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3:2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

第一篇: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

移情,在心理学上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作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教学中的移情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把学生的感情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一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学生的心里,即感染学生。(这里的“感情”是广义的,包括认识、情感、需求等心理因素。)要提高教师的移情能力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

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教材里的知识、感情,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

学生因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面和理解力不如教师,教师在领会教材时,如果仅停留在自己作为成人的认知层面上,是无法获得最接近学生体验的。因此,要是学生轻松、快捷地对教材产生起初的体验,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与“备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角色互换”,即改变原有角色(教师),去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体验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认知障碍,了解到学生已知什么,欲知什么,有何困难。这样,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轻而易举了。对教材和学生有了较多的体验,围绕学生的需求寻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设计教学语言,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要善于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要善运用自己对教材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始终贯串着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交流与沟通能否达到和谐默契的境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无论是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方法的“授”,还是作业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师生体验交流的契机。

三、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学生设计了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实践证明,只要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和鼓励。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事实上,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学生心理负担。作为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学生体验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课堂上,对学生异常表现或送去一个眼神,或结合教学内容给予提醒,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减少学生被教师评价的焦虑,正确看待学生及其对自己提出的意见,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通常,学生心理有压抑,往往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同学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来实现心理活动的迁移,在活动中忘却过去,找回无忧无虑的自我。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课余活动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文娱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郊游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意志,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倾诉衷肠和倾听心声,以真挚的友情去帮助朋友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

有责任心的面授老师,一定是学不厌、教不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一个师者应起的育人作用。再好的道理和知识,师者传给学生,学生却没法接到,这个“传”是不成功的。面授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把师者“传”的功能完成好,而解惑则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它由学生的感悟力、学习动力、生活经历等共同起作用。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促进学习动力的形成应是所有面授老师着重思考和用心的地方。我认为老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交流的机会,搭建一个友谊的平台老师与学生也要多沟通,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爱屋及乌喜欢他的课在课上,希望老师不要总坐在讲台后面照本宣科,可以多跟同学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下,如有学习上的问题老老师也能够多与学生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我们更爱学习。

师接到学生的电话总是不耐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怎么还会好好学呢?

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七年级)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又如为配合学生阅读“用不规则的四边形边角余料来铺地板,可以不留空隙”(七年级),我收集并剪贴了一些建筑装潢的地板图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的图案(同时也要求学生收集),用以激发兴趣,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边形,并在课桌面上拼一拼,通过实践活动验证教材中的结论,进而让学生想一想:用一些不等边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铺成无空隙的地板?在阅读“黄金分割”(八年级)知识时,我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为什么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学生设计了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实践证明,只要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和鼓励。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事实上,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学生心理负担。作为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学生体验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课堂上,对学生异常表现或送去一个眼神,或结合教学内容给予提醒,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减少学生被教师评价的焦虑,正确看待学生及其对自己提出的意见,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通常,学生心理有压抑,往往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同学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来实现心理活动的迁移,在活动中忘却过去,找回无忧无虑的自我。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课余活动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文娱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郊游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意志,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倾诉衷肠和倾听心声,以真挚的友情去帮助朋友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创新——“创”的有价值。

***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从学生时代培养起。有一位老师在上《学会查〈无字词典〉》时,就有学生提出“骄阳似火”这个词的解释并不好,他说:“爸爸说:„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我们很难懂。什么叫„烈日当空‟,还不如„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容易懂。„蔫‟,什么意思?我查了词典才知道,如果说„连树上的叶子都晒得没神儿了‟不也行吗?”那个老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我认为你说得有一定道理。” 这样,就没有把孩子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呵护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二、自主——“主”的有实效。

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会看到老师该“放”的时候不放,不该“放”的时候乱放,造成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在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含义之后,让学生自己联系书上举的例子再次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她出示了这样的自学目标:

1、找 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体现在哪里?

2、读 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然后朗读练习,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3、讲 对同桌讲“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名人身上的表现和你的想法。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学的有目标,有实效。

三、开放——“放”的要恰当。

理想的教育是真正成为人的解放过程;理想的课程应指向主体的诞生,实现对主体进行“权力赋予”。新课程实施应致力于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真正整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内容与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设开放型语文课堂,是语文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放”不能为“放”而“放”,而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要放得恰当。

著名教育学专家孙喜亭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孩子很喜爱吃的食品,如冰激棱,不一定是最有益的食品。课程犹如食品,课程设计就是挑选最有利学生发育成长的食品。当然,好食品也应吃得得法,吃得适量,吃法与适量就是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宠着孩子而由着他们进行随意的“个性发展”,关键时还得拉一下,牵一下,管一下

第二篇: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

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

在心理分析学中,移情指本应是对他人(通常是父母,但也可以是兄弟姐妹、配偶等)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了分析家身上。心理热线不可能一点心理分析意味也没有,也因此常常容易遭遇移情。我现在不谈负向的移情,即因为憎恨等负向情感而对热线主持人进行攻击(谩骂、羞辱、拒绝等)以图渲泄,专谈正向的移情,即来访者某种程度地喜欢、甚至爱上了主持人的现象。

在正向移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真正喜欢主持人的“人格魅力”而造成的爱的倾向。这种基于鉴赏的情感,与正常情感很相似,只是发生在热线主持人身上,就显得不同一般了。如果是这样,与一般处理被人不适当地爱上没有什么不同,第一,要表示你的理解与感谢;第二,指出这种感情不可能转化为现实,从而消除对方的爱的幻想。喜欢,往往是信任的相互关系的最好的说明。所以,在你这样做的时候,不能过分伤害对方的情感,以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咨询关系受到损失或破坏。也许这类人是很能与你共鸣的,这也是心理分析有成效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内在因素。

为了能保持良好的相互关系,以利于深人开展咨询,主持人还要一如既往地用冷静来处理对方的热情。保持中立地位对于不 1 涉人太深的情感陷井是必要的。

另一类移情,则是由于不安全感而想有力地表达其对主持人的依赖的。来访者害怕失去咨询者的支持,就以这种方式来表示主持人对她(他)的重要性。其实这种人通常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即属于“依赖型人格”。她需要你给予更多的安慰,更多的保证,更多的理解与体贴照顾。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爱严重缺少或匮乏。对于这类移情,你所能做的,恐怕只有把移情作用及时地挑明,并说明自己井不喜欢的态度,以防范向深度发展。一旦这种人陷进移情的深处,则她自己的生存也会很大可能都要你负责了,那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答应她不合实际的要求,如此与她作亲密的朋友,她可能就不想活了、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在抑郁症的来访者中这种移情的发生可能性最大。

主持人自身如果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同,喜欢当“救世主”,则很可能与移情者一同陷入情感的漩涡。这样咨询者关系就会产生质变,这是需要严加防止的。

主持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面对移情时,也难免会动心的。一旦动心,就称为反移情,即反向移情,反移情对于咨询来说是有害的。主持人要有充分的理性来避免它的发生,如果真的来访者是可爱的,而自己义不能不现实地考虑把这种掺和了个人悄感的关系厂断,最好的办法是介绍一个与自己同性的另一主持人或热线给对方,让对方到那里接受继续的咨询。这种办法是 2 一种无奈的选择,不是万不得已不要采用。因为这样也许对方要怀疑你对她的不够真诚了,因而过去已有的咨询效果也容易大打折扣。但是,在你觉得自己也难以把握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了——因为要是害怕,就断然拒绝继续友好地与来访者对话,而是简单粗暴地结束相互关系,不仅有悖于咨询的宗旨,也会极大地伤害来访者的感情。

爱是无辜,不管是移情者还是反移情者,因此都不能加以指责。但不能不顾及与爱相应的责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愿热线主持人人人自重,又人人善待移情的每一个来访者。

过了移情期之后的相互关系平稳得多了,那时,咨询如果还能维持,完全有双倍的效用,但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尽量避免移情,不论是第一类的,还是第二类的。

(心理医生点评)心理咨询中,咨询者移情别恋心理咨询师的情形是多见的怎样在咨询过程中做到平等、中立、热情、有效而又适时地消除咨询者隐藏的情结,这就要求咨询师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抵御咨询者的移情,巧妙地进行移情转移,当然,对这一行业的职业督导恐怕也是避免移情的有效方式之一。(编辑:点评曹卫洁)

第三篇:《移情草木—花鸟画》教学设计

《移情草木—花鸟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和多种体裁、表现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理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画家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表达是更为主要的。

教学难点: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教学关键: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引导、堂演示和学生的投入程度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生长特点,另人联想到洁身自律的高尚人品,因而受人们喜爱,也是花鸟画中常见的体裁。

(三)新授:

1、欣赏以荷花为主的典范作品:《出水芙蓉图》

《映日》潘天寿

《荷塘》齐白石

教师介绍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和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出花鸟画的一些特征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荷花题材的作品及其喜欢的原因。

2、通过“胸有成竹”启发学生说出古代画竹著名人物以及文人画中“四君子”

请学生分组讨论几幅美术作品。图片展示有

(北宋)文同《墨竹图》(清)郑燮《兰竹石图》

(明)徐渭《墨葡萄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清)虚谷《松鹤》

(每作品都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放映一个小短片让学生了解花鸟画的特点

3、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以古代画家画虾出名是谁?引出本重点移情草木--花鸟画家齐白石,简介生平及绘画特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青蛙》、《虾》、《花卉册页》

古代画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意,得其情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教师解释)

4、小结(学生做,老师补充):中国花鸟画家以其高深的画技把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愫,寄托于草木“得其情而点出之”。使欣赏者获得启迪,激起爱美,爱生活之心

第四篇: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

教学艺术的移情体验

所谓移情体验是指这样一种富有感情的体验现象:并非仅仅是稍瞬即逝的兴奋之感受,而是指借助感受,改变或者确认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改变对自身的看法以及处世态度等等,总之,是改变或者重新确认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迸发出实现自我的意志、自觉和决心的力量之体验。日本的高濑常男等人曾研究分析了师生在教学中的移情体验,并归类如下:①

由上可见,高濑常男等人的研究着眼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揭示了师生各自的移情体验的内容和表现,且所归纳的五种类型间是依次递进的关系,这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我们认为教师的移情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所教学生的移情体验

与学生的长期接触,可使教师产生深厚的“教师爱”。对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是尖子生还是差等生,总是以欣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优点,以医生的目光看待他们的缺点,以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出现。对所教学生的热爱,甚至会成为教师教学生涯的幸福回忆。做了60年教师的84岁高龄的克洛赛谛先生,晚年时面对当年学生的成绩单,充满感情地说:“这是我的纪念品。每学年,我把各学生的成绩各取一纸这样地留藏着。其中记有月日,是依了顺序排列在这里的。把这打开了,一一翻阅,心里就追忆起许多的事情来,好像我已回复到那时的光景了。啊!已有许多年数了,却是一把眼睛闭拢,就像有许多的孩子,许多的班级在眼前。那些孩子,有的已经死去了吧!许多孩子的事情,我都记得,像最好的和最坏的,格外明白地记得,使我快乐的孩子,使我伤心的孩子,这是尤其不会忘记的。许多孩子之中,很有坏的哩!但是,我好像是在别一世界,无论坏的好的,在我都是同样地爱他们。”①教师对所教学生的深厚感情,往往是学生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

长时间教某门学科的教师,往往对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而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会对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课的班级里,语文就成了这个班级最喜爱的课程;一个有优秀的物理教师任课的学校里,许多学生都会高兴地参加物理小组活动;一个学校里有位优秀的音乐教师,那个学校就会歌声荡漾。教师往往能体验到所教学科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成功和乐趣,甚至形成所谓“学科思维”(即遇事喜欢从自己所教学科角度考虑问题)和“学科敏感”(即凡遇到和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东西都能灵敏感知)。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移情体验,又会反过来促进他不断加强这门学科的修养,为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地进行教学艺术创造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①

三、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移情体验

长年累月的教学生涯,会使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倾注进自己的感情。凡与教学有关的事物,都能使教师感到亲切。如熟悉的教室与讲台、翻得破损的备课本、学生听课时的眼睛、自习课上宁静的气氛、准时响起的上课铃声、学生写得整齐洁净的作业等等,无不牵动教师的思想感情,从而构成教师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功的教学活动本身,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乐趣,因为教师从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有些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如同演员登上舞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进入艺术创造的世界,沉浸在与学生进行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中,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快和烦恼,甚至于正患着病的痛苦。学生在听课中会心的微笑和认同的颔首,都会使教师体验到莫大的欣慰与幸福。《爱的教育》一书中因年老而退职的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留恋,让我们深受感动。他说:“那一天,我从做教师以来第一次把墨水流落在学生笔记簿上的那一天,真是穿胸似地难过啊!虽然这样,总还是暂时支持着。后来,力真尽了,遂于做教师的第六十年,和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我的事业分别,真难过啊!”①

四、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移情体验

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②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高尚的职业,教师从事的职业是最伟大、最豪迈的事业。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在社会中所居重要地位和所起重大作用,使广大教师自甘淡泊,“只是许身孺子”,并从中获得别人体验不到的人生价值实现带来的精神充实感。这正如教育家徐特立所指出的:“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这里不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③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能做一名教师,他曾先后向当时任职的电机厂领导递交过150次从教申请,以实现自己“我以我心付童心”的夙愿。在他看来,教师劳动是有三重收获的——收获人才、收获学生的真情、收获科研成果。所以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虽苦犹乐,对于热爱它的人来说,甚至是其乐无穷的!

学生的移情体验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教师的移情体验

学生自然的向师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爱护与关心有着细致入微的感受,而对教师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同志曾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一书中谈到:如果我们和学生之间,真正做到了理解的双向畅通,那么,双向的爱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一位老教师说得好,你给学生一分爱,学生就会报答你十分爱,这种爱是一种无价之宝。比如,天色一黑,在我回家的路上,总有几个学生在暗地里护送。自行车放在车棚里,不知谁会经常给你擦干净,有的学生为了使老师的车更好看些,特意买来贴画,把车子整个贴遍。每当我的身体稍有不适,办公桌上就会有不知名的学生送上的药品。我们班的宁燕同学,几次在下雨天为我准备了雨具,可每回不是因为我带了,就是因为别的同学抢在了她的前面,为此,她经常心情不快。当我知道此事后很是感激,就对她说:“宁燕,下一次雨天,我一定穿你的雨衣好吗?”时过几日,她在日记中写到:“我真太不幸了,每次下雨都轮不上我关心老师一次,这几天,天晴得好蓝好蓝,我的老天呀,你怎么就不替我流一次泪呢”。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我内心都难以平静。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大的幸福!①而这从另一方面,不也表现了学生对教师的移情现象吗?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到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也会对教师以尊重、信赖、亲近和爱戴相回报的。

二、对所学学科的移情体验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往往对所学学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以至成为“学科迷”(如“语文迷”、“数学迷”等),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当然,这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如有位中学生谈到自己对物理课产生移情体验的过程,他说:①一开始,我对学习物理很认真,但那只是因为学校开设了物理这门课。由于我的学习成绩较好,老师要我超过课堂教学的进度,先学一步。我也照老师说的去做了,但那只是因为老师叫我这样做。后来,我看了《趣味物理学》这本书,感到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了物理以后,有些只要用一两条简单的物理定律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于是我学物理的劲头越来越大,即使老师没要求我学的我也迫切想学。当我学到一点东西,开始能解释一些现象时,我觉得物理学简直是妙趣无穷的精彩世界,自己再也离不开物理学了。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移情体验,对丰富其精神世界、充实其学习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对学习活动的移情体验

学习的成功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移情体验。凡与学习活动或学习成绩有关的事物,均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感情。如仔细地端详考试成绩单上优异的分数或作业本上老师的鼓励性评语,脸上浮起笑容;正为一道难题苦思冥想,突然灵感降临想起一种绝妙的解决办法,禁不住叫出声来;刚发下的教科书还散发出油墨的清香,拿鼻子闻过之后再郑重地给它包上书皮,翻开学习参考书,就为其吸引,甚至爱不释手;上课预备铃响过之后,将课本打开,摆放好文具,期待教师的到来;随着教师的讲课进程耳听目看心想,不知不觉响起了下课铃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了移情体验,就不再将听课、做作业当成负担,而是自觉地将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成为自己学习的需要。这样一来,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走上乐学的道路了。于那些苦学、厌学以至辍学、逃学的学生,则都是因为对学习活动缺乏移情体验,才不堪其苦而走上弃学道路的。两相对照,很是发人深省。

四、对未来人生的移情体验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不断学习和修养,学生对未来人生充满信心,对职业选择和个人前途充满憧憬,以积极创造的态度迎接未来生活。对未来人生的移情体验,将促使学生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多学知识与本领,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正如梁启超所云:“人之能有自信力者,必其气象阔大,其胆识雄远,既注定一目的地,则必求贯达之而后已。而当其始之求此目的地也,必校群长以择之;其继之行此目的地也,必集群力以图之。”①学生对未来人生及自身力量的移情体验,也是教师教育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正是在于让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对自己的力量失去信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感到自己什么事也干不成。教师的每一次工作都应该推动学生哪怕前进一小步。”②所以,要使学生的移情体验具有高品位、健康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注意多做引导工作,在教学艺术的交流中,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强烈的移情体验。

第五篇:读中感悟 移情体验(《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读中感悟 移情体验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埠河小学 莫茂芝

一、教学片断场景 读句子理解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再读一遍。(生在齐读)

师:读完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鱼“为什么加引号? 生:诱惑人的“鱼“指什么?

师:好,这两个问题提得有价值,谁来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我认为这里的鱼不是真正的鱼,所以加引号。生:我想可能是是指金钱财富等一些好东西吧。师:嗯,那同学们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诱惑人的鱼”可能指生活中的那些事情吗?

生:买东西的时候别人多给的钱,是自己留着还是主动退还,这是生活中诱人的鱼吧。

生:过马路的时候,红灯亮了,没有警察在,是走还是停,我认为这是生活中诱人的鱼。

生:上学的路上,捡到了50元钱,是自己留着还是交给老师,这也是生活中诱人的鱼吧。

生:„„

师: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遇到这样的诱惑,道理我们都懂,怎么做我们也明白,但是当让我们放弃一些个人利益,做出正确选择的时候就很难了。由此,作者说:(指黑板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是”是什么?“非”有是什么呢? 生:是指正确和错误。

生:是指好的和坏的。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道德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对和错的问题,但是真正做起来却非常难。师:我们就“钓鱼”这件事情来说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生:放掉鱼是正确的“是”,留下鱼是错误的“非”。师:作者最终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把鱼放回了湖中,让我们走进文本,跟随作者一起体验一下做出这个决定的情感过程。

师:作者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好不容易钓到了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没有被人看到,也不会受到别人的责备,他怎么舍得把鱼放回湖中呢?面对孩子委屈的泪水和乞求的目光,爸爸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我来做孩子,你们来做爸爸,咱们把当时的情形再现一下,好吗?

师:爸爸,我喜欢这条好不容易才钓到的鲈鱼,我们把它留下来,好不好? 生:不行,还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呢!师:求求你了,爸爸!再有两个小时就到时间了。我们等明天早晨再拿回去?没有人会知道的!

生:不行,这样做是违反法规的。如果都像你一样,那还行吗? 师:我不管,反正没有人看到,我就把它留下来,这是很难钓到的。生: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我们都要遵守规定啊!

师:你真是个严格的爸爸啊,说的真好“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我们都要遵守规定。”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当你遇到这诱惑人的“鱼”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能用“不管„„都„„”来说说说吗?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我们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生:不管家长在不在家,我们都要先完成作业,再去玩。

生:当我见到钱的时候,不管有没有人看到,都应该主动交给老师。生: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都不能拿。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道德法规。„„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本课的原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虽无人知道,但天知,地知,我们的良心知道!”由作者小时侯放掉鲈鱼的经历,我们由衷地体验到:(再次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同学们再读句子。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作者年少的时候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放掉了鲈鱼,可是他却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后来作者多次遇到了和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选择了正确的做法。

生|:抵制了诱惑。

生:从此,作者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师:那同学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读书知道的。

师:请你读读课文吧。生:(读)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师:正是因为这样“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现在已经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了”。可以说当年他掉大鲈鱼是因为父亲的威严,而现在他所做出的选择却是出自他的自觉行为了,因为:(指板书引读)他已经在从小受到的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的人,必将走向成功。如果你是文章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爸爸,谢谢你给我从小严格的教育。

生:我放掉了一条鲈鱼,却收获了道德的勇气。

生:爸爸,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您当初的做法是正确的了。

生:爸爸,您的教育让我终身受益。„„

师:同学们说得好,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可以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实34年后,作者更加明白,生活中像这条大鲈鱼这样诱惑人的的鱼还有很多。但是,只要你手握这把钥匙,就可以在生活的这本书里获得无穷的财富。这把钥匙就是?

生:道德!

师:对!老师送给大家四个字“德者得也”,想着课文的内容读一遍。

生:德者得也。

师:请想着文中启示读一遍。生:德者得也。

师:请想着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读一遍。生:德者得也。

师:请小声的读进你的心里去。生:德者得也。师:下课!

二、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上这样的文章的课,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学习、理解、品味。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以作者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地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作者钓到大鱼时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悲哀和无奈,以

及三十四年后,作者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因为课文“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所以上课时我紧紧抓住诱人的“鱼”和“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于是我首先让学生读通“启示”这段话,让学生质疑,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鱼”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还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这一道德楷模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规则,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2、读书、感悟、体验。教学中我注重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我围绕“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句子来理解,说说这个“是”指得是什么。“非”又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是与非”就是“错与对”。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体验。继而明白其中的道理。让“读”不停留在同一层次,由浅及深,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体会主人公当时当地的复杂心情,进而深刻理解主人公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如教学中的师生情境再线,作者舍不得放掉大鱼,哀求父亲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会怎么想,怎么说。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诱惑人的“鱼”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那是诱惑人的财物、金钱、名利。对于后面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至于他们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都会拒绝诱惑,遵守规则。也有孩子说自己有时经不起利益和方便的诱惑,违犯了规则。此时我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规则时,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守,从而突出主题。

3、总结、反思、提升。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学生质疑归纳不够,对 “启示”的揭示得少;时空把握不合理,课堂语言随意性较大,不严谨,不精炼。如,谈启发,写“格言”或“钓鱼须知都没有完成”;对学生“备”得不全面,在教学时,当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不顺利或者不符合设想要求时,就缺乏应对机智,使得手忙脚乱。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还要努力学习,认真准备,积极改进,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挖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避讳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提高思想认识。

下载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文章来源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个呼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迫切——我们教师要善于进......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策略研究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策略研究 【摘要】:移情最初于19世纪由德国美学家提出,随后进入到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在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都开展过一些研究。1991......

    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和学......

    谈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

    谈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 经常听家人和朋友说:“当老师真好”。可是我想说的是,当老师真累,不过确实很幸福,通过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下面就简单地说一下几点感悟,与......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室配备着各种各样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播放视频、可以展示各种教学案例、可以辅助学生在线资源的学习等等。但是,尽管这......

    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该不该示范

    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该不该示范在小学低年级绘画教学中,教师常用示范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新学的内容。学生就能学会所要画的内容,但其结果往往是全班学生的作品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

    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自我反思

    曾有这样一个比喻,说“老师就像用以识别地图的图例。”老师必须解释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标志,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和获得。从表面上看,这是对老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表白,细......

    我是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移情体验策略的

    我看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许多的教师在教学散文时会面临诸多的困惑,如: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体会文本;不知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