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词:可操作性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互动综合能力
内容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而开展数学活动是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经过本人近六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并对数学实践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发现:活动过程中,要提示学生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要注重师生互动与教师观念更新;要让学生学到身边的数学------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一、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 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
1、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观念更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 应新的形势,要突出表现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2、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例如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过“寻找家中的周长”;学过“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3、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第二篇: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有效教育”
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有效教育”
忻城县民族中学教师:罗俊骋
2011年11月8日
我对EEPO有效教育的认知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的: 疑惑
我校是实施有效教育的试点学校之一,我们当然也接受了一、二期的这方面的培训。但我却不屑以待之,原因有三:(1)这几年看惯了专家们轮番做的教育改革,开始有样,最后无形告终。(2)基层的有效教育培训机构对教师们的培训、指导也往往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阶段,至使教师们感到复杂化,不易操作,不想实践。(3)有效教育的观摩示范课,总让人觉得有形而无型,花架子,达不到教学实效。
所以,我对有效教育并没有深入地去研究,更没有把它当做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真正地在课堂中实施。
有感
2011年10月31日,我和两名同事前往山东泰安现代中学参加孟照彬教授举办的EEPO有效教学系列活动的观摩学习。在这短短的几天观摩学习中,虽还没有来得及细细梳理和反思,但已感觉自己过往脚步迟缓和笨重,但更重要的是从这次学习中汲取了营养和动力,信心倍增。首先,泰山实验中学、凤台中学、南关中学的老师先后上了不同内容的教学观摩课,这些课的课型有学习方式训练课、平台互动方式、平台加要素方式等。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他们都融入了“集慧式教学”的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提炼关键项,充分利用好单元组、团队的人力资源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在各个环节还对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流程性检测和板卡呈现,充分的体现了“三动”(主动、互动、能动),有效地避免了“假思、假做”和“空讲”,增加了对知识点的强化次数,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很另我震撼。
其次,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理论让我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批改作业是在强化老师,而不是强化学生;……”。孟照彬教授的话细想起来是有道理的,我们平时在给学生批改课后作业的时候,老师无形中被强化了许多次,而学生只在分发作业的时候得到了一、二次的强化而已。可见,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实施有效教学方式:精备课、增加课容量、加大强化次数。因此,我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立足课堂,把EEPO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实施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把孟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应做到:
一、老师应该进一步加强集慧式备课,发挥集体的优势,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合理地整合教材。
二、老师可以利用板卡、词汇拼写接龙游戏、词汇改错、单词或短语编故事等方法来提高强化次数,以解决学生记忆单词、短语的困难。
三、对于各单元的重难点,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展示,或小组讨论,互相批阅,以使强化次数不断上升。
四、在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表扬要自然真实,灵活多样,让学生在一种友好、自信、被肯定的氛围中爱上英语,愿学英语。
总之,我将继续学习MS-EEPO有效教育的理论,力求在“动中学”中领悟它的真谛,使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上都能达到“双赢”(强化了学生;解放了老师),开创教学新主流!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王夏丽
语文教学为了实现目标的有效落实,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文本为载体,以课标为标准,从实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教学目标,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更是如此。
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语文第一课时,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从字词入手,落实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在质疑中发现疑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此,在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后,我主要以如下形式来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方法虽然不成熟,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
课的伊始,我以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走入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预习内容后,以检查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从而达到有效落实字词的目的。然后让学生代字词入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有效落实读准课文这一环节。接着,发挥小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决课文的层次,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读中质疑,解决疑惑。对于深入挖掘课文情感,人物形象的问题,留到下节课去讨论。并鼓励学生去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第四篇: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情境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情境
摘要:新课改的教学标准不断深入数学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在发生变化,当前的教学工作要求明显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发散式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拓展思维。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
有别于一些充满情感和文学性较强的科目,数学的学习有较多的原理和改变,具有较强和理论和实践性等等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的导致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同时,数学又是贴近生活的,可以用之于生活。为迎合新课改所带来的教学变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者凭借自身教学经验结合进教学理念对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情境做出了以下研究与建议。
一、精创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处在一个好奇心较强的年龄阶段,结合其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套”单一的灌输教学方式,变课堂教学为学生自由探究天地。一切探究都源于质疑,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有意的制造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诱发其积极性,从而为寻求正确答案而进行主动探究。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针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各自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其思维创新能力上的锻炼和培养。
二、在探究中精设问题,揭示知识的本质
老师在教学探究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不能课堂上老师什么都讲完,学生就是支录音笔,只管接收不思考,这样完全不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是问题要少而精,突出教材重点,解决学生学习难点,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问题的提出上应当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内容太容易起不到锻炼和引发其思考的作用,而太难则无从开口。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创设符合其认知情况的问题,诱发其思考。
三、在巩固练习中精设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巩固练习题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变换问题的形式,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对典型例题,教师可将已知条件与问题进行多层次转变,教导学生对变换前后题型的认知,并认真完成不同条件下问题的解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巩固自身知识并开发了逆向思维。
巩固练习中无需布置大量的题目,只需要典型一题,认真落实,积极指导学生开发脑筋、积极探讨题目的正确解法,从不同的变换条件及问题的探讨出不同的解题方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身解题思维模式。其次,在设计练习问题是可运用一题多问的方式,教师精心选择练习题并多层次、多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一道题目的问题覆盖学生现已掌握知识的全部,从而加以引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以往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最后,教师在备课中注重挑选出同一类型的题目并加以整理,在学生巩固练习中可以适量涉及此题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在问题解法中概括出同类问题的解法,从而提高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
四、在问题解决中精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思维对于数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教师在问题解决中精设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趣味性、思考性、启示性,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在课堂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步步设疑,步步追问,学生在课堂中全面掌握了课堂重难点,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而是新问题提出的重要阶段[1]。这时,老师将所提的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循序渐进地设计系列发散题目,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起到固本拓新之用[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在于“不教”。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不仅促进学生敢于思考、勇于辩驳教师意见,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促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考察问题的能力,使得数学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绚烂多姿。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情境还需要教师继续用与进俱进的精神去探索,去实践,去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数学学习》[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7)
[2] 霍宁娣.《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境》[J].教学论文.2010,(01)
第五篇:在化学教学中感悟德育
在化学教学中感悟德育
化学科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德育呢?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整合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结合化学发展史和化学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质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浩瀚的化学科学历史具有无数感人的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化学人和化学事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因首次制得单质氟并发明高温电气弧光炉荣获1906年诺贝尔奖,但因氟中毒,于第二年逝世。英国化学家廉福思毕生致力于酶催化文应和有机分子合成研究成绩卓著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位聋人用生命实践了其人生诺言,他能够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努力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透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化学家卡
文迪许,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立志于成就一番事业,他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入化学研究,终成一代大师。从化学史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每一个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与失败,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艰苦奋斗,永往直前,敢于牺牲的优良品质。
2、结合化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踪迹。化学对社会、经济和军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现代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使人们的过去梦想变为今天的现实。大容量的光纤,可以异地远程同步召开视频会议,当宽带进入每个家庭时,人们相一经联系的时空距离也随之缩短,使“地球村”赵变越小。但是,“化学”这个词也越来越让人们望而生畏,原因是食品安全问题、毒品问题等都与化学有关。如吊白块、福尔马林、亚硝酸钠、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在食品中的滥用,严重地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海洛因的提取,摇头丸的制备使大批的青少年沾上了毒品而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说,化学家以及大批化学工作者是无辜的,但是他们又是有责任的。从而教育学生今后应将化学有研究成果造福人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辨别是非,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二、结合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树立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祖国的无畏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迹,天津沦陷,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浴于王游泳池隐藏起来。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培养学生辩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辨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能帮助学生提高观察世界的认识能力。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身有
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可以深刻理解化学理论,并获得科学的思想方法,例如:
1、在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时,通过物质是由分子、学子、离子构成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从而排除唯心论观点。
2、通过化学键的差别,浴明度、酸碱理论,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浓度硫的性质,同素异形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趋势等,使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量变是引起质变的前提条件,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鼓励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实现自己的理想。
3、在讲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却又在同一反应里同时发生,它们既对立又互为条件地存在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使学生掌握矛盾的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谁都有可能犯错误,但只要能正确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教育学生要有信心,求知的同时美化自己的心灵,努力实现自我完善。
4、根据反应 和化学平衡理论指导选择合成氨的适宜
条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的各种电池,使学生具有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教学中,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辨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结合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绿色化学是 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议题,它倡导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筘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一课本中都做过部分和系统地学习。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和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素闻后如何处理等,产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与危害。
2、在化学试验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学中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C/2等)放出的实验时,可以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即可减少污染物的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化学教育中,我们应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充满着爱国教育的人,一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