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时间:2019-05-12 22:4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第一篇: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

马龙县通泉二小 刘建源

[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个性化体验,使其从独特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获得启迪。本文试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关键词] 个性化 阅读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好指导方向。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各位一线教师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和具体实施措施的不尽相同,或是学校物质条件的相异,都对阅读教学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希望与大家共同探究一个课题——一线语文教师以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去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并且符合教师自身教学实际。此文笔者结合自己对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解,及几年以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实践积累,试举一些教学片段,以谈谈自己在广泛的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和实践。

一、实现个性化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根本 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短浅,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情境、事物不多,而阅读教学是让学生进行间接体验情感、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和思维的主体,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从而理解文本,有所感悟,加以思考,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与读者之间需要产生共鸣或冲突,读者对文本及作者思想根本没有产生共鸣或冲突,恐怕再好的作品对没有共鸣或冲突的读者而言,也只能算是一堆华丽的词藻。那么靠什么让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共鸣或冲突呢?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没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不会有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体验对话、情感体验碰撞和交流。

二、引导个性化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方法 个性化阅读体验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表现,清代张书坤在读《西游记》时说:‚一人读之,则一人一部《西游记》;以下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西方人也认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因此,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不是包办和代替。

(一)‚读‛是阅读体验的根本

学生个性化阅读最重要的是‚读‛,‚读‛是阅读体验的根本。‚读‛才能使学生个体间接体验到文本中的生活,文本中的情感乃至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不‚读‛便使体验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终究便成了教师的认识所代替。有人说得好:读书中的‚读‛可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除学生充分地去读,必要时教师应多为学生范读,以教师的情感朗读去带动学生的激情朗读,从而提升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当然,学生应以多种阅读方式去体验文本,如默读、朗读、独立读、小组读、集体读、表演读、比较读、配乐读等等。

(二)想象是阅读体验的翅膀

教学片段:语文实验教材(A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黄果树听瀑》。

教学第5自然段—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一伸手便可撩过来试脸似的,它冲入涧底激起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当年徐霞客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

师:说说你从文字中所能想象到的画面。

生1:读着这些文字,我把自己想象成了作者。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瀑布面前,四面高山悬崖,一条湍急的河水从山巅奔泻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水珠不时飞溅在我脸上……

生2:我把自己当成了这段风景影片的观众。我仿佛是坐在电视前观看着这气势磅礴的瀑布。巨大白帘从山顶挂下来,半山的石头将白帘撕碎,变成千万条小的白帘……

师:那么,你从美而雄伟的瀑布中体验到了什么? 生1:这样的瀑布真美!

生2:这样的瀑布太美了!但令我有一些害怕,它的气势能震撼人的心灵,同时也令我知道了大自然的力量太伟大了,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相比,真是太渺小了!

生3:我能体验到作者和古人徐霞客热爱瀑布,他们都在赞美瀑布。

生4:古人徐霞客和今天的作家心灵是相通的,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都被大瀑布所吸引和震憾了,我有机会一定也要去看看。

…… 教学随想:阅读不能离开想象,学生阅读课文时需要入情入景,想象文本中的美丽景物、人物形象、场面等,使它们在阅读者在头脑思维中活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加深并衍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

(三)情感迁移是阅读体验的桥梁

教学片段: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7课《养花》。

师:老舍先生在文中这样概括了自己养花的体验:‚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请以自己做过的事说说自己的体验。

生1:我养过花,不过不是菊花,而是一棵芦荟,它开始的时候非常弱小,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瘦小,于是我每天都给它浇水和松土,过了一些天后,它奇迹般地变高了,翠绿似翡翠一样。我虽没有老舍先生那么勤劳,收获也不多,但我的养花感受和作者是一样的。

生2:我在以前的生活中养过许多的小动物,使我最难忘的就是有一次养了一只狗。它小时候骨瘦如柴,在我精心照料下,它逐渐长壮了,在这段过程中我付出了许多劳动和艰辛,每天给它喂食、水,还要给它打扫卫生;它病时我急得流泪,健康玩耍时我便高兴,在和它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养小动物的常识,并获得了‚友谊‛。这些正如老舍养花的体验一样。

生3:…… 教学随想:阅读所产生的个性化体验都需要学生的生活阅历做基石、做桥梁,不然的话,他们的体验就毫无根源,也对他们自身成长毫无意义。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情感和经历迁移到文本中,让他们在阅读时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植到阅读对象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主人公的情感,走进作者、主人公的心灵,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与文本中的他们融为一体,并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与文本的生活、人物、场景做类比。

(四)创设情境是阅读体验的好方法

这里主要是指教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一定的情景,更好地加深他们的体验。如利用挂图、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或实景环境等为其创设语言环境。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对创设情境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三、书写个性化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成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或亲心的体验,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场景做了真切的交流和融合,学生多数有所想法、有所感悟,当然也就有话可说。一些教师在这一阅读教学环节总是请一些学生在班上发表看法、体验、启示,而对课文的主导思想和重要句段的理解,仍然不放心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学生说的是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记录下的却是教师的理解和体验。这种现象是极为不好的,可以说前面大量的引导与表达都是无用之功,不但对学生没有帮助,长此 以往,学生便形成了一种认识:反正最后总是要写老师的‚标准答案‛,自己要么可以纯粹不去理解体验,要么做得比较随便。

我的做法是,既然你已理解和体验过了,就一定要亲手把它原本地记录在文本中,不要谁的归纳和补充。通常的方式是,一是让学生在文本中的任何一处如有理解、体验、感悟、启示,便将其写在该处,简称‚眉注‛;二是对文本整体思想或文本的人物、场景、情节的看法、理解、体验、启示、联想……就写在文中某个空白处,称为‚总注‛。

四、把握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价值取向——阅读教学的方向

由于阅读主体(学生)的各自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对阅读文本、体验文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语言文本解释的多元化,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也正因为学生的种种差异,孩子们处于未成年期,一些想法必然会消极、不健康、反叛,甚至产生与时代、社会和民族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矛盾的思想和体验,这当然也就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好、不利的体验,让学生有着积极、健康、美好的心灵,而不是毫无选择地去‚民主‛、去‚开放‛。

附作者资料:

论文:《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

作者:刘建源

出生年月:1983年3月 性别:男

籍贯:云南省马龙县 民族:汉

工作单位:马龙县通泉二小 学历:大本 职称:小教一级

主要教学经历:从事小语教8年 通讯地址: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通泉二小 邮编:655100 电话:*** 邮箱地址:ljyuan19830316@126.com

第二篇: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含山小学

丁苗苗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失去感情陶冶和培养的大好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文本,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和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类行为的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尤其是阅读教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能够自由、率真地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至关重要。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情感朗读、互动交流、个性写作时体会到了美,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和灵感。

一、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自己要融入文本中,先要被自己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学生。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一文时的教学片断: 师:抽取骨髓的手术如期进行了(师配乐朗读)

出示: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思考)

师: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台湾青年有着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当时,余震很厉害,可台湾青年并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也深情地读读这段话(配乐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情,仿佛置身于现场。)师:请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台湾青年的美好品质

(学生都表情凝重地读了这段话,可以说是用心在读书,在感受)

这里我并没有刻意地多作讲解,在范读了文章之后,把学生带到了这个情境之中,在一个平等的对话中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首先我以饱满的激情感动了自己,而学生也被我的这种激情感染了,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

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四组对话,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分角色朗读,分别指名学生扮演小鸟,树根,门和小女孩,让学生进入到这个情境中,让扮演小鸟的同学飞到其他三个角色的身边,用越来越着急的口吻来完成这几组对话。然后问学生:你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通过刚才的角色扮演来体会当时小鸟的心情以及其他不同角色的不同态度,从而体会到小鸟与大树的那种深厚的友谊之情。这就把课堂交到了学生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解读文本来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从而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很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能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毫无疑问,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合作研究中得到充分锻炼及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对合作研究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往往游离与小组研究之外,成为小组合作的配角或“旁观者”,享受不到合作研究的乐趣。教师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指导、激励,引导他们加入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多种读法结合,层层深入

运用已学过的各种朗读方法,诸如:默读、齐读、小组读等等,也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可以教师范读或请班级中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读课文。这样有助于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时的自信。

阅读愉悦了自己,也实现了自我。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这兴趣会牵引他们走向自我的天地,阅读实 现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 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四、引导观察,回归生活,以物激情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语文课堂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应该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文描写相关的实物、图片同样也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下面提供的是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钟鹤童执教的《秋天的雨》(人教版)教学片断:

师:(从信封中抽出银杏叶发给学生。学生都很高兴,也很好奇地观察起来。)拿出你们手中的叶子,仔细看一看,你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小扇子

师:作者的想象力多丰富呀,把银杏叶比喻成了小扇子!师:我们来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好奇地摸着树叶)滑滑的。师:我们再来闻一闻,你闻到什么啦?

生:我闻到香味了!

师:你们闻到秋天的气息了吗? 生:闻到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我们再来扇一扇!(举着银杏树叶在空中扇动)生:(跟着老师一起像扇扇子一样扇动树叶)师:什么感觉? 生:凉快!

师:你们真可爱!你一定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啦!我们就带着这些感觉来读一读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有明显进步)

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带入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去观察银杏树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扇一扇来体验秋天的神韵,是阅读课堂回归生活。学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快乐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特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基础,才能体验情感,从而提升阅读的品味。

【参考文献】:

1、《给老师的100个建议》(霍姆林斯基著)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小学语文教学》(总第311期)

第三篇: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王益民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梦溪路50号)

212003

***

今天这个话题好——“走进文本深处”,它的指向是“教什么”而非“怎么教”,语文有很多的这个“派”、那个“式”,他们大都在研究“怎么教”。我这里不是说“怎么教”不重要,有点“过”了,动辄就在语文前面加个定语,这个语文、那个语文的,崔峦老师说,在“语文”前加任何一个定语都不是“语文”了,窃以为然。

但这个话题的本身还是有些问题,因为决定是否最终要走向“文本深处”还取决于我们的阅读主体——学生,于永正老师一次在新疆面对上千名听课的老师,发现学生连文本都读不通,于是丢开原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一起读课文,整整40分钟;还有余映潮老师,他对于同一文本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生也有不同课案。所以,我宁愿相信今天的话题是“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一个精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文本的终极价值。但这种对话与体验在大的文化语境下一直存在着三个误区:读蒲松龄的《狼》马上想到面对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政治化误区”;如同中考阅读题一样,规定格式让学生填空甚至填空的词也是“推荐”的,这是“应试化误区”;用自己所谓的深度解读替代学生的解读过程是“殖民化误区”。中国基础教育的标准化作业已经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个性,他们往往沉湎于一种宏伟而神圣的群性话语体系中不能自拔。

三种误区最大的误区是忽略了解读主体之间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有差异的。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有可能千差万别。文本解读的价值是在于解读的过程,即对此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培养学生解读其他文本的潜在可能,而非对文本的机械意义的解构或完成。

本学期我写了十几篇关于文本解读的论文,从约翰尼斯·延森的小说《安恩和奶牛》中我读出了“同样孤独的还有安恩”;从刘禹锡的《秋词》充满豪情的“晴空一鹤排云上”诗句中我读出一种“悲情”;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我读出了一种“乡愁”情结。“孤独”、“悲情”、“乡愁”,对于一个刚刚到异地工作的我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愫。“同样孤独的还有安恩”的那天我一个人踯躅在下班的路上;《次北固山下》的“乡愁”产生在中秋的夜晚;《秋词》中“悲情”的那天是我生日……应该说,这些作品正因为与我的生命体验发生了共鸣,才有了这些十分温热的解读。

学生呢,他们在母语习得中也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行自我文本解读的,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认知文本中构想的世界,那么,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有一个与自己生命相遇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文本的终极价值的多层取向上观照这种“相遇”。首先,从知识与能力的生存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自己的价值关怀,尊重他们自己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

《安恩和奶牛》学完后,我让学生以“回家路上……”为题续写一段文字,王琳琳同学在想象安恩和奶牛在路边“谈心”后是这样结尾的:“温暖的阳光、散发着植物清香的土地、蜿蜒的小路,还有那相依相偎的奶牛与老人,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地平线上!”小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实生命体验下的“母女”晚归图!

第二,从过程与方法的终身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的解读要为学生后继学习奠好基石,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继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前源。

那天,我们在学习《狼》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是由于孩子们对于动物的一种天然的喜爱,他们并不赞同蒲松龄说狼“黠”,认为“狼”是个聪明的动物,我顺势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他们竟然找到六处狼“聪明”的地方!并且告诉我,相对于狼的“六黠”,屠夫有“六幸”,屠夫“晚归”遇“两狼”,“担中肉尽”,但还有“骨”,一幸也;他“投以骨”,毕竟“一狼得骨止”,二幸也;天已晚、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三幸也;“一狼径去”,四幸也;剩下一只狼,“目似瞑,意暇甚”,五幸也;他“转视积薪后”此时,狼“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六幸也。最后一位叫陆婉莹的学生慷慨总结:“有一种胜利叫侥幸;有一种失败叫悲壮!”

第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生教育的层面来看,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长期以来,语文工具论“拔乱”了但还没有“反正”,又加上教学方法的技术论、操作论,教育理念落后,导致解读的简单化。语文不仅仅是平面静态的语言文字,更包括由这些平面和静态的材料所组合成的主体,动态、生生不息的言语流。

对于《七颗钻石》的童话教育意义我是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完成的,徐乐凡同学写了篇文章题目叫《有一种爱你不懂》:“你相信一个小姑娘在自己饥渴万分时,还能把仅有的一罐水分给素不相识地小狗与路人吗?你相信她会不顾自己吗?你可能不会相信,但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小姑娘却是一个为了爱别人而忘却了自己的人,这种爱,甚至超越了亲情,你不懂这种爱,她叫博爱。托尔斯泰说:“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或许,这才是一颗真正的钻石!”

虞心怡同学则在《爱的资格》中说,“作为一个人,连自己也保护不了,照顾不好的话,你又有什么资格与立场来支援他人呢?爱自己,并不是自私的表现,只是生命,是你需要保护的最重要的东西。当你确保自己的安全后,你大可以毫无顾忌的给予别人以帮助,可现在,你没有资格。博爱固然伟大,可自身足够强大,强大到保护所想保护之人而不必担心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后,博爱,才能真正受人景仰。”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语文死了!》,说“语文”死在那个叫做“应试”的寒夜里,死在“减负增效”下新一轮的蹂躏里。我们今天的研讨,无异于是在握住“语文”这只冰凉的小手,用我们的体温温暖语文最后的生命迹象。语文死了,是的,死了,但我,我们,依然,爱着她。谢谢!

第四篇: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专题

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引发探究欲望。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从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创设了生活情景:××商店挂出一则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要付多少元人民币?这使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特征,然后把这个长方形逐渐收缩或扩大成正方形,问学生:“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称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根据“运动”的观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激发学习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教学《圆锥体积》为例。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教学时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可有效强化学生对这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合作探究、群体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又具有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⑴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一设想、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得出:s=1/4лd2,在得到教师的肯定之后,他非常高兴。以后的练习中他就常用这个公式计算。这也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感兴趣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

⑵期望性评价。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我们应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学生以自信。

⑶延迟性评价。适当延迟评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学习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一位学生根据例子“某皮鞋厂今年上半年前3个月平均每月创产值81万元,后3个月平均每月创产值95万元,这个厂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创产值多少万元?”提出:解这类题目只要把平均数加起来再除以2就可以了。教师这时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一口否定,而是组织大家开展讨论,同时,改编了例题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在月份数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的方法。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设想,教师都应认真对待,积极引导。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

三、挖掘探究资源,激发学习热情——开展探究活动。

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课本是供教学用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最后,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有的甚至会提出用两根木棒长度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进行比较等各种不同的比较方式,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我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2.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平行线”时,我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摆弄)、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紧扣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做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

第五篇: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课堂魅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摘要】情感是教育的基石,离开了情感谈教育,课堂教学倡导的“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从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感悟出情感因素的课堂魅力,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使其逐步形成、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情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飞扬,焕发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给数学课堂一片情感的天空。

【关键词】

情感

数学教学 【正文】

数学作为一个开放体系,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它有呆板生硬,枯燥乏味的正面,又有多姿多彩,耐人深思背影。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自己所教的同一届学生中,不同的班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教学效果更是优于其它班,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由于长期与学生接触,不知不觉创设了一个和谐良好的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若能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感,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能勇于克服困难,体验学习过程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老师的课堂教学必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为此,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认为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上要多检查自己的教法是否能适应学生,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在行为上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产生与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发挥教师的情感感染作用。

“感人之心莫过于情”,富有人情味的教师,学生最尊敬,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学生最爱听。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有感染力的教师可以把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乐观情操,使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上课时要热情洋溢,真正打动学生,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动机之目的,使数学知识变枯燥为有趣。优秀的教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尤其是饱含深情的眼神,对学生影响特别明显。该活跃时活跃,该严肃时严肃,一节课生动、形象、张弛有度,使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在轻松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发现新知识。同时丰富的表情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心领神会。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一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以实际行动关心他们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建立如师如友,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有平等相待,才有教育过程的和谐,才有美的教育。”在教学中,只有尊重、热爱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力求以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度的能力、娴熟的技巧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知识的渊博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使教师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师生互爱;并由此使学生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去从而使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适度的期待,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予爱护、激励和更多的指导,使学生由此产生对教师更深的信赖。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一定要把握好度,不使学生认为获取知识过于容易而自满,也不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而气馁。积极的情感及其交流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使数学教学产生“共振”而“兴趣相投”,达到师生情感共鸣,使得严肃的课堂荡漾起“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三、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唤醒和激励学生情感。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内化为一种自我需要,激发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心态从“要我学”积极地转入“我要学”。教学的艺术也不只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就不能激励人;没有生动性,就不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就不能鼓舞人。

1、创设新课引入情境,激情促学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激励和唤醒。学生情感的唤醒又主要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新课的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求新知,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初中几何“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的一节内容导入时,我先用多媒体显示三个美女图片来,问学生“哪个美女的身材最好?你想知道女孩子怎样的身材才算美吗?今天这节课将会告诉你答案。”这样创设导入情境,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求知的情趣,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增强了探究新知的欲望,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2、创设新课引入情境,以诱促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恰到好处的设疑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向活跃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

四、巧用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不仅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还要努力替学生创设一个最适合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唤起他们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师课堂教学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要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转换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的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教学方法要新颖,教学手段要别具一格,适时地把每一节数学课都当成一个艺术品去创造。

1、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和情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产生学习动力。

2、抓住过程环节。根据内容的起伏节奏和学生的情感变化,环环紧扣,贴紧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运用音量、音调、音速、手势、眼神把讲授内容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是学生视、听、触、嗅多种感觉器官和谐共振,形成深刻印象。

3、抓住结束环节。留下余念,使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印象。

五、实施成功教育,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老师要把“分层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法,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提问、板演练习和书面练习的深度和广度各方面事先应经过仔细的选择,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经常于无疑处设疑,为学生解答疑问创设条件,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让学生相信,只要开动脑筋和积极参与是可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感到这是一种其乐无穷的享受。这种情感将使学生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动力。

“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相信随着情感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楚延.《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2」 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 房之华.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中学数学

「4」 周新华.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数学教师 「5」毛继林.谈情感数学教育 中学数学 「6」 陈 健.情感教学之我见

下载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病树”重现生机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让”病树”重现生机 平罗县姚伏中学 张慧娟 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形容初三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学习效率是准准确无误的,初三是整个初中阶......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弱势学生

    在四班上课,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先让孩子自行拼读单词,并把不会读的划出来,或在老师巡堂时向老师提问。同学们都很自觉、积极,提问的同学生也比较多,我给他们一一作答。 elephant这......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5篇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需首先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真......

    在关注中提升教学质量——后进生管理点滴体验

    在关注中提升教学质量 ——后进生管理点滴体验 【内容提要】后进生是学校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后进生的有效管理,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全局。那如何有效地对后进生进行管理及帮扶......

    关注课堂体验的有效性

    关注课堂体验的有效性 ——《看不见的爱》教学案例 劳勤莉 文本解读: 《看不见的爱》主要讲述了一位睿智的母亲陪同双目失明的儿子打弹弓的感人故事。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一个......

    体验农民工生活 关注农民工问题

    体验农民工生活 关注农民工问题大二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刚结束,我和我的一个室友就有了一个暑假打工的念头。在中介公司的介绍下,7月30号,我们就和我们学校的一百多位大一大二的......

    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

    关注体验,拓宽教学时空 【摘 要】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家庭、课堂、社区、网络、其它学科中体验知识。只有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把学过的理论知......