治文化
彰显品牌特色 优化法治文化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而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判断、新思想,成为了报告中的闪亮“音符”。学校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重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高地,更要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
上海市桃浦中学创办于1965年,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立足桃浦特殊的社区环境,明确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20多年的孜孜以求,从聚焦“法制”,到立足“法治”,进而探索“以法育人”特色发展模式,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全社会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一步彰显“法治素养培育”特色,实现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呼应育人目标,对接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背景缘由
学校发展需要法治文化的充实和滋养。首先,实现依法治校,是构建校园法治文化的外在要求。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符合法律规定的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尊重教师、学生的权利。其次,贯彻依法执教,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扬教育民主,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活泼互动的教学氛围。在学校法治教育中,努力向他们传播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比向他们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更有意义,用法治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二、基本做法
(一)管理文化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首先,建立健全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章程是学校内部的宪法,串起校内各项制度,形成体系,为教育活动铺设起稳定运行的轨道;其次,建立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过程,完善教代会制度;再次,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和桃浦地区社会各界的教育听证制度,接受来自校内校外的监督,及时调整工作,明确责权,实现学校的规范化、法制化、民主化管理模式。
(二)校本课程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2007年至今,学校以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使法制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学校发展的主流。《法在我心中》校本教材1.0版、2.0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容涵盖面广,其固定课程进入课堂,纳入课程计划,从时间上抢占了先机、在对象上实现了全覆盖,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它更是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参考,使法治文化的课堂渗透更有条理、更有规范。
(三)特色项目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抓手。
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法治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项目,多年来始终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抓手,使学生能在生动直观的法治课程教育中获得相关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制观念,使道德素质、法律素养的发展成为自然、愉快的过程。
(四)教师文化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创造者,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学校课程的开发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参与本身就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特色课程的建设助推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文化建设。
(五)基地建设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外延拓展。
“法律咨询站”、“暑期热线”、“模拟法庭”、“法律演讲”等都是由检察院、法院、税务局等专业资源精心指导下,逐步推送出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法治教育活动项目。立足这些专业资源所建立起来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同时它的作用更是有效地向家庭、社区两端延伸,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三、主要成效
(一)特色学校建设。
让行政权力在法治的阳光下运行,学校从管理控制走向协调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强调了学校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持续推动学校现代转型。学校法治教育特色品牌建设捷报频传,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依法治校标兵校、上海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展现了20多年桃中人对以法育人的坚守与责 任、智慧与汗水。同时,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还积极向家庭、社区、教育联合体不断延伸,桃浦的孩子们沐浴着法治文化的氛围,不经意间已经学到了法律知识。
(二)特色教师发展。
法治文化的建设关键还在于特色教师的成长和特色教师团队的形成。每位教师都是一座风景不同的高山,发现和点燃他们的特色亮点,不仅能使每个人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而且能有效促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发现“特色”不是目的,提升“特色”,让“特色”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让教研组内老师的特色相互兼容,相映成辉,形成教研组的特色,服务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就这样,先让一部分教师“特色”起来,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成就老师,进而成就学生、成就学校。
(三)特质学生成长。
浓厚的法育氛围,丰实的课程资源,敬业的教师团队,使桃浦中学逐渐成为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孵化器。
一个:钟佳妮同学在学校法治氛围的浸润下,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演讲上海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高中组的三等奖。
一支:在第二届上海市高中生法治辩论赛上,首次参赛的队员们,过五关斩六将,惊艳全场,一举夺得季军。
一群:十九届小小法律通,十九届队员们的集体照,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印记,更是学校以法育人的真实写照。
一个学生到一支队伍再到一群队员,乃至全体学生,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法治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教导全体学生一套值得身体力行的价值观,使其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成为学生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成长的空间,助推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个性,更自信、更从容地走进现代社会,走向未来生活。
四、推广价值
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法治成为全体师生的内在自觉。课程体验中心、文化墙……这些仅仅只是法治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将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真正渗透到课堂中、浸润到师生们 的心中脑中,那才能做到内外融合,使校园环境达到实用、审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法律一直以来就代表着公平和正义,学校的法制教育应从法律的本义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有益活动,营造一个浓厚的体现法制精神、法治文化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上海市桃浦中学 2017年11月28日
第三篇:彰显办学特色 打造学校品牌
彰显办学特色 打造学校品牌
——江夏区法泗小学迎接市级素质教育督导汇报材料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法泗小学始建于1945年,坐落在江夏区西南麓,是一座典型的农村中心小学。学校配备了微机室、会议室、科学仪器室、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现有微机97台,已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学校还设有图书室,共藏图书13000余册,人均图书30册。学校占地面积13256平方米,建筑面积4705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41名,专任教师37名,教师平均年龄46.4岁;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1人,本科学历2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学校秉承“给每个家庭播种理想,给每个理想凝聚动力”的办学理念。在长期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洁、自律、自励、自强”的校风,“孜孜不倦、自强不息”的学风,“利不争、博不让、难不避、行不僵”的校风。
学校加强体艺“2+1”工作,以早锻炼、大课间、课外活动为主阵地,将体艺活动贯穿于教学之中,形成了学校体艺教学特色,学校连续5年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荣获小学组冠军,2013年荣获第三名,被区教育局评定为“体艺传统校”。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教育教学质量连年上升,学校连续三年被区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先进校”。教师们也受到了不同等级的表彰。
新的时代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法泗小学将以此为契机,励精图治,科学规划,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扩大办学声誉,努力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向建设市级素质教育农村一流特色学校的方向阔步前进。
第二部分 准备过程
学校十分重视市级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武汉市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方案》(试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以此次督导评估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创办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新动力。
1、以优异成绩通过区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2013年12月,区素质教育督导组以林军同志为组长,到我校进行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工作,我校以优异成绩顺利评估。2、2014年2月21日,我校接区督学通知接受市级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
3、准备过程。接到上级通知后,我校于当日成立了迎接市级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胡建新同志为组长,并认真按照区级督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整改。
4、分析评估,认真自评
四个指标小组的组长均由校委会成员担任,对相关指标体系负责。在自评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每周召开一次指标小组组长会议,交流自评情况,研究工作进程,做到指标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个人。各指标小组都制定了部门自评工作计划,采取座谈、问卷、测试、调研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自评工作,并形成本部门自评报告。
在夯实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职工以及家长代表进行了自评,大家一致认为:几年来,法泗小学树立了符合校情的先进理念,实施了河育文化,彰显了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成果显著,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经过自评,最后确定得分为94分。
第三部分 主要的做法及经验
研究并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策略,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教育要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建设一支优质、均衡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我校精炼地提炼出了促进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均衡发展的四大策略:“价值引领”策略、“规划导向”策略、“研修促进”策略、“管理评价”策略。
策略之一 ——“价值引领”策略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是重要的思想基石。构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策略,首先要建立以“河育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为支撑。我校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构建了“河育文化” 为主旨的学校文化,开展了以敬业爱岗为核心的教师思想教育活动,内化职业道德操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1、深入解读武汉精神内涵,构建“河育文化”的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正确的办学思想作为引领,必须建立在办学历史积淀的学校文化基础之上。法泗小学建校近70年来,形成了丰富的学校教育文化底蕴。回顾法泗小学的办学历程,我们深深认识到,法泗小学办学思想文化精髓,就是坚持不懈地弘扬法泗金水河奔腾不息精神,敢于人先的武汉精神,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既是法泗小学一代又一代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共同追求,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由此,我校提出了构建“河育文化” 为主旨的学校文化。把金水河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金水河精神进行创造性地开发提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多年来积淀的学校文化,是让学校干部、教师、学生保持旺盛工作、学习劲头的源泉,也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精神支柱。我们聘请对法泗历史有研究的张永忠同志为全校教师作了《漫卷红旗法泗洲》的讲座,重温了法泗的历史,分析法泗的来历,从思想上激励教师。在教师中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以师德为核心,以工作业绩为标准”的“寻找我身边的法泗人”师德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学校把胡伟同志的先进事迹写成材料,供教师学习。武汉市门户网站《长江网》登载了胡伟同志先进先进事迹。这些深化了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内涵的理解,并把这种感悟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
2、挖掘“河育文化”的内涵,提升教师专业精神。
我校把弘扬金水河精神与建设和谐学校有机统一起来,开展“金水河论坛”活动,特别邀请退休教师和家长、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追忆过去老一批法泗教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起探讨怎样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践行金水河精神。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的发展热情。过去,不少中老年教师认为,发展是年轻人的事情,通过挖掘“金水河精神”,许多中老年教师重新燃起学习发展的热情,主动要求参与校本研修、执教研修课,参与教学竞赛等,促进了自身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通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首本校本教材《金水河》于去年十一月正式编印发行。
3、开展教师“四个一”活动,提升教师服务能力。
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河育文化教研活动;上好一节渗透河育文化的课;参与一项河育文化课程开放项目;指导一个学生小组开展 保护母亲河——金水河综合学习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以金水河精神为核心的河育文化所蕴藏的宝贵资源,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使金水河精神深入学校师生的灵魂深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河育文化的引领下,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术审美素质,为学生依靠自身能力和智慧走上幸福人生之路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4、开展比赛激荡活动,激活教师潜能。
学校开展了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的教师比赛活动,学校工会组织开展了教职工篮球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在教师中有效创造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学习聘请江夏心里专家姚萧同志为老师们进行心理讲座,对于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等话题进行交流,激活了教师的潜能。
学校比赛活动,动员了各个年组的全部教师参与,既是对自身学习理论、综合交流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精神的充电,帮助全体教师洗去倦怠情绪,积极投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策略之二—— “规划导向”策略
引导教师从自身专业素质的现状及发展出发,自我剖析、自我定位,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
1、研制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层次目标。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融合我校弘扬金水河精神,体现河育文化特色下的教师发展目标,我校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教学实践、教科研工作四个方面制定了具有法泗小学特色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目标,从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首席教师三个层次,拟定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层次目标。为了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流于形式,也便于对其是否达标进行评价,我们同时还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2、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引导教师进行个人反思、自我分析。教师们简要地回顾了自己任教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强项、特色与风格,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弱项与困难。从而让教师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特点,继续发展有利方面,转化不利因素,从中寻找自身发展的动力和生长点,确定自身的专业素质发展目标,以书面形式进行申报。同时,从教育教学、师德等方面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包括远期和近期目标,做到“分项规划”相结合并制定具体措施。
3、建立教师专业素质成长档案袋。
教师专业素质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进一步帮助教师时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所获所得,记录个人成长研修的足迹。
学校引领教师从教师个人信息、个人五年专业发展规划、相关专题理论学习(包括任教学科教材分析、课标学习记录、专业期刊教育书籍学习摘记及反思、听课记录及反思、校内外教师培训记录及反思等)、相关专题实践探究(包括精彩反思型教案、精彩案例分析、典型说课评课材料、参与教科研活动记录、班主任教育科研资料等)、收获(包括科研工作总结、教科研论文、个人获奖、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这几个方面,全面总结、记录历年工作中的收获。对照自己的发展规划,清晰地展现出自身的均衡发展路程。
策略之三——“研修促进”策略
形式多样且切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是我校历年来持续发展的基石。我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地开展系列校本研修活动,形成了“反思型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教师均衡发展——弘扬法泗精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教师培训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实现了学校教师的“扬长补短、优质发展”。
1、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有效德育工作。(1)开拓创新 教学管理谱新篇
研训一体,苦练内功促发展。该校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研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常规教研和博客教研为两翼。先后举行了二次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即全员参与的 “人人上一节好课”优质课比武、“同备一节课,共研一堂课,协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常规教研的基础上,我们每月一个研究专题,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教研制度和工作机制。教学研究不仅推动了教师个体智慧的整合,而且促进了学校发展。
夯实基础,教学质量上台阶。为了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底蕴,该校以优教减负、“培优”“扶困”、加强质量监测等措施,面向全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注重写字教学,每年该校都举行学生写字比赛,写字比赛既展示了各班级“午写”的成果,同时又彰显了学校 “墨香校园” 建设的有力举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厚积薄发,艺体教育展项目特色。
多元发展是我校培养发展学生的有力举措之一。学校全面开展新武术操的学习,并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小学生,大比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力的促进了武术操的推广。法泗小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体艺2+1”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区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连续五年蝉联区小学组冠军,被区教育局评定为“体艺特色校”“体艺传统校”。纵观法泗小学的大课间,场面令人震撼。全校学生人人在活动,上下操场人头攒动,跳舞、做操、跳绳、耍流星球,学生个个在做操,人人会跳舞。如今,流行球已经成为该校的特色,学生“人人有流星球,人人会玩流星球”,它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进社区,成为法泗街一道靓丽的风景。
3、“五彩教育”丰富德育新内涵
在继承传统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打造德育活动精品,今年该校提出了“五彩教育”,即:赤色——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该校学生在武汉文明网、中国文明网,发表祭奠感言200余条。
黄色——热爱劳动教育。“五一”劳动节开展“鲜花送给劳动者”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绿色——科技环保教育。在升旗仪式上,该校围绕 “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向学生宣传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目前世界环保现状并组织全体学生在国旗下的郑重承诺: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做保护地球的小先锋。
青色——感恩与礼仪教育。围绕感恩教育我校实施了学生“德育作业”活动,鼓励学生每天为家庭、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学会感恩。一年级的马菲菲的妈妈说:“女儿今天说‘‘妈妈,您每天来接我放学,辛苦了’”她听了感到很意外,顿时一阵阵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并到学校感谢老师。
紫色——安全与行为习惯教育,“防震减灾日”,我们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疏散演练,全校学生93秒内全部撤出教学楼。开展“文明银行”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爱护校园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五彩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孩子营造了充满爱与真情的成长环境,丰富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涵。
4、落实亲情结对模式,关爱弱势群体。全校教师与全校留守儿童结对、支部党员与单亲学生结对、书记校长与孤儿结对,定期与结对对象谈心并做好谈心记录,运用每个月的第一周——走访周对每一位结对对子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为每个月过生日的弱势群体组织起来过集体生日。在“写家书,寄相思”书信比赛活动中,生活在离异家庭的10岁双胞胎姐妹中的妹妹朱美佳在信中这样写道:“那次在服装城买衣服,你只给我们买了30元的上衣,连一件30元的裤子都不给我们买,我心里特别恨你,而你却给阿姨买一套衣服300多元,当时我泪如雨下,非常伤心。”
学校知道情况后,及时把这个情况反馈给了他们的亲情家长蒋权新、胡金,两位亲情家长品读了她的书信,决定在学校过集体生日时,给她们一个惊喜。伴随着温馨的烛光,动听的生日歌,双胞胎姐妹不仅过了一个难忘的集体生日,还收获到了意外的惊喜——自己梦寐以求的漂亮裤子。收到礼物的朱美佳激动地:“谢谢老师,谢谢!我永远记得的。”此事在《楚天都市报》《江夏报》上刊登。
策略之四——“管理评价”策略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评价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明晰的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对学校各项工作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立了“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务实进取,努力搭建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平台。
1、建立健全了精干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各项学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党支部书记组成的校级领导班子,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了工会委员会、教工团组织;按编设有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大队辅导员组成的中层行政领导团队。建立了六个年级组长、三个教研组长组成的基层组织体系。形成了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的学校组织管理体制。学校政令畅通,运行有序有效。
学校坚持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益。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学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包括干部队伍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四个大类、近100项。其中,明确提出了校长岗位职责、书记岗位职责、副校长岗位职责、工会主席岗位职责、教导主任岗位职责、教研组长岗位职责等,同时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领导办公制度等。这些制度体现了把素质教育内化到制度层面,落实到工作之中。
2、实行精细化管理,运用积分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我校在推进学校工作、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过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特别强调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自主管理责任,要求教师坚持落实一日常规,学校进行“日查、周结、月评比”公示。
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在师德师风上引领教师,激励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学校在老师中每月进行“我身边的法小人”评选活动,将师德高尚、师能突出的教师在全校公示,号召大家都以他们为榜样,更好地教书育人。
学校还将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细化成可以考查衡量的“优良中差”等级,细化常规管理要求,确定各等级评定标准,每月教育教学考核分数与教师见面,每学期的总积分和老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这样,干多和干少完全不一样,精细化管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表彰身边事例,树立师德典型。
学校组织干部、教师先后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优秀共产党员汪金泉、杨小玲同志的先进事迹,鞭策全体干部、教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良好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成效参与到“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中来。
开展“我说我的师德宣言”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激励人。学校在教师中征集我的师德宣言,并开展“我说我的师德宣言”活动,在教师中公开选出“我身边的法泗人”三名,在学校宣传栏中进行公示,并组织师德论坛,让老师们心中的“法泗人”谈谈自己是怎样践行自己的师德宣言,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榜样感染每一位教师。
利用“教师节”等特定节日,大力表彰先进,在全校宣讲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全校教师都来学习身边的榜样,让全校学生都为自己的老师骄傲,让爱生精神处处传送。
4、关爱特殊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作为生命的个体,个性是个体的特征,每个人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承认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个性都能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因为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差异学生,更应该是老师关心、关注的重点。
①留守学生
对于留守,学校首先思想上关心他们,特别在上学期进行的“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把他们放在走访名单的前列,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状况,帮助家长分析孩子教育中的误区,家校联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奠基。学校全体教师都与留守学生结成了亲情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我校教师义务托管留守学生一事,经《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家长报》登载后,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区教育局局长肖水林同志肯定,并在区教育电视台《教育连线》栏目播出。
②学困生
对于学困生,我校也采用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促进学生的成长。首先建立学困生档案,采用立足课堂帮困,跟踪听课和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用科研的方法,建立有效地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帮助他们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此外,党员干部和学困生还结成帮扶对子,每名党员帮扶一名学困生,让学困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同样享受公平教育。对家庭困难学生,学校十分关注。近三年来,学校为家庭困难学生减免各类费用。
③偏常生
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偏常生,我们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分析偏常生行为造成的原因,联合心理健康老师、正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一起关注、帮扶这几名学生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有进步的地方进行记录并及时表扬。同时,正副班主任及数学老师和这几名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计划。
学校还通过课外“访万家”活动,要求教师每学年家访班级学生人数的100%,让老师走进所有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中,共享沟通交流的幸福;通过每两年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幸福课堂,体验互动交流的幸福。三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走访学生家庭2500余人次,500多名学生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广大家长与学校在如何科学教育好孩子达成共识,形成了家校教育育人合力。
第四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丰富办学理念内涵,引领学校的持续发展
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办学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丰富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学校特色建设上不断提高品味,创建“体艺”品牌学校,打造河育文化。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骨干教师的层次和比例,学校要想获得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必须进一步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骨干教师的层次和比例,同时培养出在市、区有影响力的教师。
三、进一步发挥社区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我校地处江夏西南麓,虽然在与社区共建,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如何为社区服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四、开展“感动法小”人物评比活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感动法小”人物评比学生3人,教师3人,将综合楼二楼开辟成学生风采区,三楼开辟成教师风采区,让学生教师走进综合楼就能感受到无上光荣。
成绩已是过去,我们将不断努力,发展自身优势,为打造河育文化,成为市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而不断努力。
2014年3月10日
第四篇:打造办学特色,塑造教育品牌
打造办学特色,塑造教育品牌
库伦旗扣河子镇中心校
人有个性才显魅力,校存特色方具品位。学校特色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品位的抓手。多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色,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我校坚持依法立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科研为先导,教科研一体化。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关于特色学校打造的探索与思考和大家作一些交流。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提高班子整体素质
我校组织机构健全,以年级组办公、教研组并存为管理格局。工作中,校长率先垂范,带领班子成员与时俱进,深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全面了解素质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模范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一整套切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各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工作脚踏实地,办事民主公平,每位班子成员都能创造性地完成所分担工作。学校有长远的办学目标,又有阶段性工作计划和督促检查制度,实行班子议事例会(每周一)制度,总结上周工作,布置本周工作,突出工作的时效性,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学校一切大事由民主决定,群力群策,充分发挥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校上下齐唱“共建和谐校园曲”,共打“提升办学品位牌”的和谐氛围。
二、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师生学习生活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2007年10月,我校2069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新购置80套教师办公桌椅、50套会议桌椅和700余套学生桌椅。各教室都安装了树脂黑板和壁报黑板,办公室安装了有机玻璃图表板。新建汉白玉旗杆座并购置了白钢自动升旗杆及白钢与“与时俱进”雕塑,新增校园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新建花墙、铁艺墙各300延长米、建20平方米花岗岩校门牌和电动大门,安装路灯10盏、装饰灯12盏。种植草坪2000平方米,在草坪中栽有具有祥云图案的水刺墙、具有花瓶图案的侧柏墙造型。移栽花卉10000余盆,栽种各种草本花卉3000平方米。移栽侧柏、塔松、云杉、丁香等大树80棵,球形树30棵,白杨树120棵,金丝柳40棵,垂榆40棵。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真正做到了校园的“六化”(即硬化、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净化),并做到时时有人护,处处有人管,精心打造花园式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我校坚持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手抓,在不断完善校园自然环境的同时,努力挖掘校园的人文元素,促进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整合与和谐发展,打造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营造“草木劝学,墙壁说话”的育人效果,让师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一是营造了浓郁的标语文化氛围。把营造标语文化氛围与建设书香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各教室、办公室、图书室以及在校园的
每一处醒目位置,校道门口、楼梯口都标示了读书名言警句,书写标语、警示语各20条,悬挂名人画像117幅,建60平方米伟人语录牌和21平方米教育方针展示板各一个,建9平方米伟人语录展示板5个,建文化墙30平方米,让师生时刻与名人对话,感受书香校园的魅力。二是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进一步完善,精心设计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树、校花等。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使师生参与形象标识图案的设计,理解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的意义,加强了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并将校徽、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宣挂在明显位置,体现我校校园精神。出版校报《新一代》、校刊《白杨》,充分显示了我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点。
三、加强业务培训,打造卓越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很多,业务培训是最有效的一种。我校以爱护和尊重为基调,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使教师在各种培训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1、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强化教师理论学习,每周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以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方法为基本内容。此外,学校购进优秀的教育专著,分发到各教研组,供教师学习用,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万玮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以做到读书明智。
2、同伴互助,开展“一帮一活动”
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我校实行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队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辅导、论文等方面耐心指导,进行传、帮、带。
3、夯实教师基本功,开展“烛光杯”大赛
2006年7月,我校成功开展了扣河子中心校首届“烛光杯”(2006)教师基本功大赛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接下来,又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开展了第二届、第三届“烛光杯”教师基本功大赛。这项活动规模比较大,除少数几名老教师外,符合条件的所有教师均参加比赛,基本功大赛内容全面,展示教育理论与学科基本知识、计算机技能、教案、说课、评课、备课、课堂教学、课件制作与运用、课后反思、钢笔字等十个项目的基本功水平。三届“烛光杯”大赛分别历时110天、85天、89天,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课改理念下当代教师的风采,为我校青年教师提供了锻炼自己的广阔舞台。每年一届的“烛光杯”大赛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热情,达到了“以赛代训”的目的,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另外,通过实行公开通过课制度,开展大型听课周专题活动,家长开放周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四、强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常规。
为了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从强化教学管理入手,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和学校常规工作,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每周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每周至少写一次教后反思记录。③每月向教研组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④每学期至少上1节公开课。⑤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论文或经验总结。⑥每学期制做一份新课程测试试卷。⑦每学期至少听课30节以上。⑧自觉自学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研究,努力创建个人风格和特色。几年来涌现出区、市、旗级教学能手30余名,在2006年教体局举办的“撷英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有9名教师参加,获团体第一名个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007年在通辽市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比中我校8名教师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有4名教师制作的课件分别获“辽教杯”内蒙古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一、二、三等奖。随着课堂教学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稳中有升。近五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350余名同学获奖,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抽考中名列前茅。
五、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素质
我校贯彻以校为本的研究策略,要求任课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围绕着我校正在进行的两项国家级课题,人人有自己的研究重点,我校教师的小课题研究,选题具体,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摒弃了课题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重立项轻过程等弊端。在这一点上学校加强了对课题的统筹管理,以中心课题为龙头带动其它课题全面展开,并通过认真的分析找到课题的连结点和贯通处,做到课题间“有机整合”,融会贯通,资源共享,相得益彰。
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重点课题有:《有底限,无上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兴趣作文研究》、《分层作业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十读十问”读书法》,《课堂中有效互动的实施》,《有效提问研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整理与复习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方法与措施》,《关于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辅导的设想》等。其中,《有底限,无上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研究得到旗局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于2006年10月27日在我校专门召开《总结成功经验,推广优秀课题》的教学研讨会,并在全旗范围内推广。
六、打造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环境,优化教学手段
如果说富有艺术特色的校园建筑塑造了校园的文化形象,绿意盎然的校园绿化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情调,那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则为校园的文化内涵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我校通过完善和优化校园的教学环境,努力打造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构建一流的校园网络环境。近年来,安装组建了 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闭路系统、校园无线局域网、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购置会议音响、多台一体机和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形成以服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环境,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七、从师德师风入手,创建“家长满意工程”
我校以创建“家长满意工程”和落实“师德八项承诺”为重心,坚持把师德工作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时间。对照《公民 6
道德建设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扣河子镇中心校师德师风建设“十不准”》,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办公纪律、个人修养、教学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学校领导常抓不懈。由于措施扎实,重视教育,我校从未出现过有违师德的现象和个人,并且由于绝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发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多年来,我校在打造办学特色、塑造教育品牌上,做了许多工作。许多关心和支持我校发展的领导及个人,也见证了这一历程。我校成长的历程,也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品位不断提升的历程。但是,追求不止步,发展不停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我校的学校特色建设必将放射出更加亮丽的色彩。
第五篇:塑造“为你着想”特色品牌文化
塑造“为你着想”特色品牌文化理念 大力铸就服务社会大众的重庆三峡银行灵魂
来源:七一网-重庆市三峡银行董事会办公室 作者:岳传刚,罗彦茹 [日期:2010-12-09] [字体:大 中 小]
重庆三峡银行是2007年底在原万州商业银行基础上通过重组更名、建成的一家新型城市商业银行。该行自完成重组以来,始终致力于“一切为你着想”的文化理念,并将此提升到战略高度,贯穿于经营发展的各个层面,坚持常抓不懈,抓出了成绩,推动了各项业务的稳步快速健康向前发展,夺得了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截止2010年9月末,全行资产总额507.42亿元、各项存款211.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1.74亿元、利润总4.3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税金等主要指标的增长幅度在重庆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名列前茅,特别是2009年,该行资产、存款、贷款、收入、利润、税金的增长速度在重庆金融同业中创造出了“六个第一”的良好业绩,还有几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名列前茅,该行首次入围英国《银行家》杂志2009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列中,排名936位。同时,该行还先后获得了“最具发展潜力银行”、“最具创新性银行”、“最受市民喜爱理财品牌”等15个奖项;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08年、2009年金融贡献奖;荣获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 “中国最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等多项殊荣。
一、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思想,精心打造“为你着想”的特色品牌文化 自重组建成以来,该行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全行经营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当成是全行“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尺度、以满足社会大众需求为目标、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进而推动自身经营发展、实现“双赢”为最终出发点的银行经营发展特点,确立了“一切为你着想”的企文化建设战略思想。正是在“一切为你着想”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特色品牌文化、市场竞争文化、优质服务文化、社会责任文化、人本管理文化、金融创新文化、合规风险文化等载体融入到全行经营的各项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推动了文化建设新突破,对外形象新提高,经营发展新跨越。
二、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形成企业自身特色品牌文化建设的持续动力
(一)领导力度到位。该行董事会、党委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引领者,加强合作联手,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头实践“一切为你着想”的企业文化理念,做企业文化创新的先行者,成为企业文化的忠诚“传教士”、坚定推行者。
(二)组织管理到位。为了保障企业文化的顺利发展,该行董事会、党委明确企业文化建设职责,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策、领导、管理全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做好总体规划部署及组织实施。该行董事会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群工作部按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负责定做策划、组织推进、案例收集、考核评估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各支行则明确行长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的责任人,并配备了兼职企业文化干部,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实施。在全行上下形成了董事会大力主导、党委集体统一部署、职能部门负责主抓、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辖属支行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三)人员力量到位。据统计,全行共计有5名专(兼)职人员负责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在管理层面有1名行级领导负责分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董事会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党委办公室共有4名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策划、宣传研究、组织实施。
(四)考评制度到位。该行建立与完善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及管理办法,主动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列入我行综合考核的一个序列进行考核、评比、奖励。同时,还制定了有关文化建设工作考评制度、评估办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宣传典型,指导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创新文化建设载体平台,丰富特色品牌文化建设内涵 企业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领域,是务虚工程,如何把这种精神形态、政治形态领域转变成物质化、具体化,变化抽象为具体,化务虚为实际,使文化建设融于全行发展的各项业务发展之中,成为物质文明建设是来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对此,该行通过特色品牌文化、市场竞争文化、优质服务文化、社会责任文化、人本管理文化、金融创新文化、合规风险文化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载体和平台,予以落实到位。
(一)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战略,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重庆三峡银行特色,能够增强员工凝聚力、认同感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全行全员中要大力提倡、弘扬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即是大力提倡“爬坡上坎、负重自强”的精神;大力提倡“海纳百川、包容他人”的气度;大力提倡“大舟共济、团结奋斗”的氛围;大力提倡“经营出奇、管理守正”的观念。要求每个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尽力做到“全力投入、充满激情、待人真诚、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学会包容”。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关心职工的职业生涯,为不同性质的员工设计更为科学、创造价值的职业通道;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统筹机关与基层、一圈与两翼地区、管理与经营等不同层面及不同岗位工种员工的利益调配,确保职工收入保持一定的增幅;更加注重员工的中长期的关爱,主要包括退休职工在内的职工做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实施年金计划以及探索股权、期权相结合的中长期激励模式。
(二)精心培育打造特色经营文化,着力塑造服务大众的品牌形象。该行在完成改革重组后,围绕“一切为你着想”这个经营理念的总体要求,首先就确定了“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品牌化建设、个性化服务、突出专业化”的“五化”发展方向,精心培育“理财银行”、“小企业银行”、“三峡库区银行”、“城乡统筹发展银行”、“资金营运银行”等五大特色品牌文化,着力帮助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收入、着力解决民营经济资金短缺困难、着力服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着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着力满足市场融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该行通过实施五大特色品牌文化建设,近3年来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理财产品200亿元、帮助25万户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4.6亿元,户平增收1840元;近3年来累计为800多户小型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12亿元,帮助为小企业实现利润、税金3.8亿元;围绕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该行创新“民农联合贷款、农村加工销售经营特色贷款、农村大户经济发展特色贷款”等特色贷款,带动了区县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截止2010年9月末,该行远郊区县及农村贷款余额达到32.77亿元,在全行贷款总额中的比例达到36.5%,同比上年提高19.5个百分点。同时,该行还获得了重庆三峡库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后三峡”资金主办银行资格,近3年来先后在三峡库区的长寿、涪陵、开县、云阳、忠县、奉节、巫山、丰都等地设立了支行网点,并同三峡库区的区县政府实施全面战略合作,主动为三峡库区15个区县提供意向性授信 80亿元、为三峡库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25亿元的融资担保服务。
(三)深入诚信服务文化活动,大力践行“一切为您着想”的服务理念。诚信服务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路、经营管理之灵魂。因此,该行通过内强服务素质、外树服务形象,增强市场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在全行内部不断提升诚信服务的思想理念,在内部形成了机关为基层、二线为一线、领导为员工、党员为员工、后(中)台为前台,后勤保障部门为业务发展部门,全行员工为客户市场发展服务的经营服务思想。其次在外部强力提升对外的诚信服务质、服务形象、服务品牌,全面形成了全行为客户市场服务、为城乡居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三峡库区建设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市场需求提供优质、高效、一流、满意金融服务的现代化经营服务思想。三是深化文明规范化服务内容,各支行实行了“季度服务明星评比制度”、“晨会制度”、“季度业务比武制度”、“零投诉”优质服务、“会员制和俱乐部制”营销方式。广大员工利用知识优势、业务优势和信息优势,积极为客户提供多层次、一站式、全方位、系列化的金融服务,并在实际行动中坚持做到了十上门:百姓家庭的现金收支、经营发展档案上门建立,市场经营、销售服务上门提供,理财知识、投资信息上门传递,存贷汇转、办理手续上门讲解,储蓄存款、政策原则上门宣传,红白喜事、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工作质量、服务意见上门征求,发展生产、开辟财源上门传经,家庭纠纷、具体困难帮助上门解决;反假知识、零钞兑换上门到户办理,深受广大客户赞扬。
通过诚信服务建设的实践探索,使我行“一切为您着想”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已成雏形,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初步形成了以新的诚信服务理念引领新的经营发展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动了经营业务发展,大大增强了本行市场核心竞争能力。
(四)着力打造“爱心”文化,用能力和诚意“兑现”社会责任。该行成立3年来,深知肩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也充分积极努力尽职尽责的在承担、履行。作为一切为你着想的地方法人银行,用广大员工的爱心、真心、诚心、热心、关心,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谱写出了一串又一串美丽动人的赞歌:在“5·12”汶川大地震和“清海玉树地震”发生后,该行两次累计捐款250余万;“在服务三农,支持后三峡建设”—该行主动向万州区高粱、开县相辞村、涪陵同乐乡等5个穷困乡镇农村镇赠送价值65万的农业机械设备,支持农村开展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现代化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市政府开展的“助推城乡统筹,促进农户万元增收”—该行主动探索农村大户经济、银保合作、公司加农户等贷款新品牌,累计投放农业及相关农业贷款8亿元以上,为城乡统筹改革及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三峡库区的银行,该行积极捐款400万元,支持中国长江三峡绿化行动;作为重庆地方人民群众自己的银行,积极响应 “五个重庆”的号召,助推“平安重庆”建设和“扫黑除恶”活动的深入开展,该行主动同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设立了“金色盾牌 重庆人民警察英烈救助基金公益信托”计划,共筹得善款1.46亿万元,专项用于帮助全市范围内特困、伤病、伤残、牺牲的公安民警及其家属和相关人员,同时该行单位集体和员工捐赠现金280万元;为了重庆的教育事业发展,该行主动捐款80万元支持重庆教育基金事业;为了配合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该行及辖属各支行主动为当地街道、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