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

时间:2019-05-13 02:4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

第一篇: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

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

【摘 要】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家庭、课堂、社区、网络、其它学科中体验知识。只有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体验结合起来,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能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体验教学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从体验的角度了解知识,就会传送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的知识讲的都是抽象的“大道理”,这些知识无法引导他们的生活,更无法改善他们的生活。为了优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在不同的时空体验《品德与社会》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一、关注家庭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家庭,是与学生的生活最接近的领域。当前学生最主要的活动范围为家庭、学校。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区域,家庭中的成员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与学校相比,学生更加熟悉家庭的生活,能与家庭成员产生亲密的交流。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体验知识,那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来体验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问题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当前社会污染很严重,对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污染物、什么不是污染物;也不了解当前社会污染问题有多么严重。当学生感受不到、体验不到污染的程度时,教师所说的污染很严重就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大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污染,就是物质被有害的物质污染了,如果被污染了的物质能够被迅速转化、还原,那么这种污染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就很轻;反之,就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被污染了的物质,并应用“五星”的标准来评估这些污染物的影响。经过观察,学生发现家庭中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污水,比如洗碗水、冲厕所的水、洗衣水,此时学生会思考,这些水被污染后,能迅速还原吗?在生活中,人们获得的干净水会一直比污染的水更多吗?学生会发现,现在人们生活中,每户人家至少有五个塑料袋,教师曾告诉过他们,塑料袋是很难被还原的;学生会发现人们用过的电池、电路板等都是污染物……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科学改变了生活,但是科学也带来了污染。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污染呢?于是学生开始深入地思考。

家庭是学生熟悉的领域,在这片领域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家庭领域非常适合学生体验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离生活最近的领域――生活中存在的品德与社会的问题,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必须学好这门课程中的知识。

二、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创设儿童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在学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其它领域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学习、高效地体验。

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污染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拟订观察的参数。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污染物分类,一种为可以被迅速转化的污染物、一种是不可迅速转化的污染物、一种是不能了解它是不是能被迅速转化的污染物。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探讨问题时,他们才不会盲目地、笼统地观察问题,而是能有针对性地观察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把污染的程度分级,当学生学会根据观察的结果,把污染程度分级时,学生便能准确地描述观察的事物。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统计知识,把观察到的事物绘制成图形,比如学生可以应用柱形图来描述各种污染物的数量、应用饼形图描述各种污染物的占比、用折线图描述污染物应用的数量变化,当学生学会科学地呈现事物以后,便能懂得如何用事实、数据来说话,而不是盲目地、笼统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合作,让学生掌握团队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辩论,使学生能够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思维水平、了解如何进行实践、如何进行自评和他评后,才能高效地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成效。

三、关注社区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转化学过的知识,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来帮助他人,使他人共同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社区中开展有关减少污染物的宣传活动时,可以让他人了解应用可反复使用的提袋,减少塑料袋的污染;可以和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商量,自制废旧电池回收垃圾箱,让社会的群众把废旧电池、手机扔到专用的垃圾箱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实践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目标拓展到社区,让学生主动发现社区中有哪些污染问题;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知识不止是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实践理论知识;第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比如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了解,很多人之所以不肯把废旧电池扔到专用的垃圾箱中,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把垃圾分类很麻烦,所以,他们为了省那一两分钟的时间,宁可承担环境污染的风险。这类人的性格可能很顽固,他们不愿意听学生的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知识、人品道德与社会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会了解宣传方法与宣传效果之间的关系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中实践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品德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通过吸收知识来提高宣传效果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对《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四、关注新闻时事,积累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把宏观的社会大事与微观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及获得更多他人的意见。

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污染问题为例,当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水体经常被污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与水体污染相关的资料,学生会发现水体污染是目前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甚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学生会了解,中国有75%的水体已经遭受了污染,有1.6亿以上的人口喝到的水是受到了污染的。学生还能了解,过去人们认为自来水是经过了处理的水,自来水应该是干净的,烧开饮用后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可是,当前因为水体受污染严重,传统的自来水净化设备已经无法处理受过污染的水体了。经过科学检测,当前自来水中没有被处理掉的污染物已经达2000种以上,这些污染物中存在致癌的物质,如果人们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就会得癌症。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学生会理解,他们必须学会《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提高实践的水平,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要应用自己的力量来控制环境污染。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实践为基础,了解相关的时事知识,使学生了解,哪些社会问题是个体问题、哪些问题是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时事中了解,哪些个体问题如果不控制,就会发展为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时事的同时,用宏观的角度思考《品德与社会》的问题,从中获取他人的经验教训、获得他人的意?和建设。通过学习和体验,学生能把个人的体验上升到理论知识的高度。

五、联合其他学科与部门,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有的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只涉及到思想品德的问题,它和其它的学科没有关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品德与社会》是一种人文科学,它与其它的科学知识紧密相连。

比如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污染物时,应用数学的分类思维和绘制统计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分析问题时,学生不能笼统的、片面地分析问题,更不能只凭经验来臆断事物。学生要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探讨事物。除此之外,在学生做减少环境污染宣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美术知识来绘制海报,让社区的群众从直观的、生动的图片中了解从“我”做起,控制污染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建立环境宣传网站,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做好控制环境污染的宣传,让更多同学一起为控制环境污染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学好《品德与社会》与学好其它学科的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要学好语文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学好美术及音乐知识,能够通过众多种渠道开展实践活动;学好数学知识,提高思维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培养综合素养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获得了这样的体验后,便会愿意积极的学习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要引导学生在各个领域充分的体验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一边体验知识,一边了解在这个领域中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体验学习,学生会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涛.基于情境创设的德育互动教学实践[J].教育参考.2015(03)

[2]李晔.道德“意义世界”之养成与构筑――制度伦理视域下的德育本体性自觉实践[J].学术探索.2015(02)

第二篇:拓宽训练时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拓宽训练渠道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内容摘要】近几年,我从事小学中、高年级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在作文教学中,我拓宽训练渠道,抓好“小练笔”,减缓了大作文训练的坡度,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的单元大作文和测试作文也变得轻松起来。“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形式小、活、巧,为学生大作文提供丰富养料,为学生大作文增添无限精彩。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训练点,扎实地开展训练,培养学生习作能力,让小练笔真正地成就大文章!

【关键词】挖掘课本开展活动利用板报读书笔记捕捉生活

【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课上,学生面对单元作文的题目,只感到一筹莫展,最后只能凑足字数,应付了事,拿不出高质量的文章。近几年,我从事小学中、高年级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在作文教学中,我拓宽训练渠道,抓好“小练笔”,减缓了大作文训练的坡度,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的单元大作文和测试作文也变得轻松起来。

“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郭沫若曾说过:“应该时常练习写作,写得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好起来。”的确,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进行这些小小的练笔呢?它的形式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习作资源

课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创造性习作的资源,教师可结合课本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1、情景扩展式。结合课文生动情景处进行想象补白,开展小练笔,是学生对文中人物内心情感、文章中心思想的一种体验过程。例如,《最后一头战象》中,描写嘎唆在打洛江畔的动人行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推想嘎唆当时的心理活动(“久久凝望”:嘎唆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情景?“亲了又亲”:嘎唆为什么对那块礁石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吼叫”:嘎唆是在呼唤什么?)想象后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2、文尾续写式。如学完了《穷人》一课,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可引导学生:你同情桑娜和渔夫吗?你希望那七个孩子平安长大成人吗?他们全家后来过着怎样的生活?让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合理想象,写成一篇短文。

3、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有的还可以改变体裁进行改写训练。

如学生在朗诵了《秋思》后,被诗人所描写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浓郁思乡情所感染,被诗人所刻画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所感动。在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的瞬间,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把握好原诗内涵和神韵;把原诗要表达的情感具体写出来;还可配上插图。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全文语言简练准确,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为我们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这篇课文,在学生领悟课文内容、领会作者表达方法之后,也可以进行改写训练。出示几个练笔要求,让学生任选一个完成:①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②以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③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4、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就有一幅漂亮而充满趣味儿性的大插图:花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鸟儿歌唱、蝴蝶飞舞,一群孩子在快乐地玩耍,主人公巨人倚在大树边、、、、、、。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进行大胆想象,假设自己是作家,会创编一篇什么情节的童话。

5、仿写式。语文课本上选编的教材在内容、结构和习作特色上都很精炼,我们在学完那些优秀的文章后可以及时进行仿写。如学习了《草丛的村落》一文后,随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小生灵的情怀,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表达独特感受的。学生为作者所感动、为甲虫世界的神奇所吸引,教师可趁热打铁,完成一次小练笔:观察一种小虫或大自然中的任一生灵,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习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6、相关迁移式。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将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写一写《我和凡卡比童年》,感受凡卡的悲惨和自己的幸福,从而懂得珍惜现在。学了《乌塔》一课后,将乌塔的经历和自己的成长进行对比,写一篇《乌塔》读后感,激发学生练就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愿望和激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绘画。提供条件让学生借助想象画成图画或拼成图画,然后让学生把画面的内容写下来。如,先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发挥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在图画本上设计一座“未来的住宅”,然后让学生用文字为大家具体介绍这座“未来的住宅”的神奇之处。这样的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实验。让学生运用自然课上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学科知识自己做一个小实验,然后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比如科学课上,老师引导孩子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各种各样的细胞,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心。课后,可以让学生把整个实验的过程、体验、心情记录下来。

3、制作。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个小制作,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如捏了一个泥塑,做了一个彩球,刻了一个印章等。

4、操练。如学了《让机器人动起来》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练的过程及感受写下来。

5、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为小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之前的准备过程,表演的内容、感受等写下来。如:课本剧表演,话剧表演、相声表演、舞蹈表演等。

三、合理利用板报、墙壁

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壁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新发现”、“今日趣闻”、“每周漫谈”等栏目,引导学生就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这种习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写、敢写的兴趣。

四、不断丰富班队活动

如开展“献爱心暖人心”、“十年后的我----谈理想”、“学雷锋,树新风”、“文明礼仪伴我行”等班队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唱歌、诗歌知识、演讲等竞赛;倡导小队之间的跳棋挑战赛、乒乓球擂台赛等。教师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后,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所获进行习作练笔。

五、多写读书笔记或感后感

学生在看了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好电视剧之后,指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写成一篇读书笔记或观后感,谈谈收获、感悟。以此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索、乐于习作的品质,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善于捕捉生活瞬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热闹喜庆的春节、难忘的旅游、第一次学做饭、成长的烦恼、、、、、、这些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精彩瞬间,把生活中的五味杂陈记录下来。

总之,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形式小、活、巧,为学生大作文提供丰富养料,为学生大作文增添无限精彩。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训练点,扎实地开展训练,培养学生习作能力,让小练笔真正地成就大文章!

第三篇:关注课堂体验的有效性

关注课堂体验的有效性

——《看不见的爱》教学案例

劳勤莉

文本解读:

《看不见的爱》主要讲述了一位睿智的母亲陪同双目失明的儿子打弹弓的感人故事。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一个十岁左右的盲童正在用粗糙的弹弓打七、八米以外的玻璃瓶,他的母亲不厌其烦地为孩子捡着石子,神情是那么安详。那位母亲并不在乎,孩子是否能打中瓶子,她在乎的是孩子的信心、希望、毅力。孩子一直用心地练着,有规律地调整着自己的位置。母亲的执著、孩子的自信,终于换来了世间最美妙的音乐——玻璃瓶的破碎声。母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孩子:盲人失去了眼睛,但是可以用心灵、用双手去迎接困难、解决问题,只要心中有希望,盲人的生命同样精彩。片断实录:

引领学生感受文中母亲对孩子那份看不见的爱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在执教该文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上创设了四个体验的细节。

体验一:蒙眼套圈。

教师请一位蒙着眼睛玩套圈的游戏,让别的同学在旁边观看。

师:刚才我们玩了套圈的游戏,我想先问问在一旁观看的同学,你观察到了吗?蒙上眼睛套圈和看着目标套圈有什么不同?

生1:看着目标套,非常准确。蒙着眼睛套,几乎没有目标。生2:看着目标套很容易,蒙着眼睛套很难。

师:是啊,虽然看着目标也没套中,但很接近了,再练练也许就成功了,而蒙着眼睛要套中基本是不可能的。

师:再来问问这些亲身体验过的同学,你们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蒙上眼睛,没有方向感,乱投。

师:蒙着眼睛眼前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要想套中目标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该有多么幸福啊!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什么都看不见的小男孩,他也在玩和套圈相似的打弹弓的游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读课题——(揭题)看不见的爱

体验二:捡递石子。

师:你能学着母亲做一做吗?捡起石子,递出去?(教师读文中句子,学生不停地做捡递石子的动作)师:做着,做着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 生:手很酸,很累。

师:除了手酸了,还有什么感觉? 生:觉得很单调,不想做下去了。

师: 老师要告诉你们,刚才你们才递了不到半分钟的时间,而母亲递了多久? 生:——从傍晚,一直到夜色笼罩下来。母亲不停地捡着,递着,男孩也一直打着。

体验三:回忆夏天。师:那是怎样的天气? 生:夏天。

师:你在夏天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讨厌,难受。

师:那位母亲是怎样的神情? 生:安详。

体验四:移情对话。

师:如果你是经过此地的路人,你会怎样劝那位母亲? 生1:别打了,他是盲人,怎么能打中呢? 生2:不要练了,赶快回家吧,他是打不中的。

生3:一个盲童怎么能打中玻璃瓶呢?你还是不要练了。师:但是文中的母亲是怎样回答的?

生:“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案例思考:文中的体验是有效的吗? 案例分析:

一个文本的产生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它们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经验、阅读体验或许很远。有效的体验,能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道,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无障碍对话,引领学生走进个性化阅读的殿堂。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盲人打弹弓的困难、体验母亲特殊的爱,采用游戏参与、动作操练、回忆生活、移情对话这四种不同的方法引领学生进行体验,这种做法符合新课标理念。实践证明,当文本的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真正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相融合,就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地。

课前的蒙眼套圈游戏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蒙着眼睛套圈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带着这种体验学生就能解读文中的盲童用弹弓打七、八米以外的玻璃瓶是多么不容易。课中,老师安排每一个学生持续不断地捡石子、递石子,只1分钟时间,足以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母亲从傍晚一直到夜色笼罩,不厌其烦地捡着、递着石子,这就是母亲对孩子一种深沉的爱。这两处体验是成功的,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回忆夏天”这次体验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多元的。有的人讨厌夏天,因为夏天烈日炎炎。但是,也有人喜欢夏天,夏天可以游泳,吃冰淇凌,女孩子穿上漂亮的裙子,夏天不是挺可爱的吗?在上述案例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母亲在夏天陪孩子打弹弓的执著,让学生回忆自己对夏天的感觉。虽然,那个孩子觉得夏天难受、讨厌。但是,这种体验并不代表所有学生的体验。因为,它只表明了一部分人的感觉,忽视了另一部分人的感觉。那位学生之所以这样表述自己的体验,也许是受文本的影响。这样的体验是不完整的。而且,文中母亲在夏天陪同孩子练习打弹弓这种感觉学生体会不到的,因为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无法体验超越他们年龄、阅历、情感的体验,这样的错位体验是不真实的。

“移情对话”这次体验所蕴含的思维价值不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比较狭小,学生的体验是单一的,是浅显的。这样的体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解读文本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案例反思:有效的课堂体验应该关注什么?

1、关注情境创设的相似性。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本情境,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文本的情境一致或类似。只有这样,学生在情境中的情感体验才是真实的,才能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上述案例中,老师在课前创设的情境与文本所需的情境是一致的,蒙上眼睛让学生体验了双目失明的感觉,让学生蒙眼套圈使学生感受到了文中盲童在七、八米以外打玻璃瓶是多么艰难。

再如《盘古开天地》一文,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的时候,教师让一个学生模仿盘古顶天立地的动作。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盘古的劳累。可是,经历情境体验的孩子却说不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头上并没有什么重物往下压,孩子的脚下也没有什么力量往上顶,孩子无非是徒手网上一伸,自然也就感觉不到盘古顶天立地时的劳累和艰辛。原本,老师相利用情境体验来解读文本的深刻内涵。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情境创设的相似性,使情境体验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效果适得其反。

2、关注角色体验的同位性。学生的心智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只能体验适合他们年龄、他们生活、他们身份的情境,不能理解超越他们知识、阅历、情感的情感。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体验夏天的酷热难挡,从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但是,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幸福、健康的阳光少年,他们对夏天的感觉与文中孩子的母亲是不同。对那位母亲来说,最炎热的太阳、最寒冷的冰雪都不会阻挡他陪孩子练打弹弓,因为她是一位残疾孩子的母亲,她必须引领孩子走出心灵的误区,让孩子自拥有同健康孩子一样的自信、希望。而这种人生的经历和体验我们的学生是没有,学生对夏天的回忆对于解读母亲对孩子的那份看不见的爱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

3、关注体验空间的开阔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生活阅历都是不同的。老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体验,应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或是提供学生不同的选择,或是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使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一文的时候,让学生自由选择纳兰性德的父亲、兄长、妻子、儿女其中一种角色表达对纳兰性德思念。

再如《妈妈的帐单》一文,有位老师在课前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前天春游的时候,你带了哪些零食?一共花了多少钱?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

4、关注价值取向的唯一性。一部作品、一个文本都向读者传递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或赞誉,或贬斥,或谴责,或讽刺。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不能使学生产生模棱两可的体验,更不能产生与文本相悖的体验。上述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回忆体验夏天的感觉,但是这种体验的价值取向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喜欢的,也可以是讨厌的。如果,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夏天,这种情感体验虽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是不一致的。因此,类似这样的情境体验由于却失了其中的一部分,忽视了价值取向的唯一性,变得不够真实。

(责编:严培源)

第四篇:体验农民工生活 关注农民工问题

体验农民工生活 关注农民工问题

大二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刚结束,我和我的一个室友就有了一个暑假打工的念头。在中介公司的介绍下,7月30号,我们就和我们学校的一百多位大一大二的校友搭乘南昌到惠州的火车来到了惠州博罗县长宁镇喜运来印刷制品厂。博罗县长宁喜运来印刷厂于1996年成立,是香港喜运来实业有限公司的下属机构,在广东佛山、福建福州、越南均有工厂.长宁喜运来05年4月购地自建6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现有员工3500余人,专业生产手挽袋,礼品袋,贺卡等纸制品的大型港资企业。公司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产品全部出口美国、俄罗斯、荷兰等多个国家。

公司座落风景美丽的广东省旅游名胜罗浮山脚下, 工厂内环境优雅,车间装有冷气设备;员工宿舍美观适用,每间(4人间)宿舍配置独立的浴室、卫生间、洗衣池、阳台,并安装有热水器,主管级住单人间;食堂清洁明亮,饭菜香味可口;厂内有医疗室,聘有专职的注册医生和护士;公司设有大型的娱乐室,有桌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录像室、阅览室;公司安排举行文艺晚会和年终抽奖活动,年终双飞旅游活动;公司还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培训,为员工提供学习和交流经验,优秀员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晋升制度及福利调薪制度;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并与全国10余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带着些许兴奋和盲目,我们来到了厂里,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打工生涯。在进车间工作之前之前厂里先帮我们安排了住的宿舍。首先厂里的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来到了厂里的食堂饭厅,吩咐我们先把饥饿的肚子填满,心想公司还真够人性化的,然我这颗疲惫的心得到了慰藉。之后我们就在那里上交了身份证、毕业证、健康证的复印件和两张照片并领了厂牌,然后给我们介绍了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最后,我们就被告知等到明天就可以正式上班了,之后我们就回各自的寝室整理行李休息了。

第二天,我们吃完早餐就被分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部门开始上班了,该厂有工艺部、啤机部、粘盒部、丝印部、信封部、烫金部和后勤部7个部门,我被安排到啤机部上班。然后给我们分别统一配备了不同部门的厂服,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工作车间,刚到车间就听到机器转动所发出来的轰隆隆声,看到了车间的员工都在忙个不停,但大多都有说有笑的,他们似乎都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但也有不少人却面无表情,显得很无奈。经过部门经理简短讲解和老员工简单认真的培训以后,我们就开始工作了,虽然我们做的都是些容易上手的活,中间也有休息的时间,但是一天工作下来就是十二个小时对于我们这些过惯了悠闲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根本仍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强度。所以不到一个星期就有好多学生由于仍受不了这样的工作都相继做了“逃兵”。虽然累了点,但是我还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熟悉那里的环境,不熟悉那里的人,一切都是陌生的!在学校的时候整天只知道学习、上网、打球„„„什么事都不做,那时候天真的认为大学生是要以毕业出来就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来到这儿以后,却只能干一些普通人一样的苦力活,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辛酸和痛苦,这时才感觉到大学生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且刚工作的时候,并不适应一整天对着一大堆的货物不停地干,工厂里面的生活和校园生活真的是一个地狱一个天堂,自己所学的在这儿一无是处,用都用不上,本想着通过这次锻炼的机会能够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但没想到来到这里只是机械地做这些手工劳动,完全没有与自己的专业挂钩,自己来到这里真的是一种浪费。在那时才感觉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发誓一定不能再浪费自己的大学光阴了,要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知识只能干这些体力劳动,只能干这些毫无生趣的机械工作,一辈子只能生活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只能不停地为别人工作,而自己却得到那么一点可怜的工资!当时有一种想逃跑的冲动,但经过几天的思考,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即使自己以后毕业了,到企业仍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现在何不抓住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心智呢?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学到,但这却是我毕业之前最后一次能够很好地接触社会的机会了,留在社会,我要学到更多的东西,带着这些渴望,慢慢地学会了与人交往,慢慢地学会适应厂里面的生活,最后我也是受益匪浅!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在厂里工作了四十五天,这个厂有白班和夜班,每一个月倒一次,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白班每天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八点半,夜班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八点。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我在那里上都是白班,也比较幸运。在公司的这四十五天,厂里开了两次会议,内容都是些最近厂里出现的问题,各车间的负责人都会及时地解决,同时各车间在上班和下班也都会把车间的所有成员集合起来开大约十分钟的会,这时组长会及时通知上面传达的事情,并针对车间前一天以及当天出现的问题批评教育大家。而且厂里面的规章制度特别的完善,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特别高,车间的走廊都张贴着要求质量的标语,如果哪件产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都会追究负责那一道工序的员工,并会对那个员工做一定的处罚。各个车间的负责人也都是从员工中选出的有能力的人。公司最讲究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工厂里的员工之间都相处得比较好。在那里工作了一个多月,我还是比较喜欢厂里的环境的,厂内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还有图书馆以及阅览室,周末全天播放电影,丰富大家的生活。无论厂区还是生活区的卫生都是很干净的,非常适合工作和学习!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个厂每年都能够取得较大的进展呢?为什么公司刚刚成立几年就分别在苏州、深圳建立了分厂,而且分厂的规模也是相当的大?工作了一个月后我终于知道了,因为他们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能够吸纳有用人才,公司的员工也都是能够尽职尽责。总之各方面的工作都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局面,这样的企业又怎会不兴旺发达呢?而这又使我想到我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像管理公司那样管理自己,我们的大学就不会虚度过去了,我们也就不必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了!

在这次打工体验的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公司里的那些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在工厂里我认识了许多来自农村的打工仔,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兄弟朋友艰难的、屈辱的打工生活。他们大老远的从农村来到这大都市里来,不是为了取代城市人的地位,更不是想把他们的钱挣光,他们也没那能力,他们图的仅仅是能够养家糊口的一点生活费和子女上学的学费而已,他们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拿的却是最低廉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得不到城市人的承认,还被他们歧视,他们往往是被边缘化的。

虽然谈论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人权、民生等这些让政府神经极为敏感的话题,但是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伟大复兴的重大问

题,也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不能逃避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国务院指出,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从事行业主要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工种。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没有享受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让农民进城为自己服务,但子女教育和伤老病死都回老家)和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而排斥农民,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愚蠢的歧视政策。决目前“ 民工荒”的应对之策。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必须消除目前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如果现行法律政策没有重大调整,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将长期存在,我们所提倡的共同富裕,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

我个人认为,农民进城就业和农民变为市民,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基本思路应当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推进。

第一,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第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四,坚持公平对待农民工,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坚持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些被我们社会边缘化的农民兄弟朋友们吧,只有全社会去关注,去关心关心他们的生活了,你才不会为你现有的舒适生活而感到理所当然,你也不会为生活中的那点不快而大发脾气了。也只有农民工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才能有未来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富强,也才能真正拥有明天那幸福美满的生活!

学院:环 化 学 院

班级:制 药 071 班姓名:晏金华学号:580***年9月5日

第五篇:关注师生的文本体验,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现行的公开课中,老师们都喜欢选择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一些公认的优秀的课例,无不是情蕴丰富的文学作品,但是对关于文学作品怎样教学是好课的争论一直是个热点。案例一:孙老师的困惑

在江苏省新教材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孙老师上孙犁的《黄鹂》一文,在这堂课上,他用近三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后,介绍作者及此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本的内涵。此课获得了省一等奖,有关专家对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设计赞赏有加。而在一次全国性活动中这样的设计却受到了专家的质疑:外加的东西太多,不应该将写作背景及作家生平作为学生解读文本的累赘,应该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同一篇课文、同样的设计、同一个执教者,几乎相同的教学效果,却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孙老师倍感困惑。[1] 案例二:一封家书引发的争议 《傅雷家书》片段再现:

师:傅聪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父亲循循善诱的说理为他指点人生的方向,有细致入微的关爱给他前行的力量。或许我们同学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可能还会觉得自己的父亲对自己总是那么严格,挑剔。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或许每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那份爱的真,爱的纯是一样的。在这里老师也想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

课件展示资料:(教师个人成长的黑白照片配文字展示,背景音乐是舒缓的钢琴曲,出示图片后是一段文字)“„„1974年,儿子出生,产房是家里的九平方米的房子,接生婆就是隔壁余公义的母亲。没有分娩设备,好在还顺利,母子平安。假如难产或者产后大出血,那真是束手无策,很后怕,也很后悔。那时没有经验„„”[2] 在该课中,老师通过自己说家书,让学生体会父爱。但这封家书的引用引发了关于这个引用是有用和无用的争议,人们的看法不一。

这些争论和困惑都涉及到了文学作品的教学评价标准问题,对同一节课,由于评价者评判有效性标准的不同,他们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标准的不同会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不知路在何方。

一、文学作品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

目前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我们发现,现有的评价标准大都是针对公开课实施的,对常态课则缺乏可操作的标准。许多公开课评价标准都是立足于整个语文课堂对教学过程进行评判的,一般都从学生、教师、学科、课堂四个方面设定了评价标准。但是看起来感觉这样的评价标准都是从宏观教学论角度上进行的,似乎适合所有的学科,而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再加上设置的评判点比较多,使评价标准模糊,侧重点不明。

姚利民认为“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可以界定为取得了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3]语文教学要讲效率,但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效果。教学效果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不能由于显性效果的不明显而轻易认为那是“无效教学”。在前面“孙老师的困惑”和“一封家书引发的争议”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上述案例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对引入内容有效与否的评判上。我们认为,如果所引入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应视为是有效的,相反,如果所引入的内容对学生体验文本无用,自然是无效的。对学生来说,教材文本的终极价值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文本的深层内蕴,“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语文教学意义的达成就是使教学文本实现对学生的影响,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要讲效果,但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学生的接受效果。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接受效果的达成是评判文学作品教学有效的重要标准。学生的接受就是对文本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笔者认为,评价文学教学是否有效,师生对文学文本的体验开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指标。

二、教师对文本的体验引领是文学作品有效教学评价的基点

对教师而言,教材上的文学文本就是自己的解读文本,教师有自己对于文本独立的思考、情感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对于文本的体验和理解传达给学生,甚至会从讲课文到讲“我”,脱出文本的羁绊,创造性地讲解自己的见解和体验。案例节选:《风筝》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王开东

(一)走近鲁迅——牵住那一根线

1.关于“人”的问题;2.关于主奴一体化;3.关于话语霸权;4.关于中国人的健忘;5.关于鲁迅式的无路可走。

(二)走进《风筝》——解剖这一个风筝 师:《风筝》是鲁迅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多年来它像风筝一样飘扬在思想的天空,给人们无限的启发和深思。下面请一个同学友情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感悟。

(三)走进心灵——放飞风筝

师: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认识价值,我们现在不妨放飞风筝,来谈谈“精神虐杀”这个话题,你们认为生活中,哪些行为是精神虐杀?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以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广博的知识涵养、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带领学生走进了鲁迅的内心深处,展示了鲁迅深刻的魅力,师生在共同的对话碰撞中实现了更高意义的解读。王老师的讲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另一个层面来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丰富了文本的阅读,因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教师必须做一名忠实的读者,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体味作者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在此基础上,要跳出文本,从自身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体验文本。每一个文本都是作者生活体验的鲜活再现,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再是简单的认识物,而是内含生活意义的生命体。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自己本身就是读者,但又需要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向往和期待。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创设环境,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体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将文本当做金科玉律,而是要吃透文本,将文本内容当做与学生进行谈话的部分材料,能依据不同的情境的变化,适当调整教学的计划与进度,打乱原有的安排,适当穿插新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样的课堂虽有些不顺,显得不是环环相扣,还有点随意、松散,但正是在这样随意中散发的知识火花和知识碰撞,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效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是“拉”学生来理解文本意义和作家意义,而是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欲望,拓展学生解读文本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真正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生成作为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对文本有无独特的正确的体验引领是我们评价其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点。

三、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生成是文学作品有效教学评价的核心

有效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文学接受是一项特殊的审美与文化的精神活动,是读者与具体作品碰撞、沟通、契合的双向互动过程。[4]读者投身于接受过程时,他的头脑并不像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是一块意识的“白板”,而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文学素养与阅读准备,已经进入了前理解与前审美的精神状态。[5]所以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自己的心理定势的。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说明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自觉不自觉地带入自己对生活世界的心理体验的,这种体验会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把握。所以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可从学生的心理体验出发,尊重每个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差异,考虑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接受能力,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

文学作品文本的独特性,要求读者只有和文本亲密接触,才能发挥文本的文学性功能;只有当文学作品真正在人的内心发生作用时,它才是真正有效的。吴伟昌认为,考量教学高效的最终标准应该是“学生成长”。[6]学生是文本最终的接受者,学生的文学文本体验的实现是文学作品教学效果实现的关键。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就是师生体验文本的过程,但“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对于文本的机械‘复制’过程。文学文本解读绝不是对文本、被动的接受。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是融会了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的,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所以文本一经读者阅读,它就是一个读者文本,这个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课堂是文本解读的呈现之地,一切有效无效的解读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师生对文本的体验在课堂上要进行展示,就需要师生的交流对话。在课堂上,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学作品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客观要求我们关注师生对文本的体验。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将师生对文本的体验开展作为评判文学作品教学的一条直观的标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和有效。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为了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评价时,我们有必要关注师生对文本的体验与生成,重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立足于师生的文本体验,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文学教学也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下载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

    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引领学生感知体悟,培养学生移情......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 马龙县通泉二小 刘建源 [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个性化体验,使其从独特的体验中加......

    关注小学音乐走“体验”之路

    关注小学音乐走“体验”之路摘要: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生活体”,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只待教师的开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

    关注个性体验,快乐生活作文

    关注个性体验,快乐生活作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写出漂亮的文章,是每个语文老师的心愿。但是,我们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而忽视学生习作......

    “关注社会、体验民生”社会实践报告

    “关注社会、体验民生”社会调查活动 摘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

    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阅读教学之路的一盏明灯 【内容摘要】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教学中更多的引导......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拓宽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实效 ——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探讨 浙江省东阳中学 张华伟 【内容提要】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