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情草木—花鸟画》教学设计
《移情草木—花鸟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和多种体裁、表现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理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画家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表达是更为主要的。
教学难点: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教学关键: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引导、堂演示和学生的投入程度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生长特点,另人联想到洁身自律的高尚人品,因而受人们喜爱,也是花鸟画中常见的体裁。
(三)新授:
1、欣赏以荷花为主的典范作品:《出水芙蓉图》
《映日》潘天寿
《荷塘》齐白石
教师介绍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和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出花鸟画的一些特征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荷花题材的作品及其喜欢的原因。
2、通过“胸有成竹”启发学生说出古代画竹著名人物以及文人画中“四君子”
请学生分组讨论几幅美术作品。图片展示有
(北宋)文同《墨竹图》(清)郑燮《兰竹石图》
(明)徐渭《墨葡萄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清)虚谷《松鹤》
(每作品都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放映一个小短片让学生了解花鸟画的特点
3、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以古代画家画虾出名是谁?引出本重点移情草木--花鸟画家齐白石,简介生平及绘画特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青蛙》、《虾》、《花卉册页》
古代画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意,得其情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教师解释)
4、小结(学生做,老师补充):中国花鸟画家以其高深的画技把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愫,寄托于草木“得其情而点出之”。使欣赏者获得启迪,激起爱美,爱生活之心
第二篇:《移情草木—花鸟画》说课稿
《移情草木—花鸟画》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移情草木—花鸟画》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和多种体裁、表现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理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画家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表达是更为主要的。
教学难点: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教学关键: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引导、课堂演示和学生的投入程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生长特点,另人联想到洁身自律的高尚人品,因而受人们喜爱,也是花鸟画中常见的体裁。
(三)新授:
1、欣赏以荷花为主的典范作品:《出水芙蓉图》(南宋)
《映日》潘天寿
《荷塘》齐白石
教师介绍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和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出花鸟画的一些特征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荷花题材的作品及其喜欢的原因。
2、通过“胸有成竹”启发学生说出古代画竹著名人物以及文人画中“四君子”
请学生分组讨论几幅美术作品。图片展示有
(北宋)文同《墨竹图》(清)郑燮《兰竹石图》
(明)徐渭《墨葡萄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清)虚谷《松鹤》
(每件作品都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放映一个小短片让学生了解花鸟画的特点
3、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以古代画家画虾出名是谁?引出本课重点移情草木——花鸟画家齐白石,简介生平及绘画特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青蛙》、《虾》、《花卉册页》
古代画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意,得其情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教师解释)
4、小结(学生做,老师补充):中国花鸟画家以其高深的画技把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愫,寄托于草木“得其情而点出之”。使欣赏者获得启迪,激起爱美,爱生活之心文章
第三篇:课题:移情草木 ——中国花鸟画
高中美术鉴赏之《中国古代花鸟画》教学研究(2):收获与建议
本节视频课中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国画,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研究成果时,采用了课堂剧的形式,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在互动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从赏析画家的花鸟画作品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能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及画家的生平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已从单纯的绘画语言、艺术形式的评价上升为从文化层面上去鉴赏作品,这是学生情感的最好体验。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整节课体现学生从以往传统课堂被动地接受到现在主动地参与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贯彻了以学生为主的学生观,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观,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这一课程不局限于现行教科书,拓宽了学习的知识面。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后半部分,教师利用讲授法,既让学生掌握了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又了解了花鸟画的产生、发展的脉络,同时还能对一些重要的、具有时代性的画家、名作进行鉴赏。使学生明白了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工笔和写意为主的花鸟画传统绘画格局。在摹写客观对象的过程中,画家们倾注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所以,花鸟画便成了画家拟人化的观照,审美化的再现。因此,花鸟画也有了象征的寓意,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功能。从而使学生懂得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内涵,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当然,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建议:在网络时代,学习课堂离开网络,似乎与时代脱节。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课程的学习内容,特别是鉴赏课,更是大有可为。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移情草木—花鸟画教案
《移情草木-花鸟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了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方法。
2、情感目标: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
活的思想情感,感受自然之美,体验花鸟画的乐趣。
3、能力目标:让学生们学习多角度欣赏花鸟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荷花多样的美的表现手法。
2、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明确作品的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难点:花鸟画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提问教学法、讲述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3分钟左右)
师:(问题导入课题)中国绘画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哪几类? 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师:请1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中国绘画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接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花鸟画。)
(二)讲授新课:(35分钟左右)
1、画出荷花多样的美:用多媒体展示《出水芙蓉》、《映日》、《荷塘》三幅
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分析作品。
(老师总结: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花鸟画还有工笔和写意之分,接下来我们对花鸟画的知识进行一个详细的学习。)① 提出问题:《出水芙蓉》、《映日》、《荷塘》这三幅作品的构图方式有些什么特点?
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老师总结:《出水芙蓉》红花绿叶占据整个画面,构图饱满;《映日》对角线构图,形成构图上的平衡,造险而破险;《荷塘》构图奇特, 上部荷花实中带虚,下部涟漪虚中有实,中间的蜻蜓连接了这两部分,运用点、线、面对比的构图方法。)
② 提出问题:《出水芙蓉》、《映日》、《荷塘》这三幅作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老师总结:《出水芙蓉》此画系用没骨法,俯视特写的手法,用笔轻细工整,敷色柔美;《映日》用的是写意的画法,墨色浓重,线条强劲有力,具有力量美;《荷塘》用的是写意的画法,用墨浓中有淡、实中带虚,层次丰富,线条色块交织,刚柔相济。)
③ 提出问题:《出水芙蓉》、《映日》、《荷塘》这三幅作品都是荷花,那么作者表达荷花有什么寓意?
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老师让两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同学们学习过古诗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就是表达古人们认为荷花虽然出自淤泥,但不受污染。花叶清香,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荷花寄托者人们心中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追求。在画家的笔下,荷花就是表达出这样的寓意。)
2、胸有成竹:
在对几幅荷花图进行赏析之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并提出问题 ①师:同学们知道四君子吗? 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梅、兰、竹、菊)
(老师总结: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四君子”常用来寓意人格象征。)②师:了解一下画家为了画好竹而采用什么做法。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生:认真读课本,了解画家画好竹的方法
(老师总结:深入观察,长期观察与写生才能画好竹的神彩和意态。)③ 意向:用多媒体展示作品《墨竹图》、《四梅图卷之一》
师:现在同学们能够知道画家在描绘一个事物的时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好的作品它都要通过画面来表达画家作者的思想,那么同学们在今后欣赏作品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还要试着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画家经过长期的观察、体会而在心中形成了意向来画好竹的,意在笔,创作有随机性。)④ 书法:用多媒体展示作品《墨葡萄图》、《兰竹石图》 学生欣赏作品上的书法
(老师总结:梅、兰、竹、菊“四君子”画中包含许多书法因素。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鲁公撇笔法;兰花,画家以悬腕书写草书的方法表现;其印章也有讲究。)
3、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作品《虾》、《青蛙》、《花卉册页选二》、《花卉册页选三》
师:看了这几幅作品之后,请同学们评价一下齐白石的作品 生:认真看图分析并评价
(老师总结:齐白石的作品是经过了提炼、夸张,把对象人性化了。他的花鸟草虫画不仅止于生动,而且是以画家热爱生活的情愫,寄托与草木,“得其情而点出之”,也使欣赏者从中获得启迪,激发起爱美、爱生活之心。)
(三)课堂总结:(5分钟左右)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跨度、学生认知水平,我对教材有增有减。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运用了提问的方式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交流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价在后”的原则,提高学习效率。
六、板书设计:
一、画出荷花多样的美
1、构图
2、表现手法
3、寓意
二、胸有成竹 梅、兰、竹、菊
1、社会涵义
2、画竹的方法—观察
3、意向
4、书法
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评价齐白石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2分钟左右)
教材P114课后练习
1、从画史中查出徐渭的生平。结合徐渭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特点,对《墨葡萄》一画加以分析。
2、查阅画史及有关材料,列出五代、宋、元时期有代表性的花鸟画家及他们主要的取材内容。
八、教学反思:
第五篇:《花鸟画(二)》教学设计
《花鸟画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训练,培养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2.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翎毛画法是花鸟画中飞禽的表现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课前准备:
教师: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毛毡、画板、国画颜料、范画等。
学生:毛笔(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报纸(做垫纸用)一张、用画颜料、墨、调色碟、水盅。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2.复习旧课:
①花鸟画的特点与风格、表现形式。
②评讲上一节课学生作品1-2幅,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缺点以及改正的方法。
3.讲授新课。(直接导入)我们知道花鸟画的题材非常广泛,除花卉、鸟类之外,家禽、鱼虫、蔬果、走兽都是花鸟画所描绘的内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鸟类的画法。
板书:花鸟画
(二)。4.欣赏《麻雀图》教师作品。
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思考问题:(幻灯)图上共画了几只麻雀? 麻雀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1/2
麻雀的背部是什么颜色?此外,它的嘴巴、爪各是什么颜色? 5.教师讲解(形态特点):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一黑色颌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在画麻雀之前,先要理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蛋形组成,这样画麻雀就方便多了。
板书分析:(鸟的画法)以麻雀为例进行分析。①麻雀基本造型:枣鸡蛋。
②麻雀形体结构: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6.结合幻灯教学,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麻雀的画法编成通俗易懂的小诗歌来进行教学,教师在画鸟的羽毛时要突出重点,尽量讲得详细一些。
画法配口诀:
褐墨点头部,接着画身翅,浓墨画嘴眼,淡墨勾胸腹,浓墨画翅尾,背斑趁湿点,浓墨再画爪,麻雀俱画成。
画法步骤:
说明:先用墨赭画头顶,接着画身体和翅膀注意水分不要太多,润笔、枯笔相结合。
7.学习练习画一只麻雀,教师巡回辅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一些较好的作品展示出来鼓励学生,指出优点、缺点,并对一些画得不够好的学生给予指导。
8.教师小结,指出本节课的重点以及学生掌握不够的地方。9.学生临摹不同姿态的麻雀(运用幻灯片)。
作业布置:老师提出作业要求:按作画步骤,用宣纸或毛边纸,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