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语文教学感悟
从事语文教学已近20个年头,虽不能说自己已是行家,至少对语文教与学有些了解,就好像常在水中游,虽不是游泳健将,但多少熟悉一些水性一样。
带过很多桃李,教过好多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三次讲课经历。第一次是在2002年,当时青岛市教研员到学校视导,我准备了一节作文课《多思见深刻》,逄淑萍主任听后感觉不错,正好假期举行青岛骨干教师培训,逄主任让我到58中讲节课,因为不了解学情,所以课上得很生硬,加上课堂驾驭能力还不够,所以可以说是一节不成功的公开课。第二次是2008年,青岛市高中教学会议,学校领导安排我出示一节公开课,因为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又经过教研室领导和各位同仁倾心相助,课上得比较成功,感受最深的是教学预设和生成的相辅相成,特别是课堂的生成的精彩是我没有想到的。第三次是2011年,青岛教学能手比赛课,准备时间很短,又是客场作战(17中),但是前两次的讲课经历让我积累了很多的讲课经验,感觉自己成熟了一些,所以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坎坎坷坷的讲课经历,让我感受颇深,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呢?我以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2011年的讲课课题是《雨巷》,是一首30年代的一首首歌,如果没有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是很难把握这首诗的。
二、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
过去,对语文教学,我们过于强调以本为本,也即不能丝毫脱离教材、教学参考书,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只能造成文学性、生动性的‚缺席‛,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产生不了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国家教育部对语文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要求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语文教师松了绑,使之在教学中发挥独创性、突出文学性变成了可能。如何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的看法是语文教师至少要做到‚三新‛:1.教学理念新。2.教学语言新。3.教学方法新。2011年教《雨巷》时,我设计了一个情节,让学生从班级里寻找丁香姑娘,拉近了时空,又让学生真正认识了丁香姑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是一些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也可以自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现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教学之中,这是很好的。多媒体课件,其显著特点在于形象直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在教学中突现文学性,值得语文教师‚拿来‛。
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这是我从教的真切感受。
第二篇:我的高三语文教学感悟(本站推荐)
我的高三语文教学感悟
回首这些年的高中语文教学,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反思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轨迹,深深浅浅,得失兼杂。在此对自己在这些年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上的一些做法做个简要的总结,希望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瞄准高考,尽早找准学生的得分点强化落实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别注重积累的学科,很少有人能够不真抓实干就能取得成功。通过高三前几次月考的分析,我会找准自己班级学生的得分点。在这些得分点上狠抓落实,真正让学生过关,力保每次考试都能在这些知识点上得高分。例如拼音的识记、词语成语的使用、古诗文的默写这些分看起来不起眼的题目却是我们学生的得分点,也是我们能否取胜的关键。因此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在这些得分点我们一定要抓死抓实。另外,重点班如果只抓到这个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此之外,还必须通过分析每次考试的情况找出他们别的得分点。例如今年我所教的高三(2)班,班上同学的“语言运用”这个知识板块每次考试做的不错。于是我就在这个知识板块上花上更多的精力,让更多的同学能在这个知识点上持续不断地得高分。
二、分析学生的每次考试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
每次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的4~10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还有作文。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从四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细化内容,序化训练,深化辅导。
三、专项复习,狠抓基础。
1.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长短线结合,对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穿插在下面各专题的复习中,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在穿插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精选题目,做到短平快,尽量不影响专题复习的正常进行。
2.复习文言文,我们把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的60篇文言文和诗歌归拢在一起,印发给学生。将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归纳总结也印发给了学生。在文言文复习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不能真正地掌握并灵活运用。我想以后应该由师生共同归纳再整理,其次我在进行该专题复习时可能忽略了教材所选文言文的作用,这些都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3.对于诗歌鉴赏,我们分三步进行复习:(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3)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另外,诗歌鉴赏是语文试卷中的难点部分,我在重点班和普通班采用不同的练习来完成不同的能力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上有不同的收获。
4.努力创设语文学习氛围,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读写能力。(1)要求学生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统一订阅《语文周报》等优秀报刊。(2)要求学生坚持模仿范文,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5.对于作文的素材的整理,我基本上能与时俱进,及时给学生整理印发一些生活中鲜活的材料。
四、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习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
首先,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来考的,如,试题自身是给一篇科技短文选择题,实质是考查文章作者的思想倾向,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如,以变换了的种种说法,考查对句意或文意的理解;文言文中,以句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翻译能力(即翻译时加上什么样的关联词)„„
其次,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常用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
再次,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的规律。
第四,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知识类型要补充,有变化的地方更应补充。这样,就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这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能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
另外,还特别注意在讲评中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如果批评、指责、扬一批人压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题比我们的练习更难”相威吓,那就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五、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瞿靖中心小学罗鸣
做了多年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呢?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 “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语文课失去了工具性,那无所谓什么人文性、实践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姓“语”,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专责,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才是语文课育人的最大价值所在。
那怎样才能体现语文味呢?一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教师要做为一个鼓励者、欣赏者,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回答都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更要适当的引导。二是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并不是完全通过书本来实现的,更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而这实践靠得是“练”,因此语文课离不开“训练”,教师的“训”,学生的“练”,“训”和“练”的结合,就形成了语文教学过程。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地“训”,学生如何自主有效地“练”。三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的良好的语感的形成一般是先感知客观事物,然后是对语言及其所反映的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注重品词、品句、品读的训练,应突出“以读为本”的特点。良好的语感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因此要从整体入手,从文字的意蕴进行感受、体现和领悟,从而完整地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继而以声传情,形成良好的语感。
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能上出“语文味”。
教学感悟重读经典 感悟生活
读书,在这个社会,是个落伍的词语了,时髦的词语大多是与金钱和权力有关,期货啦、股票啦、分红啦。但是,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教人读书,生活再烦躁、信仰再缺失、道德再沦丧,有些文字却会历经千年,墨香依旧。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些经典,也许你觉得没有时间读了,没兴趣读,或者已经读过了。那么你们有学生,你们有孩子,让他们读一些经典,至少不会有害的。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也许现在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好比曹雪芹先生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群雄逐鹿中原,各路英雄竞天下,个中滋味岂能用“成者王、败者寇”来一言以蔽之,“青梅祝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也许也有一分惺惺相惜的英雄泪,以儒家思想民本思想指导下的作者“贬曹杨刘”,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曹操也是一代英豪一代枭雄,不然何以写出“东临沧海,以观碣石”这样气势磅礴的诗篇,一部《红楼梦》养活了多少以此为生的红学文人,古今中外,还有哪部文学作品可以使那么多人为之倾倒,一部爱情悲剧下的家族史,几个家族悲剧下的民族史,语言的传情达意,写作的草蛇灰线,要是韩愈老先生在世,也许又会说:“曹工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伤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当官的从政的应该读读《水浒》,看看善良的老百姓是如何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曲词唱尽千般怨。
当代的文学家中,我们的孩子是否应该了解一下巴金和他的《家》,沈从文和他的《边城》,钱钟书和他的《围城》,理解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我们的工作也是围城。了解一下矛盾和他的《子夜》,了解一下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一下老舍和他的《茶馆》,了解一下朱自清的一身傲骨,我们要知道鲁迅为什么伟大,对比一下,现在的文人还有谁还会象鲁迅一样呐喊,当然,我们这个媚俗势利权贵的社会还能否容下第二个鲁迅的存在。
我们再放眼望去,看看塞万提斯的《唐吉柯德》,看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看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看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体会那种“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形象。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看莎士比亚的悲剧,看托尔斯泰的《复活》,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匹克维克外传》。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羊脂球》、契可府的《套中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那种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的艺术感染力,足可以打动人心。大家还记得下面一首诗吗?“如果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悲伤不要气馁。在痛苦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把希望寄托给未来,眼前的事情虽然叫人苦恼,但一切转眼就会过去,一过去,生活又充满了欢笑。”普希金的这首诗是否曾唤醒你少年时的迷惘。
人间五千年,现在给我五分钟的时间来讲,也许太短,很多名字只能在脑子
里一一闪过,记得美丽的杜拉丝吗?记得川端康成吗?记得卢曼鲁兰吗?记得王小波吗?记得冰心吗?经典的浩瀚长河里也许上面我所说的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但是至少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介绍他们的名字,不要让超女和SHE充斥他们的心灵。现如今,一个民族为了谋生正在无奈和痛苦的学习外语,在堕落中冷落母语,在疯狂地学习谋生地技能,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不可能是长久的现象。作为我们教师,我们要知道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形势下,教育我们的孩子品读经典感悟生活为生命奠基。
第四篇:语文教学感悟
语文教学是应更重远虑还是应更重近忧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它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更重视多读,多思,更重视观察体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名著,在生活中体验。可对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认识问题 有许多业外人士(包括家长、其他学科的老师)
认为语文是很好教很好学的,能说话能写字就会学语文。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时间应花在做习题上。许多家长认为做题才是学习,才是作业,读书不算作业,特别是读课外书,那更是旁门左道,大逆不道的。还有功利心作怪,觉得数理化外更好“捞分”,语文就算不怎么搞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使劲搞短期也没有太大的效应,那还不如把时间花在那些科目上。
二、时间问题 每门课的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学好自己的这门课,这无可厚非。但太多的老师认同一个真理: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每科的作业总是少不了的。那些作业是要动笔写出来的,背诵要检查的,这样的作业学生不做是不行的,这是“硬”任务。可是语文不行,语文除了记忆,除了少量的作业要写之外,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有相当的阅读量,而这样的作业是不好检查的,更不可能点点滴滴落实到笔头上。这是“软”任务。而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那就只有先完成“硬”任务,在保证不受批评的前提下,再来完成“软”任务。累了,晚了,“软”任务也就成了没任务了。久而久之,语文也就成了“薄弱学科”。
三、方式问题 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情商偏低,看不到让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一写作文,说到亲情,就是妈妈在严冬的深夜送我上医院;一提到诚信就是在路上捡到一个装满现金的钱包交给警察叔叔。这也不全怪他们,他们没有生活的储备,只有“闭门造车”,能这样算不错了。因为现在的许多家长把孩子关在家里,什么活动都不让参加,什么事情都不让干,认为学生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从哪里去找真情实感?其实带学生亲身实践考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比如春游,踏青等,可考虑到安全问题,谁敢去做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出了问题,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是让学生在电视中学习,或是利用网络,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没有自觉性,要么看不相关的节目,要么上网打游戏,家长管不了,就干脆一竿子打死,不许看。这个渠道又堵上了,就是过年过节,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家长也是不愿意,不放心,自己又舍不得花时间去陪伴,于是那些布置写的文章又是凭空杜撰的“精华”。甚至好书的推荐,语文老师也是胆战心惊,因为文件明确提出:教师不得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或资料。这涉及到费用问题,更是“红线中的红线”,是“雷区”。
所以可以概括,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除了包里几本书,就剩老师一张嘴了。可纵观任何一个作家文学家,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又经过生活的洗礼,积淀下丰富的情感之后,才有旷世之作的呢?我们不说当作家文学家,但要学好语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读,多体验,多思考,一个都不能少。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那么远干什么,我们现在要的是升学,是考重高。怎样提高AB率。这就说到语文教学的远虑和近忧上了。
如果远虑,我们就应当多让学生读书,读经典读名著,指导他们读什么,如何读,从中获益。就应当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指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体察人间百态,品尝世态炎凉。这是要花大量的时间的,我们要不怕花时间,哪怕是金贵的课堂,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如果近忧,我们就关上门研究中考考什么,不考什么。哪些技巧对中考有用。时间应花在多做习题,多讲技巧之上。以前我也这样,大纲要求考的我就讲,不考的就少讲甚至不讲。比如句子的成分划分,句群的关系等。可毕业后学生反馈的情况是,到了高中后,许多的知识欠缺,于是高中的老师说初中的老师在搞什么名堂,就象我们当初责怪小学的老师一样。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从我这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学到学习语文的一些好的方法,将来成为情感丰富,博学多才的人,而不是见到题目就兴奋,拿到作文就凭技巧瞎编的“考试机器”。
该多远虑还是多近忧呢?也许有人会说:既要远虑又要近忧!
谈何容易!
第五篇:感悟——语文教学
感悟——语文课堂的美丽色彩
一、对于“感悟”,我的理解:
首先,感悟是因人而异的。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不同的心情去读,不同的情境去读,可能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允许孩子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适当地去了解学生,去分析学生,因材施教,往往要比教知识来得更重要。
其次,感悟是学生自身真实的体验。“感悟”就如让你确定水是凉的还是热的,只有自己去喝了、去亲自体验与实践了,才能感觉出来。每个人对水凉的感觉不同,喝了以后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也只有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会,去感受。感悟也是渐进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很全很到位地对文章内涵的感悟,而是一个逐步去发现和把握那些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最后得到真正的感悟。
二、重视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
感悟,是对语言的感知。它是学生语言思维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揭示的就是感悟与培养思维的辨证关系问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加强、重视感悟能力的训练,增强语感,培养悟性,在探究、体验中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出缤纷美丽的色彩。
感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感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课堂上,训练感悟的能力,培养感悟的方法,更是最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感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1、在感情朗读中感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感悟的基础,是感悟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读书,无法感知课文,也就谈不上感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朗读既可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又可激活其思维。只有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多的感悟。因此,要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读好书,让学生感悟到位,才能再引导学生发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有着许多生动活泼又内涵丰富的精美文章,它们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念,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学生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揣摩语言内涵,那定能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特别是低年级,我们不必让学生说理由,不必让学生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只要学生能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我们就应该承认他的理解。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感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体验。这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与表达。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化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改变了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情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将内心的各种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合于朗读之中,使个人情感自然真实的宣泄。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2、在情境表演中感悟,提高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境表演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完成感悟。学生的倾听、手势、眼神、体态,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情境表演集语言、动作、表情、感想于一身的,更形象地感悟语言的魅力。表演是孩子们都喜欢的形式,表演是一种反馈学生理解内容的形式,目的还是利用学生喜爱的这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更是对语言感悟的一种训练。我们应创设一个鲜活的“文本”与学生对话,教师就是文本,文本就是教师,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情境交融、声色俱备的表演、对话中,顺利地完成感悟语言的训练,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在激发想像中感悟,获得有效的思想启迪。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哪种朗读,都是帮助学生培养感悟能力,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像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感悟的能力。“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像,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获得有效的思想启迪。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想像的过程。经过课文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后,学生的想像力无疑插上了翅膀,他们不再仅以文中对事物的描述作为唯一,在他们的大脑中会形成无数的版本,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当然,我不能保证所有孩子们的所有假设与想像都是符合科学逻辑的,但却一定是充满智慧的。他们总能让我们有无限的激情和活力。课堂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更美丽的色彩。
感悟能力的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在识字、阅读、写作教学中,随时都有阅读的时间,在探究、交流、对话、诵读时,处处都有交流的空间。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进行感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想,只要真正理解和细化了感悟所需的要求,并在实际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得以重视和优化处理,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会成功的,也一定会更精彩的。
三、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成语故事”“散文欣赏”“岁月如歌”等栏目,诵读诗词、讲解故事,集声音、感情、图像于一身,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教师要以媒体为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