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时间:2019-05-12 07:0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第一篇: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中 李春红

教学是一份不断感悟的工作,在感悟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感悟中成长。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我的收获远远大于收入。在这一时间里,经过对个别学生进行接触和教育,我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同时也有了一点成就感,那是因为我长期跟进的两名语文后进生情况最终有了很大的好转。我特意把对这两名学生进行的工作记录如下:

第一个故事---学生赖沙是我们班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曾经把她叫到办公室写作业,要求她一个晚上把诗歌鉴赏的作业补过来。可是交上来的练习答案都是答非所问。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得静下心来,细心地分析作业上的错误原因。反复地研究后,我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了,她对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不清晰。

于是我打算和她家人沟通,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我想对症下药,改变辅导策略,帮助她提高语文成绩。我找了诗歌鉴赏的材料,针对她的学习情况开始了定时间地点和专题的辅导。《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诗词鉴赏主观题模式及答题方法》《古诗鉴赏技巧策略》等材料分阶段辅导,细心讲解。

古诗鉴赏题多为主观问答题模式,学生往往丢分很严重,原因之一是不明白各种问题模式和它的答题方法。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我对她加以例析。如: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和方法: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还有的模式: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特色、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不同型等,都从提问方式、提问变体、解答分析、答题步骤和方法等分面细心帮助辅导。

又如怎样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设置题目;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我着重帮助学生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主要说以下三点: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分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评析“题眼”;评析“诗眼”;体会导常词语的蕴含。

一段时间下来,她对诗歌鉴赏题不存惧怕心理了,答题规范了。几次的阶段考试后,成绩有了进步了,学语文的兴趣有了更大的提高。

感想:对一些后进的学生,有时候真的需要“耐心等待”,在细心的辅导,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会提高成绩的。当你对他表示出一种赞赏和关心时,他就会倍加珍惜。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别人赞赏和关心的。

在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中,我一开始也发现她有了一种不习惯的感觉,但她慢慢地感受到了我对她的学习的关心,她就会更加珍惜了。另外,我也不对她说教。每次跟她聊天,我都有意地不断地找出她学习上的优点对她进行表扬。也许“学生都是要‘哄’的”这句话真的没错,我发现学会“哄”学生,工作就轻松多了。

其实,做老师真的是一门学问。因为,人与人的交往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老师的工作就是育人,因此他必须时刻与学生进行接触与交流。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此,做老师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活”。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经常遇到问题,但经过努力,我们也一定会获得问题解决后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无价的,这种成长也是无价的。在我看来,只要我们时刻对学生保持着一种爱心,对工作保持着一种热情,那么再大的问题都能解决,我们一定会成长得很快的。

第二个故事---学生梁琴是班上语文写作能力不好的一个学生。这是我对这个学生的一个初始印象和初步分析。跟这个学生接触多了,我渐渐发现,这个学生很喜欢文艺表演,为了自己的这个爱好,她经常耽误到学习。我是班主任。我认为,要真正提高该学生的成绩,激发该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帮助她解开心结。

第二天,我跟该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切的交谈。这一次交谈,我主要目的是让该学生知道自己的爱好和学习的关系。例举许多的科学家,他们不仅爱好广泛,而且科研成就卓著。这样让其明白怎样处理好爱好和学习的关系。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理想的,只要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理由,他就会自觉努力。可为了让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是需要你不断去提醒的。

过了几天,我又找这个学生进行谈心。这以后的日子,我发现她的学习态度有了改善,作文的完成也比往常要好。而接下来辅导的写作专题,她都很能配合做练习,作文水平提高了很多。

感想: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都只会从问题本身出发,思考的总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使学生摆脱自己的缺点。但我们往往忽略了问题发生的原因,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生的心理,我们更是很少考虑到的。即使考虑到了,也觉得很难处理。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在发现问题时保持和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和交流,找出问题的源头,将其解决了,那么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我在教学中所转化的两个后进生的故事。在对这两个学生的教育中,我学到和悟到了很多。想成为一名好教师,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方法也至关重要。要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先要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地感悟和总结,用自己感悟到的东西去促进教学,这会给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

第二篇:浅议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感悟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感悟

基渡村完小 李紫尧

内容摘要:“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第 1 页

共 1 页

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

第 2 页

共 2 页

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第 3 页

共 3 页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三篇:在语文阅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中感悟

摘 要: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能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意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去品味、揣摩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感悟;品读;情境;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揣摩写作思路,在阅读中感悟语文的魅力。

一、品读感悟

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的最好方法,以读悟情,以情悟文,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石榴 》一文教学时,在品读第三段时,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边读边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3、默读思考: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有什么变化?用“―”画出能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两方面的词语来体会:(1)颜色:青绿

青中带黄 黄中带红 一半儿红 一半儿黄(2)样子:有的有的急切地扒

报告着

老师适时板书:有的……有的……

4、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5、指导朗读:看到这样惹人喜爱的石榴,我们心里怎么能不高兴呢?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6齐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是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的情景。

二、情境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能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意境。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2-5自然段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及乌鸦三次的不同表现。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气,让乌鸦在三次不同的语气中逐步放松警惕,最终上当受骗。狐狸三次语气分别由问候到关切再到夸张的赞美,乌鸦由第一次的不为所动到第二次的满不在乎再到第三次的非常得意,逐步放松警惕。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用三种不同的、逐步过渡的语气来表现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的上当。狐狸的语气是从假装问候、关切到最后的虚情假意,要渐进式地逐步夸张;乌鸦的语气从漠不关心到心花怒放、逐步放松,渐进式地高兴。这样的情境创设,会让学生在表演中渐进角色,感受到通过情境、语气的变化来反映狐狸和乌鸦心理的变。这样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狐狸的别有用心和乌鸦的渐失警惕、上当受骗这一过程的变化,效果很好。

三、比较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去品味、揣摩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好方式。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写蝴蝶来山谷里聚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来体会蝴蝶“赶到山谷里聚会”的生动情景。一个学生问:“这些动词可以交换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一个学生说“不可以,因为树比花高的多,所以不可以用飞过树林。”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此外,添词语比较也能够让学生有效地体会文章情感,如《月亮湾》中的句子可以这样添词语比较:

(一)小妹妹撅着两条小辫

(二)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短粗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说的具体,说出了小辫子的粗和短,显示出小妹妹的可受形象)请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比较下面这两句话:

(三)心里却希望自己摔了这么一跤。

(四)心里却希望自己摔了这么痛快的一跤。

有了上面的学习经验,谁来就这两句话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第二句比第一句好,因为它写出了摔的程度,显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齐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让学生抓住“痛快的”一词,引导学生从心理去感受小妹妹对小哥哥的羡慕和她活泼可爱的样子。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创设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去品味、揣摩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感受文本的意境,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后,“体验”“感悟”出现频率飙升,在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领域更是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建议,我们已耳熟能详,感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呢?

一、巧用媒体

从引导的手段上讲,主要指运用多种方式(声音、图像、动画、游戏、竞赛、多媒体技术或让学生当“小老师”等)营造出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吸引全体学生全面地参与,激活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和眼睛,让他们的视、听、触、味觉全方位地参与。

有位老师在教学《跳水》时,引导学生思考:当孩子走上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你有哪些办法可以救孩子?学生的思维被引入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创意空间,他们积极踊跃地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把自己的解救方法同船长的解救方法进行比较,不但使学生看到了船长的沉着机智,而且使学生明白了“跳水”是当时最好的解救办法。还比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我们很多老师不局限于让学生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而是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这样,既有发散思维的训练也有集中思维的训练,不仅延伸了课文内容,而且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联生活

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语文教学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课堂上,要唤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来品味语言,感悟文字。

《第一场雪》中有句话这样写着:“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两个叠词,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情态。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联系平时在电视或挂图中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更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棉球是蓬松松的拿在手上不会感觉到沉,但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它却是沉甸甸的。联系这个生活经验,再让学生到台上亲自演示,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而生动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积在承载力很小的树叶上的,所以会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再如在学苏教版二册《识字1》(“春天 春风 春雨„„”)一课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悟语言文字,从而对课文达到更好的理解。

春天是美好的。然而这种美好在孩子们眼中可能是平常而又平淡的。要唤醒他们的感觉!

所以在学“春风”一词时我先问学生:冬天的风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马上想到:冬天的风是寒冷的,是令人颤抖的,是呼呼的,是灰色的,是白色的„„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适时板书:冬天 寒风刺骨、狂风呼啸。再问学生:春天的风呢?学生马上回答:是温暖的,是柔和的,是绿色的、红色的„„此时我再板书“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么一说,春天在孩子们脑海中一下子鲜活起来了。他们脸上洋溢着兴奋。

又说到“春雨”,让他们和夏天的雷雨、暴雨,秋天的冷雨相比,孩子们头脑中的经验再次被调动起来,体会到了春雨“细雨如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么一来,孩子们成了“有心人”,真正感受到了春天的独特与美好,除课本上所学的词语之外,还轻松掌握了等许多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然后再读这篇韵文时,不用多指导,孩子们就津津有味,美得很。且在不知不觉中,扩展了学习内容,真是一举多得。

三、巧问问题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只有学生心中“意会”,才能通过朗读来“言传”。

苏教版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有几段小松树的独白。某师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一番话应该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所以先让学生自读后思考: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说这话时应该是什么语气?这时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峰顶上画了一株细小的小松树,然后渲染: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一看,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脚下,小松树心里会怎么想?说这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动作?请你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读一读小松树的话。

这么一来,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自然就读出味来了。而且,他们的语言也丰富了:小松树多么得意!小松树多么威风!他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此时借机板书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联系课文品味,学生很快记住并理解。

可见,学生对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感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想方设法引导他们感悟,在学生感悟后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才能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

四、巧诱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标准》提出一堂课要“围绕课时教学目标保证学生自学质疑的时间达5——10分钟”正是出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会质疑,能更快更准把握语言文字,感悟语言。

某师在教学《麋鹿》课文时,对学生说:“你们对麋鹿那么感兴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学生一听两眼放光,师一看时机成熟了,就引导说:“要弄懂这些问题,主要靠自己仔细读书,现在请你们初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再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一听积极性更高了,就非常认真地读了课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抓住“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句问道:“麋鹿是一种动物,怎么会有传奇色彩?”有的学生问道:“麋鹿像牛像马像麋像驴,应该叫四像,为什么叫‘四不像’?”„„,我把这些问题也写在了黑板上,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义。

五、巧设练习

根据课文思想意义和中心内容的关系,设计具有扩展功能且能多元解答的练习题为感悟点,学生尝试后,针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从中牵动、引发、感悟这部分内涵。

如支玉恒老师教学《我要的是葫芦》,在学生通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填空:一()葫芦。学生有的填“个”,有的填“棵”。教师即可相机诱导,讨论“个”与“棵”两个词的不同,可导读第一段第一至第三句,认识“个”含在“棵”中;理解“个”与“棵”的关系,可导读该段第四至五句,感知一棵长得好,一个才可爱;讨论课文中的“我”要的是“个”还是“棵”,可导读二、三段,认真读析描写那个人的语言、神

态、动作行为的语句,认识他不去管“棵”只要“个”的特点;讨论这个人能不能得到他所要的葫芦,可导读第四段,并联系全文寻找原因,感受棵与个的联系;想象这个人如果以后再种葫芦将会怎么做,可从结果引发多思,深化主旨。由此初步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抓住“个”与“棵”的联系设计练习,在讨论引导中感悟,可起纲举目张之效。

综上几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真正让学生入情、入境,有所悟,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方水中心学校

龚小琼

浮生若梦,红尘易老!一转眼,我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已工作了十二年。时间越长,困惑也就越多,简单整理一下,把最困扰我的几点罗列如下,偏激不当之处,还请张老师不要见责才好:

其一,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究竟在何方?回顾这十二年,我好像跟风学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洋思中学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以及现在搞得轰轰烈烈的尝试教学法。但现在,我却不知该怎么教,教什么了。我总是忙着跟随着专家的足迹,拾人牙慧,但却把自己给跟丢了。总觉着这几年我是不进反退了。

其二,语文教学该不该给其他科让路?从私心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我肯定想让学生多学点,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即使不怎么教,学生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现行的考试制度,似乎都说明语文就该少花点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数理化和英语,提高总成绩,顺利升学。但这样的话,很多要求就无法落实,很难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三,能否给老师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教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都很随意、盲目,这就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难如人意。

一直以来,我都把张老师当作一位宽厚的老师,所以趁此机会把我心中的困惑呈现给你,请原谅我的莽撞!

下载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按照中心学校的工作安排,今日此时给了我一个与各位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说实话,这让我记有点诚惶诚恐,又有点不知所措。试......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

    我的语文教学感悟

    从事语文教学已近20个年头,虽不能说自己已是行家,至少对语文教与学有些了解,就好像常在水中游,虽不是游泳健将,但多少熟悉一些水性一样。 带过很多桃李,教过好多课,感受最深的是我......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作者:王晓敏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2年第11期 [摘要]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

    语文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语文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姜成凤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

    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词:可操作性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互动综合能力 内容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而开展数学......

    在化学教学中感悟德育

    在化学教学中感悟德育 化学科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

    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PPT在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目前所处的正是信息化时代,而这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