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
谈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
经常听家人和朋友说:“当老师真好”。可是我想说的是,当老师真累,不过确实很幸福,通过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下面就简单地说一下几点感悟,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感悟一:把赞美还给学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
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感悟二:用爱心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天空。
我们常把孩子比做初生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是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感悟三:请耐心等待一会,花儿就要开了。——教师要学会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缺陷。学校强调学生不准迟到,我平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有的学生就是做不到,有一次,预备铃都响过了,班里的孙同学还没来,我焦急的站在楼上往下看,也没看到人影儿,同学们都在专心的读课文,“报告”,同学们听到声音都停止了朗读,看到他,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经常迟到,我昨天找他谈话时,他保证说再也不迟到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师,我在路上„„”“你又在路上磨蹭,你看,都几点了。”我没等他说完,便接过他的话头训斥了他一顿,然后就让他站在门口,再也不理会他了,课后才了解到,他奶奶生病了,他去给奶奶拿药,所以才来晚了。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我后悔自己没有听完他说的话,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向他道了歉,他很诚恳地说:“老师,这没什么,谁让我以前老爱迟到呢。”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第二篇: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 法制教育 案例
随着近年来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的两大特征: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面对令人堪忧的状况,思想品德课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的一项常规。作为学校的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现如今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深入接轨,教学之中或多或少地都要渗透一些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要不断给学生讲解和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去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从现实的例子中理解法制法规,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很好的融入法制教育,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法制意识,率先垂范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师只有提高了法制意识、掌握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融会贯通,使思想品德教学更 加生动风趣、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身正为范、遵纪守法为先,对学生进行的法治思想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二、从课堂下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案例引入。
在我国,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制教育就必须要从小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内容选择一些法律当中典型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充分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讨论、辩论,让学生从中去理解法律知识,总结出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总结作用。通过事例向小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使小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我在进行讲课的时候,并没有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因为我知道单纯的理论说教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年龄小也不一定乐意听,所以我采用了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我经常在课堂上举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具体案例,能够对法制教育有一个形象的理解。比如:一天,学生小丽放学以后,正在校门口等她妈妈来接她回家。这时,一名陌生男子骑着自行车到小丽身边,说:“你在等妈妈接你回家是吗?”小丽点点头。那名男子接着说:“你妈妈在单位里正开会,让我接你回家。”小丽听这人说得有板有眼的,没有半点犹豫,就跨上了自行车。但是,当车子骑出去不远,小丽发现不对了——回家可不是这 条路!啊!她知道上当了,大声地哭道:“放我下车,我要回家!”喊声惊动了行人。行人围拢过来,问明了情况,将骑车人扭送到派出所。原来,此人是专门拐卖儿童的罪犯。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所以通过课堂上的教学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教育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课外活动进行法制教育是很有价值的,并且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丝毫不会感觉疲惫。这种组织形式在国外是经常见到的。在我们学校,学生成立了普法小组,经常举行一些小故事比赛,从故事中了解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相关法律法规,趣味性特别强,学生也积极参与。
另外,我还通过谈话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时候也带着学生观看法律知识节目,增强法制教育。小学生形象思维好,模仿能力强,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你们能够在这里接受教育,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老师不能体罚学生,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的,父母必须抚养他们,他们长大以后必须赡养父母,这是《婚姻法》规定的,偷东西、杀人要被判刑,把人打伤要赔钱,这分别是《刑法》、《民法通则》规定的等等,使他们能从身边的一些事而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并能够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使他们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学会珍惜今天,把握好明天,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我与美 术教师联合起来,利用漫画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学生们热情极为高涨,在活动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融合和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中育“人”才是根本,而育人首先要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这里面还包括使学生学习和完善法制知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科进行有机渗透更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因此,我将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优势,将法制教育更好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好公民。
第三篇:谈教师在思想品德中的主导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激活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引导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1.营造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认为,在教学中营造与文本内容相似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升华。要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紧扣文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2)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情况下予以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思考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3)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探究氛围,让学生在此环境中能够开发自身潜能,提高问题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16课“长大的感觉”拓展天地中的“解读„追星‟现象”教学中,笔者就运用了情境创设的方法:(1)学生自主阅读有关的文本内容,通过正反对比感受其中的道理;(2)在学生有了充分的理解感悟后,按照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情况,创设教学情境:①将学生按照观点的不同分成几组,②教师帮助设计辩论话题:明星,给了我们什么?③帮助学生确定一辩、二辩等角色;(3)教师担当辩论主席,并让学生选出较为信任的同学担任评委;(4)组织学生按照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背景下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目的。
2.巧设问题,激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思维
问题教学历来是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巧设问题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地理解感悟教学的重点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地显现自身的解题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切题性,即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教学文本的内容展开,不可偏题;(2)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即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就近的发展区域”内获得进步;(3)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一定的实践活动性,即教师应该将问题的设计置于一定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有所积累,从而提高他们问题探究的技能水平。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22课筑起“防火墙”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本的教学内容采用了设计问题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过程是:(1)学生阅读“生活在线”和“探究平台”中内容,鼓励学生多质疑;(2)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问题和教学重点内容设计如下问题:①假如你遇到了犯罪分子,除了课本中的做法外,你还会怎么做?②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角色心理特征的情况下,请学生按照文中小兰的故事,进行小品表演;③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依法自我保护;(4)教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予以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积极支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发散学生学习的思维,增强他们学习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选好合作探究的话题,让学生能够有所探究,有所合作;(2)提供必备的素质支持,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作出贡献,而是要在急需的时刻,当学生经验极为有限时,提供必需的材料;(3)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同时教师也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让学生从中有所学习。
例如,在“护佑生命健康”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积极支持学生的小组活动,在学生“健康„陷阱‟”的活动过程中,笔者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予以引导,让学生知晓生活中的陷阱,并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予以避免。同时,笔者通过海报、网络资料搜集等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这些陷阱的危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素养”为指导理念,创新教学思维模式,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养。
第四篇:谈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解和感悟
谈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解和感悟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其鲜明灵活的特性,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正在各级各类教学机构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归纳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微课这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服务教学、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 理解 感悟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微课就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一种依托智能移动设备的教学方式。由于其主题明确、短小灵活、占用资源小等突出特点,非常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也在努力尝试和实践,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感受,与各位分享如下。
一、微课便于学生解决疑问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微课教学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点便于随时查阅,而且几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达到随时随地学习,并且检索方便,可以进行快进、暂停、重复播放等各种自主操作,这就为学生解决疑问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例如,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强,对于数学问题时常会犯迷糊,比较典型的“植树”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传统课堂主要是以口头讲解为主,学生认识不深刻,而且课堂进度对于某些学生来讲相对过快,他们很难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课下又不积极主动地询问同学或老师,从而最终无法解决心中的疑问。如果采用微视频的授课方式,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不同。我在讲解“植树”问题时,设计了一个植树动画,形象直观地将植树过程展现给学生,并针对“两端都有树”这一问题做了着重说明,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为什么“植树”问题中树苗数量总是比间隔数量多“1”这个疑问,从而突破了疑问瓶颈。接下来,我又将植树动画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问题是如何转变为数学模型进行解决的,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想,可谓一举两得。
二、微课便于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建立任何学科都有一套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对于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非常重要,数学学习尤其如此。学过的知识对于新学的知识有较强的正迁移作用,必须要时常温习、思考和结合。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做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但是,经过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微课的引入,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因为,传统课堂只是言传身教的提醒和重复训练,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学习兴趣直线下降。而微课的教学形式直观、形象、生动,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例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时,在讲解其面积的计算通常采用的是拼接法,其中又融入了类比思想,看似简单的推导过程其实蕴含了两种数学方法或思想。拼接法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类比思想就涉及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学生调动之前学过的矩形面积求解公式,进而理解相互间的联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微课教学,通常采用Flash动画将平行四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由于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愉快地过程中掌握了想对他们来说枯燥的知识,不知不觉建立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联系,对于以后学习其他相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三、微课便于学生合理安排校外学习时间学校教育给了很多人一种误解――在学校时才是学习时间,回到家就是做好作业就完事了。其实,学习应该分为两块,学校是一大块,学校之外是另一小块。不要忽视了学校之外的这一小块学习,这是最能锻炼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的部分,因为在这一部分少了学校的统一管理和督促,完全要靠学生的自觉。但是,传统的教学除了安排作业外无法对校外学习做更多的努力,而微课的引入,正好能弥补这个短板。现在,各种智能移动通讯设备早已普及,给微课提供了物质基础,只要充分利用好?@个平台,就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校外的学习时间。例如,帮他们建立符合自己学习情况的学习计划,然后在QQ群、微信群或者学校提供的微课发布平台,将与课程进度同步的教学视频、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计划学习。由于微课视频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学生乐于观看,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关键的关键是,他们平时用来看电视、打游戏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校外时间利用率大大提高,效果明显增强,学习成绩必然突飞猛进。
四、总结与感悟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教育,让师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畅通,让学生更爱学习,让老师更受欢迎。合理地利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微课的推广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也提醒我们教师要多关注新兴事物,多思考、多理解、多尝试,将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素.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5,(12).[2]孙春育.对小学数学“微课热”的“冷”思考[J].江苏教育,2014,(41).
第五篇: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词:可操作性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互动综合能力
内容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而开展数学活动是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经过本人近六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并对数学实践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发现:活动过程中,要提示学生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要注重师生互动与教师观念更新;要让学生学到身边的数学------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一、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 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
1、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观念更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 应新的形势,要突出表现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2、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例如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过“寻找家中的周长”;学过“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3、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